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
古法巨灵针灸穴位的补泻之法

古法巨灵针灸穴位的补泻之法广东狮岭黄贵生 23:03:25绝症患者。
就更没有理由了。
对生命的绝望,导致精神错乱了。
得了病的人,尤其是得了绝症的人的那种心情,恐惧,害怕。
所以郭林老师说,真正被癌症杀死的人,其实不多,倒是被吓死的人多。
当人类面对死亡的时候,比如在大森林里头,遇到一头猛兽,或者在空旷夜里遇到强盗,或者面对大自然的灾难。
人类有什么反应呢。
第一,奔跑,其实是乱跑。
离开危险地带。
第二,搏斗,比如遇到猛兽,奋勇搏斗。
第三,瘫软在地,完全放弃。
我有一个客人,丹麦人,女,72岁的时候,收到医院的一个检查单子。
收到单子的时候,她正准备去南美度假。
一帮人正在送行。
她看了单子之后,笑着跟大家说。
哈。
医生说,得了大肠子癌症。
然后笑着把通知单撕了。
然后就去南美度假了。
十一年之后,前几天来我诊所跟我说,头好像有点痛,要我给她下针。
当然,能做到她那样泰然处之的人,还真的不多。
上海—戴志刚 23:14:43老师们请教下迎随补泻法,下针角度大概多少,下针时是不是要在离开穴位一点的地方下针,还是我的说法是错误的,请教下各位老师。
广东狮岭黄贵生 23:15:14迎随补泻啊。
看你在什么穴位上用针了。
不客气。
不耻下问,这个本来就是个好传统。
我给你说一下我的针法哈。
给大家参考,也请大家批评指正。
补泻之前,需要得气。
得气之后再行补泻,才是真补真泻。
所以得气是补泻的前提。
下针之前,先要揣穴。
比如你到山里头的泉眼舀水,要先把水面的树叶枝桠拨开,然后才好舀水。
穴位周围,经常会有垃圾封盖。
所以我们要先揣穴,就是用大拇指按揉一下穴位,清理一下穴位附近的垃圾,这个是第一步,针灸十二法里头讲的第一法,瓜切,大概讲的就是这个。
你想在这两个穴位用迎随补泻吗?揣穴之后,你就可以进针了。
迎随补泻,离穴位多远,要看你在那个穴位用针。
不同的穴位,有不同的做法的。
比如说,倪师在讲这个问题的时候,讲到补复溜。
用迎随补泻的方法。
在复溜穴下半寸的地方,但是他好像没有讲得气。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单式补泻手法疾徐补泻:进针慢、退针快,少捻转为补;进针快、退针慢,多捻转为泻。
呼吸补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退针为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时退针为泻。
开合补泻: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针孔为泻。
提插补泻: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为补;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为泻。
迎随补泻: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顺经斜刺为补;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迎经斜刺为泻。
捻转补泻:左转时角度小,用力轻为补;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为泻。
六九补泻:捻转九数为阳为补;捻转六数为阴为泻。
根据临床配合阴阳奇偶捻转或提插施行之。
复式补泻手法1、白虎摇头[概述]白虎摇头法是由提插、捻转结合直立针身而摇的手法。
在《金针赋》中列为“飞经走气”第二法,以后《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称为“赤凤摇头”。
本法是根据操作时提插、捻转、摇针,犹似老虎(赤凤)摇头之状而命名。
《金针赋》中所论“退方进园”,明·汪机认为是左右捻转,“提针而运之”的意思。
《医学入门》提出“龙为气,虎为血”,认为青龙摆尾可行气,白虎摇头可行血;《针灸大成》明确指出“青龙摆尾手法,补;赤凤摇头手法,泻”。
说明两者虽属“飞经走气”范畴,但有行气、行血补泻之不同作用。
[操作方法]将针捻入,并用中指拨动针体使针左右摇头,再予上提,同时进行摇振,有如用手摇铃一般。
[临床应用]本法有清热泻火、祛风化痰等作用。
临床应用于高热烦躁、神昏癫狂、痉挛项强等实证热证。
[注意事项]本法多在穴位深层操作,针体宜保持直立,动作宜均匀自然、左右对称。
2、苍龟探穴[概述]苍龟探穴法是以徐疾补法与针向行气法组成的手法。
始见于《金针赋》,亦为“飞经走气”法之一,以后《针灸问对》、《医学入门》有所发展。
所谓“苍龟探穴”,是以本法操作犹如乌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而命名。
[操作方法]直刺进针,得气后,自穴位深层(地部)一次退至穴位浅层(天部),以手指板倒针身,依先上后下,自左而右的次序斜刺进针,更换针尖方向,向每一方针刺,均由浅入深,分三部徐徐而进,待针刺得到新的感应,则一次退至浅层,然后改换方向,依上法再刺。
今天聊一聊针刺补泻手法。倪海厦老师在讲《...

