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法之术-得气

合集下载

第四章 得气相关技法

第四章  得气相关技法

第二节 辅助针刺手法
一、作用于经脉腧穴的辅助针刺手法
(三)摄法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1)行气:
(2)解除滞针
3、注意事项
第二节 辅助针刺手法
一、作用于经脉腧穴的辅助针刺手法
(四)按法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3、注意事项
第二节 辅助针刺手法
第二节 辅助针刺手法
二、作用于毫针的辅助针刺手法 (七)盘法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1)盘法可使针下气至而调和,从而加强针感和提高疗效。 (2)主治腹中寒热邪气,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证。 3、注意事项 (1)一般只用于肚腹部肌肉松弛处,有时也可用于腰背部、四肢等肌 肉肥厚部位。肌肉消瘦紧张的部位不宜应用盘法。 (2)盘时不宜用拙力,不能行之太快,过速过猛容易引起弯针、滞针, 引起疼痛。 (3)盘时要在得气基础上进行,所以先将针进至穴位深部,等待气至 后方可提针至皮下盘旋。 (4)专用于腹部,得气、卧倒针身,手扣针尾,向左向右盘旋是其技 术关键。

颤法贵在用力轻柔,故曰“细细动摇”。 不宜大幅度地颤动和震摇,以免引起疼痛和 滞针。

(六)摇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1)摇大针孔: (2)浅而大摇: (3)深而小摇: 3、注意事项 摇法主要用于加强得气感应,促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 摇大针孔可泻实清热,虚证、寒证忌用。
第一节
治神法和针刺得气
一、治神法 (一)针刺前必须定神 (二)治神要重视心理安慰 (三)进针要注意守神 (四)行针宜移神制神 (五)治神可守气行气 (六)治神可诱导针下热凉 (七)针后要注意养神
第一节
治神法和针刺得气

中医执业医师常用针刺基本手法

中医执业医师常用针刺基本手法

中医执业医师常用针刺基本手法1.1进针法———手法轻巧无痛少痛进针是整个针刺手法中的第一步,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进针时少痛或无痛是患者乐意接受针刺治疗的重要方面,故医者要达到手法娴熟轻巧。

具体操作如下:(1)速刺法:进针时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切压在穴位上,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无名指顶住针身,针具靠在押手指甲缘,在进针时切按稍重,右手运用腕力、指力迅速按压刺入皮下,而后将针缓慢插入或稍带捻转,使针刺至要求的深度。

此法较多的适用于1.5寸以内的毫针。

长针进针法,可用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在押手的协同下,一压一刺迅入皮下,再作插入或捻转至一定深度。

若针头面部等皮肤浅表部或施透刺法时,可改用提捏押手法相结合的速刺法。

以上进针方法,只要定位准确,一般可以达到少痛或无痛的目的。

亦即古人云: “针入贵速,既入徐进”;“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

(2)缓捻法:在押手的协同配合下,用轻、慢、细的捻转并微加压力,向皮下捻入,此法常用于腹部腧穴及体质虚弱者。

总之,在进针时可根据不同部位,施以不同的`进针术式,但两手的协同作用很重要。

古人云:“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确为经验之谈。

1.2行针法———多种术式务求得气进针后再施以一定手法,称为行针。

行针技术是针刺基本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提插法和捻转法又是行针中最常用的方法,定要熟练掌握,运用自如,这与针刺得气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前提,亦是施行针刺补泻手法的基础。

(1)提插法:进针达一定深度后,均匀上下提插,待针下有沉紧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

