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读书札记

合集下载

《中国音乐教育》读书心得

《中国音乐教育》读书心得

《中国音乐教育》读书心得
《中国音乐教育》是一本我在大学学习音乐教育课程时阅读的一本教材。

通过读这本书,我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音乐教育的历史背景。

从古代的音律教育,到现代的音乐学院的建立,书中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

我了解到,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是与礼仪教育相结合的,而现代的音乐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艺术修养。

其次,书中也对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描述。

我了解到,现代中国音乐教育面临着一些困境。

比如,很多学校缺乏足够的音乐教育资源和教师;一些学校过于重视技术训练而忽视了音乐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

这些问题使得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最后,书中还对中国音乐教育的未来提出了一些展望。

作者认为,中国音乐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推动音乐教育与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

同时,应加强音乐教育的师资培养,提高师资的专业水平和教育素养。

通过阅读《中国音乐教育》,我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为我提供了启发和思考。

我相信,只有持续深入地研究和探索,中国音乐教育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组织形式综述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组织形式综述

课程教育研究 文体教育·248·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组织形式综述张艺菲(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410006)【摘 要】音乐教育以何种形式组织开展才能最大效益的发挥作用,是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活动之前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一味地沿用西方教学组织形式,不能很好的适应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

本文以我国古代几千年音乐文献记载为基础,总结出四种古代较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期对目前我国音乐教育组织形式的发展起到一定指导借鉴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组织形式 古代音乐教育 传统音乐传承【中图分类号】J6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7-0248-02The Discussion of the TeachingMode of Chinese Ancient Music EducationZhangYifei(Hunan Normal University ,410006)【Abstract】What is worth thinking and discussing for the first is which is the most effective form of music education to produce the best possible results. While debating the most efficient form of music educ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is now not suitable to simply follow the Western teaching mode. This project investigates the music recording documents from thousand years. By analyzing four most frequently used Chinese teaching modes, it helps to gain significant insights to improve current music teaching style in China.【Key words】The Teaching Mode of Music Education; Ancient Music Education; Traditional Music Inheritance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要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从《古乐的沉浮》看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

从《古乐的沉浮》看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

从 《l 占 乐的沉浮 》着修海林中国 l 占 代音乐史研究
浮 》 ,开 篇 是 修 海 林 教 授 的两 篇 序 言 ,分 别 是 1 9 9 7 年 的 性和 共融 性 ,很好 地 显现 出 “ 卓尔 不群 、和 而不 同” 的相 “ 再 版 序 言 ”和 2 0 1 2 年的 “ 新版 序 言 ” 。正 文 共 三 章 十 互 兼 容 、相互 融会 的文 化 品质和 特 点 。而 作 者从 文化 的宏 七 节 内容 ,第 一 章 “ 古 乐 历 史 长 卷 的 审势 与 评 价 ” ;第 观 认 识 立 场 出发 ,将 音 乐 作 为 历 史 文 化 中 的 一部 分 来 看 二章 “ 古 代 音 乐 审美 意 识 探 微 ”;第 三 章 “ 华 夏 古 乐 的 待 ,将 音 乐 的流播 作为 促进 文化 发展 的动 力之 一 ,无 疑也 传播 、交流 及其地 域文化特 征 ”;最后 是简 短的 “ 结 体 现 出认识 上 的宽博 视野 。 语 ”。全书 约为 二十 八万 字 。
不 仅 如此 ,研 究 中作 者 还 将 微 观 认 识 与宏 观 把 握 相 结 合 ,例 如 书 中在 对 “ 乐 ”字 的初 义研 究 上指 出 : “ 于
能 够 几 次 再 版 ,足 以说 明该 书 所 具有 的重 要 学 术 价 值 。
文 化学 、地理 学等 多学 科 的交叉 研究 视角 以及 多重 并重 的 剖 析方法 ,由此 , 凸显 了作 者着 重探 索音 乐现 象得 以生成
的文化根 源 , 以及 强 烈的文 化 意识与 人文 关怀 之情 ,在此
尽 管该 书在 音乐 史学 界有着 较 高声誉 ,但 涉及 该书 的
评 论研 究却 并不 多见 , 目前所 能检 索到 的重要 书评 仅有 中

