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豆进出口贸易问题研究
最新整理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因素及其影响分析.docx

最新整理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因素及其影响分析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因素及其影响分析一、大豆贸易逆差影响因素(一)供需因素我国的大豆进口量从1994年的0.39%提高到20xx年的68.78%,以年均200%的速度增长,而生产量则由1994年的119.60%下降为20xx年的42.29%,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大豆进口量占消费量的比重不断提高。
中国大豆进出口面临的供需情况是国内大豆需求巨大,但国产大豆供给不足,巨大的供需差距导致我国不得不向国际市场大量进口大豆。
在大豆产量增长缓慢的情况下,随着1996年贸易壁垒的降低,我国大豆进口量不断扩大,进口大豆在我国大豆供给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价格因素在国际大豆进口市场中,我国虽然进口份额巨大,但在价格上的发言权却相对较低,在进口价格方面,中国大豆的进口价格基本与世界平均进口价格保持高度的相似性,但基本略高世界平均进口价格 6.7%。
这说明我国在大豆国际贸易市场中基本没有价格发言权。
而在出口价格方面,中国大豆出口价格一直高于进口价格,甚至高于世界大豆的进出口价格,并且这一趋势近年来有加强的现象。
1990年到20xx年,我国大豆出口价格平均高于进口价格21.5%,高于世界出口价格37.8%。
由于规模效应的影响,大豆生产规模的降低导致大豆生产成本上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大豆的出口价格。
这样的价格连锁效应使得我国大豆国际贸易面临巨额逆差难以逆转的困境,同时也造成大豆种植业以及面临发展困境。
(三)政策因素中国大豆国际贸易受国内政策法规影响比较大,主要体现在进口方面。
首先,贸易政策对我国大豆进出口贸易情况起重要作用。
从前面的分析得知,我国大豆进口从1996年开始大幅度增加,以年均74.13%的速度增长。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大豆国际贸易政策的调整。
1996年开始,我国施行的低关税政策,导致我国大豆进出口价格降低,进口数量激增,进而导致国内生产萎缩。
二、大豆贸易逆差的影响(一)对大豆种子产业的影响国际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对国内种植业的影响巨大,主要表现在豆农的投入产出收益不确定性。
我国大豆贸易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国大豆贸易现状与对策研究摘要:大豆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对大豆依赖度高,进口大豆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存在较大的贸易不平衡。
本文通过对我国大豆贸易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应对策略,以降低大豆进口依赖度,增加国内大豆产量,实现贸易平衡。
一、我国大豆贸易现状分析1.大豆进口规模不断扩大:我国自1995年起开始大规模的大豆进口,进口量逐年增加。
近年来,每年进口大豆超过1000万吨,其中巴西、美国等国为主要供应国。
2.大豆进口依赖度高:近年来,我国大豆进口依赖度超过80%,而国内大豆产量相对较低,严重依赖进口使我国大豆市场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
3.大豆贸易不平衡:我国大豆贸易主要是进口大豆,出口大豆及其制品相对较少,导致贸易不平衡,对我国国际贸易造成一定的压力。
二、应对策略分析1.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加大对大豆科研的投入,提高大豆新品种的自主研发能力,培育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环境的高产优质大豆品种,增加国内大豆产量。
2.加强农业生产管理: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优先发展大豆种植,提高大豆种植面积和单产,减少对进口的依赖。
同时,加强对大豆种植的技术指导和管理,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
3.增加大豆加工能力:加大对大豆加工业的支持和投资,提高大豆产品的附加值,拓宽出口渠道,增加出口大豆及其制品的贸易规模。
4.建立多元化的大豆供应管道:加强与南美、东南亚等大豆生产国的经贸合作,增加大豆进口渠道,降低单一供应国对我国大豆贸易的影响。
5.发展大豆替代品:加大对其他粮食作物的研发和种植,如豌豆、油菜籽等,以替代大豆进口,降低对大豆的依赖。
三、实施对策的意义1.降低大豆进口依赖度,减少风险:通过提高国内大豆产量和扩大进口渠道,降低大豆进口依赖度,减少国际市场波动对我国大豆市场的影响,提高农业供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对大豆种植和加工业的支持,引导农民转产大豆等经济作物,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全球及中国大豆产量、需求量及进出口现状分析

