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针法

合集下载

进针法

进针法

进针法一、概说进针法,又称“刺针法”、“下针法”、“入针法”、“内针法” ,是指毫针在刺手与押手的密切配合下将针刺入腧穴皮下的方法,是毫针刺法的首要操作技术。

进针法具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和严格的操作规程,要求为医者熟练地掌握,进针技术的优劣会直接影响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以及治疗效果。

一般地来讲:进针顺利,透皮时不痛或略感微痛,病人乐于接受;而进针困难,则容易引起痛感,会给病人带来不舒适的感觉,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所以,作为针灸医生首先一定要练好进针操作技术,但是,掌握进针方法有一定的难度,务必抓住要点,反复练习,直至达到进针时指力与腕力的协调一致,进针无痛或微痛的要求。

毫针进针方法很多,有以进针速度快慢分类,以刺手刺入术式分类,以刺押手姿势分类,也有以使用进针器具分类的,等等。

但是,现代常用的进针法则以刺押手姿势分类为主。

二、"刺手"与"押手"毫针操作时,一般将医者持针的右手称为"刺手",按压穴位局部的左手称为"押手"(又称"压手")。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

”说明:刺手的作用主要是掌握毫针,进针时将臂、腕、指之力集中于刺手,使针尖快速透入皮肤,然后行针。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穴位皮肤,使毫针能够准确地刺中腧穴,并使长毫针针身有所依靠,不致摇晃和弯曲。

三、常用进针法分类操作方法用途单手进针法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又称指压法,用于短毫针进针双爪切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切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又称指切法,临。

针管进针法的操作方法

针管进针法的操作方法

针管进针法的操作方法
1.准备工作:消毒物品、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针头、医用手套等。

2.消毒部位:患者的皮肤应该是清洁的并且不能使用手指去摸。

消毒部位通常是在注射部位周围的15-20cm内,采用双手同时消毒的方法。

3.取医用针头:用一次性注射器将药液吸入注射器内,然后将一次性针头无菌插入注射器底部。

4.进针:伸开御敬指,并在拇指与食指处夹着针头,垂直插入消毒的部位,直到针头尖部刺入表皮下组织后,开始逐渐彰线大头,向着有效组织进去。

5.吸取药液:当针头进入到需要注射的部位时,轻轻按下注射器活塞开始吸取药液。

6.拔针:当吸取足够药液时,缓缓拔出一次性针头,并在拔针后用棉球或纱布压在注射点上,防止出血。

7.处理废弃物:收集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及其他废弃物,妥善处理。

8.清洁:将针头和注射器归还到医疗器械消毒室,然后自己洗手消毒。

针灸手法操作题库

针灸手法操作题库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一.针灸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一、毫针刺法1、针刺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⑷提捏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2、行针手法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的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的语言叙述。

(1)提插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

(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转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DOC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DOC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针法毫针一、进针1、单手进针法用拇、示(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弯曲,将针刺入,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2、双手进针法(1)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示指或示指的指尖掐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示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示指夹持针柄,在接近皮肤时,迅速把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3)其它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角度(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 角垂直刺入,适用于大多数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 度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

(3)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

2、深度针刺的深度是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浅度。

一般以既有针感而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

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度以及不同的时令而灵活掌握。

三、行针1、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就是将针从浅层插下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的上提下插,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成为提插手法。

2、捻转法: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行针动作,就是针向前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这种进针手法,称为捻法。

辅助手法:主要有循、弹、摇、飞、震颤等法。

3、治神与得气(1)治神就是要求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集体变化。

(2)得气就是行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进针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

4、留针与出针(1)留针:是进针以后,将针留置,留针过程中还可以间歇行针,或酌与留置10〜20分钟。

(2)出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到一定的治疗要求时,便可出针。

出针时先以左手拇、示指将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围,右手持针作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退出。

电针一、电针的选穴与毫针刺法治疗大致相同。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针法毫针一、进针1、单手进针法用拇、示(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弯曲,将针刺入,直至所规定的深度。

2、双手进针法(1)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示指或示指的指尖掐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示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示指夹持针柄,在接近皮肤时,迅速把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规定的深度。

(3)其它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角度(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合用于大多数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倾斜刺入,合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

