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对流受热面的传热

合集下载

煤/气混烧电站锅炉对流受热面传热特性的研究

煤/气混烧电站锅炉对流受热面传热特性的研究

GU — u .HUANG — n Liq n Ke qi ,PAN e — u 。 W ig o
( . o e ln, as e GopC roai , h n h i 2 0 4 , hn ; 1P w r a t B ot l ru o r o S ag a P e p tn 09 1 C i a
Abta t T eb i r f 5 src : h ol 0MW el ru o p n h sna es d bet h et eo3 i as e g pcm ayic oe sh t yojc.T eh a n t o s t u
ta se o f ce t f t e o v ci n r n fr c ef in o l c n e to he t s f c s f b i r bu ni p le z d o l n BF i 1 ai ng uia e o ol r ng uv r e c a a d e i G
Ke r s: b ie ;c n e t n h a i u f c y wo d o l r o v c i e tng s ia e;h a r n f rc a a trsi o e tta se h r c e t i c;mie r i x d bu ng n
维普资讯
第 2 第 4期 3卷
20 0 7年 1 2月
上 海 电 力 学 院 学

Vo . 3. NO 4 12 . D c e . 2 o o 7
J u n l o S a g a Un v riy o E e ti P we o r a f hn hi i est f l crc o r
力 计 算 程 序 的准 确 性 , 锅 炉 的 优 化 运 行 具 有 指 导 意 义 . 对

电力学院《电站锅炉原理》期末考试题集

电力学院《电站锅炉原理》期末考试题集

内蒙古工业大学《电站锅炉原理》期末考试试题集一、名词解释1、锅炉容量2、煤的发热量单位质量得煤完全燃烧时方取得全部热量。

收到基发热量为29310kj/kg的煤为标准煤。

3、折算成分为了更准确的比较煤中硫分水分灰分的大小,可用折算成分表示硫分水分灰分的含量。

4、标准煤收到基发热量为29310kj/kg的煤为标准煤。

5、理论空气量 1kg燃料完全燃烧时所需的最低限度的空气量成为理论空气量6、过量空气系数实际空气量与理论空气量之比7、漏风系数漏入空气的量与理论空气量之比8、理论烟气量 1kg燃料在理论空气量下完全燃烧产生的烟气量称为理论烟气量9、锅炉效率锅炉的有效利用热与输入锅炉的热量之比10、飞灰系数11、排渣率12、计算燃料消耗量13、煤粉细度14、燃料的可磨性系数15、钢球充满系数16、磨煤出力17、干燥出力18、着火热19、汽温特性20、热偏差21、高温腐蚀22、理论燃烧温度23、炉膛的断面热强度24、运动压头25、循环流速26、质量含汽率27、截面含汽率28、循环倍率29、循环停滞30、蒸汽清洗31、锅炉排污32、虚假水位33、飞升曲线34、机械不完全燃烧热损失35、溶解携带36、烟气露点37、自生通风38、煤粉经济细度39、低温腐蚀40、炉膛黑度41、污染系数ε42、热有效系数ψ43、利用系数ξ44、保热系数45、自然循环锅炉的自补偿特性46、超临界锅炉47、理论燃烧温度48、燃料特性系数49、锅炉的事故率50、锅炉的可用率二、填空题1、燃料的成分分为 C 、 H 、 O 、 N 、 S 、灰分、和水分。

2、烟气焓等于理论烟气焓、过量空气焓、和飞灰焓三部分之和。

3、灰平衡是指入炉煤的含灰量应该等于燃烧后、、、及中灰量之和。

4、煤粉制备系统可分为直吹式、中间储藏式两种。

5、直流煤粉燃烧器大致可以分为均等配风式、和一次风集中布置式两种形式。

6、均等配风方式中,一、二次风口相对较交替间隔布置,中心间距较小,故一、二次风能较快混合,故适用于褐煤、和烟煤。

对流受热面的换热系数与烟气流速的关系

对流受热面的换热系数与烟气流速的关系

对流受热面的换热系数与烟气流速的关系【摘要】本文探讨了对流受热面的换热系数与烟气流速的关系。

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指出了换热系数在工程领域中的重要性。

接着阐述了换热系数的定义及其在换热过程中的作用。

然后分析了流速对换热系数的影响,并介绍了进行实验的方法。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探讨了烟气流速对换热系数的影响规律。