全球及中国大豆产量、需求量及进出口现状分析一、大豆的分类大豆原产于中国,中华民族食用大豆的历史悠久,大豆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植物蛋白质的作物,已有五千年栽培历史,大豆主要分为黄大豆、青大豆、黑大豆、饲料豆以及其它豆:二、全球大豆行业市场现状分析从全球大豆市场来看,近年来,全球大豆产量整体呈上升态势,据统计,截至2020年全球大豆产量达到36205万吨,同比增长7.6%。
全球大豆主产国主要有巴西、美国、阿根廷、中国、印度、巴拉圭等国家,2020年全球大豆生产国中巴西产量最高,占比全球总产量比例为36.6%,产量排第二的是美国,大豆产量占比31.2%,其次是阿根廷,产量占比为13.7%,中国大豆产量占比5.4%。
三、中国大豆行业市场现状分析从国内大豆种植面积来看,2016年开始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不断增长,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为987万公顷,同比增长5.8%。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但是在60年代中期,中国大豆生产开始出现下滑,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的严重不足,使得中国只能用有限的土地生产水稻、小麦、玉米等高产粮食作物,以满足基本需求。
近年来,我国大豆产量增长迅速,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大豆产量为1960万吨,同比增长8.3%。
近年来我国大豆产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产的不断提升,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大豆单产得到了快速发展,从600公斤/公顷增长到1900公斤/公顷,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大豆单位面积产量为1985.8公斤/公顷。
我国作为大豆原产国,1995年之前还是一个大豆净出口国,自1996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大豆进口量逐年增长,目前我国已成为大豆世界第一大进口国,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大豆进口量突破1亿吨,同比增长13.4%,出口量为7.9万吨,同比下降30.7%。
进出口金额方面,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大豆进口金额达到395亿美元,同比增长11.9%,出口金额为0.7亿美元,同比下降22.2%。
浅析我国进口大豆贸易现状

浅析我国进口大豆贸易现状近年来,我国的大豆进口量一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大豆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广泛种植于南美洲、北美洲和亚洲等地。
我国生产的大豆供不应求,因此进口已成为我国大豆贸易的重要渠道。
本文将针对我国目前的大豆进口贸易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一、大豆进口量自2010年以来,我国大豆进口量逐年递增。
据海关总署数据,2019年全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达到8747万吨,较上年增长0.5%。
而2018年全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达到8724万吨,较上年增长9.5%。
可以看出,我国大豆进口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我国大豆进口主要集中在美国、巴西、阿根廷和加拿大等国。
其中,2019年我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数量为2423万吨,从巴西进口的大豆数量为5110万吨,从阿根廷进口的大豆数量为804万吨,从加拿大进口的大豆数量为18万吨。
可以看出,巴西是我国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家。
大豆进口价格的变化对我国大豆进口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2018年起,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对我国大豆进口贸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018年5月起,我国宣布对美国大豆等农产品增加25%的关税,导致我国进口大豆价格显著增加。
不过近年来,我国已经逐渐降低了大豆进口关税,并积极扩大大豆的进口来源,以减轻大豆进口价格的压力。
我国大豆进口主要有三种形式:全豆、压榨豆和半成品加工豆。
其中,全豆是指未经加工、整粒的大豆种子;压榨豆是指将全豆压榨出一定量的植物油后,剩余的蛋白质部分;半成品加工豆是指经加工处理的大豆成品,例如豆腐、豆浆等。
我国大豆进口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进口中的重要部分。