今天聊一聊针刺补泻手法。
倪海厦老师在讲《...
今天聊一聊针刺补泻手法。
倪海厦老师在讲《针灸大成》的时候,提到了第一个补泻手法是“提豆许”,也叫“留豆许”。
这个手法估计没有听过倪师课程的朋友都没有听说过,其实很简单,就是当针扎下去,引到气了之后,往前推一点点,像绿豆那么大,这就是泻。
反之,引到气了之后,往上拉一点点,也是绿豆大小,然后留针,这就是补。
倪海厦老师说,这个手法是最基本的补泻手法,也是以前的老师父们传下来的手法,如果老师父们在操作的时候,没有告诉你这是补、这是泻,你自己根本就看不出来。
为什么这个手法可以产生补泻的效果呢?经络就像河流,穴位所在的地方呢,是水流集中的一片区域,如果我们下针后,通过捻转,引到了气,那么,这个穴位所在的水流就更大了,也就是说,气汇聚到了这个地方,此时,把针往下推,相当于把引到的气推走了一部分,针身占据了气的位置,这样,通过泻该穴位的气,达到泻这条”经“的目的;反之,引到气之后,把针往上提一点,相当于将气充满了这个穴位,将引到的气”保留“了起来,那么,这个穴位的气就多了一些,这条经络的气也跟着多了起来,这就达到了补的目的。
针灸的补泻非常重要,特别是在病人气不足的情况下,如果补泻弄错,不仅治不了病,还会加重病情,希望朋友们重视针灸的补泻问题。
针灸补泻手法

针灸补泻手法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中医疗法,通过针刺穴位来调节人体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等问题。
针灸术中有一种重要的手法,即补泻手法。
补泻手法可以分别用于调节人体气血的补充和排除。
补手法是针刺术中的一种手法,其原理是通过刺激某些特定的穴位来促进人体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调理人体健康的目的。
补手法主要适用于气虚、血虚、阳虚等病症,如疲乏无力、面色苍白、贫血等症状。
补手法的实施方法有多种,但核心思想都是通过增强穴位的刺激,以引导和增加气血的运行。
常见的补手法包括:尺泽穴补手法、足三里穴补手法、百会穴补手法等。
这些穴位都是与气血运行直接相关的重要穴位,刺激后可增加气血的供给和流动。
了解补手法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泻手法。
泻手法与补手法相反,是针刺术中的另一种核心手法。
泻手法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促进人体气血的排泄和流动,以达到调理人体健康的目的。
泻手法主要适用于气滞、血瘀、热盛等病症,如胸闷、痛经、高血压等症状。
泻手法的实施方法也有多种,但核心思想一致,即通过刺激穴位来增加气血的排泄和流动。
常见的泻手法包括:崇泽穴泻手法、风池穴泻手法、曲池穴泻手法等。
这些穴位都是与气血排泄和流动直接相关的关键穴位,刺激后可增加气血的排除和流通。
补泻手法在针灸术中具有重要地位,能够帮助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改善健康状况。
但是,补泻手法的实施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因此不能随意进行。
如果不具备相关的专业背景,最好在专业的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总之,补泻手法是针灸术中的重要手法,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气血的补充和排除。
补手法适用于气虚、血虚、阳虚等病症,可以增加气血的供给和运行;泻手法适用于气滞、血瘀、热盛等病症,可以增加气血的排除和流通。
补泻手法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帮助人们改善健康状况。
针刺补泻手法

青龙摆尾法
