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程莘农:“改良三才进针法”
程莘农老先生关于针灸三要点

程莘农老先生关于针灸三要点程莘农教授从医70年,临床经验丰富。
他指出要提高针灸疗效,一要以诊断为基础,紧扣经脉循行,归经辨证,熟记穴位主治,明性配穴,依法定方,据证选穴;二要以病人为本,灵活运用三才进针法,调整针刺深浅和变换手法,以补虚泻实;三要诸法配合,综合运用留针、电针、艾灸等法,以得气为上。
一要辨证论治程莘农认为针灸治疗疾病,虽不同于药物,但选穴处方和施术手法,同样离不开中医学诊疗疾病辨证论治的原则。
缘理辨证、据证立法,准确辨证是取得疗效的前提。
临证时程莘农尤重视经络辨证,他认为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来概括经络病变的临床表现以及经络、脏腑病变时的相互影响,总结出病变表现一般规律,实现以病归经,以经知脏,准确诊断。
施术时强调“宁失其穴,勿失其经”,表现了对经络的高度重视,在具体诊断和辨证施治过程中,主要掌握三要点,才能有的放矢,提高诊治疗效。
1、掌握经脉循行,归经辨证程莘农认为只有熟记经络循行,认清病候归经,才能够准确地进行经络辨证。
经络循行和病候归经在经络辨证中具有重要作用。
“有诸内必形之于外”,任何疾病都以其一定的“病候”表现于外,“经络所通,病候所在,主治所及”,各经脉病候与其经脉循行特点密切相关。
通过对病候进行分析,判断病在何经、何脏(腑),据此进行处方配穴,或针或灸,或补或泻。
虽然十二经脉病候与脏腑病候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十二经脉病候以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较多,而脏腑病候则以内脏病变较多。
如胸肺部胀满,咳喘,缺盆中痛,肩背寒痛,臑臂内前廉痛,口渴,心烦,恶寒发热,汗出等病候常从肺经论治。
十二经病候常有交叉,如心烦,可见于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及手厥阴心包经病变。
这时可根据其他症状来判定,若其他症状为足少阴肾经病变,则心烦属足少阴肾经。
将病候按十二经进行分类归经,结合其他辨证方法,就可以循其内外,复杂的病候也就有所归属,以辨明病因、病位、病性而立法处方。
程莘农强调进行经络辨证时,除应重视十二经病候规律外,还应注意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尤其是局部的疼痛、发热等感觉变化和拘挛、屈伸活动转侧受限等功能障碍症状,如脾经通过腹部,故腹部胀满属脾。
程莘农 精诚大医 银针度人

当代奇医 功莫大焉年逾九旬的程莘农先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里面唯一的针灸学家,也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唯一一位医学专家。
程先生人生经历之奇特,更令人啧啧称奇。
1921年8月24日出生于江苏省淮安。
11岁起开始读中医学书籍,16岁时其父以500光洋作为拜师礼拜温病大家陆慕韩为师,开始系统学习中医,在瘟病、内科、妇科等杂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3年半后陆师傅因病去世,28岁的程先生便独立接诊,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行医生涯。
程先生本来是学内科的,1948年就获得了民国考试院医师证书。
但1954年考入江苏省中医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后,却让他当起了针灸教研组组长。
他本程莘农(右) 1921年8月生。
男,汉族,安徽绩溪人,生于江苏淮阴(今淮安)。
教授,博士研究生和师带徒导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中国著名针灸学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候只要掌握好浅、中、深三步就够了。
”“我捏着针,别人根本拔不走,只要三下就能得气。
”针灸大本人在印度拥有三家医院,由于自家医院对自己的病束手无策,便慕名来到中国找程老。
经程先程莘农学术思想传承大会在北京国子监举行经内化成了程先生的精神准则,数十年来莫不循此准则行医做人。
进入耄耋之年后,程先生仍然坚持在一线为病人针灸,直到2005年9月10日。
就在这一天,他像往常一样6点准时来到诊室,快8点时,刚给所有病人全部扎上针,“我感觉不对劲,自己走到一张空着的病床上,一躺下就没了知觉。
”幸好助手及时赶到,对他进行急救才没有出现意外。
自此以后,程先生就不再出诊了。
但不出诊并不意味着不给人看病了。
一般人要见到他十分容易,因为他每天早晨6点会准时来到自己的诊室,30多年来从不更改。
作为80多岁厚,比于赤子”。
笔者在拜访程先生时,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程先生的鲜明个性以及这种个性所体现出的赤子情怀。
程先生最引人注目的标志是那一缕飘逸的白胡须,象征着他倔强的个性和坦荡的心怀。
针灸界第一位工程院院士程莘农:针灸绝技,得气为上!

