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心理学家华生的性丑闻
华生

华生的行为主义132203301225 魏姣华生出生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父亲是一位性情暴躁的小农场主。
母亲是一位虔诚的美南浸信会信徒,因此华生从小受到妈妈的管制,要求一定要严格做事,因此他对于任何宗教都感到反感。
华生的父亲抛弃家庭,华生转学,导致华生受到同学的嘲笑,情绪低落,学业也一落千丈,因此导致华生在青少年期变得像小混混,但是当他开始了大学生活时,一切才得以转变。
华生在大学学习非常刻苦。
华生师从约翰·杜威学习哲学,但是不久华生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心理学,于是决定转系,将导师换成机能主义心理学家詹姆斯·罗兰·安吉尔和生理学家亨利·唐纳森。
为了维持学业,华生同时打几份零工,包括看门,在实验室照管白鼠,在宿舍当服务员。
经过艰苦的学习,他在1903年获得博士学位。
但是在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任教期间,华生和他的研究生兼助手陷入婚外恋。
后来华生与妻子离婚,大学也将他解雇。
但是华生后来被广告公司聘请,大放异彩,将行为主义应用到广告中去。
华生认为心理学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可以观察到的行为。
华生以刺激的和反应的联结过程来解释行为,刺激是能引起反应的外界环境或身体组织中的所有事件、事物和过程。
他认为行为主义的理论目标是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
因此华生说过这样一句话“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他认为在一个人的塑造过程中,是环境在起作用,华生过于自负,而且对自己的理论有强大的信心,但是他忽略了遗传的作用,一个拥有音乐基因的孩子以后可能成为从事与音乐相关工作。
是由环境和遗传共同决定了一个人。
华生的行为主义主要依靠的是生理学,研究的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
华生为什么臭名昭著

华生为什么臭名昭著
一、华生臭名昭著的实验。
华生臭名昭著的实验便是小艾伯特实验了,华生根据经典条件反射,提出了一个令世人震惊的观点,即:给他12个健康的婴儿,通过一系列操作,他就能将这些婴儿培养成为他想要的职业。
但是,对于华生的这个观点,许多人都不太认同。
为了证明这一点,华生便找来了一个实验对象,那便是一位9个月大的婴儿,这个婴儿的名字叫小艾伯特。
在最初的实验中,华生只是给小艾伯特接触一些白鼠、兔子、狗、面具等物品,那时候小艾伯特并没有害怕,并且还对其保持着强烈的好奇。
在2个月后,小艾伯特可以随意的玩弄他面前的小白鼠,他对这些毛茸茸的动物很感兴趣。
不过很快,华生就开始改变实验的方法了,每当小艾伯特接触到这些带毛的动物时,华生就会制造出巨大的噪音,而这些噪音对一个年满一周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恐惧的。
每一次,孩子的手只要触碰到这些毛茸茸的东西,噪音就会响起。
多次过后,孩子对毛茸茸的东西由最初的喜欢,变成了厌恶甚至恐惧。
结果,只要他身边有毛茸茸的东西出现,小艾伯特就会害怕的哭了起来,即使没有噪音也是如此。
该实验也证明了华生先前的推断:人类的天性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经历改变的。
二、华生的小阿尔伯特实验违背了什么?
华生的实验虽然成功了,但却违背了教育性原则。
毕竟他实验的
对象不是小白鼠,也不是其它的动物,而是人类的婴儿。
因为华生让小艾伯特形成了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导致小艾伯特后来对刺激的泛化,他不仅会害怕小白鼠,同时也会对其他毛茸茸的东西感到恐惧。
这么做显然不符合人道,他对被试者的身心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同时也受到了人们的声讨。
行为心理学华生读后感

行为心理学华生读后感读完华生的行为心理学,我就像被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同时又感觉像是被这个老伙计拉着在人性的奇妙花园里疯狂地逛了一圈。
华生这家伙,那可真是个大胆的主儿。
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只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就像一个只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感兴趣的收藏家。
什么意识啊、感觉啊,在他眼里就像是那些虚幻的幽灵,统统都得被赶出心理学的领地。
这让我一开始觉得他有点像个顽固的老学究,非要把心理学这个多彩的世界用他那套行为规则来简化。
不过呢,越往后读,越能体会到他的这种观点其实有着独特的魅力。
他就像是一个拿着放大镜观察人类行为的侦探,把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都拆解得七零八落。
比如说,他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由环境和刺激所决定的,就像木偶被线牵着一样。
我们笑,是因为有好笑的事情刺激我们;我们哭,也是因为有伤心的刺激源。
这让我不禁想到自己有时候莫名其妙地发火,按照华生的理论,是不是我周围就有一些隐藏的“小火苗刺激源”在作祟呢?而且啊,华生的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很有趣。
他的那些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的方法,感觉就像是一套给人类行为“整形”的秘籍。
就像训练小动物一样,通过给予奖励或者惩罚来塑造人的行为。
我就想啊,如果把这一套用在那些想要改掉坏习惯的人身上,比如说那些总是拖延的家伙,是不是只要在他们不拖延的时候就给个大大的奖励,像给他们一块超级美味的巧克力,然后一拖延就来点小小的惩罚,比如让他们做几个俯卧撑之类的,慢慢地就能把他们变成行动派了呢?但是呢,我也觉得华生的理论有点太绝对了。
他把人几乎就当成了一个完全由外界操控的机器,好像我们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都不重要似的。
可我们毕竟不是机器人啊,我们有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考,这些内在的东西也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有时候我们就是会做一些违背常理的事情,仅仅是因为我们内心有一股莫名的冲动或者信念。
就像有些艺术家,他们创作的时候可能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外界刺激,完全就是内心的灵感在驱使他们做出那些独特的行为。
史上最帅“老流氓”华生:“性使人安静”

