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陈氏飞针法

合集下载

近5年来过敏性鼻炎的针灸治疗概况

近5年来过敏性鼻炎的针灸治疗概况

近5年来过敏性鼻炎的针灸治疗概况过敏性鼻炎是五官科常见病、多发病。

属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是机体对外界某些过敏原敏感性增高,导致鼻粘膜变态反应,亦称“常年变态性鼻炎”。

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喷嚏、鼻塞、鼻痒、分泌大量清水样鼻涕。

经常突然发作,属中医“鼻鼽”范畴。

中西药尚缺乏特效药,针灸治疗此病疗效满意,现将近年来有关的临床资料概述如下。

1针刺治疗刘氏[1]透穴针法,取百会透刺前顶,上星透刺神庭,印堂透刺山根,迎香穴直刺;诸穴行快速捻转手法,使额部、鼻部出现明显酸胀感,每日1次,10次一疗程。

治疗1~4疗程,89例中痊愈42例,显效37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9%。

孙氏[2]采用针刺蝶腭神经节,取穴耳屏前约3~3.5 cm,即下关穴前1~1.5 cm。

坐位或侧卧位取穴,一般直刺5~5.5 cm。

刺中蝶腭神经节立即有局部放电感,喷水感,或齿痛感并向周围放射,有针感后,即起针,不留针,每次一侧,4~7天1次,5次一疗程,特殊情况亦可针两侧。

治疗1~3疗程统计疗效,1472例中痊愈968例,显效214例,有效206例,无效84例,总有效率94.3%。

吴氏[3]取穴攒竹、迎香、合谷、曲池、三阴交。

分泌清涕多加足三里,流黄涕加太冲,均取双侧。

平补平泻,留针25 min,每周1~2次。

治疗100例,治愈58例,有效3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

陈氏[4]独刺印堂,用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外达鼻头,内及鼻腔,鼻部酸胀明显,甚至流泪,留针20 min,10次一疗程,1~2疗程后,34例中治愈12例,显效14例,好转6例,无效2例,有效率94.1%。

焦氏[5]取①肾俞、足三里、大椎、百会;②迎香、禾 、水沟、天牖。

每日刺1组,留针20 min,10次一疗程。

3疗程后,106例中临床治愈率70.8%,好转率18.9%,无效率10.3%。

钱氏[6]取鼻穴肺、肾;体穴迎香、合谷。

针法为肺透心,肾透脾,迎香透鼻通、睛明。

浅谈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针灸技术为例

浅谈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针灸技术为例

浅谈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针灸技术为例摘要:针灸为我国传统医学中独具特色的疗法之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针灸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疗效确切,来源于最为原始的疾病对抗方法,进而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理论支持和临床效果的特色学科,并走入世界舞台绽放出夺目光彩。

从针灸的起源、发展、传承过程等方面做综述分析,探究其发展和传承规律,进而指导中医针灸的现代发展和传承。

关键词:中医针灸;灸法;微针调气针灸为我国传统医学中独具特色的疗法之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针灸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文字记载,来源于最为原始的疾病对抗方法,进而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理论支持和临床效果的特色学科。

经历近现代医学的严重冲击,不衰反荣,并走入世界,在世界舞台绽放出夺目光彩。

本文就针灸的起源、发展、传承过程做综述分析,探讨其发展和传承的规律,进而指导中医针灸的现代发展和传承。

一、中医文化中的针灸技术(一)何为“中医针灸术”?中医针灸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

传统中医针灸认为穴位有特异性,并根据其特殊治疗作用,将穴位进行归类,如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等,在临床应用时也有其配伍的方法和原则。

而西方针灸目前尚没有形统一的理论,有人认为是最少地针刺有限的穴位,有人认为是针灸治疗区的确定,有人认为是在紧张的肌肉激痛点皮下的针刺,还有人认为治疗应该更符合神经生理学的概念。

因此西方针灸不讲穴位,其主要理论是局部的轴突反射、背根反射、同节段和跨节段的神经调节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效应等。

与中医观点不同的是,西方针灸不包含中医“阴、阳、气”等概念,认为对于传统穴位的刺激很有可能就是对神经系统的感觉刺激,其发挥效应的机制主要包括 3个方面:局部效应、脊髓节段效应及脊髓上效应。

