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中吹管乐器配器法的声学原理

合集下载

学术丨管乐器的发音的原理

学术丨管乐器的发音的原理

学术丨管乐器的发音的原理管乐器的发音,是由管内空气柱作周期性的振动所产生。

仅仅将气吹入管内,还是不能成声,必须在管口上有一定的装置或某种发音体,随着吹气发生迅速的、有节奏的、连续的一股一股的气流,激起管内空气柱的振动,形成驻波而发出乐音。

发音体因发音的方法不同,又可分为气簧、芦簧和唇簧三类:1、气簧(Air-Read)由吹奏者呼出的气流本身作为发音体。

这一类的乐器有长笛、短笛、竹笛、箫等。

笛类的发音是依靠“边梭音”(Edge-tone)的原理。

当吹奏者用一股气流送向吹孔时,与该孔对面的尖锐边缘相碰,气流就开始分裂,约三分之一气流散发孔外,三分之二气流进入管内,发生漩涡而成声。

山涧流水经过石块边缘时,发生漩涡而成声,与风掠过旗杆时发生漩涡,使旗帜飘动’发声,以及大风掠过墙角,发出萧萧声等,都是这种“边棱音”的原理。

2、芦簧(cane-read)它的发音体是芦苇簧片。

这一类乐器管中空气柱的振动是由特制的簧片帮助下发生的。

簧有单片的一如单簧管、萨克斯管、低音单簧管等。

双片的一如双簧管、大管、英国管、唢呐等。

这类簧片的下端固定在乐器上,而上端可以目由振动。

当呼出的气流进入簧片间的空隙或单簧的夹片间的窄孔时,根据柏努利(Bernoulli)定律“流速增加,压力减少”,这就是说,无论是气体或液体,当它们的流速增加,单位面积的压强就减少。

例如在二张纸间用力吹气,不仅不能将纸吹开,相反地,二张纸相互贴住。

这就是由于二张纸间的空气流速增加,压力减少的缘故。

又如1912年,一艘世界最大的远洋轮“奥林匹克”号和一艘比它小得多的铁甲巡洋舰“豪克”号在海洋中平行疾驶时,“豪克”号竟扭转头朝大船冲去,最后撞在大船的船舷上,出了事故。

尽管小船的驾驶员曾尽力想把船头转回,但并不能挽救这场危机。

原因就是由于当液体沿着一条沟向前流动时,沟的狭窄部分比宽广部分流得快,压向沟壁的压力也比宽广部分小得多。

这样当两艘船平行地向前高速行驶时,两船中间的水流速度比船的外侧要快得多,因之压力要小得多,于是“豪克”号在它外侧水的压力下迫使它向大船冲去,以致最后不可透免地撞在大船上。

传统管弦乐的声像艺术特征分析

传统管弦乐的声像艺术特征分析

传统管弦乐的声像艺术特征分析传统管弦乐的声像艺术特征分析【内容摘要】传统管弦乐队经过100多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编制和乐器的舞台摆位,这里的舞台摆位就是指音频技术处理音响效果的重要技术要素之一的声像。

在管弦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乐队中乐器的不同摆位来处理声音的不同声像而达到不同的音响效果由来已久,同时,在传统管弦乐创作中,由于音色的不同应用,不同时期的管弦乐作品也会体现出不同的声像艺术表现特征。

【关键词】管弦乐声像艺术特征一、管弦乐队的声像欧洲管弦乐队产生于17世纪初,大概在18世纪下半叶其形式才初步确立。

这期间,主要发生变化的是乐器的不断增加和编制的扩大。

在乐队编制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与之同时变化的还有乐器在舞台上摆位的变化。

不同时代和地区以及不同的表演者在乐器的舞台摆位上有不同的喜好。

特别是到了现当代,通过乐器在演出现场的不同摆位来表现声像艺术效果的方式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有特色。

