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德育思想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论儒家的德育思想及现代意义

论儒家的德育思想及现代意义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儒家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爱,它的特点是重精神,轻物质;重道德,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
儒家注重的是大方向,重视的是精神生活的充实和丰富,关心的是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正确人生观的建立,即教导人成为正人君子。
儒家文化就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文化,这就是追求进步的人们再次高度关注儒家文化的原因所在,这就是沉积了几百年韵儒家文化又被人们热情地发掘出来的原因所在。
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它以心灵的自我学识与自我完善为主要目的。
而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礼和中庸这三个方面,一直延绵至今。
其具体内容意义如下:1.儒家文化的“仁”儒家文化中“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实行仁政,并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拥有存活和美好的权利。
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翻案”即为道德教化的方法,并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存有平衡的道德普遍认可和道德定位。
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
——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
人民既没叛变起兵的必要,又没叛变起兵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
古今中外,凡是能并使国家达至太平的统治者,事实上都没违反儒学的仁和礼两小原则。
2.儒家文化的“礼”儒学的真谛就是仁礼一体。
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可以抵抗其统治者。
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可以轻慢其统治者——即为人民不受到道德约束,就可以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起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
浅议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现代启示

( 《 论语 ・ 颜 渊》 ) 孔子还讲 “ 其身正 , 不令而行 , 其 身不正 , 虽令
不从 。” ( 《 论语 ・ 子路》 ) 同样 , 孟子也认为统治的根本在于统治
德的价值 , 而且还体 验到了超越道德的价值 。当然 , 先 秦儒学 中, 个体体验 到超越 道德的价值并不是很明显 , 但儒 家思 想是 发展的。西汉时儒 家思想融合了 阴阳五行学说 , 进一步发展出
了“ 天人合一” 的思想 。宋代 以后 , 儒 家思想 更形而上学化并发
者 的道德感化 。他说 : “ 君仁 , 莫不仁 , 君义 , 莫不义 ; 君正 , 莫不 正。 一正君而 国定矣 。 ” ( 《 孟子 ・ 离娄上》 ) 西汉大儒 董仲舒讲得 更明确 , 他认为德治主要就是施仁政和行教 化 。他说 “ 圣人之
体验到 了超越道德 的价值 。孟子体验超越道德 的价值 则是通
过 自己“ 善养浩然之气” 表现 出来。孟子讲“ 浩然之气 ” , “ 其为 气也 , 至大至刚 , 以直养而无害 , 则塞乎 天地之 间 。其为气也 ,
配义与道 ; 无是 , 馁 矣” ( 《 孟子 ・ 公孙丑上》 ) 。显然 , 孟子的 “ 浩 然之气 ” 不仅挺 立了个体 , 而且还联 通了个 体和宇宙 , 结果 , 个 人已经与宇宙融为一体 了。自然 , 这时的孟子不仅体验到了道
冯旭 东① 1晏 功 明
( 1 . 江 西省 宜丰县 宜丰 中学 , 江西 宜丰 3 3 6 3 0 0 ; 2 . 景德 镇 高专 思政部 , 江西景德 镇 3 3 3 0 0 0 )
摘 要: 传 统儒 家道 德 教 育 具有 重 视 个 体 道德 实践 , 体 验 内在 价 值 和教 育 内容 的核 心 概 念 高度 化 约 , 在 受教 育 者 中认 同度
儒家思想与中国社会

儒家思想与中国社会中国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社会组织、教育体制以及政治治理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分析其现代意义。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儒家看来,个人修养是社会稳定和繁荣的基础。
只有人们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中国社会中,儒家的价值观强调孝道、仁爱、忠诚和谦逊等美德,这些美德成为中国人行为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尊敬长者、尊重家庭和社会的传统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维系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体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认为,培养道德品质和修养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因此,在中国传统教育中,不仅注重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
儒家教育强调师道尊严,在师生关系中,教师被视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学生则要对教师充满尊敬和敬意。
儒家的教育理念追求全面发展,强调人的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领导才能。
尽管中国现代教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儒家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教育中的许多元素仍然带有儒家的烙印。
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治理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注重君子治国,强调为政者的德行和行为准则。
在中国的历史上,儒家思想一直是统治者的指导思想,忠诚、正直和公正成为官员们所追求的美德。
儒家的理念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制度,例如科举制度就是基于儒家思想的一种表现。
