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视神经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青光眼视神经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青光眼视神经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青光眼视神经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冠禹※(综述),杨 炜(审校)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新疆石河子832000)

中图分类号:R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2084(2010)0821223204

摘要:关于原发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目前有许多学说,但每种学说都不能完全说明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具体机制。原发性青光眼进展的危险因素包括全身性及眼部因素,眼部因素包括眼压及非眼压因素。眼压虽然不是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惟一因素,但仍然是青光眼最主要和最稳定的危险因素。另外,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死亡是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最终共同通路,阻断视神经损伤通路和增强视神经存活机制的方法将成为一种重要的青光眼辅助治疗措施,目前这一领域主要包括抗凋亡途径、促红细胞生成素、抗青光眼药物等方面。

关键词:青光眼;视神经损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眼压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Pa thogenesis of O pti c Nerve I n jury i n Gl aucoma L IU Guan2yu,YANG W ei.

(D epart m ent of O phthal m 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 edical College of Shihezi U niversity,Shihezi

832000,China)

Abstract:A t p resent there are vari ous pathogeneses on p ri m ary glaucoma,but none can exp lain the inju2 ry mechanis m of p ri m ary glaucoma′s op tic nerve.The risk fact ors related t o the p r ogress of glaucoma have been investigated and revealed the involve ment of the syste m ic fact ors and ocular fact ors that include intraoc2 ular p ressure(I O P)and non I O P fact ors.I ntraocular p ressure(I O P)is not only the fact or that induces injury of the op tic nerve,but als o the maj or risk fact or of glaucoma.On the other hand,The final common pathway of glaucomat ous op tic nerve injury is retinal gangli on cells death.There has been considerable effort t o devel op therapeutics that p revent op tic neur opathy pathway and i m p r ove the op tic nerve survival mechanis m.This therapeutic strategy will become an i m portant adjunct therapy for glaucoma neur op r otecti on.There are a num2 ber of p r om ising areas of research for the ne w glaucoma therap ies including antiapop t otic app r oach,erythr o2 poietin,anti2glaucoma medicine and s o on.

Key words:Glaucoma;Op tic nerve injury;Getinal gangli on cells;I ntraocular p ressure

青光眼是眼球内的压力超过了眼球内部组织,

特别是视神经所能承受的限度,而引起视神经萎缩

和视野缺损的一种疾病。青光眼是全球第2位的不

可逆致盲性眼病。国外研究人员预测2010年全球

将有6050万人罹患青光眼,到2020年将上升至

7960万[1],因青光眼引起双眼失明者占盲人总数的

50%。我国青光眼发病率在一般人群中是0.68%,

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升高。许多青光眼患者在疾

病初期往往没有症状或症状表现不明显,因此很容

易被忽视。据调查,在发达国家有50%的青光眼患

者,而在发展中国家有高达90%的青光眼患者并不

知道自己患有青光眼。可一旦疾病发展到晚期,患

者的视功能已经被损害,此时已无法挽回了。

1 青光眼的发病机制

1.1 青光眼的组织病理学特征 长期以来,关于青

光眼的发病机制可归纳为两大类:机械学说和血管

学说。机械学说强调眼压的作用,认为眼压升高引

起筛板各层变形移位产生剪切力,使视神经细胞轴

浆流阻滞于筛板区,轴突蛋白的生成和转运减少,导

致细胞代谢受损[2,3]。而血管学说则认为,由于各种

原因引起视神经乳头微循环障碍,导致视乳头及其

周围组织营养物质供应减少,使该处组织发育不良或遭受破坏,视神经纤维,由于缺血缺氧及失去周围组织的保护而发生损害[4,5]。1.2 青光眼的发病因素 在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中,单方面强调机械学说或血管学说的作用都有失偏颇。机械学说不能完全解释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及高眼压征的发生机制,而血管学说也排除不了眼压在青光眼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一般认为青光眼的发病是多因素的综合过程。除上述两种机制外,还包括其他一些机制,如免疫、遗传、应激等[6,7]。

1.2.1 视神经损害的机械学说 Quigley等[8]指出,眼压升高可直接压迫以致视神经死亡。眼压升高时,直接挤压从筛孔通过的神经纤维,使视神经细胞轴浆运输阻滞于筛板区,线粒体产生的ATP酶不能为轴膜所利用,轴突蛋白生成和移动减少,致使细胞正常代谢受损而死亡。强调眼压升高可损害视网膜神经节细胞(getinal gangli on cells,RGC)及其轴突,这一观点已被关于高眼压延缓视神经内正常轴浆运输的实验所证实。Calandrella等[9]通过高眼压作用于离体经纤维的实验证实,高眼压本身具有影响神经功能的直接作用。因此,虽然机械学说并不完善,但在说明青光眼视神经损害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2.2 视神经损害的血流学说 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发病机制至少有部分原因是由于视神经和视乳头的血流异常所致[10],视网膜缺血可引起RGC原位死亡。视网膜缺血可由于眼压升高或是视神经乳头局部灌注减少引起。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视乳头血流下降,红细胞黏度升高,血管痉挛的发病率增高。这提示血流异常是导致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重要因素。RGC及其轴突丧失不一定引起血管损害,而血管损害却可导致RGC及其轴突死亡[11]。近年来,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激光多

普勒测流仪和测速仪已开始用于眼血流检测,研究比较青光眼患者与正常人是否存在视乳头血流异常。

1.2.3 混合学说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高眼压和视盘缺血均与视神经损伤关系密切,且二者有协同作用[12,13]。眼压升高与血流减低相结合,可能更全面地概括青光眼的发病机制:眼压升高→机械损伤→视神经损伤;血压降低→灌注压降低→视神经损伤;血管阻力升高→血流量降低→视神经损伤。

总之,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机制至今仍不十分明确,传统的机械学说与缺血学说都无法完全解释青光眼的视神经损害。许多因素,如种族、年龄、家族史、糖尿病等,各有不同的流行病学与病理生理学特点和临床转归,可单独或与高眼压联合导致青光眼的视神经损害。因此,按现代对青光眼的认识,青光眼已被定义为一种多因素的视神经病变。治疗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改善视功能将成为青光眼治疗的重要内容[14]。

2 青光眼RGC的损伤

2.1 RGC的解剖结构 视网膜由神经外胚叶发育而来,组织结构复杂,从外向内分为10层。RGC层约含120万个节细胞,主要为胞体大、突起多的多极神经节细胞,是视觉器官的第3神经元,其树突在内丛状层,轴突进入神经纤维层,构成视神经,与外侧膝状体核的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将视觉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统[15]。

2.2 RGC的超微结构 所有RGC具有共同的超微结构特征[16],核大,圆或稍椭圆,有典型的双层膜。它们的细胞质包含所有细胞器,显著的高尔基体位于细胞核附近,粗面内质网丰富。线粒体分散于整个胞质中,微丝及类脂,色素颗粒散布于细胞质中,这些颗粒,电子密度高,为单层膜围绕。视神经纤维层的轴突外被轴膜、髓鞘,内含轴质(轴突内的胞质)及大量微管、微丝和线粒体。蛋白质含量约占轴质干重的80%,其中20%是微管、神经丝和微丝。这3种结构都是由蛋白质单位聚合而成,纵行于轴突内。大约100万根RGC轴突从视乳头穿出眼球,被神经胶质细胞分割成神经纤维束,在巩膜水平通过10层连续片穿过处即筛板,神经纤维通过筛孔。

