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视神经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症研究进展

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症研究进展关于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症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发病机制研究:研究人员对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症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目前的研究认为,睫状体炎症会导致睫状体组织的纤维化和肿胀,进而影响房水的产生和排出,导致眼压升高。
同时,炎症还会直接损伤视神经,导致视力下降。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患者眼球组织和体液样本,揭示了多种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在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症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2.诊断方法的改进:针对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症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面临一定的难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新的诊断方法。
例如,通过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技术,可以观察到眼底血管异常和视神经头水肿等特征,这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疾病。
同时,研究人员还对血液中的一些生物标志物进行了研究,寻找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指标,以辅助诊断和疾病的进展监测。
3.治疗方法的探索:目前,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症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控制炎症和降低眼压,同时对炎症进行积极的治疗以减少并发症。
然而,现有的治疗方法在患者中的有效率和疗效仍然有待改进。
因此,研究人员在临床中尝试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抗炎治疗联合光动力疗法、免疫抑制疗法等,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研究人员还在研究新的靶向治疗方法,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目前对于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症的研究进展虽然相对较少,但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发病机制、改进诊断方法和探索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希望通过这些研究的努力,能够提高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疾病对他们的影响。
青光眼视神经损害与保护研究进展

步 的神 经 毒 性 。 另 外 如 当 视 神 经 受 到 机 械 损 伤 时 , 即刻 早基 因 的表 达 ( c t 如 —j m基 因 ,热 休 克蛋 白 的产
电是 如此 l 。 当 眼压 增 高 时导 致 筛 板 变 形 ,可 直接 阻 _ 一 断 视神 经 纤 维 的轴 浆 流 运 输 ,轴 浆 流 阻 止 于 筛 板 区 ,
;ao t i;nu rt tn p po s empo ci s e o
[ l rcJ A cr n r erho em cai s f u A ̄t t a ur te ac nt e n m a e s h h s o
ot e edm g n eaot i p cnr a aeadt pp s i v h os
A P减 少 , N / 一A P酶 失 括 ,O 超 载 反 应 , 氧 T a K T
而 ,现在 普 遍 认 识到 眼 压 降 到 正 常 虽 然 是 必 要 的 ,但 对 于 治疗 来 说 还 不够 。因 为 ,许多 青 光 眼患 者 即 使 眼 压 已降 至正 常 范 围 ,但 视 野 仍 不 断 丢 失 ;16青 光 眼 / 患 者 的 眼压 在 正 常 范 围 ,却 已存在 青 光 眼 性 视 神 经 损
线 粒 体 产 生 的 A P不 能 被 轴 突 膜 利 用 , 轴 突 蛋 白 生 成 T
生 等 )2 .脑 源性 神 经 营 养 因子 ( DN l B F) 相 应 短 暂 升 高 的 现 象 ,可 能是 修 复 机 制 的 一 种 表 现 。然 而 ,对 于
青 光 眼 来 说 , 修 复 机 制 太 弱 无 法 对 抗 损 伤 机 制 , 从 而 发病。 12 免 疫 机 制 , 对 正 常 眼压 性 青 光 眼 患 者 调 查 发 现 ,
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

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治疗起来也比较困难。
目前,青光眼发病的机制还没有得到完全的研究,但是有关青光眼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中。