史上最帅“⽼流氓”华⽣:“性使⼈安静”著名的德国⼼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这样⼀句名⾔:“⼼理学有⼀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理学作为⼀门最年轻的科学,可在她短短的历史进程中,冒出的“奇葩”却不少......有个“⽼流氓”,⼭川河岳都能想像成⽣殖器;有个“⽼顽童”,天天琢磨和⼩孩玩游戏;有个“⽼好⼈”,谁的意见都尊重;有个“⼩愤青”,极端到做实验能把⼩孩⼦吓出恐惧症;还有个“虐待狂”,以折磨鸽⼦、⽩⿏为乐……1.科学⼼理学冯特提及⼼理学,不得不提到这位创始⼈⼀⼀威廉·冯特。
喏,长这样冯特从⼩就出⾝名门望族,放在当时完全可以说,德国没有谁家⽐⽼冯家⽜。
因为,他家的亲戚不是历史学家地理学家经济学家,就是医⽣官员。
然⽽,冯特却有⼀个悲催的童年,他哥哥在外求学不在家,妈妈⼜⽣俩孩⼦,不过婴⼉期就挂了。
冯特童年只有⼀个⼩伙伴,关键还是个弱智。
真是个苦命的boy......1857年,冯特到海德堡⼤学任⽣理学系教师,开设了⼀门实验⽣理学,开始了⼤学教师⽣涯。
不过他的教职属⽆薪岗位,学校不给钱,收⼊由学⽣的学费来付,选修课程的学⽣越多,⽼师也就赚得越多。
结果,只有4名学⽣选修了冯⽼师的课。
不久,冯特就病了,去阿尔卑斯⼭疗养了。
1876年,莱⽐锡⼤学给冯特⽼师分了间房⼦,来放实验器材,房⼦原先是学⽣⾷堂,现在成了冯⽼师的仓库。
冯⽼师给学⽣上⽣理⼼理学课,要做⼀些实验,但每次把器材搬到教室太⿇烦,就在仓库做,结果仪器越买越多,还霸占了临近的⼀些房⼦。
1879年,冯⽼师开始做⼼理学实验,科学⼼理学就此诞⽣。
冯特的实验室虽然在1879年之前就已经运⾏了好⼏年,并号称在这⼀年建⽴了科学⼼理学,但其实到1883年也没得到官⽅的认可,在莱⽐锡⼤学官⽅⽬录中并没有冯特这个引以为豪的⼼理学实验室。
后来,冯⽼师⽣⽓了,威胁校领导,再不承认⾛⼈,要跳槽去别的⾼校,校⽅屈服了,认可了他的实验室。
墨菲⽼师说,在此之前,⼼理学像是⼀个流浪⼉,在此之后,⼼理学终于有了属于⾃⼰的家。
心理学那点事——关于心理学家的八卦