2.3 轴突损伤部位 研究表明,青光眼视神经的最早期的损害发生部位是在视乳头筛板水平[17,18]。这是由于眼压升高时巩膜筛板显著而持久地扭曲压力不平衡造成[19]。动物模型也显示,眼压升高最早期的神经轴索损害发生在巩膜筛板处[17],而且以乳头上下极更明显,即弓形视网膜神经纤维通过处,其敏感纤维的分布呈“沙漏形”[8]。Quigley[20]认为,视乳头上下极相当于筛板较薄弱区,易受青光眼压力升高的影响而发生损害,而且视神经上下极含有较高比例的、较大直径的神经纤维。

2.4 眼压对大小细胞损伤的选择性 在青光眼病程早期,高眼压可能对不同类型的RGC及其轴突有选择性损害。青光眼首先损害较大的RGC及其纤维。这一观点被以后的许多实验证实[21]。

2.5 青光眼RGC超微结构的改变 青光眼的病理改变主要是RGC及其轴突的变性、萎缩、丧失,最终导致青光眼视功能的永久性损害[18],Quigley等[20]研究发现,青光眼患者神经纤维数目较正常人明显减少,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明显变薄。Adachi等[16]将大鼠眼内压升至10mm Hg持续45m in后,轴索数量减少29%。轴索的异常主要表现在轴浆运输阻滞和轴突结构破坏。轴浆运输的阻断可引起阻断处膜性细胞器,如各种密度的囊泡及线粒体等细胞内容物在筛板处积聚,造成轴突肿胀。同时,神经微管和微丝数量下降。微管蛋白和微丝是细胞骨架更新所必需的物质,因此高眼压损伤后可致轴突变性,萎缩消失,最终导致RGC死亡。

最近Quigley[21]研究发现,高眼压作用下RGC 染色体明显浓缩、边集,胞质中有多个比核小而浓缩的小体(即凋亡小体),并由膜包绕。这种形态异常表现青光眼中RGC发生凋亡。

2.6 RGC的凋亡 细胞凋亡又名程序性细胞死亡,是1972年Kerr根据形态学特征首先提出的。现在所说的细胞凋亡是指有核细胞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启动自身内部机制,主要是通过选择性激活内源性核酸内切酶,而发生的细胞自然死亡过程,是连锁式基因表达的结果。

细胞凋亡在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RGC在发育中可因与靶神经元失去接触,得不到适合的神经营养因子而发生凋亡。青光眼的病理改变特征是RGC的丧失,然而RGC死亡的机制至今尚未弄清。

Adachi等[16]通过对猴慢性高眼压模型的研究发现,高眼压导致RGC发生形态改变,这种形态异常表明RGC发生程序性细胞死亡。说明RGC凋亡在高眼压所致的视网膜病变中起重要作用。W illitns 等[22]也利用动物实验研究了青光眼RGC死亡的机制,证实RGC死于凋亡。认为逆行运输阻滞、多种营养因子缺乏、缺血以及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等可能是引发凋亡的因素。并建议今后在青光眼治疗中采取有效手段阻止RGC凋亡。

2.7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神经系统的保护 促红细

胞生成素(erythr opoietin,EP O)是一种耐热的含唾液酸的酸性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34×103。传统上认为,EP O是一种主要影响红细胞生成的重要体液因子,主要产生于胎儿的肝脏和成人的肾脏,通过与红细胞膜上特异性EP O受体结合,发挥促进红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EP O对缺血缺氧敏感,是组织氧合状态的决定因素之一。现认为,EP O有着造血作用以外的重要生物学作用,即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该作用是通过对神经元、神经胶质、神经祖细胞以及脑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涉及多种机制:抗凋亡、抗炎症、抗氧化、营养神经、神经祖细胞增殖和分化、迁移等。

实验证明[23],在正常生理条件下EP O具有促使神经元增生、肥大、树突增多、功能增强、分化良好的一系列营养作用,在脑和脊髓缺血、外伤、炎症及其他代谢障碍时EP O能够保护神经元,提高神经元的存活能力。Bernaudin等[24]发现在大鼠大脑动脉栓塞模型中,24h内脑室内注射入rhEP O能有效减少梗死面积,维持梗死后大鼠的定向力及学习能力,明显改善梗死区的神经功能。Siren等[23]证实EP O对神经元的保护是一种直接作用,不必依赖神经胶质细胞。Gori o等[25]研究表明,rh EP O对试验性脊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并明显恢复神经元的功能。Junk 等[26]在大鼠高眼压缺血/再灌注模型中,证实rhEP O 对视网膜神经元的凋亡具有保护作用,并能使视网膜电图的α波及β波明显恢复。Becerra等[27]研究发现,EP O对光感受器的光化学损伤起保护作用,认为EP O是一种内源性视网膜保护因子。Gri m m 等[28]亦证实EP O可保护光诱导的视网膜变性的缺氧性损害。Bocker2Meffert等[29]证实EP O可促进培养的视网膜胚珠神经元的生长晕生长。

3 EPO及EP O2R在中枢神经系统及视网膜的表达Masuda等[30]首先在鼠胚胎脑细胞的体外培养中发现了细胞自分泌的EP O,Juul等[31]利用反转录2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人胚胎脊髓培养中检测到EP O 及其受体EP O2R的mRNA。Bernaudin等[32]利用脑组织活检及反转录技术证明不仅在胚胎,而且在鼠、猴和人的脑组织中都能检出EP O及EP O2R的mR2 NA,广泛分布于海马和大脑皮质中。Juul等[33]在对人胚胎的研究中发现EP O2R表达于人的胚胎视网膜。Junk等[26]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蛋白印迹技术,在大鼠的缺血/再灌注模型中,发现EP O2R的表达在视网膜缺血后明显地上调。

目前,虽然关于青光眼RGC凋亡的机制尚有许多争论,研究发现无论哪种机制,RGC死亡均继发于细胞轴索的损害,在眼压持续增高的情况下,轴浆运输减少是节细胞的主要变化。研究发现,高眼压对视神经逆行轴浆运输的阻断作用表现之一就是视网膜节细胞密度的减少,减少程度与眼压高度和维持时间等因素有关。持续高眼压致RGC凋亡与视神经截断类似,可能为细胞内电解质失衡,神经胶质细胞吞噬作用所致。RGC的顺行和逆行轴浆运输均在视乳头处受阻,同时阻断了神经营养信号由轴突末端向RGC2细胞体的传递,这就减少了RGC与大脑靶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由于神经营养因子馈乏,最终导致RGC凋亡。

由此可见,细胞凋亡可能是青光眼导致RGC进行性减少的主要机制之一。针对青光眼这种以细胞损伤、细胞凋亡为关键环节的疾病,一方面可以利用某些药物,如自由基清除剂、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神经营养因子等抑制细胞凋亡,从而起到保护RGC 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已对基因表达的干预掌握了多种有效方法。

近几年来,对青光眼治疗方法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大多数视神经保护途径及药剂的研究仍处于动物实验或体外实验阶段。相信在广大科学家及医学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下,青光眼视神经的保护方法必然能研究得更加透彻,理想的视神经保护药物将会应用于临床。总之,进一步研究青光眼RGC凋亡,将对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带来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 Quigley HA,B r oman AT.The number of peop le with glaucoma

worldwide in2010and2020[J].B r J Ophthal m ol,2006,90(3):

2622267.

[2] Quigley HA,Addicks E M,Green WR,et al.Op tic nerve da mage in

human glaucoma.Ⅱ.The site of injury and suscep tibility t o da m2

age[J].A rch Ophthal m ol1981,99(4):6352649.