浅论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之发展

浅论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之发展

浅论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之发展作者:张川来源:《高教探索》 2017年第9期我国古代音乐最初源于人类的劳动、祭祀、生存等多方面,而最早的音乐教育是从人类音乐诞生之日起就已经产生了。

在人类的生活和宗教活动中,音乐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在实施音乐活动的同时,音乐教育活动已经发生。

《尚书,舜典》中说:“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说明我国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有专事音乐教育的现象。

我国传统音乐学中有一个术语和概念叫做“均”,“成均之学”是我国音乐教育史上最早的音乐学校。

夏朝的音乐教育因“庠”的出现,产生了初具独立形态的教育机构。

随着贵族子弟的出现,又先后出现了“序”和“校”两种新的学校,主要是军事用途,激发军队士气,鼓舞战斗志气等。

到商朝开始有了相对正式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场所,也为后来我国古代的音乐教育系统的搭建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当时很多人非常崇尚“尊神”活动,通过唱歌、跳舞、鼓乐等各种仪式配套完成,因此“以乐造士”是商朝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到西周时期,统治者利用音乐教育形成了为自己统治的政治化工具,通过在“国学”中教音乐,设立专门的音乐机构等举措实现“治国安民”的政治目的。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造成了以“士”阶层的形成、诸子百家音乐思想提出及实践为主要特点的音乐形势,音乐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孔子还针对音乐教育选编并整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后续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的不断发展也是我国古代音乐教育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修海林编写的《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一书对历代音乐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的梳理,详细盘点了我国历代音乐教育,对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教育的宫廷音乐机构的编制与教学管理展开讨论,总结了宋、辽、金、元时期的社会音乐教育活动,对明、清时期的音乐教育和音乐教育思想进行了概括和梳理。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论述了孔子对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贡献。

他针对音乐教育选编并整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读书札记

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读书札记

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读书札记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一书由于篇幅太长,笔者只对前三章进行了阅读,希望通过阅读本书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并学以致用。

以下便是阅读后的所得与所思,与之分享。

一、关于本书内容《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是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项目“学校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丛书》之一。

该书以中国历代朝代发展为时间主线,依次分章节讲述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音乐教育发展,其中包括音乐教育行为、活动及该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

(一)第一章——氏族社会时期的音乐教育据考古发掘报告可知,贾湖骨笛是一种具有礼器功能的乐器,应用于氏族部落的宗教礼仪活动。

而在当时,祭乐礼仪活动又是最基本的艺术活动与精神活动(其中必然包含乐舞的表演)。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通过贾湖骨笛的应用及其文化考察可以得出:新石器时期早期可能已经存在最初的音乐教习活动且宗教性祭祀乐舞活动不仅是上古氏族音乐教育活动的起源,同时又是后世雅乐教育的发端。

此外,在氏族社会中,由于乐舞活动常常与社会民俗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与社会的一般性教育紧密相连,所以上古时代常常就将“乐”的教育视为社会教育本身。

在现代社会中,也不难见到人们呼吁应重视音乐教育的发展以促进社会进步,这种想法我们也得以在古代社会中音乐教育的特殊地位中窥见。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的论点,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

而对于氏族社会乐舞表演的记载,我们可在《吕氏春秋.古乐》中对传说中葛天氏乐舞的记述找到:“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此外,在青海大通县发现的新石器彩陶盆内壁上,绘有三组、每组五人连臂踏歌起舞的图形,其表演服饰、形体、节奏均一致,尤其可见氏族社会乐舞表演的有序性和生动性。

条修叶贯的鸿篇巨制读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有感

条修叶贯的鸿篇巨制读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有感

条修叶贯的鸿篇巨制——读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有感张今禹(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摘要】《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对我国古代学校艺术教育的历史、经验及其成就进行系统化的、全面的收集整理,力求阐述客观事实,为我国艺术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同时,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个比较可靠的基础,是传统音乐教育类图书中的经典。