心理学那点事——关于心理学家的八卦在心理学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聚焦于学科的理论、实验以及研究结果。
然而,这个领域背后隐藏着一些充满趣味和吸引力的八卦,让我们更加了解那些推动这个学科发展的心理学家们。
让我们揭开心理学家们的神秘面纱,来聆听这些关于他们的趣闻轶事。
1. 弗洛伊德的烟瘾:作为心理学家的奠基人之一,弗洛伊德被广泛认为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弗洛伊德有一个非常坏的习惯——吸烟。
他对香烟的依赖程度可谓是相当严重,据说他几乎整天都要吸烟,甚至在自己的分析过程中也不例外。
这个癖好也成为了他的标志之一。
2. 米尔格拉姆的实验: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以其著名的“顺从实验”而闻名。
在这个实验中,他探究了人们对权威的服从程度。
然而,在进行这个实验之前,米尔格拉姆首先进行了一次自己的“实验”。
他收集了一系列的信封,每个信封里有一封写给他自己的信,信中写着自己在实验中的行为是毫无道德和道义的。
结果显示,当他亲自打开这些信时,他被自己的行为所震惊,并开始思考人们在实验中的行为。
3. 杜威的教育理念:约翰·杜威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学会通过实践学习的理念。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杜威自己曾经是一个非常叛逆的学生。
他在大学期间对传统教育方法感到不满,经常因不服从纪律而受罚。
这些经历塑造了他对教育的理念,并最终推动了他成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4. 皮亚杰的心理实验: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以其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而闻名于世。
他用了20年时间观察和研究儿童的思维模式,其中一项实验尤为有趣。
当他年迈时,他开始拿起相机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包括从床上下来、洗脸、咖啡店里喝咖啡等。
通过这个实验,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自己作为一个老年人的日常行为,并将这种经验应用到儿童发展研究中。
5. 彼得·萨拉万的谢幕悲剧:彼得·萨拉万是一位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长期关注公正和道德问题。
名人故事:心理学家华生的故事

名人故事:心理学家华生的故事对比:铁目真,一生就一个老婆勃而帖,四个帐篷里各住一个女人而已,其他的还都是顺便抢来标榜军威的,真正的非花痴吧?华生(1878—1958)着名的心理学家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1894年,他进入伏尔曼大学,五年后获得硕士学位。
1900年,他又在穆尔教授的建议下到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课程,师从安吉尔和唐纳森,并与1903年以《动物的教育:白鼠的心理发展》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后留校任教,讲授心理学。
在此期间,他做了大量的以动物为被试的实验,为其行为主义观点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1908年,他受聘到霍普金斯大学,在此度过了其学术生涯中最辉煌的岁月,一直到1920年。
此间他还接任了《心理学评论》杂志的主编。
USNEWS排名,是由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 &World Report)发布的一项美国大学排名。
USNEWS的排名始于1983年,1987年以后每年发布,其排名将大学分类为综合性大学、文理学院、地方性大学和地方性学院等分别进行排名,涵盖100多个专业,几乎遍及所有常见的专业。
很久以前就知道他,可是关于他的情感生活却知之甚少。
他结过两次婚,第一次是他的女生学爱上了他,在一次考试中,她没有答题,而是写了一首情诗,红着脸交给了教授,他们结婚了。
第二次婚姻,也是他心理专业生涯的结束,他与她的一个研究生私通,前期起诉离婚,他也被大学除职。
从此他几乎淡出了专业心理领域,成为一名非常成功的广告商人。
但是他仍然热爱心理专业,但是没有大学接受他,专业期刊业不接受他的文章。
他只能在一些通俗杂志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他尤其爱好儿童研究。
作为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本人把“教育”作为人生的首要目标,并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本人热心于社会实践,曾多次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
与标志着全面抗日战争爆发的“七七事变”纪念日和意味着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八一五”纪念日不同,“九一八”是国耻纪念日。
华生的心理实验

华生的心理实验一、心理学实验的“幕后英雄”:华生提起华生,很多人可能会脑袋一片空白,甚至不太清楚这位老兄到底干了些什么。
但如果你听到“小白鼠”和“条件反射”这几个词,啊哈,那可能就有点眉目了。
没错,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他做过一项实验,直接颠覆了我们对心理学的传统认知。
说白了,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心理学实验狂人”,敢于挑战当时的权威。
你说这人是不是够大胆,够有创意!华生的这项实验简直是轰动一时,叫做“小阿尔伯特实验”。
他把一个小男孩,哦不,准确点说是一个刚刚会走的小家伙,拉进了自己的实验室。
实验一开始,阿尔伯特可真是个天使——一看到白鼠,立刻就像看到最可爱的东西一样,脸上笑开了花。
咦,怎么突然一转,阿尔伯特见到白鼠后开始哭泣?事情的真相是,华生给阿尔伯特带来的不仅仅是白鼠,还有一些非常让他惊恐的声音。
每当阿尔伯特去摸那只白鼠时,华生就会用大锤猛敲铁棒,发出恐怖的声音。
结果,阿尔伯特就把白鼠和恐怖的声音联系起来了,慢慢地,阿尔伯特每次看到白鼠就开始哭,完全没有了之前的喜爱。
华生的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一个惊人的事实——原来人类的情感、恐惧、甚至是偏好,可以通过外界的刺激来塑造。
二、刺激和反应:人类行为的“套路”华生这小子可真的是个天才,他的“小白鼠实验”让我们彻底意识到,原来情绪、反应这些看似很主观的东西,居然能被人为地控制!在很多人眼里,情感往往是复杂且不可捉摸的,但华生却说,不不不,其实你完全可以通过“刺激—反应”的模式来解释人类的所有行为。
这就好比你和某人发生了一次争执,结果你脑袋里就“自动”开始联想到那个人的坏脾气,每次遇到他,你就会产生负面情绪。
是不是有点像机器的反应?嘿心理学家可不这么说,他们会说这就是条件反射的典型例子,华生可是这个理论的大功臣。
不过说起来,华生这个“刺激—反应”的理论,虽然让我们对行为有了更科学的认识,但也有点过于“机械化”了。
毕竟人的心理可不像一台电脑,不是随便按几个键就能让情感和行为“自动回复”的。
华生桃色事件始末