本文将从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青光眼的发病机制青光眼是一种眼压升高引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患者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在压力过高的情况下损伤了视网膜神经细胞和视神经纤维,导致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青光眼的发病机理还比较模糊,但是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寻找青光眼的发病机制。
研究发现,青光眼的形成和眼球中的淋巴液、角膜内皮、视网膜神经细胞等因素有关。
进一步探究发现,青光眼患者眼压升高是由于眼球内房水的产生和排泄之间的不平衡造成,由于眼压长期得不到控制,所以会影响视网膜神经细胞和视神经纤维的正常运行,导致青光眼的病情加重。
此外,青光眼的发病还可能与体内的某些物质有关。
研究发现,硝酸酯类药物会影响青光眼的发病,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等酶的作用则可能增加青光眼的危险性。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这些可能会引发青光眼的因素,以便减少青光眼的发病机率。
二、青光眼的治疗研究青光眼的治疗研究主要是探寻有效的治疗方式,以达到降低眼内压力、减轻神经退化等治疗目的。
目前,青光眼的治疗研究主要有光学激光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光学激光治疗是一种治疗青光眼的有效方法,它可以通过瞳孔和虹膜的治疗来改变液体循环,达到降低眼内压的目的。
在光学激光治疗中,射入眼内的激光能将虹膜打开,并在畸变处进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戴上眼罩,以防止副作用。
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的青光眼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式主要通过减少眼球内的房水来稳定眼压。
研究发现,典型的药品有氯丙嗪、丙酮胺、伊普原妥、甘露醇、呋索英等,但这些药物往往存在局限性,且长期使用也会造成一定的副作用。
手术治疗则是当药物治疗方式不起作用或出现副作用时的下一步选择。
手术治疗主要有三种类型:气体渗透治疗、植入式药物泵和植入式降压阀术。
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的治疗现状及进展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普及率越来越高,工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人们对于眼睛的使用频率也在逐渐增加,促发青光眼的机制增多,因此当代我国的青光眼患病几率也在逐渐升高。
根据相关的研究可以看出,当人体眼部的眼压出现异常升高的情况时,就可能会出现视神经的损害。
本文即是对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的治疗现状和进展进行了研究,主要介绍了其药理学治疗、基因治疗、免疫和疫苗疗法、干细胞治疗以及生物能等治疗方法,并对青光眼相关保护治疗的前景进行了探讨,以期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标签:青光眼;视神经保护;治疗方法;进展青光眼是一种视网膜神经细胞损伤、视功能损害为特征的疾病,其主要是神经节或神经轴突部分因损伤出现缺失而导致的,属于神经退行性病变。
根据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如果仅采用单纯降低患者眼部压强的方法,并不能有效对青光眼进行治疗,起不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同时研究者了解到,这种退行性病变是不可逆的,所有的治疗方法应以视神经保护为基础,尽最大可能延缓或防止患者剩余视神经的退行性病变,缓解患者的病情[1]。
1.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的治疗现状经过多年对青光眼患者的研究显示,青光眼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是一种综合性神经退行性病变,其中眼压的升高是患者视神经受损的主要诱因。
当患者眼部压强升高时,其筛板就会发生形变,使得对视神经内的营养供给发生阻碍,导致视神经细胞无法得到充足的营养供应,造成细胞死亡,因而引发视神经损伤。
1.1药理学治疗方法在目前的治疗过程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就是药理学治疗方法,其一般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选择6类主要药物进行治疗,分别包括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抑制剂()、神经营养因子、抗细胞凋亡制剂、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抗氧化剂以及钙通道抑制剂。
其中主要就是当患者表现出谷氨酸毒性时为其治疗,其能够有效阻止谷氨酸对神经元的损伤,防止视神经的轴突或神经节的缺失情况,活化离子通道。
神经营养因子就是能够促进神经生长的因子,其能够在患者视神经出现营养缺失的情况下保证患者视神经的营养供给,充分保护视神经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
青光眼研究进展

青光眼研究进展摘要:青光眼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眼病,男女老幼均可摧患此病。
各种类型青光眼各有其特殊性,若诊治不当,往往造成失明。