【关键词】《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本质特征;发展规律【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一、《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概述修海林教授撰写的《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作为一部艺术教育类通史著作,被列入了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项目“学校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丛书”系列中,1997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11年再编出版。

本书以历史朝代分段为基本结构,在尽可能全面考究史料的基础上,对原本零散的史料进行综合加工整理,详尽地叙述了历代音乐教育制度、设施、重要人物、各种类型的音乐教育行为、音乐传承方式以及音乐教育思想。

力求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该书共分为九章,阐述了从氏族时期直至清朝时期各个历史朝代的音乐教育发展脉络及其特点。

在2011年的再编修订中,作者于正编中增加了第三章第一节中的“礼崩乐坏”背景下宫廷音乐教育的转型,并于附录部分增加了“中国古代音乐教育试题”“关于中国音乐教育史研究与教学的提纲”两项内容。

同时,原书的“史料汇编”部分,从目前来看,尚待增补的地方很多,故不再保留。

作者在正编的章节中尽可能多地插入史料以说明事实,并附录中汇总了此书涉及到的来源于历代各类古籍史料。

在附编的“中国古代音乐教育试题”每一章试题的最后都设置了“文献解读”这一题型,史料的运用和题型设置,不仅突出了史料的重要性,即所有客观事实都来源于历史,更在于只有理解了文献,才能理解历史所反映出的事实本质。

在本书中,作者还列举了许多我们未曾听闻的内容,如辽、金、元宫廷音乐教育活动、元代中西音乐交流中的音乐教育行为、元代藏族《乐论》中的音乐教育理论、少数民族的音乐教育、《淮南子》、董仲舒的音乐教育思想以及历代一些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等,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再一次扩大了对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研究的视野,为我们当代音乐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历史依据。

文以载道,史海拾珠——读《古乐的沉浮——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历史考察》有感

文以载道,史海拾珠——读《古乐的沉浮——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历史考察》有感

文以载道,史海拾珠——读《古乐的沉浮——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历史考察》有感赵思远【期刊名称】《戏剧之家》【年(卷),期】2017(0)10【摘要】修海林先生以史海"沉浮"这样的视角,赋予了渊源流长的音乐史学更深层次的生命律动,增强了书著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从表述方式与著述过程看,本书兼具创新性和独特性。

表述方式的创新体现为使用新的研究视角和切入点,著述过程则呈现出史学与美学两个专题的详尽叙述。

尽管大部分史学著述都以通史的方式进行写作,但相同历史建构方式却能够以全新的视角进行阐述,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通过研读与学习先生的这本著作,犹如沧海拾珠,使人振奋精神。

作者不但在音乐史学上对古代音乐史进行了繁简有序的阐述,而且对于各个历史时期的审美建构也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介绍。

通过两条线索间的相互关照,对于读者深入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以及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均大有裨益。

全书在阐述过程中脉络清晰,纵横开阖,细细品读收获颇丰。

通过学习作者的这本书著让读者触摸到中国音乐的历史,感受到中国古代音乐的深层文化内涵。

【总页数】2页(P251-252)【关键词】中国古代音乐史;美学史研究;多维度;新视角【作者】赵思远【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5【相关文献】1.立足学术前沿探寻古乐新说——读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修订版)有感[J], 董郑峰2.尊重史实静水流深读《古乐的沉浮--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历史考察》有感 [J], 马琴3.历史文献中的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备览》编辑有感 [J], 成怡4.从文化史角度审视古代音乐——读《古乐的沉浮》 [J], 戴嘉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发展

浅析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发展

浅析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内容摘要::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她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本文介绍了从远古,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到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

宋元,明清的音乐教育的发展脉络;对中国音乐教育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利弊得失进行客观的评价。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或者是一种社会形态正在形成的过程之中,古代音乐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古代音乐历史古代音乐教育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她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音乐教育活动作为历史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过具大作用,而且在今天将更加发挥着它应有的功能,为人类文明做出新的贡献。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历史不过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①因为,人所追求的目的,应该是建立在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实际的基础上的理性思维,所确定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种目标。

