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针王”郑魁山“过眼热”等针法解析(收藏)

合集下载

痛症的中医治疗(二)

痛症的中医治疗(二)

痛症的中医治疗(二)痛症的中医治疗(二)原创2016-04-04 刘丰毓天下中医(讲座节选)我们在治疗痛症时,要考虑怎么解决压力和张力的问题,膏药给身体一个压力,身体里的反应出现了一种张力,当两种力作用到一起的时候,里面的筋膜会重新布排。

筋膜是人体里最低级的组织。

在人体里面越高级的组织损伤了以后,越不容易痊愈,比如脑组织,稍微有点损伤,可能会引起半身不随。

但筋膜不是,筋膜是最低级的组织,最低级的组织损伤以后,它的那种自愈能力特别强,所以现在有一个新兴的学科——筋膜学说,遍布内外妇儿科。

我们可以把筋膜学说当成一种工具,我在天下中医微信群里讲过半年的《三焦论》(可直接点击??天下中医论坛微信讲座1期《论三焦之一》),在群里的都应该听过。

我在思考三焦的时候,我从腠理膜圆的角度来思考筋膜,筋膜在什么位置,我们怎么来调整筋膜。

因为在微信群里有很多限制,我只讲了用三焦理论在内科方面的治疗,在治疗痛症上我有所保留。

因为我不喜欢功利心很强的人,如果我讲扎这管那儿,怕群友把这当成绝招,我认为一种理念,更可贵的是你那种深入的思考,而不是把它变成一种绝招换钱,所以我在微信群讲课的时候对于一些技法有所保留。

刚才说了压力和张力对筋膜的作用,还有一个拉力,比如说乳腺增生,中药有很多办法,但都不彻底。

乳腺增生引起来的疼痛,用中药也能解决,但需要一点时间,可能你今天消了,明天又出来了。

乳腺是什么组织?乳腺也是筋膜组织。

乳腺出现增生后,我们治疗的靶点不应该放在增生上,而是去别的地方借筋膜。

听过这个词吗?就好比一个绳子,出现结了,你要直接解结不太容易,因为太紧了,你要从别的地方拉过一点绳子来,松一下,把结打开。

解乳腺增生这个结也是这样,离乳腺最近的筋膜就是后背,所以有一种办法就是刮痧,刮膀胱经、刺血,刮痧治疗乳腺增生痛症可以立竿见影。

这个理念就是借筋膜,解决的是拉力的问题。

这里出现一个结,我们在解决这个结的时候,直接去捅肯定不行,有一种疗法是直接捅,工具我都带了,一会儿让你们看看,绝对是可以直接捅开,也不疼,但是这绝对没有借筋膜来的巧妙,这是解决拉力的问题,刚才讲的膏药是解决张力的问题。

还原经典真相,深度解析人迎寸口脉针法

还原经典真相,深度解析人迎寸口脉针法

还原经典真相,深度解析人迎寸口脉针法作者/施传成编校/芸菱【导读】小编大四的时候,在师弟的推荐下废寝忘食的读完王钊老师的《灵枢针灸》,当时的兴奋劲如今还历历在目。

如果说那本书拓展了小编的针灸思维,施传成老师首次公开讲授的内经针法,则真正开始动摇自己“积攒”的针灸经验穴体系。

如果思维仅仅停留于针灸的经验穴积累,那么治病便永远停留在“下工”的层面。

今天,将施老师的内经针法分享给大家,希望有缘者学之,再次由衷感谢施传成老师的无私分享。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堪称中医圣典,更是针灸法祖,是中华祖先留给华夏子孙的民族瑰宝。

然《黄帝内经》文义古奥,知识广博,加之理论分散,编排杂乱(不符合现代章法)。

虽然历代研究《黄帝内经》的医家众多,但难以复原先祖原意。

纵观历代医籍,几乎见不到阐解人迎寸口脉针法之论,更别提实践应用人迎寸口脉针法了。

本人研究内经针法,一改过去以经研经做文字游戏的方法,以临床检验实践验证为先导的方式,让理论付诸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再以(验证正确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步步为营稳步推进,临床疗效神奇,深感古人智慧超常,先祖不欺人也。