大豆进口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大豆种植面积较小,不能满足国内需求的增长,因此大豆进口对我国确保食品安全、稳定农产品市场供应、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大豆进口贸易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农产品市场稳定提供重要支撑。
同时,要加大对大豆生产和进口监管力度,保护国家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
中国大豆贸易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2.4 中国大豆产业补贴政策的缺失
• 中国
✓ 农业补贴种类有限 ✓ 农业结构调整补贴等在我国还是空白。 ✓ 我国医疗体制、社会保险体制不健全,农民的生活负担也较重
• 美国
✓ 大豆是特别付款 ✓ 1996年以前是政府收购体制 ✓ 1996年以后改革产销体制,农民直接在市场销售,政府为农民支付
补贴
3.中国大豆依赖进口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 加快大豆产业行会、商会的建设,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 制,强化农民对国际市场大豆价格波动风险的防范意识
• 并通过完善农村的网络建设,提高市场信息的透明度 • 大豆行会和商会应架起农民和企业间的联系,及时发布相
关数据 • 行会应组织农民学习提高大豆品质和产量的技术以及运
用电子商务方式销售产品的相关知识 • 并对大豆的种植制定统一的、严格的标准,使企业能在国
35
34
净进口额(万吨)
-93.9
-110.9
-53.9
-27.4 -78.1
•
-9 •
92 •
260
303
412
1021
1369
1104
2047
2548
2611
2790
3046.1
3708.6
4221
净出口 净进口 转基因大豆挤占市场 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1.2 外资占领大豆产业
黑龙江省:国产大豆的最后堡垒
• 使大豆产业走向集群式的发展道路,不断促进产区内生产 、加工技术的交流合作,不断降低豆农、企业的单位成本 ,不断提升大豆产业的竞争力
4.4发挥我国非转基因大豆的竞争优势
• 分化新品类,打造新品牌 • 建立反转基因食品统一战线 • 推广转基因文化并大力宣传视频安全问题
大豆出口贸易现状分析论文

大豆出口贸易现状分析论文大豆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
大豆的出口贸易一直是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目前我国大豆出口贸易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我国大豆出口贸易的现状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豆出口贸易发展迅速,2001年我国大豆出口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为496.1万吨。
但是,随着我国对大豆的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生物燃料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大豆的出口量逐年下降。
截至2019年,我国大豆出口量为62.32万吨,较2001年下降87.41%,大豆出口贸易已经大幅萎缩。
对大豆出口贸易的持续下降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相关行业的高度关注。
二、我国大豆出口贸易现状的原因分析1. 国内需求增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豆需求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人们对高蛋白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大豆是人们蛋白质摄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向城市集中,农业用地不断减少,导致我国大豆产量无法满足国内需求的增长,大豆进口量不断增加。
与此同时,我国大豆出口需求不断下降。
2. 生物燃料工业的发展随着世界能源危机加剧,生物燃料工业变得越来越重要。
生物燃料是指利用生物质能源来生产燃料的工业。
与传统燃料相比,生物燃料具有可再生、低碳排放等环保优势。
目前,生物燃料工业是世界范围内发展最迅速的工业之一,而大豆是生物燃料工业的主要原料之一。
我国生物燃料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大豆需求不断增加,大豆出口贸易则逐年下降。
3. 世界大豆市场格局的变化随着我国大豆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逐渐成为世界大豆市场的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拉美、非洲等地的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成为世界大豆生产的主要区域之一,加之欧盟、日本等大豆进口国家的大力扶持,导致我国大豆出口贸易的市场份额大幅萎缩。
