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促进民族团结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7.1《促进民族团结》示范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7.1《促进民族团结》示范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7.1《促进民族团结》示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促进民族团结》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特点,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教材内容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图表,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团结对国家、民族和个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多民族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如何维护民族团结的具体做法存在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生动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提高他们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特点,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知道如何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提高他们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特点,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知道如何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2.难点:让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提高他们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案例视频、展示图片等,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思考、交流,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培养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视频、图片和图表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讨论题目,准备好相关资料。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特点。

7.1促进民族团结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7.1促进民族团结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 纪录片:《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等,通过视频资料展示我国多民族的特色和文化。
- 网络资源:中国民族报、民族团结网等,提供最新的民族团结资讯和实践活动。
- 博物馆及展览:参观当地民族博物馆、文化展览,直观感受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2. 拓展建议
- 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博物馆或文化遗址,通过实物展示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加深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3. 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维护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责任感,培养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为民族繁荣做出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4. 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民族团结原则的掌握
2. 引导学生掌握民族团结的原则,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
3. 培养学生维护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等基本知识,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加深对民族团结的理解,提高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力。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 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的多民族特点,认识到民族团结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引导学生掌握民族团结的原则,学会依法维护民族团结,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提高法治意识。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7.1《促进民族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7.1《促进民族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7.1《促进民族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促进民族团结》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国家特点,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积极参与维护民族团结的活动。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如何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认知能力,对我国的多民族国家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生活中,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和习俗不够尊重和理解的现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国家特点,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的意识。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维护民族团结的活动,增强民族团结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

2.难点: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如何促进民族团结。

2.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参与维护民族团结的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图片,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呈现和分析。

2.设计好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活动,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准备好板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数据展示我国的多民族国家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案例,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现状,引发学生思考。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民族团结的看法和做法。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7.1《促进民族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7.1《促进民族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7.1《促进民族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7.1《促进民族团结》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学会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材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民族团结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学会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3.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学会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和讨论题目。

2.设计情景模拟场景。

3.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引导学生关注民族团结。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件,让学生分析案件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讨论题目,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总结讨论成果,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5.拓展(10分钟)设置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3:7.1 促进民族团结

教学设计3:7.1 促进民族团结

促进民族团结【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和认识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新型民族关系、国家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采取的措施,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2.能力目标:提高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培养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能力;培养搜集和整理资料、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

【教学重点】民族大家庭【教学难点】家和万事兴【教学环节】一、歌曲导入【多媒体呈现】播放视频——歌曲《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赛罗赛罗赛罗赛罗赛罗赛罗——嘿/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健儿奋起的步伐/爱我中华/建设我们的国家/爱我中华/中华雄姿英发/爱我中华/五十六族兄弟姐妹/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嘿——罗赛罗赛罗赛罗赛罗赛罗赛罗/爱我中华教师点拨: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我国各族人民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捍卫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

我们要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二、探究新知(一)民族大家庭活动1探究分享【多媒体呈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灿烂文化、悠久历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

“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如此形象地描述“多元一体格局”。

问题:(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国家?(2)几千年来,我国各民族形成了怎样的民族关系?要求:小组内分享交流并合作探究达成共识。

7.1 促进民族团结教案

7.1 促进民族团结教案

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第七课中华一家亲第1课时促进民族团结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2)知道我国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制度。

能力目标理解促进地区共同繁荣和民族地区进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少数民族大发展的事实说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义务感和使命感。

重点:理解我国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制度为保障。

难点: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促进民族团结是国家、社会共同的责任。

教法:情景设置,引导讲解。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附《中华民族歌》)中华民族兄弟多,五十六族齐欢歌。

汉壮蒙古维吾尔,藏回朝鲜哈萨克;苗彝布依鄂伦春,满侗哈尼塔吉克;瑶白傈僳达斡尔,黎傣土家鄂温克。

东乡仫佬珞巴土,布朗纳西高山畲;拉祜仡佬水阿昌,撒拉毛南佤锡伯;普米德昂羌保安,门巴裕固怒景颇;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京基诺;独龙赫哲俄罗斯,团结奋斗建祖国。

2.设问:你能从《中华民族歌》中找到哪些民族?从《爱我中华》中感受到中华各民族之间是什么关系?3.学生交流。

4.教师引言: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人民要富强,需要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知识点一民族大家庭1.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以__汉族__为主体,__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__的民族分布特点。

2.新中国成立后,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我国坚持民族__平等__、民族__团结__和各民族__共同繁荣__的基本原则,将__民族区域自治制度__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__平等团结互助和谐__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3.加强和巩固__民族团结__,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知识点二家和万事兴4.为什么要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5.为了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我们作出了哪些努力和贡献?(三)合作探究提升能力探究一:探究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材料一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7.1 促进民族团结 教案-2023-2024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7.1 促进民族团结 教案-2023-2024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促进民族团结》教学设计我们感受到西藏人民群众在面对外来侵略时,团结一致,奋起反抗,民族团结御侮精神,以及置自己生命于外的献身精神;【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后举手发言谈感悟。

【教师总结】出示知识点,明确重点:3.为什么要维护民族团结?P92-96(1)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我国各民族在数千年的迁徙...等交往中,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

特别是近代以来,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欺凌,但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奋起抗争,以百折不饶的精神,打败了侵略者,赢得了民族独立。

环节四:【教师引导】引导学生从陈双村的发展中体会我国的民族关系【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后举手发言谈感悟。

【教师总结】出示知识点,明确重点:因为我国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全国各族人民对玉树地震灾区提供大力支援和帮助。

