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消能减震加固、抗震加固相关标准、图集

合集下载

房屋建筑消能减震加固、抗震加固相关标准、图集

房屋建筑消能减震加固、抗震加固相关标准、图集

附录D消能减震加固D.1 一般规定D.1.1本章适用于既有钢筋混凝土房屋、底部框架砌体房屋底层、单层厂房等的消能减震加固设计。

除应符合本章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JGJ 297 、《消能减震加固技术规程》CECS547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关于消能减震设计的相关规定。

D.1.2消能器可直接布置于既有建筑内部,当在既有建筑内部不便于设置消能器时,可采用附加框架设置消能器进行加固。

D.1.3消能器可根据需要沿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设置。

消能器宜设置在层间相对位移或相对速度较大的位置。

消能器的数量和分布应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并有利于提高整个结构的消能减震能力,形成均匀合理的受力体系。

D.1.4 消能器的布置方式可以采用支撑型、墙型、柱型、门架型或腋撑型等,设计时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和消能器的类型合理选择安装形式及连接构造。

D.1.5 A类既有建筑抗震构造可按《消能减震加固技术规程》CECS547-2018第6.3.6条规定采用;B类和C类既有建筑,采用消能减震技术加固后结构罕遇地震下层间位移角小于国家现行标准限值的1/2 时,既有建筑抗震构造措施可按抗震等级降低一级且不低于6度考虑。

D.1.6当结构加固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应根据既有建筑设防目标的实际需求,分别确定消能器、连接消能器部件和附加框架的性能目标。

D.1.7采用消能减震技术加固后仍需加固的结构构件,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 116的方法进行加固。

D.2加固方法D.2.1钢筋混凝土房屋可采用下列消能减震加固方法:1房屋刚度不足、刚度不均匀或扭转效应明显时,宜增设位移相关型消能器加固。

2当房屋刚度足够,但结构构件的承载力不足或抗震构造措施不满足要求时,宜增设速度相关型消能器加固。

3单跨框架,宜增设屈曲约束支撑加固,并在必要时加强楼盖和屋盖的整体性。

D.2.2底层框架房屋可采用下列消能减震加固方法:1底层为单跨框架、底层刚度较弱或扭转效应明显时,宜增设位移相关型消能器加固。

消能减震技术在加固设计中的应用

消能减震技术在加固设计中的应用

消能减震技术在加固设计中的应用兰学平【摘要】随着城市更新进程的加速,房屋改造类项目日益增多.相比于传统的加固方法,消能减震技术具有施工周期短、操作简便等诸多优点.文章着眼于对该加固设计方法的全过程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详细阐述,为后续的改造工程提供借鉴.【期刊名称】《住宅科技》【年(卷),期】2017(037)006【总页数】5页(P39-43)【关键词】消能减震技术;加固改造;应用【作者】兰学平【作者单位】上海建科工程改造技术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随着我国城市更新进程的加速,针对既有房屋功能提升和加固改建类的工程日益增多。

传统的加固方法主要有加大截面法、外包钢法、增设抗震翼墙法等。

该类加固方法主要是增加结构自身刚度,利用损伤结构自身为代价来耗散地震输入的能量,其缺点主要是施工周期长、湿作业面大、自重增加多、减小建筑物使用效率等[1]。

消能减震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技术,主要是在结构中附加耗能装置,利用耗能装置耗散地震输入到上部结构中的能量,从而达到保护主体结构免遭破坏的目的,其优点是湿作业面小、工期短等[2]。

目前,消能减震技术在房屋加固中已有较多应用,如:张超、翁大根等[3]提出了将消能减震技术运用于C类框架学校建筑提高一度抗震设防加固;贾传胜[4]提出在框架增层工程中运用消能减震加固技术;张玉蕾[5]提出运用消能减震技术加固中小学单跨框架结构教学楼等。