实际上,传统管弦乐队在舞台上的摆位通过长期实践证明是最能体现交响乐的音色组织特点和音响特征的。

特别是在当代,绝大多数的管弦乐作品是通过在舞台上的常规摆位来演奏的。

虽然一些特殊的乐器摆位存在于一些特殊的演出场所,但在音乐厅舞台上,乐器的摆位在当代基本上是相对固定的。

而这里的摆位,就是当代音响技术和音频技术里所说的声像(声像是指声音在声场中的方位,这里的方位,文章把它定义为声音声源的左右位置)。

从前面谈到的管弦乐队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乐器的摆位可以看出,在乐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关注声音的声像表现,也就是说,声像可以作为音乐表演实践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的表现要素。

那么,在管弦乐队基本定型,以及乐器在舞台上的摆位相对固定的情形下,由于声像是相对固定的,进而就可以判定声像已失去了表现的价值和意义?实际上,在静止的舞台上,还可以通过音乐的其他实践环节来体现声像艺术的表现特征,也就是说,我们不仅可以通过管弦乐的表演实践环节来体现声像艺术,还可以通过管弦乐创作,甚至录音制作实践环节来体现声像的艺术表现。

弦乐器的发声原理是怎么发声的

弦乐器的发声原理是怎么发声的

弦乐器的发声原理是怎么发声的弦乐器是是很多人喜欢乐器,那么,大家知道弦乐器的发声过程中产生了哪些原理吗?下面就跟随店铺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弦乐器发声原理的相关介绍吧!弦乐器的发声原理弦乐器(strings)的发音方式是依靠机械力量使张紧的弦振动发音,故发音音量受到一定限制。

弦乐器通常用不同的弦演奏不同的音,有时则须运用手指按弦来改变弦长,从而达到改变音高的目的。

弦乐器从其发音方式上来说,分为拨弦乐器(如吉他和阮)和拉弦乐器(如提琴类和胡琴类),击弦乐器(扬琴类)。

拨弦乐器:竖琴(Harp)、吉他(Guitar)、古琴、琵琶、筝。

拉弦乐器:小提琴(Violin)、中提琴(Viola)、大提琴(Cello)、倍低音提琴(Double Bass)、二胡。

击弦乐器:扬琴。

弦乐器的拨弦式乐器介绍其中西洋拨弦乐器统称为古典式弦琴,最具代表性的有古典吉他、竖琴、鲁特琴等。

管弦乐队中常用的拨弦乐器,只有竖琴(Harp)一种。

竖琴是一种竖立的三角形的大型拨弦乐器。

有四十六根弦,按照降C 大调的音阶排列。

下面有七个踏板,控制七种不同音名的弦,每个踏板可以使它所控制的弦升高半音或全音。

竖琴是用两手拨奏的,音色清朗如水。

最富于特色的奏法,是急速地先后奏出同一和弦中的各个音,称为琶音。

柴科夫斯基的舞剧《胡桃夹子》第二幕第三景中的《花的圆舞曲》有一段美妙动人的竖琴独奏,弹奏的就是琶音。

竖琴在乐队中常常作为伴奏乐器,尤其是和长笛或小提琴等乐器相结合时,音色最为和谐。

竖琴也象钢琴一样,可以演奏音域宽广的多声部乐曲。

它不仅是一种乐队乐器,同时也是一种表现力相当丰富的独奏乐器。

竖琴源于波斯,是最古老的拨弦乐器之一。

早期的竖琴只具有按自然音阶排列的弦,所奏调性有限。

现代竖琴是由法国钢琴制造家S·埃拉尔于1810年设计出来的,有四十七条不同长度的弦,七个踏板可改变弦音的高低,能奏出所有的调性。

由于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美丽的音色,竖琴成为交响乐队以及歌舞剧中特殊的色彩性乐器,主要担任和声伴奏和滑奏式的装饰句,每每奏出画龙点睛之笔,令听众难以忘怀。

管乐器的发声原理有哪些

管乐器的发声原理有哪些

管乐器的发声原理有哪些管乐器是一组非常常见的乐器,是管弦乐队和军乐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管乐器的发声原理是什么呢?下面就跟随店铺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管乐器发声原理的相关知识吧!管乐器的发声原理介绍概括讲,管乐器都是以管内或腔内空气振动来发声,但如何使空气振动起来,即所谓激励方式,不同的乐器之间有所区别。