[3] Quigley HA,Addicks E M,Green WR.Op tic nerve da mage in hu man

glauco ma.Ⅲ.Quantitative correlati on of nerve fiber l oss and visual

field defect in glauco ma,ische m ic neur opathy,papillede ma,and t ox2

ic neur opathy[J].A rch Ophthal m ol,1982,100(1):1352146.

[4] 张承芬.眼底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506.

[5] Hayreh SS.B l ood supp ly of op tic nerve head in health and disease

[M]//La mbr ou G N,Greve EL.Ocular bl ood fl ow in Glaucoma.

Am sterda m:Kugler Publicati ons,1989:3248.

[6] Morris on JC,Johns on EC,Cepurna W,et al.Understanding mecha2

nis m s of p ressure2induced op tic nerve damage[J].Pr og Retin Eye

Res,2005,24(2):2172240.

[7] W ax MB,Tezel G,Ka wase K et al.Serum aut oantibodies t o heat

shock p r oteins in glaucoma patients fr om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J].Ophtha mol ogy,2001,108(2):2962302.

[8] Quigley HA,Morris RG,W yllie AH,et al.Chr onic experi m ental

glaucoma in p ri m ates[J].I nvest Ophthel m ol V is Sci,1980,19

(5):1372152.

[9] Calandrella N,Searsella G,Pescos olido N,et al.Degenerative and

apop t otic events at retinal and op tic nerve level after experi m ental

inducti on of ocular hypertensi on[J].Mol Cell B i oche m,2007,301

(1):552163.

[10] Hoeh AE,Schaal K B,Ach T,et al.Treat m ent of peri pap illary cho2

r oidal neovascularizati on with intravitreal bevacizumab[J].Eur J

Ophthal m ol,2009,19(1):1632165.

[11] Heilrnann K M,R ichards on KT.Glaucoma2cep ti on of a disease:

pathogenesis,diagnosis,therapy[M].Stuttgart:Georg Thi m te,

1978:73277.

[12] Lovasik JV,Gagnon M,Kergoat H.A novel noninvasive videograph2

ic method f or quantifying changes in the chr omaticity of the op tic

nerve head with changes in the intraocular p ressure,pulsatile cho2

r oidal bl ood fl ow and visual neural functi on in humans[J].Surv

Ophthahool,1994,38Supp l:S352S51.

[13] Langha m ME.Ocular bl ood fl ow and visi on in healthy and glauco2

ma mus eyes[J].Surv Ophthal m ol,1994,38Supp l:S1612S168. [14] 张舒心.青光眼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13214.

[15] Adel m an G.Encycl opedia of neur oscience[M].2nd Ed.Bost on:

B irkhauser,1987:5372856.

[16] AdachiM,Takahashi K.H igh intraocular p ressure induced ische2

m ia and reperfusi on injury in the op tic nerve and retina in rats[J].

Graefes A rch Clin Exp Ophlhahmol,1996,237(7):4452451. [17] Ronaldl R.I nduced op tic nerve axonal trans port interrup ti on in cat

eyes[J].A rch Ophthahnol,1981,99(6):216322165.

[18] Quigley HA.Gangli on cell death in glaucuna:pathdogy recap itu2

lates ont ogeny[J].Aust N Z J Ophthahnol,1995,23(2):85291. [19] Anders on DR,Cynader MS.Glaucomat ous op tic nerve cupp ing as

anop tic neumpathy[J].Clin Neur osci,1997,4(5):2742278. [20] Quigley HA.Chr onic hunan glauccuns causing selectively greater

l oss of large op tic nerve fibers[J].Ophthal m ol ogy,1988,95(3):

3572363.

[21] Qutgley HA,N ickells RW,Kerrigan LA,et al.Retinal gangli on cell

death in experi m ental glaucoma and after axot omy occurs by apot o2

sis[J].I nvest Ophthal m ol V is Sci,1995,36(5):7742776. [22] W illitns GT,S m ith CA.Molecular regulati on of apop t osis:genetic

contr ols on cell death[J].Cell,1999,74(5):7772779.

[23] Siren AL,FratelliM,B rines M,et al.Erythr opoietin p revents neu2

r onal apop t osis after cerebal ische m ia and metabolic stress[J].

P NAS,2001,98(7):404424049.

[24] Bernaudin M,Marti HH,Roussel S,et al.A potential r ole for eryth2

r opoietin in f ocal per manent cerebal ischem ia in m ice[J].J Cereb

B l ood Fl w Metab,1999,19(6):6432651.

[25] Gori o A,Gokmen N,Erbayraktar S,et al.Recombinant human

erythr opoietin counteracts secondary injury and markedly enhances

neur ol ogical recovery fr om experi m ental s p inal cord trauma[J].

P NAS,2002,99(4):945029455.

[26] Junk AK,Ma mm is A,Savitz S L,et al.Erythr opoietin adm inistrati on

p r otects restinal neur ons fr om acute ische m ica2reperfusi on injury

[J].P NAS,2002,99(6):10659210664.

[27] Becerra SP,Amaral J.Erythr opoietin2an endogenous retinal survial

fact or[J].N EnglMed,2002,347(24):196821970.

[28] Gri m m C,W enzel A,Gr oszer M.H I F212induced erythr opoietin in

the hypoxic retina p r otects against light2induced retinal degenera2

ti on[J].NatMed,2002,8(7):7182724.

[29] Bocker2Meffert S,Rosenstiel P,Robl C,et al.Erythr opoietin and

VEGF p r omote neural outgr owth fr om retinal exp lants in postnatal

rats[J].I O VS,2002,43(6):202122026.

[30] Masuda S,Okano M,Yamagishi K,et al.Anovel site of erythr op ie2

tin oxygen2dependent p r oducti on is cultured rat astr ocytes[J].J

B i ol Che m,1994,269(30):19488219493.

[31] Juul SE,Anders on DK,L i Y,et al.Erythr opoietin and erythr opoie2

tin recep t or in devel op ing human central nervous system[J].Pedi2

atr Res,1998,43(1):40249.

[32] Bernaudin M,Belliail A,Matti HH,et al.Neur ons and as tr ocytes

exp ress EP O mRNA:oxygen2sensing mechanis m s that in volve the

redoxstate of the brain[J].Glia,2000,30(3):2712278.

[33] Juul SE,Yachnis AT,Christensen RD.Tissue distributi on of eryth2

r opoietin and erythr opoietin recep t or in the devel op ing humanfetus

[J].Early Hum Dev,1998,52(3):2352249.

收稿日期:2009205227 修回日期:2010203201

病毒性脑炎的分子生物学诊断进展

沈建峰△(综述),蒋就喜※(审校)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广西桂林541001)

中图分类号:R5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2084(2010)0821226203

摘要:分子生物学检测有助于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可以对病毒性脑炎的病原学确诊,检测方法包括原位杂交、聚合酶链反应、基因芯片等。目前,反转录2聚合酶链反应、套式聚合酶链反应、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原位聚合酶链反应已运用于临床。现对病毒性脑炎的分子生物学诊断进展予以综述。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分子生物学;诊断

Progress i n M olecul ar B i ology D i a gnosti cs on V i ra l Encepha litis SHEN J ian2feng,J I ANG J iu2xi.(D e2 part m ent of Infection,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ilin M edical College,Guilin541001,China)

Abstract:Molecular assay is critical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 m ent of viral encephalitis.The eti ol2 ogy of viral encephalitis can be early deter m ined with the molecular assay,including in situ hybridizati on,pol2 y merase chain reacti on and gene chi p s.A t p resent,reverse transcri p ti on2poly merase chain reacti on,nested poly merase chain reacti on,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 merase chain reacti on and in situ poly merase chain reacti on have been used in clinical p ractice.This paper revie wed the p r ogress of molecular bi ol ogy diagnosis on viral encephalitis.

