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经验、教训及启示(上)
城镇化的国际经验

城镇化的国际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扩大内需最雄厚的潜力所在,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不仅要着重于自身国情的深入研究,也应当立足国际视野,从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得到启示,进而把握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因此,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城镇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经验借鉴——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的演变规律(一)从总体趋势看,经济发展水平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前提1、城镇化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攀升发达国家在人均GDP3000—10000美元阶段,城镇化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
在人均GDP3000美元时,美、法、德、日、英、韩六国城镇化率平均为72.6%;人均GDP6000美元时,城镇化率平均为74.5%;人均GDP10000美元时,城镇化率平均达到75.5%。
2、发达国家城镇化主要呈现四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城镇化率平稳上升”,以美国为代表。
1964年,美国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城镇化率为71.5%;1973年人均GDP6000美元时,城镇化率为73.6%;1978年人均GDP10000美元时,城镇化率为73.7%;2011年人均GDP达到48112美元,城镇化率上升至82.4%,比1960年提高12.4个百分点。
第二种模式是“经济波动性增长—城镇化率阶梯式上升”,以法国和日本为代表。
20世纪70年代初,法国和日本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城镇化率分别为71.4%和74.2%;70年代中期人均GDP6000美元时,城镇化率分别为72.9%和75.9%;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人均GDP10000美元时,城镇化率分别为73.2%和76.5%;2011年人均GDP分别达到42377美元和45903美元,城镇化率进一步上升至85.7%和91.1%,分别比1960年提高23.9个和27.9个百分点。
国外城镇化发展经验与中 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国外城镇化发展经验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关键信息项:1、国外城镇化发展的成功案例与经验教训2、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与需求3、国外经验与中国国情的结合方式与要点4、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点领域与发展策略5、促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与政策支持11 国外城镇化发展概述城镇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许多国家在过去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中经历了城镇化的进程。
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在城镇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111 美国的城镇化发展美国的城镇化进程始于 19 世纪中叶,其特点是以市场为主导,产业发展推动城市扩张。
通过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促进了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112 英国的城镇化发展英国是最早开始城镇化的国家之一,其发展过程中注重城市规划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同时,政府在解决城市贫困、住房和环境等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113 德国的城镇化发展德国的城镇化注重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均衡发展,形成了多中心的城市体系。
其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经验。
12 国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121 合理的规划与布局许多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重视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避免了盲目扩张和资源浪费。
122 产业支撑强大的产业基础是城镇化持续发展的关键,确保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活力。
123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为城镇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124 环境保护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避免了城镇化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
13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与目标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生态宜居、产业协同发展的高质量城镇化。
131 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132 提高城镇化质量注重城市的内涵式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
国外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以及对中国的启示研究

Business Collection商务必读1342016年5月 国外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以及对中国的启示研究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陈艳峰 赵丽娟摘 要:城镇化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世界上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完全由市场主导的模式、政府调控下市场主导的模式和受殖民地经济制约的发展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利弊。
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因此,必须探索新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本文在分析国外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实现路径,以期对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国外 中国 新型城镇化 发展模式 启示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5(a)-134-021 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解析由于受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区域环境等的影响,为促进本国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各个国家的城镇化发展都会采取不同的模式。
