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频率特性的测试实验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实验名称:系统频率特性的测试

姓名:学号:

专业:实验室:

实验时间:2013年11月22日同组人员:

评定成绩:审阅教师:

一、实验目的:

(1)明确测量幅频和相频特性曲线的意义; (2)掌握幅频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的测量方法; (3)利用幅频曲线求出系统的传递函数;

二、实验原理:

在设计控制系统时,首先要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而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控制系统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如果系统的各个部分都可以拆开,每个物理参数能独立得到,并能用物理公式来表达,这属机理建模方式,通常教材中用的是机理建模方式。如果系统的各个部分无法拆开或不能测量具体的物理量,不能用准确完整的物理关系式表达,真实系统往往是这样。比如“黑盒”,那只能用二端口网络纯的实验方法来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实验建模有多种方法。此次实验采用开环频率特性测试方法,确定系统传递函数。准确的系统建模是很困难的,要用反复多次,模型还不一定建准。另外,利用系统的频率特性可用来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用Bode 图设计控制系统就是其中一种。

幅频特性就是输出幅度随频率的变化与输入幅度之比,即)()(ωωi

o U U A =。测幅频特性时,

改变正弦信号源的频率,测出输入信号的幅值或峰峰值和输输出信号的幅值或峰峰值。

测相频有两种方法:

(1)双踪信号比较法:将正弦信号接系统输入端,同时用双踪示波器的Y1和Y2测量系统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两个正弦波,示波器触发正确的话,可看到两个不同相位的正弦波,测出波形的周期T 和相位差Δt ,则相位差0360⨯∆=ΦT

t 。这种方法直观,容易理解。就模拟示波

器而言,这种方法用于高频信号测量比较合适。

(2)李沙育图形法:将系统输入端的正弦信号接示波器的X 轴输入,将系统输出端的正弦信号接示波器的Y 轴输入,两个正弦波将合成一个椭圆。通过椭圆的切、割比值,椭圆所在的象限,椭圆轨迹的旋转方向这三个要素来决定相位差。就模拟示波器而言,这种方法用于低频信号测量比较合适。若用数字示波器或虚拟示波器,建议用双踪信号比较法。 利用幅频和相频的实验数据可以作出系统的波Bode 图和Nyquist 图。

三、预习与回答:

(1)实验时,如何确定正弦信号的幅值?幅度太大会出现什么问题,幅度过小又会出现什

么问题?

答:根据实验参数,计算正弦信号幅值大致的范围,然后进行调节,具体确定调节幅值时,首先要保证输入波形不失真,同时,要保证在频率较大时输出信号衰减后人能够测量出来。如果幅度过大,波形超出线性变化区域,产生失真;如果波形过小,后续测量值过小,无法精确的测量。

虚拟示波

(2)当系统参数未知时,如何确定正弦信号源的频率?

答:从理论推导的角度看,应该采取逐点法进行描述,即ω 从0变化到∞,得到变化时幅度和相位的值。从实际操作来看,ω 值过小所取得的值无意义,因此我们选取[1.0,100.0]的范围进行测量。

四、实验设备:

THBDC-1实验平台 THBDC-1虚拟示波器

五、实验线路图(模拟实物图)

六、实验步骤:

(1)按照试验线路图接线,用U7、U9、U11、U13单元,信号源的输入接“数据采集接口” AD1(蓝色波形),系统输出接“数据采集接口”AD2(红色波形)。 (2)信号源选“正弦波”,幅度、频率根据实际线路图自定,一般赋值过小会出现非线性, 过大则会失真。

(3)点击屏上THBDC-1示波器图标,直接点击“确定”,进入虚拟示波器界面,点“示波 器(E )”菜单,选中“幅值自动”和“时基自动”。在“通道选择”下拉菜单中选“通 道(1-2)”,“采样频率”调至“1”。点“开始采集”后,虚拟示波器可看到正弦波,再 点“停止采集”,波形将被锁住,利用示波器“双十跟踪”可准确读出波形的幅度。改 变信号源的频率,分别读出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峰峰值,填入幅频数据表中。 (4)测出双踪不同频率下的Δt 和T 填相频数据表,利用公式0360⨯∆=

ΦT

t

算出相位差。 七、实验数据:

(1)数据表格:

八.实验分析及思考题:

画出系统的实际幅度频率特性曲线、相位频率特性曲线,并将实际幅度频率特性曲线转换成折线式Bode 图,并利用拐点在Bode 图上求出系统的传递函数。

频率f 0.16 0.32 0.64 1.11 1.59 2.39 3.18 4.78 6.37 11.1 15.9 ω 1.0

2.0

4.0

7.0

10.0

15.0 20.0 30.0 40.0

70.0

100.0

2im U 5.8500 5.870 5.8692 5.828 5.8742 5.27

5.098

5.974 5.8834 5.2923 5.538 2om U 5.7793 5.5869 5.5148

4.502

3.458 2.3686

1.620

0.8388 0.7212 0.1329

0.0282 20Lg

-0.1056,

-0.2704

-0.2989,

-0.4146,

-3.4237,

-6.0429,

-9.0868,

-14.8169,

-18.8959,

-34.1511,

-43.8119

Δt 0.44 0.152

0.154

0.149

0.143 0.1272 0.114

0.092

0.077

0.051 0.0340

T

6.25

3.125 1.5625 0.9009 0.6289 0.4184 0.3145 0.2092 0.1570 0.0901 0.0629

8.294 17.510 35.452 59.534 81.844 109.37

8 130.288

158.469 176.56

1

205.9

22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