Key words:V iral encephalitis;Molecular bi ol ogy;D iagnosis

病毒性脑炎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性

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呕吐,

重者可有抽搐、昏迷、肢体瘫痪、呼吸节律不整等。

患病率为3.5~7.4/10万,粗略估计每年有15万~30万患者[1]。由于引起病毒性脑炎的病毒种类较多,且不同的病毒感染导致的病变范围、程度相差悬殊,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单凭症状、体征及一般检查很难确诊,常有漏诊和误诊[2],需要借助各项辅助检查[3]。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分子生物学检测病毒核酸已运用于临床标本的

检测。

1 病原学简介

引起病毒性脑炎的病毒种类较多,目前国内外报道有130多种病毒可引起脑炎病变[4],其病原体

鼠青光眼模型构建方法研究进展

鼠青光眼模型构建方法研究进展 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王艺综述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吴玲玲审校 【摘要】青光眼是世界第二大致盲眼病。以病理性眼压升高为其首要特点和发生, 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就青光眼鼠模型的发展历程和不同类型模型的特点、诱导方法及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其眼压测量方法做一汇总。本文就这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青光眼;眼压;鼠;动物模型 Research of construction method in rat model of experimental glaucoma Wang Yi ,Department of Opthalmology ,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aishan Medical College,Taian,271000,China.WUling-ling,,PekingUniversityThirdHospitalEyecenter,Beijing,100191,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WangYi, Email:346048368@https://www.360docs.net/doc/8a18780190.html, 【Abstract】Glaucoma is the second general blindness disease. The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its first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important factors.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mouse models of glaucoma histor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of models, methods and results were analyzed induction, and its intraocular pressure measurement methods to make a summary. In this paper, these areas of research are reviewed. 【Key words】glaucoma; intraocular pressure; rat; animal models 一、概述 青光眼是一类由于病理性眼压升高以及多种神经、体液因素引起进行性视神经损害,致视乳头进行性凹陷性萎缩伴视功能、特别是视野损害的眼病。最典型和最突出的表现是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的缩小、缺损,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视野可以全部丧失,终至失明。流行病学资料表明,青光眼现为世界第二大不可逆性致盲眼病[1,2],我国原发性青光眼患病率为0.21% -1.64%[3]。目前认为,青光眼的病理基础是视网膜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 RGCs)的不断丢失及其轴突数目的不断减少[4],这种丢失以细胞凋亡的方式进行,而RGCs层内神经营养因子的减少、视网膜和玻璃体内谷氨酸浓度升高、RGCs内Ca2+超载、NO和自由基的增加,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RGCs的凋亡过程[5,6]。传统青光眼的治疗主要通过手术和药物,降低眼压以达到保护视神经的作用,但部分病人眼压正常后视神经的损伤仍然进展[7]。近年来,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的方法[8]大体可分为: (1)外源性补给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n factor,BDN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 CNTF)、胶质源性营养因子(glial cell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等; (2)避免毒性物质损害:抗氧化剂、自由基清除剂和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等; (3)干扰凋亡途径:抑制凋亡蛋白酶、抑制内核酶和促进bcl-2过度表达等; (4)与受体相互作用:NMDA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和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等; (5)其他:抑制蛋白合成、抑制单胺氧化酶和减少钙内流等。随着对青光眼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探索的进一步深入,如何建立合适而准确的青光眼动物模型成为广大科研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啮齿类动物的眼睛与人眼解剖结构的相似, 如小梁、Schlemm管、睫状体、视网膜血管等[9]另外,鼠类容易用转基因技术改造和繁殖,花费较少,因此,鼠青光眼模型逐渐得到更多的应用[10]。本文就鼠青光

青光眼的病因、不同分类和发病机制-迟润华著

青光眼的病因、不同分类和发病机制 迟润华 青光眼(glaucoma)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眼压升高水平和视神经对压力损害的耐受性与青光眼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的发生和发展有关。青光眼是主要致盲眼病之一,有一定遗传倾向。在患者的直系亲属中,10%~15%的个体可能发生青光眼。 1病因及发病机制 青光眼由于眼压增高而引起视盘(曾称视乳头)凹陷、视野缺损,最终可以导致失明的严重眼病。正常人的眼压为10~21mmHg(Schitz眼压计),超过 24mmHg为病理现象。眼压增高可以导致视功能损害,视盘出现大而深的凹陷,视野可见青光眼性典型改变。眼压增高持续时间愈久,视功能损害愈严重。青光眼眼压增高的原因是房水循环的动态平衡受到了破坏。少数由于房水分泌过多,但多数还是房水流出发生了障碍,如前房角狭窄甚至关闭、小梁硬化等。 2分类 根据前房角形态(开角或闭角),病因机制(明确或不明确),以及发病年龄3个主要因素,一般将青光眼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先天性3大类: 原发性青光眼

闭角型青光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开角型青光眼。 继发性青光眼。 先天性青光眼 婴幼儿型青光眼; 青少年型青光眼; 先天性青光眼伴有其他先天异常。 3病理生理 关于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机制主要有两种学说,即机械学说和缺血学说。机械学说强调视神经纤维直接受压,轴浆流中断的重要性;缺血学说则强调视神经供血不足,对眼压耐受性降低的重要性。目前一般认为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机制很可能为机械压迫和缺血的合并作用。 视神经血管自动调节功能紊乱也是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原因之一。正常眼压存在一定波动性,视神经血管根据眼压的高低,通过增加或减少自身张力以维持恒定的血液供应。如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减退,当眼压升高时,血管不能自动调节,视神经血液供应可明显减少,以致造成病理性损害。 目前巳比较清楚地认识到,青光眼属于一种神经变性性疾病。青光眼视神经节细胞的凋亡及其轴突的变性,以及伴随而来的视功能进行性丧失,都源自于