(3)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合用于皮肉浅薄处。

2、深度针刺的深度是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浅度。

一般以既有针感而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

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度以及不同的时令而灵活掌握。

三、行针1、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就是将针从浅层插下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的上提下插,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成为提插手法。

2、捻转法: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行针动作,就是针向前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这种进针手法,称为捻法。

辅助手法:重要有循、弹、摇、飞、震颤等法。

3、治神与得气(1)治神就是规定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集体变化。

(2)得气就是行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进针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

4、留针与出针(1)留针:是进针以后,将针留置,留针过程中还可以间歇行针,或酌与留置10~20分钟。

(2)出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成一定的治疗规定期,便可出针。

出针时先以左手拇、示指将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边,右手持针作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退出。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针法电针一、电针的选穴与毫针刺法治疗大体相同。

针灸进针方法

针灸进针方法

针灸进针方法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针灸进针方法一、基本方法进针是针具刺透皮肤达到穴位的过程,是检验针灸施术基本技能的第一关。

要求:迅速、准确,无痛或少痛。

方法:左右双手密切配合,动作协调,使行针顺利,减轻疼痛,并能调整和加强针感,提高治疗效果。

刺手:持针的右手称刺手,主要作用是掌握毫针,进针时集中臂、腕、指力迅速进针。

押手:按压穴位局部辅助操作的左手称押手,主要作用是固定穴位,使毫针准确刺入穴位,并使长针针身有所依靠,不致摇晃弯曲。

二、进针法分类进针法依进针速度、刺入术式、刺押手势和进针器具而有不同分法。

临床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解剖特点、针刺深度、手法要求等具体情况灵活选用进针法,以便于进针、易于得气、避免痛感为应用目的。

分类法内容以进针速度分类速刺法、缓刺法以刺入术式分类插入法、捻入法、飞入法、弹入法以刺押手势分类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以进针器具分类针管针进针法、进针器进针法1.速刺法: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快速刺透表皮,针入皮下。

适用于四肢腧穴和耳穴。

2.缓刺法: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缓缓刺透表皮,针入皮下。

适用于头身腧穴和头穴。

3.插入法: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不加捻转及其他术式,直接刺入皮下。

(图见上)4.捻入法: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稍加捻动刺入皮下。

5.飞入法: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以拇、食指捻动针柄,拇指后退瞬即将针尖刺入,随后五指放开作飞鸟状。

6.单手进针法:刺手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腧穴,中指指腹抵于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深度。

适用于短毫针进针。

7.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以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切掐于所刺腧穴部位,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

多用于短针进针。

8.夹持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夹持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于皮肤表面部位,右手持针柄,使针体垂直。

实践技能——针刺操作

实践技能——针刺操作

实践技能——针刺操作要点一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操作要点: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持针:用拇、食指指腹持针,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使中指指端比针尖略长出或齐平。

③指抵皮肤:对准穴位,中指指端紧抵腧穴皮肤。

④刺入: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刺入,中指随之屈曲,快速将针刺入。

刺入时应保持针身直而不弯。

2.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操作要点: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押手固定穴区皮肤:押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掐固定腧穴处皮肤。

③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

④刺入:将针身紧贴押手指甲缘快速刺入。

本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又称骈指进针法,操作要点: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持针:押手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住针身下段,以针尖端露出0.3-0.5cm为宜;刺手拇、食、中三指指腹夹持针柄,使针身垂直。

③刺入: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皮肤表面,刺手捻转针柄,押手下压,双手配合,同时用力,迅速将针刺入腧穴皮下。

本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提捏进针法操作要点: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押手提捏穴旁皮肉:押手拇、食指轻轻提捏腧穴近旁的皮肉,提捏的力度大小要适当。

③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

④刺入:刺手持针快速刺入腧穴。

刺入时常与平刺结合。

本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针。

(4)舒张进针法操作要点: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绷紧皮肤:以押手拇、食指或食、中指将腧穴处皮肤向两侧轻轻撑开,使之绷紧,两指间的距离要适当。