为找到《内经》学习纲领获得研究捷径,一直想从《内经》中找到学习和研究的提纲性经文,以便分清《黄帝内经》广博篇章的轻重缓急,节省研究的时间和精力,当读到《禁服》篇时豁然开朗,由此深知人迎寸口脉针法在针灸中重中之重的地位,也从此开始了我的人迎寸口脉针法探索实践的艰辛研究历程。

反复学习研究《内经》相关经文,参考王钊、祝华英、杜建华、王伟等实践应用人迎寸口脉针法的经验,经多年临床反复验证和总结,终于解开了《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的诸多谜团,让沉寂二千多年的人迎寸口脉针法重现天日,相信老祖宗智慧结晶--人迎寸口脉针法定会造福子孙万代。

人迎寸口脉针法,是《黄帝内经》中高层次针刺方法之一,其法度严密,疗效非凡,是内经针法中解决人体大环境问题的“道”层次的针法,而非针对某病某症进行治疗的术。

郑魁山热补针法治疗五官科疾病经验

郑魁山热补针法治疗五官科疾病经验
虚、 精 血不 能上 营于 目, 治 以补 肾益肝 、 养 血 明 目之法 。 治疗 : 取风 池 , 用热 补法 , 使 热感 传 到 眼底 ; 肝俞、
2 临床 应用
2 . 1 面神 经麻 痹
案例 l 5月 1 2日
肾俞 , 用 热补 法, 不 留针 ;内睛 明, 用压 针 缓进 法, 留针
以防 发生 传 统针刺 手 法基 础 上, 本着 执简 驭 繁原 则, 在不 失 “ 烧 后期 应 针 足三 里 、 内庭 、 太冲 等 远 隔穴 位 , 山火 ”精 髓和 疗 效 的前提 下 , 创 立 了热补 法 。该 法 用 面神 经痉 挛 。
捻 按, 推着 守气 , 使 针 下沉 紧 , 产 生 热 感 。具 体操 作 : 进 针时, 术 者左 手 食 指或 拇 指 紧 按针 穴 ( 揣穴) , 右 手
多 因气 血虚 弱 , 营卫 失 调, 风寒 侵 袭 经络 所致 。用 在传 统 针刺 手法 中,“ 烧 山火 ”操 作难 度最 大 , 许 畴, 郑 老 秉 承 家 父 真 传 秘 旨, 但 深 感 其操 作 难 度 较 大 , 不 郑 老 强 调 , 对久治不愈或体弱气虚者, 宜配 会 阳 、长 用补 法或 加 灸, 以益 气振 阳 、养 血祛 风 。 利后学学习, 且 临床 应 用 范 围较 局 限, 故 在 融 汇 贯 通 强 、足三 里,
出, 左嘴 角 闭不 严, 常流 口水 和 露 出食物 。 在 某 医务 室 亦不 疲 乏 。视力 检查 示 :右 眼 1 . 2 , 左眼 0 . 1 。左 眼视
颜色稍浅, 边 缘 清 楚, 动 静 脉 迂 曲, 黄 诊 断为 “ 面神 经 麻 痹 ”, 治疗 效 果 不 显 。刻 诊 :左 眼 乳 头 水肿 消退 , 光 反射 消 失, 周边 未见 异 常 。守前 法 治 上 下眼 睑不 能 闭合, 露睛 1 c m , 左侧 面肌 松 弛 下垂 , 不 斑 中心 凹可见 ,

“西北针王”郑魁山“过眼热”等针法解析(收藏)

“西北针王”郑魁山“过眼热”等针法解析(收藏)

“西北针王”郑魁山“过眼热”等针法解析(收藏)郑魁山先生为中国著名针灸大家,临证以手法治疗疑难杂症而著称,“温通针法”即是先生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独创的治疗各种疑难杂证的特色针刺手法。

该手法补泻兼施,能激发经气并通过推弩守气,推动气血运行,使气至病所,具有温经通络化痰浊,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的作用。

