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实践与进展
论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现状及发展

论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现状及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排污权交易制度应运而生。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一种基于市场机制的环境政策工具,旨在通过经济手段激励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环境质量。
本文将对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发展历程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探索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
当时,一些地区开始尝试在局部范围内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
进入 21 世纪,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我国加快了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建设步伐。
2007 年,财政部、环保总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标志着我国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此后,江苏、浙江、天津等地相继开展了排污权交易试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现状(一)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与排污权交易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如等,为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试点工作取得一定成果各地的排污权交易试点在优化环境资源配置、降低污染治理成本、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例如,江苏省通过排污权交易,推动了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提高了污染治理水平。
(三)交易平台不断建立为了规范排污权交易行为,提高交易效率,各地纷纷建立了排污权交易平台,实现了交易信息的公开透明和交易过程的规范化。
然而,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虽然相关法律法规对排污权交易有所涉及,但仍存在规定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导致在实际执行中面临诸多困难。
(二)初始排污权分配不公平合理的初始排污权分配是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基础,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科学的分配方法和标准,容易导致分配不公平,影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三)市场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排污权交易市场还不够活跃,交易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市场供求关系对交易的影响有限。
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运作机制及前景展望

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运作机制及前景展望近几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碳排放交易市场作为一种生态经济模式,正逐渐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视,被视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将探讨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运作机制及前景展望。
一、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基本概念碳排放交易是指企业或国内外组织之间,就其排放的温室气体的减排量进行交易或通过政府推行的发展机制实行转移支付。
碳排放权是指国家规定企业或组织在一定时期内可以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和分配给企业或组织的额度。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或金融机构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形成一个交易平台,实行碳排放权买卖的交易方式,从而影响企业或组织的排放行为,提高企业排放减量的效率,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
二、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运作机制1. 碳排放配额的发放和监控:政府部门将国家的碳排放总量分配给各个行业和企业,各个企业按照分配的配额进行排放。
政府要通过检测、检验等手段对各个企业的排放量进行监控。
2.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府将碳排放配额纳入到国内市场中进行交易,组织纳入交易市场的企业在指定时间内必须出售或购买一定的碳排放权。
3. 碳排放权价格的形成:政府将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销售价格定为一个最低限价,市场中企业和组织可以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实际碳排放权交易价格。
4. 监测和执法:政府部门通过对企业的监控,对碳排放违规的企业进行行政惩罚或经济处罚。
三、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前景展望碳排放交易市场作为一种经济集约和资源利用高效的新型经济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尽管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它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和经济机制,具有广阔的前景展望。
1. 有利于推动能源结构的调整: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出现将促进全球能源结构的调整,从而实现可持续经济的发展。
2. 促进各国的合作和组织: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上,各国将会更加密切的合作,建立全球化的碳排放交易网络。
3. 改善环境和保护生态:碳排放交易市场时刻提醒企业和组织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危机。
碳排放权交易的运行机制

碳排放权交易的运行机制碳排放权交易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对碳排放权进行交易的一种制度安排。
它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各国。
碳排放权交易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配额分配、交易市场和监测与合规等环节。
首先,配额分配是指政府或相关机构根据国家的减排目标和国情,将一定数量的碳排放配额分配给企业或行业。
配额的分配可以基于历史排放量、固定比例或竞标等方式进行,旨在激励企业减少碳排放。
