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安徽省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光学监测技术及应用(二)提名意见针对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来源识别、排放监控、以及突发事件应急预警的技术需求,国家急需建立“数据准确、响应及时、覆盖全面”的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监测技术体系。
十余年来,该研究团队通过承担国家863、国家支撑计划和地方科研任务,与企业合作,创新发展了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光学监测技术和方法,创建了有毒有害气体高温光谱测量数据库和模型,突破了高气溶胶背景大气痕量气体成分卫星反演技术,研发了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点-线-面-区域全方位光学监测系统,开展了系统在典型工业园区的示范应用和监测设备的产业化。
该研究团队所研制的系统已在四川、云南、安徽、甘肃、江西、内蒙古等地石化、冶金、水泥、电力等行业,以及鄂托克旗建元煤化、山东钢铁、山东金诚重油化工、四川普光气田,福建泉惠石化,山东京博石化,甘肃庆阳石化,溧阳新材料工业园区,苏州吴中等工业园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该系统的实际应用,有效弥补了现有监测技术在工业园区监测手段、监测内容和监测范围的不足,填补了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全方位监测领域技术空白,为我国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控制与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为我国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项目材料填写规范,内容真实,经公示无异议。
对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三)项目简介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排放种类多、成分复杂、分布范围广、突发事故风险巨大,不仅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也直接威胁人民生命和健康。
对工业工艺过程及园区污染排放的定量监测是进行污染防治的基础,传统采样分析技术由于监测范围有限、响应时间慢,难以为工业园区污染防治措施制定和效果评估提供全面数据支撑。
急需建立“数据准确、响应及时、覆盖全面”的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监测技术体系,以满足工业园区对有毒有害气体来源识别、排放监控、以及突发事件应急预警的技术需求。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公示

四、客观评价:
1.国际国内同行评价 该项成果已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在国际上获得权威杂志包括Circulation (影响因子17.0), European Heart Journal(影响因子15.1), Blood(影响因子 15)和Annals of Surgery(影响因子8.6),《Br J Surg.》(影响因子5.433)以及 血管专业领域顶级杂志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影响因子3.5)的引用。总计 他引6200 次。成果多次获得国际上相关领域顶级研究机构和著名专家教授的肯定,同 时也获得中国医学科学院等权威机构的正面评价和推荐,相关论文被国内外相关指南 引用。以下是第三方代表性评价: 1). 2011 年,美国西北大学Feinberg 心血管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干细胞研究开 拓者之一Douglas W Losordo 教授在《Tex Heart Inst J》杂志上对本研究组对比CD34+
三、项目简介:
我国目前成人糖尿病发病率高达11.6%。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年发病率高达8.1%。 20 世纪80 年代欧美的糖尿病足大截肢 (踝上) 率高达33.3%-75%, 糖尿病足截肢后5 年死亡率高达61%。我国缺乏相关数据,但由于当时对本病不能手术 治疗的错误认识和较低的医疗水平,业内共识是截肢率、病死率远高于欧美。糖尿病 足临床上分为神经型、缺血型与神经缺血型。在我国,与缺血有关的神经缺血型和缺 血型共占77%,而缺血是导致这些患者足溃疡不愈和截肢的最主要原因。高发病率、截 肢率和病死率使糖尿病足的治疗成为临床医学的难题。项目组抓住缺血的主要矛盾, 自1983 年至今,历经30 余年的系列研究,取得以下重要成果。 1. 建立了糖尿病下肢缺血血流重建理论体系,使血流重建成为整体治疗糖尿病足 的关键措施。在国际上首次从内皮祖细胞(EPCs)生物学特性的新视角揭示了糖尿病 下肢缺血的发病机制,从病生理角度创建了血流重建理论体系;首先阐明我国糖尿病 下肢缺血动脉病变特点,从病理解剖角度丰富了血流重建理论体系;率先提出糖尿病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安徽省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制冷空调装备绿色工质替代关键技术与产业化(二)提名意见针对我国履行环保国际公约的迫切需求和制冷工质绿色替代的技术难题,突破了绿色工质制冷空调装备基于新型热力学循环的增效机理、复合制冷系统安全节能调控、流动传热与除霜降噪协同设计、高安全性测试方法与环境友好性评价等关键技术,首次建立了我国制冷空调装备绿色工质替代的技术体系,研发多种制冷空调新装备并实现产业化。