郑魁山“过眼热”针法来自灵素馆 00:00 12:00一、过眼热针法以风池穴为主施温通针法,使热感传导至眼区,称为“过眼热”针法。

用以治疗各种眼疾常获良效。

风池穴处针感较明显,但临床不掌握针刺要领,无针感传导,则影响疗效。

古人云“气至而有效”,所以促使针感沿经络传至病所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手段。

风池穴为少阳经与阳维脉、阳跷脉的交会穴,针刺得当可使针感循少阳经、阳维脉、阳跷脉的走向而达眼、耳、额颞部,这也是风池穴可治疗五官疾病的原理。

操作方法患者正坐,自然体位,督脉风府旁斜方肌外侧,枕骨下凹陷中取穴。

选用1寸毫针,双手配合针尖朝向对侧目内眦进针~寸,进针后,刺手仔细体会针下气至感觉,得气后再行温通针法,使眼部产生温热舒适感,守气1~3分钟,守气后出针,按压针孔。

常用配穴:攒竹、太阳、内关、光明、太冲透涌泉等。

二、穿胛热针法取天宗穴为主施用温通针法,使热感传导至肩、臂部,起到散寒止痛的作用,称为“穿胛热”针法。

治疗风寒湿侵袭所致的上肢麻木疼痛和肩凝症等。

天宗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穴,位于肩胛冈下窝,古人有“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之说。

天宗穴用一般之刺法往往不易产生针感传导及温热感,采用温通针法则可使针感定向传导扩散并在肩关节局部产生温热感,通利关节,温经活络止痛。

1.治疗肩周炎操作方法患者取俯伏位,在天宗穴处用指压法找到敏感点,左手拇指为押手,右手持寸毫针直上斜刺1寸左右,得气后即行温通针法,使针感沿肩胛传至肩关节部,守气1~3分钟,使患者肩关节部感到温暖舒适,然后退针至皮下,出针,按压针孔。

嘱活动肩关节数次,再取侧卧位,针肩前、肩髃、肩贞、条口穴,行温通针法,留针20分钟。

道门秘传针灸妙决

道门秘传针灸妙决

道门秘传针灸妙决道门秘传针灸妙诀关注山东济南平阴东阿镇碧霞宫项静道道长针灸秘诀是历代医家临床实践和心血凝结的精华,历来被医家和武医名手所珍藏,宋元以后渐散见于各种医书之中,其妙法非心传口授难明其旨。

度师(道家全真金山派魏清晓师父教授医学、针灸、导引丹道诸法。

为简明扼要理解教意整理请名家里手多加斧正。

一、寻穴歌金针奥妙素称奇,按经详推复何疑;十二经中十五络,金水木火土不移;奇经八脉阴阳跷,冲任督带阴阳维;五募五俞并八会,经外奇穴悉载之;九气所致宜早遏,六淫客邪莫迟时;虚用补法指里转,实行泄法指外施;或补真阳元气后,或泄余邪病即离;诚能晓得个中妙,天下归仁称上医。

二、针法歌先说平针法,含针口内温,按揉令气散,掐指故教深,将针按穴上,令他嗽一声,随嗽归天部,停针再至人,再停归地部,待气候针沉,气若不来至,指甲切其经,次提针向病,针退天地人。

三、行针指要歌或针风,先向风门气海中。

或针水,水分夹脐脐边找。

或针结,针著大肠泄水分(“分”为“穴”之误)。

或针劳,须向风门及膏盲。

或针虚,气海丹田委中奇。

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

或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

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

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

翻胃吐食一般针,针中有妙少人知。

四、回阳九针歌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

环跳三里并合谷,此是回阳九针穴。

五、禁针穴歌脑户囟会及神庭,玉枕络却到承灵。

颅囟角孙承泣穴,神道灵台膻中明。

水分神阙会阴上,横骨气冲针莫行,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穴到青灵,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无妊娠,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客主人莫深,肩井深时人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灵,海泉颧髎乳头上,脊间中髓伛偻形,手鱼际陷阴股内,膝膑筋会及肾经,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六、禁灸穴歌禁灸之穴四十五,承光哑门及风府,天柱素髎临泣上,睛明攒竹迎香数,禾髎颧髎丝竹空,头维下关与脊中,肩贞心俞白环俞,天牖人迎共乳中,周荣渊液并鸠尾,腹哀少商鱼际位,经渠天府及中冲,阳关阳池地五会,隐白漏谷阴陵泉,伏兔脾关委中穴,殷门申脉承扶忌,阴市下行寻犊鼻,灸而勿针针勿灸,针经为此常叮咛,庸医针灸一齐用,徒使患者炮烙刑。