接下来,交易市场是碳排放权交易的核心环节。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减排需求和经济利益,在交易市场上买卖碳排放配额。
一方面,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减排潜力和成本效益,决定是否购买额外的碳排放配额;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减排成绩和经济利益,决定是否出售多余的碳排放配额。
交易市场的运作可以通过拍卖、定价或自由竞争等方式进行,以实现碳排放配额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监测与合规是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重要保障。
政府或相关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对企业的碳排放进行准确测量和监测。
企业则需要按照规定提交排放数据,并接受监管机构的核查和审核。
通过监测与合规的制度安排,可以确保碳排放权交易的公平、公正和透明。
碳排放权交易的运行机制具有多重优势。
首先,它能够提供经济激励,激发企业减少碳排放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通过碳排放配额的买卖,企业可以根据市场价格灵活调整减排策略,实现最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
其次,碳排放权交易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通过市场机制,碳排放配额可以根据供求关系进行流动,从而实现碳排放的最低成本减少。
此外,碳排放权交易还可以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全球减排效率。
然而,碳排放权交易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碳排放权交易的成功与否与配额的设置和分配方式密切相关。
合理的配额分配可以激发企业的减排动力,但不合理的配额设置可能导致市场扭曲和资源浪费。
其次,碳排放权交易的监测与合规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机制,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碳市场与碳交易的机制与实践

碳市场与碳交易的机制与实践引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温室气体的排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减少碳排放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国纷纷引入碳市场和碳交易机制。
本文将介绍碳市场与碳交易的基本概念、机制以及实践案例,旨在全面了解碳市场与碳交易对于减排和气候变化治理的重要作用。
一、碳市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1 碳市场的定义碳市场是指通过买卖碳排放权进行碳交易的经济市场。
在碳市场中,碳排放被视为一种商品,企业可以通过购买或销售碳排放权来实现排放上的灵活性,从而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标。
1.2 碳市场的原理碳市场基于碳交易机制运作,其核心原理是通过建立碳排放配额和交易机制,激励企业减少碳排放。
具体原理如下:•确定碳排放配额:政府或国际组织根据国情和减排目标,确定各个行业或企业的碳排放配额。
•碳排放权分配:政府或国际组织根据分配原则和方法,将碳排放配额分配给各个行业或企业。
•碳交易:企业根据自身碳排放需求,可通过购买其他企业未使用的碳排放权来弥补自身排放超额的部分,也可以将未使用的碳排放权出售给其他企业。
•监测和核查:碳市场建立完善的监测和核查机制,对碳排放进行实时监测和核查,确保企业的排放数据真实可靠。
•碳市场机制:碳市场引入价格机制,通过碳交易的供求关系,形成碳价格,激励企业减少碳排放。
二、碳交易机制2.1 自愿性碳交易自愿性碳交易是指企业或个人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碳交易活动。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购买或出售碳排放权,以实现自身碳减排目标。
这种碳交易机制通常是基于市场的供需关系,没有严格的政府干预。
2.2 强制性碳交易强制性碳交易是由政府或国际组织制定法律、政策或规范要求企业进行的碳交易。
政府会设定碳排放配额和交易规则,对企业的碳排放进行严格监控和核查,企业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购买足够数量的碳排放权,否则将面临罚款或其他处罚。
三、碳市场的实践案例3.1 欧盟排放交易系统(EU ETS)欧盟排放交易系统是世界上最大的碳市场之一,于2005年开始运行。
国内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及问题分析

国内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及问题分析摘要:发挥碳权、碳交易等市场机制的作用,是引导社会各层面主动地实施温室气体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条合适途径。
本文阐述了我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国发展碳交易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我国发展碳交易市场的途径。
关键词:国内;碳交易;市场机制;问题;途径碳交易是指买卖双方通过购买合同或者碳减排购买协议,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
其基本原理是,购买方向出让方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额,再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
一个公司如果排放了少于预期的CO2,那么就可以出售剩余的额度;而那些排放量超出限额的公司,则必须购买额外的许可额度,以避免政府的罚款和制裁,从而实现国家对CO2 排放的总量控制。
碳交易市场可分为配额交易市场和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配额交易市场为那些有温室气体排放上限的国家或企业提供碳交易平台以实现减排目标。
在配额交易市场上,根据交易排放权本身的产生类型,又分为项目市场(project-based markets)和准许市场(allowance-based markets)两类。
自愿交易市场则是从其他目标出发自愿进行碳交易以实现减排。
一、我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重要性1、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未来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可能面临碳关税、碳配额购买、碳准入、碳审计与信息披露等多方面障碍。
世界各国以“碳排放额”为核心的博弈背后实质是对政治和经济利益的争夺,欧美发达国家气候谈判的实质就是试图占有未来新型能源技术和市场,最终实现对低碳经济的控制。
因此,我国政府必须重新审视产业布局,如果不能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初起阶段占一席之地,将面临国际石油市场中丧失竞争力之后的又一切肤之痛。
2、碳交易市场背后,孕育着货币地位的争夺目前碳排放权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碳交易货币和碳金融体系,碳排放技术及其产品将成为重要的国际战略资源和资产。
从历史上看,世界货币体系经历过“煤炭—英镑”、“石油—美元”时代,在未来的碳交易主导的时代,是延续美元霸权地位,还是欧元,抑或是其他货币来主导,这一点在未来将成为实力国家争夺的焦点。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及发展趋势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及发展趋势一、碳排放权交易概念简介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来源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提出了以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碳排放权交易的前提是市场主体自愿或强制承诺的排放额度限制。