由于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发病机制、致病基因筛选及功能测定、视神经损伤与保护、滤过术后瘢痕调控、流行病学研究等基本问题尚处于探讨阶段。
因此,明确今后青光眼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推动青光眼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深入发展。
关键词:青光眼;发病机制;早期诊断;研究进展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青光眼列为第二位致盲眼病。
依据我国部分地区的统计资料推算[1-4],我国约有670万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其中约有63.5万青光眼致盲患者,给患者带来痛苦和生活不便的同时,给家庭和社会也带来很大的负担。
下面根据当前青光眼研究的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1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近几年,全球约有6680万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及约600万继发性青光眼患者,其中约有520~670万患者因此而致盲。
我国年龄40﹥岁的人群中,原发性青光眼的发病率达1.37%。
以全国12亿人口计算,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已超出625万。
其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亚洲人最常见类型。
2青光眼发病机制眼压在青光眼的发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正常眼压,是根据眼压在人群中的正态分布制定的,属于统计学概念。
任何原因导致的眼动脉压与眼压的差值(灌注压)减小,都是引起青光眼性损害的病理基础。
因此,重视“长、短期眼压和血压波动”,“昼夜眼压和血压波动”以及“个体化靶眼压、个体所能耐受的眼压”等情况,显得尤为重要。
3青光眼早期诊断青光眼早期诊断的关键是将早期患者从正常人群中筛选出来,换言之,即减少正常人与早期患者的重叠。
眼科领域的影像学和特殊视功能检查技术,如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激光扫描偏振仪、相干光断层扫描、视网膜厚度分析仪、共焦图像血管造影等检测技术,不但显著提高了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水平而且能够客观评价视乳头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结构改变,并提供定量测定数据;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能够准确检测视神经部位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氰绿脉络膜血管造影等检测技术有助于了解青光眼的视神经损害,预测其对视功能的影响,提供治疗效果的追踪观察资料;眼前段超声生物显微镜可动态观察前房深度,提供房角定量测定数据。
青光眼治疗中的新型药物研究进展

青光眼治疗中的新型药物研究进展引言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眼内压力升高,导致视神经畸形损伤,进而影响视力。
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但是与遗传、年龄和部分疾病有关。
治疗上主要采取药物、手术等方式,药物治疗是治疗青光眼的首选方法,然而传统药物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新型药物不断涌现,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本文将从新药研究进展、新药的作用机制、新药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新型药物的研究进展1.1 五环素类药物五环素类药物是近年来针对青光眼治疗的新药之一,该药物主要作用于三个方面,包括抑制水分泌、促进前房房角开放以及减少炎症反应。
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五环素类药物有望成为治疗青光眼的一种新型药物。
在一些动物实验中,五环素类药物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治疗效果。
1.2 玻璃体切割术后覆膜药物玻璃体切割术后覆膜药物是一种全新的治疗青光眼的药物,该药物主要通过切割术来改善视力,同时预防青光眼的发生。
其原理是通过作用于玻璃体和视网膜,减少眼内压力,降低视神经头的压力,保护视神经头和视网膜的健康。
1.3 高分子凝胶药物高分子凝胶药物也是一种新型药物,该药物主要适用于青光眼的早期治疗。
该药物作用的原理是增加房水的排出,降低眼压,预防视神经头受损。
该药物通过高分子凝胶的渗透压和物理性质,使房水在压力、阻力的作用下缓慢滲出,从而达到降低眼内压的目的。
二、新型药物的作用机制2.1 注射生长因子生长因子是一类可以刺激组织生长、发育和修复的蛋白质。
目前大量研究表明,生长因子在视神经头损伤后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新药物中的生长因子是一种通过注射到眼内来提高局部组织的保护能力,提高视神经的再生能力,从而达到保护视神经头的目的。
2.2 前房角内抗氧化剂前房角是前房和角膜之间的空腔,该空腔是青光眼疾病的最重要的部分,新型药物通过注入抗氧化剂来改善前房角的状态,减缓角膜的变形,提高青光眼的疗效。
2.3 抑制水分泌剂抑制水分泌剂是一种治疗青光眼的常规药物,新型药物中,对水分泌抑制剂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新型药物的剂型设计,来增加体内药物的溶解度以及维持药物强效时间,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基于疏肝通窍法对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保护通路激活的研究》