项目成果成功应用于我国冷冻冷藏设备、空调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和工业、建筑、食品等重点领域,产品出口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走出了中国制冷空调行业的自主创新发展之路,为履行环保国际公约贡献了“中国方案”,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项目材料填写规范,内容真实,经公示无异议。
对照国家科技进步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工质在制冷空调装备中承担着能量转换和传输的重要作用,制冷空调装备使用的传统工质存在破坏臭氧层、温室效应高等突出的环境问题,随着全球对绿色发展的日益关注及《蒙特利尔议定书》、《巴黎协定》等系列环保国际公约的签署,积极寻找制冷空调装备安全适用的绿色工质替代技术是全球同行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也将成为抑制全球温升和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制冷空调装备制造国和消费国,传统工质年消费量占全球的50%以上。
因此,如何实现我国制冷空调装备绿色工质的替代并保障行业平稳转换过渡,已成为突破现有技术瓶颈、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展示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迫切需求。
本项目依托联合国框架下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多边基金等专项支持,集合国内制冷空调行业产学研各界优势资源,针对R32、CO2、NH3等不破坏臭氧层且具有低温室效应潜值的绿色工质,历时近十年联合攻关,突破了绿色工质制冷空调装备基于新型热力学循环的增效机理、复合制冷(供热)系统安全节能调控、流动传热与除霜降噪协同设计、新型测试评价方法与安全可靠运行等关键技术,建立了制冷空调装备绿色工质替代的技术体系,并实现多种新装备的应用和产业化。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提升大跨度悬索桥全寿命周期性能的技术创新与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秦顺全,陈政清,缪昌文提名意见:大跨度悬索桥是国家交通网络跨越江、海、峡谷的控制性工程,工程规模大、建设难度高,提升其全寿命周期性能,实现经济合理、风险可控、运维便利的高质量建设,一直是桥梁界追求的目标。
该项目针对影响大跨度悬索桥全寿命周期性能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开展科技攻关和工程验证,历时8年,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
首创了三跨连续悬索桥缆-梁弹性支承体系,突破了吊索、主梁内力分配不均衡的技术瓶颈,提升了上部结构及附属构件的全寿命周期性能;首创了悬索桥主缆分布传力锚固系统,提高了锚固单元的传力能力,减小了锚碇尺寸、提高了耐久性;首创了“∞”字形地连墙深基坑支护结构,减小了基础规模,节约了建设成本,解决了建筑密集区建设大型深基础的技术难题;首创了适用于“持续高温、重载”的复合浇注式沥青(PGA+AC)钢桥面铺装结构,提升了桥面铺装服役寿命。
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国家级工法1项,省部级工法4项,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专著2部,编制并颁布标准规范3部。
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4项,并在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等10余座特大型桥梁中推广应用,累积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4.0亿元,引领了大跨度悬索桥建设技术的发展方向,增强了中国桥梁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对推动中国桥梁从大国向强国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以上所述,郑重提名“提升大跨度悬索桥全寿命周期性能的技术创新与应用”为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大跨度悬索桥是公路和铁路交通生命线跨越江海、峡谷等自然天堑的首选乃至唯一可选桥型,提升大跨度悬索桥结构安全性、经济性、施工风险可控性、耐久性、抗疲劳性和运营维护低成本性等全寿命周期性能,实现悬索桥经济合理、风险可控、运维便利的高质量建设,一直是桥梁界追求的目标,也是我国由悬索桥大国向悬索桥强国迈进的关键环节之一。
