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诊疗
前列腺癌骨转移和骨相关疾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详细描述
这些疾病也是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产生严 重影响。对于这些疾病,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放疗、手术等。同时
,预防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定期进行体检和筛查等。
05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预防与康复
神经压迫症状
骨转移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导致肢体麻木、无力 或截瘫。
病理性骨折
骨转移部位发生骨折,多见于脊柱、骨盆等承重 骨。
高钙血症
骨转移导致骨质溶解,血钙升高,引起恶心、呕 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影像学检查
01
02
03
04
X线检查
显示骨质破坏、骨膜反应等征 象。
CT检查
显示骨质破坏程度、范围及周 围软组织情况。
骨痛
总结词
骨痛是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 ,表现为骨骼疼痛、酸痛或刺痛等。
详细描述
骨痛的原因主要是肿瘤细胞对骨骼的破坏和 压迫神经根。疼痛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可 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神经阻滞等治疗 方法缓解疼痛。同时,针对前列腺癌进行治 疗也是缓解骨痛的重要措施。
其他骨相关疾病
总结词
要点二
生活质量评估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包括疼痛程度、活动能力、 心理健康等方面,有助于制定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根据前列腺癌的TNM分期,骨转移的严重 程度和预后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晚期前列 腺癌骨转移的预后较差。
病理分级
前列腺癌的病理分级也是影响预后的因素之一,高 级别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预后相对较差。
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水平
骨转移性肿瘤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骨转移性肿瘤临床诊疗规范样本[定义]转移癌是指骨外的原发癌转移到骨骼的一种继发恶性肿瘤。
骨转移癌是最常见的骨的恶性肿瘤,它们是原发肉瘤的25倍。
发病年龄多大于50岁,好发部位是含红骨髓的骨骼,如:头颅、椎体、肋骨、骨盆及骨关节、长管状骨的干骺端。
[诊断依据]一、病史转移癌通常在原发病灶出现2年内产生,但在很多情况下,转移癌在临床上先于原发癌出现。
随后出现其他骨,肺/肝转移,并在12-24个月内死亡。
如果为多发性骨转移时,其生存率更低。
二、症状和体征病理骨折常为骨转移癌的首发症状。
有些就诊时症状是弥漫性骨痛,脊柱转移癌表现为背痛,疼痛开始为间歇性,后变为持续性,休息和制动不能减轻,晚期剧痛需用麻醉止痛药物。
只有在癌转移的晚期才有精神不振、消瘦、乏力、贫血和低热。
高钙血症是骨转移癌的致死原因之一。
三、辅助检查X线检查大部分骨转移癌为溶骨性破坏,“成骨性”破坏常见于前列腺癌及乳腺癌。
病理骨折是骨转移癌常见的并发症。
同位素扫描通常都呈核素摄取增加的改变。
CT检查CT扫描能显示转移灶的侵蚀性及准确描述软组织肿块的特点。
MRI检查溶骨性病灶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
成骨性骨转移较少见,其在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上均呈低信号。
注射Gd-DTPA能增加对骨与软组织转移病灶的敏感性。
病理检查可发现原发癌的组织学特点。
[鉴别诊断]骨髓瘤其主要鉴别点是骨转移癌很少在肘、膝关节以下部位发病,免疫球蛋白电泳检查多无异常。
但最终确诊任须病理组织学检查。
[治疗]一、非手术治疗转移瘤已是各种癌症的晚期,多数患者需要输血、输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补充营养和各种维生素,增强免疫能力,改善全身情况和各器官的功能。
要积极治疗原发瘤,综合治疗转移瘤,包括全身化疗,内分泌治疗,放疗,手术等。
(一)、放疗1、放射性核素治疗,也称内放疗:放射性核素治疗是一种效果明显,副作用小,不成瘾并且对肿瘤有直接杀灭作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骨转移瘤诊疗规范

骨转移瘤诊疗规范一、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一)概述骨骼是晚期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
