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花中国各地传统民居建筑
18种地域特色建筑,至少有3种你没听过

18种地域特⾊建筑,⾄少有3种你没听过在新教材《地域⽂化与城乡景观》⼀节,建筑⽆疑是最易于考察的、地域特⾊最显著的景观,这⾥给⼤家总结了全国各地的⼗⼋种特⾊建筑,可以让学⽣开阔视野。
01吊脚楼吊脚楼是苗族、壮族、布依族等族的传统民居,基本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往往有部分悬空并靠柱⼦⽀撑,属于半⼲栏式建筑,分布范围:贵州东南、湖南西部、⼴西北部、湖北西部等与⾃然环境的关系:主要是与⼭区地形崎岖、建筑⾯积狭⼩有关,此外还可以起到通风⼲燥、防范野兽和毒蛇的作⽤。
02傣家⽵楼(⾼脚楼)傣家⽵楼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是上下两层的⾼脚楼房。
底层⼀般不住⼈,⽤于饲养家畜、家禽,上层供⼈居住,属于⼲栏式建筑。
分布范围:云南,主要是西双版纳地区。
与⾃然环境的关系:⾼脚是为了阻隔地⾯的潮⽓、空⽓流通便于通风去湿,适应⾼温多⾬的⽓候;此外⽵楼简单易建,还能避开洪⽔和⾍蛇的侵袭。
03⾼台民居⾼台民居是新疆喀什⽼城东北部⼀处建于600多年前的⾼40多⽶、长800多⽶的黄⼟⾼崖上的维吾尔民族聚居区。
与⾃然环境的关系:⾼崖距地⾯三⼗多⽶,居⾼临下,空⽓清新,可免受洪⽔、暴⾬灾害。
04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称四合房,是⼀种传统的合院式建筑,基本格局为⼀个院⼦四⾯建有房屋,从四⾯将庭院合围在中间。
⽂化内涵:体现传统居住观念,正房供长辈居住、厢房供⼦孙居住,等级分明、尊卑有序。
05窑洞窑洞是黄⼟⾼原上的古⽼居住形式,属于“⽳居式”民居的遗存。
分布地区:陕西、⼭西、河南、河北、内蒙古、⽢肃以及宁夏等省与⾃然环境的关系:黄⼟层巨厚,结构紧密且直⽴性强,不易坍塌;黄⼟保温性强,能够使得屋内冬暖夏凉,适应当地的⽓候条件。
06地坑院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属于地下的窑洞,亦是古代⼈们⽳居⽅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的“地下四合院”。
分布范围:河南、⼭西、⽢肃、陕西等与⾃然环境的关系:除了具有窑洞的特点之外,还需考虑到暴⾬乃⾄洪⽔的影响,地坑院建设在黄⼟塬上,⽽且所在地区年均降⾬量⼀般在500毫⽶左右,很少有⼤暴⾬发⽣,⽽且黄⼟塬三⾯都是沟壑,⾬⽔出路通畅,也不会殃及地坑院群。
中国传统民居介绍

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传统民居:
1. 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其基本特点是四面房屋围合成一个院子,院子的入口设在南面或东南面。
北京的四合院是四合院的典型代表,分为单进或多进式,布局规整,中轴对称。
2. 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福建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以圆形、方形等形状的土楼建筑为代表,一般由多户人家聚居而成,其建筑风格独特,防风、防火、防盗等方面的功能非常出色。
3. 窑洞:窑洞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窑洞主要建在黄土高原的崖壁上,有靠崖窑和地坑窑两种形式。
窑洞内部结构简单,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热性能。
4. 吊脚楼:吊脚楼是中国南方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其特点是房屋悬于山腰或坡地,采用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5. 江南水乡民居:江南水乡民居是中国南方水乡地区的传统民居,其特点是房屋沿水而建,粉墙黛瓦,绿树掩映,给人以清新、幽静的感觉。
以上是中国传统民居中的一些主要类型,它们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个地方特色民居有什么

各个地方特色民居有什么1.北京四合院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经过明清的不断完善,终成典型格局。
四合是指东西南北四面围合成“口”字形。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
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2.福建土楼福建土楼以永定县客家土楼为代表。
永定的土楼极具特色,方、圆、八角和椭圆形皆有,主要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厅堂和周围的四、五层楼房组成。
数量多,规模大,造型美。
曾有人形容其圆形者有如天外飞碟。
土楼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坚固、安全、封闭,又有强烈的宗族特性。
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
且冬暖夏凉、防震抗风。
3.皖南民居皖南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民居特色鲜明。
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而且还与明清徽商的雄厚经济实力和高雅超脱文化相辉映,使皖南古民居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
4.窑洞民居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5.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
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
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
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
中华民风民俗中的民居风格