操作:将针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 刺向病所,得气后,再将针柄缓缓摆动, 以推动经气向远端传导。
白虎摇头法
操作:直刺捻转进针,直达深层,得气后 将针快速左右摇动,边摇边提针。与此 同时,于所针腧穴经脉的一端,用一手 手指按压,让此端经脉关闭,使经气沿 经脉向另一端传导运行,直达病所。
八.热补凉泻法
热补法:左手紧按针穴,右手将针刺入 穴内,气至后左手加重压力,右手行捻 转补法,再行提插补法,最后再行捻转 补法,产生热感;
凉泻法:左手紧按针穴,右手将针刺入 穴内,气至后左手减轻压力,右手行捻 转泻法,提退1分左右,再行提插泻法, 最后再行捻转泻法,产生凉感。
复式针刺补泻手法
三.捻转补泻法
操作:是指在针下气至基础上,以大指和 食指末节的指腹部来回转针,有进有退, 从用力轻重、角度大小、速度快慢、左 捻或右捻为主的不同手法而区分补泻。
《针灸大成》:“补针左转大指努出,泻 针右转大指收入”。
四.迎随补泻法
《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 追而济之者,补也。”
操作:针刺得气后,针尖顺其经脉,随而 济之为补法;针尖逆其经脉,迎而夺之 为泻法。
苍龟探穴
操作:将针刺入穴位后,先退至浅层,然 后更换针尖方向,前后左右多向透刺, 浅、中、深三层逐渐加深,如龟如土探 穴四方钻剔。
赤凤迎源
操作:先将针直刺入深层,得气后再上提 至浅层,候气摇针,再插入中层,然后 用提插捻转,结合一捻一放,形如赤凤 展翅飞旋,以达通行经气的作用。
治病八法
单式补泻手法传统医药:针灸按摩保健

单式补泻手法传统医药:针灸按摩保健单式补泻手法 (单式补泻手法图 )1:呼吸补泻法 2:九六补泻法 3:开阖补泻法 4:捻转补泻法 5:提插补泻法 6:徐疾补泻法 7:迎随补泻法1:呼吸补泻法[概述]呼吸补泻,出自《素问·离合正邪法》:“吸则内针,无令气忤……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呼尽内针……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是指当病人吸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退针,为泻法;相反,当呼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退针,为补法。
元明以降,历代医家在《内经》理论基础上,又有发展,在呼吸调息方法的应用上,高武主张病人自然呼吸;《明堂》、《济生拔萃》却主张“使然呼吸”;《医学入门》则认为自然呼吸与使然呼吸当随机应用。
另外,亦有呼吸配合提插和左右转针。
如左转配合呼气,右转配合吸气等。
呼吸用于配合补泻之外,又用于配合候气和催气。
如缓慢而深沉的腹式呼吸,有助于针感的传导。
在进针、出针时配合呼吸,可减轻针刺的痛感。
[操作方法]病人自然呼吸,以鼻吸气,口呼气,在呼气时进针,得气后在吸气时出针,为补法;以鼻呼气,口吸气,在吸气时进针,待针感消失后,在吸气时将针拔出,为泻法。
[临床应用]一、本法常配合提插、捻转、徐疾等手法应用。
二、在操作过程中,配合腹式呼吸,可促使针感传导。
三、减轻针刺疼痛。
[注意事项]一、本法操作需医患配合,施术前应告诉患者方法,以利合作。
二、医者自始至终应手不离针,全神贯注,心针合一。
2:九六补泻法[概述]九六补泻,是根据《易经》理论,以奇数一、三、五、七、九为阳,偶数二、四、六、八、十为阴,选九、六两数,与捻转或提插方法相结合,在天、人、地三部行针的一种补泻方法。
九六补泻方法,虽属针刺动作的积数,但必须从属于一定的数序,以代表阴阳。
用于针刺手法的记载见于元明时期,在《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书中,均有用九阳、六阴之数,结合其他补泻手法,成为各种复式补泻。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复式补泻手法(复式补泻手法图)1:白虎摇头2:苍龟探穴3:赤凤迎源4:留气法5:龙虎交战6:龙虎升降7:纳气法8:青龙摆尾9:烧山火10:提气法11:透天凉12:阳中隐阴13:阴中隐阳14:运气法15:子午捣臼1:白虎摇头[概述]白虎摇头法是由提插、捻转结合直立针身而摇的手法。