名老针灸专家经验集---八法治疑难杂症,郑魁山临证经验

名老针灸专家经验集---八法治疑难杂症,郑魁山临证经验

名老针灸专家经验集---八法治疑难杂症,郑魁山临证经验“八法”治疑难杂病---郑魁山临证经验郑魁山(1918-2010),男,河北省安国县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甘肃省首届名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号称“西北针王”、“中国针灸当代针法研究之父”。

生于1918年12月,16岁跟随父亲郑毓林学习针灸医学。

1942年和父亲赴北平行医。

1947年考取中医师,1951年和高风桐等创办北京市中医学会针灸研究班。

1952年7月与栾志仁等创办北京市广安门联合诊所。

1953年3月协助北京中医学会创办针灸门诊部。

1954年3月任华北中医实验所针灸主治医师,1955?196年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任主治医师兼第三研究室负责人,1970年1月下放后留甘肃省工作。

著作有《针灸集锦》、《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

曾任甘肃中医学院针灸系名誉主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甘肃省针灸学会副会长。

出版专著14册,其中《针灸集锦》获甘肃省新长征优秀作品一等奖,日本京都中医研究会1983年翻译成日文出版;《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台湾千华图书出版公司1989年用繁体字出版;《点校·针灸大全》、《针灸问答》、《针灸补泻手技》,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1991年用日文出版。

临床和科研实践,创立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针灸治疗八法”。

1961年12月,郑魁山与朝鲜实习班留影(后排右三)图1在美国演示郑氏针法图2郑魁山在为研究生上课图3郑魁山和学生黄龙祥合影(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世界针联执委,右一)图4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在长期从事针灸学的临床、科研与教学活动中,郑氏对针灸学理论与传统手法,以祖国医学的辨证施治,基础理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为指导,努力探索针灸配穴和针刺手法的应用规律。

双手操作,重用左手,注意总结疑难杂症的治疗,在传统手法的基础上,对“烧山火”、“透天凉”等手法去繁就简、精练手法;在古代“子午流注”、“灵龟八法”论述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经验,改革旧图,研制新的临床应用盘。

针灸7大流派及擅长针法,看看你属于哪一派?

针灸7大流派及擅长针法,看看你属于哪一派?

针灸7大流派及擅长针法,看看你属于哪一派?通过梳理我国几千年来的针灸学术成就,提炼综述了现代几大针灸流派的学术思想和特色技术,供大家了解。

澄江针灸学派澄江针灸学派是上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西医冲突、汇通与交流的社会背景下,由著名中医学家、针灸教育家、南京中医药大学首任校长承淡安先生所倡引,以苏南地区为中心,辐射全国乃至欧美的中医流派,江阴古称“澄江”,因而海内外弟子门生共同将本学派名之曰“澄江针灸学派”。

澄江针灸学派是现代针灸学科体系、针灸高等教育体系与现代针灸科研体系的奠基力量。

澄江针灸学派的学术力量仍然活跃在海内外医疗与教育机构,致力于进一步拓展针灸学术影响,推动针灸学教育与科研的进步。

承淡安主要学术观点与贡献1、强调针灸的科学与临床价值针对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思潮,承淡安基于自己临床实践中的观察和体验,并在比较中、西方医学理论体系后,提出:“西洋科学,不是学术唯一之途径;东方学术,自有其江河不可废之故。

何也?凡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即成一种学术。

西洋科学,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东方学术亦能之。

而针灸学术之神奥,却有不能言之尽成理者,此由古书晦涩,后人不能通之,非其本身不通也……即须将古书晦涩之理,细加考证……自己明白,使人皆明白,此即谓之科学。

”在针灸研究、教学实践中,承淡安一方面强调首先要弄清中医学理,并从临床上去摸索和证实阴阳、五行、营卫、气血,以及解剖学上难以理解和认识的经络,才能提示针灸治病机理。