最后总结了影响换热系数的因素,并给出了结论总结。

未来展望部分提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本研究对于深化对流受热面的换热系数与烟气流速之间关系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为工程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对流受热面、换热系数、烟气流速、引言、研究背景、流速影响、实验方法、结果分析、影响因素、结论总结、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对流受热面的换热系数与烟气流速之间的关系是传热学领域中一个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换热系数是描述热交换效率的重要参数,而烟气流速则是影响换热过程的关键因素之一。

深入研究受热面的换热系数与烟气流速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优化传热设备的设计与运行,还能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供重要参考。

过去的研究表明,换热系数与烟气流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

随着烟气流速的增加,受热面的换热系数往往会有所提高。

这是因为较高的流速可以加速烟气与受热面的热交换,促进烟气中的热量传递到受热面上。

烟气流速对换热系数的影响并非线性的,不同的情况下可能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因此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方法,探讨对流受热面的换热系数与烟气流速之间的关系,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实证依据。

2. 正文2.1 换热系数的定义换热系数是指在对流传热过程中,单位面积上的传热功率与温度差之比。

换热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对流换热效果的好坏,换热系数越大,说明换热效果越好,传热速率越快。

换热系数通常用W/(m^2·K)表示,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每温度单位温差下传热功率的大小。

西安交通大学锅炉原理复习思考题

西安交通大学锅炉原理复习思考题

<<锅炉及其工作原理>>复习思考题判断题 (对者划√, 错者划×)●炉膛中火焰的放热量等于布置在炉膛四周的受热面内工质的吸热量之和。

()●锅炉的热力计算分为设计热力计算和校核热力计算. ( )●小容量“D”型锅炉的优点之一是容易实现炉排双侧进风()●烟气仅由三原子气体、炭黑、焦炭粒子和飞灰粒子所组成. ( )●空气的热容量比烟气的热容量大. ( )●炉膛黑度是对应于火焰有效辐射的一个假想黑度. ( )●对锅炉炉膛辐射受热面, ()●锅炉对流受热面的传热系数与计算传热面积有关. ( )●干松灰的积聚量可以无限增长. ( )●酸露点温度就是指硫酸蒸汽凝结时的烟气温度. ( )●省煤器和空气预热器是任何锅炉都必不可少的部件. ( )●整台锅炉的校核计算较整台锅炉的设计计算更容易完成。

●炉膛黑度和系统黑度是一回事. ( )●其它条件相同时, 顺列布置时较错列布置时的对流放热系数大. ( )●烟气侧的汽温调节方式既可降低汽温也可升高汽温. ( )●化学反应能力强的煤种的火焰黑度大于化学反应能力弱的煤种的火焰黑度。

()●其它条件相同时, 含灰气流时较不含灰气流时的辐射放热系数大. ( )●对流受热面的热量传递全部以对流方式完成()●折算水分是指随同单位热量(每kJ)进入锅炉的水分. ( )●理论燃烧温度是指每公斤燃料在绝热条件下完全燃烧后烟气的温度. ( )●热空气温度越高越好()●采用摆动式燃烧器调节过热蒸汽温度的方法既适用与燃煤锅炉也适用燃气锅炉()●水冷壁涂有卫燃带时的污染系数较无卫燃带时的大()●发电厂中的烟囱主要是为了增加锅炉的通风能力()●对于自然通风的锅炉, 夏天时的通风能力大于冬天的通风能力. ( ) ●自生通风能力既可克服流动阻力也可阻滞流体的流动()●煤粉炉的火焰辐射能离大于油气炉的火焰辐射能力。