依据政府的职能和市场的主导作用,当今世界各国所采取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完全由市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此种发展模式以美国为代表;政府宏观调控下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此种发展模式的主要实施者为西欧各国;受殖民地经济制约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主要是亚非拉国家。
三种发展模式各有利弊。
1.1 以美国为代表的完全由市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美国在其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采取完全由市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认为政府部门应尽可能不干涉城镇化发展。
这种城镇化发展模式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动力。
二战后,美国的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城镇化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建设成绩斐然。
然而,这种完全由市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由于缺乏政府的有效引导和调控,致使城镇化发展呈现出自由放任的发展态势,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社会矛盾突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不断出现。
国外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国外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国外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一、引言
国外城镇化是指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及其相关政策和实践。
通过研究国外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我国城镇化进程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外城镇化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二、国外城镇化的定义与背景
1、国外城镇化的定义
2、国外城镇化的背景
三、国外城镇化的推动因素
1、经济因素
2:社会因素
3:政策因素
4、环境因素
四、国外城镇化的政策措施
1、城镇规划和土地管理
2、住房供应与保障
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4、城市公共服务配套
5、城市治理与管理
6、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五、国外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1、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政策和实践
2、城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协同性
4、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与解决方法
5、环境保护在城镇化中的重要性
六、我国城镇化的借鉴与改进
1、借鉴国外城镇化的成功经验
2、针对我国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创新
七、附件
1、国外城镇化相关政策法规
2、国外城镇化案例分析
八、法律名词及注释
1、城镇化:指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化率提
高的过程。
2、城镇化政策:指为促进城镇化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世界城市化发展模式对中 国的启示

世界城市化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世界城市化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模式。
研究世界城市化发展模式,对于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模式1、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模式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较早,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其特点是以工业化为主要推动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
在这一过程中,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升级。
例如,英国在 18 世纪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
美国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也迅速实现了城市化,形成了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
2、拉美国家的城市化模式拉美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较为迅速,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其特点是人口过度集中于少数大城市,城市规划和管理滞后,导致城市贫困、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严重。
例如,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等城市,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但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无法满足需求,造成了社会不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困境。
3、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城市化模式亚洲新兴经济体如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较为成功。
其特点是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制定合理的规划和政策,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
同时,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的提供。
二、世界城市化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1、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中国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要继续坚持以工业化作为重要支撑。
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为城市化提供持续的动力。