中华民风民俗中的民居风格丰富多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居风格:
1. 徽派建筑: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等地区,以砖木结构为主,外观典雅大方,多采用深宅大院的形式,有马头墙、小青瓦等特色元素。
2. 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建造时多采用夯土或土坯建造,具有就地取材、保暖隔热等特点。
3. 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具有冬暖夏凉、节能环保的优点,是中国北方地区传统的民居形式之一。
4. 傣族竹楼:傣族竹楼是一种干阑式民居,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屋顶呈人字形,通风透气,适合热带雨林气候。
5. 藏族碉房:藏族碉房是一种石木结构的建筑形式,具有厚重的墙体、高矮错落的屋顶等特点,是藏族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之一。
6. 苗族吊脚楼:苗族吊脚楼是一种干阑式民居,以木结构为主,悬于山腰或坡地,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民族特色。
7. 客家土楼:客家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建造时多采用夯土或土坯建造,具有防御功能和聚族而居的特点。
这些民居风格各具特色,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也是中华民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独具特色的民居汇总

02
民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家庭组织、习俗信仰和生活方式等。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民居不同的居住使用功能。二、民居反映当地气候,地理环境和本地区的建筑材料、构造技术等。三、民居的一些装饰和材料反映了本地区本民族文化、习俗和审美意识。
在区域特点上,辽宁西部地区的民居多以囤顶为主。墙为青砖或青砖与毛石合砌、木架泥顶,多为南炕,屋顶上可以晾晒农作物。多为五间或三间,带东西厢房及门房。也有硬山顶的,分布在西北部山区。辽南地区降雨较多,屋顶为硬山顶,干插瓦清水脊,多为毛石墙体,也有青砖与毛石合砌。辽东与辽北民居屋顶为硬山顶,干插瓦清水脊,青砖墙体,也有草顶屋,泥墙,多
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
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02
节约、坚固、防御性强
广东开平碉楼
数量多,建筑精美,风格多样
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
门窗窄小,钢窗、铁门,墙身厚,顶层四面都有枪眼,楼顶还有瞭望台、探照灯、警报器等,在历史上对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有极大贡献
3、山西灵石县王家大院
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
共有大小院落231 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02
、山西祁县乔家大院
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
现有文物,藏品2万余件
03
7、安徽省黄山市宏村
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牛”形布局 ,整个村落就像一头悠闲的水牛静卧在青山绿水之中
中国经典的十种传统民居建筑风格

中国经典的⼗种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在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上,⾄少有着这⼗种经典的传统民居住宅,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流传⾄今,仍能看到它不可泯灭的⾝影,这就是蒙古包,四合院,晋中⼤院,陕北窑洞,徽系民居,浙江民居,西藏碉楼,湘西吊脚楼,客家⼟楼,傣家⽵楼。
其中在现代建筑中,四合院和徽系民居因为兼容性强,⽽成为保存最为完整,且仍被⼤多数⼈使⽤的两种建筑⽅式。
⼀、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种房⼦,适于牧业⽣产和游牧⽣活,包内宽敞舒适,是⽤特制的⽊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撑),⽤两⾄三层⽺⽑毡围裹⽽成,之后⽤马鬃或驼⽑拧成的绳⼦捆绑⽽成,其顶部⽤“乌耐”作⽀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
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盖着四⽅块的⽺⽑毡 “乌⽇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场居住。
蒙古包独特的制作技艺,体现了蒙古族的审美观与⾼超的技能,有着不可替代的观赏价值,同时具有实⽤价值、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
⼆、四合院四合院⼜称四合房,是中国的⼀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个院⼦四⾯建有房屋,从四⾯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
若呈“⼝”字形的称为⼀进院落;“⽇”字形的称为⼆进院落;“⽬”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
⼀般⽽⾔,⼤宅院中,第⼀进为门屋,第⼆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或眷属的活动空间,⼀般⼈不得随意进⼊,难怪古⼈有诗云:“庭院深深深⼏许”。