随着抗癌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时间不断延长,患者出现骨转移及骨骼并发症的风险也随之明显增加。
骨转移常见于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胃癌、肾癌、甲状腺癌、宫颈癌、骨及软组织肉瘤等恶性肿瘤。
晚期恶性肿瘤的骨转移发生率:乳腺癌65%〜75%,前列腺癌65%〜75%,鼻咽癌67%〜75%,肺癌30%〜40%,甲状腺癌60%,黑色素瘤14%〜45%,肝癌13%〜41%,肾癌20%〜25%,结直肠癌1%〜7%,胃癌13%,其他头颈癌25%。
多发性骨髓瘤累及骨骼所致的骨病发生率为70%〜95%。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弄清。
癌细胞转移至骨骼导致RANK/RANKL系统的平衡破坏被认为是恶性肿瘤骨转移和骨破坏的主要发病机制。
恶性肿瘤细胞转移到骨骼并释放可溶介质,激活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
激活的破骨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又进一步促进肿瘤细胞分泌骨溶解介质,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恶性肿瘤骨转移常导致严重的骨疼痛和多种骨并发症,其中包括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 SREs)。
骨相关事件是指骨转移所致的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为缓解骨疼痛进行放射治疗、为预防或治疗脊髓压迫或病理性骨折而进行的骨外科手术等[12]。
骨转移所致的骨骼病变及骨相关事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自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而且还威胁患者的生存。
恶性肿瘤骨转移虽然都是肿瘤疾病晚期预后差,但是合理的治疗对患者仍然有积极意义。
止痛药治疗、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放射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均在骨转移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控制恶性肿瘤骨转移病变,常常需要接受多种方法综合治疗。
因此,深入认识恶性肿瘤骨转移病变、综合治疗骨转移病变可减少骨转移并发症,减少或避免骨相关事件,是改善骨转移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策略。
(二)诊断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一旦出现骨疼痛、病理性骨折、碱性憐酸酶升高、脊髓压迫或脊神经根压迫或高钙血症相关症状等临床表现,应进一步检查排除骨转移病变。
肺癌骨转移诊疗专家共识

肺癌骨转移诊疗专家共识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骨转移是肺癌病情进展的常见并发症。
肺癌骨转移的发生率较高,一旦发生骨转移,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将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肺癌骨转移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肺癌骨转移诊疗的基本原则、临床实践、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专家共识建议。
肺癌骨转移诊疗基本原则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疼痛、骨折和神经压迫等。
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
治疗目标主要包括缓解疼痛、减轻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
针对不同的转移情况,肺癌骨转移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放疗、手术和免疫治疗等。
药物治疗是骨转移的基本治疗手段,包括双膦酸盐类、镇痛药、抗肿瘤药物等。
放疗可以缓解疼痛、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
手术适用于有脊髓压迫、骨折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兴起的治疗方法,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抑制肿瘤生长。