关于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的公示

关于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的公示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国科奖字〔2018〕41号)要求,我单位参加的“青藏工程走廊冻土工程群效应及其长期稳定性研究”项目拟作为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通过甘肃省科技厅予以提名。
现按有关要求将项目信息(附后)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18年12月7日至2018年12年13日。
公示期内,任何个人或单位对项目及项目完成人、完成单位持有异议的,请以书面形式实名向我单位反映,并提供必要的证据材料,以便于核实查证。
提出异议的个人或单位须在书面材料上签名或盖章,并提供有效联系方式。
凡匿名、冒名和超出时限的异议不予回应。
联系人:联系电话:通讯地址:中国矿业大学2018年12月7日附件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青藏工程走廊冻土工程群效应及其长期稳定性研究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甘肃省科技厅提名意见:本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矿业大学等国内多单位通过长期联合科研攻关,在青藏工程走廊多年冻土变化及灾害时空演化规律、多年冻土地基热、力响应的多因素耦合机制、冻土工程构筑物基础稳定性评价与预测、工程病害评价理论与方法及灾害防治对策等方面研究取得重大创新,项目科学问题复杂、研究技术难度大,总体成果水平和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共计公开发表科技论文366篇,其中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150篇;出版专著5部、译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41项、实用新型专利31项;参编国家规范4部。
研究成果转化程度高,先后为青藏铁路的科学维护与安全运营、青藏直流联网工程与共(河)玉(树)高速的成功建设和投运、青藏高速公路的选线和初步设计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冻土区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设计与建造水平,也为未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青藏高原冻土区高速铁路乃至青藏高原油气资源开发和其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科学储备。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公示

下肢缺血可以外科治疗的理念,最早开展下肢动脉重建手术,开创了外科治疗的先河, 从临床上证实并完善了血流重建理论体系。 2、创立了血流重建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及糖尿病足的技术体系,解决了糖尿病足 治疗的关键技术难题,显著提高了溃疡愈合率,降低了截肢率。对可耐受较大手术创 伤患者的多节段病变采用序贯式血管旁路移植等技术;对不能耐受手术创伤的患者率 先采用微创的腔内介入治疗;对“无治疗性选择”患者,在国际上首先开展了治疗性 血管新生技术,并先后完成5项治疗性血管新生临床研究,获得7项细胞治疗发明专利, 4项产品获得药监局批件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创新性成功制备自体富血小板凝胶,并率 先用于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此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使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率从 69.0%升至84.8%,大截肢率降低到1.7%,明显低于欧美同期的大截肢率7%-17.6%。 3、创新了糖尿病足防治的“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组建了国内首个“多学科协 作治疗模式”的糖尿病足诊治中心,开展并规范糖尿病足“双向转诊模式”;确立糖 尿病下肢缺血的阶梯式筛查、糖尿病足规范化诊治体系;引导成立了53 家“多学科协 作”的糖尿病足诊治中心,解决了糖尿病足患者综合治疗中多学科协作难题。执笔制 定《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专家共识》和《糖 尿病足规范化诊疗手册》 , 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使我国糖尿病足整体大截肢率降到2.3%, 居于国际领先地位。