催令气至,这是一种激发气至(或气至病所)的常用方法。

行补泻法时,在进针得气基础上,重插轻提为补,提重插轻为泻。

(2)捻转法:进针后拇食两指均匀捻转,以催气至,或结合提插作上下捻转,以加速得气。

在应用补泻手法时,拇指向前力量增强,食指后退用力稍轻为补。

针刺得气和相关技法

针刺得气和相关技法

一、选择题(一)A型题1.候气是()A.等待经气而至的方法B.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C.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的方法D.调整经络气血的方法E.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2.催气是()A.等待经气而至的方法B.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C.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的方法D.调整经络气血的方法E.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3.行气是()A.等待经气而至的方法B.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C.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的方法D.调整经络气血的方法E.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4.按截法是()A.等待经气而至的方法B.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C.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的方法D.调整经络气血的方法E.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5.搬垫法是()A.等待经气而至的方法B.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C.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的方法D.调整经络气血的方法E.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6.逼针法是()A.等待经气而至的方法B.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C.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的方法D.调整经络气血的方法E.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7.推弩法是()A.等待经气而至的方法B.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C.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的方法D.调整经络气血的方法E.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8.飞经走气四法可用于()A.等待经气而至B.催促经气速至针下C.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D.调整经络气血E.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9.弹震法可用于()A.等待经气而至B.催促经气速至针下C.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D.调整经络气血E.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10.易出现触电感、向上下传导,远端放散等针刺感应的部位是()A.腹部B.指趾末端C.四肢肌肉丰厚处D.腰背E.头面11.易出现沉压感针刺感应的部位是()A.腹部B.指趾末端C.四肢肌肉丰厚处D.腰背E.头面12.易出现痛感的部位是()A.腹部B.指趾末端C.四肢肌肉丰厚处D.腰背E.头面13.易出现痛感的组织层面是()A.神经干B.肌肉C.骨膜D.血管E.肌腱14.易出现麻感的组织层面是()A.神经干B.肌肉C.骨膜D.血管E.肌腱15.针刺前必须()A.守神B.定神C.制神D.养神E.移神16.进针要注意()A.守神B.定神C.制神D.养神E.移神17.针刺后要注意()A.守神B.定神C.制神D.养神E.移神18.《灵枢·官能》:“用针之要,勿忘其()”A.气B.血C.精D.神E.针19.以下除了,均为行气法。