针灸界第一位工程院院士程莘农:针灸绝技,得气为上!程莘农程莘农(1921.8.24—2015.5.9)原名希伊,号莘农,江苏省淮安市人,中医、针灸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
程莘农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二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民国考试院考试合格中医师;1956年毕业于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本科班;1978年晋升教授;1990年7月起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程莘农长期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工作,深谙传统中医针灸理论,善于治疗内科,妇科疾病及各种疑难杂症,特别对偏瘫、高血压、面瘫、坐骨神经痛、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疾病的研究和治疗达到中国国内外先进水平,在经络理论的实质研究取得重大成果,主持了“循经感传和可见的经络现象的研究”和“十四经穴点穴法”的研究。
“得气”,是指在进行毫针针刺治疗时,医生行针时于针下可感觉到沉、涩、滞的感觉和患者可感觉到酸、麻、胀、重的感觉。
作为从事针灸临床五十多年的老中医,程院士对于针刺时候“得气”的重要性深有体悟,认为毫针针刺时只有得气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程院士并对明·徐凤所辑《针灸大全·金针赋》所载的三才进针法进行了发展、改进,使得针刺的时候更容易得气,疗效也就更显著。
本文,根据程院士的口述,对得气进行如下探讨:一、何谓得气“得气”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此篇云:“吸则内针,无令气忤。
静以久留,无令邪布。
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
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此段文字不仅提出了“得气”的概念,并且指出“得气”是针刺的目的:以得气为故”。
此篇还将“得气”称为“气至”,云:“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
”宋·针灸名医窦汉卿《针经指南·标幽赋》,对得气时医生手下的感觉作了形象的描述:“气之至也,若鱼吞钩铒之浮沉;气未至也,似闭处幽堂之深邃。
〖中医针灸〗程莘农针灸处方集萃

〖中医针灸〗程莘农针灸处方集萃【中医针灸】程莘农针灸处方集萃程莘农针灸处方集萃·症状取穴部分1、窍闭不开选百会。
?百会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升清举陷,醒脑开窍,笔者言:“一窍开百窍开”,百会刺法宜轻浅。
2、大凡风症取风池。
?风池系手足少阳,阳维之会,既疏散外风,又平熄内风,此穴内外兼治。
3、迎风流泪,目闭不利取睛明。
?睛明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阳蹻之会,祛风司目之启闭。
4、头目昏胀取攒竹。
?攒竹能跟清利头目,其刺法似蜻蜓点水。
5、喉痹暴喑临近选穴取天鼎。
?天鼎位于结喉旁。
6、口苦取阳陵泉。
7、口臭取大陵。
8、痰中带血取尺泽。
9、小儿弄舌取手三里。
10、经络闭阻,不通则痛。
11、上肢疼痛取合谷,外关。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络穴,原络相配治疗上肢疼痛。
12、下肢疼痛取昆仑,悬钟。
昆仑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悬钟为足三阳之大络,髓之会穴,经会穴相配治疗下肢疼痛。
13、手足震颤取手三里、足三里。
阳明者水谷之海也,滋水涵木,熄风止颤。
14、周身疼痛取曲池、大包。
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大包为脾之大络,阳明太阴为气血生化之源,营养周身通灌四旁。
镇痛诸穴,刺宜泻法,并于留针过程中行针1-2次,多有针起痛止之功。
15、筋脉失其气血濡润则挛急,四肢拘挛取尺泽、曲泉、阳陵泉。