同时,要避免出现产业空心化,确保城市经济的稳定增长。
2、注重城市规划和管理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应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能源、供水等公共服务设施。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国外经验和模式及中国的路径选择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国外经验和模式及中国的路径选择近年来,城镇化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之一。
然而,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土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
因此,面对这些问题,中国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模式,并结合本土实际,探索适合自身情况的城镇化发展路径。
国外的城镇化发展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立足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城市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成为国外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经验。
有些国家通过增加土地利用效率,如促进节约用地和高密度开发,使得土地利用更加健康和持续。
其次,强调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些国家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通过制定相关的规划和政策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注重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
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许多国家提倡农村发展并结合城市(如城市农业、农村产业等),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从而实现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和城市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提升。
城镇化发展不仅仅是城市建设的过程,更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
一些国家通过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居住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每个国家的城镇化发展模式都有其特殊性,不能简单套用。
对中国而言,城镇化发展需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探索。
下面提出了中国在城镇化发展中的路径选择。
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土地资源相对紧缺。
因此,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避免过度使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土地浪费。
其次,注重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促进。
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生态保护,扎实推动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建设,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国外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国外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一、国外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1、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2、城市化发展呈现出S型增长曲线3、全球化、信息化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二、国外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经验1、制定并实施完善的公共干预政策2、形成合理城镇体系3、主导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4、城市治理的法制化和透明化三、国外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教训1、自然资源与环境代价惨重(城市蔓延)2、社会环境危机重重(疾病流行、房地产泡沫危机)3、人群互动关系问题丛生(贫民窟、城市危机与社会骚乱)4、美国案例四、国外城镇化道路对中国的启示1、城市发展不能以牺牲乡村为代价2、走多元化城镇发展道路、形成多极多层次的城镇体系至关重要3、积极培育城市主导产业4、制定系统、稳定、可持续的城市政策5、政府的适度引导必不可少国外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同时城市又是交通拥挤堵塞、环境污染恶化、社会分崩瓦解的渊薮。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环境基础不同,各国城镇化的速度、特点与动力机制等存在显著差异。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汲取和借鉴所有先行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促进我国的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2001年6月底,近500个中国城市的市长参加中国市长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达成一个共识: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
按照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估计,2008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化水平超过50%,人类进入城市时代。
自从有了城市,就有了城市化现象。
从城市的起源、发展动力和推进规模的角度,可以将人类城市化进程大体上分为三大发展阶段:(一)工业革命前人类城市发展阶段:指工业革命前建立在传统农业基础上的人类城市发展阶段,从城镇的起源(或人类文明的起源)到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兴起。
城市是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之一。
众所周知,人类是群居动物,人类的群居体被统称为人类聚落,城镇就起源于原始的人类聚落。
国外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国外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国外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1. 引言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各国都在不断探索和推进城镇化进程。
国外城镇化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从国外城镇化政策、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国外城镇化的经验进行和分析,并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提供一些建议。