三、对我国大豆出口贸易的启示1. 我国应逐渐减少大豆的出口,增加大豆的内需随着我国大豆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应逐渐减少大豆的出口,增加大豆的内需。
中美贸易战对我国大豆进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中美贸易战对我国大豆进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中美贸易战已经对我国大豆进口贸易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我国大豆消费大国的影响更加明显。
本文将会对中美贸易战对我国大豆进口贸易的影响以及对策进行详细的研究。
1. 大豆价格波动加剧由于中美贸易战的影响,我国大豆进口贸易受到极大的干扰。
此外,由于美国是我国的主要大豆出口国之一,因此中美贸易战导致大豆市场价格波动加剧,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利润率和贸易量。
2. 进口成本上升中美贸易战导致美国对进口商品征收了关税,这也意味着我国进口美国大豆的成本上升。
从而使得我国大豆进口贸易受到了更多的限制。
3. 行业结构调整由于中美贸易战对我国大豆进口贸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我国大豆进口商开始寻找新的贸易渠道,这也促进了行业结构的调整。
此外,在不断的调整行业结构过程中,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质大豆供应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对策研究1. 拓宽贸易渠道,寻找新兴市场对于中美贸易战对大豆进口贸易造成的影响,需要进口商拓宽贸易渠道,以便寻找新的市场。
我国大豆出口商已经开始研究更多的新兴市场,并积极开拓实行多元化贸易。
2. 完善产业链环节,提高自产自销比例大豆产业链长,其中包括了种植、加工、加工、销售等诸多环节。
因此,将大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和完善,提高自产自销的比例,可以更好地应对中美贸易战。
3. 发挥市场优势,鼓励牵线搭桥我国是大豆消费大国,拥有着广泛的大豆需求市场。
因此,在对抗中美贸易战时,我国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市场优势,推动大豆进口和出口贸易,同时鼓励牵线搭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贸易合作。
综上所述,中美贸易战对我国大豆进口贸易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为了应对中美贸易战,我国需要积极寻求新兴市场、完善大豆产业链、发挥自身市场优势等多种策略。
浅析我国进口大豆贸易现状

浅析我国进口大豆贸易现状近年来,我国进口大豆数量和比重不断增加,成为国内农业、食品加工及畜牧业等行业的重要原料之一。
本文将从我国进口大豆的贸易现状、进口原因、进口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贸易现状我国大豆的进口量与进口比重不断增加。
据统计,2018年我国进口大豆超过8800万吨,较2017年增长约7.9%;其中美国、巴西、阿根廷为我国大豆三大进口来源地,占我国进口大豆总量的近80%;我国进口大豆最主要的原因是大豆豆粕产量与消费量不断上升,以及种植结构调整所导致的国内供给不足。
二、进口原因1、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
我国人口规模庞大,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饮食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豆及其加工产品的消费需求在不断增长;2、生产成本的提高。
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减少,耕地规模减小,大豆种植资金压力增大,大豆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难以满足国内需求;3、h的不足。
我国南方气候条件较为适合大豆的生产,但其种植面积有限;北方气候条件不适合大豆生产,但其种植面积较大,经农民反复尝试,以黄豆为主的玉米大豆作物种植方式已逐渐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然而,种植结构调整所导致的国内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国内需求。
三、进口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1、进口贸易摩擦加剧。
美中贸易摩擦使我国进口大豆受到直接影响,同时由于我国大豆进口量日益增加,也引起其他豆类进口量下降,最终导致豆粕价格上涨,间接影响到我国畜牧业的正常发展。
应通过多种形式,包括身体力行向涉华公司和组织表达诉求,加快开展多元化渠道研究等方式,促进豆类产业可持续发展。
2、进口大豆价格波动。
大豆进口价格受到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的双重影响。