黄帝内经古针法精要---三刺,五刺,九刺,十二刺,导气法

黄帝内经古针法精要---三刺,五刺,九刺,十二刺,导气法

黄帝内经古针法精要---三刺,五刺,九刺,⼗⼆刺,导⽓法三刺法 《灵枢·官针》:“所谓三刺则⾕⽓出者,先浅刺绝⽪,以出阳邪。

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致肌⾁,未⼊分⾁间也。

已⼊分⾁间则⾕⽓出。

故刺法:始刺浅之,以逐邪⽓,⽽来⾎⽓。

后刺深之,以致阴⽓之邪。

最后刺极深之,以下⾕⽓。

”概述:三刺是将⽪内、⽪下、分⾁间分为浅、中、深三层进⾏针刺的⽅法。

⽬的:驱祛外邪(阳、阴邪),保留⾕⽓(正⽓)。

后世徐凤据此提出天、⼈、地三才的分层刺法,并结合提插的紧慢⼿法,创⽴烧⼭⽕、透天凉等复式补泻⼿法。

五刺法《灵枢·官针》:“凡刺有五,以应五藏”。

这是从五藏应合五体(⽪、脉、筋、⾁、⾻)的关系分成五种刺法,故⼜名五脏刺。

五刺包括:半刺、豹⽂刺、关刺、合⾕刺和输刺。

1、半刺 “半刺者,浅内⽽疾发针,⽆针伤⾁,如拔⽑状,以取⽪⽑,此肺之应也。

”半刺是浅刺快出、不伤肌⾁的刺法。

适⽤于肺系疾病。

如邪袭肺卫,发热咳喘等症。

因刺⼊极浅,不是全刺,故称半刺。

治疗⼩⼉疾病常⽤此法。

【⽅法】半刺的操作是“浅内⽽疾发针,⽆针伤⾁,如拔⽑状,以取⽪⽓”。

即浅刺于⽪肤,刺得浅,出针快,如拔毫⽑的⼀种刺法,主要作⽤是宣散浅表邪⽓。

因肺主⽪⽑,故半刺与肺相应。

【临床应⽤】主治风寒束表、发热咳嗽、喘息等肺脏疾患及某些⽪肤病,⼩⼉腹泻、消化不良等证。

2、豹⽂刺 “豹⽂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者,此⼼之应也。

”豹⽂刺是多点散刺出⾎,形如豹纹的刺法。

适⽤于⼼系疾病。

如疮疡肿毒、红肿热痛等症。

【⽅法】豹⽂刺法是以⽳位为中⼼,在经⽳周围数针齐下散刺之意,刺时要使其⼊于脉络⽽出针后见⾎,因刺后出⾎点多如豹⽂,故称豹⽂刺。

本法与九刺中的络刺,⼗⼆刺中的赞刺同属浅刺放⾎的⽅法。

因⼼主⾎脉,豹⽂刺可泻经络之⾎,故与⼼相应。

【临床应⽤】主要⽤于宣散⾎络壅滞之邪,治疗⼼经积热,诸疮肿毒,⿇⽊不仁等证。

3、关刺 “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出⾎,此肝之应;或⽈渊刺,⼀⽈岂刺。

针刺得气技法

针刺得气技法

三、针刺得气的方法
(一)候气法(留针候气法) (二)催气法 催促经气速至针下。 1.搜气法 2.循摄法 3.弹震法
(三)守气法 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 1.推弩法 2.搬垫法 (四)调气法 广义:调整人体经络之气,使失去平衡的 阴阳之气得到调理归于平秘。 狭义:应用手法调整经气方向。
四、影响得气的因素
(六)摇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1)摇大针孔 (2)浅而大摇 (3)深而小摇 3.注意事项
(七)盘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3.注意事项 (八)弩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3.注意事项
(九)搜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3.注意事项
二 、针刺得气的指征和意义
什么是 得气?
是指针刺过程中毫针与经气相得。 (一)针刺得气的指征 1.自觉指征:患者的主观感觉和反应。 2.他觉指征:医者感觉和观察到的现象。
(二)针刺得气的意义 1 .判断正气盛衰、病情轻重、针刺取效快慢等。 2 .是施行行气法和补泻手法的基础和前提。 3 .提高疗效。 4.《灵枢• 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5.《标幽赋》:“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三)摄法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1)行气 (2)解除滞针 3.注意事项
(四)按法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控制针感传导方向 3.注意事项
(五)扪法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1)闭气补虚 (2)止血 (3)消除疼痛 3.注意事项
二、作用于毫针的辅助针刺手法
(一)搓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1)守气行气 (2)诱导针下温凉 3.注意事项
取穴失准
深浅适宜 用心失专 手法失熟 辨证失当
1.得气与医患关 系
反应失灵
2.得气与环境关系

浅谈针灸的治神与得气

浅谈针灸的治神与得气
2 0 1 2, 1 8 ( 7 ) : 9 4 2 - 9 4 3 .
[ 5 ] 邱茂 良. 针灸学[ ] . 上海 : 科 技出版社 , 1 9 8 5 . 1 0 : 4 1 — 4 2 . [ 6 ] 刘颖 . 水针疗法[ ] . 北京 : 人 民卫生出版社 , 2 0 0 3 . 8 : 2 - 9 .
针灸 治疗 的过 程就 是 帮助 病人 得气 ,从 而 补不 足 ,
泻有余 。治神是 医者一个 非常重要 的手段 ,它贯 穿在 针 灸 治疗 的全过 程 中,同时 它不是单 方面 的 ,而是 医患 双 方互动 的,相互沟通 ,相互交 流的过程 。 “ 凡刺之 法 ,必先本 于神” 。此言 明确 指 出,针刺 之
制肝 细胞 内 HB V - D NA复制 的双重 作用 ;② 针刺和药 物
作用直接刺激 经络穴位 ,产生一定 的疗效 ;③穴 位注射 后 ,药物在穴位处停 留的时间较长 ,故 可增强 和延长穴 位 的治疗效能 ,并使 之沿 经络循行 以疏通 经气 ,直达相 应 的病理组织器官 ,充分 发挥穴 位和药 物 的共 同治疗作 用 ;④药物对穴位 的作用 亦可通 过神经 系统和神 经体液 系统作用于机体 ,激 发人体 的抗病 能力 ,产生 出更大 的 疗效嘲。本法简 、便 、验 、廉 ,值 得在 基层 医疗 单位 推
针灸治疗要看人 的五种 类型来施 治 ,即 “ 古之善 用针艾 者 ,视人 五态乃治之” 。五态之人 ,是按 阴阳来分感觉 的 迟钝 和灵 敏的程度 。太 阴是 阴多 ,为迟钝 ;少 阴是 阴较 少 ,为次迟 钝 ;太 阳是 阳多 ,为 过 敏 ;少 阳是 阳较 少 , 较 为敏感 ;阴阳平和之人 ,为正常灵 敏度 。阴 阳和平之 人 ,针刺后针感 出现 比较及 时 ,故说 “ 气与 针相逢 ” ;少 阳之人 ,神情灵 活 ,容 易 出现感应 ,故 说 “ 神 易 动 ,气 易行” ;太 阳之人 ,神情灵活不安定 ,感觉过敏 ,针未 动 就出现感应 ,说是 “ 神动而气先针行 ” ;少 阴之人 ,较安