中医针灸术的历史发展针灸起源与发展针灸起源于远古时期最为原始的火灸石熨、针刺放血、刺痈排脓等治疗方法,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升华和总结,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飞针采血法论文

飞针采血法论文

飞针采血法论文
飞针,顾名思义就是像射飞镖样,快、准、稳地为患者穿刺成功,让患者能轻松面对穿刺治疗,能有效地减轻患者静脉输液、采血的疼痛。

“她进针特别快,像飞镖一样,一下子就进入血管,基本上没感觉。


前来体检进行静脉采血的李女士轻松地说,本来自己还很紧张,担心会很痛。

而给李女士带来舒适感觉的是两项新型专利和一项自创的静脉采血飞针技术。

她手臂下方的是一种改良采血垫枕装置旁边放着的是一种采血用收纳托盘,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两项专利的发明人和静脉采血飞针技术的自创者,是市铁路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主管护师、全国康复专科护士、护理评估师,市十佳护士。

在一次巡查病房的过程中,看见神经内科的医生吴常征正在给患者治疗,针法特别快。

她就询问了吴医生,得知这是飞针法,又称岭南陈氏飞针法,为中医药特色疗法。


此针法十分欣赏的朱璇璇就想:“怎么把这个厉害的技术应用到自己的护理作中呢?”在吴医生的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成功自创静脉采血飞针技术。

“我把飞针法运用于静脉采血操作中,距离血管一定的距离,结合腕部力量将针飞到血管内。

”朱同学说,这种针法可缩短建立静脉采血通路时间,降低患者的疼痛感。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做工作中的有心人,善于从一个个技术细
节的实践中,逐渐总结出婴幼儿、肥胖者、老年患者的抽血、打针技巧,练就过硬的穿刺技术,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对护理职业的尊重与责任。

古法针灸(秘传本)周左宇著---篇二

古法针灸(秘传本)周左宇著---篇二

古法针灸(秘传本)周左宇著---篇二第四章五脏与五液关系之针灸法内经云:五脏化液,心为汗,肝为泪,肺为涕,脾为涎,肾为唾,又谓溺为肾液。

病现于液直治本脏,效果卓著。

(一)汗,心:王同和,男,住台北市,日间工作精神不济,夜眠汗流湿被褥,全身无力,筋骨疼痛,口干渴,食欲不振。

针灸:针神门、阴郄,二日后汗大减,食欲增强,五次后,病情全消。

(二)泪,肝:李光悦,五十八岁,遇风流泪,冬日泪不止,洗冷水脸以后,流泪二小时。

针灸:针肝经原穴,双太冲,胆经络穴光明(主客法),四次而愈。

(三)涕,肺:陈坤雄,女,三十六岁,咳时,泪涕交流,喉痒即咳。

针灸:针双太渊、(补法)灸肺俞、风门,针天突,七次痊愈。

(四)涎,脾:陆正飞,整日痰涎不断,时想呕吐,时觉胁肋疼痛,心神不宁,大便干燥,常年用皂球灌肠,足腿关节不灵,痠麻难忍。

针灸:双太白、双公孙、双内关、双曲池、双支沟、照海,次日大便通顺,腿足轻松,心胸宽畅,连针六次而愈。

(五)唾,肾:张贤忠,十岁,夜眠唾流湿枕发,口渴多饮,尺脉微弱。

针灸:灸双肾俞,针双地仓(补),二次愈。

(六)溺,肾:韦德懋,三十四岁,夜尿二十余次,且有精液渗出,全身乏力,无法上班,尺脉似无。

针灸:灸肾俞,针补复溜、飞扬、太谿,果收奇效。

以上数例,确有其奇效,至为宝贵之参考,并可以多法思考,当可收更佳之疗效。

第五章五脏所主关系针灸法内经云:五脏各有所主,心主脉、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是为五主也。