国际大豆市场存在很多变数,如阿根廷、巴西等主要出口国的天气、生产、政策等因素,都会影响全球大豆市场走势,致使我国进口大豆价格波动不定;同时,因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进口需求量的波动也会对大豆进口价产生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应充分利用全球市场机会,拓宽国际经贸渠道,改善进出口!!环境,降低进口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大豆进出口贸易问题研究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进行,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近年来,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波动平缓、单产趋于稳定。
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升促使人们对大豆的需求量迅速增长,对大豆产业具有一定的刺激性。
然而,我国大豆进出口贸易却具有一些缺陷,其中存在着大豆生产规模小、储备体系不健全、对外依存度过高等问题。
总结了我国大豆供求关系所存在的矛盾,对历年大豆生产、消费及进出口贸易量进行梳理,阐述大豆进出口贸易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标签:大豆生产;大豆消费;进出口贸易
1 我国大豆供求矛盾
1.1 大豆生产及消费量变化
大豆及其豆制品包含着对人体十分重要的豆蛋白、氨基酸、维生素E等,因此多年来大豆产品流通于全世界,在消费者群体中饱受追捧。
通过总结历史数据得出,在2000年以前,大豆产量一直运行在比较平稳的轨道上,未发生剧烈变动。
在1978年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豆产量从1978年的757万吨增至1987年的1218.4万吨。
至1994年,大豆产量达到1599.9万吨。
2004年大豆产量创历史极值,达1740.4万吨。
2007年产量缩小,仅为1272.5万吨。
随后,由于国家价格支持政策的推广,2008年恢复性增长了200万吨。
其后开始下滑,至2013年,大豆产量跌破1200万吨。
与产量下跌相反的是,国内大豆消费量却逐年增加。
大豆消费量从1995年的1381.20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7508.13万吨,年均增长率为9.86%。
由此可推出,现阶段国内大豆生产与消费的偏离程度越来越大,几乎达到不可自我调和的地步,供需形势严峻。
因此,振兴我国大豆产业,需要社会各阶层及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从加大对财政投入开始,构建集产销为一体的新型产业体系,促使我国大豆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1.2 大豆进出口贸易量变化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整理的中国大豆进出口贸易量统计数据显示,自1961年到我国加入WTO(即2000年)期间,我国大豆净进口量一直在1000万吨以下。
除1961-1968年间大豆净进口量为负值,其余时间都在不断上涨,这说明我国大豆产业的对外依存度逐步提升。
至2000年,大豆净进口量为1020.82万吨,首次突破了1000万吨。
2003年我国大豆净进口量突破了2000万吨。
2007年更是突破了3000万吨。
2009年突破4000万吨。
2010年突破5000万吨。
2015年突破8000万吨。
从2016年数据分析,我国大豆产量约1100万吨,而国内大豆消费量竟高达9700万吨,这就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8600万吨大豆来满足国内需求。
这表明我国目前面临的大豆产量缺口急速扩大,面临的粮食安全威胁度也逐步增大。
2 我国大豆生产及贸易问题
2.1 大豆生产规模小
近年来,我国大豆生产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大豆播种面积及单产下降,播种面积的急速下滑带来了大量国内大豆产业依赖于国际进口的问题。
由于大豆单位面积产量与利润空间相对较低,比起其他如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来说,面临着管理成本高、病虫害频繁、劳动力需求大等不利因素。
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下,大豆播种面积较四大主粮播种面积比例极低,并且逐年下降。
以本世纪以来我国粮食播种结构的变化为例,虽然玉米播种面积大幅上升,然而小麦与大豆的播种面积却迅速下降。
东北既是大豆的主产区,也盛产玉米,过于重视玉米生产就必然忽视大豆,这是基于商品的替代性所决定的。
与国际大豆生产面积增长程度相反,我国大豆播种面积逐年下降。
相关数据表明,全球大豆种植面积由1998年的6300万公顷增至2015年的1.13億公顷,而我国大豆播种面积却由850.01万公顷下降到了650.52万公顷。
主要原因就是大豆种植收益过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
加之政策引导不到位,缺乏战略性规划,自然带动不了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
2.2 大豆储备体系不健全
国外大豆品种繁多,进口价格低廉,数量巨大,对我国大豆产业产生了强烈冲击,下表为2008-2013年间我国大豆临时收储量(万吨)与所占产量比例。
数据表明,2008年我国大豆临时收储数量为670万吨,占大豆产量的43.1%。