()●理论上锅炉的容量和它所产生的蒸汽的参数是相互独立的量。

锅炉原理课程设计

锅炉原理课程设计

榆林学院题目锅炉课程设计学生姓名学号院 ( 系 ) 能源工程学院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指导教师胡广涛报告日期2015年06月 10日目录前言第一章锅炉课程设计任务书 (4)第二章煤的元素分析数据校核和煤种判别 (5)第三章燃料燃烧计算 (6)第四章锅炉热平衡计算 (8)第五章炉膛设计和热力计算 (9)第六章前屏过热器设计和热力计算 (13)第七章后屏过热器设计和热力计算 (17)第八章高温再热器设计和热力计算 (21)第九章第一悬吊管热力计算 (25)第十章高温对流过热器设计和热力计算 (27)第十一章第二悬吊管热力计算 (30)第十二章低温再热器垂直段设计和热力计算 (32)第十三章转向室热力计算 (36)第十四章低温再热器水平段设计和热力计算 (38)第十五章省煤器设计及热力计算 (41)第十六章分离器气温和前屏进口气温的校核 (44)第十七章空气预热器设计和热力计算 (45)第十八章锅炉整体热平衡校核 (52)第十九章热力计算结果的汇总 (53)前言《锅炉原理》是一门涉及基础理论面较广,而专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该课程的教学必须有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相配合,而课程设计就是让学生全面运用所学的锅炉原理知识设计一台锅炉,因此,它是《锅炉原理》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环节。

它对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设计说明书详细的记录了锅炉本体各受热面的结构特征和工作过程,内容包括锅炉受热面,锅炉炉膛的辐射传热及计算。

对流受热面的传热及计算,锅炉受热面的布置原理和热力计算,受热面外部工作过程,锅炉蒸汽参数的变化特性与调节空气动力计算等。

由于知识掌握程度有限以及三周的设计时间对于我们难免有些仓促,此次设计一定存在一些错误和遗漏。

第一章锅炉课程设计任务书1.1 引言锅炉课程设计是巩固我们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它不仅使我们对锅炉原理课程的知识得以巩固、充实和提高掌握了锅炉机组的热力计算方法,学会使用锅炉机组热力计算标准方法,并具有综合考虑锅炉机组设计与布置的初步能力而且培养了我们查阅资料,合理选择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培养了我们严肃认真和负责的态度。

传热系数计算方法

传热系数计算方法

传热系数计算⽅法第四章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传热计算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中的传热是⼀个复杂的过程,传热系数的计算精度直接影响了受热⾯设计时的布置数量,从⽽影响锅炉的实际出⼒、蒸汽参数和燃烧温度。

正确计算燃烧室受热⾯传热系数是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的关键之⼀,也是区别于煤粉炉的重要⽅⾯。

随着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的⽇益成熟,有关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炉膛传热计算思想和⽅法的研究也在迅速发展。

许多著名的循环流化床制造公司和研究部门在此⽅⾯也做了⼤量的⼯作,有的已经形成商业化产品使⽤的设计导则。

但由于技术保密的原因,⽬前国内外还没有公开的可以⽤于⼯程使⽤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传热计算⽅法,因此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清华⼤学对CFB锅炉炉膛传热作了深⼊的研究,长江动⼒公司、华中理⼯⼤学、浙江⼤学等单位也对CFB锅炉炉膛中的传热过程进⾏了有益的探索。

根据已公开发表的⽂献报导,考虑⼯程上的⽅便和可⾏,本章根椐清华⼤学提出的⽅法,进⼀步分析整理,作为我们研究的基础。

为了了解CFB锅炉传热计算发展过程,也参看了巴苏的传热理论和计算⽅法,浙江⼤学和华中理⼯⼤学的传热计算与巴苏的相近似。

4.1 清华的传热理论及计算⽅法4.1.1 循环流化床传热分析CFB锅炉与煤粉锅炉的显著不同是CFB锅炉中的物料(包括煤灰、脱硫添加剂等)浓度C p ⼤⼤⾼于煤粉炉,⽽且炉内各处的浓度也不⼀样,它对炉内传热起着重要作⽤。

为此⾸先需要计算出炉膛出⼝处的物料浓度C p,此处浓度可由外循环倍率求出。

⽽炉膛不同⾼度的物料浓度则由内循环流率决定,它沿炉膛⾼度是逐渐变化的,底部⾼、上部低。

近壁区贴壁下降流的温度⽐中⼼区温度低的趋势,使边壁下降流减少了辐射换热系数;⽔平截⾯⽅向上的横向搅混形成良好的近壁区物料与中⼼区物料的质交换,同时近壁区与中⼼区的对流和辐射的热交换使截⾯⽅向的温度趋于⼀致,综合作⽤的结果近壁区物料向壁⾯的辐射加强,总辐射换热系数明显提⾼。