另一方面,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将日本对针灸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吸纳到自己的著作中,并试图运用巴甫洛夫神经反射理论,阐述针灸作用机理。

对于针灸的临床价值,承淡安用“便利、速效、经济”三个词进行了总结,认为针灸治病,简便易行,收效倍速,利国利民,是普通百姓降低医疗费用之首选。

面对缺医少药的抗战后方,他还曾发出“针灸也能救国”的呐喊。

2、将现代解剖学引入腧穴理论,阐明腧穴内涵承淡安认为,作为针灸施术的刺激点,医者必须明晰腧穴的定位结构。

郑魁山谈针灸基本功(四):行针候气法

郑魁山谈针灸基本功(四):行针候气法

郑魁山谈针灸基本功(四):行针候气法行针是针刺穴位后,利用搓捻提插等操作,使患者得气的方祛。

候气是医生采用各种方法以候患者经气(感应)的到来,并包括气不至时之催气,得气后的行气和守气。

气至亦即得气,这种感应医生和患者均可察知。

患者在扎针部位感到的酸、困、麻、胀、热、凉、触电样等感觉,并可似线状地向上、下传导或似片状地向周围扩散;医生感到的是针下沉紧、冲动,针体转动有吸力,以及看到针穴处或针穴远处的肌肉跳动。

要根据病位的深浅和表里决定针刺和行气的部位。

如表证和皮肤疾患,病位浅,应在天部候到感应,并且使之放散、传导以通调腠里;病邪在肌肉、经络和半表半里,病位居中,应在人部候到感应,并且使之放散、传导,以疏通经络;病邪在脏腑、骨髓之里证和痛证,病位深,应在地部候到感应,并且使之放散、传导,以调理脏腑和镇痛。

《针灸大成.南丰李氏补泻》说:“除寒热病,宜于天部行气;经络病,宜于人部行气;麻痹、疼痛,宜于地部行气。

”即按病位行气的方法。

要根据病情之虚实,决定针之补泻。

如久病、气短、便溏、脉弱无力的虚证或进针后针下空虚及出针时针下仍轻滑时,应用弹、捻、提、按等补法,促其针下稍涩,热感传导以补其虚;新病、胸满、腹痛、便结、脉大有力的实证或进针后紧涩及退针时针下仍过于沉紧时,应用搓、摇、循、摄等泻法,促其针下松滑,凉感放散以泻其实。

《素问.针解篇》说:“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即按病情行气的方法。

患者的针感性质(酸、困、麻、胀、热、凉等)和传导远近,以及循经与否,和医生的操作手法、操作时间、取穴是否正确以及患者的病情等均有密切关系。

因此,将针进到一定深度后,如无得气现象或感传不明显或针感消失时,可采用下列方法以促使得气:1.候气法即在不得气时,将针停在原处,留针3~5分钟,再进行提插捻转而使气至的方法。

2.催气法即当针刺后不得气时,用手法催使气至的方法。

催气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1) 搜法是针已进到所定深度尚不得气,即将针退到皮下,改变针刺方向,再行进针;如仍不得气,再向前、后或左、右有目的地直刺或斜刺,反复地进退搜(探)索,以催其气至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针王”郑魁山“过眼热”等针法解析(收藏)
郑魁山先生为中国著名针灸大家,临证以手法治疗疑难杂症而著称,“温通针法”即是先生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独创的治疗各种疑难杂证的特色针刺手法。

该手法补泻兼施,能激发经气并通过推弩守气,推动气血运行,使气至病所,具有温经通络化痰浊,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的作用。

郑魁山“过眼热”针法来自灵素馆00:00 12:00
一、过眼热针法以风池穴为主施温通针法,使热感传导至眼区,称为“过眼热”针法。

用以治疗各种眼疾常获良效。

风池穴处针感较明显,但临床不掌握针刺要领,无针感传导,则影响疗效。

古人云“气至而有效”,所以促使针感沿经络传至病所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手段。

风池穴为少阳经与阳维脉、阳跷脉的交会穴,针刺得当可使针感循少阳经、阳维脉、阳跷脉的走向而达眼、耳、额颞部,这也是风池穴可治疗五官疾病的原理。

操作方法患者正坐,自然体位,督脉风府旁斜方肌外侧,枕骨下凹陷中取穴。

选用1寸毫针,双手配合针尖朝向对侧目内眦进针0.5~0.8寸,进针后,刺手仔细体会针下气至感觉,得气后再行温通针法,使眼部产生温热舒适感,守气1~3分钟,守气后出针,按压针孔。