本文将着眼于消能减震加固既有房屋设计方法的全过程分析,为后续改造项目提供借鉴。

1 消能减震加固房屋全过程分析概述1.1 主要内容采用消能减震技术加固既有房屋主要包含3个方面内容,即房屋原结构抗震性能评估、附加耗能装置的设计和加固后房屋整体抗震性能评估。

(1)房屋设计年代不同,原结构的抗震性能往往存在较大差异性,对房屋原结构抗震性能的综合评估是进行抗震加固设计的主要依据。

(2)耗能装置是消耗地震输入能量的主要构件,如何确保并提高该类构件在地震中发挥其工作效率,是消能减震技术加固房屋的关键所在。

房子怎么抗震,看这两张图就够了!

房子怎么抗震,看这两张图就够了!

房子怎么抗震,看这两张图就够了!房子要抗震,在工程建设时就要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并采取抗震措施。

而在这之前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确定建筑物必须达到的抗震能力,即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可这个抗震能力该怎么表达呢?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有三个主要环节:一是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即确定建筑物必须达到的抗震能力;二是制定抗震设计标准,即采取基础、结构等抗震措施,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三是抗震施工和监理,即严格按照抗震设计施工,保证建筑质量。

有的童鞋说啦,经常听见楼盘宣称自己能抗8级地震,用震级不行么。

抗8级、7级地震听起来简单粗暴可行,但其实震级只是影响地面破坏程度的因素之一。

震例2016年1月02日12时22分在黑龙江牡丹江市林口县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580千米,人们几乎毫无震感。

1996年5月3日,内蒙古包头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地震造成6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0多亿元。

相同震级,对地面造成的破坏截然不同,单单使用抗几级地震来表示抗震能力是不科学的。

就像台灯亮起,屋内有明有暗一样,地震发生后,因为远近不同,各个地方破坏程度也不一样。

汶川地震震中损失惨重,但远在山东的我们可能只是有轻微震感。

对于这种同一次地震对地面造成的不同破坏程度,就用烈度来表示。

因此我们以地震烈度和地震动参数为指标,将国土范围划分为不同地震危险程度或抗震设防等级。

开发商宣称自己楼盘能抗“8级地震”,其实是对抗震设防标准的误解。

例如A市的抗震设防标准为6度,那么在A市新建的建筑都必须至少能抵御6度地震烈度(医院、学校等人员密集的地方要适当提高设防要求),而不是6级地震。

地震会引起的地表和建筑的振动,我们研究并提取出振动过程中的两个物理参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统称为地震动参数,用它们来表示抗震设防要求。

体现在地图上就是《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简称“区划图”)。

也就是说《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包括了《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中国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批准《农村民宅抗震构造详图》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批准《农村民宅抗震构造详图》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批准《农村民宅抗震构造详
图》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布日期】2008.06.23
•【文号】建质[2008]112号
•【施行日期】2008.07.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标准化
正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批准《农村民宅抗震构造详图》国家
建筑标准设计的通知
(建质[2008]112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规委),总后营房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国务院有关部门:
经审查,批准由河北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六个单位编制的《农村民宅抗震构造详图》标准设计为国家建筑标准设计,自2008年7月1日起实施。

附件:《农村民宅抗震构造详图》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名称及编号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〇〇八年六月二十三日附件:
《农村民宅抗震构造详图》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名称及编号表。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