青光眼视神经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青光眼视神经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5-11-17T10:15:00.35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期供稿作者:孔凡刚 [导读] 肥城市中医院眼科 PGE能扩张血管,舒张血管平滑肌,降低血管外周阻力,并有排钠作用,从而使眼内压下降。孔凡刚 肥城市中医院眼科山东泰安 271600 摘要:青光眼随着人们的研究进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随着现代检测技术的提高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运用,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已经有了新的进展。本文重点对青光眼的视神经损伤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和治疗研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供相关医疗人员参考。关键词:青光眼;神经损伤;机制;进展 一、青光眼的发病机理 1、机械学说:由于眼压的升高,视神经细胞轴浆流在筛板区阻滞,线粒体所生成的ATP无法被轴浆膜利用,这便会使得轴突蛋白移动及生成减少,使得细胞正常代谢受到损伤,进而导致细胞死亡。轴浆阻滞、眼压升高与特定视野缺损之间有着尤为密切的关系,在动物实验中已经得以证实。与此同时,相关流行病学资料有效的表明,眼压如果显著且持续的上升,那么就会有青光眼发生,而且眼压越高,那么视野缺失便会随之越来越明显。所以,机械学说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临床治疗青光眼以及青光眼研究的重要基础。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青光眼是一种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疾病,眼压的上升并非是导致青光眼疾病的唯一因素。(1)有些患者的眼压即便是比正常范围要高,但是并不会有青光眼性视野缺损及视乳头损害产生,也就是高眼压症;(2)有些患者有着较为典型的视野缺损和视乳头损害,但是其眼压却介于正常的眼压范围,这就是临床常见的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在所有的青光眼患者中大约占据1/6;(3)有些患者在经过手术治疗亦或是药物治疗以后,虽然在正常范围之内使得眼压得到有效控制,但是视野仍然呈现继续进展的趋势;(4)青光眼性视神经损伤在日本的发生率是逐渐的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加大的,但是眼压却与年龄的增长成反比;(5)在平均眼压上,黑人与白人基本保持一致,但是在青光眼损害发生率上,黑人明显的要比白人高。 2、血流学说:对于青光眼视神经损害,其部分原因是因为视乳头及视神经的血流发生异常所造成的。Rankin等借助于彩色多普勒技术得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后端睫状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舒张末期流速明显降低,并且血管阻力指数明显上升;Hamard等采取多普勒激光测速仪测定视乳头微循环发现,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表层视乳头血流降低,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显著,其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频移最大降低40%。另外,还发现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红细胞粘度明显上升;Schwartz采用荧光造影的方法得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小片视盘区域血管荧光充盈与高压眼减少,而且还出现了荧光渗漏的情况。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其缺损的数目与大小会随之而增加,而且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失及视野缺损有着密切关系;相当一部分的研究表明,青光眼患者存在视乳头血流异常的症状,血管痉挛和低血压是最重要的与血流有关的危险因素;Flammer观察发现,对于有血管痉挛的患者,其有着相对较高的青光眼发病率,而青光眼患者也有着相当高的血管痉挛发生率,这有效的表明,青光眼的危险因素之一可能是血管痉挛。 二、青光眼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治疗青光眼的药物,除了传统常用的如肾上腺素等药物之外,经研究及临床试验,出现了很多具有广泛应用及极其前途的药物,包括有以下几种。 1、碳酸酐酶抑制剂碳酸酐酶(CA)在睫状体上皮细胞中催化CO2和H2O生成HCO3,透过腔膜分泌于房水,由于房水中的液体要保持电中性,Na+向房水分泌增加,同时带动Cl-向房水移动,从而使房水形成高渗压,于是促进H2O向房水流动;保持房水平衡和正常的pH 值。而青光眼患者由于房水回流不畅,引起眼压升高。CA抑制剂(CAIs)可抑制CA的活性,使HCO3生成减少而降低眼。按其发展过程和药理作用分为三代:第一代口服CAIs,第二代局部用CAIs,第三代长效无刺激局部用CAIs。有乙酰唑胺、多尔唑胺、布林唑胺和杜塞酰胺等。据项敏泓等研究表示,灯盏细辛中含有碳酸酐酶抑制剂,能有效控制青光眼。 2、拟肾上腺素能神经制剂此类药物有地匹福林,据Netland等研究,其亲脂性高,它本身是无生物活性的,在滴眼进入角膜后,其在眼内的通透性比肾上腺素要强10~17倍,能迅速水解为肾上腺素发挥作用。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眼内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使血管扩张,降低眼内血管阻力而减低眼内压力,起到治疗作用。 3、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是临床上治疗青光眼的一大类药物,能选择性地与β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从而拮抗神经递质和儿茶酚胺对β受体的激动作用的一种药物类型。通过抑制肾上腺素能受体,从而减弱血管平滑肌收缩力,降低眼呢压,具有良好的降眼压作用。此类药物有旋噻吗心安、美特朗、贝他舒等。 4、可乐定及其衍生物可乐定属于一种选择性作用于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活剂,刺激脑干α2-肾上腺受体,导致交感神经从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出减少,从而使外周阻力、眼内血管阻力,以降低眼内压。此又叫可乐宁、压泰生、催压降。 5、前列腺素衍生物。前列腺素(PG)存在于动物和人体中的一类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的具有多种生理作用的活性物质。前列腺素(PG)广泛存在于许多组织中,由花生四烯酸转化而成多种形式的前列腺素。PGE能扩张血管,舒张血管平滑肌,降低血管外周阻力,并有排钠作用,从而使眼内压下降。经动物研究发现,其中PGF2α的各种衍生物对于降眼内压效果最好。 6、视神经保护及再生药物有研究报道一些降眼压的药物除了有良好降眼压作用外,还有保护视神经的作用,如溴莫尼定具有上调眼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抵抗凋亡蛋白Bcl-X和Bcl-2基因表达,起到拮抗线粒体的病理作用,从而抗氧化;β受体阻滞剂能减少Na+及Ca2+的内流,抗氧自由基及改善眼部血流量的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机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这个基础上,针对相应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也进行了介绍,目的是引起相应患者和医疗人员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庞龙.高眼压性青光眼视神经损害中西医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18):2006-2009. [2]于静,唐由之,胡瑛.青光眼视神经损伤保护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1,(3):179-182.