尽管中国的政治制度已经发生了许多变革,但儒家的价值观和理念仍然存在于政治领导层的决策和行为中。
儒家思想在现代中国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社会转型和快速变革的过程中,儒家的价值观能够起到稳定和基础的作用。
在当代中国,儒家思想被重新审视和探索,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孝道、友爱和谦逊等传统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得到重视,同时也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道德观念。
总之,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也影响了教育体制和政治治理。
论儒家德育思想及对当代学校德育的启示

( )学思并 重 一 “ 而 知 之 ”是 孔子 进行 教 学 的 主导 思想 ,他 提 出 “ 闻择 学 多
其 善 者而从 之 ,多见 而识之 ,知 之次 也”① ,要多 听 、多 看 ,还 要
多 问 ,扩 大知 识 的来 源 和范 围 ,以获 得一 些直 接 的经 验 。在论 述 学与 思关 系 时说 : “ 而不 思则 罔,思而不 学则 殆 。”② 纯的学 学 单
学校德 育 启示
生正 确 的德 育学 习动机 以及 德育教 育 的社会 合作 。 关键 词 :儒 家德 育 思想
一
、
儒 家德 育思 想的 内容
母会包办一切 ,孩子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 ,不能独立的去做些事
情 。面对 这 种现 象 ,首先 我 们应 先 和家 长 多联 系 ,给 他们 讲 述 这 样做 的弊端 ,让 他们 认识 到 自己在 教 育孩 子 问题 上 的不 足 。 同时
( ) 强情感 教育 一 加
一
课 本 ,模 拟生 活场 景 ,可 以更 直 观 的教导 学 生们 面 对某 些 问题 该
如何 去做 。
( ) 育教 育的社 会合 作 三 德 孔 子 十分 重视 教 育环 境对 人 的 品德 形成 的 影 响 。他说 : “ 性
个健全 的人 ,必须 有健 全健康的思想情感世界。人的情
思 想 教 胄
论儒 家德育思想及对 当代学校德育 的启示
谢 晓军 ( 山西农 业大学 信息 学院 山西 晋中 000 3 8 0)
摘
要 :儒 家德 育思 想的 内容 包括 学思 并重 、因材 施教 、环境 陶冶等 ,对 当代 学校德 育 的启示 有加 强情 感教 育、 以活动 为 载体 ,调 动 学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代价值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代价值研修日志孔子的德育思想:仁爱、礼义、忠恕、明智和诚信是孔子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其进行正确评价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同时,孔子德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包括: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任务;培养主体意识需要建构一体化的德育体系。
仁爱。
仁爱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主要是指一种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学的开创者,他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
仁爱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美德都是围绕着这种道德修养而展开的,一个人想要追求真正的品德,就应该以爱人为主要的前提。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才能够实现道德的标准,才能够为实现最高境界的仁爱奠定基础。
礼义。
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爱是其核心的价值理念,而礼则是其德育教育的修身准则,是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是把仁爱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规范。
儒家德育思想的目标是通过礼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的道德、社会的法律和家庭的准则对受教育的人都具有规范作用,使礼成为每一个人应该自觉遵守的准则,达到人对自己有礼、人对人有礼、人对自然界有礼的境界。
忠恕。
忠恕原则是孔子思想中的具体的实施方法,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
”意思就是说忠恕是仁爱之道的主要方面。
忠恕主要以忠为思想的核心,对于自己而言,主要是指做人一定要忠于国家、忠于事业、忠于朋友等,要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也就是说,做事要体现忠诚原则。
忠恕就是要宽以待人,以己量人,推己及人,实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明智。
明智的思想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描述。
首先,明智对于个人而言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能够正确的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明就是指一个人能够正确的反思自己的错误,加以改正,提升自我内在品质的高度。
其次,明智是一种道德品质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所谓知者不惑,也可以说是智者不惑,拥有智慧的人不仅体现在对知识的认识,还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诚信。
儒法德育理念的比较及现实启示

儒法德育理念的比较及现实启示儒法德育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社会公德、个人修养以及国家治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强调人伦道德,法家重视法制约束,德家注重道德修养,这三种理念在德育中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特点。
儒家注重的是人伦道德,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责任。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通过教育和培养使个人具备道德品质和正确的行为准则,从而使整个社会实现和谐。
尤其是儿童的教养和成长,儒家主张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通过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社会活动等途径,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这一理念对中国传统教育影响深远,对于培养个人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起到了重要作用。