和CD34-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研究(Thromb Haemost 2006)给予肯定“这 一发现揭示了CD34 阳性细胞可直接、有效地应对临床上面临的重度下肢缺血的难 题”。 “This finding once again suggests the potential of CD34+ cells to directly and effectively combat the clinical probia”(Tex Heart Inst J. 2011)。 2).2008 年,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INSERM)在《Blood》杂志上对发现 肝细胞受体作为EPCs 表型的标志物(Blood.2003)给予肯定,认为是“目前促进血管 新生效率强有力的手段! ”“HGF is also a potent stimulator of angiogenesis. Endothelial cells undergoing angiogenesis have the highest levels of c-met receptor expression.HGF signals through c-met to regulate endothelial cell survival”(Blood.2008)。 3) .2009 年, 该项目组关于各种旁路移植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成果 (Chin Med J,2007)被英国伯明翰大学医院血管外科主任M. Simms 教授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 为“...,膝下旁路的效果在糖尿病人不次于非糖尿病病人;糖尿病病人弥漫的血管病 变需要灵活的应对策略,可以取得90%的1年通畅率”。“...., the results of infra-inguinal bypass procedures in diabetic patients have not been found inferior in terms of patency to those in non-diabetics.The diffuse distribution of PAOD in DM demands a flexible portfolio of bypass techniques but graft patency rates of 90% at one year are achievable”。(J CardiovascSurg.2009)。 4)2011年,英国伦敦大学圣乔治医学院血管外科研究所主任Moxey教授回顾英国 下肢血管重建近年现状时,肯定了本研究组的围手术期死亡率明显低于英国平均数据 (3.7% vs 8%)。In-hospital mortality after femorodistal bypass remained static over time and the mean in-hospital mortality rate of 8.0 per cent was high compared with perioperative mortality rates from elsewhere (Br J Surg. 2011). 5)2017 年,意大利巴勒莫大学外科系主任JAttilio Ignazio Lo Monte教授在《J Vasc Access》杂志上对本研究组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治疗糖尿病慢性难治性皮肤溃疡的 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Wound Repair Regen.2015)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这项研究显示 了”该技术在促进溃疡愈合,降低合并症发生、减少医疗费用方面可以取得令人满意 的治疗效果。” Satisfying results have been also achieved on uremic and diabetic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公示

4.通过中药复方功效-药效-成分三位一体关联的研究,系统阐释了治疗心脑 血管病的 8 个复方针对 5 个证型 9 种功效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发现了中药复 方功效物质基础同类异证、异类同证及动态、网络、可变、综合的特征,阐明了 中药复方辨证论治、配伍组方、方证相应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为中药新药的 质量控制标准的制定与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3. 提出中药复方功效指征成分的新概念,整合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 药药代动力学、系统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建立了体内中药复方多 成分-多药效指标关联的数学模型,构建中药复方从全成分-类药成分-药效成分功效成分的研究技术体系。对治疗心脑血管病 8 个复方的与功效相关 84 个化学 成分的体内过程进行了研究,为中药复方功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了示范。
