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谈董氏理论

合集下载

论董氏奇穴的特点和理论基础

论董氏奇穴的特点和理论基础

论董氏奇穴的特点和理论基础董氏奇穴及针刺方法是盛行于台湾和海外的一种特殊的针刺疗法,该奇穴的分布及应用,既源于传统的经络系统和针灸方法,又有所创新而独具特色,是目前行之有效的众多针灸新法中的一个新的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发展前途。

现对其分布特点、针刺法及其理论基础作一简介。

1 董氏奇穴穴位分布特点董氏奇穴共有740个穴位,临床常用者约200余穴,这些穴位广泛分布于人体头面、耳、手、臂、腿、足等部位,大体可分为12组:即手指部称“一一部位”,手掌部称“二二部位”,前臂部称“三三部位”,后臂部称“四四部位”,足底部称“五五部位”,足背部称“六六部位”,小腿部称“七七部位”,大腿部称“八八部位”,耳朵部称“九九部位”,头面部称“十十部位”,另有“后背部位”及“前胸部位”,共12个部位。

(见199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杨维杰著《董氏奇穴针灸学》)。

其分布特点如下。

1.1 骨缘分布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故进针时均紧贴骨缘。

如“一一部位”及“二二部位”的穴位均贴骨,或进针抵骨。

“三三部位”的心门穴、肝门穴、肠门穴,“五五部位”的海豹穴、木妇穴,“六六部位”的火主穴、门金穴,“七七部位”的四花上穴、足三重穴等,均贴骨缘。

灵骨穴也是紧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等等。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故其治疗效应显著。

1.2 穴位组合董氏奇穴组合穴位较多,即多个穴位为一组,多穴一名,针刺效应相同。

如腑巢穴即包括23穴;后背的五岭穴包括大椎骨下连续10节10个穴位、旁开3寸连续8个穴位、再旁开3寸连续7个穴位,总共44个穴位:“七七部位”的下三皇穴包括天皇、地皇和人皇:“八八部位”的上三黄穴包括其黄、明黄和天黄等穴;其他如足三重穴、指三重穴、指肾穴、五虎穴、外三关、四马穴等,均为组合穴位。

董氏奇穴的穴位组合特点与其刺法之“倒马针法”常两针、三针并刺有关。

1.3 背部七线董氏奇穴有相当数量的穴位集中在背部,且位于7条垂直的直线上。

董氏中医学原理之三

董氏中医学原理之三

董氏中医学原理之三:肿瘤的临床治疗文章来源:有问必答健康社区2005-2-17 9:45:37文字大小:【大】【中】【小】董草原,广东化州人,自学中医成材。

已出版《生命与疾病》、《易经与癌症》等专著。

认为医源于易,故学医由易入,对健康生命与非健康生命认识,皆以易学原理相推,并在医学实践中得到不断验证。

讲求天人相应,强调阴阳平衡,治病因人而异,务求辨明寒热虚实。

其治肿瘤,不主张手术及术后放疗、化疗、介入疗法;更反对不加辨证,一味进补。

主张清热、解毒,用吐、下、消法,收到一定效果。

虽然其理论尚不成体系,文字朴素无华,但其对中医学之理解与运用确有独到之处。

其思想观点属一家之言,现予以发表,欢迎大家讨论、评论乃至批判。

我在《易经与癌症》一书中已经详细论述癌症的产生原因及临床治则。

人体内的正常细胞所以会质变成癌细胞,是因为体内整体或局部的阴阳生命力亢进的结果,亢进的生命力消失了,癌也消亡了。

为什么呢?黄帝内经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

”这就明确地指出,自然阴阳力象纲纪一样牵引和限制着自然物质和生命的发展变化。

物质要变,就要有阴力或阳力的作用,物质变化的大小和速度也是由阴阳力决定的。

人体是有生命的机体,人所以能生存生长是因为有阴阳力作用。

正常生命生存发展所必需的阴阳生命力一失去,生命也必然失去。

癌生命也是这样,当癌生命所需的阴阳生命力失去了,癌生命也会消失,所以在临床上用药物或食物将体内的亢进的阴阳生命力除掉,癌也会自行消除。

经过近30年的癌症研究和治疗后,我总结出以下治则:治癌先治热,癌症不能攻也不能补,宜解,一剂药同时治整体,癌症三分治七分养。

对癌症患者分三个阶段治疗:第一阶段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为主;第二阶段边清余毒边补个别机能;第三阶段调补平衡巩固阴阳生命力。