三穴分别为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的合穴,肺主气朝百脉,肝主筋而藏血,胆为中正之官以缓急,三穴相配,如矢中的。
16、足背厥冷取厉兑,胃经井穴,温煦足胫。
17、足跟疼痛取大钟,肾经络穴,通经止痛。
《素问·调经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合谷调气,太冲和血,调和气血取合谷,太冲。
足三里补气,三阴交益血,补益气血取足三里,三阴交。
18、皮肤搔痒取曲池,血海。
清热凉血,祛风止痒。
脾约便秘取大横,大横为足太阴,阴维之会。
19、汗为心之液,阳虚自汗取内关、足三里以益气固表。
阴虚盗汗取内关、复溜以敛阴止汗。
国医大师程莘农的“穴药”养生经--百会:一窍开而百窍开

国医大师程莘农的“穴药”养生经--百会:一窍开而百窍开
程莘农院士扎针有个特点,就是多从头顶扎起,往往第一个扎的穴位就是百会穴,成为了程氏针灸的独特经验。
百会位于头顶正中,可以说是人体阳气最充盛的部位。
阳气具有充养髓海(脑为髓海)的功能,百会穴对于调节神志以及全身功能状态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谓“一窍开而百窍开”,通过刺激百会穴,可以调动人体百脉,使身体经络气血做好充分准备,将后续穴位治疗的效果放大到极致。
同时有助于让患者安静下来,消除针刺的恐惧感和不适感。
但是,百会是个极为特殊的地方,千万不能乱按,否则可能导致气血紊乱。
有些人喜欢在理发店做头部按摩,不分穴位乱按一气,对本来血压就偏高的人来说,很有可能因为重按了百会而导致气血逆流,出现血压升高、头晕目眩的症状。
在推拿手法中,轻刺激为补、为通,重刺激为泻、为滞。
百会是经络气血运行的重要交通要道,宜通不宜堵。
因此,除了在治疗前对这里进行轻刺激外,还可以采用“拿五经”的方法,通过刺激相关经脉来使气血畅通,从而间接刺激百会,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此外,温灸百会也是不错的方法,可以升阳固脱,对体质虚弱引起的胃下垂、脱肛、泄泻等症都有较好的改善。
一代宗师仙鹤去,两袖清风育后人。
三才针法流芳名,针灸传扬不朽魂!。
追忆程老丨辨证论治针药同归

追忆程老丨辨证论治针药同归辩证论治针药同归—程莘农临证经验陈佑邦,邓良月程莘农,男,祖籍江苏淮阴,1921年8月生。
1930年随父亲攻读中医,1936年拜淮阴名医陆幕韩为师,1939年开业行医,1947年取得中医师合格证书,解放初期在江苏省清江市中西医进修班、江苏省中医进修学院深造,毕业后留校任教。
1957年奉调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工作。
他治医数十年,继承师道,精研针灸医术,旨在治病救人。
开始以内、妇科为主,长于治疗温病。
在实践中悟到针药同源,有优于方药者。
于是上溯《内》、《难》,下习时贤,立志针灸临床和教学。
主要著作及论文有《难经语释》、《难经概述》、《中国针灸学概要》、《简明针灸学》、“子午流注灵龟八法讲义”、“交经八穴的初步探讨”等。
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副主任,北京市中医学会顾问,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
一、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1.观整体未病先刺治未病是《内经》的基本思想之一。
《内经》认为五脏之间疾病的传变主要表现为:“以胜相传”,即“五脏有病,各传其所胜”(《素向·玉机真脏论》)。
《难经》进而指出:“见肝之病,则知肝传脾,故先实其脾气。
”示例医生在临床治疗中如见肝病时,则应同时考虑到它会影响到脾,并不失时机地以“实脾”的办法来治本病,防止其传变,从而更有利于机体恢复健康。
程老认为这种五脏相关,以胜相传的理论,在临床的具体运用为:医生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不仅要治疗已病的脏腑,同时还要考虑与其相关的其它脏腑,并采用相应的措施。
如肝旺者,在治肝同时,取脾胃经的穴如三阴交或足三里以“实脾”,肺旺者,在治肺时,可同时取肝胆经的穴如期门或阳陵泉以扶益肝木,防止金乘,如此等等。
井在临床实践中体验到采取这种措施有助于提高疗效。
如患者周xx,男性,51岁,于四月前突然发现右侧偏瘫,伴有恶心呕吐,神志不清。
在空军某院诊断为:“脑出血”,住院治疗20余天,左上肢功能活动基本恢复正常,求治于针灸科时,见手臂乏力,手指麻木,左下肢功能欠灵活,依杖仅能行走200米左右,伴口苦、头胀、多梦、盗汗。