中医疗法防治青光眼视神经损害效果分析

中医疗法防治青光眼视神经损害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5-11-11T15:10:20.46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9期供稿作者:刘英 [导读] 武冈市中医医院应用中医疗法对青光眼患者视神经损害进行防治,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并使患者视神经尽快得到恢复,在临床中值得广泛的推广应用。可以有效地使患者的视盘血液循环与血液黏稠度得到改善。 刘英 武冈市中医医院湖南邵阳 4224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应用中医疗法对青光眼患者视神经损害进行防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4月~2014年12月收治治疗的108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选择西医疗法对神经损害进行防治,而观察组患者选择中医疗法对神经损害进行防治。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4%;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4.1%,其中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的比对照组好(P<0.05)。结论:应用中医疗法对青光眼患者视神经损害进行防治,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并使患者视神经尽快得到恢复,在临床中值得广泛的推广应用。可以有效地使患者的视盘血液循环与血液黏稠度得到改善。 关键词:中医疗法;西医疗法;青光眼;视神经损害 青光眼是一种临床中常见与多发的眼科疾病,其主要是由于眼压升高而引发的视乳头损害性以及视野缺损性眼病,其具备着非常高的致盲率,在眼科患者中排列第二位[1]。在临床中,青光眼患者经过手术治疗以后,其眼压大多能控制在正常的水平内,但是一些患者的视神经损害依旧呈现着持续性发展的趋势,由此导致患者的视力逐渐下降,对患者的日常工作与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2]。本研究中选择我院2012年4月~2014年12月收治治疗的108例青光眼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探讨分析应用中医疗法对青光眼患者视神经损害进行防治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4月~2014年12月收治治疗的108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有54例患者,其中观察组中,男性患者为28例,女性患者为26例,其年龄为25~80岁,平均为(56.9±2.9)岁,病程为0.8~3年,平均为(1.2±0.4)年;而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为29例,女性患者为25例,其年龄为26~81岁,平均为(57.8±4.1)岁,病程为0.7~3.5年,平均为(1.4±0.5)年。全部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均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具备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选择西医疗法对神经损害进行防治,给予维生素B12片,其剂量为每次1片,每天3次,每个疗程为3个月;维生素B1片,其剂量为每次1片,每天3次,每个疗程为3个月;肌苷片,其剂量为每次2片,每天3次,每个疗程为3个月;而观察组患者选择中医疗法对神经损害进行防治,其药方组成主要为桃仁6克、石菖蒲9克、地龙10克、白术12克、麦冬12克、生地15克、葛根30克、黄芪30克、川芎9克、郁金12克、丹参12克、女贞子15克、元参15克、茯苓30克。如果患者存在眼压偏高的情况,则应该加服车前子15克、泽泻15克;如果患者存在头晕乏力等情况,则应该加服当归9克、党参20克;如果患者存在腰酸耳鸣的情况,则应该加服菟丝子12克、枸杞15克。水煎服,每天1剂,每个疗程为3个月。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统计学SPSS17.0对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数据进行了分析、统计与处理,采取卡方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若P<0.05则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4%;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4.1%,其中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的比对照组好(P<0.05)。详情见下表1: 3.讨论 在中医学中,青光眼性神经损害属青盲范畴,其主要是因为肝气郁结与七情所犯,累及睛珠,导致脉道受阻,气滞血瘀,引发神水瘀积而导致的[3]。所以,中医治疗的原则主要是化瘀通窍与益气养阴。其中,黄芪、白术与茯苓有益气固表的功效;元参、麦冬与生地具备养阴清热的功效;女贞子具备乌须名目与滋补肝肾的功效;丹参、地龙、桃仁、郁金与川芎具备活血化瘀的作用;石菖蒲具备理气活血与开窍豁痰的功效[4]。若诸药配伍应用,其通窍明目与活血祛瘀的效果更加明显,并且在机体方面发挥药效,从而使神经功能得到改善与恢复。同维生素等药物进行比较,在防治神经功能损害中的效果更优[5]。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4%;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4.1%,其中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的比对照组好(P<0.05)。 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中医疗法对青光眼患者视神经损害进行防治,其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以有效地使患者的视盘血液循环与血液黏稠度得到改善,并使患者视神经尽快得到恢复,在临床中值得广泛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欣,尹连荣,高健生,张丽霞,刘健,王民秀,杨华.补肾疏肝中药对早期青光眼视功能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2012,15(11)∶66-69. [2]杨莹,牛膺筠,袁春燕,王云霄,谢迎宾,周玮琰.神经生长因子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凋亡相关基因c-fos/c-jun表达的影响[J].眼科研究,2014,21(10):41-42. [3]张丽霞,李静贞,高健生,路明.川芎嗪对眼压控制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视功能和视网膜血循环的影响[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青光眼视神经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青光眼视神经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冠禹※(综述),杨 炜(审校)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新疆石河子832000) 中图分类号:R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2084(2010)0821223204 摘要:关于原发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目前有许多学说,但每种学说都不能完全说明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具体机制。原发性青光眼进展的危险因素包括全身性及眼部因素,眼部因素包括眼压及非眼压因素。眼压虽然不是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惟一因素,但仍然是青光眼最主要和最稳定的危险因素。另外,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死亡是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最终共同通路,阻断视神经损伤通路和增强视神经存活机制的方法将成为一种重要的青光眼辅助治疗措施,目前这一领域主要包括抗凋亡途径、促红细胞生成素、抗青光眼药物等方面。 关键词:青光眼;视神经损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眼压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Pa thogenesis of O pti c Nerve I n jury i n Gl aucoma L IU Guan2yu,YANG W ei. (D epart m ent of O phthal m 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 edical College of Shihezi U niversity,Shihezi 832000,China) Abstract:A t p resent there are vari ous pathogeneses on p ri m ary glaucoma,but none can exp lain the inju2 ry mechanis m of p ri m ary glaucoma′s op tic nerve.The risk fact ors related t o the p r ogress of glaucoma have been investigated and revealed the involve ment of the syste m ic fact ors and ocular fact ors that include intraoc2 ular p ressure(I O P)and non I O P fact ors.I ntraocular p ressure(I O P)is not only the fact or that induces injury of the op tic nerve,but als o the maj or risk fact or of glaucoma.On the other hand,The final common pathway of glaucomat ous op tic nerve injury is retinal gangli on cells death.There has been considerable effort t o devel op therapeutics that p revent op tic neur opathy pathway and i m p r ove the op tic nerve survival mechanis m.This therapeutic strategy will become an i m portant adjunct therapy for glaucoma neur op r otecti on.There are a num2 ber of p r om ising areas of research for the ne w glaucoma therap ies including antiapop t otic app r oach,erythr o2 poietin,anti2glaucoma medicine and s o on. Key words:Glaucoma;Op tic nerve injury;Getinal gangli on cells;I ntraocular p ressure 青光眼是眼球内的压力超过了眼球内部组织, 特别是视神经所能承受的限度,而引起视神经萎缩 和视野缺损的一种疾病。青光眼是全球第2位的不 可逆致盲性眼病。国外研究人员预测2010年全球 将有6050万人罹患青光眼,到2020年将上升至 7960万[1],因青光眼引起双眼失明者占盲人总数的 50%。我国青光眼发病率在一般人群中是0.68%, 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升高。许多青光眼患者在疾 病初期往往没有症状或症状表现不明显,因此很容 易被忽视。据调查,在发达国家有50%的青光眼患 者,而在发展中国家有高达90%的青光眼患者并不 知道自己患有青光眼。可一旦疾病发展到晚期,患 者的视功能已经被损害,此时已无法挽回了。 1 青光眼的发病机制 1.1 青光眼的组织病理学特征 长期以来,关于青 光眼的发病机制可归纳为两大类:机械学说和血管 学说。机械学说强调眼压的作用,认为眼压升高引 起筛板各层变形移位产生剪切力,使视神经细胞轴 浆流阻滞于筛板区,轴突蛋白的生成和转运减少,导 致细胞代谢受损[2,3]。而血管学说则认为,由于各种 原因引起视神经乳头微循环障碍,导致视乳头及其 周围组织营养物质供应减少,使该处组织发育不良或遭受破坏,视神经纤维,由于缺血缺氧及失去周围组织的保护而发生损害[4,5]。1.2 青光眼的发病因素 在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中,单方面强调机械学说或血管学说的作用都有失偏颇。机械学说不能完全解释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及高眼压征的发生机制,而血管学说也排除不了眼压在青光眼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一般认为青光眼的发病是多因素的综合过程。除上述两种机制外,还包括其他一些机制,如免疫、遗传、应激等[6,7]。 1.2.1 视神经损害的机械学说 Quigley等[8]指出,眼压升高可直接压迫以致视神经死亡。眼压升高时,直接挤压从筛孔通过的神经纤维,使视神经细胞轴浆运输阻滞于筛板区,线粒体产生的ATP酶不能为轴膜所利用,轴突蛋白生成和移动减少,致使细胞正常代谢受损而死亡。强调眼压升高可损害视网膜神经节细胞(getinal gangli on cells,RGC)及其轴突,这一观点已被关于高眼压延缓视神经内正常轴浆运输的实验所证实。Calandrella等[9]通过高眼压作用于离体经纤维的实验证实,高眼压本身具有影响神经功能的直接作用。因此,虽然机械学说并不完善,但在说明青光眼视神经损害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2.2 视神经损害的血流学说 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发病机制至少有部分原因是由于视神经和视乳头的血流异常所致[10],视网膜缺血可引起RGC原位死亡。视网膜缺血可由于眼压升高或是视神经乳头局部灌注减少引起。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视乳头血流下降,红细胞黏度升高,血管痉挛的发病率增高。这提示血流异常是导致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重要因素。RGC及其轴突丧失不一定引起血管损害,而血管损害却可导致RGC及其轴突死亡[11]。近年来,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激光多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视神经萎缩临床疗效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视神经萎缩临床疗效 发表时间:2017-08-23T11:56:54.14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0期作者:胡绍柱 [导读] 青光眼视神经萎缩属于多种因素所引发的终身性致盲性眼病,患者的发病率较高。 四川省绵阳万江眼科医院 621000 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视神经萎缩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15年1月到2017年1月治疗的54例青光眼视神经萎缩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基于患者个人意愿纳入常规组与试验组(n=27)。常规组应用西医治疗方式,试验组应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评分。结果:试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59%,常规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7.78%,组间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各项自主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常规组患者,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积极改善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建议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青光眼视神经萎缩临 青光眼视神经萎缩属于多种因素所引发的终身性致盲性眼病,患者的发病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会产生较大影响,比如视野缺损、视力下降或丧失等等。当前临床治疗中多采用西药治疗的方式,但是实际的临床治疗效果仍然不够理想。文章将本院2015年1月到2017年1月治疗的54例青光眼视神经萎缩患者作为分析对象,采用不同治疗方式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5年1月到2017年1月治疗的54例青光眼视神经萎缩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基于患者个人意愿纳入常规组与试验组(n=27)。两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患者数量均为16例、11例,年龄在34岁到71岁之间,年龄均数为(52.34±4.12)岁。病程时间在2个月到3年之间,病程时间中位数为(1.25±0.14)年。组间各项数据资料对比无统计学价值,具有分组研究价值(p>0.05)。 1.2 方法 常规组应用西医治疗方式,拉坦前列腺素滴眼液,1次/d,1滴/次;0.25%噻吗洛尔眼药水1滴/次,2次/d;肌肉注射维生素B1 100mg 与维生素B12 500μg,1次/d,连续治疗1个月。 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自拟益肝复明汤治疗,药物组方:党参12g、黄花12g、白术10g、炙甘草6g、山药10g、枸杞10g、茯苓10g、菊花10g、柴胡6g、熟地15g、当归10g、葛根1g、川芎6g[1]。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随症加减治疗,比如气虚症患者加黄芪30g、白术15g;血虚患者增加阿胶6g;肝肾虚患者增加山茱萸10g,1剂/d,同样连续治疗1个月。 1.3 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评分。显效:患者视力提高0.8及以上,或者恢复到患者发病前的视力;好转:患者视野提升10度到20度,视力中心暗点减少转变为相对暗点;无效:视力、视野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好转率)[2]。 自主生活能力评价则采用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进行对比,分数与患者个人生活能力呈正比关系[3]。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予以计算,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视神经萎缩指的是多种因素所引起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与轴突发生病变,是视神经病损的最终结果,致使患者出现视功能障碍问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一旦视神经萎缩,要使之痊愈几乎不可能,但是残余的神经纤维恢复或维持其功能,是完全可能的。常规治疗中多采用西医治疗的方式,应用拉坦前列腺素滴眼液降低患者眼压,应用维生素B1与维生素B12发挥眼部神经保护的作用[5]。但是这种治疗方式仅能够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加以治疗,难以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 益肝复明汤方中熟地、枸杞、菊花等中药材具有清肝明目之功效,白术、山药、茯苓等中药材能够健脾益气,当归、川芎等中药材能够行气活血,联合应用的方式下疗效显著。