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同时,应注意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应重视患者的心理疏导和生活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肺癌骨转移的诊疗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骨转移的诊断方法尚不够敏感和特异,需要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
骨转移的治疗方法尚不够完善,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骨转移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
为了进一步提高肺癌骨转移的诊疗水平,我们提出以下专家共识建议:建立完善的诊断体系:加强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的综合应用,提高诊断准确率。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注重药物治疗、放疗、手术和免疫治疗的综合应用。
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诊疗过程中,应重视患者的心理疏导和生活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加强随访观察:对于骨转移患者,应加强随访观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延缓病情进展。
开展多中心协作研究:通过多中心协作研究,进一步探讨骨转移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和治疗方案,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依据。
骨转移瘤诊疗规范

骨转移瘤诊疗规范一、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一)概述骨骼是晚期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
随着抗癌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时 间不断延长,患者出现骨转移及骨骼并发症的风险也随之明显增加。
骨转移常见于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胃癌、肾癌、甲状腺癌、宫颈癌、骨及软组织肉瘤等恶性肿瘤。
晚期恶性肿瘤的骨转移发生率:乳腺癌65%〜75%,前列腺癌65%〜75%,鼻咽癌67%〜75%,肺癌30%〜40%,甲状腺癌 60%,黑色素瘤14%〜45%,肝癌13%〜41%,肾癌20%〜25%,结直肠癌1%〜7%,胃癌13%,其 他头颈癌25%。
多发性骨髓瘤累及骨骼所致的骨病发生率为70%〜95%。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弄清。
癌细胞转移至骨骼导致RANK/RANKL系统的平衡 破坏被认为是恶性肿瘤骨转移和骨破坏的主要发病机制。
恶性肿瘤细胞转移到骨骼并释放可溶介质,激活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
激活的破骨细胞释放细 胞因子又进一步促进肿瘤细胞分泌骨溶解介质,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恶性肿瘤骨转移常导致严重的骨疼痛和多种骨 并发症,其中包括骨。
骨相关事件是指骨转移所致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 SREs)的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为缓解骨疼痛进行放射治疗、为预防或治疗脊髓压迫或病理性骨折而进行的骨外科手术等[12]。
骨转移所致的骨骼病变及骨 相关事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自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而且还威胁患者的生存。
恶性肿瘤骨转移虽然都是肿瘤疾病晚期预后差,但是合理的治疗对患者仍然有积极意义。
止痛药治疗、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放射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均在骨转移治 疗中起重要作用。
控制恶性肿瘤骨转移病变,常常需要接受多种方法综合治疗。
因此,深入认识恶性肿瘤骨转移病变、综合治疗骨转移病变可减少骨转移并发症,减少或避免骨相关事件,是改善骨转移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策略。
(二)诊断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一旦出现骨疼痛、病理性骨折、碱性憐酸酶升高、脊髓压迫或脊神经根 压迫或高钙血症相关症状等临床表现,应进一步检查排除骨转移病变。
判断骨转移最简单方法

判断骨转移最简单方法骨转移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途径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和预后。