在《金针赋》中列为“飞经走气”第二法,以后《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称为“赤凤摇头”。
本法是根据操作时提插、捻转、摇针,犹似老虎(赤凤)摇头之状而命名。
《金针赋》中所论“退方进园”,明·汪机认为是左右捻转,“提针而运之”的意思。
《医学入门》提出“龙为气,虎为血”,认为青龙摆尾可行气,白虎摇头可行血;《针灸大成》明确指出“青龙摆尾手法,补;赤凤摇头手法,泻”。
说明两者虽属“飞经走气”畴,但有行气、行血补泻之不同作用。
[操作方法]将针捻入,并用中指拨动针体使针左右摇头,再予上提,同时进行摇振,有如用手摇铃一般。
[临床应用]本法有清热泻火、祛风化痰等作用。
临床应用于高热烦躁、神昏癫狂、痉挛项强等实证热证。
[注意事项]本法多在穴位深层操作,针体宜保持直立,动作宜均匀自然、左右对称。
2:苍龟探穴[概述]苍龟探穴法是以徐疾补法与针向行气法组成的手法。
始见于《金针赋》,亦为“飞经走气”法之一,以后《针灸问对》、《医学入门》有所发展。
所谓“苍龟探穴”,是以本法操作犹如乌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而命名。
[操作方法]直刺进针,得气后,自穴位深层(地部)一次退至穴位浅层(天部),以手指板倒针身,依先上后下,自左而右的次序斜刺进针,更换针尖方向,向每一方针刺,均由浅入深,分三部徐徐而进,待针刺得到新的感应,则一次退至浅层,然后改换方向,依上法再刺。
[临床应用]本法有疏通经络、推行经气的作用。
结合“三进一退”的徐疾补法,兼有补虚作用,临床多用于各种疼痛病证。
[注意事项]本法可用于未出现针感之时,亦可用于得气以后,一般宜在肌肉丰厚的部位操作、头面、颈项、胸背等肌肉菲薄处及有脏器、大血管等处不宜施此手法。
濒临失传的针灸妙法---飞经走气

濒临失传的针灸妙法---飞经走气飞经走气针刺术语。
指催行经气的一些针刺手法。
《金针赋》:“若夫过关过节催运气,以飞经走气,其法有四。
”即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
飞经走气:针灸术语。
①按脏腑间五行生克的关系,进行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方法。
②行补法时,按先浅后深的步骤行九阳数,并配合呼吸,候其经气,又称为飞经走气。
青龙摆尾《金针赋》:“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
”针法是: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刺向病所,然后将针柄缓缓摆动,好像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一样,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以推动经气的远行。
本法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称“苍龙摆尾”。
白虎摇头《金针赋》:“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
”方,指提插;圆,指捻转。
针法是:将针捻入,并用中指拨动针体使针左右摇动,再予上提,同时进行摇振,有如用手摇铃一般,可以推动经气。
苍龟探穴《金针赋》:“苍龟探冷冻,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
”针法是:将针刺入穴位后,扤退到浅层,然后更换针尖方向,上下左右多向透刺,逐渐加深,如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有通行经气的作用。