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四合院⾄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
四合院通常为⼤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对外界⽐较隐密的庭院空间,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学说。
三、晋中⼤院晋中⼤院也叫⼭西⼤院,是中国民居建筑的典范,向有“北在⼭西,南在安徽”之说。
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闻名,晋中⼤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
在⼭西,元明清时期的民居现存尚有近1300处,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数集中分布在晋中⼀带的晋商豪宅⼤院。
我国十大传统民居的地域差异

我国十大传统民居的地域差异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差异显著,民族众多,在各地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根底上开展起来的传统民居是丰富多彩的。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和浓郁的文化精神。
下面,就简单的介绍我国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
一、北方寒冷民居区本区南界大致以岭——淮河为界,包括东北、华北大局部地区。
冬季寒冷,1月份平均气温在0℃以下,民居防寒性能好,冬季多刮西北风,夏季多吹东南风,正房一般座北朝南。
1、东北地区的民居包括、、东部、东北部地区。
由于东北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西北风猛烈,所以居住环境力求保温,屋设有火炕、火墙,北窗小或无窗,南窗一般为双层玻璃,屋门、檐较为低矮。
东北是我国最大的林区所在地,木材丰富,所以房屋多为砖木构造。
该区的鄂伦春族居住的圆锥形窝棚极具特色,它被称为"仙人柱〞,又叫"撮罗子〞。
冬季四周围以狍皮,夏季为桦树皮,且易搬迁,符合其按季节狩猎的特点和逐兽的行动规律。
包括西部、北部、河套地区、平原。
本区属于暖温带北部,气候年较大,冬季寒冷,因此土墙厚实,一般屋设有火炕;冬季吹西北风,北窗小;年降水量不大,屋顶呈平顶或近似平顶,便于晒粮食。
3、黄土高原的民居包括、陕北、陇东、南部和西部。
该区最富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就是窑洞。
由于黄土土质疏松,质地均一,垂直节理发育,富含钙质,所以直立性强,便于开挖。
其特点是因势而造,冬暖夏凉。
按地形不同及所处的位置和形式,可分为靠崖式、地坑式和地坯拱式三种。
靠崖式为垂直崖面上开掘的窑洞,各家只能平列,不能围聚成院。
地坑式又称天井窑,是在没有崖面的地方向下深挖,造成人工崖面,再挖窑洞,深坑成方形,形成庭院。
在窑洞,靠近窑口门窗空气充足处,安排炕、灶等日常起居用;深处作为贮藏室。
包括中南部、、及北、皖北地区。
该地区冬季寒冷枯燥,多北风,房屋座北朝南,大多为四合院。
四合院由北面的正房和东西两侧的厢房及南面的门楼组成,它们之间用围墙连结。
中国十大特色当地民居(中国各地特色民居)

中国十大特色当地民居(中国各地特色民居)一、中国十大特色民居中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有许多值得欣赏的民俗文化,而民俗建筑又各具特色,欣赏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1、福建土楼: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开平碉楼:广东开平碉楼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
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
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办事处。
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
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3、王家大院: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
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
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
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 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4、乔家大院: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
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中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墙均平整如镜,石缝细如线,据说,砌墙时,主人每天都会给石匠发一些铜钱和锅铁,用之嵌在墙缝间, 使墙面平整。如若仔细观察,经常可以发现墙缝里嵌着的铜钱。据说,平均每块石头造价为一斗谷子,此 面墙就耗谷物四百四十六斗。 院落里有一面花墙,砌有三百八十六块六边型的墙石,任取其中一块,均可与周围石块组成六边型花卉图 案,总体上组成一个百花相连的连续图案。其细致精巧让人惊叹。牟氏庄园以其恢弘的规模,深厚的内涵, 被诸多专家学者评价为“传统建筑之瑰宝”、“中国民间小故宫”、“六百年旺气之所在”,现已成为遐 迩闻名的旅游观光胜地。