该项目共发表论文 180 篇,出版学术专著 6 部,获专利授权 12 项,临床批 件 12 个,新药证书 7 个。成果在 20 余家科研院所、企业得到推广应用,取得直 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超过 200 亿元。
该项目获得 2014 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对照国家科技进步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申报 2019 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 等奖。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脉冲强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二、奖励种类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三、提名意见专家提名意见1:项目名称:脉冲强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名者:郭剑波院士(责任专家),电气工程工作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脉冲强磁场装置是开展物理、化学、材料等领域前沿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极端条件实验平台。
装置系统结构复杂,涉及多个学科,是一个不断挑战电磁极限的强电磁系统,其研制需攻克极限工况下的磁体系统电磁及结构稳定性设计、磁场波形精确调控和微弱信号精准测量等世界性难题。
十余年来,项目组通过自主创新,突破国外对高强高导材料的封锁,在衡量装置水平的磁场强度、稳定度、重复频率和测量精度等核心指标方面取得全面突破:创造了75T纯铜导线磁体的场强世界纪录,采用仅有国外2/3强度的国产导线、1/10的能量实现了与世界最高水平相当的磁场,使我国科学实验磁场从40T 提高到90T,获得迄今最高单位能量的磁场强度,寿命是美国的2倍;创造了64T 无纹波平顶磁场世界纪录,开启了脉冲场下核磁共振、拉曼光谱和比热精确测量等科学研究方向;实现了峰值45T、极性可调、重复频率世界最高的多种磁场波形;电输运实验站和磁特性实验站测量精度世界领先。
装置于2014年通过国家验收并对外开放运行,结束了我国相关研究长期依赖国外装置的历史,建成国际最先进的脉冲强磁场研究平台。
截至2018年底,装置累计开放运行36358小时,已为北京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等国内外69家单位开展科学研究900余项,在Science、Nature等高水平杂志发表论文672篇,取得了一大批原创成果,包括发现第三种规律的新型量子振荡和最高临界电流密度的二维超导体等,研究成果居国际同类装置同期最好水平。
项目整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提名该项目参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专家提名意见2:项目名称:脉冲强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名者:赵宪庚院士,理论物理工作单位:中国工程院脉冲强磁场是开展物理、化学、材料等领域前沿基础研究不可替代的手段,是探索物质微观世界的钥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钢铁窑炉烟尘细颗粒物超低排放技术与装备二、提名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三、提名意见当前,要打赢蓝天保卫战和污染防治攻坚战亟需工业烟气细颗粒物高效净化技术和装备。
该项目攻克了传统袋式除尘器净化效率低、排放浓度高、运行能耗高的难题,在PM2.5捕集的预荷电技术、“海岛纤维”超细面层精细滤料、预荷电袋式除尘器、工业烟道PM2.5工况测试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创新突破,获发明专利10项,是国家倡导的原始自主创新的技术和装备。
所研发的预荷电袋滤技术和装置是控制细颗粒物污染的利器。
经专家鉴定和工业应用表明,该技术性能指标和核心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促进了我国大气污染控制的技术进步,显著提升了我国对PM2.5细颗粒物控制技术和装备的核心竞争力。
细颗粒物排放超标是当前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
该成果及时提供了一种技术先进、节能显著、运行稳定的技术装备,已满足重大市场需求。
成果的应用可使颗粒物排放浓度从20~30mg/m3下降到10mg/m3以下,PM2.5排放总量消减50%以上,运行能耗降低40%以上,环保和节能效益显著,提升了环保装备水平,促进了环保产业发展。
该项目快速完成了成果转化和工业应用。