国医大师对针刺“得气”的认识

国医大师对针刺“得气”的认识

国医大师对针刺“得气”的认识1何谓得气“得气”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此篇云:“吸则内针,无令气忤。

静以久留,无令邪布。

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

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此段文字不仅提出了“得气”的概念,并且指出“得气”是针刺的目的:“以得气为故”。

此篇还将“得气”称为“气至”,云:“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

”宋·针灸名医窦汉卿《针经指南·标幽赋》,对得气时医生手下的感觉作了形象的描述:“气之至也,若鱼吞钩铒之浮沉;气未至也,似闭处幽堂之深邃。

”针刺若得气,则针下感觉滞涩而沉紧,就像在钓鱼时鱼吞钩饵的感觉;而如未得气,则针下的感觉,似在一个安静、空荡的房子里一样,什么异样的感觉都没有。

《黄帝内经》中不仅指出针刺得气时医生手下会有感觉,还指出得气时患者亦有感觉。

《素问·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云:“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

”这句话,指出了针刺时,要达到“神变而止”的目的。

这里的“神变”,即指患者对针刺有了感觉,神情都为之一变。

就像现在,当针刺得气的时候,患者往往会有惊呼“哎呀,麻了,还顺着××走呢”。

程莘农认为,针刺得气时,医生针下会有滞涩、沉紧的感觉,就好像穴位下面有东西在拖扯,同时,患者也会有酸、麻、胀、重的感觉。

在对针刺比较敏感的人身上,不仅会在接受针刺的穴位局部出现酸、麻、胀、重的感觉,这种感觉还会顺着经脉的走向传导。

所以也有人称得气为“循经感传”。

如未得气,则医生感觉针下空空如也,什么信息也感觉不到,患者除了可能出现的疼痛感觉以外,也同样没有什么感觉。

2留针与得气而今针灸者,于留针、行针与得气之关系,多曰行针之目的乃为得气,而留针,则是得气后将针留于穴位之内,以加强治疗效果。

程莘农详细分析《黄帝内经》原文,发现《黄帝内经》中留针与得气之关系是:留针是为得气,而得气之后,就要按补泻治疗目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处置。

一代针灸大师的八大针法绝技

一代针灸大师的八大针法绝技

⼀代针灸⼤师的⼋⼤针法绝技⼀、郑毓琳总结的针刺⼋⼤绝技郑毓琳根据《针灸⼤成》载“⾚凤迎源”、“青龙摆尾”、“苍龟探⽳”、“⽩虎摇头”、“龙虎交战”等按动物形象描述的补泻⼿法,结合临床,不断揣摩,不断实践,总结出了⼋种临床针刺补泻⼿法,即⼆龙戏珠、喜鹊登梅、⽼驴拉磨、⾦钩钓鱼、⽩蛇吐信、怪蟒翻⾝、⾦鸡啄⽶、⿏⽖刺法⼋种⼿法。

1.⼆龙戏珠系指施针时操作⼿法似耍龙灯时⼆龙戏珠⼀样动作,故名⼆龙戏珠。

操作⽅法:施针时使针刺感觉分两条线传导,包围眼珠为⽬的。

如针刺太阳⽳时,左⼿⾷指紧按⽳,右⼿持针速针或捻转进⼊⽳,针到⼀定深度,得⽓后,针尖先向上眼睑的⽅向提插或捻转,使热胀或凉胀的感觉传到上眼睑,⾄⽬内眦处,再使针尖向下眼睑的⽅向提插或捻转,使热胀或凉胀感觉传到下眼睑,⾄⽬内眦处,包围起眼珠。