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 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 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 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 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最为普遍、历史 最为久远的住宅形式。其布局 常为“一正两厢”,坐北朝南, 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 央全宅之首。院子是交通、采 光、通风的枢纽,配以绿化成 为休息和家庭活动的中心。
SZM
SZM
一座碉房中分布着各种功能的房间,包括起居室、厨房、卧室、厕所、储物间、 牲畜圈以及碉房中必备的经堂,从生产到生活,一应俱全。碉楼虽然年代久远, 但在房间的功能分配上,却一点儿也不逊于现代的别墅楼房。
SZM
新疆民居—高台民居
SZM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 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 部分,同时又与中国其 他各地迥然不同
山西民居是中国传统 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 流派。在中国民居中, 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 齐名,一向有“北山 西,南皖南”的说法。 山西因历代争战较少, 故古建筑保存得较多。
山西民居中,最华丽 雄伟、具有代表性的 要数平遥和祁县。
SZM
SZM
平遥古城,是晋中 民居最典型的代表, 位于中国山西省晋 中市平遥县,是 1997年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评定的世界 文化遗产。平遥曾 是清代晚期中国的 金融中心,并有中 国目前保存最完整 的古代县城格局。
沿海民居海草房 地方民居中,以胶东沿海民居的特征最为明显。这里的村落多为明 朝以后从内地移民或屯兵设防而形成的村落,但民居建筑却充分结 合当地的自然条件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SZM
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的牟氏庄园,到1935年才形成至今规模。整个庄园面南背北,
栖霞牟氏庄园 共分三组,包括六个院,占地2万平方米,建有万堂楼厢480多间。纵观重重四合
SZM
蒙古包一般用柳条做骨架,外 侧包羊毛毡,再在顶部中央设 可支起的圆形天窗,是一种可 移动式园形住宅。在柳条两侧 涂料灰草泥代替毡子,即成为 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两 个圆形住宅之间,联以土墙, 成为并列的三间房屋而演变成 土房。
SZM
蒙古的游牧民族终年赶他们的山羊、 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 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头双峰 骆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再重 新搭起蒙古包。
SZM
在新疆有句话:“没来过喀什,就等于没来过新疆。”喀什是西 域文化的集大成之地,而位于喀什市的高台民居,又是西域文化 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高台民居是新疆喀什 市老城东北端一处建 于高40多米、长800多 米黄土高崖上的维吾 尔民族聚居区,距今 已有600年历史,是喀 什展示维吾尔古代民 居建筑和民俗风情的 一大景观。
SZM
SZM
福建民居—客家土楼
土楼是几次中国乃至东亚历史动荡和民 众大迁徙的产物,土楼主要分布在中国 东南部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其中 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品类最丰富、保 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楼。
SZM
客家土楼是福建南部客家人 聚族而居的生息地。在山坡 河谷用生土夯筑成1-2米的厚 楼墙,内建三至五层木结构 的房子,约16米。建筑面积 数千平米,中央有庞大的天 井。外形有圆、方、三角、 五角扇形、八卦形等。造型 奇特、气势雄伟,经历千年 风雨沧桑而巍然屹立。
SZM
宁夏民居—民族风格、习俗装饰
宁夏主要是回族聚居地, 居民就地取材,以土为 主。院墙、屋墙均用泥 土而筑,土墙上加有一 定民族风格、习俗装饰。 屋檐为单面,形成独特 风格。多是院内一面或 两面建房,屋顶坡面较 大,或是硬山一面坡。 这和西北少雨,收集雨 水有关。
SZM
山西民居—砖石为主,纯朴内敛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 SZM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
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 家土楼独具特色,方形、圆形、 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 有8000余座,规模大,造型美, 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 一个奇妙的民居世界。
SZM
SZM
内蒙民居—蒙古包
毡包是我国蒙古 族、哈萨克族、 塔吉克族等民族 牧民居住的帐篷, 一般为圆形,古 代称 “穹 庐 ”“毡帐 ”。 它具有制作简便、 易于组装、抵御 风寒等特点。
走马观我花们各毕地业传啦统民居
其实是答辩的标题地方
SZM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民居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由于 中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 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中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从南方的
青砖蓝瓦马头墙,到北方的四合院,直到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的毡包,西藏的碉 楼……这些民居无不显示着中国丰富的历史人文,传承着千年的建筑智慧!