我国各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顶住种种压力和挑战,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2)我国各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顶住种种压力和挑战,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二、家和万事兴环节一:【教师引导】引导学生从陈双村的发展视频中体会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后举手发言谈感悟。

【教师总结】出示知识点,明确重点:1.为什么要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P93(为什么)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环节二:【教师引导】从陈双村的发展中找出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措施。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后举手发言谈感悟。

【教师总结】出示知识点,明确重点:2.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哪些:P94-95(怎么办)①经济方面: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通过输入技术、管理、人才等方式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7.1 促进民族团结 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7.1 促进民族团结 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节《促进民族团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学内容与任务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在八年级下册时了解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及新型民族关系,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来学习促进民族团结。

本课主要学习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政策,国家为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做出了哪些努力,以及青少年在促进民族团结时可以如何去做。

为后面的维护祖国统一、实现中国梦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本课教材结构清晰,逻辑性强,由浅入深,内容有延展性,为师生提供了拓展的空间。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从知识层面看,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较多有关我国国情的知识,有了较为扎实的知识基础。

从个人能力看,学生具备了一定合作探究、辩证分析能力。

根据之前学习的知识与生活的见闻,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定的了解,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习俗。

总体来看,九年级学生对国家的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对如何处理民族关系、如何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问题认识不够。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活动和探究分享,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民族关系,并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掌握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学习党和国家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各项举措。

2.能力目标: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学会与各民族同胞平等相处,加强交流,促进共同发展,坚决同民族分裂行为作斗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促进民族团结的责任意识和行为自觉。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4.教学难点:提高对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原则的认识四、教学过程(一)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1.教法:多媒体演示,展示问题情境,引导讲解5.学法:学生自学、合作探究,更好的掌握(二)教学环节(1)导入新课(3分钟)6放视频《56个民族齐聚一堂,喜迎国庆》提问:看完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
第七课中华一家亲
第1课时促进民族团结
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2)知道我国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制度。

能力目标理解促进地区共同繁荣和民族地区进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少数民族大发展的事实说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义务感和使命感。

重点:理解我国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制度为保障。

难点: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促进民族团结是国家、社会共同的责任。

教法:情景设置,引导讲解。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1.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附《中华民族歌》)中华民族兄弟多,五十六族齐欢歌。

汉壮蒙古维吾尔,藏回朝鲜哈萨克;苗彝布依鄂伦春,满侗哈尼塔吉克;瑶白傈僳达斡尔,黎傣土家鄂温克。

东乡仫佬珞巴土,布朗纳西高山畲;拉祜仡佬水阿昌,撒拉毛南佤锡伯;普米德昂羌保安,门巴裕固怒景颇;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京基诺;独龙赫哲俄罗斯,团结奋斗建祖国。

2.设问:你能从《中华民族歌》中找到哪些民族?从《爱我中华》中感受到中华各民族之间是什么关系?
3.学生交流。

4.教师引言: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人民要富强,需要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知识点一民族大家庭
1.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以__汉族__为主体,__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
居__的民族分布特点。

2.新中国成立后,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我国坚持民族__平等__、民族__团结__和各民族__共同繁荣__的基本原则,将__民族区域自治制度__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__平等团结互助和谐__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3.加强和巩固__民族团结__,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知识点二家和万事兴
4.为什么要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
5.为了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我们作出了哪些努力和贡献?
(三)合作探究提升能力
探究一:探究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
材料一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材料二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各族人民共赴国难,团结御辱,救亡图存,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

1903年12月发生在西藏江孜地区的抗英保卫战用鲜血践行着“勿让洋人染指我疆土”“纵然男尽女绝,誓言不与侵略者共天地”的誓言。

1.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获得巨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坚持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②党和国家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团结奋斗,艰苦创业;④我国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互助、平等、和谐;⑤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特殊措施(如文化保护、旅游项目、重点特大工程等的实施。

) 2.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提示:①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②我国各族人民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捍卫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③我国各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追求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④展现了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
3.搜集资料,寻找更多的为促进民族团结、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典型人物事迹。

(提示:既可以列举历史上的人物以及事迹,也可以列举现代援藏、援疆等少数民族的干部;还可以是在少数民族发生灾难时伸出援助之手的群体和个人;等等。

)
探究二:民族团结进步繁荣我有责
材料一2017年4月20日,2017年全国民族经济工作暨民族地区经济形势分析会在北京召开,国家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昌平指出,2016年是民族地区接续发展、稳中有进的一年,是抓住机遇、创新有为的一年。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民族地区各级干部群众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的严峻挑战,克难奋进、主动作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材料二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同学们就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繁荣集思广益、各抒己见。

(见教材P96探究与分享)
1.为加强民族团结,实现民族繁荣,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
(提示:①经济方面: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通过输入技术、管理、人才等方式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②政治方面:贯彻执行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打击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犯罪分子,维护民族团结。

③文化方面: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④民生方面: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 2.就同学们的发言,作为青少年学生,你还有哪些好的具体做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提示:①我们青少年学生应树立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②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③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④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等;⑤多做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事,各民族同学要平等相处;⑥同各种破坏民族团结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以实际行动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光荣义务。

)
(四)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五)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六)教学反思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也是必须
面对的问题。

因此,加强民族问题的教育异常重要。

在本课教学中,既强调了有关民族知识的了解和学习,也强调了对学生的民族态度、方法和责任感的教育。

运用身边为民族团结、共同繁荣作贡献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减少了学生对民族问题的陌生感。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