赤凤迎源《金针赋》:“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到地,提到天,候针处摇篮,复进其元(指人部、中层),上下左右,四围飞旋。
”针法是:先将针刺入深层得气扯再上提到浅层,候针自摇,再插入中层,然后用提插捻转,结合一捻一放,形如赤凤展翅飞旋,有通行经气的作用。
“飞经走气”四法理论与实践飞经走气”针法首载于明代徐风《针灸大全·金针赋》,是用于治疗经络气血壅滞之证或关节附近针刺而不得气的针刺手法,徐风将其称之为“过关节,催运气,以飞经走气”,包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4种手法。
后来飞经走气针法又被高武《针灸聚英》、汪机《针灸问对》、李梃《医学入门》。
、杨继洲《针灸大成》等多部著作所辑录而广为流传,各家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发挥和见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复式补泻手法(复式补泻手法图)1:白虎摇头2:苍龟探穴3:赤凤迎源4:留气法5:龙虎交战6:龙虎升降7:纳气法8:青龙摆尾9:烧山火10:提气法11:透天凉12:阳中隐阴13:阴中隐阳14:运气法15:子午捣臼1:白虎摇头[概述]白虎摇头法是由提插、捻转结合直立针身而摇的手法。
在《金针赋》中列为“飞经走气”第二法,以后《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称为“赤凤摇头”。
本法是根据操作时提插、捻转、摇针,犹似老虎(赤凤)摇头之状而命名。
《金针赋》中所论“退方进园”,明·汪机认为是左右捻转,“提针而运之”的意思。
《医学入门》提出“龙为气,虎为血”,认为青龙摆尾可行气,白虎摇头可行血;《针灸大成》明确指出“青龙摆尾手法,补;赤凤摇头手法,泻”。
说明两者虽属“飞经走气”范畴,但有行气、行血补泻之不同作用。
[操作方法]将针捻入,并用中指拨动针体使针左右摇头,再予上提,同时进行摇振,有如用手摇铃一般。
[临床应用]本法有清热泻火、祛风化痰等作用。
临床应用于高热烦躁、神昏癫狂、痉挛项强等实证热证。
[注意事项]本法多在穴位深层操作,针体宜保持直立,动作宜均匀自然、左右对称。
2:苍龟探穴[概述]苍龟探穴法是以徐疾补法与针向行气法组成的手法。
始见于《金针赋》,亦为“飞经走气”法之一,以后《针灸问对》、《医学入门》有所发展。
所谓“苍龟探穴”,是以本法操作犹如乌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而命名。
[操作方法]直刺进针,得气后,自穴位深层(地部)一次退至穴位浅层(天部),以手指板倒针身,依先上后下,自左而右的次序斜刺进针,更换针尖方向,向每一方针刺,均由浅入深,分三部徐徐而进,待针刺得到新的感应,则一次退至浅层,然后改换方向,依上法再刺。
[临床应用]本法有疏通经络、推行经气的作用。
结合“三进一退”的徐疾补法,兼有补虚作用,临床多用于各种疼痛病证。
[注意事项]本法可用于未出现针感之时,亦可用于得气以后,一般宜在肌肉丰厚的部位操作、头面、颈项、胸背等肌肉菲薄处及内有脏器、大血管等处不宜施此手法。
3:赤凤迎源[概述]赤凤迎源法由呼吸、捻转、提插、行气等法组成,因其操作类似凤凰展翅飞旋之状而命名。
本法首载于《金针赋》,系“飞经走气”之最后一法。
之后,在《针灸问对》、《医学入门》等书籍中对其具体操作及作用特点都有进一步的阐明和发展。
[操作方法]进针后,先刺入穴位深层(即地部),再提至穴位浅层(天部)。
待针下得气,针体摇动时,即插针至穴位中层(人部),然后用边提插边捻转之法。
具体操作法为,大幅度的提插捻转,一捻一放,两指展开,行飞法行气,如凤凰展翅之状,并可结合呼吸,病在上则吸气而右转提针,病在下则呼而左转插针。
[临床应用]本法主要用手催气、行气、守气,保持针刺感应,疏通经络气血,古人认为以行络脉气为主。
因本法的进退操作是先深后浅,符合徐疾泻法,故兼泻实作用。
本法主要用于各种疼痛症候,如四肢关节痹痛等。