如果这样理解不错的话,那么,我们不妨将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发生发展的全部历史活动,看作是人类追求实现自我完善的构想的目标活动。

因为历史研究的真正目的,应当是进一步从历史中接受启发,并对其合理思想加以发挥,以为今天理论与实践发展之需要。

”②教育是什么?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

”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每个时代的教育家们都有着自己对教育的观点,而中国的音乐教育又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音乐文化内容丰富,自远古时期开始音乐教育就开始萌芽。

一.远古时期远在几十万年前我们炎黄子孙的祖先就已经居住在祖国的大地上,他们辛勤的劳动,改善他们的生活,在这劳动实践过程中他们也创造了音乐。

劳动的动作和呼声,给予了音乐以及舞蹈节奏和音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读书札记
发表时间:2018-07-16T15:39:37.17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6月下作者:周晨晨
[导读] 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一书由于篇幅太长,笔者只对前三章进行了阅读,希望通过阅读本书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并学以致用。

以下便是阅读后的所得与所思,与之分享。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一书由于篇幅太长,笔者只对前三章进行了阅读,希望通过阅读本书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并学以致用。

以下便是阅读后的所得与所思,与之分享。

一、关于本书内容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是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项目“学校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丛书》之一。

该书以中国历代朝代发展为时间主线,依次分章节讲述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音乐教育发展,其中包括音乐教育行为、活动及该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

(一)第一章——氏族社会时期的音乐教育
据考古发掘报告可知,贾湖骨笛是一种具有礼器功能的乐器,应用于氏族部落的宗教礼仪活动。

而在当时,祭乐礼仪活动又是最基本的艺术活动与精神活动(其中必然包含乐舞的表演)。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通过贾湖骨笛的应用及其文化考察可以得出:新石器时期早期可能已经存在最初的音乐教习活动且宗教性祭祀乐舞活动不仅是上古氏族音乐教育活动的起源,同时又是后世雅乐教育的发端。

此外,在氏族社会中,由于乐舞活动常常与社会民俗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与社会的一般性教育紧密相连,所以上古时代常常就将“乐”的教育视为社会教育本身。

在现代社会中,也不难见到人们呼吁应重视音乐教育的发展以促进社会进步,这种想法我们也得以在古代社会中音乐教育的特殊地位中窥见。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的论点,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

而对于氏族社会乐舞表演的记载,我们可在《吕氏春秋.古乐》中对传说中葛天氏乐舞的记述找到:“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此外,在青海大通县发现的新石器彩陶盆内壁上,绘有三组、每组五人连臂踏歌起舞的图形,其表演服饰、形体、节奏均一致,尤其可见氏族社会乐舞表演的有序性和生动性。

当然,在《吕氏春秋.古乐》中,还记载有不同时期氏族社会部落中的专职乐官与职能。

因此可以认为在氏族社会部落乐舞的传承中,产生了主持乐舞活动的专职乐官,而“律和声”的音乐知识传授,应是氏族社会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

据《尚书.舜典》记载,氏族社会后期大概率已经有了教育设施,而据先秦文献《礼记.明堂位》的记载,当时的教育场所有所谓的“米廪”。

从教育方式上来说,除了由专职乐官或专门机构实行的音乐教育外,氏族社会音乐教育在相当多的时间内也会在各种民俗性的活动中进行,又由于当时还没有文字及音乐符号的运用,音乐教育公众性的特点也显露出来。

简约的说,氏族礼仪乐舞活动,其并非单纯的乐舞技艺传授与表演,而是作为一种最早形成的乐教形式在社会活动中渗入了审美、情感、观念等各方面的内容,内化于氏族远古人们的心中。

(二)第二章——夏、商、西周音乐教育
从氏族社会后期到有史可鉴的夏代,我国社会逐步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