法家强调的是法制约束,强调依法治国、法律权威和严格的法律执行。
法家认为,只有通过法律的权威和制约,才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在德育中,法家理念注重法律教育和法律意识的培养,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和培养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使个人在行为中遵守法律,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法家理念对于实现社会公正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德家注重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的是人的内在品质和修养。
德家认为,只有通过修养自己的品德素质,才能做到无为而治,力行天下为公。
德育中,德家理念注重人的自身发展和思想素质的培养,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追求,使自己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德家理念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教育让每个人自觉去追求道德修养,为建设一个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儒法德育理念的比较启示我们在现实中进行德育工作。
儒家思想提供了一种重视道德品质和人伦关系的教育模式,强调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关系,这对于培养社会公德和个人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注重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法家思想强调的法制约束对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与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我们应注重法律教育,加强对法律的宣传和普及,培养社会公民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习惯,使每个人能够心存敬畏,自觉遵守法律。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一、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人们思考着如何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秩序和和谐。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形成并崛起,成为当时一种主要的哲学思想流派。
二、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1. 仁爱: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的仁爱之心。
仁爱包括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友善亲邻、忠诚君主等。
通过仁爱的推行,儒家希望达到社会和谐和个体完善的境界。
2. 礼仪:儒家主张社会需要有一套规范的行为准则,即礼仪,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礼仪包括各种仪式、礼节和规矩,如祭祀、婚丧嫁娶等,对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3. 中庸:儒家追求人的完美,主张中庸之道。
中庸即行为和情感的适度,不偏激,不过分追求个人利益,而是追求平衡和谐的境界。
中庸可用于治理国家,化解社会困扰和解决人际矛盾。
三、儒家经典1.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篇章,是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记录。
《论语》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如仁义、礼仪、忠诚等。
2.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被视为儒家学说的重要篇章之一。
《大学》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儒家追求完美的理念。
3. 《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性著作之一,记录了孟子的言行,详细阐述了他的思想体系,强调仁义、君臣关系和人性的善良本质等。
四、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1. 社会和谐:儒家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孝悌忠信等伦理道德观念,为社会提供了一套行为准则,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2. 政治理念:儒家思想强调君臣关系的合理性以及君主的品德修养和贤能,提出了“仁政”的理念,影响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3. 教育体系:儒家思想对于教育的意义尤为重要。
儒家主张以“教书育人”为宗旨,推崇以德育为首要任务的教育理念。
五、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虽然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距离我们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它的影响仍然存在并具有现代意义:1. 价值观引领: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谐和中庸,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引领具有积极的意义。
儒家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培养的启示

儒家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培养的启示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重要代表。
儒家强调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在当代大学生德育培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以下是儒家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培养的启示。
儒家注重人的修身养性,提倡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一代,应该注重内在的修养和自身品质的提升。
他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行为准则。