《对流室传热计算》课件

《对流室传热计算》课件

适用范围
适用于复杂几何形状、非稳态和 非线性对流换热问题的求解。
注意事项
数值计算方法需要借助计算机进 行,计算过程较为复杂,需要选 择合适的数值方法和计算软件, 同时需要注意数值计算的精度和 稳定性问题。
实验测量方法
实验测量方法
通过实验手段直接测量对流室内的温度分布和换热系数等参数。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实际流动和传热过程的深入了解和验证理论模型。
新型换热器的设计
紧凑型换热器
通过优化设计,减小换热器的体积和重量,便 于安装和维护。
高效换热器
采用新型的换热器结构,提高换热效率,降低 能耗。
智能化换热器
结合现代控制技术,实现对换热器的智能控制,提高运行效率。
05
CATALOGUE
对流室传热的未来展望
传热效率的提高
高效换热器的研究与开发
利用新型材料和先进技术,提高换热器的传 热效率,降低能耗。
《对流室传热计 算》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对流室传热的基本概念 • 对流室传热的计算方法 • 对流室传热的实际应用 • 对流室传热的新技术发展 • 对流室传热的未来展望
01
CATALOGUE
对流室传热的基本概念
对流室传热的定义
总结词
对流室传热是指热量通过物质的对流传递过程,涉及流体内部粒子之间的相对 运动和热能传递。
通过计算对流换热系数和热阻,工程师可以 确定空调系统中冷凝器、蒸发器和散热器的 尺寸和位置,优化系统的能效比和制冷效果 。
对流室传热计算还有助于评估空调 系统的能效等级,为节能减排和绿 色建筑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热力发电厂的传热计算
热力发电厂是通过燃烧燃料将热能转化为电能 的重要设施。对流室传热计算在热力发电厂的 设计和运行中具有关键作用。

对流受热面传热计算

对流受热面传热计算

F
(或f
)
Z
d
2 i
m2
4
(10 69)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管外烟气横向冲刷 F ab Z1dl m2
(10 70)
• 烟道截面变化时取几何平均 F 2F F
F F
(10 70a)
第十章 对流受热面传热计算
三、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旳受热面积、流通截面 积和当量直径
1、转子有效截面积Fa
(式10-71)
– 当壁面两侧旳放热系数相差悬殊时,取放热系数较小一侧旳管子表面 积作为计算受热面积。
– 当管子壁面两侧旳放热系数同属一种数量级,相差不大时,则取相应 于管子平均直径旳面积作为计算受热面积。
第十章 对流受热面传热计算
一、对流受热面旳面积
– 过热器、再热器和省煤器:H=管子外表面积 – 管式空预器:H=烟气侧和空气侧旳平均表面积 – 再生式空预器:H=2×蓄热板面积 – 附加受热面:H=炉墙面积×角系数(膜式壁角系数为1.0)
9. 求烟气黑度1
10. 求灰污壁温T2
11. 求烟气侧辐射放热系数r 12. 根据燃料种类、受热面布置选用污染系数、热有效系数、利用系数
13. 求传热系数K
14. 求对流传热量Qctr
15. 校核
Qctr Qcre
Q
100
Qcre
主受热面(对流过、再、省、屏、空)Q 2%
凝渣管Q 5%
则计算满足要求,不然重新假设烟气出口温度(第2步)计算。
Nu 0.023Re0.8 Pr 0.4 CLCt
(10 37)
• 超临界水和蒸汽旳放热系数[公式10-39,10-40]
二、扩张受热面旳对流放热系数(用于省煤器) 三、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旳对流放热系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管内冲刷的管式空预器
S 0 .9 d n
灰壁温度的计算:
①屏式受热面,对流过热器及包墙管过热器,可按阻叠加原理计算
即q
2
1
t hb t
0 一般管壁热阻
∴ t hb
—污染系数(顺列,固体燃料时,取 ε =4.3m2℃/kw,液 体时ε =2.6 而不取 ;其它按ε 的规定。 )
d dl 当量直径,非圆形时
4F d dl V
2 d 4 ab n 4 布置管束的矩形通道 d dl 2a b nd
C t —考虑管壁温度对流体特性影响的温度修正系数, 当管
内为烟气且被冷却以及管内为水蒸汽和水且被加热时
C r 1 ,管内为空气且被加热时
(3) d , d ,小 d 有强化传热之效果
(4) 管束的入口、出口流动都是不稳定,只有当排数相当多, 一般 n>10 时才能不考虑其影响。
二、纵向冲刷受热面的 d
d 0.023