就病之所主予以针灸治疗,当有其实效。

(一)脉,心:李惟三,坐卧不宁,心乱如麻,脉数而结代,食欲不振,行即大喘。

针灸:针双神门、双内关、双公孙、背心俞、厥阴俞套罐,三次后,心胸畅快,脉亦平复。

(二)皮毛,肺:辛淑蕙,国小教员,住三重市,全身红疹,发热,奇痒、腹胀。

针灸:双少商、商阳放血,针曲池,腹胀针内庭,次日愈。

(三)筋,肝:蔡有泉,十八岁,住基隆市,于金山海滨浴场,忽觉双腿抽筋,险象环生,经人拖至岸边,已喝海水数口,双腿缩至一团不伸。

岭南特色针灸流派的海外传承传播整理研究

岭南特色针灸流派的海外传承传播整理研究

2020年第6期•学术流派•燃南持色针灸旎派的海外借承借播整理斫究**基金项目: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017A030303071);2018年广州中医药历史文化研究基地项目(201801)△通信作者,E-mail : tsgzz@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6)朱世哲 涂新莉 曾 召△摘要:岭南特色针灸作为岭南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岭南医学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史料、文献,按照不同的针灸流派对岭南特色针灸在海外的传播情况进行分类整理,并对岭南特色针灸在海 外的传播途径进行总结和分析。

关键词:岭南针灸流派海外传播中图分类号:R-09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 4737 (2020) 06- 0064- 05A Reorganization Research on Overseas Wide spreading of AcupunctureSchool with Lingnan CharacteristicZHU Shizhe , TU Xinli , ZENG Zhao(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006, China)Abstract :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Lingnan Chinese medicine , Lingnan characteristic acupuncture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medicalhistory of Lingnan. This paper reviews and disseminates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literatur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acupuncture schools to classify the abroad spread of Lingnan featured acupuncture genres ,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abroad transmissionroutes of Lingnan featured acupuncture.Keywords : Lingnan ; acupuncture ; school ; overseas communication 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发展,中医药越来越被更多人接受和认可。

“洪传”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七十四式动作名称及拳谱详解

“洪传”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七十四式动作名称及拳谱详解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七十四式动作名称及拳谱详解第一势金刚捣碓势名考释:金刚捣碓一势,取义为象形之类。