治癌容易救命难,这个人有癌肿块出现,说明这个人的整体或局部机体中的阴阳生命力已经亢进,也就是说癌症患者的阴阳生命力超出了正常,就象发动机的热力超常一样,发动机的超常热力会将大部分机件烧坏,人的超常亢进生命力也会将人体内的正常机体损坏,加上癌分泌的毒液和废物对机体的破坏,癌症患者的内机体大部分被破坏。

论董氏奇穴的特点和理论基础

论董氏奇穴的特点和理论基础

论董氏奇穴的特点和理论基础董氏奇穴及针刺方法是盛行于台湾和海外的一种特殊的针刺疗法,该奇穴的分布及应用,既源于传统的经络系统和针灸方法,又有所创新而独具特色,是目前行之有效的众多针灸新法中的一个新的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发展前途。

现对其分布特点、针刺法及其理论基础作一简介。

1 董氏奇穴穴位分布特点董氏奇穴共有740个穴位,临床常用者约200余穴,这些穴位广泛分布于人体头面、耳、手、臂、腿、足等部位,大体可分为12组:即手指部称“一一部位”,手掌部称“二二部位”,前臂部称“三三部位”,后臂部称“四四部位”,足底部称“五五部位”,足背部称“六六部位”,小腿部称“七七部位”,大腿部称“八八部位”,耳朵部称“九九部位”,头面部称“十十部位”,另有“后背部位”及“前胸部位”,共12个部位。

(见199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杨维杰著《董氏奇穴针灸学》)。

其分布特点如下。

1.1 骨缘分布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故进针时均紧贴骨缘。

如“一一部位”及“二二部位”的穴位均贴骨,或进针抵骨。

“三三部位”的心门穴、肝门穴、肠门穴,“五五部位”的海豹穴、木妇穴,“六六部位”的火主穴、门金穴,“七七部位”的四花上穴、足三重穴等,均贴骨缘。

灵骨穴也是紧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等等。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故其治疗效应显著。

1.2 穴位组合董氏奇穴组合穴位较多,即多个穴位为一组,多穴一名,针刺效应相同。

如腑巢穴即包括23穴;后背的五岭穴包括大椎骨下连续10节10个穴位、旁开3寸连续8个穴位、再旁开3寸连续7个穴位,总共44个穴位:“七七部位”的下三皇穴包括天皇、地皇和人皇:“八八部位”的上三黄穴包括其黄、明黄和天黄等穴;其他如足三重穴、指三重穴、指肾穴、五虎穴、外三关、四马穴等,均为组合穴位。

董氏奇穴的穴位组合特点与其刺法之“倒马针法”常两针、三针并刺有关。

1.3 背部七线董氏奇穴有相当数量的穴位集中在背部,且位于7条垂直的直线上。

董氏奇穴针灸学总论

董氏奇穴针灸学总论

董氏奇穴针灸学总论杨维杰著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简介董氏奇穴,乃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历来口授心传,不著文字,不传外姓,其独门之秘穴心法,对外隐而不发,秘而不宣,几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秘术”之称。

董氏先祖以其灵性智慧,妙造独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

正如《医贯》有云:“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董氏奇穴非一方一法,一穴一术,乃自成体系的针灸流派,堪称针道。