华⽣桃⾊事件始末【引⼦】华⽣(John B.Watson,1878-1958),⾏为主义⼼理学的创始⼈。
他认为⼼理学研究必须抛弃“内省法”,⽽应采⽤⾃然科学常⽤的实验法和观察法,⼼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是⾏为。
华⽣在使⼼理学客观化⽅⾯发挥了巨⼤的作⽤。
1915年当选为美国⼼理学会主席。
华⽣是⼀个个性突出、毁誉参半的⼈,赞美他的,因为他鲜明的观点、惊世骇俗的研究,诋毁他的,往往是因为他并不怎么光彩的桃⾊事件。
【恐惧实验】华⽣曾做过⼀个载⼊⼼理学史册的经典研究:给⼀个华⽣称之为“⼩艾尔波特”的⼩孩给呈现⼩⽩⿏,艾尔波特要摸,华⽣在后⾯哐当敲铁棒,孩⼦吓哭了;⼜放⽩⿏,还想摸,哐当敲铁棒,⼜哭了;连续⼏次,⼀见⽩⿏就哭了;后来不⽌⽩⿏,见着兔⼦也哭,见着狗也哭,见着⽑⼤⾐也哭,甚⾄见着圣诞⽼⼈的⽩胡⼦都哭。
——证明,恐惧是习得的。
这个实验不仅让孩⼦产⽣了恐惧,其实也让华⽣⽼婆恐惧,因为⼩三就是这个实验的助⼿……【师⽣恋】华⽣的第⼀次婚姻就是师⽣恋。
华⽣是芝加哥⼤学的第⼀位⼼理学博⼠,也是芝加哥⼤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教授。
英俊潇洒,年轻有为,毕业就留校任教,这样的年轻男⽼师⾃然获得众多学⽣⼥粉丝的关注。
⼀次华⽣监考,有个⼥⽣见到他激动万分,情难⾃⼰,不写考题了,直接考场上就给华⽣写起了情书,“他那乌⿊浓密的秀发,炯炯有神的眼睛……”之类的,华⽣收完考卷收情书,最后收了⼥学⽣。
她叫玛丽伊吉斯,来⾃上流社会的勇敢⼥⽣,成了华⽣的第⼀任妻⼦。
第⼀任⽼婆当年在课堂上就写给华⽣情书,顺利拿下华⽣,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长江后浪推前浪,她之后还有更猛的⼥学⽣。
在⼀个不负责⽗亲的遗传下,华⽣暧昧关系众多。
【⼥助⼿】艾尔波特中华⽣的实验助⼿叫罗莎莉,初见华⽣19岁,年轻貌美还有钱,出⾝世家,他爸经商,他叔排电影,⽼版的《泰坦尼克号》;年轻教授见到⼥学⽣,以研究的名义天天黏在⼀起,好得⼀个⼈似的。
屋漏偏逢连夜⾬,眼看⼩三得势,⼤婆却⼜有⽣病切了⼦宫,性欲减退,脾⽓见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卦:心理学家华生的性丑闻
“请给我十几个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之中,我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的,我都能够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者甚至也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
”——这是华生最具野心,也最具有影响力的一句话,是环境决定论的“指定用语”。
性丑闻
华生曾做过一个惊世骇俗的关于婴儿恐惧的心理实验,通过条件反射,让一个孩子害怕老鼠甚至一些有毛的东西。
这个实验的合作者是他的一个女学生,后来他爱上了她,后来老婆发现了婚外情,后来华生离婚娶了这个女学生,“小三”成功上位。
不过华生也因为此事离开了心理学界。
性心理研究
有传说(我未见正规书籍报道,但依稀记得),华生要研究做爱过程中的心理,先是找来妓女做实验,不过妓女做爱犹如吃饭、散步,一点不激动,没反应,所以后来华生和助手亲子挥刀上马,便实践边研究,老婆知道,便出丑闻了。
这个确实应该是野史了吧。
结局
离开心理学界后,华生在广告界谋生,收入颇丰。
新妻子给他生
了两个儿子,不过好日子并不长,妻子30岁感染疾病去世。
80岁时,美国心理学会准备给他颁个奖感谢其为心理学做的贡献,华生本来兴冲冲去了,但40年的学术流浪让他近乡情怯,怕情难自己,泪洒当场,最后只是让别人代为领奖。
第二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