SZM
房屋多以湿透垒成,那 儿的石头房子非常特别, 整个院落从门楼到围墙, 从台阶到强身,都用大 大小小的石板石块砌成。 屋顶的檐板石有的竟达 1m多长,气势颇大,这 种石头民居加上原木的 木门窗构件给人质朴粗 犷的感觉,与山东其它 地区的民居风格截然不 同。
中部山区的石屋
山东中部的山区地势起伏、平地狭小,那儿的民居村落多分布在山 坡陡地,以求少占耕地,山区的民居院落也多以三合院为主,因地 制宜,布局自由、注重实用。
SZM
西藏民居--碉房
西藏大部分地区 平均海拔高,气 候寒冷干燥,藏 族人用石块石片 垒砌出三四层高 的房子,因形似 碉堡而得名碉楼
SZM
藏南各地的乡村和城镇,石村丰富,民居一般用石砌墙、高2-3米,称 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顶,有的设外廊。木梁、 柱子上有鲜艳的色彩,窗上装玻璃,可以有效的利用当地充足的阳光。
也采用了这种骑楼式的建筑结构,一时风靡
全城,形成了广州街景的主格局。
SZM
广东建筑之民居:开平碉楼
广东开平市的田 野上,一座座欧 式古典风格的小 楼与中国南方农 村的传统土屋交 错,形成中国绝 无仅有的乡间景 色。
SZM
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开平境内最多的时 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 办事处。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 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 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SZM
祁县古城,有着2500余年的建县历史,于1994年成为中 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与另一座名城平遥相毗邻。
SZM
祁县民居,以乔家堡村的“乔 家大院”最为著名,该建筑群 是清代晋商名流乔致庸的宅第。 其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曾有 两次增修,一次扩建,于民国 初年建成了一座宏伟的建筑群 体,体现了中国北方民居质朴 不失精巧、严谨不失雄浑、聚 族而居不失错落有致的典型风 格。
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
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
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SZM
安徽宏村
西递、宏村古民居群 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 表,现存完好的明清 民居四百四十多幢, 其布局之工、结构之 巧、装饰之美、营造 之精为世所罕见。
SZM
SZM
广东层以上出 挑至街道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 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 楼。
SZM
陕北民居——窑洞
SZM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 形式,“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 千多年前。多分布在陕西、甘肃、河南、山 西等黄土地区。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 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 文化。
地处黄土高原,因雨量小、少林木、 土层厚,所以人们在土崖纵挖窑洞, 横向排列。洞顶呈圆拱形,窑洞内 侧墙与窑洞门相通,成为里外屋的 格局。里屋倒炕靠窗,外屋锅台待 客。门脸砌砖起拱,上为窗下为门, 附土以保温,一般可用几十年。 SZM
SZM
高台民居不受中原文化的约束,很早就带有了现代主义建筑自 由灵活、粗犷豪迈的特点,是研究西域民居文化的活化石。
SZM
东北民居—吉林-蒙古族马架房
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 农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 在山墙开山,形如吉林 东部山区汉族农民的马 架,故称马架房。其房 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椭 圆顶,极似蒙古包,保 持了蒙古族的民族习惯。 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 做基础,四面皆土坯墙 围绕,当阴雨连绵之际, 墙壁会因潮湿而脱落, 房屋寿命难以保持长久
各地城镇民居中,最为典型的应为济南就成的民居,济南旧城区 位于现在历下区环城公园以内,其历史迄今已有1000多年了。
SZM
这里的民居多依山面海而建, 大多都依坡就势。虽然庭院狭 小,但几乎每家每户都能保持 良好的通风与采光,多为三合 院的形式,即正房多为三间, 两侧为厢房,对围墙门楼。 过去用当地的海边出产一种柔 韧细长的海草造成的屋顶,冬 暖夏凉、浑厚朴实,别有渔村 的风味,墙体由当地出产的暗 红色的花岗石砌成,墙体厚实, 整个民居给人粗犷、朴实的感 觉。 紫灰色海草顶和暗红色石墙的 民居,成片望去,屋脊欺负、 色彩温和,整个村落呈现出一 片想和温馨的气氛。
SZM
山东民居—马架房顶
建筑具有东北地区部分汉 族住房特点,以石、土混 合筑房壁和院墙,屋顶有 一层较厚的泥土,以保持 屋内温度。有的房顶类似 东北地区蒙古族的“马架 房”的房顶。
SZM
济南四合院
济南旧城的民居为典型的北方四 合院,在布局、结构、风格上与 北京四合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过去,这些四合院多分布与旧城 街巷的两边,大多为二进院落, 分前院和后院,大门位于前院的 东南或西北角,称之为门楼。济 南门楼都高大而精美,门楼的门 枕石、犀头、跑马板上大都雕刻 有精美的图案。 其他形制大都与北京四合院相仿, 但载门楼、瓦脊等局部的装饰与 水巷相结合的院落分布,灰墙、 黛瓦的淡雅色彩上,却使济南的 四合院不同于北方民居厚重、严 谨的特征,而体现除了一种江南 民居建筑的轻巧与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