因此,早期发现和诊治骨转移及时,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延长生存时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判断骨转移最简单方法是通过影像检查和临床症状判断。
下面我们将从影像学和临床两个角度来介绍骨转移的判断方法。
1. 影像学判断骨转移的影像学表现是在骨骼中出现多发或单发的骨质破坏或骨质增生,多数病变呈溶骨性病变。
(1) X线检查X线检查是一种简单、经济的检查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骨骼的形态、大小、密度和轮廓,对于诊断骨转移有一定的价值。
骨转移的X线表现常常是骨改变的不均一性,包括红、白、混合色块状、星状、建筑样和团块状等不规则骨质破坏。
X线片显示出病灶时,需与良性骨肿瘤、骨髓瘤、骨感染等鉴别。
骨转移可以突出化疗前后病变程度的变化,可作为评价化疗效果的依据。
(2) CT检查CT扫描是目前检测骨转移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其诊断敏感度较高。
骨转移的CT表现为骨质破坏区域密度减低、形态不规则。
常常伴随有软组织肿块和卫星灶的出现。
CT对于骨盆、脊椎等难以在X线上显示的部位,其敏感性更高。
(3) 核磁共振成像(MRI)MRI是显像致密和致密外骨质的最好方法,其优点在于可以显示软组织和硬骨的病变。
由于肿瘤的血管丰富,造成周围水分含量的改变,因此可以看到相应的信号改变。
骨转移的MRI表现多为信号强度值低、信号不均、结构不规则等表现。
MRI对于脊柱的诊断更为准确。
2. 临床症状判断骨转移的临床症状多样化,大多伴有疼痛,常常表现为局部压痛,疼痛可伴随运动而加重。
当骨病变引起骨骼破坏、骨髓压迫和神经根受压时,临床表现疼痛可加重。
其他症状有:(1) 活动障碍当骨转移病变位于关节,可发生活动障碍,关节僵硬,活动受限。
(2) 骨折骨折可能是骨转移的首发表现,因为骨质破坏后骨强度降低。
(3) 骨质变薄、骨折愈合迟缓有些患者由于疼痛、缩骨及其他治疗方法的过度,降低了钙质和维生素D 及其他生理性因素,导致骨质疏松易骨折。
肾癌骨转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

治疗
• 3.消融治疗 • (1)消融治疗主要有射频消融和冷冻消融2种,在影像导航下经皮穿刺消融治
疗可减轻疼痛,并控制局部肿瘤。 • (2)消融治疗后并发症包括一过性神经根症状、无菌性脑膜炎、血肿、感染和
椎体塌陷,其中,椎体塌陷需骨水泥填充治疗。仅建议用于转移病灶直径< 3cm且有症状的肾癌骨转移灶。
肾癌骨转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
概念与定义
• 肾癌是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 • 骨转移是肾癌的常见转移部位,约30%的转移性肾癌合并骨转移,超过70%的
肾癌骨转移患者会出现骨相关事件(SERs)。
临床表现
• 肾癌骨转移常发生于中轴骨,常见的骨转移部位分别为盆骨、肋骨、椎骨和四 肢长骨的末端等,大多肾癌骨转移患者为多发性骨转移。
治疗
• (二)局部治疗 • 1.放射治疗 • (1)放疗剂量和正常组织剂量限制: • 肾癌骨转移首选SBRT技术,不具备SBRT条件的单位才酌情考虑常规放疗。常规
放疗单次剂量应≥2Gy,总剂量30~50Gy,分10~25完成。
治疗
• (二)局部治疗 • (2)放疗与系统药物联合: • 舒尼替尼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源生长因子改善肾癌对放
• 肾癌骨转移最常见表现为疼痛,20%的患者可出现病理性骨折,28%的患者可 出现脊髓压迫症状。
• 脊椎转移可压迫神经根引起放射性剧烈疼痛,严重压迫脊髓可致截瘫。 • 广泛骨转移可使患者出现乏力、消瘦、贫血和低热等全身症状。
诊断
• (1)放射性核素骨扫描(ECT) 。 • (2)X线检查。 • (3)CT 。 • (4)MRI检查。 • (5)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检查。 • (6)骨穿刺活检。 • (7)骨转换标志物。
恶性肿瘤骨转移诊疗专家共识之解读

恶性肿瘤骨转移诊疗专家共识之解读恶性肿瘤骨转移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并发症,其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的选择往往复杂多变。
为了提供准确而规范的诊疗指导,专家们制定了恶性肿瘤骨转移诊疗专家共识,本文将对这一共识进行详细的解读。
1.骨转移的定义恶性肿瘤骨转移指癌细胞侵袭骨组织,导致骨骼结构的改变和功能的丧失。
骨转移是恶性肿瘤晚期的常见表现,常见原发癌种有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肺癌等。
临床上,骨转移可引起骨痛、骨折和高钙血症等症状,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痛苦和不良影响。
2.诊断标准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骨活检等多种方法。
临床症状包括骨痛、活动受限及骨折等,骨转移的存在往往需要通过X线、CT、核磁共振以及骨扫描等影像学检查来确定。