其医理学术深如渊壑,浩若瀚海。

择其要者举述如下:一、穴法特色董氏奇穴号称七百四十穴,真正公开的尚不足二百。

分布在手指(一一部位)、手掌(二二部位)、前臂(三三部位)、上臂(四四部位)、足趾(五五部位)、足背(六六部位)、小腿(七七部位)、大腿(八八部位)、双耳(九九部位)、头面(十十部位)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

1、骨缘分布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讲究贴骨进针。

如妇科、还巢、灵骨、足三重等,均贴骨缘。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贴骨缘分布,故疗效显著。

2、穴位组合董氏奇穴多以组合穴应用。

如胸腹及后背穴位,均以组合穴出现,多用刺血针法,取穴灵活,安全有效。

他如驷马穴、上三黄、下三皇、外三关等,均为三穴并列,跨越身体某一区段。

此乃董氏奇穴一大特色,其临床效应之快捷,非传统经穴可比。

3、命名朴素董氏奇穴之命名,朴素直观,容易掌握。

如正筋、正会、肩中(以部位命名);木火、水金、土昌(以五行命名);明黄、天黄、肺心(以五脏命名);妇科、眼黄、肝门(以主治命名)。

4、正经奇穴董公历来提倡董氏奇穴乃“正经奇穴”,正因为对十四经穴有深入的研究,才会独创数百奇穴,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有很深的渊源。

杨师在十四经穴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对五输穴的应用发挥,更是出神入化,妙趣横生。

恩师常常告诫:“要想精于董氏奇穴,必须读通《灵枢经》,董氏门生不可不知。

”尤值一提的是,董氏奇穴之最精华处,乃董氏七十二绝针(对某种疾病有特殊疗效之穴位)、董氏三十二解针(解毒、解晕、解痛有奇效)。

董氏奇穴针道原理

董氏奇穴针道原理

董氏奇穴针道原理董氏奇穴针道原理本篇重点阐释董氏奇穴针灸独特的理论体系。

董公原著《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仅仅讲述了数百奇穴的分布及主治,诸多内容尚未公开,杨师根据董公生前之口授心传,结合自己多年的临证参悟,构筑了董氏奇穴针灸完整的理论框架。

常波参考在台北跟杨老师随诊学习的心得笔记,将其理论之精华底蕴一一剖析,系统整理如次:(一)董氏奇穴之取用1.暗影及青筋当某脏腑或经络有病变时,常常在身体某些特定部位出现暗影(经云:有诸内必形诸外)。

一般而言,在手掌及面部较易出现,这种方法除了反映病变,有助于诊断外,尚可在该处施针,产生治疗效应。

董公于此法甚为精通,并以此形成固定治疗穴位,如水金、水通治逆气咳喘,五虎穴治手脚痛,重子、重仙治肩背痛等等,均为此方法之发挥。

青筋即青紫暴张之静脉血管,亦称郁络。

多见于肘、膝或小腿外侧,亦可见于鱼际、然谷部位。

董公认为许多久病、怪病、顽症痼疾均可见此反应,若不注意此症,其所有患处则永不能根治。

据杨老师经验,有些病刺血治疗一次,即有痊愈者,一般经针治一次后即大见减轻,数次后,其病就根治。

2.全息在中医天人合一学说中认为:每一个局部均与全体相关,每一个局部均能反映全体,也皆能以之治疗全体,这就是全息论的观点。

董氏奇穴的穴位分布与全息律亦有相似之处,董公强调任一局部皆能治疗全身疾病,董公虽将全身区分为十二治疗部位,但每一部位均可独立治疗全身疾病。

一个组穴本身即常蕴有全息意味。

例如灵骨、大白并用为董公温阳补气要穴,治病之多,几乎全身无所不包,疗效之高,亦非其它穴位所可比拟。

大白位置与三间位置相符,系大肠经俞穴,灵骨穴在一、二掌骨结合部之前,两穴合用涵盖俞原所经之处,若以全息律而论,大白、灵骨皆以深针为主,又深透上、中、下三焦,因此不论纵横,此二针皆涵盖三焦,效果之大,自是可知。