确定后续使用年限
A类建筑抗震鉴定
B类建筑抗震鉴定
鉴定过关
通过
通过
第一级鉴定 未通过
第二级鉴定
抗震措施鉴定
抗震承载力验算

通 过
通过 抗震能力综合评定
未通过
未通过
采取措施
鉴定过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 不同后续使用年限建筑的抗震设防目标(1.0.1) 后续使用年限50年的现有建筑,具有与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相同的设防目标;后续使 用年限少于50年的现有建筑,在遭遇同样的地震影响时,其 损坏程度略大于按后续使用年限50年的建筑。
1995
2009
11+3
11+7
25(144) 36(292)
24
21
78 以前,烈度提高 所有现有建筑
⑵粘贴钢板加固(6.3.10) ⑶粘贴碳纤维布加固(6.3.11) ⑷消能减震加固技术进行了原则性规定(6.3.16) ⑸增设支撑加固(6.3.15) ⑹楼盖现浇层加固(7.3.3、7.3.4)
GB50023 抗震鉴定标准 1995 版与 2009 版的比较
项目 章、附录
节(条) 强制性条文 适用范围 设防目标 烈度分档 检查手段 验算要求 衡量指标 鉴定结论
一、标准修订背景
1. 标准实施已十多年,期间一些相关标准已进行了修订 2. 汶川地震后,地震灾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房屋抗震鉴定
工作,依据什么标准进行鉴定成为当务之急 3. 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启动,现有中小学校舍如何鉴定 4. 标准应体现近年来出现的新的成熟的技术与方法 5. 原标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标准修订过程
⑷A类砌体房屋中属重点设防类的,在第一级鉴定中增 加了对构造柱设置的鉴定内容(5.2.4),不符合要求时需对 综合抗震能力予以折减(5.2.14)。

N-JG-现行标准规范、图集目录

N-JG-现行标准规范、图集目录
JGJ99-98
6
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
JGJ7-2010
7
网壳结构技术规程
JGJ61-2003
8
泠弯壁型钢结构技术标准
GB50018-2002
9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构件
JG144-2002
02SG518-1
10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
CECS102:2002
11
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标准
CECS200:2006
08CG09
12
钢筋混凝土过梁〔2004年合订本〕
G322-1~4
03G322-1代砖〕
03G322-1
代替93G322(一)~(二)
14
钢筋混凝土过梁〔烧结多孔砖砌体〕
03G322-2
15
钢筋混凝土过梁〔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
03G322-3
4
房屋建筑抗震加固〔一〕〔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
09SG619-1
5
房屋建筑抗震加固〔四〕〔砌体结构住宅抗震加固〕
11SG619-4
1
单层工业厂房设计例如〔一〕
09SG117-1
2
单层工业厂房设计选用〔上、下册〕
08G118
3
钢吊车梁〔H型钢工作级别A1~A5〕
08SG520-3
本图集既是对焊接工字钢吊车梁标准图SG520-1~2〔2003年合订本〕的补充,也是为满足市场对H型钢不断增加的需求
DBJ01-502-99
10
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复合地基技术规程
JGJ/T213-2010
11
大直径扩底灌注桩技术规程
JGJ/T225-2010
12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现行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简明目录(结构专业图集)

现行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简明目录(结构专业图集)

混凝土结构施工钢筋排布规则与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 替代06G901-1、09G901-2、09G901-4
混凝土结构施工钢筋排布规则与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
替代09G901-5
混凝土结构施工钢筋排布规则与构造详图(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桩基承台)
替代09G901-3
悬挂运输设备轨道(2005年合订本) 代替98G359-1~4和98(04)G359-1~4
混凝土后锚固连接构造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
预制混凝土外墙挂板
混凝土结构加固构造(地基基础及结构整体加固改造)
抗风柱(2010年合订本)
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
替代03G329-1
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单层工业厂房) 替代04G329-8
图集名称


钢结构设计示例-单层工业厂房(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参考图)
轻型钢结构设计实例(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参考图)
建筑震害分析及实例图解(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参考图)
配筋混凝土砌块砌体建筑结构设计计算示例(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参考图)
钢框轻型屋面板(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参考图)
钢骨架轻型板(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参考图)
图集名称


吊车梁走道板
代替95G337
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桩
代替97G361
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埋件
代替91SG362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
钢筋焊接网混凝土楼板与剪力墙构造详图
混凝土结构剪力墙边缘构件和框架柱构造钢筋选用
单层工业厂房钢筋混凝土柱
代替95G335-1~3
柱间支撑
代替97G336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

