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国家科技进步奖公示内容

合集下载

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一、介绍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是我国国家最高科技奖项之一,每年授予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该奖项的设立旨在表彰在科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个人和团队,鼓励和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发展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

二、深度评估在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评选标准和程序经过进一步的完善与提升。

评选标准主要包括科技创新的原创性、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科技成果的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

而评选程序则更加注重对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和社会效益,以及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这些变化使得获奖成果更加贴近实际需求,更具有前瞻性和示范性。

三、广度评估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涵盖了多个领域和多个行业。

涉及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工程、新材料等,覆盖面广泛。

涉及的行业包括但不限于医疗保健、电子通信、能源环保、制造业等,具有多领域的特点。

这种多领域、多行业的涵盖使得该奖项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更加全面。

四、回顾与总结2017年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无疑是对我国科技工作者的莫大鼓励与认可,也是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获奖成果涵盖了众多领域和行业,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

获奖成果也为我国的科技创新提供了范例和引领,引导着科技工作者们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一名科技爱好者,我对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奖成果的兴奋与敬佩已经溢于言表。

这些成果不仅代表了我国科技创新的最新成就,也为未来的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相信,通过这些优秀成果的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结语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科技创新的又一次飞跃。

获奖成果的涵盖面广泛,对未来科技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科技创新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2017国家科技进步奖得奖名单

2017国家科技进步奖得奖名单

2017国家科技进步奖得奖名单国家科技进步奖是我国对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的团队或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的最高科技奖项。

2017年的国家科技进步奖评选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该年度的得奖名单,以表彰这些对我国科技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科研团队。

一等奖1.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高速磁悬浮交通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新型抗癌药物研发及应用注: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为国家科技进步奖最高奖项,2017年无特等奖。

2.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 科学技术部一等奖:- 水稻遗传改良与品质调控关键基因研究与应用- 医药高效新材料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2) 工业和信息化部一等奖:- 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高性能新材料研制及工程化应用(3) 农业农村部一等奖:- 农业高效生产技术与农业品质安全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农产品贮藏与质量安全控制(4)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一等奖:- 界面触控技术与人机交互研究与应用(5) 自然资源部一等奖:-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研究与应用二等奖1. 科学技术部二等奖:- 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量子信息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2. 工业和信息化部二等奖:- 工业机器人技术研究与应用- 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研究与应用3. 农业农村部二等奖:- 绿色农业综合技术创新示范与推广- 新型农药开发与应用4.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二等奖:- 传染病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5. 自然资源部二等奖:-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三等奖1. 科学技术部三等奖:- 光电器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生物医学材料研究与应用2. 工业和信息化部三等奖:- 先进制造装备技术研究与应用- 信息网络与网络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3. 农业农村部三等奖:-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安全用药技术研究与应用 - 农业病虫害防控新技术研究与应用4.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三等奖:- 临床精准医学研究与应用- 个体化医学与大数据医学研究与应用5. 自然资源部三等奖:-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与应用以上为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得奖名单中的部分项目,每个奖项都代表了在相关领域的突出贡献。

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名单

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名单

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名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进步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每年,国家都会对那些在科技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个人和团队进行表彰,以鼓励他们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名单的公布,让我们见证了一批优秀的科技成果和背后的努力人们。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名单的获奖项目吧。

一、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的应用研究与产业化1. 项目名称: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影像诊断智能辅助系统2. 项目成果: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实现了对医学影像的智能识别和辅助诊断,大大提高了医学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3. 受奖单位:某大型医疗装备制造企业技术研发团队二、新型能源电池关键材料与器件研究1. 项目名称:新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关键材料与器件研究2. 项目成果:成功研发出新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关键材料,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和稳定性。

3. 受奖单位:某知名高校能源材料研究团队三、大数据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创新应用1. 项目名称: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能交通管理与控制系统2. 项目成果: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了对城市交通的实时监测与智能调度,极大提高了交通运行的效率和安全性。

3. 受奖单位:某城市交通管理部门技术研发团队四、生物医药领域新药研发及临床应用创新1. 项目名称:新型抗癌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2. 项目成果:成功研发出一种针对特定癌症的靶向药物,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3. 受奖单位:某药物研发企业新药研发团队五、航空航天领域重大技术创新与应用1. 项目名称:新一代大型客机关键技术研发与实际应用2. 项目成果:成功研发出新一代大型客机的关键技术,实现了对飞行性能和安全性的重大提升。