此法⽤于针太阳⽳治疗⼀切眼病。

虚证⽤热补法;实证⽤凉泻法。

2.喜鹊登梅系指施针时操作⼿法似喜鹊在梅树枝上歌舞,头尾上下活动⼀样动作,故名喜鹊登梅。

操作⽅法:虚证⽤热补法,实证⽤凉泻法。

3.⽼驴拉磨系指施针时操作⼿法似⽼驴拉磨⼀样的动作,故名⽼驴拉磨。

操作⽅法:施针时⽤推盘⼿法(与古法盘针术相似)。

如针头维⽳时,左⼿⾷指紧按⽳,右⼿持针速刺或捻转进⼊⽳,得⽓后,将针提到⽪下,似推磨⼀样的推转针体,可连续推转⼏次。

热补法推转9次,推转的⾓度⼩;凉泻法推转6次,推转的⾓度⼤。

此法针头维⽳治疗头痛,针期门⽳治疗肝⽓郁滞,针章门⽳治疗痞块。

虚证⽤热补法,实证⽤凉泻法。

4.⾦钩钓鱼系指施针的操作⽅法似游鱼吞饵,与鱼钩上提的动作⼀样,故名⾦钩钓鱼。

操作⽅法:施针时⾏⼩提抖术。

如针膻中⽳,得⽓后,右⼿拇、⾷、中三指持针柄向前捻转多些,即得滞针现象,此似游鱼上钩吃⾷⼀样;右⼿持针柄,提着滞针的肌肤微微的拉抖⼏次。

补法连拉9次,泻法连拉6次。

此法针阳⽩、颊车、太阳治疗⼝眼㖞斜,针膻中、中庭治疗肝郁⽓滞、胸痹。

5.⽩蛇吐信系指施针时操作⼿法似⽩蛇吐信⼀样,⽤两枚针齐刺⼊⽳位中,故名⽩蛇吐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腧穴是人体生命 活动时肌肉、筋膜、 神经、骨骼、血管、 皮肤的高反应点,又 是人体脏腑正常机能 及疾病的反应点和治 疗的刺激点。
腧穴是有个体差 异的,腧穴是动态的, 可随进食、睡眠、运 动、年龄、性别、时 间、季节、气温、精 寸心理状态、疾病等 诸多因素产生动态改 变。
三、找穴之“术”(穴位是动态变化的,书本定位法上 只能参照)
针法之“术”-得气 远期疗效在于“知穴懂术”
一、概述
得气是所有针刺疗效的基础,也是所有针法的最终目 的。简单的酸麻胀痛并不能真正代表得气。真得气如《针灸 大成》《标幽赋》里面所说“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 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 治”。相同的穴位针刺操作, “得气”与普通针刺的疗效差别巨 大。 通俗理解的“如鱼吞钩”的“得气”是要求针刺时穴位有抽 动的针感,就好像钓鱼时鱼线被瞬间拉动的情形;好的针刺 手法要求是有抽动的针感而无针刺的疼痛,可调控为热、胀、 麻的抽搐而置可引导针感的上、下传向,这是针到病所的 关键,也是补泄手法的关键,顺补逆泄。 5.体位要求
尽量让施针部位放松,腹部建议侧卧位或屈膝位,头颈部建议 平卧位或侧卧位,腰背部建议屈膝府卧位,上肢部建议半屈肘位, 下肢背部建议府卧半屈膝位,下肢前部建议平卧直膝位。 6.穴位关联 很有意思,临床常见第一针没得气,第二针得气后再回来调整 第一针,发现很容易就得气了。 7.关于守气 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进针得气时针尖守住在得气的穴位上再适 当行针操作;另一种是冬天比夏天更难得气,此时押手需要仔细的 守住穴位才容易得气。
四、操作内容(7层次看操作)
第1层:常规针刺 (单手进针,酸麻胀痛,极少有得气)
第2层:押手捏住部位针刺
(减少进针疼痛,偶有得气)
第3层:押手捏/按住穴位针刺 (容易产生得气)
第4层:被施针部位主动或被动阻抗用力收缩定位 后再用押手捏/按住穴位针刺 (得气来的得心应手)
第5层:押手捏/按住穴位的前后左右再针刺 (如何引导气感的上下传递及顺补逆泻,《针灸大成》《补泄雪心 歌》里面一段“随则针头随经行,迎则针头迎经夺,更为补泻定吸 呼,吸泻呼补真奇绝。补则呼出却入针,㘞声针用三飞法,气至出 针吸气入,疾而一退急扪穴。泻则吸气方入针,㘞声祖气通身达, 气至出针呼气出,徐而三退穴开禁。此诀出自梓桑君,我今授汝心 已雪,正是补泻玄中玄,莫向人前轻易说。”)
第6层:第1针不得气的,扎第二针得气后再调整 第1针 (如何解决临床不得气的烦恼)