d dl
R P Ct Cl
0 .8 e
0 .4 r
Dittus-Boelter correlation

1 1 B jQ t q t H 2 2
② 其它受热面 t hb t t
80C 60C t 25C 平均值 凝渣管 小型锅炉的锅炉管束 双级布置的sm, ' 400C的单级sm 燃用气体燃料时的所有 受热面 ky 取空气和烟气的平均温 度
d0 g d g 2
d0 1 d 2 3
d 0 d 4
以灰层外表作为计算基础的圆管传热系数K为 1 K 1 h d 0 m d 0 g d 0 1 d 0 1 h d 1 m d 2 g d 3 2 d 4
(1)从热流体(烟气)到壁面高温侧的热量 传递。由于积灰,管外壁上有灰层,实际上 是热流体向灰层外表面放热。 (2)从壁面高温侧向低温侧的热量传递。 (3)从壁面低温侧向冷流体的热量传递。由 于有结垢,实际上是垢层由表面对冷流体的 放热。
导热 对流 对流 辐射 工质 热烟气 即, 外壁 内壁
分析与说明:
' K K (1)
即理论上传热系数的数值与计算面积有关。于是传热
量的数值也计算面积有关。所以在传热计算时必须搞清二者的关系。
(2) 由于一般锅炉的工质经过严格水处理及运行的煮炉情况, 水垢较少或无水垢,即 0 , d 3 d 4 d n (管内径)
m 0 。 (3)由于金属的导热系数较大,金属的热阻可忽略不计,即 m
4 hb
最后
f
a g a gs 0 T T T
4 y

0.4 3.6 y hb

Ty Thb
3.6
Thb 1 T y 3 a y a gs 0Ty Thb 1 T y
二、烟气黑度,灰壁温度等的计算
烟气黑度
a y 1 e kps
1
K 以平壁代圆管
'
(a) 当管壁两侧的放热系数相差很大时,以放热系数小的 侧面积作为计算传热面积。 (b) 当两侧的放热系数相当时,以内、外壁的表面积的算 术平均值作为计算传热面积。
1 为烟气对灰层外表面的放热系数, 1h ( 6) 理论上, 即应以
代替 1 。 综合上述,传热系数可一般性地表示为
Q Q d Q f d f d 0 l t1 t b1
1d 0 l t1 t b1 d 0 —灰层外表面直径
t1
—烟气平均温度 —灰层外表层温度
t b1
Q 1 t1 t b1 d 0 l
h t b1 t b 2 d1l Q h
其中
K k g rg k h h
h 0 对不含的有效辐射层厚度 ①管束
4 s1 s 2 S 0 .9 d 1 2 d
②屏
1.8 S 1 1 1 A B C
A、B、C—相邻两片屏间烟气的高、宽、深
4
当燃用气体和液体燃料时,烟气为不含灰气流, 有效辐射成分仅是三原子气体,此时,烟气的吸 收率不等于黑度,即烟气不能作为灰体来处理。
设烟气的吸收率为 Ay,则 Ay a y
进行修正
Ty Ay a y T hb
4 y

0.4
则 q f a y 0T a gs a gs 0T A y
K
1
h 1 1 h 2
1
尽管如此,实际中,上式直接由于确定传热系数仍有困难。 须由实验确定 K 的大小。
实用的传热系数计算式
1.对流式过热器
燃用固体燃料,管束错列布置时
K