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可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具备正直、诚实、勤奋等美德,从而成为社会上有价值、有责任感的人才。
儒家强调齐家治国的理念,提倡大学生注重家庭和社会责任。
大学生不仅要关注自己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要关心家庭和社会的发展。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倡导大学生从小事做起,关心家人、关心朋友、关心同学、关心社会,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和谐。
大学生应该时刻牢记自己是家庭的孩子、社会的一员,严于律己,承担起家庭和社会责任,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治的重要性,提倡大学生培养自己良好的学术素养和专业能力。
大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和创造者,只有具备扎实的学术素养和专业能力,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儒家注重学习,提倡勤奋好学,强调知行合一。
大学生应该立志为学,勤于思考,培养自己的学术兴趣和专业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
只有培养自己全面发展的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梦想。
儒家思想提倡仁爱之道,强调尊重和关爱他人。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体的新一代,应该展现出友爱、宽容和互助的精神。
他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关心他人的需求,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儒家思想教导人们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先追求自己的利益,然后能够使他人受益。
大学生应该通过实际行动,践行仁爱之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视德育的社会功能
人性论或人的本质问题是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问题, 儒家
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孔子通过对教育实践经验的
在 儒 家 看 来 , 政 治 上 的 成 功 与 失 败 , 社 会 上 的 安 定 与 动 乱 , 总结, 提出了“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4]的命题。他自称“我非生而
学者, 行之, 曰士也; 敦慕焉, 君子也; 知之, 圣人也。”[15]又说:“好 传统德育精神的批判和继承。儒家的身教示范主张对教育者无
法而行, 士也; 笃志而体, 君子也; 齐明而不竭, 圣人也”[16]。 大 意 疑也是有益的。培育有德之人, 需要有德之师。教师是教育活动
是 , 勤 于 学 习 , 按 照 礼 法 行 事 的 人 可 称 为 士 ; 敦 慕 圣 人 , 笃 志 好 的主导, 他们的道德修养如何影响着无数学生的精神面貌。“经
道德能力在每一个社会个体上表现为对道德情境的分析判 断能力, 对不良道德动机的克制力, 个人道德行为的选择力, 以 自我命令, 自我执行, 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为表现形式的道德自 律能力等等。儒家的德育观, 尽管还没有达到现代人对道德能力 认识的高度, 但其德育的育人目标重在形成道德主体的道德能 力的倾向还是相当明显的。孔子就已明确指出道德行为是一个 人自觉地选择的行为,“仁远乎哉? 我欲仁, 斯仁至矣”[27]。“为仁 由己, 而由人乎哉? ”[2“8] 人能弘道, 非道弘 人 ”, 明 确 肯 定 了 道 德 主 体 的“我 ”和“ 己 ”具 有 践 履 道 德 的 主 观 能 动 性 和 实 际 能 力 。 孟 子对道德主体的道德能力的认定更有理据。他说 :“挟太( 泰) 山 以超北海, 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 语人曰:
有其借鉴意义。有人认为, 搞市场经济靠的是法律, 不需要道德。 品 质 和 知 识 , 能 完 成 本 职 工 作 , 合 乎 礼 的 规 范 , 而“君 子 务 本 , 本
固然,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然而法律 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 其为仁之本”[10]。就是说君子不仅要从最基
当做维护统治阶级专政的工具, 政治工作的得力臂膀, 将德育与 究, 在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做深入的探讨研究, 深化关
治乱结合, 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它反映了对同为社会现象的 于人的本质、人的道德认知与习得、道德品质形成的阶段性及其
政治和道德二者间必然联系的某种科学性认识。政治和道德, 虽 规律性等等的理论, 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 提高道德教
将这种体现政治关系的君臣关系演化为父子关系, 要人们以事
儒家从思想品德可能达到的高度的视角出发, 把培养目标
父母之心事君, 从而让人们心悦诚服的接受政治统治。这种利用 区分为不同层次, 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士是先儒们道德教育的
政治和道德的内在联系以巩固政治统治的思想方法 , 在今天仍 最低目标, 要“行己有耻使之四方, 不辱君命”[9]。要求具有基本的
重视统治者和施教者的身教示范作用
‘我不能。’是不为也, 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 之类也, 王之不王, 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29]在他看来, 每一个人都具有实行
儒家学者特别强调统治者和教师的率先垂范作用。孔子在 道德的能力, 区别只在于为与不为。
们的法律意识, 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获得和巩固, 这是法律本身难 以做到的。法律只能约束人们的行为, 却难以限制人们的思想, 而人的行为是由思想支配的。要形成正确的思想, 只能通过教 育。现实也告诉我们, 忽视德育的这种社会作用, 就难以保证人 才的质量, 从而影响经济和社会的正常发展, 影响现代化进程。
- 84 -
·沧桑·2006·5
CANGSANG
学术探讨
现 和 弘 扬 仁 道 的 主 体 , 反 映 着 较 高 且 较 为 全 面 的 德 育 目 标 。 圣 部放松了对自身的道德约束。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 党员
人是先儒们的奋斗目标。何谓圣人? 孔子说:“圣人, 吾不得见之 和领导干部“要自重, 自省, 自警, 自励, 以身作则, 言行一致。要