董公的倒马针法常两三针并列,虽说因并立加强了治疗作用,但何尝不是凭借全息作用,全体互应的结果。

尤其是八八部位三针并列的脏腑治疗系列,更与全息律有着不谋而合的关系。

董氏针灸治疗原理

董氏针灸治疗原理

董氏针灸治疗原理董氏针灸治疗原理是基于传统中医理论和针灸学的基础上,结合了董氏针法和董氏针灸特色的疗法。

以下是详细的回答。

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通过在特定部位刺激人体,调节和平衡气血、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疗法。

董氏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重要流派,源于清代董氏家族的世代相传而得名。

董氏针灸治疗的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经络理论:董氏针灸主张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有经络相通,气血流通于经络之中,疾病会导致经络堵塞。

董氏针灸使用针刺经络上的特定穴位,通过刺激穴位,调节和畅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阴阳平衡: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取决于阴阳的平衡。

董氏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和平衡体内阴阳,使阴阳之气得以协调,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3.气血调理:董氏针灸注重调理气血,认为气血的活动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

董氏针灸利用针刺穴位,通过刺激经络,调节和平衡气血的流动,消除气血堵塞,增强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神经调节:董氏针灸通过刺激针灸穴位,可以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射作用来调节人体的功能。

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刺激神经末梢,通过神经传导,改变器官的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5.综合调节:董氏针灸综合运用多种调理方法,包括刺激穴位、按摩、拔罐、艾灸等。

通过综合调理,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董氏针灸治疗原理基于中医经验和理论,注重整体观察和综合调理。

董氏针灸强调刺激穴位的准确性和疗效,注重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追求针对病症的个体化治疗。

通过针灸的刺激和调理,改善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促进治愈和康复。

总之,董氏针灸治疗原理是基于中医理论和经验,通过刺激特定的针灸穴位,调节和平衡人体的气血和阴阳,调整神经系统功能,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董氏针灸注重个体化治疗,通过综合调理达到治愈和康复的效果。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临证治验第一篇董氏奇穴理论体系第一章董氏奇穴特点与针法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临证治验第一篇董氏奇穴理论体系第一章董氏奇穴特点与针法

董氏奇穴理论体系子宫卵巢生殖器膀胱生殖器十二指肠颈部喉气管睾丸心胆胆第一章董氏奇穴特点与针法一、董氏奇穴源流董氏奇穴系董门祖传数十代具有独立体系的奇穴针灸学。

历经千年,代代相传,董景昌先生在其家传绝学奇穴基础上,经大量的临床实践逐渐完善发展起来的独具特色之针灸体系。

董景昌先生(1916-1975),祖籍山东省平度市。

自幼随父学医,18岁在家乡独立行医,名震四方。

1949年董公举家迁往中国台湾,自此在台行医,期间临诊多达40万人次,患者遍及台湾各地。

并于1971年,董公以奇穴针术速愈高棉国总统朗诺之半身不遂,自此名扬天下。

为弘扬董门针术,董公打破家规,广收门徒,开山授徒73人,董氏传人遍及世界各地,为传播董氏绝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董公于1973年编著《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一书,使董门绝学正式公开于世,相继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不断壮大。

近年来已风行全球,传遍世界各地。

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学说不断完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已正式形成,是目前行之有效众多针灸新法中的一个新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发展前途,为针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董氏针法优势特点(1)董氏取穴主要在四肢部,其次在头部,很少用到胸腹及腰背部,这正是与传统针灸反差最大的地方。