程莘农院士针灸临床“三要”

程莘农院士针灸临床“三要”【名方】益智灵【组成】太子参30克,天冬20克,熟地黄15克,香附10克,法半夏10克,制胆星10克,川芎15克,炙远志6克。
【功能】涤痰醒神,化瘀通络,补肾生髓,健脑益智。
【主治】中风痴呆,脑血管性痴呆及脑萎缩所致记忆力减退,思维混乱,精神抑郁,早衰等。
【用法】本方原为汤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而2次服,每服150~200毫升。
也可根据需要制成膏剂、片剂、口服液,以便服用。
【名方】心痛宁方【组成】当归15克,丹参15克,红花10克,川芎10克,栝楼15克,薤白10克,檀香5克,厚朴10克,桔梗10克。
【功能】活血祛痰,宁心止痛。
【主治】气血郁滞,痰瘀交阻,虚实夹杂之冠心病心绞痛。
【用法】每日1剂,每剂药煎2次,每煎滤液200毫升,混合后两次分服。
【方解】按“百病兼瘀”、“百病兼痰”、“痰瘀同源”之说立方。
方中当归辛甘温,养血活络止痛;丹参苦微寒,活血祛瘀养血宁心安神;红花辛温,活血祛瘀通脉;川芎辛温活血行气止痛;檀香辛温,理气散寒止痛;栝楼甘寒,利气化痰,散结宽胸;薤白辛甘温,辛开行滞,甘泄痰浊,温通心阳;厚朴苦辛温,行气祛瘀,宽胸消结;桔梗苦辛平,祛痰并能载药上行。
诸药配合,可使瘀去痰消,脉络通畅,疼痛自止。
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祛痰药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心脏射血功能、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使血液浓、粘、聚的状态减轻或恢复正常,其中某些化痰药尚具有镇静、降脂、抗凝的功效。
因此,此方应用于治疗冠心痛心绞痛甚效。
【加减】冠心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标实又突出地表现为痰阻和血瘀,而痰瘀互为因果,如痰浊阻滞可使血滞为瘀,若瘀血停积,阻滞脉道,乃使津液难行,聚为痰浊,因此在治疗心绞痛时要注意使经隧通达,气血流通,宜取痰瘀同治之法,临证运用心痛宁方治疗心绞痛可按标本缓急、痰瘀孰轻孰重、寒热虚实进行加减:痰湿偏重加桂枝、法夏、菖蒲、远志等。
痰热偏重可重用肥栝楼,加竹茹、郁金、炒山栀;血瘀偏重加生蒲黄、炒五灵脂、乳香、元胡等;心痛胸闷诸症缓解当兼顾本虚之证;气虚者加黄芪、黄精、炒白术、茯苓。
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针灸治疗痛证,要点全在这了

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针灸治疗痛证,要点全在这了图*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针灸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
程莘农院士从医70余年,辨治思路缜密,在诊治痛症方面颇有特色。
在2021年8月24日为程莘农院士诞辰100周年,让我们共同缅怀程莘农院士。
今天,小师妹将程莘农院士传承博士后杨金生教授总结的,程老临床用针灸治疗痛证经验,分享给大家,供临床优秀的中医师参考学习。
壹疼痛部位01 诊治经验程院士认为,诊治时应首先根据疼痛部位判断属于哪一个经络或脏腑。
“经络所通,病候所在,主治所及”,各经脉病候与其经脉循行特点密切相关。
只有熟记经络循行,认清病候归经,才能够准确的进行经络辨证,辨别归经。
通过分析,判断病在何经、何脏(腑),据此进行处方配穴,或针或灸,或补或泻。
进行经络辨证时,除应重视十二经病候规律外,还应注意经脉循行部位或所支配部位的病变,尤其是局部的疼痛、麻木等感觉变化和拘挛、屈伸活动转侧受限等功能障碍症状,如脾经通过腹部,故腹部胀满疼痛属脾,多取三阴交;前头痛多取百会;偏头痛多取风池;头顶痛多取涌泉等,都是依据经脉循行路线进行经络辨证。
王焘《外台秘要》曰:“头项背痛,随身痛即灸, 不在正穴也”。
对于疼痛,程院士按照“诊病之处即是治病之处”的规律。
常常采用压痛选穴法,以压痛点作为针刺的治疗点,分穴位压痛选穴和非穴位压痛选穴。
前者常用的有募穴、背俞穴以及四肢的穴位;后者又称,阿是穴压痛选穴,广泛用于扭伤、痹症、落枕等病,如牙痛近取颊车、下关,远取合谷、内庭。
02 验案分析初诊日期:2002年12月17日。
患者,女,48岁。
主诉:心慌、胸闷, 颈项僵硬半年余。
患者半年前感心慌、胸闷,曾在医院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经过服药物治疗后,不见好转。