到2009年,大豆收储量降至265万吨。
随后几年,大豆收储数量与所占产量比例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平。
但在2012年,受美国大豆减产事件影响,我国大豆托市收储数量相对减少。
我国大豆储备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如防虫害包装、霉变控制、仓库湿度监控、运输技术等还有着一些欠缺。
中央与地方相关部门权责划分不明,这就造成中央责任集中、地方责任缺失的现象。
大豆仓储与市场信息未得到有效结合。
这些年,随着国内大豆临时收购价与生产成本的上涨,导致了消费低迷、进口压力增大、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
此外,国家仓储压力过大,对市场的调节能力明显减弱,也是大豆储备体系不健全的一部分。
2.3 大豆对外依存度高
随着国际大豆市场的不断增长与国内大豆产业的不断萎缩,我国对大豆的需求越来越大,需要进口大量大豆来补充供需缺口。
十多年来,国内大豆进口依存度已从2000年的40%上升到2013年的84%。
2016年大豆进口量已突破8000万吨。
过度依赖国际进口,对我国大豆产业造成了巨大威胁。
2015年,美国、巴西、阿根廷与中国大豆产量占全世界总量的86.8%,美国、巴西、阿根廷三国大豆总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89.2%,而我国大豆进口依存度达到了88.6%。
我国虽然是世界第四大豆生产国,但由于国内消费量持续上升,导致了大豆产品的供不应求。
自2000年以来,我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相比1996年,大豆市场刚开放时,进口依存度只有7.73%,至2015年上升到88.6%,增长了
10.5倍。
虽然我国在豆蛋白产品上有一定的定价权,依赖低廉价格占据市场比重,但过度寻求价格优势也时常带来与进口国的贸易争端,如竞争对手采取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等。
3 对策建议
3.1 优化大豆生产结构
当今,我国大豆在国际市场上依旧处于弱势地位,要扭转这种不利因素的前提便是优化大豆生产结构。
基于此,应当充分发挥大豆主产区的区位优势,例如东北地区,利用其适合大豆生长的气候环境进行科学种植。
加强当地招商引资,扶持大豆生产合作社的建设。
积极推广有机大豆种植,严禁添加任何化学制剂,保证纯天然生产。
推进大豆副产品的开发,提升豆蛋白在大豆产品中所占比重,以打破发达国家长期对大豆的垄断地位。
政府也要积极进行政策上的调节,促进大豆产业的发展。
3.2 完善大豆储备体系
我国大豆产业萎缩的主要因素是政府不重视与市场化程度轻。
要解决这类问题,应当从WTO“绿箱”政策框架下调整收购价格水平,以直接补贴豆农收益,有效避免“豆贱伤农”现象。
在储备层面,应运用具有强大市场经营能力的公司,逐步完善商业周转储备系统。
可借鉴发达国家的有关做法,如政府对商业周转储备给予贷款贴息、轮换费用、保管费用。
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市场化的大豆储备系统机制,如政府完善相关公共服务、出台相关规定、制定价格、监督执行。
在管理层面,由中央政府成立专门的国家大豆储备管理机构,合理划分中央及地方的储备责任。
3.3 健全大豆进出口贸易机制
健全我国大豆进出口贸易机制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包括完善法律法规、构建安全储备体系、发挥外贸协会职能等。
在制定进出口法律法规方面,必须要在WTO框架下,结合我国进出口与国内产业具体发展情况进行拟定,相关部门要对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进行有效监督。
政府应加大对国内相关行业的监管,以宏观调控决定资源配置。
在构建安全储备体系方面,允许在保证大豆国家安全条件下进行适当进口,降低大豆貿易依存度,鼓励国内种植生产,促进安全储备体系的建设完善。
实现大豆进口途径与地区多元化,降低大豆进口风险。
在发挥外贸协会职能方面,应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与进出口贸易协会的作用,维护贸易主体的合法利益。
建立发达的国内金融市场体系,为我国进出口贸易提供安全的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1]曾学明.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09):89-97.
[2]柳苏芸.我国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及其效果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
学,2017.
[3]赵红雷.中国大豆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抉择[J].世界农业,2016,(11):219-224.
[4]徐金春.推广和种植蛋白大豆对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研究[J].商业经济,2016,(07):21-22+82.
[5]徐雪高,沈贵银.关于当前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状况的若干判断及差异化战略[J].经济纵横,2015,(12):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