势中最末一动作以左手仰作石臼,右手握捶下捣,如古代农家舂米之状,使人顾名思义,学后难忘。

金刚原系佛门护法力士,加此二字,美化名字,更便记忆。

亦可证明张三丰创太极拳的说法不实。

因道家创拳,决不能用佛语命名。

其他流派太极拳均无此名。

要领:陈氏太极拳一路共4个金刚捣碓,而动作连接不同。

第一势共7个动作。

眼法以正前方为主。

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

步法从自然步变小正马步,右小盘步,左前虚步,左扑步,右侧马步,左大盘步,右前虚步,左独立步,成小正马步。

手法包括前掤、引掤,进左步右双采,左挤右按,左转身化拿,右膝打裆,震脚等法。

歌诀:捣碓着法变无穷,掤采挤按学用精。

马弓盘虚步十变,顺逆缠丝如游龙。

第二势揽擦衣(揽扎衣)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作用的。

陈氏原名揽擦衣。

洪师因它的着法是从右外侧接手。

截拦来劲,发劲迅速轻灵,擦衣而发,不是将对方揽在怀中的,故改为拦擦衣。

有人以戚继光拳经为据,妄改陈氏原名为懒扎衣,于陈氏理法不合。

而且戚氏图像为右手高举,眼向左视,左手撩衣于后,与陈氏揽擦衣势不同,故不采用。

陈氏太极拳一路共4个揽擦衣,二路(炮捶)只有1个。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

眼法以右前方为主。

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

前两个动作的步法仍为上势金刚捣碓的小正马步,只是由于身体左右旋转,而变换腿部缠法,并未变步型;从第三动作起才变为右扑步,右侧马步,而成右弓蹬步。

手法包括右下掤,右小采,右进步靠、肘、按、挤等法。

当年我学此势时,系左手按于左腰,现今习陈氏新架者,左手多合在腹前左侧,洪师改为合在心口前。

歌诀:揽擦衣先右下掤,右采左按进靠攻。

随势肘按螺旋挤,体松气顺神要凝。

第三势六封四闭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的。

封是封制对方的着法,使之无隙进攻;闭是关闭自己的门户,做到防守紧严。

六封四闭就是既要保全自已,又要严防对方,便于进攻。

董针针方精要三(杨维杰教授治疗学针方精华)藏品级干货

董针针方精要三(杨维杰教授治疗学针方精华)藏品级干货

董针针方精要三(杨维杰教授治疗学针方精华)藏品级干货——林君续二第八节神志病一、失眠症1.下三皇穴配镇静穴效果极佳。

2.针大白、九里极有效。

3.耳尖刺血特效。

二、癫痫1.肾关、上瘤穴。

2.腕顺一、二穴。

3.金前上、下穴。

4.背部第3椎旁1.5寸金吉、金陵(肺俞、厥阴俞)点刺出血,治疗效果很好。

5.火枝、火全、肾关合用。

三、精神病1.天皇副穴(肾关)、镇静穴(皮下针)。

2.镇静穴。

3.火膝穴。

第九节杂症一、高血压1.五岭穴(第四胸椎至第七胸椎两旁1.5寸,膀胱经线上厥阴俞、膊俞)、火云至土泄穴点刺放血。

2.委中穴青筋点刺出血。

3.四花中、四花外点刺出血。

4.中白穴有效。

5.耳尖刺血。

6.太阳穴刺血。

7.火菊、火硬穴。

十四经效穴:曲池、阳陵、太冲。

二、中风昏迷症1.十二井穴点刺(放血)。

2.人中、内关、涌泉、太冲穴针刺。

三、半身不遂(中风后遗症)1.灵骨、大白穴特效。

2.九里穴倒马针特效。

3.对侧重子、重仙穴。

4.肾关。

5.正会、后会穴。

6.五岭穴放血。

7.肩中。

四、中风舌强不语(失语症)1。

正会穴、后会穴。

2.总枢穴点刺出血。

3.水金、水通。

4.失音穴。

十四经效穴:哑门点刺,商丘。

五、中风手拘挛(痉挛)1.针对侧重子、重仙穴有效。

2.曲陵泻针或放血。

六、四肢发抖(帕金森病)1.肾关、复溜、明黄穴。

2.明黄、其黄、肾关穴。

3.正会、后会、镇静穴。

十四经效穴:四关(合谷、太冲)。

七、糖尿病1、天皇、肾关、水相合用甚效。

2.下三皇(有口渴严重的状况时加通肾穴)。

十四经效穴:承浆、阳池穴。

第三章头面、颈项疾病第一节头部一,晕眩1.血压高的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再针火硬,立降血压,并止晕眩。

血压低的头晕亦效。

2.脑贫血的头晕:①针通关、通山、通天;②针中白、肾关有效。

3.灵骨治头晕甚效。

十四经效穴:曲池、内关。

二、神经衰弱1.针正会,镇静。

2.针下三皇效果亦佳。

三、脑膜炎1.三重,用倒马针法。

2.四花外点刺,再针正筋。

温针灸手,足三里结合推拿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温针灸手,足三里结合推拿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温针灸手 ,足三里结合推拿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椎病疗效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温针灸手,足三里结合推拿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椎病疗效。

方法:研究时段选取范围2020年01月~2021年09月,入选此次研究100例患者均为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收治疗的气血亏虚型颈椎病,结合此间气血亏虚型颈椎病患者应用治疗方法的差异,将其分别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依次实施常规治疗及温针灸手、足三里结合推拿治疗,比较在不同干预措施应用下的治疗效果、VAS评分。

结果:分析治疗效果,观察组气血亏虚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8.00%)得到了显著提升,和对照组(82.00%)相比,P<0.05。

干预前,两组VA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更低,P<0.05。

结论:在气血亏虚型颈椎病治疗期间,通过予以温针灸手,足三里结合推拿治疗方法,改善临床症状的同时有助于减少疼痛感,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温针灸;足三里;气血亏虚;颈椎病;治疗效果近年来,气血亏虚型颈椎病的患病率日趋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1]。

在发病后,患者出现颈椎骨性结构异常症状,导致前庭神经功能障碍,患者表现为眩晕、头痛等症状,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3]。