新国标图集

新国标图集

16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28
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平板 宽度2.0m、2.4m、3.0m)
35
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坡板 宽度3.0m)
24
轻型屋面平行弦钢屋架(圆钢管、方钢管)
125
多跨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无吊车)
57
钢吊车梁(H型钢 工作级别A1~A5)
75
钢雨篷(一)
38
建筑结构消能减震(振)设计
58
09G901-4
混凝土结构施工钢筋排布规则与详图(现浇混凝土楼面与屋面板)
43
09G901-5
混凝土结构施工钢筋排布规则与详图(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
22
08CG03
轻型钢结构设计实例
27
08CG10
配筋混凝土砌块砌体建筑结构设计计算示例
33
09CJ18 09CG11
钢框轻型屋面板
16
09CJ20 09CG12
38
G101系列图集施工常见问题答疑图解
39
民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深度图样(2009年合订本)
82
钢结构施工图参数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
58
单层工业厂房设计示例(一)
56
单层工业厂房设计选用(上、下册)
248
钢烟囱(自立式30~60m)
135
混凝土结构加固构造(地基基础及结构整体加固改造)
37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
建筑设备节能控制与管理
23
09DX009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工程设计与安装
45
09D101-6706-2
医疗场所电气设计与设备安装
41
D800-1~8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与施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D消能减震加固D.1 一般规定D.1.1本章适用于既有钢筋混凝土房屋、底部框架砌体房屋底层、单层厂房等的消能减震加固设计。

除应符合本章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JGJ 297 、《消能减震加固技术规程》CECS547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关于消能减震设计的相关规定。

D.1.2消能器可直接布置于既有建筑内部,当在既有建筑内部不便于设置消能器时,可采用附加框架设置消能器进行加固。

D.1.3消能器可根据需要沿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设置。

消能器宜设置在层间相对位移或相对速度较大的位置。

消能器的数量和分布应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并有利于提高整个结构的消能减震能力,形成均匀合理的受力体系。

D.1.4 消能器的布置方式可以采用支撑型、墙型、柱型、门架型或腋撑型等,设计时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和消能器的类型合理选择安装形式及连接构造。

D.1.5 A类既有建筑抗震构造可按《消能减震加固技术规程》CECS547-2018第6.3.6条规定采用;B类和C类既有建筑,采用消能减震技术加固后结构罕遇地震下层间位移角小于国家现行标准限值的1/2 时,既有建筑抗震构造措施可按抗震等级降低一级且不低于6度考虑。

D.1.6当结构加固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应根据既有建筑设防目标的实际需求,分别确定消能器、连接消能器部件和附加框架的性能目标。

D.1.7采用消能减震技术加固后仍需加固的结构构件,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 116的方法进行加固。

D.2加固方法D.2.1钢筋混凝土房屋可采用下列消能减震加固方法:1房屋刚度不足、刚度不均匀或扭转效应明显时,宜增设位移相关型消能器加固。

2当房屋刚度足够,但结构构件的承载力不足或抗震构造措施不满足要求时,宜增设速度相关型消能器加固。

3单跨框架,宜增设屈曲约束支撑加固,并在必要时加强楼盖和屋盖的整体性。

D.2.2底层框架房屋可采用下列消能减震加固方法:1底层为单跨框架、底层刚度较弱或扭转效应明显时,宜增设位移相关型消能器加固。

2底层的抗震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增设屈曲约束支撑或刚度较大的位移相关型消能器加固。

D.2.3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和单层钢结构厂房可采用以下消能减震加固方法:1厂房柱间支撑布置不满足要求时,可增设位移相关型消能器。

2厂房扭转较大、纵向刚度不足时,可增设位移相关型消能器,或采用较大刚度的位移相关型消能器替换既有柱间支撑。

当既有柱间支撑替换为较大刚度的位移相关型消能器时,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对预埋件、连接件进行抗震承载力校核。