3. 受奖单位:某大型航空航天制造企业技术研发团队六、信息安全技术创新与应用1. 项目名称:新型云计算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2. 项目成果:成功研发出适用于云计算环境的信息安全技术,解决了云计算评台上的安全隐患问题。

2017国家科技奖 获奖名单

2017国家科技奖 获奖名单

2017国家科技奖获奖名单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包括: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王泽山(南京理工大学)、侯云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聚集诱导发光”。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新型半导体深能级掺杂机制研究”等33个项目。

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一等奖项目:“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高质高效加工技术与装备”。

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二等奖项目:“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用石墨和石墨烯材料”、“交互式显示关键技术及应用”、“高效视觉特征分析和压缩关键技术”、“智慧协同网络及应用”等47个项目。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一等奖项目:“中国电子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科技创新工程”等9个项目。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二等奖项目:“面向互联网开放环境的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等118个项目。

以上就是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部分获奖名单,更多详细信息可以在国家科技部官网查询。

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公示-上海理工大学

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公示-上海理工大学
2017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公示
项目名称 高强高导铜合金关键制备加工技术开发及应用 项目简介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15 年我国铜加工产量达 1500 余万吨,占全 球铜加工产量的 53%。然而,我国航空航天、高速铁路、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 大规模集成电路等领域用高性能铜合金长期依赖进口, 上述领域用铜合金服役条 件苛刻,安全可靠性要求极高,因而铜合金必须具有优良的导电、导热、强度、 硬度等高强高导性能,以及抗应力松弛、抗软化、超高强等特殊性能。因此,自 主研发满足上述领域需求的高强高导铜合金日趋迫切。 实现高强高导铜合金性能匹配面临以下挑战: 力学性能与传导性能存在此增 彼减的矛盾, 特殊性能的挖掘要同时兼顾高强高导性能。在铜基体中引入强化相 是获得高强高导铜合金的有效手段, 强化相的特性和分布特征决定了铜合金的主 要性能。如何引入特定的强化相并控制其分布,实现铜合金高强、高导、特殊性 能的匹配是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 项目组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在国家 863、科技支撑计划、国防基础 研究、国家自科基金、军品配套等项目支持下,经过 20 余年协同攻关,通过强 化相体系设计、 尺寸和分布有效控制的系列关键制备加工技术开发与集成,在铜 基体中引入特定的纳求的高强高导铜合金纳米复相控制强化技术。主要科技创新如下: (1)高强高导、抗应力松弛 Cu-Cr 系合金控制强化技术:开发了 Cu-Cr 系 合金成分精确化、组织均匀化控制熔铸技术,保障了时效过程中单质 Cr 相的细 小弥散析出;发明了 Cu-Cr 系合金带材轧制-时效复合加工技术和复杂部件先进 成形技术, 进一步提高了材料的抗应力松弛能力。工业化生产的 Cu-Cr 系合金广 泛用于超/特高压电器、高速铁路牵引供电装备。 (2)超高强、高抗应力松弛 Cu-Ni-Si 系合金控制强化技术:提出了双重协 同 强 化 Cu-Ni-Si 系 合 金 镍 硅 比 设 计 原 则 , 发 明 了 双 重 协 同 强 化 型 Cu-Ni-Si-Al-Mg-Cr 合金,阐明了 Cu-Ni-Si 系合金强化相的相变贯序;发明了 δ-Ni2Si 纳米粒子高密度、高均匀分布的组合时效控制技术,实现了 Cu-Ni-Si 系 合金的最佳双重协同强化。 工业化生产的合金成功应用于导航系统输出和高端装 备连接器。 (3)高导、抗软化 Cu-Fe-P 系合金控制强化技术:探明了形变前预时效析 出相大小对合金抗软化性能的影响规律,研发了热轧淬火 +预时效+组合形变热 处理工艺,有效调控了预时效纳米 Fe 粒子尺寸和分布,合金的抗软化温度达 500℃。 工业化生产的 Cu-Fe-P 系合金带材广泛应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引线框架。 (4)高强高导、耐热 Cu-Al2O3 合金控制强化技术:揭示了 Al2O3 颗粒的形