2014年12月在鞍钢建成示范工程,实现了首台套应用,投运4年以来,装置运行稳定,颗粒物排放浓度<10mg/m3,运行阻力700~1000Pa,比传统袋式除尘器降低40%,成为钢铁企业实现超低排放的典型范例,在钢铁行业反响强烈,已在河钢、日照钢铁、新余钢铁、水钢、方大特钢等企业广泛应用。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项目简介“钢铁窑炉烟尘细颗粒物超低排放技术与装备”是国家“十二五”863计划科技成果,重点研发了强化PM2.5捕集的预荷电技术、超细面层精细过滤材料、预荷电袋滤器、工业烟道PM2.5工况测试技术与装置等,实现了示范应用,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研究内容及创新点(1)钢铁窑炉烟尘微细粒子预荷电技术与装置开展了预荷电装置结构研究,完成了预荷电装置的设计,确定了预荷电极配形式、电场长度、电场高度、电场风速、荷电时间、板型和线型、清灰方式等关键技术,并完成了样机制造。
对电源及供电参数进行了研究,确立了电源的供电参数。
预荷电技术实现了创新突破,获发明专利,完成了成果转化,研制了预荷电装置,在国内外首次实现了工业化应用。
(2)控制PM2.5的超细面层精细滤料研发常规滤料难于捕集细颗粒物,净化效率不高。
本项目研究了具有高效、低阻、适合PM2.5高效捕集的精度滤料,即海岛纤维超密面层梯度滤料结构;为适应海岛纤维成纤,创新性研发了树脂熔融纯化前处理技术、海岛纤维成纤工艺、海溶蚀后处理技术等;研制出海岛纤维超细面层精细滤料产品,并在示范工程中应用。
在海岛纤维和表面超细滤料研制上取得了突破,开发了PM2.5滤料新产品,达到工业化应用和产业化规模,及时满足了市场需求。
(3)复合式微细粒子预荷电袋滤器研制完成了预荷电袋滤器的结构研发,并完成袋滤器的设计;发明了一阀多喷的新型喷吹装置,并制造样机;研究了气流分布方式,建成了气流分布试验台;开发了高严密性滤袋接口结构,已设计制造样品,建立了试验台;制造了预荷电袋滤器工业样机并在示范工程中成功应用,实现了科技成果向工业化应用的转化。
将粉尘预荷电、PM2.5滤料、直通导流式袋式除尘结构、气流分布、新型清灰技术等新技术有机结合,复合成一体化装置。
运行表明,颗粒物排放浓度<10mg/m3,实现了超低排放,设备运行阻力显著降低,节能40%以上。
本技术获发明专利,在国内外鲜见报道,是典型的原始创新技术。
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超细粒子测试手段和PM2.5捕集效率测定方法研究为解决工况烟气PM2.5测试共性问题,通过研究提出了工况烟气PM2.5测试方法和系统配置,确定了基于虚拟撞击和稀释系统的烟尘PM2.5采样方法,研制了大流量PM2.5虚拟撞击采样器,并进行了标定,验证了测试方法和仪器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完成了示范工程PM2.5测试,提出了PM2.5测试报告,编写了《固定源废气中PM2.5测试技术指南》。
在PM2.5工况测试技术和虚拟撞击采样器研发上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形成了专利技术,解决了工业烟道中PM2.5工况测试的难题,为我国PM2.5工况测试提供了技术和手段,为今后制定技术标准奠定了基础。
(5)示范工程建设采用863“钢铁窑炉烟尘细颗粒物控制技术与装备”的成果,在鞍钢炼铁总厂180t转炉工程项目中建成示范工程,处理风量100万m3/h,完成了工程设计、装置制造和安装调试,2014年12月15日正式投运。
截至目前,已运行4年,系统运行稳定,粉尘排放浓度<10mg/m3,PM2.5细粒子捕集率为99.3%,运行阻力700~1000 Pa(比传统袋式除尘器降低40%以上),实现了超低排放和节能运行。
新成果首次在工业上应用,在国内外尚无先例,实现了新技术应用的“首台套”建设和运行。
4年稳定运行表明,所研发的技术高效、实用、可靠,为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提供了成功案例。
2、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细颗粒物排放超标是当前普遍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
该成果及时提供了一种技术先进、节能显著、运行稳定的技术装备,已满足重大市场需求。
成果的应用可使颗粒物排放浓度从20~30mg/m3下降到10mg/m3以下,PM2.5排放总量消减50%以上,运行能耗降低40%以上,环保和节能效益显著,提升了环保装备水平,促进了环保产业发展。
该项目攻克了传统袋式除尘器净化效率低、排放浓度高、运行能耗高的难题,在PM2.5捕集的预荷电技术、“海岛纤维”超细面层精细滤料、预荷电袋式除尘器、工业烟道PM2.5工况测试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创新突破,获发明专利10项,是国家倡导的原始自主创新的技术和装备,促进了我国大气污染控制的技术进步,显著提升了我国对PM2.5细颗粒物控制技术和装备的核心竞争力。
五、客观评价1、鉴定结论2016年6月20日,科技部在北京召开了863计划课题验收会,验收结论为:在预荷电袋滤技术、海岛纤维超细面层滤料和工业烟道细颗粒物工况测试等方面实现了创新突破。
2016年8月9日,科技部和环保部专家对示范工程进行了现场考察,考察意见为:示范工程PM2.5净化装置预荷电袋滤器运行可靠,性能稳定,排放浓度6~8mg/m3,运行阻力800~900Pa,符合考核技术指标要求,实现了超低排放和节能运行。