这一取穴的运用避开了人体的脏腑器官,若在胸腹及腰背用穴时也仅以刺血用之,不用毫针刺法,故董氏奇穴具有取穴方便、危险性小的优势。

(2)董氏奇穴不以经络定穴,而是以部位定穴,具有易学、易记、易掌握之优势。

(3)董氏针术乃循“正经”之“奇穴倒马组穴”,若诊断正确,认穴准确,手法精确,则功效强大,奏效神速,立除沉疴,具有作用效速的特点。

(4)董氏针法操作简便,临床仅以动气、倒马、牵引、刺血法即可,既简单又明确,一般不需要各种复杂的补泻手法,具有易操作、疗效强的特点。

(5)董氏针术一般不采用强刺激手法,仅以“正刺”、“斜刺”、“皮下刺”即可,可减轻患者之痛苦,减少晕针的发生。

董氏针灸脏腑别通理论

董氏针灸脏腑别通理论

董氏针灸脏腑别通理论。

若就卦爻来看,阳明及厥阴皆在卦之中爻,有闭合之意,故为阖。

观伤寒之邪,当其阳亢之极则入阳明,而成循衣摸床不识人之重病;阴寒之极则入厥阴,则为厥逆之证。

而温病热入手厥阴心包则神昏,入足厥阴则动风,皆为病症之极,已至闭阖之最后阶段,而有严重之精神证状。

开合枢与经络的关系密切相关,即以足三阳为例 : 太阳为开,在背部最外面;阳明为阖,在胸腹在最里面;少阳介于两者中间,分布在胁肋。

董氏奇穴的分布也与此相关。

也可试将手掌握成一个圆形如太极,便可发现开阖枢两两相连。

先看少商与少泽,一为太阴,一为太阳,即是开;关冲为少阳经,少冲为少阴这为阖;中冲为厥阴经,商阳为阳明经,中冲与商阳为阖,这就汇成了开合枢的规律。

若从脚掌来看,亦成太阳太阴紧邻排列,厥阴阳明紧邻排列。

至于涌泉,日人赤羽幸兵卫作〈知热感度测验〉时,以至阴与窍阴间之内至阴代替,这样亦成为少阳少阴紧邻排列的状况,说明了开阖枢有一定的排列次序。

此种位置与《素问?阴阳离合论》所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

」及《阴阳离合论》所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

」相符内经据此而确定经络循行部位,三阳在阳面,三阴在阴面,然后根据阳仪,肺、大肠〈兑〉,心、小肠〈离〉,心包、三焦〈震〉走手上,阴仪肝、胆〈巽〉,肾、膀胱〈坎〉,脾、胃〈艮〉走脚上。

又据阴升阳降,或到指端止,或从指端起,例如太阳经从小指走在阳面之最外,少阳沿约指〈无名指〉走在阳面之中间,……其它以此类推。

此一开阖枢握拳之图以逆时钟方向旋转,依此圆形从最外之太阳向内运行〈传经〉,依次为少阳,最后为阳明,阳尽则阴,依次为太阴、少阴,最后为厥阴。

将拳头伸开则开阖枢之关系成下图。

也甚合《伤寒论》太阳传少阳,传阳明,传太阴、少阴、厥阴的六经传变次序。

六(总四十七)、请问气血多少与治疗有何关系 ?答答 : 《标幽赋》说:「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谈董氏针法要点董氏奇穴目前在世界的许多国家及地区如韩国、美国、中国及台湾均已普及,可以说董氏奇穴是与十四经穴并立的针灸体系,而且许多地方比十四经穴的效果更好,精通十四经穴才能较好的掌握董氏奇穴,深入研究董氏奇穴对于十四经穴也会有更深的认识。

我们来看看董氏针法基本上与十四经穴有什么差异,各位都知道十四经针法在于通过经络治疗疾病:第一是循经取穴。

第二是表里经取穴。

第三是手足同名经取穴。

事实上十四经的高级针法也有很多是在远处扎针,《针灸大成.标幽赋》说:「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半取」。