因排放额度与企业实际排放量之间可能产生的不匹配,故碳排放权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上发生流动和交换,产生经济效益。
该利益驱动能够促进企业不断优化生产结构,增大全球范围内温室气体的减排力度,并达到保护环境的最终目的。
2020年12月21日,在国新办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再次强调了我国力争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排放与吸收完全抵消)的目标。
在“全面深化能源体制改革”一章中,白皮书着重强调了对于节能低碳激励政策的不断完善,并明确将积极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此举展示了国家将以创新的姿态,继续进行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以此助力节能减排。
二、中国的立法探索与现状三、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特点(一)交易场所:全国交易系统与试点地区交易所相结合自2013年底至2014年初,全国已建成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和重庆碳排放权交易所这七个试点地区交易所。
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如今正逐渐从试点地区走向全国性碳市场。
自2021年2月起,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及其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并从重点行业电力行业开始,与各试点地区的碳市场开始逐步衔接。
虽然各交易所的具体规定存在差异,但大体上,碳排放权交易均属场内交易行为,须向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进行信息报告,并接受其核查。
配额交易多采用公开竞价、协议转让等方式。
碳排放交易制度的影响与前景分析

碳排放交易制度的影响与前景分析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为主要原因之一的碳排放问题,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亟需解决的重要议题。
在此背景下,碳排放交易制度应运而生,成为了一种有效的减缓碳排放的手段。
本文将探讨碳排放交易制度的影响与前景,并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碳排放交易制度对企业和经济的影响是显著的。
通过建立碳排放权的交易市场,可以有效地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
对于高碳排放的企业来说,购买额外的排放权是一种成本上的压力,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采取低碳排放的生产方式,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
这种市场机制使得企业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其次,碳排放交易制度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碳排放的限制和管理,碳交易制度有效地推动了减排行动的基准化和系统化。
企业通过限制自身碳排放量,倾向于采取更环保的技术和生产方式,从而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了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
碳交易制度对于改善大气质量和减少雾霾问题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碳排放交易制度在实施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制度的监管和执法问题。
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需要一套健全的监管机制和有效的执法手段,以确保交易市场的公正、透明和有效运行。
此外,市场从设立到运行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达到理想状态,还需要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支持。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从长远来看,碳排放交易制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会加入碳交易市场,推动全球碳交易的发展。
同时,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也会为碳交易市场的运作提供更多的支持。
例如,借助于区块链技术,碳交易可以更加安全和透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的效率和稳定性。
此外,碳排放交易制度的成功实施也将成为其他问题的解决模式的参考,为环境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碳排放交易制度对于企业、经济和环境具有积极的影响。
中国城镇公共建筑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引言•中国城镇公共建筑碳排放现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国际经验•中国城镇公共建筑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设计•中国城镇公共建筑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实施路径•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研究结论与展望目录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建立有效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于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建筑领域碳排放较高,探索公共建筑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具有迫切性。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碳排放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公共建筑碳排放概况公共建筑碳排放占比中国城镇公共建筑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例较高,是重要的碳排放源之一。
排放来源公共建筑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电力、热力等能源消耗,以及相关的生产和运输过程。
排放特点公共建筑碳排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特点,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减排。
数据采集数据应用计量方法碳排放的计量与监测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如高效节能空调系统、LED照明等,可以降低公共建筑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能效标准与标识政策支持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替代传统能源,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