第7层:复合针法:烧山火与透天凉 (押手与刺手的结合,得气后要求押手和刺手按守 气要求,可进行小范围提插,耐心等待,时间到了, 热与凉也会到了;其中吸气时进针意思是押手紧控 制住穴位再进针,呼气时相反)
五、容易得气部位(主动活动与阻抗查体)
十二经络容易有“如鱼吞钩”的穴位
1.手太阴肺经:中府、天府、侠白、尺泽、孔最、鱼际。 2.手阳明大肠经:三间、合谷、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 、天鼎、扶突。 3.足阳明胃经:地仓、颊车、下关、头维、人迎、屋翳、膺窗、天枢 、外陵、水道、归来、髀关、伏兔、梁丘、足三里、丰隆、陷谷。 4.足太阴脾经: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胸乡、周荣。 5.手少阴心经:极泉、青灵、少海、少府。 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支正、肩贞、臑俞、天宗、曲垣、天窗、天 容。
二、对腧穴及经络来龙去脉的看法
事实
来源
存在形式
动态
腧穴是真实存在 的,是有形之物,经 络是腧穴产生活动的 路径,先有腧穴,根 据腧穴形成经络,后 面发展出很多穴位。
腧穴来源于实践 ,是由人们的神态、动 作、疾病等表现在肢体 被发现总结出来的。具 有3大特点:1.可以支 配人体生理活动;2.可 以治疗疾病;3.可以评 估人体机能强弱。
1.头部:颞肌。 2.颈部:头夹肌、斜角肌、胸锁乳突肌。 3.肩背部:上斜方肌、菱形肌、三角肌、肱二头肌长 头、肱三头肌长头、岗下肌、大圆肌、小圆肌。 4.腰部:腰方肌、竖脊肌、背阔肌。 5.臀部: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
6.大腿部:股内收肌、股中间肌、股外侧肌、股直肌、大 收肌、半膜肌、。 7.小腿部:腓骨长肌、趾长伸肌、腓肠肌。 8.前臂及上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拇长伸肌、尺侧腕 屈肌、第1骨间背侧肌(合谷处) 9.胸部:胸大肌、胸小肌。 10.腹部: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横肌、腹直肌。 11.头、手、足等不易有“如鱼吞钩”的穴位,以产生传导性 麻、凉、热感为优,以刺手针尖下感觉为重。
十二经络容易有“如鱼吞钩”的穴位
7.足太阳膀胱经:玉枕、天柱、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 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承扶、殷门、委中、秩边、承筋、承山。 8.足少阴肾经:涌泉(麻感)、太溪(触电感)。 9.手厥阴心包经:天池、天泉,内关(触电感)。 10.手少阳三焦经:臑会、肩髎、角孙。 11.足少阳胆经:悬颅、悬厘、风池、肩井、带脉、环跳、风市、中渎 、阳陵泉。 12.足厥阴肝经:太冲(麻木感)、阴包。
1.针感要求
其一:如鱼吞钩,这是真得气的表现;其二:把穴位针到皮 肤红润为得气。 2.押手要求 押手控制穴位,把动态的穴位尽量控制住,有形、有感。这 是容易得气的基础,经书上的呼吸就是押手的紧与松,而不是肺的 呼吸。 3.刺手的要求 进针不痛,控制针尖下感觉,做到病人感觉不到有针在穴位 里面。经书上很多手法是针对非现代毫针所用,对现代毫针而言几 乎都是套路,我们应主张以提插法为现代毫针针法。
1、看(其一是看肢体的形态,如步态、坐、卧等;其 二是看肤色,常用于四肢末端及头面部。我们要了解健康人的 正常体态及肤色)
2、动(主动活动,尤其是阳经)
3、阻(阻抗活动,测肌力) 4、摸(皮温) 5、捏(条索、痛点、感觉对比,常用于肢体近心端) 6、中医辨证(以经络辨证为主)
四、进针得气要领(进针时押手比刺手更重要,经 书上的针法很多是对押手的要求,反而被普遍误解 为对刺手的操作规范,单手进针法误打误撞没多大 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