左边有病针右侧,右侧有病针左边,头有病针脚,下面有病针上部。

各位知道,自古以来,高明的医师多半是不针患处的,左边有病针右边,这有平衡作用,上面有病针下边则有疏导的作用。

左上有病在右下方扎针,或右上有病针左下方,这就称做巨刺法,这种方法常用于活用十四经穴,在董氏奇穴中这种刺法也用的最多。

董氏针法最重要的核心内涵就是〈脏腑别通〉,例如肝与大肠通,大肠经走手,肝经走足,一在手一在足,一为阳一为阴,一为腑一为脏。

因能通上下左右而达平衡,治疗效果比本经取穴更佳。

就以曲池为例来看,大家知道曲池在大肠经上,因此曲池治泄泻效果甚佳,由于大肠与肝通,治疗眩晕症及头痛效果很好,也能降血压,并能治美尼尔氏症。

再举个例子,网球肘也可活用曲池穴治疗,在经穴学中曲池定位并未贴骨,针灸时稍往后贴骨效果既好又快,这种刺法就是董氏针法的第二重要理论的「体应针法」中的「以骨治骨」,即是贴骨刺或针刺抵骨可以治骨病,各位若读过《灵枢官针篇》,对这种针法就能有所了解。

曲池穴旁是尺泽穴,尺泽穴旁有一大筋,针刺尺泽穴贴筋进针,治疗五十肩特效,五十肩之肩臂不能举动可以说是筋病,这就是「以筋治筋」。

董氏针法的「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的治疗效果是很大的。

在《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中对「脏腑别通」法有详细的的介绍,「脏腑别通」原称「五脏别通」,系从《内经》而来,如再深入探索,就会了解此系从《易经》而来。

若无《易经》就无今日的经络,可以说易学为经络之根源,多研究易经的对称及平衡法,就能成为针灸的高手。

有关董氏的「体应针法」在治疗篇也有介绍及说明,此外董氏针法虽说是以奇穴为主,但是也不能脱离五行理论,若能多研究五俞穴则会对董氏奇穴及针法活用的更好。

董氏奇穴还有一个重要原理就是全息原理,董老师认为每个部位都可分为上中下三焦,例如前臂前段相当于上焦能治头面病,中段部位相当于中焦可治中焦病,肝门肠门就在这个部位内。

后段为下焦,心门穴位在此部位内,能治尾椎痛及膝痛甚效,又如云白、李白穴在上臂后段,主下焦能治妇科病。

手掌第二掌骨侧亦分三焦,三间在上焦善治头面病,合谷在中焦善治肠胃病〈古书说:口面合谷收,亦善治头面病〉。

灵骨在下焦善治下焦病,治腰痛、坐骨神经痛、足根痛甚效。

头部亦分三焦,印堂及镇定穴在上焦能安神,人中、马金水在中下焦交会处善治腰痛,承浆穴在下焦能治闭经(承浆为手足阳明及任脉交会,能通会阴并调气血亦为治闭经之重要原因)。

大腿部常三针并用,如驷马上中下;天黄、明黄、其黄都与全息律相合,三焦并治。

下腿的肾关在上焦善治五十肩及头痛,人皇在下焦,地皇在中焦,合用则上中下三焦之病并治。

再如脚部之大敦、隐白皆在最下段,善治身体最下部之疾病,如大敦善治疝气、阳痿,两穴合用善治崩漏。

这些都是董氏奇穴的基本的重要原理董氏特有针法--掣引针法倒马针法放血疗法等董氏特有针法--掣引针法根据经络之所过,为其所主治之病的原理,可取同区段中离病位较远距离而同经络的穴道,来做为导气之用,并且取穴后须确保患处可适度活动为原则,以便进行导引行气针法,在其痛点的同区段远距离同延伸线的穴位上扎一针作为掣引针,将病气下导使气血得以舒通,则痛点可消失,即为掣引针法。

例如:左手臂内侧痛,扎完对侧右足的正筋、正宗、正士穴后,发现其它地方都好了,剩下中央有一痛点出现,则可取左手的心灵一穴做为掣引针之用,并按揉此痛点,活动一下左手臂,则痛点会慢慢消失,此时即可出针告愈。