总体上可归纳为三大类:边棱音激励、簧片激励和唇激励振动。

所有管乐器的演奏,首先都是由不同的激励方式带动管乐器内的空气柱产生振动,然后通过各种调控机件改变空气长度、强度和持续时间,从而使管乐器有了音高、音强和音长的变化。

埙的共振体比较特殊,他不是管,而是腔。

它的音高变化主要是通过腔体的空气容积决定。

此外,影响管乐器音色的因素较为复杂,最基本的因素来自于激励方式、乐器材料和开管闭管类型。

为了便于阐述下面一些问题,先解释一下耦和一词。

耦和一般情况下,管乐器的激励声源的振动频率(如边棱音的频率、簧片的频率和嘴唇的频率)与管乐器内空气柱的振动频率并不一致,前者的频率受气的强度、喷射角度以及振动体的质量的影响,后者则取决于管体的长度或体积的大小。

当激励声源的振动激发起空气柱振动时,二者在振动频率上会发生相互调制,这一调制过程就称为耦和。

在耦和过程中,空气柱的振动频率起主导作用,这一点其它乐器有很大差异。

对弦乐器或大部分打击乐器来说,激励声源的音高就是所发出的音高,例如小提琴来说,琴弦是激励声源,那么琴弦的振动频率就决定了这把小提琴的音高。

琴箱只是起扩大音量的作用。

同样,对定音鼓来说,鼓膜是振动源,那么鼓膜的振动频率也就是这架定音鼓的音高。

而管乐器却不然,它的音高绝大多数情况不是由激励体来决定,而是由共振体--管子的长度来决定。

激励体所起作用,主要是让共振体内的空气柱振动起来。

管乐器的音色和吹奏方法一、音色管乐器受管的质地、形状和簧片的影响,音色差异很大。

其中簧片的影响最大,气簧发出很虚的声音,芦苇哨片的声音很硬,而唇簧音色则像嘶哑的喉咙。

吹管乐器的发声原理

吹管乐器的发声原理

吹管乐器的发声原理
吹管乐器的发声原理是利用吹气激发管内的空气柱,使其产生有规律的振动并进而产生乐音。

当吹奏者吹气时,气流与吹口边缘摩擦产生湍流,这些湍流与管内的空气柱相互作用,导致空气柱振动并发出声音。

吹管乐器中的管子通常被设计成各种形状和长度,以产生不同音高和音色的声音。

当吹气激发管内的空气柱振动时,这些振动会在管内传播并产生共鸣,从而产生特定的音高和音色。

总之,吹管乐器的发声原理主要是利用吹气激发管内的空气柱振动,并通过调整气流、吹口形状和管子长度等因素来控制音高和音色。

弦乐器配器法(一)

弦乐器配器法(一)

弦乐组的特性:
一、音色 弦乐组具有在其他乐器组中都罕见的, 近似于人声的基本音色,温暖而富有表情, 而且,不同弦乐器的音色,乃至每件乐器 自身不同音区间的色调也相对比较统一, 可以凝聚为一个音响高度融合的完美整体。
此外,现代作曲家们通过弦乐音色 “异化”的实验,又创造出了大量新的音 响造型手段。这些经过“畸变”的弦乐音 色的艺术表现价值虽然不一,但若仅就音 响的多样性而言,却又远为其他乐器组所 不及。它们极大地扩大了弦乐组的表现力 及音色对比的范围。
弦乐尽管木管、铜管乐 器在现代音乐中所扮演的“角色”显得日 见其重要,各种打击乐器、装饰性乐器及 电声的运用也愈益广泛,但至少如今,弦 乐器组却仍不失为现代管弦乐队中最重要 的成员之一。
其原因,恐怕主要在于作为一个群体 的弦乐器组在音响上具有超过任何其他乐 器组的巨大“包容度”及“可塑性”。它 为作曲家进行丰富多彩的音响“实验”, 创造“千姿百态”的音乐形象提供了无比 广阔的天地。
《广岛受难者的挽歌》为52件弦乐器而作,1960)
二、弦乐编制
传统的弦乐器组通常划分为小提琴I II, 传统的弦乐器组通常划分为小提琴I、II, 中提琴,大提琴及低音提琴五个基本声部, 中提琴,大提琴及低音提琴五个基本声部, 每个声部的乐器数目可根据乐队的规模大小 及不同乐器组间的音响比例关系,按大、中、 小三类编制进行配置。(P17) 小三类编制进行配置。(P17)
三、演奏技巧 除低音提琴外,可以说,弦乐家族的 主要成员在演奏技术方面的多样化,灵巧 性以及对难度较高的技巧性句型的适应能 力上,也都是其他乐器组的大多数乐器所 望尘莫及的。
正因为弦乐组在以上三个方面拥有巨 大的“优势”,才奠定了它在交响乐队中 虽历数百年而不衰的重要地位。即使 在上 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实验音乐”中,常 规的乐队编制虽一度曾被各种奇特的“室 内性”乐器组合所取代,但专为弦乐队而 作的“试验性”作品,却仍在先锋派的曲 目中据有相当的比重。(【波】潘德列茨基:

谈民族乐队中管乐器组的和声

谈民族乐队中管乐器组的和声

2019-1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谈民族乐队中管乐器组的和声吴伟涛(连云港市艺术学校,江苏连云港222002)摘要:以管子为中心的吹管乐合奏所用的乐器有管子、笙、笛子、梆子等。

演奏时管子奏主旋律;笛子位于最高音区,根据管子的旋律加花或作装饰性的即兴演奏,笙吹奏较为平稳的和音式的旋律,从音色上节奏上连系着笛子与管子,同时又是音准的中心;四种乐器四种职能,这就是民间吹管乐合奏的“拙笙巧管浪荡笛”的配器原则和演奏传统。

关键词:民族乐队;管乐器;和声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9)36-0080-01吹管乐合奏向来作为一种重要的演出形式流传在我国民间,尤其是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地更为普遍。

它具有音量大、音色亮、高音多、演奏灵活、表现粗犷、气氛热烈等特点。

一、笛子组的和声合奏中使用的梆笛与曲笛等各种笛子,除音高不同外,其音色、音量应该基本上是一致的,平衡的。

不同乐器配成和弦时有不同的结合方法:1.层叠法:不同乐器的音按次序排列,互不相混,如曲(梆)笛和新笛的结合,弱奏时大体上可以得到平衡;强奏时曲(梆)笛较突出。

以两支曲笛,两支新笛组成的和弦,在弱、中弱、中强的音量时有不少较好的配置式样。

2.两支新笛与两支曲笛同度重复,厚实、浓密。

新笛在曲笛下方作八度重复,柔和、平稳,效果比同度重复好些。

曲笛在上,新笛在下的层叠法配置,既丰满又协调,是这两种乐器最好的结合式样。

如果把新笛放在曲笛上面,效果就差多了。

丄是的高八度位置,效果仍然很好。

用交错法配置,其融洽的程度不及层叠法。

一般地说,为音色不同的乐器配置和弦时,音色较亮较薄的乐器宜放在上声部,较暗较厚的乐器宜放在下声部。

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丝弦乐器。

二、笙组的和声笙可以独立演奏完整的和弦,甚至可以同时吹奏六、七个音。

但是在合奏中,为了获得清晰、平衡的和声效果,每个笙吹的音不宜过多,弱奏时每人吹两、三个音,强奏时可考虑吹三、四个音,甚至更多的音。

管 乐 器 的 发 音 原 理 概 述

管 乐 器 的 发 音 原 理 概 述

••管乐器是所有以空气作为振动体的乐器的总称。

就目前的考古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管乐器出现于我国河南舞阳地区贾湖村,是我们的先人用丹顶鹤的尺骨制作的管乐器,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至六次发掘简报》,《文物》1989/1P1-14]。

世界上的管乐器各类繁多,形态各异,从音域宽至9个八度、体积庞大、控制机件繁多的管风琴,到长度不足10厘米、由一根短小竹管制成的口笛,从银光闪烁的、威武雄壮的铜管器家族,到古色古香、形细音柔的江南笛箫,都属于管乐范畴。