现心慌、胸闷,劳累或者夜间加重,并伴有颈项僵硬,头痛头晕,严重时夜间不能平安入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大师出招:国医大师程莘农“改良三才进针法”
国医大师程莘农“改良三才进针法”
程莘农指出,针刺手法是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针刺临床获效的关键因素,包括持针、进针、运针手法等。
程氏“三才针法”包括三才配穴、动手探穴、指实腕虚持针法、三才进针法、振颤补泻法和飞旋行气法,几个动作连贯操作,一气呵成,快速有效。
一、三才配穴
程莘农根据《黄帝内经》“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思维模式,通过天、地、人三才认识宇宙万物的发展,提出针灸临床以“天、人、地”三部选穴,称为“三才配穴”。
三才对应天、人、地,即人体上、中、下三部。
人体整体划分:
头颈以上为天(上),
胸腹背为人(中),
四肢为地(下);
人体局部划分:
胸腹部:横膈以上为天(上),
横膈至脐中水平为人(中),
脐至耻骨联合水平为地(下);
腰背部:
至阳以上为天(上),
至阳到命门为人(中),
命门以下为地(下);
四肢部:
肩膀、胯臀部至肘、膝部为天(上),
肘、膝部至腕、踝为人(中),
腕、踝至指、趾部为地(下)。
三才取穴举例:以人体整体划分,如失眠,天才取百会,人才取中脘,地才取神门、三阴交;胸部划分,如气虚,天才取膻中,人才取中脘,地才取气海;背部划分,如咳嗽,天才取肺俞,人才取脾俞,地才取肾俞;四肢划分,如四肢活动不利,上肢天才取肩三针,人才取曲池,地才取合谷;下肢天才取环跳、髀关,人才取足三里、阳陵泉,地才取太冲。
程莘农认为,“三才配穴”的临床运用不能机械死板,应根据病情、病性、病位,并结合中医
辨证思维灵活变通,可整体运用,可局部运用,也可整体与局部结合运用。
二、动手探穴
程莘农指出,腧穴定位既是针刺操作的重要环节,又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基本保证。
古代
虽给出了骨度折量、指寸定位、简便取穴等腧穴定位方法,然而这些方法只是一种粗略的经
验定位,并不能完全定准穴位。
正如《备急千金要方》所云:“人有老少,体有长短,肤有肥瘦,皆须精思斟量,准而折之,又以肌肉纹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乃以手按之,病者
快然,如此仔细安详,用心者乃能得之耳。
”此外,腧穴体表定位会因体位改变而改变。
例如,取足三里,虽均定位为膝下3寸,胫骨外缘,然下肢伸直和屈膝取之时不能合一。
其他诸多
穴位也会如此。
程莘农还强调腧穴的定位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必须经过“经验取穴”和“动手探穴”两个步骤,即先据常规取穴法定出穴位的大概所在,然后施以循、摸、按、压等手法以精确定位。
现代
穴位解剖学特征研究发现穴位多在骨、肌或筋膜围成的孔隙或隧道,那么探摸时手下感觉也
会有相应变化,如程莘农针刺百会穴时,虽然标准定位为两耳尖连线中点处,临床中通过手
下探摸,多定位为中点偏后的孔隙处。
如《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
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
”《灵枢•背腧》亦曰:“按其处,应在
中而痛解,乃其输也。
”
三、指实腕虚持针法
程莘农强调,持针、进针、运针的指力是针刺手法的基本功,贯穿于整个针刺过程中,包括
持针方法、进针时的用力方向、针刺角度、行针力度和频率等,与疗效直接相关。
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曰:“持针之道,坚者为宝。
”持针之手要指力实而腕力虚,以右手拇、食
二指持针,中指指端靠近穴位,单手进针,为三才针法的动作基础。
进针时指力和腕力必须
配合好,悬指,悬腕,悬肘,切循经络,针随手入。
运针时要具有《黄帝内经》所说的“手如握虎”之力,运神于指,针刺病所,方能“伏如横弩,起如发机”,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之所以有时同样的处方用穴,别人未能治愈的疾病,在程莘农手下能够取得疗效,可能与指
力有很大关系。
他指出,指力是在理法方穴术基础上影响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持针、