左脚小腿胫骨前缘痛,针完右手火串穴、火陵穴、火山穴后活动患部,发现小腿一带的酸痛全部消失,剩下胃经上一压痛点,则可取同样胃经上的门金穴,然后按揉一下患部,则因门金穴将病气导散,瘀结的气血得以舒通,病痛点自然消失即可消失后即可拔针。

(摘自李国政《台湾董氏特效手足对应针法》。

董氏特有针法--补泻原则董氏针灸不讲古传各种,弹、啄、飞、搯等手法,不讲手法技术上的补泻,针法简单明确,而传统大谈补泻、手法,使整体针灸治疗繁杂,而且众说纷芸,没有统一明确的说法,于临床施治上常有实际与理论未能结合不易掌握的情况,故董氏针灸不用任何手法补泻及多样变化的各种得气手法。

(摘自李国政《台湾董氏针灸倒马针刺疗法》。

)导气针法,又称导引行气针法,不管用任何针法治疗四肢躯干酸痛时,一定要配合导引行气,疗效才会提高,手足对应针法更是如此,即是在对侧取穴扎针后的同时,患部导引运动,以引导针气平衡行气至患部,要患者主动运动患部,调匀呼吸,观想患部酸痛逐渐减轻、慢慢消失。

所以不只是光叫患者运动患部,更须配合呼吸与意念,尤其意念的观想很重要。

此乃结合气功与针炙之导引行气针法,即下针后除了患部须活动下外,需结合放松呼吸及意念观想,如此一来,因患者身、口、意三者放松且专注地配合,可使针效更加提高。

例如:用丘墟穴治疗手腕上下摆酸痛,在针完对侧的丘墟穴后,即要求患者上下摆动其手腕,将其最酸痛的姿势摆出,并观想手腕愈来愈灵活,酸痛慢慢消失,几秒钟至几分钟后酸痛完全消失即可出针,若手腕患部另有确定的明显病点浮现,则再取相对应的穴道再扎一针,继续活动手腕并按揉此一明显酸痛点,数秒钟至数分后酸痛就会慢慢消失,此时即可立刻拔针。

其它所有四肢酸痛治疗以此同理类推。

故利用手足对应针法治疗四肢病症时,务必配合导引行气针法,疗效才会显著。

(摘自李国政《台湾董氏特效手足对应针法》。

)一、董氏倒马针刺治疗法的意义在董公所传七百多位穴位中,有将近百分之六十的穴位皆为成组的穴位,其观念的来源乃在于,董公认为久病痹症,若只用一、两针来治疗,效用不高,且疗效较为有限,故发展出董氏针灸特有的倒马针法。

倒马针法即用三根针来治疗,以直三针最常用,横三针较少用,视临床所需而灵活运用。

例如董氏奇穴中的大间、侧间、小间,天阳、人阳、地阳,土水一、二、三穴,心灵一、二、三穴,以及上三黄、下三皇、三重穴等,皆为倒马针法的穴位,而在董公所传的穴位中,便有百分之六十为倒马针法成组的穴位,可见董公十分重视此针法的运用,且其具有极佳的疗效。

二、董氏倒马针刺治疗法的取名源由董公很喜欢马,故其许多穴位取名皆与马有关,例如足驷马、指驷马、马金水、马快水等,故此针法取名亦与马有关,称为倒马针法。

另马跑得很快,即迅速之意,取马为名亦有速效之意。

而且此倒马针法,更是名符其实的“倒马”,因为若是马缺少一只脚,剩下三只脚便会倒下,故此倒马的意思便是使“马倒”,即剩三只脚,运用于针灸治疗上,即是用三根针,针刺的意思。