2017年国家科技奖名单

2017年国家科技奖名单

2017年国家科技奖名单2017年国家科技奖名单近日,2017年国家科技奖揭晓,共评选出271个获奖项目,其中特等奖两项,一等奖111项,二等奖153项,三等奖5项。

下面分别为您介绍一下这些获奖项目:特等奖1.开放式人工耳蜗及其系统研发与产业化被誉为“中华儿女听力希望之光”的开放式人工耳蜗及其系统,在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极大地改善了耳聋患者的生活质量。

2.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研发与应用北斗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卫星导航系统,能够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导航、定位和时间服务。

该项目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等奖在一等奖中,有多个领域的项目获奖,涵盖了从材料到环保再到国防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代表性获奖项目:1.碳化硅功率器件的研发及工业化碳化硅功率器件是未来电子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其具有高速、高温、高效、高度集成等特点,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2.大型涡轮高温氧化行为与合金的“设计”和“创新”大型涡轮是现代发动机的核心部件,也是军队转型升级的必备技术之一。

本项目突破了涡轮高温氧化问题,不仅提高了涡轮合金的热稳定性和耐腐蚀性,更为涡轮生产和使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等奖二等奖涵盖了更多的领域,涉及农业、环保、医疗等方面。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代表性获奖项目:1.抗肿瘤多基因指纹测序及应用肿瘤治疗的精准化已成为当前医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该项目采用骨髓细胞和血液样本获取常见恶性肿瘤的多基因指纹序列,为个性化肿瘤诊疗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2.生态环境承载力与优化调控技术环境问题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一。

该项目对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建立了评估指标体系和技术标准,为生态环境优化调控提供了依据。

三等奖三等奖主要涉及到数理科学、生物医学和工程技术等领域。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代表性获奖项目:1.生命活动网络建设与应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生命活动网络成为了热门研究方向。

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是我指定要写的主题,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深度的科技领域。

为了撰写一篇高质量、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文章,我需要对这个主题进行全面评估,并选择一个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来探讨。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背景和意义。

这是我国政府设立的最高科技奖项之一,用以表彰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个人和团队。

获得这一荣誉的项目,通常是经过层层选拔和评审,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社会影响力。

在全面评估这个主题之后,我会按照从简到繁的方式来撰写文章,以便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背景、获奖项目的内容和意义。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设立背景和意义第二部分:获奖项目的内容和意义介绍获得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项目名称、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第三部分:个人观点和理解我对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项目的个人看法和理解第四部分:总结和回顾对2017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获奖项目进行总结和回顾,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影响力通过以上分部分的阐述,文章会更加丰富、全面和深刻,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意义和价值。

在文章中,我会多次提及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一主题文字,保证文章的连贯性和主题的突出性。

在写作过程中,我将以客观、独立和理性的态度,从多方面角度展现获奖项目的内容和意义,对这一主题进行细致深入的探讨,以期为读者带来有价值的信息和思考。

我将根据知识的文章格式,结合序号标注的方式,撰写一篇字数大于3000字的有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文章,以呈现出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设立背景和意义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是由我国国家科技奖励基金会设立的一项重要科技奖项,旨在表彰在我国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和贡献的个人和团队。