由于气体难以被肉眼察觉,因此给人们直观了解管乐器的发声理理带来了一定困难。

另外,从声学角讲,管乐器的发声过程的确要比其它乐器复杂一些。

概括讲,管乐器都是以管内或腔内空气振动来发声,但如何使空气振动起来,即所谓激励方式,不同的乐器之间有所区别。

总体上可归纳为三大类:边棱音激励、簧片激励和唇激励振动。

所有管乐器的演奏,首先都是由不同的激励方式带动管乐器内的空气柱产生振动,然后通过各种调控机件改变空气长度、强度和持续时间,从而使管乐器有了音高、音强和音长的变化。

埙的共振体比较特殊,他不是管,而是腔。

它的音高变化主要是通过腔体的空气容积决定。

此外,影响管乐器音色的因素较为复杂,最基本的因素来自于激励方式、乐器材料和开管闭管类型。

为了便于阐述下面一些问题,先解释一下耦和一词。

耦和一般情况下,管乐器的激励声源的振动频率(如边棱音的频率、簧片的频率和嘴唇的频率)与管乐器内空气柱的振动频率并不一致,前者的频率受气的强度、喷射角度以及振动体的质量的影响,后者则取决于管体的长度或体积的大小。

当激励声源的振动激发起空气柱振动时,二者在振动频率上会发生相互调制,这一调制过程就称为耦和。

在耦和过程中,空气柱的振动频率起主导作用,这一点其它乐器有很大差异。

对弦乐器或大部分打击乐器来说,激励声源的音高就是所发出的音高,例如小提琴来说,琴弦是激励声源,那么琴弦的振动频率就决定了这把小提琴的音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中吹管乐器配器法的声学原理上世纪二十年代,民族音乐团体大同乐会在上海成立,开启了中国民族管弦
乐队的探索之路。

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发展期和改革开放后的第二个发展期,形成了以弦索乐队为基础,综合南方丝竹乐队和北方吹打乐队,包含吹管、弹拨、打击、拉弦四个乐器组,这样一种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代大型合奏乐队形式。

其中吹管组各乐器具有深厚的历史传承,不仅具有完备的高、中、低音区,
丰富多彩的音色更能表现各种风格和题材的民族民间音乐。

常规编制为:梆笛、曲笛、新笛;高音笙、中音笙、低音笙;高音唢呐、中音唢呐、次中音唢呐、低音唢呐;管子,以及其他色彩类乐器和派生类乐器如箫、巴乌、中管等。

吹管乐器组在民族管弦乐作品中多作为主要旋律的载体,相较于其他乐器组,在乐器性能、音乐表现力等方面,具有更加个性化的品质。

近百年来,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在获得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同时,我们也无法回避乐队建制、乐器改革、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

在作曲理论研究方面,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民族管弦乐配器法已有不少的研
究成果,也常年作为作曲技术理论学习以及创作的指导。

新中国以来的新型民族管弦乐队很大程度上参照了西洋管弦乐队的模式,作为管弦乐法的科学基础(配
器法的基础是乐器法,乐器法的科学基础是乐器声学),西方对管弦乐队乐器音响的声学测量以19世纪以亥姆霍兹的《论音的感觉》(On the Sensation of Tone,1877)为发端。

20世纪,展开了大规模乐器声学测量与研究工作,至20世纪中期,欧洲已经
系统地完成了西洋管弦乐器的声学分析工作。

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为空白。

我国民族管弦乐如何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前提下,既保持音乐的民族性,又具备持久的生命力,以客观的视角、用科学的手段,从基础工作入手,是民族管弦乐配器法研究中值得探索的问题。

本文以民族管弦乐队中吹管乐器的配器法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有民族管弦乐配器法研究成果的梳理总结,以及对民族管弦乐作品的实例分析,运用音乐声学测量手段,从乐器的声学特性入手,探究民族管弦乐队中吹管乐器配器手法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声学原理,试图为民族管弦乐中吹管乐器组配器法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丰富民族管弦乐配器法的理论,从而增加民族管弦乐作品创作的可控成分,提高配器过程中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多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