2. 国外城镇化政策的经验2.1 灵活的政策制定国外城镇化政策的一个重要经验是灵活性。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程度和发展需求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制定城镇化政策。
例如,一些发达国家采取了激励措施来吸引人才,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着重解决基础设施和住房问题。
2.2 多部门协同合作国外城镇化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通常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的合作。
政府部门、学术机构、社会组织和民间企业等需要形成合作共识,并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共同推动城镇化进程。
3. 国外城市规划的经验3.1 人本主义城市规划国外城市规划注重人的需求,即人本主义城市规划。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利益,提供优质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
例如,一些国外城市重视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开发公共空间,提供更多的休闲和娱乐设施。
3.2 可持续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是国外城市规划的重要理念之一。
城市规划师们注重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和垃圾产生。
例如,一些国外城市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自行车或步行出行,减少私家车使用。
4. 国外城镇化对中国的启示4.1 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制定适合的城镇化政策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应该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和经济发展阶段,制定适合的城镇化政策。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农民进城就业,并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
4.2 注重城市规划中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本主义理念中国的城市规划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人本主义理念。
我们应该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经验、教训及启示(上)张晓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综合室主任各位学员,大家好!我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综合室的主任张晓欢。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
主要是从经验、教训和启示这三个方面跟大家分享。
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内容包括四大块:第一块是城镇化的历程,主要就是跟大家再简单回顾一下世界和中国的城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第二个重点部分是给大家分析一下城镇化模式,什么是城镇化模式,按照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的城镇化模式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表述;第三是,就是现在当前比较热的特色小城镇的发展模式,也跟大家算是一个专题的分享;最后是一个结论性的评述。
一、城镇化历程现在我们先开始第一部分,城镇化的历程。
我们先从世界城镇化的历程分析,然后再来对照城镇化的一般规律来分析我们中国的城镇化历程。
(一)城镇化的概念和一般规律1、城镇化的概念关于城镇化的概念和一般规律。
究竟什么是城镇化呢?可能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包括我们现在的各级政府、领导、学者、专家,还有一些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精英人士,他们对城镇化的理解都存在着方方面面的一些闪光点,也有些不同。
实际上从国际上正常的城镇化的概念来讲,城镇化实际上这个词是我们翻译过来的。
国外,一般它就是urbanization,一般就是城市化,而我们加一个城镇化。
这个城市化和城镇化究竟有什么区别?今天我不想详细讲。
我们今天可以把它简单地模糊地认为,城市化和城镇化是等同的。
当然,有些学者是非常反对这样的认识的。
如果说城市化和城镇化是等同的,那么,城镇化一般的理解就应该是什么呢?我们实际上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理解:第一个,城镇化首先是一个从空间上的一个概念,就是说我们好多学者,在分析城镇化和城市化的时候,往往忘了一个关键点,就是城市化它首先它有个词叫作“城市”,而城市对应的词呢,是个“农村”。
好多人在分析城市经济的时间,认为城市就是将城市化的地区和非城市化的地区,把它加总,然后有一个城市的经济总量、就业总量等等。
实际上我们要单独来专门来探讨城镇化的时间,一定要记得,城市和农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的。
所以说,如果说我们来研究城市化或者研究城镇化的时候,我们首先要从空间上简单地将一个城市的行政区域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城市化的地区,一部分是非城市化的地区。
所以说,城市化的过程,它就是非城市地区的人口不断地向城市建成区集中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化的空间,城市化的就是城镇建设的空间也在不断地向非城市建设的空间进行扩张,也就是说城市空间和农村空间…城镇空间和农村空间它们两个是一个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此消彼长的过程。
这就是城市化。
所以说,在这个空间上,城镇建设空间在不断地扩展,而农村空间在不断地被挤压的这一个过程,而同时伴随着三个现象。
一个现象是产业的现象,就是说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是二次产业、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是不断上升的一个过程,而一次产业占比例是不断下降的一个过程。
所以说,有时候我们分析城镇化率的时候,有一个简单的计算方法就是什么呢?就是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或者说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率,这就是一个城镇化率。
有时候,像在城市建成区居住的人口占这个城市行政辖区总体居住的人口的比例,也称为城镇化率。
所以说,一个是空间的概念,一个是产业的概念。
还有一个概念是什么呢?就是说是一个人口的概念。
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人口集聚的过程。
在这个集聚的过程中,他们发生了什么?发生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变化的现象。
所以说,我们现在最新强调什么?三生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
事实上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这三个空间都在发生变化。
所以说,如果来解读什么是城镇化的过程中有这么几个关键词,一个,从空间上来讲,城镇化地区或者城市建成区不断地扩展,农村地区不断地被挤压,这是一个维度来解释。