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公示内容

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公示内容
该成果的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该成果实现了分子育种技术大规模应用,高效培育出遗传性能稳定、特点鲜 明且适应多元化市场需求的新品种(配套系),改良了原有核心品种(配套系),相关品 种市场优势突出。建立的分子育种技术为 30 家国内大中型种鸡企业(含 53%的国家肉鸡 核心育种场)服务,完成了 83867 次检测。自主培育出岭南黄鸡 3 号、新兴竹丝鸡 3 号、 新兴麻鸡 4 号、金钱麻鸡 1 号、南海弘香鸡、南海黄麻鸡 1 号、新广黄鸡 K996 和新广 铁脚麻鸡等 8 个通过国家级审定的新品种(配套系),占 2003-2014 年同期国家审定肉鸡 品种(配套系)总数(30 个)的 27%;改良了新兴矮脚黄鸡、岭南黄鸡Ⅰ号、岭南黄鸡Ⅱ号、
该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 9 项;软件著作权 4 件;制定地方标准 2 项;参编著作 6 部; 发表论文 129 篇,其中 SCI 75 篇;曾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中华 农业科技奖 1 项。经过 12 年的良种推广,累计推广父母代种鸡 7500 万套以上,商品代 肉鸡 35 亿只以上,黄羽肉鸡父母代种鸡市场占有率达到近 1/3。
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2011 年 5 月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组织的专家组对项目公益 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进行了验收,专家组肯定了该项目建立的优质肉鸡产业化生产 以及疫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肯定了开展种鸡群白痢和白血病净化取得的效果和对我国 优质肉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技术保障体系。
客观评价 (1)成果评价情况。 该成果内容“惠阳胡须鸡种质资源保护、评价和创新利用”曾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 奖一等奖,经广东省科技厅鉴定“成果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优质鸡分子改良方法的建立及其在新品种培育中的应用”曾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 等奖,经广东省科技厅鉴定“该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我国黄羽肉鸡的育种和生产 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新兴麻鸡 4 号配套系”曾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成果来源的项目验收意见。 2009 年 5 月 22 日,广东省科技厅组织并主持召开了“优质鸡分子育种技术与大规模 育种产业体系研究”的验收会议,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完成了羽速、羽色和矮脚等 外观性状的分子选育技术;项目首次采用功能基因 SNP 和单倍型分型黄羽肉鸡种群关系, 表明 SNP 标记可用于鸡的种质资源评价”。2011 年 7 月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和农业部财务司 组织的专家组对《优质鸡育种新技术和遗传资源的引进与创新利用》项目进行考核验收,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成功建立了达到国际同步水平的黄羽肉鸡育种核心技术体系”。 “成功构建了优质鸡资源群→育种核心群→良种扩繁群→种鸡生产→优质商品肉鸡生产 的黄羽肉鸡良种繁育体系……,为优质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取得了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椹原汁的保鲜方法”作为桑椹加工应用的第一核心专利技术,为后续产品开发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企业转化应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效益显著,获2009年度 广东 省优秀专利奖。 (九)应用单位评议
本项目成果收到由农业生产主管部门和食品、医药加工企业开具的多份应用证明, 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桑树加工专用品种在我国20多个省区推广面积约200万亩,应用 单位普遍评价通过实施果叶两用、果籽兼用、食药兼用等新的种植加工模式,农民增收 明显,同时促进了当地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二是核心加工技术在一批有代表性的食品 和医药企业的转化应用,包括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星群(药业)股份 有限公司、广州采芝林药业有限公司等,通过使用桑树加工专用品种的优质原料、创新 加工技术实现产品质量提升。 (七)同行评价