矣 ”[13]。 孟 子 进 一 步 提 出 了“大 丈 夫 ”的 理 想 人 格 , 即“富 贵 不 能 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 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这
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14]。荀子对此问题上同样也说:“彼 反映了我党惩治腐败 , 扭转社会风气的决心, 同时也表明我党对
同为上层建筑都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 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但 育的效果, 使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深入人心。
二者发挥各自作用的方式上却有区别。政治是强制性的, 以人们
的恐惧心理为基础; 而道德是平和的, 以人们自愿和自觉心理为
重视道德目标培养的层次性
前提。儒家正是运用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把政治道德化,
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了身教重于言教思想, 强调教师和上
儒家重视道德主体的道德能力培养思想, 尤其对于今天的
层统治者要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和人格力量, 去影响和教育他人。 青少年德育教育有很大借鉴意义。人既然具有道德能力, 那么人
他告诫统治者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17]。又 的 道 德 修 养 就 应 该 注 重 自 身 , 注 重 道 德 的 自 我 觉 醒 , 自 觉 修 养 。
在 孔 子 看 来 , 统 治 者 要 安 民 治 国 , 必 须 自 己 带 头 搞 好 道 德 修 养 , 主体性发挥。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却始终处于“你讲我听, 你压
只有这样, 才能给百姓以身教示范。他说:“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 我 服 ”的 被 动 地 位 , 教 师 的 教 变 成 了 包 打 天 下 的 独 角 戏 , 造 成 德
学术探讨
CANGSANG
儒家德育思想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王鑫
摘 要 展望未来无疑是人类的普遍爱好, 把握现实也是这一爱好的逻辑必然, 而现实是传统积淀着的现实, 这样, 在传统— ——现实— ——未来的逻辑链条上, 为着切实地展望未来和牢固地把握现实, 就有必要深刻地反思传统。因此, 认真 地反思和批判地继承儒家德育思想, 对于当前加强道德教育, 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和借鉴意义。
重视形成道德主体的道德能力
实效性低。近年来社会阶层结构的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 因而对
公民德育目标的培养也应分层化。应针对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 制定不同的德育培养目标, 比如, 做一个合格公民, 这是基本目 标 ; 做 一 个 乐 于 助 人 、积 极 向 上 的 公 民 , 这 是 较 高 标 准 的 教 育 目 标; 做一个具有共产主义理想人格的公民, 则属于理想的目标, 这样做既符合了现实可能性, 又增强了德育操作上的实效性。同 样 , 在 学 校 德 育 工 作 中 , 对 先 进 学 生 , 如 党 员 、团 员 、少 先 队 员 和 要求入党、入团、入队的学生要高要求, 不仅要做到谦虚谨慎, 刻 苦学习, 团结互助, 开拓创新, 而且要有先人后己, 先公后私的奉 献精神,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对一般学生, 要求则低些, 遵守学生 日常行为规范, 有一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集体主义观念, 有较强 的爱国心即可。
“隆 礼 贵 义 者 其 国 治 , 简 礼 贱 义 者 其 国 乱 ”[3]。《礼 记·学 记 》中 说 尧 舜 ”[7]。 或 认 为 性 恶 , 然 只 要 发 挥“心 官 ”能 思 的 作 用 ,“专 心 一 “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讲的也是德育的这 致, 思索熟查, 加日悬久, 积善而不息”[8], 就可以成为道德上的完
学, 身体力行的人可称为君子; 学识渊博, 通明法度和事理的人 验告诉我们, 学生无时无刻不在留意教师的每一句话, 并把他讲
可以成为圣人。
的话和他的行为举止进行着对比, 在教师的名词后面学生时刻
儒家以道德修养水平为衡量尺度, 提出分层的目标培养并 想 着 一 个 活 生 生 的 榜 样 ”[26]。 这 就 是 说 教 师 应 提 高 自 身 道 德 修
主要调节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社会关系,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 任何 本的孝悌道德要求做起, 更要其行己也恭, 其事上也敬, 其养民
完备的法律都不可能包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道德却渗透 也惠, 其使民也义 ”的
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 起着法律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 人 广博知识[12]。从而“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 乐 ”, 可 见 , 君 子 是 体
关键词 儒家 德育理论
考察梳理历史上儒家德育思想的有关论述, 以为儒家德育 思 想 主 要 有 以 下 五 个 方 面 的 特 点 。一 、儒 家 学 者 对 政 治 和 道 德 的 关 系 进 行 了 探 索 , 十 分 重 视 德 育 的 社 会 功 能 作 用 ; 二 、对 人 性 问 题进行了严肃的理论探索, 相应的德育思想和方法主张建立于 此理论基础之上; 三、在对道德目标的探索中重视道德目标培养 上的层次性; 四、在道德教育中强调施教者的率先垂范; 五、在道 德修养中重视道德主体的道德能力, 倡导理性自觉。
往往取决于德育的成败。因此孔子提 倡 德 治 , 他 说“为 政 以 德 , 知之者, 好古, 敏以求之者也”[5]。就是向世人表明出身卑微,“少
譬 如 北 辰 , 居 其 所 而 众 星 共 之 ”, 认 为“道 之 以 政 , 齐 之 以 刑 , 民 也 贱 ”的 人 , 通 过 学 、问 、思 、辩 、行 , 同 样 可 以 做 到“下 学 而 上 达 ”
说“政者, 正也”[18]。“苟正其身矣, 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 如 现今学校的德育工作中, 由于重统一管理轻个体体验, 重外在形
正人何? ”[19]这就是说, 要正人, 必先正己; 自己不正, 岂 能 正 人 。 式 轻 心 理 辅 导 , 忽 视 了 学 生 的 自 我 参 与 , 自 我 教 育 , 自 我 修 养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