《基于疏肝通窍法对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保护通路激活的研究》一、引言青光眼是一种以眼内压增高为特征的眼科疾病,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视神经乳头周围的供血障碍导致视神经节细胞损伤。
长期的压力升高可能引起视功能损伤甚至视力丧失,其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大健康问题。
近年来,传统医学中的疏肝通窍法在治疗眼病中显现出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对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及修复功能的研究引起了广大医学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基于疏肝通窍法对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保护通路激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该病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疏肝通窍法的理论基础疏肝通窍法是中医治疗眼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其理论基础在于调整肝的疏泄功能,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以达到明目、通窍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肝与目有着密切的联系,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眼睛的生理功能。
因此,通过疏肝通窍法来调整肝的生理功能,进而改善和恢复视神经节细胞的生理状态是治疗青光眼的一种重要方法。
三、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的病理机制青光眼患者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伤主要源于眼内压的长期升高,这会导致视神经乳头周围的供血障碍,进一步引发视神经节细胞的损伤和死亡。
而这个过程与许多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密切相关,包括NF-κB、Wnt/β-catenin等信号通路。
因此,寻找激活这些保护通路的方法成为了治疗青光眼的关键。
四、疏肝通窍法对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保护通路激活的研究根据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我们发现疏肝通窍法能够有效地激活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通路。
通过调节肝的生理功能,改善眼部微循环,增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供血供氧,从而减轻了眼内压对视神经节细胞的损伤。
同时,疏肝通窍法还能通过调节相关信号通路(如NF-κB、Wnt/β-catenin等)的活性,促进视神经节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五、研究方法与结果我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动物实验、细胞实验以及临床观察等。
青光眼领域近五年进展

+
BJO,2002,86:238-242
2008年专家共识
• 原发性房角关闭所导致的急性或慢性眼压升 高,伴有或不伴有青光眼性视盘改变和视野 损害。
• 1987 标准与 ISGEO标准的有机整合。
中华眼科杂志,2008,44,(9):862-863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断
• POAG : IOP≥21mmHg 眼底有青光眼的特 征性损害,或/和视野出现青光眼性损害, 房角开放
Lancet, 2011, 377
后OCT时代即将来临
Adaptive Optics (AO) 技术
– 通过一系列的可形变镜 面或液晶矩阵,自动减 少/补偿光学系统的高 阶相差,以达到提高分 辨率的效果;
– 最早应用于航空领域 (1990s);
CRX1TM Adaptive Optics Visual Simulator
青光眼激光治疗
• 激光虹膜成形与周边切除术 • 激光小梁成形术
– ALT (氩激光) – SLT (Nd:YAG倍频) – Tiatanium Sapphire Laser (790nm)
• CO2/UV激光小梁切开术 (Ablation) • 经巩膜或内窥镜下睫状体光凝
青光眼手术治疗
• 小梁切除术仍是常规 (Mainstay) • 单纯Phaco 或联合手术日渐广泛 • 植管手术已可作为青光眼治疗的首选 • 新型植入物 (Shunt Surgery)
Epigenetics and Biomarker
• MYOC • MMP9
青光眼手术成功标准
• ITK
术后6个月无用药情况下,眼压<=15mmHg
• TFF1
球结膜TFF1、MUC5AC、HLA-DR分泌增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光眼视神经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刘冠禹※(综述),杨 炜(审校)(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新疆石河子832000)中图分类号:R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2084(2010)0821223204 摘要:关于原发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目前有许多学说,但每种学说都不能完全说明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具体机制。