由于夏代中音乐功能与音乐行为方式的改变,使得服务于娱乐的音乐教育局面逐渐形成。

商代的各项文献记载中均表明了其乐教的发达程度,且其乐器的工艺制作与音列形态设计均达到较高水准。

西周的音乐教育以礼乐教育(六艺)为主,从培养个体行为、观念的方式入手,要求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即《礼记.文王世子》中记载的“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其次,西周已经具备较为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国学与乡学。

且其教学程序循序渐进得非常严格,如《礼记.内则》中:“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就表明了这一点。

此外,西周的音乐教育思想当属以周公的“敬德”、“保民”为主要内容,基于此,周公是为了“德”而重“教”,强调对人的后天教育,达到以“教”育“德”的目的。

从历史上看,西周乐教人文色彩浓厚而宗教色彩相对淡薄。

在思想史和教育史上第一次形成传统人文思想中的实践理性精神以及依靠教育兴邦立国的治国方略,将音乐教育与这一教育理想紧密结合,从而创建了一种礼乐文化。

(二)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
随着私学的兴起,官学虽然继续存在,但重心已经开始由王室向公室转移,因此也意味着周礼乐文化有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在“礼崩乐坏”的背景下,音乐教育职能从礼乐教育向专业技艺训练的教学倾斜,同时大量的乐师、乐工转至民间,使得音乐教育行为进一步社会化,娱乐倾向更为明显。

该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应以孔、孟、荀三位的儒家思想为代表,而凡是论及音乐教育,均以治国为邦作为理论阐述的出发点。

在三位大思想家那,他们所理解的“乐”不单纯是一类艺术形式的存在,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文化行为方式乃至国家体制(如礼乐制度)的存在。

孔子是先秦乐教的提倡者,更是实践者。

他把乐教视作为人整体的教育,以礼、乐、射、御、书、数为教育内容,而对其教育过程与结果可简括为《论语.泰伯》中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其次,他会通过介绍自己对音乐形式的理解以及自己的审美情感体验以启发学生;主张音乐审美的情感态度应该是中正平和、适度、有节制的;(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主张乐教知行合一是为立人行事。

孟子对于音乐的认识是从人性上进行的,其主张性善论。

他还提出“仁声”要比“仁言”更能感化人,在音乐中获得的情感体验要比语言说教的教育方式更能触动人心。

此外,其还从“民本”的角度提出“与民同乐”的音乐教育观点。

荀子主张“性恶论”,其谈及礼乐教化的出发点便是:民若不教,便自然喜好淫乐,而这对治理社会极其不利。

至于采用何种音乐作为教化的音乐,荀子是以“《雅》、《颂》之声”为本。

荀子乐教思想具有相当突出的审美教育意义,这可以从他对礼乐教化理想最终实现社会效果的描述中反映出来。

(“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荀子.乐论》)但其乐教实施的对象是“士”以上贵族阶层的人,对百姓则是用法律来限制,(“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数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荀子.富国》)这与孔子所提出的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有着较大的差别。

二、评价
阅读完本书的前三章内容,对氏族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的音乐教育活动及其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

对于此书的评价便
是:音乐教育思想在各时期中涵盖面还不够广,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仅仅收录了儒家孔、孟、荀的代表思想;此外,文中没有任何图片、谱例等直观性图像插入,缺乏一些观赏性,建议编者对此进行适当补充。

瑕不掩瑜,本书仍然为中国音乐教育理论研究,为中外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奠定了必要且夯实的理论基础。

其根据现存的音乐文物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记载在叙述基本历史事实的同时,将原本零散且出处不一的史料加以归纳整理,对历史面貌不太清晰的音乐教育基本内容及历史发展加以叙述,着实做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因此读者在面对理解音乐教育行为及思想随着朝代变迁而发生的转变时,也就没有费劲之感了,我认为非常值得一读。

参考文献
[1]修海林.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
[2]修海林. 西周的音乐教育[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1996(1):23-27.
[3]张居中. 试论贾湖类型的特征及与周围文化的关系[J]. 文物, 1989(1):18-20.
[4]杨冬菊. 司马迁《史记·乐书》音乐思想解读[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9(2):47-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