[注意事项]本法提插时,必须在浅层(天部)获得针刺感应后,才能插至人部;在捻转行飞法时,宜用拇、食指边提插、边捻转,每捻一次,离针柄一次,要以气裹针,插而不入,提而不动,捻而不转为宜。
4:留气法[概述]留气法又称流气法,是徐疾、提插、九六补泻的组合。
始见于《金针赋》,以后,高武、汪机、杨继洲等明代医家予以充实和发展。
[操作方法]凡用针之时,先刺入穴位内7分左右中,行纯阳之数,紧按慢提9数(或27、49次),若气至,便将针直插至1寸中,微伸提之,却退至原处,若未得气,依前法再行。
[临床应用]本法用于补气助阳,行血散瘀,治疗因气血瘀阻所致症瘕积聚。
[注意事项]掌握针刺先七后三的分层深浅,先刺入7分,得气后再直插至1寸处,也就是先补阳,后泻阴的原则。
5:龙虎交战[概述]龙虎交战法是通过左右反复交替捻转用于镇痛的手法。
龙,指左转,为补;虎,指右转,为泻。
左转、右转两法反复交替进行,称为“交战”。
龙虎交战法,始见于《金针赋》,以后,《针灸问对》、《针灸大成》又有所发展。
一般都以先向左捻转9次,后向右捻转6次为操作方法。
也有以青龙摆尾,白虎摇头手法相结合,由捻转、提插、九六组成而分层进行补泻。
[操作方法]一、进针至适当深度,待得气以后,先以拇指向左转(行龙)9次,使九阳数足;再以拇指向后右转(行虎)6次,使六阴数足,此为先补后泻。
欲先泻后补,则先右转,后左转,然后反复交替。
二、可先天部施青龙摆尾,左盘右转,按而添之,三提九按,令九阳数足。
再予地部行白虎摇头,右盘左转,提而抽之,三按六提,令六阴数足。
上述二法任选一种。
[临床应用]本法可疏通经络气血,以住疼移痛。
临床多用于各种疼痛,如风寒痹症,胃火牙痛、胃痛等,也用于疟疾的寒热往来之证。
[注意事项]本法是在九六、提插、捻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等手法的基础上综合而成,注意要点可参照有关手法。
6:龙虎升降[概述]龙虎升降又名龙虎升腾法,是以捻转、提插补泻手法与行气法相结合的针刺手法。
为明代针灸医家所创,《针灸聚英》有“龙虎飞腾歌”,然术式不详。
《针灸问对》与《针灸大成》中具体操作有所不同。
汪机所述,系提插、九六补泻与盘法的结合;杨继洲所述则是医生左右拇指交替捻针,结合提插的方法。
[操作方法]可分二法,分述如下:一、先进针至天部,持针向左捻转一圈,指力偏重于拇指,乘势按针至人部。
复将针向左捻转一圈,指力偏重于食指,乘势将针慢提至天部。
随用中指扶住针身,复按至人部,如此反复施行9次,行青龙纯阳之数,引天部阳气深入,是为龙降。
然后插针至地部,左转捻针1圈,右转捻针1圈,乘势紧提至人部,慢按至地部,如此反复施行6次,合白虎纯阴之数,以引地部阴气外出,是为虎升。
二、医者以左右手交替运针,右手拇指向前,捻针左转;左手拇指向前,捻针右转,一左一右,两手并用,同时可下按上提。
[临床应用]第一种方法可调和阴阳,疏通经气,补泻兼泻,临床应用于治疗疼痛痒麻等营卫虚实不调病症;第二种方法,主要用于行气,以利经气运行,气至病所。
可据症情,任选一种。
[注意事项]本法多在腹部施术,操作时需注意针刺深度和角度。
7:纳气法[概述]纳气法是运气法的深化,是提插补泻手法与针刺方向、吸气、插针等行气法的结果。
在《金针赋》中始有载述,《针灸问对》、《针灸聚英》又有发展,《针灸大成》称为“中气法”。
认为此法能除积聚之症。
[操作方法]根据症候虚实不同,或用紧按慢提而行九阳之数;或用慢按紧提而行六阴之数。
得气后,即卧倒针身,针尖指向病所,使针感向病所放散。
同时,令病人吸气,催送经气上行,待气至病所,立即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上行之气不复后退。
稍待片刻,可继续施行。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疏通气血、消除积聚,治疗症瘕积聚等病症。
[注意事项]必需在掌握运气法的基础上进行操作。
待气至病所后,再扶针直插下纳。
8:青龙摆尾[概述]青龙摆尾法是以针尖方向行气为主,并结合摇针行气,九六补法组成的复式手法。
在《金针赋》中列为“飞经走气”第一法。