常用配
穴:攒竹、太阳、内关、光明、太冲透涌泉等。

二、穿胛热针法取天宗穴为主施用温通针法,使热感传导至肩、臂部,起到散寒止痛的作用,称为“穿胛热”针法。

治疗风寒湿侵袭所致的上肢麻木疼痛和肩凝症等。

天宗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穴,位于肩胛冈下窝,古人有“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之说。

天宗穴用一般之刺法往往不易产生针感传导及温热感,采用温通针法则可使针感定向传导扩散并在肩关节局部产生温热感,通利关节,温经活络止痛。

1.治疗肩周炎操作方法患者取俯伏位,在天宗穴处用指压法找到敏感点,左手拇指为押手,右手持1.5寸毫针直上斜刺1寸左右,得气后即行温通针法,使针感沿肩胛传至肩关节部,守气1~3分钟,使患者肩关节部感到温暖舒适,然后退针至皮下,出针,按压针孔。

嘱活动肩关节数次,再取侧卧位,针肩前、肩髃、肩贞、条口穴,行温通针法,留针20分钟。

2.治疗上肢麻木操作方法取俯伏位,在天宗穴处找到敏感点,左手拇指为押手,右手持1.5寸毫针向腋窝方向斜刺,得气后行温通针法,使针感经肩关节沿上肢直达手掌,循经产生温热舒适感,守气1~3分钟,留针20分钟。

同时配合针刺患侧曲池、外关行温通针法,点刺十宣。

此法也可用于治疗上肢疼痛、震颤、拘挛等,疗效均好。

对中风后肢体偏瘫、痿软和风湿痹证等,病在上肢部,取风池、大椎、大杼、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后溪等,病在
下肢部,取肾俞、关元俞、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悬钟、足临泣等,治疗时按顺序由上而下依次针刺,用温通针法,使热感传导至肢体远端,起到活血通脉、恢复肢体运动功能的作用,称之为“通经接气法”。

三、通督热针法此方法是郑氏针法主要传承弟子对温通针法临床应用的发挥。

以大椎穴为主施温通针法,使热感传导至背腰部,称为“通督热”针法。

用以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肩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及肩背腰部寒冷不适诸症常获良效。

大椎为督脉要穴,是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会之所,既可调解督脉经气,又可调节六阳经经气。

因此,大椎穴施温通针法能达到祛邪除蒸、散寒通痹、振奋阳气、温阳通督、益气补虚的功效。

操作方法患者取俯伏坐位,在大椎穴处左手拇指为押手,右手持1~1.5寸毫针直下斜刺0.8~1寸,得气后即行温通针法,使针感沿脊柱下传至背腰部,产生温热舒适感,守气1~3分钟,然后退针至皮下,出针,按压针孔。

常用配穴:命门、外关、风市、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

四、周天热针法此方法是郑氏针法主要传承弟子对“温通针法”临床应用的发挥。

以气海穴为主施温通针法,使热感传导至上腹、胸、头面、腰背、四肢部,称为“周天热”针法。

用以治疗脏腑病及各种疑难病症常获良效。

气海穴乃肓之原穴,为元气之海。

因此气海穴施温通针法能温阳益气,益肾强身。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在气海穴处左手拇指为押手,
右手持1.5~2.0寸毫针直刺进针1~1.2寸,得气后即行温通针法,使温热舒适感传导至上腹、胸、头面、腰背、四肢部,守气3~5分钟,然后退针至皮下,出针,按压针孔。

常用配穴:百会、内关、中脘、天枢、丰隆、复溜、太冲透涌泉等。

医学类职业资格证书全国通用官网可查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并交流此文不作为医
疗诊断依据请在医师指导下操作使用
本文由灵素馆整理发布
灵素馆一个学习中医的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