当预埋件、连接件抗震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应进行局部加固,或采用附加框架设置消能器以保证消能器正常工作。

3厂房排架柱的抗震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增设位移相关型消能器、或速度相关型消能器、或增设附加框架并设置消能器进行加固。

D.3 加固设计D.3.1采用消能减震技术对既有建筑进行抗震加固设计时,地震作用应按现行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和《消能减震加固技术规程》CECS547进行计算。

消能减震加固后结构应进行抗震变形验算,加固后结构在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的层间位移角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的要求。

D.3.2消能减震技术加固的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计算,应根据结构所处的状态选择以下方法。

1当主体结构处于弹性工作状态且消能器处于线性工作状态时,可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弹性时程分析法。

2当主体结构处于弹性工作状态而消能器处于非线性工作状态时,可将消能器进行等效线性化,采用附加有效阻尼比和有效刚度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宜采用主体结构弹性、消能器非线性的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分析。

3当主体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时,应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进行计算。

D.3.3 消能减震技术加固的结构的抗震计算模型,应符合下列要求:1消能减震加固结构的自振周期应根据消能减震加固结构的总刚度确定,总刚度应包括结构刚度和消能部件的有效刚度。

2消能减震加固结构的总阻尼比应包括结构黏滞阻尼比和消能器附加给结构的等效阻尼比;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结构的总阻尼比应分别计算。

3消能减震加固结构的恢复力模型应包括结构恢复力模型和消能部件的恢复力模型。

消能部件的恢复力模型宜采用经过试验验证、较为成熟的模型,应能正确反映消能部件对主体结构刚度和阻尼的贡献。

D.3.4消能部件的设计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1位移相关型消能器与斜撑、墙体、支墩、梁等支承构件组成消能器部件时,消能部件的恢复力模型参数宜符合下列规定:3/2/≤∆∆sy py u u (D.3.4-1)式中:py u ∆——消能部件在水平方向的屈服位移或起滑位移,其中连接消能器部件应保持弹性状态;sy u ∆——设置消能器的主体结构层间屈服位移(m )。

2黏弹性消能器的黏弹性材料的总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v t max d u ∆[]γ/ (D.3.4-2)式中:v t ——黏弹性消能器的黏弹性材料总厚度(m );max d u ∆——沿消能方向消能器的最大可能位移(m );[]γ——黏弹性材料允许的最大剪切应变。

3速度线性相关型消能器与斜撑、支墩、梁等支承构件组成消能部件时,支承构件沿消能器消能方向的刚度应按下式计算:b K ≥()1/6T πD C (D.3.4-3)式中:b K ——支承构件沿消能器方向的刚度(kN/m );D C ——消能器的线性阻尼系数[kN/(m·s )];1T ——消能减震加固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s )。

4消能部件的屈服起始位移、屈服承载力按对应的材料性能标准值确定,消能器的屈服起始位移应计入连接消能器部件沿消能器消能方向的间隙。

判断消能部件是否达到屈服时,按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作用效应。

5消能器的极限位移、速度与承载力应符合下述要求:1)消能器极限位移应不小于罕遇地震作用下消能器最大位移的 1.2 倍;2)速度相关型消能器,消能器的极限速度应不小于罕遇地震作用下消能器最大速度的1.2 倍,且消能部件应满足在此极限速度下的承载力要求。

D.3.5消能部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比,可按下列方法确定:1位移相关型消能器和非线性速度相关型消能器及相应的连接消能器部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刚度可采用等效线性化方法确定。

2消能部件附加给结构的等效阻尼比可按下式计算:a ξ=∑jcj W /()s W π4 (D.3.5-1)式中:a ξ——消能减震加固结构的附加等效阻尼比;cj W ——第 j 个消能器在结构预期层间位移Δuj 下往复循环一周所消耗的能量(kN·m );s W ——消能减震加固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总应变能(kN·m );当消能部件在结构上分布较均匀,且附加给结构的等效阻尼比小于20%时,消能部件附加给结构的等效阻尼比也可采用强行解耦方法确定。