进针、运针的指力练就好,才能力贯针尖,丝丝入扣,恰中病机;能否顺利进针并不取决于
手指力量的大小,而是取决于手指力量是否作用在针尖上,用力方向是否与进针方向一致,
即是否能够做到力贯针尖,如果不能,力度越大,反而越容易弯针。
四、三才进针法
程莘农指出,临床要以病人为本,不仅重视疾病,更要关心病人。
在患者体位、针具选择、
进针方法、针刺深浅等方面,既要确保疗效,又要注意患者能否接受,尤其是初次被针灸的人,进针的快慢、是否疼痛等因素,直接影响针灸的疗效。
他在长期的医疗教学实践中,在
借鉴传统三才刺法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种易学、易教、病人痛苦小的进针法,取名为“三才进针法”。
三才,取意天、人、地三才,即进针分浅、中、深三个层次操作,先针1~2分深,通过皮肤的浅部,为天才,再刺5~6分深,到达肌肉为人才,三刺2~4分深,进入筋肉之
间为地才。
“三才法”首见于《针灸大全•金针赋》,曰:“初针,刺至皮内,乃曰‘天才’;少停进针,刺入
肉内,是曰‘人才’;又停进针,刺至筋骨之间,名曰‘地才’。
”可以看出把人体穴位分为天、人、地三部,以皮内为“天”,肉内为“人”,筋肉之间为“地”,即浅层、中层和深层三层,分
层针刺。
这种按穴位分层进行针刺的方法,是在《灵枢》“三刺法”基础上提出的。
《灵枢•官针》载:“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
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
故《刺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
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此之谓也。
”《灵枢•终始》载:“凡刺之属。
三刺至谷气……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
所谓谷
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
”说明在针刺过程中应分三部操作,“一刺”
通过皮肤,为腧穴浅层;“再刺”到达肌肉,为腧穴中层;“三刺”进针至分肉之间,分肉即肌
肉间隙的深层组织,为腧穴深层。
如此分层操作,则可祛除邪气,扶助正气,调和阴阳营卫,使针刺取得应有的感应,即“谷气至”。
程莘农指出,三才进针法之“快”主要体现在第一阶段,即快速刺透皮肤,因皮肤层神经末梢
十分丰富,进针太慢则容易造成较长时间的疼痛,患者不易接受,所以进针透过皮肤时要用
较快的动作。
之后轻徐而入,进入肌层,体会针感,稍有阻碍,为针至血管或肌腿,提针至
皮下,改变针尖方向或角度进针至有针感。
这样病人就少有痛苦及血肿形成,惟酸、胀、麻、困之得气的舒适感。
三才进针法轻巧迅速简捷,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得气迅速,一则可减
少患者的疼痛,二则可以调引气机之升降,为实施其他各种补泻手法打好基础。
五、振颤补泻法
程莘农认为,针刺得气后,依据病性及患者体质,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亦是针刺取效的重
中之重;针刺补泻的效果是客观存在的,手法作为实现方式也是客观存在的。
然从《黄帝内经》到《针灸大成》,各种补泻手法层出不穷,如烧山火、透天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
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凤凰展翅、饿马摇铃、龙虎交战、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等。
这些补泻
手法虽丰富了针灸学,但因理论晦涩,在一定程度上给针刺手法理论造成疑惑;且不易操作
和体验,使后学在临床操作中也难以把握,实不利针灸之传扬。
程莘农指出,手法作为实现目的的方法是多样的,而其指导原则只有一个,就是师古而不泥古,师其原则而不拘泥于其具体方法。
他在古代传统补泻手法操作要点的基础上,形成了一
种将高频率的提插与捻转相结合的手法——振颤催气法,即手持针,做小幅度快速的提插捻
转略加振颤,使一次得气率达到了80%以上。
得气后还加用“飞旋行气法”,即用拇、食两指
边提插、边捻转,每捻1次,手指离针柄1次,结合一捻一放两指展开,状如飞鸟展翅,反
复数次,以促进针感扩散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