第二个是,农村人口向城市、城镇人口不断集聚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解释的维度。
第三个维度是,从产业的角度来讲,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那么伴随的是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的比重不断在下降。
在人口、产业、空间,在这个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另外一个现象,就是社会结构在发生了变化,社会形态的变化,尤其是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种变化。
所以说,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冲突,产生一些矛盾,当然更多的是一些美好的事情的发生,伴随着城镇化的过程,我们的消费水平在不断地增长。
城镇化的生活的方式不断地占据主要的位置,尤其是对我们中国来讲,在2011年应该算是个节点,因为2011年我们的城镇的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了50%,也就是说可以简单地认为,我们中国在2011年已经进入了一个城市化的社会,2011年之前是一个农村主导的,或者说非城市化主导的社会。
而2011年之后,就是一个城市化、城市空间、城市生活状态主导的主体的形态。
所以说,分析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产业、人口、空间还有生活方式,尤其是这个生活方式它的变化可以为我们催生极大的消费需求。
我们经常讲,推动我们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什么?出口、消费和投资。
而这个消费和出口它们两个从大的概念上来讲,都属于需求端,而我们这三驾马车中的消费主要讲的是国内的一些消费市场的一种增加和一种变化。
而什么能够促进我们国内的消费市场快速增长、快速变化呢?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城镇化。
当然了,有些学者可能认为,城镇化是一个结果,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个原因。
那么消费的增加是伴随着城镇化,自然而然的一个过程,所以说不存在一个因果关系。
但是,实际上我们可以认为,它们存在一种相关性,存在一种互动性。
所以说,城镇化的概念和一般规律是我刚才所讲的从产业、人口、空间和社会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实际上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国外,也就是全球的城镇化基本上都遵循这么一种规律。
当然了,有的学者可能会认为说,不对,我们的城镇化可听说有一个词叫“逆城市化”,就是说城镇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了之后,由于城市中心区的人口的膨胀,资源的短缺,污染包括环境污染、噪音污染、空气污染等等的增加,还有成本的增加,这个成本包括居住成本、生产成本,比如说还有各种居住成本,比如说房价、租赁,生产的成本也包括房屋的厂房的租赁、厂房的建设,还包括人工成本等等。
所以说,随着污染成本,拥堵,甚至还包括一些犯罪活动的增加。
比如说美国的一些逆城市化过程中他们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城市中心区是一个存在着大量的暴力、犯罪,吸毒、贩毒等等这样一些不受欢迎的现象。
所以说,一些富人或者说一些不愿意住在城市中心区的人就迁走了,迁到偏远的郊区了。
所以说,在美国逆城市化的过程中存在一种现象,就是说他们认为在山上住的都是富人,在郊区住的都是一般的工薪阶层,在downtown城市中心区居住的一般是平民。
当然了,这种现象存在,但并不是社会的主流。
逆城市化并不是社会的主流,社会的主流还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
不过是,我们有时候将一个城市的空间的扩展,看成一个逆城市化的过程,事实上不是的。
事实上它是一个城市中心地带的技术、资金、人才等等的,从集聚到扩散的过程。
所以说,不要将一切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过程,都认为它是一个逆城市化的过程。
事实上这跟城市的集聚、扩散,就是先集聚、然后再扩散,这样一个规律,是比较符合的。
2、全球城镇化历程我们在全球的城镇化浪潮中,曾经经历过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我们大概可以简单地划分为这几波,第一波是城镇化浪潮是受工业革命的影响,在空间上呈现以英国为中心,逐步向周边国家扩散的这么一个过程,这个首先发生在是西欧国家。
所以说,我们的第一拨城镇化是发生在工业革命的发展得比较好的西欧,并且是以英国为中心。
所以说,我们在建国初期的口号是什么?赶英超美。
为什么要赶英超美呢?是因为在当时人家发展得比我们好,就是现在,它们在有些方面也比我们发展得好,当然了,我们在很多方面确确实实已经实现了当年伟大领袖毛主席所倡导的那一个“赶英超美”的目标,在很多方面已经实现了。
虽然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与我们当初的理想可能还有一些距离,但是,已经大部分都实现了。
所以说,这是第一波浪潮,是受工业革命的影响,首先发生在西欧国家,空间上是以英国为中心,逐步向周边国家扩散的一个过程。
它这个时间点大概是在19世纪开始,历时二百多年。
1950年前后进入城镇化的成熟区。
也就说,在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时候,它们在西欧国家已经经历了将近二百年的城市化,并且已经进入一个成熟期,它们的开端或者说引爆点是什么?是工业革命的开始。
所以说,这个关键点很重要。
这里面的关键词有三个,第一个,发生在西欧,并且是以英国为中心,第二,它是以工业革命的影响,开始的城镇化,第三,它历时了二百多年,在1950年前后达到了一个成熟期。
第二波城镇化浪潮是受殖民扩张、工业化发展和技术扩散等多种因素,主要发生在北美和澳洲,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代表国家。
美国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从十九世纪中后期开始,历时近一世纪。
也是在1950年前后进入成熟期。
所以,这个我们跟第一段或者说第一波全球的城镇化浪潮来比,就很有意思了,第一波是什么?是受工业革命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西欧,历时二百多年,在1950年前后进入成熟期。
而第二波城市化发生在什么?北美和澳洲。
是受什么?受殖民扩张、工业化扩张和技术扩散等多种因素。
这个影响因素不一样,跟第一波不一样,第一波是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二波是技术扩散、工业化发展还有殖民扩张。
第二波主要发生在北美和澳洲。
但有一点非常值得研究的什么?几乎同时与西欧与第一波城镇化浪潮进入成熟期,就是第一波成熟期在什么?在1950年前后。
第二波是什么?也是在1950年前后。
所以说,我们在分析中国的城镇化的浪潮的时候,就不要轻易地说,我们的城镇化浪潮用短短的多少年解决了西方的多少多少年。
为什么呢?因为简单这样地来分析,是有一种自大的倾向,并且是忘记了我们吸收了国外的优秀的成果,我们是在后发优势的驱动下,后发优势的帮助下节省了一些时间。
第一波城镇化浪潮历时将近两百年,1950年前后进入成熟期。
第二波城镇化浪潮在北美的澳洲,它历时多少?一百年。
也在1950年前后进入成熟期。
所以说,西欧和北美在城镇化过程中,几乎是同时进入了成熟期,但是北美和澳洲晚了将近一百年。
也就是说第二波城市化浪潮它们用的时间比第一波城市化浪潮节约了一半,节约了将近一百年。
所以说,如果说我们比北美的城镇化浪潮节约个一半时间,那应该是正常的,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因此而沾沾自喜。
第三波城镇化浪潮是什么?是二战后人口剧增,工业化大发展等因素影响,主要发生在拉美、亚洲、北欧、北非的部分国家,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类型,巴西、墨西哥和日本、韩国为其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