此外,骨活检是确诊骨转移的关键步骤,通过直接取得骨组织样本并行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是否存在癌细胞侵袭。
3.治疗原则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治疗原则包括控制疼痛、防治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
具体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放疗和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包括化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等,不同的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放疗主要用于控制疼痛和预防骨折等并发症,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支持性治疗和病理性骨折的修复。
4.争议和共识在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疗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争议和不确定因素。
专家们在制定共识时对这些争议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达成了共识意见。
例如,在药物治疗中,关于化疗与靶向治疗的先后顺序及合理的联合应用,专家们根据大量的临床研究结果进行了权衡,并提出了相应的共识。
此外,共识还对一些重要问题给出了明确的指导,例如骨转移的分期、治疗时机的选择、监测指标的评估和随访策略的制定等。
这些指导将有助于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准确判断和处理骨转移患者,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5.科学解读共识恶性肿瘤骨转移诊疗专家共识的制定是在对大量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
专家们根据权威的指南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共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诊疗2010年12月02日自1980年代以来,姑息疗法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教育项目。
中国姑息治疗的发展开始于1990年代早期。
在过去的18年中,我们目睹了姑息治疗越来越多的资源分配,姑息疗法学术地位的建立,以及越来越多地关注并意识到姑息治疗在社会上的普遍需要。
因此中国的医生提出了关于恶性肿瘤骨转移及骨相关并发症临床诊断与治疗的一些原则。
为了与全世界分享我们的经验,经过了两年的准备,姑息治疗领域最高水平的专家联合撰写了这份关于恶性肿瘤骨转移及骨相关并发症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共识。
该综述不仅包括了世界上的进展,还提供了第一手的临床资料,特别是关于TCM与西医学结合的经验。
我们希望这篇共识的发表能为姑息疗法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从而使广大患者受益。
(孙燕)恶性肿瘤骨转移及骨相关疾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概况在晚期恶性肿瘤中骨组织是转移的常见部位。
不断改善的恶性肿瘤治疗方法能有效延长生存时间,同时也增加了骨组织转移及骨骼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
在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胃癌、肾癌、甲状腺癌、子宫颈癌、骨和软组织癌等癌症患者中均常出现恶性骨转移。
进行性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发生率为:乳腺癌65%-75%前列腺癌65%-75%鼻咽癌67%-75%肺癌30%-40%甲状腺癌60%黑色素瘤14%-45%肝癌13%-41%肾癌20%-25%结肠和直肠癌1%-7%胃癌13%及其它头颈部肿瘤25%[1-3]。
70%-958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可能发展出骨相关疾病。
骨转移的确切机制目前还不清楚。
当恶性肿瘤细胞转移至骨组织,会引发RANK/RANK系统失衡。
目前这一现象被认为是骨组织破坏和转移的主要机制。
恶性肿瘤细胞迁移至骨组织,释放溶骨介质,刺激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增生。
激活的破骨细胞释放出的细胞因子进一步促使肿瘤细胞产生溶骨介质。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恶性骨转移通常会导致严重的骨痛和多种包括骨相关事件(SRE在内的骨相关并发症。