3不计及扭转影响时,消能减震加固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总应变能,可按下式计算:s W =∑i F i u /2 (D.3.5-2)式中:i F ——质点i 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kN );i u ——质点i 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位移(m )。

4速度线性相关型消能器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所往复一周所消耗的能量,可按下式计算:cj w =()12/2T πj C j θ2cos 2j u ∆ (D.3.5-3)式中:1T ——消能减震加固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s ); j C ——第 j 个消能器的线性阻尼系数[kN/(m·s )];j θ——第 j 个消能器的消能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º);2j u ∆——第 j 个消能器两端的相对水平位移(m )。

当消能器的阻尼系数和有效刚度与结构振动周期有关时,可取相应于消能减震加固结构基本周期的值。

5位移相关型消能器、非线性黏滞消能器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往复一周所消耗的能量,可按下式计算:cj W =j A (D.3.5-4)式中:j A ——第 j 个消能器的恢复力滞回环在相对位移Δuj 时的面积(kN·m )。

消能器的有效刚度可取消能器恢复力滞回环在相对水平位移j u ∆时的割线刚度。

6消能部件的有效刚度、等效阻尼比参数应与同一地震水准下结构性能相协调。

D.3.6连接消能器的结构构件的抗震验算要考虑消能器的出力特点对结构及节点的影响,应符合下列规定:1连接消能器的构件节点核心区的抗震验算,应考虑消能器对结构的作用。

2连接消能器的构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应能保证消能器正常工作。

3消能部件采用高强度螺栓或焊接连接时,连接消能器的结构节点部位组合弯矩设计值应考虑连接器连接部件端部的附加弯矩。

4连接消能器的结构节点和构件应进行消能器极限位移和极限速度下的消能器引起的阻尼力作用下的截面验算,并应满足抗剪不屈服的要求。

5当消能器的轴线与其连接的结构构件的轴线有偏差时,结构构件截面验算应考虑相应的附加弯矩。

D.3.7附加框架的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为设置消能器而单独新建附加框架,其截面组合内力包括附加框架自重和地震作用下所分担的内力,构件截面抗震验算、节点核心区抗震验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的规定。

2设置消能器的附加框架与既有结构的后锚固抗剪键的抗剪验算,应能保证消能器达到极限位移或极限速度时附加框架与既有结构之间有效连接。

抗剪键的设计应考虑群锚效应,梁上群锚可按开裂混凝土考虑,柱上群锚可按不开裂混凝土考虑,具体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和《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 145 的规定。

3附加框架的抗震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的规定。

4附加框架内连接消能器的结构构件的抗震验算应符合本导则第D.3.6条的规定。

D.3.8连接消能器部件的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连接消能器部件,应符合钢构件连接、钢与钢筋混凝土构件连接、钢与钢管混凝土构件连接构造的规定。

2连接消能器部件的作用力取值应不小于消能器在设计位移或设计速度下对应阻尼力的1.2倍。

3在消能器极限位移或极限速度对应阻尼力作用下,连接消能器部件应避免出现整体或局部失稳,连接消能器部件中的支撑、墙、框架、支墩应处于弹性工作状态。

D.3.9消能器与既有建筑之间的连接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消能支撑与既有建筑的连接可采用对穿式连接(见图D.3.9-1)和外包式直连(见图D.3.9-2)。

2连接消能器部件中的锚板、锚栓、节点板、连接件、预埋件等连接构造在消能器设计承载力范围内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不应出现平面外失稳、局部屈曲、开焊、滑脱、滑移或拨出破坏等。

3连接消能器的连接件、预埋件及全部连接消能器部件要求受力明确,设计可靠,构造措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 145 等的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