(三)获得的奖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桑树资源功能物质研究与食药用开发”获得2012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蚕桑
资源营养功能评价及系列食品研发”获得2008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一等奖
(技术进步奖)。
(四)制修订标准
制 订 产 品 国 家 药 品 标 准 1 项 ( WS-11386(ZD-1386)-2002-2012Z )、 地 方 标 准 2 项
建立以营养、活性成分和加工特性为核 心加工专用品种筛选指标体系,挖掘桑 树加工专用优势资源 110 份;采集与营 养、生物活性及加工特性密切相关的理 化指标,构建桑树资源加工专用数据库。
性的加工专用数据库构建。
以桑树高值化加工利用为导向,筛选出 1
个果汁和果酒专用品种,1 个富含桑叶多
以高产、优质、抗性(抗病、 糖的品种作为辅助降血糖保健食品“桑
(3)突破桑椹原汁保鲜、护色及功能成分稳态化等技术,解决桑椹浆果难以大量长
途储运加工的技术瓶颈,创制系列新产品并实现产业化。突破桑果原汁产地加工保鲜技 术,解决了桑椹浆果难以大量长途贮运的技术难题;创制桑果汁、桑果酒等新产品;发 明发明营养、风味突出和加工稳定性好的桑椹食品基料,建立其在焙烤食品、风味肉制 品和乳制品中的稳态化应用技术体系;确证桑椹花青素和多糖分别为其延缓衰老与免疫 调节的功能成分及作用机制;利用专用品种发明功能成分的高效制备工艺,提升并稳定 保健食品“女仕口服液”(延缓衰老、免疫调节)和“增健口服液”( 免疫调节)的产品 品质。
(DB44/T 221-2005,DB44/T 274-2005)和多项产品企业标准。
(五)院士评价 蚕桑行业中国工程院士向仲怀教授连续为项目主要完成人廖森泰和肖更生主编的4
部关于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专著撰写序言。其中在《蚕桑资源创新利用》中评价“广东 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多年来一直把蚕桑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科研 主攻方向……在桑树方面系统研究桑品种的食用、药用价值,开发出桑果汁、桑果酒、 桑叶降糖茶、桑枝灵芝等产品,形成产业,为蚕桑资源的高效可循环利用树立了一面旗 帜,得到蚕学界的一致认同,这也是对新世纪我国蚕业发展的新贡献”。在专著《桑树 活性物质研究》的序中评价“近年来该团队把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提升到以开拓新兴产 业为目标进行了系统的基础性研究,对于桑树活性成分的开发利用,开拓新的产业将起 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其他获奖
菌、快速冷却及低温无菌灌装技术,不 添加防腐剂,常温保质贮藏时间 270d; 果汁品质稳定(常温贮藏 180d, VC 下降 <30%,花青素下降<20%);获绿色食 品证书。果酒:发明有效保存花青素及 白藜芦醇的桑果酒发酵方法;发明同时 制备花青素和浓缩发酵型桑果酒方法, 解决了透光率差、褐变、杂醇油高和微 生物超标等技术难题;产品不添加 SO2。 加工技术拓展:研发果酱、果粉等系列 产品,进而拓展应用至果奶、冰淇淋等
2017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公示内容
项目名称
桑树资源高值化加工利用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推荐单位(专家)意见
该成果以推进我国桑树资源高值化加工利用为目标,围绕种质资源品质鉴评、生物 活性物质表征、精深加工技术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与协同创新:率先开展桑树加工专用 品种筛选目标和方法研究,创建首个桑树资源加工专用数据库,筛选出营养风味突出、 加工特性好以及降血糖、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等功能物质含量高的 8 个加工优势品种。在 此基础上,探明桑叶降血糖、抗病毒和抑菌等生物活性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发明活 性成分稳态化加工技术,解决桑叶加工过程中营养、功能成分损失及品质劣变等技术难 题。突破桑椹原汁保鲜、护色及功能成分稳态化等技术,解决桑椹浆果难以大量长途储 运加工的技术瓶颈。以桑叶和桑椹为核心原料创制系列新产品并实现产业化。项目成果 获国家专利授权 24 件(发明 22 件,实用新型 2 件),出版专著 5 部,发表论文 117 篇, 其中 SCI、EI 和国家级学报 52 篇。制定国家药品标准 1 项,地方标准 2 项;获国家药 品批件 2 项;获国家保健食品批文 3 项,绿色食品证书 2 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 2 项。经第三方评价成果整体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桑树活性物质结构和功能研究 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