SRE旨由像病理性骨折、脊髓受压和高钙血症等骨转移,或是缓解疼痛的放射疗法及预防治疗脊髓受压和病理性骨折的外科手术引起的临床并发症[12]。
骨转移引起的骨骼系统损害和SRE不仅对患者的自身活动性和生命质量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威胁生命。
虽然骨转移通常提示预后不良的恶性肿瘤晚期,但适当的积极治疗仍可能产生良好疗效。
镇痛剂、二碳磷酸盐化合物、放射疗法和外科手术等均在骨转移治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为了控制恶性骨转移通常需要结合了这些疗法的综合治疗。
因此,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广泛了解和综合治疗能够减少骨转移相关并发症和骨相关事件的发生,从而成为改善骨转移患者生命质量的重要策略。
诊断一旦确诊恶性肿瘤的患者出现骨痛、病理性骨折、ALPha升高、脊髓或神经受压及高钙血综合症等临床表现,应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排除骨转移。
对于患有高骨转移风险肿瘤的患者应将骨转移筛选检查作为常规检查。
这类肿瘤有中期或晚期上皮细胞癌如乳腺癌、肺癌、鼻咽癌和前列腺癌。
骨转移筛选和检查的主要依据为放射学检查结果(图1)[4-10]。
常规检查:全身体检,全血计数,血生化,血钙,电解质;可选择的检查:骨转移生化标记物X线,或CT扫描,或MRI,或PET-CTc可选:骨活检图1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
a骨转移表现:骨痛、活动障碍、病理性及神经受压、高钙血症等;b恶性肿瘤中期和晚期及骨转移风险较高的恶性肿瘤;c因PET-CT检查价格昂贵而不建议作为常规检查检查方法放射性核素骨成像(ECT : ECT是恶性骨转移的主要筛选检查,但并不是转移性骨肿瘤的诊断工具。
放射性核素骨成像检测骨转移的灵敏度为62%- 98%假阴性率为3%-8%特异性为66.7%-70%假阳性率为33%-40%[4 5]。
X射线:X射线是目前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主要确诊工具[4,5]。
放射照片检测早期转移性骨肿瘤的灵敏度较低,仅为44%-50%只有当骨小梁破坏超过50%^损伤灶直径达到1.0 -1.5cm时骨转移损伤才能显示在X光片上。
虽然其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较低,但鉴于其空间分辨率高、应用范围广、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及辐射相对较少,X射线目前仍被认为是诊断骨转移的主要检查方法。
CT扫描:CT扫描也是骨转移的诊断工具之一。
它的灵敏度高于X射线⑹。
CT扫面可以检测出放射性核素骨成像检查中显示阳性而X光片显示阴性的骨转移。
CT扫描也可以在符合适应症的条件下用于指导针吸活组织检查,以提高该项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MF扫描:MR扫描是目前骨转移诊断工具中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的一种。
MF扫描的灵敏度为82%-100%而特异性为73%-100%[7]。
MR扫描的优越之处在于它能帮助检测髓腔中的早期转移灶。
MF扫描也可以准确地显示出转移灶的位置和范围以及周围软组织情况。
由于骨转移的放射学确诊指标是骨组织破坏,而MR 检测骨组织破坏的信度不高,因此MR能否作为骨转移的确诊工具在专家组中还具有争议。
PET-CT扫描:PET-CT扫描是一项结合了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技术。
可同时获取PET和CT影像。
PET的原理是通过检测局部葡萄糖代谢变化从而发现转移灶。
因此,PET-CT能灵敏地检测到髓腔中的微小转移灶进而在疾病早期作出诊断。
PET-CT扫描同时也能对其它器官、淋巴结及软组织进行检测从而全面评价转移的损伤范围。
PET-CT的灵敏度为62%-100%而特异性高达96%-100%[8-10]。
虽然PET-CT在诊断骨转移和评价病程进展方面具有优越性,但因其价格昂贵而不推荐作为常规检查。
骨活组织检查:组织病理学或神经病理学表现是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最有效的依据。
骨活组织检查有助于诊断未经组织病理学或神经病理学证实的原发性肿瘤/癌症。
骨活组织检查的适应症有:(1)放射学证据不适用;(2)单一骨损伤灶;(3)制定治疗策略需要确诊骨转移;(4)骨组织损伤是恶性骨转移最先出现的症状;(5)骨损伤存在问题而患者希望进行确诊检查。
需要注意的是骨活组织检查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引起病理性骨折。
骨代谢的生物化学标记:骨代谢的生物化学标记是近期研究出的用于诊断及监控疾病进展的新技术。
能反映溶骨代谢水平的生物化学标记有:胶原I型羧基末端终肽(ICTP)、胶原I型氨基末端终肽(NTX、胶原I型a 1羧基末端终肽(CTX、骨唾液蛋白(BSP等。
反应成骨代谢水平的生物化学标记有: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碱性磷酸酶(ALP、溶胶原I型氨基末端终肽(PINP)等[11]。