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临床疗效观察

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7-07-19T15:29:15.793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7期作者:彭抿 [导读] 青光眼属于常见的眼科疾病,表现为视野缺损及视神经萎缩,致盲率较高。 长沙县星沙医院眼科湖南长沙 410100 【摘要】目的:探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在青光眼视神经损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到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68例青光眼患者,患眼共102眼。治疗前对患者视力、眼压、视野平均缺损(MD)、视野平均敏感度(MS)进行检查,给予患者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记录治疗1月后、3月后、6月后上述指标,并进行对比。结果:患者治疗后1、3、6月后MD、MS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 0.05。患者治疗后3月与1月、6月与3月之间相比差异明显,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在青光眼视神经损害治疗中效果显著,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关键词】复方樟柳碱;注射液;青光眼;视神经损害 青光眼属于常见的眼科疾病,表现为视野缺损及视神经萎缩,致盲率较高,可达到10%左右。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加重,青光眼疾病的发病率也不断提升,在临床中通常采用降低患者眼压的方式治疗,但很多患者即使眼压下降,但视神经损害问题得不到解决。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常被用来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对于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治疗效果还有待探究。本次研究以我院接收的68例青光眼患者为例,对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对青光眼视神经保护作用进行探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来自于我院眼科从2013年4月到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青光眼患者,共计68例,患眼102眼。在所有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30~82岁,平均年龄(50.12±9.66)岁。患者病程0.5~3.6年,平均病程为(1.5±0.8)年。 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青光眼。同时本次研究都征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签订知情同意书。另外,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难治性青光眼疾病排除、将具有严重内部脏器损伤患者排除、将患有严重角膜炎、结膜炎患者排除;排除对相关药物过敏患者。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使用各种慢性疾病用药以及控制眼压药物;通常不使用溶解血栓类以及改善血液循环类的药物,在用药的同时,需要详细记录用药的数量及种类,尤其是维生素类药物的用药记录。 采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进行治疗,14天为一个疗程,对于单眼疾患患者采取单眼治疗,而双眼患者既可以采用单眼治疗,也可以根据其是否符合双眼入组条件而采用双眼治疗。在使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过程中,必须对患者眼压进行有效的控制,治疗共六个疗程,并进行半年的观察。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3、6个月后视力、眼压以及视野进行测量、对比。每一次测量都需要使用同种类型的眼压计等工具,并使用国际标准检查患者的视力。采用Coldmann眼压计、视野计,结合有关的图像处理系统,根据缺损范围以及视野等,计算平均视野阀值计。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涉及到的数据资料,均通过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用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通过t值、方差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各项指标对比情况 项目患眼眼压视力 MD MS 治疗前 102 22.41±8.46 0.56±0.23 8.62±6.39 18.69±6.55 6个月 64 16.22±2.51 0.62±0.26 5.79±6.09 23.61±5.71 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与6个月各项指标对比情况 项目患眼眼压视力 MD MS 治疗后1个月 102 18.12±3.42 0.59±0.25 7.53±6.25 21.31±6.15 3个月 85 16.74±2.52 0.60±0.26 6.39±6.23 21.82±6.34 6个月 64 16.22±2.51 0.62±0.26 5.79±6.09 23.61±5.71 2.结果 患者治疗后1、3、6个月眼压、视力、MD以及MS与治疗前均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月与1月相比、治疗后6个月与3月、1月对比,各项指标也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3.讨论 青光眼是一种致盲眼病,会导致患者视野缺损,晚期会形成管状视野,甚至导致患者失明,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传统临床中,对于青光眼的治疗主要以控制眼压为主,但在很多情况下,很多青光眼患者眼压虽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视神经受损不能恢复,导致视功能下降。近年来,我国老龄化发展趋势不断增强,青光眼发病率不断提升。 复方樟柳碱注射液主要成分为盐酸普鲁卡因以及氢溴酸樟柳碱,属于复方制剂,樟柳碱属于从切科植物中提取出的生物碱,具有抑制唾液分泌、扩瞳、缓解平滑肌痉挛等作用,能够有效的维持血管张力,从而改善患者微血管血流的状态。根据一定的比例,将樟柳碱、盐酸普鲁卡因制成复方制剂,在青光眼患者治疗中,能够有效的增加患者眼血流量,改善局部供血,同时调整眼部微血管运动功能等。在临床中,复方樟柳碱注射液主要用于视网膜动静脉阻塞、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中,效果十分显著。