2016年9月26日,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成果鉴定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技术和装备具有对钢铁行业窑炉烟气中细颗粒物捕集效率高、节能显著、运行定和维护方便等优点,核心技术在同类技术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获奖情况该项目获环境保护部和中国中钢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奖,见下表。
3、查新结论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L03)查新结论:该查新项目的主要技术特点在于:(1)研发了基于宽频谱高压荷电技术的钢铁炉窑烟气PM2.5控制用一体化直通式脉冲清灰“预荷电袋滤器”;(2)针对钢铁窑炉高温烟气细颗粒物净化,研发具备一阀多喷功能的新型袋式除尘器脉冲喷吹清灰装置;(3)针对钢铁窑炉高温烟气细颗粒物净化,研发基于“海岛纤维”为超密面层的梯度PM2.5过滤材料;(4)针对工业烟道PM2.5的测试,研发了基于直接采样法和稀释采样法的固定源烟气PM2.5浓度、粒径分布、捕集效率、分级效率的测试方法与仪器。
经检索并对相关文献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上述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报道中有分别涉及到该查新项目的部分研究内容,但未见综合考虑该项目查新点的文献报道。
4、用户评价示范工程投运率达到100%,在保证转炉正常运行的同时,取得了环保、节能的效果。
预荷电直通式袋滤器的排放浓度和运行阻力性能指标优于合同指标,远低于国家环保标准,与常规传统除尘器相比,节能54%。
运行实践表明,预荷电直通式袋滤器控制钢铁窑炉烟尘PM2.5可行、有效,可供冶金钢铁行业推广使用。
5、媒体报道该项成果于2018年3月15日 039期在《中国冶金报》以《我国钢铁行业环保技术装备取得重大成果》为题,大篇幅报道钢铁炉窑烟尘细颗粒物超低排放技术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该项目技术的突破和示范推广应用“为钢铁绿色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支撑,受到业内的重视与观众”。
六、推广应用情况鞍钢示范工程已成为钢铁企业实现超低排放的典型范例,在钢铁行业反响强烈,目前已在河钢、日照钢铁、新余钢铁、水钢、方大特钢等企业广泛应用,最大单机处理风量150万m3/h,已投运及在建项目20余套,并呈现快速增长势头。
七、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本项目已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共10项,见下表。
本项目完成了7项标准,详见下表。
八、主要完成人情况(1)姚群,第1完成人,中钢集团天澄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完成单位中钢集团天澄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作为项目总负责人,主持了本项目的立项、研发和实施、结题和验收全过程工作,制定了技术路线、研发内容、技术指标和实施计划,研发了PM2.5高效控制新工艺,作为第一发明人,取得了预荷电袋式除尘器、电凝并袋滤器、袋式除尘器脉冲喷吹清灰装置等多项发明专利,主持了试验台搭建、试验、工艺和设备设计等工作,主持了示范工程的设计和工程实施,撰写了研究报告、项目验收文件,完成了项目验收。
(2)柳静献,第2完成人,东北大学教授,东北大学滤料检测中心主任,完成单位东北大学。
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主持了本项目中的“PM2.5超细面层精细滤料研发”的研发工作,制定了“PM2.5超细面层精细滤料研发”技术路线、研发内容、技术指标和实施计划,作为第一发明人,取得了“针刺/水刺与静电纺复合滤料制造方法”、“耐高温抗氧化滤料及制造方法”等发明专利,主持研制了海岛纤维和超细面层精细过滤材料产品,完成了滤料性能测试,参与了研究报告、项目验收文件的撰写,参加了项目验收。
(3)李兴华,第3完成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完成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参加了本项目中PM2.5测试技术及装置的研究工作,提出了PM2.5捕集效率计算方法,发明了“一种固定污染源排放PM2.5稀释采样装置”,编制了示范工程PM2.5测试的测试方案,编写了PM2.5测试手册,完成了PM2.5捕集效率的测试,参与了研究报告、项目验收文件的撰写。
(4)秦旭,第4完成人,鞍钢股份有限公司设备保障部副部长,教授级高工,完成单位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组织了本项目中的“示范工程”的实施和管理,落实了示范工程立项、实施和运行,参加了示范工程方案论证、技术路线制定和实施方案,组织了示范工程的调试、运行和竣工,组织了示范工程第三方CMA环保验收测试工作,参与了研究报告、项目验收文件的撰写,参加了项目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