因此,需提高其重视程度,实施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文择取我院接收治疗的气血亏虚型颈椎病患者100例,观察温针灸手、足三里结合推拿治疗的应用价值、治疗效果、VAS评分、临床症状评分、生活质量,现有以下内容。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时段选取范围2020年01月~2021年09月,入选此次研究100例患者均为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收治疗的气血亏虚型颈椎病,结合此间气血亏虚型颈椎病患者应用治疗方法的差异,将其分别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依次实施常规治疗及温针灸手、足三里结合推拿治疗,其中对照组:女18例,男32例,患者的年龄界限值为42-70岁,平均:(56.03±1.89)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概述
1
古代文献有关进针技术的记载 缓慢进针: “左手重而切按,欲令气血得以宣散。是不伤于
荣卫也,右手轻而徐入,欲不痛之因,此乃下针 之秘法也。”
速刺进针
扎针时“令病人咳嗽一声,右手持针而刺入”。
古代针灸法亦存在缺点!
“呼吸补泻进针法”实无重大临床价值
用口温针和隔衣扎针不科学也难达到消毒目的
3
持针垂直旋转刺入
开始时先用13mm短针,针尖距离刺入点 0.2~0.3寸垂直旋转刺入。抵刺入点前加速旋 转并放针,熟练后可改用25mm针→锻炼指、腕 力进一步配合,控制刺入点的准确
4
摇动旋转刺入
利用腕、指摆动的惯性,增强刺入的力量,操作 时持针斜放在刺入点旁,当手向刺入点移动时, 持针指即搓动,针旋转至高速并抵刺入点时,随 着刺手向前移动的惯性,用指、腕将针弹刺入穴 内
临床应用
从穴位的进针深浅来看,除了 殷门、环跳、秩边、承扶等肌肉 丰厚穴位外,均可用1寸毫针。
从穴位的分布来看,头部四肢 躯干部的穴位均可用“飞针”进针 法(胸背部穴位必须控制好深度)
用长针时则可改用消毒镊子代替刺 手,或用消毒干棉球挟持针体下端, 将针尖迅速刺人皮下后,再行捻转 刺入。
谢谢观看 THANKS!
持针垂直 旋转刺入
摆动旋转刺入
捻针
徒手练习
1
徒手练习
主要是锻炼腕、指动作协调的配合,练习上肢肌 肉放松,拇指指腹平放在稍弯曲的食、中指指腹 的前端,当拇指向后拉的同时,食、中指则向前 推(这是推动针旋转的动作)
2
捻针
将针先插在纸垫或结实的棉垫上.刺手的拇 指指血平放在稍弯曲的食、中指指腹前端, 当拇指向后拉的痛时,食、中指则向前推将 针柄转动→增强指力
缺点:急骤刺入,易引起疼痛
三、后代医家对进针法的阐发及应用比较
进针要手法熟练,做到快慢结合(穿皮宜快,捻针宜慢)指腕、 掌用力要均匀,捻转幅度不宜超过120~180度,且需要往返转 动。
刺入进针法
捻转进针法
拇、食、中指共指三指 挟持针体,将针迅速压 入皮下后,捻入肌层。
进针迅速,但易污 染针体
刺手拇、食、中三 指指腹握持针柄, 往返缓慢捻进皮下
咳嗽进针法,目的主要是转移病人注意力 但因咳嗽时突然把针刺入易致体位摇动,引起危险指切押手法(爪切法)一般临床常 用进针手法
拇食指押手法(夹持法) 平掌押手法(舒张法) 单刺手捻转

优点:有效减少疼痛产生 缺点:缺乏有效消毒
优点:消毒严密,减轻疼痛
缺点:初学者运用困难,易弯针
刺入旋转法
优点:消毒严密,进针较速
可防止污染,但进 针不易
陈全新教授独创了“飞针—快速旋转进针法”。 此法进针时用拇、食、中指指腹握持针柄,进针 时拇指内收,食、中指同步外展,将针快速转动、 当针处于快速转动的同时,通过腕、指力降针刺 入下穴内。
旋转刺入,而穿透力强
特点:
刺入迅速,而痛感极微 不接触针体,而防污染
“快速旋转进针 法”的练习步骤
5
“快速旋转进针法的技巧”
3
2
1
持针要紧, 要有足够的 指力
旋转针柄要快 而有力,手指 和手腕动作要 协调
投针入皮时恰 当距离是针尖 距皮肤0.2~0.3 寸左右
“快速旋转进针法”的操作
持针手用拇指指腹、食、中指尖握持针柄,斜放在穴 位旁,押手将已消毒穴位旁皮肤牵张,并固定针刺部,进 针时手拇指内收,食、中指同时相应伸展,此时针高速转 动,当处于快速旋转并抵达穴位时,通过腕、指力将旋转 的针弹刺入穴位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