制定公共建筑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规范产品的能效指标和碳排放强度,引导市场向低碳方向发展。
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等政策手段,鼓励企业和个人采取节能减排措施,推动公共建筑低碳化发展。
碳排放的减排技术与政策早期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开始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一种市场化的解决方案,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
快速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和生效,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迅速发展,成为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减排手段。
成熟稳定阶段近年来,随着各国减排行动的深入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渐成熟稳定,形成了全球性的碳市场。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主要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介绍基于配额的交易在此机制下,政府会为参与者分配一定的碳排放配额,每个配额代表一定数量的碳排放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广东
政府规章
3.5
√
湖北
政府规章
1.2 9.7
√
4. 7个试点碳市场累计
截止到2015年底:
已发放配额:约20亿t 成交量:5200万t 成交金额:14.5亿
碳价具有明显地域差异
5.碳定价的形成取决于多因素的影响 减排目标与 罚则 能源产品 价格
经济形势
碳市场 商品价格
市场投机与热 钱等金融因素
397983 10.3
覆盖范围
GHG (t CO2,x108), 2007 1.17 1.41 2.32 2.34 1.37 4.99 67.9
325000
10.1/46.8/43.1
企业(及比重) MRV √
地方法规 总量目标(亿t CO2) 北京 人大 0.7
配额分配 历史总量+历史排放强度 +先进值;免费分配 基准线法(电力、航空、 机场、港口);免费分配 历史法+基准线法;免费 分配 历 史 排 放 最 高 年 为 基准 线 , 并 应 用 多 种 调 整方 法;免费分配 历史排放、强度下降目标 及竞争博弈法确定 基准法( 电力、水泥) 、历 史法(石化、钢铁 ); 3%有 偿配额 历史总量法+历史碳强度 法;初期免费发放
中国碳交易体系: 国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对完成“十三五”碳强度下降目标的贡献:大于50% 国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总体碳强度下降率:高于19% 国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期初排放总量占比:50%左右 - 覆盖8大行业,总计20个子行业 - 企业门槛:1万吨标准煤/2万吨CO2排放
9.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总体架构
天气变化
6
6.试点的主要经验
立法是关键:
双层级立法:
地方人大通过的《决定》 (最强的罚则) 政府颁布的《管理办法》
单层级立法
数据质量是核心:
第三方核查 第四方核查 & 专家评审
配额分配是政府有形之手的体现(政策调控的协同效应):
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去产能政策 能源结构优化政策:煤替代 常规污染物治理政策:雾霾治理
碳排放交易
2.自下而上、采取“试错法”推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北京 天津 上海 湖北 重庆
试错法
广东
试点区域具有差异化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 展阶段,以占中国约1/5的CO2排放量贡献 占中国3成的GDP。
深圳
3. 各试点根据各自的产业结构及碳排放结构设 计适合区域特性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8. 中国碳交易体系要点
目标导向:
中国的国家自主贡献方案:
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 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以2005年为基准年,在2030年下降60%-65%
“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
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实践与进展
周剑 清华大学 2017年6月1日
1.中国于十二五期初开始部署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 策多元化选择
控制碳排放
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量 从大气中提取CO2
产业结构 调整
节能降耗
开发、利用 非能源活动 高排放产品 低碳能源 GHG排放 节约替代
碳埋存 碳汇
碳价信号
行 政 市 政 策 场 库 碳税
北京 BJ 天津 TJ 上海 SH 湖北 HB 重庆 CQ 广东 QD 深圳 SZ 全国 137053.7 Nation GDP (RMB, GDP 增 能源消耗(tce, 1st /2nd/3rd 产业 人口 4 (x10 ) x108) x104) GDP贡献 速(%) 1961.2 13777.9 10.2 6945 0.9/24.0/75.1 1293.8 9108.8 17.4 6818 1.6/52.4/46.0 2301.9 16872.4 9.9 11201 0.7/42.1/57.2 5723.8 15806.1 14.8 15138 13.4/48.7/37.9 2884.6 7894.2 17.1 7117 8.6/55.0/45.0 10430.3 45472.8 12.2 26800 5.0/50.0/45.0 1035.8 9510.9 12 2200 0.1/47.5/52.4
7. 北京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环境效应
Online public quota transaction volume Around 50 Yuan/t-CO2
模型法(CGE):
与BAU情景比较, 2013~2015 的CO2 下降了 3.8%~4.8% . 2020年, CO2 排放 量将下降 3.7%.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草案)》,国务院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2014),国家发展改革委
BETS的环境效应
1.95 1.90 1.85 1.80
(亿 tCO2)
实证分析:
第一批重点排放单 位(415), in 20 13 年的CO2排放总 量比历史基准年下 降了 4.5%
1.75
1.70 1.65 1.60 1.55 BAU
BETS(平均碳价,60)
1.50
1.45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1.5
√
天津
部门规范
1.5
√
重庆
部门规范
1
√
深圳
人大
0.3
年排放超过 5000 吨 CO2 的企事业单位、 2 万平以 635 家 企 业 +200 公 建 上公建、1万平以上国家机关公建 (40%) 年排放1万吨CO2 以上的工业企业和 5000吨 CO2以 202 家 企 业 + 新 增 40 家 上的宾馆、饭店、金融商贸等 (58%) 2010、2011年任一年能耗6万tce以上企业 153家(33%) 2271家
2009-2011年均排放大于 1万吨CO2 工业企业、服 490家(40%) 务业 2010-2011年任一年 2万吨CO2 以上工业;任一年 197家(57%) 1万吨CO2以上的航空、机场等 2009 年以来任一年 2 万吨 CO2 以上工业、民用建 114家(60%) 筑领域企业 2008-2012年任一年2万吨CO2以上工业企业 240家(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