针刺治疗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的临床分析

针刺治疗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8-07-26T14:26:08.127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5期作者:马云亮 [导读] 青光眼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致盲眼症,眼压升高、视神经供血不足等是青光眼发病的常见原因。 湘乡市中医医院湖南湘潭 411400 【摘要】目的:分析针刺治疗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患者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患者使用针刺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视野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示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针刺治疗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视觉功能,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针刺治疗;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临床分析 青光眼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致盲眼症,眼压升高、视神经供血不足等是青光眼发病的常见原因。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是青光眼的常见症状之一,患者视觉神经出现萎缩视觉功能逐渐衰减、视野变小,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视觉功能会进一步的降低。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的临床治疗较为困难,常规西医治疗的有效率相对较低,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很容易丧失治疗信心[1]。随着中医学在临床医疗当中应用的增加,使用中医治疗方式进行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治疗的效果也逐渐显现出来,针刺治疗作为传统的中医治疗方式,对视神经萎缩的治疗具有一定优势,能够较好的改善患者的视力情况,促进病情好转。为进一步了解针刺治疗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本文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患者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患者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47例,女性23例,男性24例,年龄46—69岁,平均年龄(55.4±2.8)岁;对照组患者47例,女性22例,男性25例,年龄47—68岁,平均年龄(56.7±2.6)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针刺治疗,具体内容如下。 1.2.1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方式。患者选择西医神经营养药物进行治疗,为患者注射维生素B1,B12进行视神经功能调节,可以根据患者病情的具体表现配合使用ATP以及辅助酶A等药物,必要时对患者进行血管扩张和活血化瘀的相关治疗[2]。 1.2.2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使用针刺治疗方式进行治疗。针刺治疗的穴位选取在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以及督脉经穴[3]。使用针刺患者球后、睛明、凤池等穴位,针刺深度1—1.5寸,轻度捻转针刺,避免提插对患者眼部造成损伤,针刺力度以患者感到眼球酸胀以及凸出感为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分治,若患者肝郁化火,可选择胆俞、肝俞、行间、阳陵泉进行针刺治疗;若患者痰浊内生,需要对脾俞、肾俞、足三里以及三阴交进行针刺;若患者感觉眩晕,可以使用针刺四神聪、八荒穴、阳陵泉;患者阴虚风动,需要选择性的针刺肾俞、肝俞、太溪、曲泉、翳风、八荒穴;肝肾两亏患者可以针刺肾俞、肝俞、太冲、听宫等穴位[4]。针刺治疗过程中留针时间一般为20min,每日治疗1次,治疗14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视野改善情况。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显效:患者眼底病变稳定,C/D无继续增大,视力情况改善较原有视力上升2行以上,患者视野扩大20%以上;有效:患者眼底病变比较稳定,C/D没有继续增大,患者视力改善较治疗前上升2行以内,视野扩大10%—20%;无效:患者眼底病变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视力和视野没有明显改善。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人数×100%[5]。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并以χ2检验,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视力改善情况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视野平均光敏度为(23.84±7.61)db;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视野平均光敏度为(55.4±2.8)db。观察组患者视野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示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示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青光眼是临床上致盲率较高的一种眼科疾病,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是青光眼的主要症状之一,患者由于眼内压升高、视神经供血不足等原因造成视神经萎缩,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功能。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是导致患者失明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目前临床常用于治疗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的方法多为维生素B1、维生素B12以及ATP等药物进行视神经功能的调节,临床治疗效果较差,治疗有效率相对较低。中医在对众多疑难杂症治疗方面有独到的间接,使用中医针刺治疗方式对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疗效,且效果相比常规治疗要好。中医认为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主要是由于患者眼部循环受阻、血流不畅所致,通过针刺治疗能够较好的改善患者局部微循环,促进病情的改善。针刺治疗中通过对睛明穴、球后、风池穴等穴位进行针刺,能够数通过眼部经络,改善眼部的血液循环状态,睛明、球后的针刺治疗能够活血通络帮助促进患者眼部神经、视网膜等组织的新陈代谢,风池穴的针刺治疗能够调节血管张力,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促进视神经功能的恢复[6]。根据患者病情的差异对患者进行辨证分治,通过调节胆俞、肾俞、肝俞等其他功能,

青光眼视神经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杨璐倩

青光眼视神经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杨璐倩 摘要】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发病机制目前存在多种学说,但均无法明确核准青 光眼视神经损伤的具体发病机制。导致青光眼进展的危险因素包括多种,以眼部 和全身性因素为主,例如非眼压和眼压因素,此外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也是导 致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最终通路。本文对近年来青光眼神经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 进展进行了综述,并从病理机制、视神经损伤机制和细胞凋亡等因素进行了探讨,以期能为眼科医疗领域提供借鉴。 【关键词】青光眼;视神经损伤;发病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R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6-0012-02 青光眼是眼科临床常见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是导致患者失明的危险病症, 据资料表明[1],目前全世界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已达到6750万人,我国卫生部门2015年的调查中显示至少有580万青光眼患者,其中有将近82万患者已经双目 失明,预计到2020年,全世界青光眼患者将高达8000万人,我国青光眼发病率 在一般人群中是0.68%,而因青光眼致失明的患者将增加到1300万。许多青光眼患者在疾病初期往往没有症状或症状表现不明显,因此很容易被忽视。据调查, 在发达国家有50%的青光眼患者,在发展中国家有高达90%的青光眼患者并不知 道自己患有青光眼。一旦疾病发展到晚期,患者的视功能已被损害,已无法挽回。过去,我们将青光眼定义为:眼内压间断或持续升高的一种眼病,持续的高眼压 超过视神经所能承受的限度,而引起的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眼压超过正常范围,一般即认为已患青光眼。因此,传统的青光眼临床治疗方法,大多数是降低 眼压。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患青光眼疾病的患者虽有视神经损伤和视野丢失,但他们的眼压却是在正常眼压值范围内,我们称该部分患者为正常眼压性青 光眼患者或低眼压性青光眼患者。而且越来越多的事例表明:青光眼的发病机制 除了高眼压外还有其他发病因素。目前对于青光眼视神经损害发生的原因尚不十 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眼压对于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害(IOP-dependentglaucomatous damage)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机械压迫学说 和血管学说已不足以解释视神经损害的发生机制。青光眼临床实践证明,一些青 光眼患者通过药物或手术治疗,虽然眼压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其视野仍在进一步 损害。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对青光眼病发机制进行研究意义重大,以下将对青 光眼视神经损伤的病发机制进行综述。 1.机械学说 长期以来,关于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可归纳为两大类:机械学说和血管学说。 张旭[2]等人在研究中证实了眼压是导致视神经损伤的主要因素,即使患者病症为 正常眼压型的青光眼也同样会导致视神经损伤。原因分析为:患者眼压超出正常 范围[10~21mmHg(1.47~2.79Kpa)]后,会导致视神经细胞轴浆流受阻,聚集在 筛板区,此时线粒体产生的腺苷三磷酸(ATP adenosine triphosphate)无法被轴 突膜利用,导致轴突蛋白的生成和移动大幅度减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 正常代谢受到影响而凋亡;此外,眼压升高也会导致筛板区组织变形,轴突被阻 断后靶组织的营养供给终端,导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此外,由于非黄斑区 纤维进入视神经时靠近周边区域,在眼压升高时受压较大,典型的青光眼型视野 缺损乃发,因此眼压越高,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程度越严重。 2.血流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