③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

④刺入:刺手持针,于押手两指间的腧穴处迅速刺入。

本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

要点二针刺的角度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

一般分直刺、斜刺、平刺3种。

(1)直刺直刺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大部分的腧穴。

(2)斜刺斜刺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入。

中医护理学基础第五章

中医护理学基础第五章

中医护理学基础第五章1毫针的进针方法:进针法是指操作者将毫针刺入皮下的操作方法。

临床进针法主要包括两大类:单手进针法和双手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是指只用右手拇、食指捏住针柄,中指紧靠针尖与表皮,对准腧穴快速刺入穴位的方法,仅适用于1.5寸以内的短针;(2)双手进针法:即刺手和押手根据所刺穴位的具体情况,相互配合将毫针刺入,常用方法有以下四种:1)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旁边,右手持针,紧贴左手指甲面快速刺入腧穴内,此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2)挟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使针体保持垂直,右手握持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

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上端迅速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针,入印堂穴等;4)舒张进针法:左手拇、食两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如肌肉注射法),右手持针快速刺入。

此法用于皮肤松弛或皱褶较多的部位如腹部穴位。

(3)针管进针法:目前临床有用塑料、玻璃或不锈钢材料等制成套管,针管一般较毫针短5mm,穿刺时将毫针装入针管中,使针不弯曲,起到押手的作用,待针刺入穴位后,将针管退出,临床使用比较方便,又可避免毫针被污染。

2毫针的进针角度和深度:(1)进针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

1)直刺:针身与皮肤呈90度角垂直刺入。

适用于人体肌肉丰富和距离实体性器官较远的部位,如四肢、腹部、腰部的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倾斜刺入。

适用于接近重要脏器和骨骼边缘部位的穴位,如胸、背部的穴位。

3)平刺:又称沿皮刺或横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大约呈15度角左右横向刺入。

适用于皮薄肉少的部位,如头面部腧穴。

(2)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进人体内深浅的程度。

一般根据腧穴所在部位、患者体质和年龄来决定进针的深度,以既有针感又不损伤内脏器官为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骤要诀:刺、捻、行。

进针特点:无痛进针、突出针感、自然连续、动作优美。

1、第一步骤:刺。

针灸产生痛觉的第一个环节是针刺通过皮肤的过程。

快则疼痛不明显或不痛,慢则疼痛明显,剧烈,难以忍受。

“刺”的目的是达到快速无痛的进针,减少疼痛。

操作:快速刺破皮肤,使针尖进入皮下(未进入肌肉组织)。

操作过程占全部过程的1/6,约0.5秒。

年轻人、女性、皮肤弹性好、质地细腻的患者,可以通过“刺”,使针尖直接进入皮下。

老年人,皮肤干瘪、弹性差、质地坚韧粗糙、皮下有节结的患者,“刺”,不能直接刺入皮肤时,就应使用“压”的方法。

“压”法进针指力需要持续保持,不能松懈,松懈后再发力就会产生痛。

如果还不能进入皮肤,可以配合小幅度捻转,自然过渡到第二个步骤“捻”。

2、第二步骤:捻。

针灸治疗强调“气至而有效”,针刺人体不同部位会有不同的感觉。

针刺在肌肉组织里是酸、重、胀的感觉,刺中神经是麻和放电感,产生疼痛是由于刺中了血管或末梢神经。

“捻”的目的是加强针感,促进得“气”,气至而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操作:针尖进入皮下(刺),或者在透皮的末段(压),就可以实施捻操作了。

向下进针,同时配合捻转,进针和捻转速度要均匀一致,不可过快过慢。

进针到达需要的深度后,停止进针和捻转的操作。

操作过程占全部过程的2/3,约2秒。

进针过程中,力量不可以松懈,手指不可以离开针柄,精神集中,细细体会,强调“治神”。

3、第三步骤:行。

“行”是指行针,施以大幅度的捻转手法。

目的是加强针感,巩固得“气”,催“气”远行,振奋经气,畅达经脉,提高临床疗效,是“三三”进针手法的最后一个环节。

操作:进针达到需要深度后,停止捻转。

将中指离开针柄,与其余四指呈握空拳状,用拇指指腹和食指挠侧缘挟持针柄。

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挟持针柄做单向旋转,达到食指中节指骨的舒适位置后稍作停顿,食指带动中、环、小指做迅速伸掌动作,利用拇指指腹和食指挠侧缘挟持针柄做单向旋转。

手掌接近平伸时,手指离开挟持的针柄,此时打开虎口,伸展五指,压低手腕,并保持片刻。

整体动作连贯似“凤凰展翅”或“大鹏扶摇”。

此过程占全部进针过程的1/6,约0.5秒,要求持针松紧适度,动作优美自然。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