原发性青光眼进展的危险因素包括全身性及眼部因素,眼部因素包括眼压及非眼压因素。
眼压虽然不是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惟一因素,但仍然是青光眼最主要和最稳定的危险因素。
另外,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死亡是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最终共同通路,阻断视神经损伤通路和增强视神经存活机制的方法将成为一种重要的青光眼辅助治疗措施,目前这一领域主要包括抗凋亡途径、促红细胞生成素、抗青光眼药物等方面。
关键词:青光眼;视神经损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眼压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Pa thogenesis of O pti c Nerve I n jury i n Gl aucoma L IU Guan2yu,YANG W ei.(D epart m ent of O phthal m 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 edical College of Shihezi U niversity,Shihezi832000,China)Abstract:A t p resent there are vari ous pathogeneses on p ri m ary glaucoma,but none can exp lain the inju2 ry mechanis m of p ri m ary glaucoma′s op tic nerve.The risk fact ors related t o the p r ogress of glaucoma have been investigated and revealed the involve ment of the syste m ic fact ors and ocular fact ors that include intraoc2 ular p ressure(I O P)and non I O P fact ors.I ntraocular p ressure(I O P)is not only the fact or that induces injury of the op tic nerve,but als o the maj or risk fact or of glaucoma.On the other hand,The final common pathway of glaucomat ous op tic nerve injury is retinal gangli on cells death.There has been considerable effort t o devel op therapeutics that p revent op tic neur opathy pathway and i m p r ove the op tic nerve survival mechanis m.This therapeutic strategy will become an i m portant adjunct therapy for glaucoma neur op r otecti on.There are a num2 ber of p r om ising areas of research for the ne w glaucoma therap ies including antiapop t otic app r oach,erythr o2 poietin,anti2glaucoma medicine and s o on.Key words:Glaucoma;Op tic nerve injury;Getinal gangli on cells;I ntraocular p ressure 青光眼是眼球内的压力超过了眼球内部组织,特别是视神经所能承受的限度,而引起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的一种疾病。
青光眼是全球第2位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
国外研究人员预测2010年全球将有6050万人罹患青光眼,到2020年将上升至7960万[1],因青光眼引起双眼失明者占盲人总数的50%。
我国青光眼发病率在一般人群中是0.68%,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升高。
许多青光眼患者在疾病初期往往没有症状或症状表现不明显,因此很容易被忽视。
据调查,在发达国家有50%的青光眼患者,而在发展中国家有高达90%的青光眼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有青光眼。
可一旦疾病发展到晚期,患者的视功能已经被损害,此时已无法挽回了。
1 青光眼的发病机制1.1 青光眼的组织病理学特征 长期以来,关于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可归纳为两大类:机械学说和血管学说。
机械学说强调眼压的作用,认为眼压升高引起筛板各层变形移位产生剪切力,使视神经细胞轴浆流阻滞于筛板区,轴突蛋白的生成和转运减少,导致细胞代谢受损[2,3]。
而血管学说则认为,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视神经乳头微循环障碍,导致视乳头及其周围组织营养物质供应减少,使该处组织发育不良或遭受破坏,视神经纤维,由于缺血缺氧及失去周围组织的保护而发生损害[4,5]。