从董公所传之奇穴中,大都为三穴一组之布置即可体会董氏奇穴之真谛。

此道理很容易便可明白。

故可知三针倒马为主要,两针的运用较属特例。

三、董氏倒马针刺治疗法的效果古代擅用针灸的名医,对于寒气小深的疾病,天冷、久病的治疗上,曾用“齐刺”来治疗,其效果颇佳。

但是董公更深入地研究,而发展出倒马针法,其疗效可通全身脏腑,做整体性的治疗,尤其中医治疗的观念,乃在于重视整体性的调理,而非西医的局部治疗。

董氏倒马针法可使各脏腑间起整体协调作用,对于治疗的效果更能强化提高,加强患者的针感,直通三焦,故其效果当然较其它针刺为强。

四、董氏倒马针刺治疗法的特性1针通三焦:董氏倒马针刺治疗法,因利用三根针同时治疗,其疗效可通三焦,治疗范围可达所有脏腑,不像传统针法,只对某一脏腑下一、两针,因此倒马针法较其它针法,针效来得强的原因。

2整体疗法:很多疾病的发生,并非单纯只是一脏一腑的病变,乃是诸脏腑间皆有整体性的关连,故倒马针法便具有整体治疗的特点,对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排泄系统等,常做整体性的治疗与调整,使治病的疗效发挥达到最高的针效。

3疗效特强:董氏倒马针法乃利用三根针达到治病的效果,而其治疗的方法亦非只针对某一脏腑,只做局部的治疗,乃是针对全身整体脏腑间做协调,其疗效当然比传统一针或两针或多针的疗效较佳,而且根据实际的临床经验,若只下一、两针的效果有限且较慢,若利用倒马针法三根针,其效果常较迅速,针感较强,且疗效亦较佳。

4特重区段:倒马针法不重经络,特别重视区段的取穴方法,亦是异于传统针法的一大特点。

其穴位区分为一一~十十部位,每个部分的区段,皆可独立成一系统,由局部代表人的整体,其各区段内,皆有倒马针法的穴位,例如一一手指部位的大间、侧间、小间,二二手掌部位的土水一、二、三穴,三三下臂部位的土胃一、二、三穴,四四部位的天宗、地宗、人宗,五五部位的妇灵穴,六六部位的火连、火菊、火散,七七部位的三重一、二、三穴,八八部位的上三黄,九九部位的神耳上、中、下穴,十十部位的正会、前会、后会等。

5手法简明:董氏针灸不讲古传各种,弹、啄、飞、搯等手法,不讲手法技术上的补泻,针法简单明确,与传统大谈补泻、手法,使整体针灸治疗繁杂,而且众说纷芸,没有统一明确的说法,于临床施治上常有实际与理论未能结合不易掌握的情况,故董氏针灸不用任何手法补泻及多样变化的各种得气手法,而其倒马针法亦是如此,简单明确,易于操作,针效不错。

6危险性低:董氏倒马针剌治疗法,取穴位置大都以四肢、头部、耳部为主,不在腹部、胸部取穴,避开了人体的一些危险脏器,其身上的穴位,在董氏针灸上大量采取所谓放血针刺,不用豪针直剌,故取穴容易且方便,而且危险性极低。

(摘自李国政《台湾董氏针灸倒马针刺疗法》。

)董氏特有针法—放血疗法一、董氏放血疗法的意义董氏放血疗法,不单只在病灶上放血,有时亦可在脏腑相关相对应之点、线、面反应处放血,这时大都选择膝后腘窝、肘窝、背部、小腿外侧等处点刺放血,即可调理脏腑阴阳之平衡、疏通气血通道,改善病势,此为董氏放血疗法之要点。

例如:“后背、心、肺区”点刺放血,可治重感冒、发烧、胸痛、背痛、冠心病、心肌梗塞等;“肩胛手足区”可治手足痛、手足麻痹、膝盖痛等;“膝后太阳区”可治头痛、项紧、腰背酸痛、胆固醇过高等;至于牙痛、舌下腺发炎、肝病、各种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皆可在六六部位之“足跗阳明区”放血;七七部位之“小腿阳明区”放血,将恶血秽气排出,往往久年沉疴常能立即减轻。

二、董氏放血疗法的医疗功能《素问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千金方》亦说:“诸病皆因血气壅滞,不得宣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