1 1
1

1
2
—污染系数
燃用固体燃料,管束顺列布置,以及燃 用气体和液体燃料时
K
1 1
对于锅炉对流受热面,影响的因素有物性,流 速,温度。管束中管子布置方式及结构特性, 受热的冲刷方式等。 放热系数的值多是在专门试验台上用试验方法 确定,用相似理论方法加以整理,得出各种实 用的计算公式。
一、横向冲刷管束时的对流放热系数
错列布置时
d Cs Cn

d
R P
0.6 e
0.33 r
' 400C的单sm, 双级布置的sm , 直流锅炉的过渡区
三、对流烟道中气室辐射的影响
对流烟道中往往有空的气室存在,如转弯气室,各级受热面 之前或级间的气室,这些气室中的烟气具有辐射能力。 气室对四周的辐射热量
Q f f pj t hb H f / B j
f —气室的辐射放热系数
H f —气室四周受热面的辐射受热面积
气室辐射对下游受热面辐射的影响, 一般用增大 计算管束的辐射放热系数的办法来考虑。
q f a y T ags ags T a y a y ags 0 T T
4 0 y 4 0 hb 4 y

4 hb


q f f Ty Thb
Newton 冷却公式
f
y a gs 0 T T
4 y
4 hb

Ty Thb
Thb 1 y 3 a y a gs 0T y Thb T y
1

1
2
—热有效系数
2.省煤器,真流锅炉的过渡区,蒸发受热面等,燃 用固体燃料,管束错列布置时
K
1 1
1

燃用固体燃料,管束顺列布置及燃用气体和液体燃料时
K 1
对于凝渣管和小型锅炉的锅炉管束,燃用固体燃料时, 不 论布置型式如何,K 1
3. 半辐射式屏式过热器
1 K 1 Q f 1 1 1 Qd 2
0.4 R
A— 与传热元件型式有关 m—考虑无件型式的指数,强化传热型 m=0.83, 其它 m=0.8
§4-4 辐射放热系数 一、计算公式 管间烟气中含有三原子气体及飞灰,具 有辐射能力,与对流受热面有辐射换热, 由于烟气及鉴定壁都不是黑体,辐射能 要经历多次吸收和反射的过程才能被空 气吸收,数学上严格处理较困难,只能 近似处理。
m tb 2 tb3 d 2l Q m
g tb3 tb2 d 3l Q g
Q 2 tb 2 t 2 d 4l
说明各符号的意义,注意:d1, d2, d3, 为平均直径,整理得:
Q 1 h d0 m t1 t 2 d 0 l 1 h d 1 m
T Ct T b
Cl

0.5
T,Tb 分别为流体(空气)和管壁
内表面的温度 —管长修正系数
l Cl 1 Cl 1 50 , ,否则 d
三、转式空预器 其结构特性不同性单纯的管内纵向冲刷,其 d 也主要通过试验决定。
d ACt Cl

d al
R P
m l
xp—屏的辐射角系数
4.管式空预器
1 2 K 1 2
5.回转式空预器
—利用系数
K
C 1 x y 1 1 xk 2
x y , x k 烟气侧受热面,空气侧受热面各点总受热面积的份额
§4-3 对流放热系数
由传热学,受迫流动下
N u f Re, Pr wd C p d d f , v
(4)管外壁虽有积灰,但一般灰层较薄,即 d 0 d1 d (管外径) 。
(5)计算表明,无论何种情况,采用平壁传热系数的计算公式来代
d 1, 替上面的计算公式, 即认为 所引起的计算误差不大。 但是, dn
传热量的数值受计算传热面积的影响仍很大。实际中,任何情况可以 认为: K
1
h 1 1 h 2
式中:
Qf 1 Q d
Qf
Qd
—考虑屏式过热器吸收炉膛辐射热影响的系数
—屏吸收炉膛的辐射热量 —屏吸收屏间烟气的辐射和对流的热量
因为:屏的受热面按平壁计算,烟气侧的放热系 数
d 1 f d 2s 2 x p

—屏的利用系数,s2—屏的管子纵向管节距,
①由于管壁黑度较大,在 0.8~0.9 之间,烟气与管 壁之间的辐射可仅考虑一次吸收的部分, 而用增 加管壁表面黑度的方法来考虑多次吸收与辐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