1.2 青光眼的发病因素 在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中,单方面强调机械学说或血管学说的作用都有失偏颇。
机械学说不能完全解释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及高眼压征的发生机制,而血管学说也排除不了眼压在青光眼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一般认为青光眼的发病是多因素的综合过程。
除上述两种机制外,还包括其他一些机制,如免疫、遗传、应激等[6,7]。
1.2.1 视神经损害的机械学说 Quigley等[8]指出,眼压升高可直接压迫以致视神经死亡。
眼压升高时,直接挤压从筛孔通过的神经纤维,使视神经细胞轴浆运输阻滞于筛板区,线粒体产生的ATP酶不能为轴膜所利用,轴突蛋白生成和移动减少,致使细胞正常代谢受损而死亡。
强调眼压升高可损害视网膜神经节细胞(getinal gangli on cells,RGC)及其轴突,这一观点已被关于高眼压延缓视神经内正常轴浆运输的实验所证实。
Calandrella等[9]通过高眼压作用于离体经纤维的实验证实,高眼压本身具有影响神经功能的直接作用。
因此,虽然机械学说并不完善,但在说明青光眼视神经损害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2.2 视神经损害的血流学说 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发病机制至少有部分原因是由于视神经和视乳头的血流异常所致[10],视网膜缺血可引起RGC原位死亡。
视网膜缺血可由于眼压升高或是视神经乳头局部灌注减少引起。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视乳头血流下降,红细胞黏度升高,血管痉挛的发病率增高。
这提示血流异常是导致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重要因素。
RGC及其轴突丧失不一定引起血管损害,而血管损害却可导致RGC及其轴突死亡[11]。
近年来,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激光多普勒测流仪和测速仪已开始用于眼血流检测,研究比较青光眼患者与正常人是否存在视乳头血流异常。
1.2.3 混合学说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高眼压和视盘缺血均与视神经损伤关系密切,且二者有协同作用[12,13]。
眼压升高与血流减低相结合,可能更全面地概括青光眼的发病机制:眼压升高→机械损伤→视神经损伤;血压降低→灌注压降低→视神经损伤;血管阻力升高→血流量降低→视神经损伤。
总之,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机制至今仍不十分明确,传统的机械学说与缺血学说都无法完全解释青光眼的视神经损害。
许多因素,如种族、年龄、家族史、糖尿病等,各有不同的流行病学与病理生理学特点和临床转归,可单独或与高眼压联合导致青光眼的视神经损害。
因此,按现代对青光眼的认识,青光眼已被定义为一种多因素的视神经病变。
治疗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改善视功能将成为青光眼治疗的重要内容[14]。
2 青光眼RGC的损伤2.1 RGC的解剖结构 视网膜由神经外胚叶发育而来,组织结构复杂,从外向内分为10层。
RGC层约含120万个节细胞,主要为胞体大、突起多的多极神经节细胞,是视觉器官的第3神经元,其树突在内丛状层,轴突进入神经纤维层,构成视神经,与外侧膝状体核的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将视觉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统[15]。
2.2 RGC的超微结构 所有RGC具有共同的超微结构特征[16],核大,圆或稍椭圆,有典型的双层膜。
它们的细胞质包含所有细胞器,显著的高尔基体位于细胞核附近,粗面内质网丰富。
线粒体分散于整个胞质中,微丝及类脂,色素颗粒散布于细胞质中,这些颗粒,电子密度高,为单层膜围绕。
视神经纤维层的轴突外被轴膜、髓鞘,内含轴质(轴突内的胞质)及大量微管、微丝和线粒体。
蛋白质含量约占轴质干重的80%,其中20%是微管、神经丝和微丝。
这3种结构都是由蛋白质单位聚合而成,纵行于轴突内。
大约100万根RGC轴突从视乳头穿出眼球,被神经胶质细胞分割成神经纤维束,在巩膜水平通过10层连续片穿过处即筛板,神经纤维通过筛孔。
2.3 轴突损伤部位 研究表明,青光眼视神经的最早期的损害发生部位是在视乳头筛板水平[17,18]。
这是由于眼压升高时巩膜筛板显著而持久地扭曲压力不平衡造成[19]。
动物模型也显示,眼压升高最早期的神经轴索损害发生在巩膜筛板处[17],而且以乳头上下极更明显,即弓形视网膜神经纤维通过处,其敏感纤维的分布呈“沙漏形”[8]。
Quigley[20]认为,视乳头上下极相当于筛板较薄弱区,易受青光眼压力升高的影响而发生损害,而且视神经上下极含有较高比例的、较大直径的神经纤维。
2.4 眼压对大小细胞损伤的选择性 在青光眼病程早期,高眼压可能对不同类型的RGC及其轴突有选择性损害。
青光眼首先损害较大的RGC及其纤维。
这一观点被以后的许多实验证实[21]。
2.5 青光眼RGC超微结构的改变 青光眼的病理改变主要是RGC及其轴突的变性、萎缩、丧失,最终导致青光眼视功能的永久性损害[18],Quigley等[20]研究发现,青光眼患者神经纤维数目较正常人明显减少,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明显变薄。
Adachi等[16]将大鼠眼内压升至10mm Hg持续45m in后,轴索数量减少29%。
轴索的异常主要表现在轴浆运输阻滞和轴突结构破坏。
轴浆运输的阻断可引起阻断处膜性细胞器,如各种密度的囊泡及线粒体等细胞内容物在筛板处积聚,造成轴突肿胀。
同时,神经微管和微丝数量下降。
微管蛋白和微丝是细胞骨架更新所必需的物质,因此高眼压损伤后可致轴突变性,萎缩消失,最终导致RGC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