《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书称“苍龙摆尾”。
本法是以操作时拨摇针柄,犹似龙尾摆动状而命名,明代各家操作方法基本相同,所区别者,只是在操作次数与应用上有异。
[操作方法]进针得气以后,提针至穴位浅层(天部),按倒针身,以针尖指向病所,执住针柄不进不退,向左右(在45度角以内)或前后慢慢拨动,往返拨针如扶船舵之状,然后将针缓缓拔出,急闭针孔。
(图例) [临床应用]本法有温通气血、推动经气运行的作用。
临床多用于症瘕积聚、瘿瘤瘰疬、关节痹痛等病证。
[注意事项]本法一般在穴位浅部操作,左右拨动针柄,均匀自然,幅度不可忽大忽小,速度不可忽快忽慢。
9:烧山火[概述]烧山火手法,是较常应用的复式手法。
由徐疾、提插、九六、捻转、呼吸、开阖等法组合而成。
《素问·针解》篇说:“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
金·窦汉卿《针经指南》载有取热感的针法。
《标幽赋》则以“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为热补手法的要点。
明·徐凤《针灸大全》所载《金针赋》始列“烧山火”之名,并述其操作方法与主治范围。
因其叙述尚不够详细,后世医家各执一端。
根据《金针赋》烧山火应分三部(天、人、地)进行操作,每部紧按慢提,同时配合捻转补法,待针下热至后出针,并急按针孔。
明·汪机指出烧山火“令天气入,地气出”。
这里,所谓天气即是阳气,地气指体内寒气而言。
杨继洲认为“夫实者,气入也……以阳生于外,故入。
”说明要达到阳气入内,充满腠理的目的,就需从阳(外)引阴(内),将天部所生的阳气逐层引入地部,则阳胜于阴,而阳气自回,热感自生。
对于各家理论,宜综合分析,不必拘泥。
[操作方法]令患者自然口呼鼻吸,然后:1、随其呼气,用单指押手法将针进至天部(腧穴深度的上1/3处);2、紧按慢提9次,按针时以右手拇指向前捻转,以催其气至(如针下沉紧,则轻提1~2分,轻微回转以解除滞针);3、进至人部(腧穴深度的中1/3处),施术方法同天部;4、再进针至地部(腧穴深度的下1/3处),施术方法同天部,如针感强者即有热感;5、得热感后可将针由地部一次提到天部,稍停针随其吸气缓慢把针拔出,左手急按针孔。
从天部、人部、地部分层进针,再从地部一次提针至天部的全过程,称为1度。
倘无热生,可将针从地部提至天部,继续按上述方法施术,至热感产生。
[临床应用]本法一般用于沉寒痼冷,命门火衰,脏腑经络元气不足之证。
如中风脱症、瘫痪麻痹,寒湿痹症,四肢厥冷,腹中寒痛,阳萎偏坠,五更泄泻等,亦可用于外感风寒。
[注意事项]一、一般用于肌肉丰厚的穴位,四肢末梢和头部穴位不宜使用。
二、刺激强度应根据病人针感反应的耐受程度来决定。
三、如在天部或人部操作时,病人皮肤发热或出汗,或针穴附近,甚至全身有热感时,即不必继续操作。
四、施术应适可而止,不可强求热感。
一般而言,三度操作即可停止,如无热感则宜留针10~15分钟,往往可出现热感,提高疗效。
五、每次操作刺激量较大,操作时间不宜太长。
六、病人注意力应集中,细心体会针感,但医者不宜予以暗示。
七、施术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不易成功。
八、切实掌握进针、退针的层次和提插的幅度,要求层次分明,提插均匀,必须分清紧慢,不能模糊。
九、手法熟练者,可不利用呼吸和九数操作,仅以提插为主,只有在针感不明显,或不得气时,才配合捻转等法。
十、热感往往在酸胀感的基础上产生。
出现部位因人而异,或先在施术处产生,以后扩散到全身;或先出现在施术腧穴的肢端,而后沿经延至全身;或先出现于对侧,逐渐波及另一侧。
10:提气法[概述]提气法是由提插、捻转、提针等法结合的手法。
始见于《针灸聚英》之“提气法歌”,《针灸大成》则载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指出:“提气法,提针从阴微捻提,冷麻之症一时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