研究指出其它骨代谢标记如尿源NTX在诊断骨转移及监控疾病进展方面具有良好前景,但这些标记还未被批准用作诊断骨转移的可靠工具。
诊断标准全身放射性核素骨成像(ECT时骨转移的筛选检查。
进一步确诊检查视不同情况而定,包括X射线、MF或CT,与适应症相符时也可考虑骨活组织检查。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断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经组织病理学或神经病理学确诊的恶性肿瘤,或者有活组织检查或神经病理学证据显示恶性肿瘤骨转移;(2 )X射线或MF或CT扫描或PET-CT结果显示恶性肿瘤骨转移。
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治疗目标:(1)缓解疼痛,保留活动性和功能以及改善生命质量;(2)防止或延迟骨相关事件的发生;(3)治疗骨相关事件。
视不同情况而定将控制恶性肿瘤发展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作为长期治疗目标。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总体治疗策略是针对缓解疼痛和改善生命质量的姑息治疗。
对于抗肿瘤治疗后预期结局良好的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应用合理的治疗方案。
帮助患者制定可行而合理的治疗目标不仅有助于患者有效缓解疼痛、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还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治疗选择有:镇痛治疗、二碳磷酸盐化合物治疗、放射疗法、外科手术、支持治疗和复健、化学疗法、内分泌疗法及分子靶向疗法等。
为了缓解由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症状和体征、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并延迟疾病进展时间,需要应用多学科综合治疗策略(图2)。
骨转移姑息治疗的基本原则为:明确治疗目标、综合个体化治疗、动态病程进展监控及治疗方案调整。
骨转移的基本治疗(支持治疗a+二磷酸盐土全身性治疗c)±根据情况全身放疗f骨转移的基本治疗(支持治疗a+二磷酸盐土放疗b土全身性治疗c)+手术或辅助器械和活动辅助设备骨痛评估评估骨转移的范围评估骨折风险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骨外的转移进展全面评估图2恶性肿瘤骨转移治疗。
a支持治疗保留生理功能并改善生命质量;b表2中列出了放射疗法指南;c全身性治疗包括:根据病程进展和个人情况采用化学疗法、内分泌疗法和分子靶向疗法等;d疼痛处理遵照WHO指南,具体见表1;e全身放射性核素疗法具体细节见表2;f骨折风险高,长骨直径》2.5cm或骨皮质损伤直径>50%脊椎不稳定;g外科手术治疗:预期生存时间》3个月支持治疗根据骨转移姑息治疗的基本原则,应针对骨转移及其相关并发症提供最佳的支持治疗和症状治疗。
应实施积极的治疗从而缓解肿瘤本身及骨转移引起的身体症状、提供心理学和社会方面的支持、保留患者生理功能并改善生命质量。
同时应注意预防和治疗由长期限制性卧床或活动能力降低引起的各种症状和问题,从而保留患者的活动性和功能。
支持治疗能帮助患者改善其自主活动性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为了减少病理性骨折的风险应向骨转移患者进行支持指导,教育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骨损伤风险高的活动和运动,如活动时避免突然转动脊柱或四肢、避免负重和提举动作、防止失足跌落(包括必要的设备和器具、浴室安全措施等)。
对于日常活动部分受限的患者,如床上翻身、转身和行走等,医护人员应给予协助。
为了帮助这些患者增加活动性必要时应提供复健设施和整形外科辅助设备。
对于绝对限制卧床的患者,视情况而定应在床上进行适当的活动。
二碳磷酸盐化合物治疗二碳磷酸盐化合物时内源性焦磷酸盐的异构体。
第一代二碳磷酸盐化合物的代表药物为氯甲双磷酸钠。
第二代二碳磷酸盐化合物为包括帕米磷酸盐和阿仑膦酸钠在内的含氮二碳磷酸盐。
第三代二碳磷酸盐化合物包括具有含氮杂环的唑来磷酸盐和含氮但无杂环的伊班磷酸盐。
二碳磷酸盐化合物与骨组织具有很强的亲和力。
它能优先被转运至骨形成和再吸收活跃的部位。
二碳磷酸盐化合物被破骨细胞选择性吸收并抑制其细胞活动从而导致细胞凋亡。
因此二碳磷酸盐化合物能抑制骨组织的再吸收[13-15]。
二碳磷酸盐化合物通过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组织再吸收减轻骨痛及骨相关事件的风险。
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二碳磷酸盐化合物能显著减少骨相关事件的风险,如脊椎体骨折、非脊椎体骨折、开放性骨折和高钙血症。
二碳磷酸盐化合物治疗在改善骨骼健康状况及减少骨相关事件风险方面具有良好结局。
长期给药较为安全且适合与其它常规抗肿瘤治疗联合应用,如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外科手术和内分泌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