推荐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 等奖。
项目简介(限 1200 字)
项目以推进桑树资源高值化加工利用为目标,围绕种质资源品质鉴评、生物活性物 质表征、精深加工技术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与协同创新,在桑树高值化加工基础理论和 关键技术上取得多项突破。
(1)率先开展桑树加工专用品种筛选目标和方法研究,创建首个桑树资源加工专用 数据库,筛选加工专用品种 8 个。以国家桑树种质资源圃华南分圃的桑树种质资源为研 究对象,系统评价其营养、功能成分及加工特性,挖掘优异种质 46 份,率先构建桑树 资源加工专用数据库。建立桑树加工专用品种筛选目标和方法,筛选出营养风味突出、 加工特性好以及降血糖、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等功能物质含量高的 8 个加工优势品种。
(2)解决桑叶加工过程中营养、功能成分损失及品质劣变等技术难题,率先利用加 工专用品种创建其绿色高效制备和品质改良技术体系。从桑叶中分离鉴定出 170 余种化 合物,其中新化合物 11 种,新天然产物 9 种;率先发现桑叶活性单体 Kuwanon X 通过 抑制病毒复制各环节关键基因表达实现防治流感的作用机制;确证桑叶多糖和多羟基生 物碱基于 α-糖苷水解酶抑制活性的降血糖作用机制;发现桑叶抑菌活性主要单体―绿原 酸可通过破坏细胞壁结构而致菌体失活的抑菌机制;发明桑叶多糖、黄酮和生物碱的连 续提取制备工艺,全面提升并稳定降血糖保健食品“桑唐饮口服液“和传统中药“夏桑菊 颗粒”的质量品质;创制高品质桑叶茶、脱水桑叶菜和桑叶纤维等新产品。
道。
效益高。
生物 活性 物质 基础 及作 用机 制
桑椹 原汁 保鲜 加工 技术 及系 列产 品研 发
桑叶 利用 及配 套精 深加 工技 术
未见桑树抗流感病毒活性单 体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相 关报道;
发现抗流感病毒活性单体 Kuwanon X 并 揭示作用机制;通过体内外活性实验确证 了桑叶多糖和多羟基生物碱基于α-糖苷水解 酶抑制活性的协同降血糖作用机制。
感病毒活性为导向的“夏桑菊颗粒”原 料 CO2 超临界萃取及精制工艺,所获得 的产品与普通热水工艺制备产品相比综 合抗病毒指数提高 34.2%;发明并建立夏 桑菊制剂指纹图谱的质控体系,制定夏 桑菊颗粒国家药品标准;发明桑叶桑椹 多糖、黄酮和生物碱等活性组分高效制 备技术,提升并稳定降血糖和免疫调节 保健食品的质量品质并实现产业化;食 用加工技术拓展:通过生物转化富集桑 叶功能成分,结合后发酵、高温提香技 术研发桑叶乌龙茶、红茶和绿茶,显著
客观评价
(一)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
项目在桑树加工专用数据库构建与优势品种挖掘、生物活性研究及精深加工技术等
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结果如下:
比较 内容
同类研究
本研究
食药 用品 质数 据库
优势 品种 挖掘
配套 栽培 技术 及种 植模 式
已有桑树种质资源库品种全
部源于生产品种及以之为素 材经理化、基因诱变选育获得 的新品种;桑树不同品种间营 养及功能成分的比较涉及的 品种数量均<20 个;未见以 基于营养、活性成分和加工特
原料,1 个脱水桑叶菜加工专用品种及桑
叶乌龙茶、红茶、绿茶专用品种 3 个。
已有桑树栽培技术体系主要 探明桑椹和桑叶中重要活性物质的变化
围绕家蚕营养需求、蚕茧品质 规律与调控机制,制定以活性物质积累
及养蚕生产周期而建立;未见 为导向的四季肥水调控原则和措施;创
加工原料的安全、营养和生物 建“果叶兼用” “果籽兼用”和“食药兼用” 活性建立配套栽培技术的报 等新型种植技术和加工利用模式,经济
原汁保鲜与果汁加工:集成产地巴氏杀
原汁保鲜与果汁加工:常用热 杀菌结合防腐剂进行原汁保 鲜,果汁营养风味损失严重 (常温贮藏 180d,V C 和花青 素下降分别 80%和 60%以上) 且常温保质贮藏时间短 (≤180d)。果酒:同类产品易 浑浊、褐变、杂醇油和挥发酸 含量高,风味品质不佳;添加 SO2 防腐效果不佳。
(4)筛选的加工专用桑树品种在粤、桂、苏、川等 20 多个省市种植,配套加工技 术在全国多个企业推广应用,累计实现经济效益 63.17 亿元,近三年经济效益 38.06 亿 元。本成果创建的桑树果叶兼用、果籽兼用和食药兼用的高值化加工利用新理论、新技 术、新模式,有效引领了桑树高值化加工利用新学科和新产业发展,为传统蚕桑产业转 型升级和人类健康作出重大贡献,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极为显著。
改善产品风味并提升功能物质含量,获
绿色食品证书。
(二)农业部科技成果评价意见
2013年12月8日农业部组织孙宝国院士为主任、马峙英教授和朱明研究员在内的8
位专家对“桑树资源食药用品质鉴评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专家
组一致认为:“该成果针对桑树资源食药利用机理不明与关键技术缺乏等问题,在系统
产品。
功能物质提取技术及产品:发明以抗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