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
论人民政协制度的历史与发展

论人民政协制度的历史与发展一、人民政协制度形成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统一战线组织和党派合作机构的双重身份,同时又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作为一种承担多种政治功能的制度,人民政协制度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前提条件。
它的理论渊源主要有三个即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
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普遍经验与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无产阶级政党诞生之初,与强大的阶级敌人相比其力量总是相对弱小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生存问题遂成为首要问题,统一战线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生存策略的重要性就有了现实价值。
1920年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指出“要战胜更强大的敌人,只有尽最大的力量,同时必须极仔细、极留心、极谨慎、极巧妙地利用敌人之间的一切‘裂痕’,利用各国资产阶级以及各个国家内资产阶级各集团各派别之间的一切利益对立,另一方面,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尽管这些同盟者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的、靠不住的、有条件的。
”中国共产党秉承这一理论在革命进程中先后创立了国共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在这些统一战线之中,既有阶级之间的联合,又有党派之间的合作。
党派合作含于统一战线之中的历史经验为其后的人民政协制度既是统一战线组织又是多党合作机构的双重性质做了诠释。
1927年至1937年,国共合作破裂,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民主政权,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之中加入了民主的内涵。
由于1936年西安事变的爆发以及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蒋介石被迫同意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统一战线的组织化和结构化形态开始萌芽。
二、人民政协制度的萌芽人民政协制度的萌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1938年7月在武汉成立的国民参政会,另一个是1946年1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
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

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中,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民主党派、爱国人士和各族各界人士通过协商、协调和协作等方式,共同参与国家决策和管理的政治制度。
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这是由于中国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国情决定的。
中国在20世纪初经历了百年积贫积弱和饱受帝国主义侵略的深重苦难,为了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最终取得了1949年的革命胜利。
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着庞大的复杂问题,百废待兴,建设和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党和人民亟需一个既能团结各方力量,又能行使最高权力的政治制度。
于是,政治协商制度应运而生。
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主要体现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协商中。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也是政治协商的重要平台。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着广泛的社会群体,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民主党派的代表,他们通过协商、辩论等方式,就国家政策、经济计划、法律法规等重大问题进行充分的、平等互动的讨论,以达成共识和建立决策。
政治协商制度的实践中,我国建立了包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人民政协等政治协商机构,这些机构由各党派、团体和人士组成,它们通过政治协商和参与国家决策等方式,实现了广泛的多党合作和民主集中制。
这些政治协商机构不仅使各党派、团体和人士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民意和建议。
此外,政治协商制度还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的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参与,使我国的国家政权更具广泛性、代表性和参与性。
它不仅能够凝聚各方力量,还有助于减轻党的领导负担,促进了多个社会主义因素的合作。
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政治协商制度需要更加广泛地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更好地反映和代表人民的利益。
第九章 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

(二)特点
1.政治协商是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前提条件的。 2.政治协商的主体,是有组织的、高层次的和具有广泛 代表性的。包括各政党、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和各少 数民族等的代表人物。 3.政治协商的内容具有政治性和全局性。包括党的路线 决策,国家大政方针等 4.政治协商的组织形式是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5.政治协商的结果不具法律效力,也不形成国家意志, 对党和国家的工作具有主要的建议、咨询、参考作用。
(三)常委会议 是全体会议闭会期间的主要协商形 式。全国政协常委会议一般每年召开4次,主要任务 有:听取中共中央、国务院负责人的重要报告;讨论 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以及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审议重 要的建议案、提案和调研报告;研究政协工作中的重 要事务等。 (四)主席会议 是常委会议闭会期间的重要协商形 式。其主要任务有:讨论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以及群众 关心的重要问题;审查以全国委员会或常务委员会名 义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重要建议案;拟定常委 会议的日程和议程草案;审议提交常委会议的文件; 执行常委会的决议,处理常委会的重要日常工作等。
三个历史性文献:
(1)《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起临时宪法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 法》 (3)《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组织法》
三、发展
政治协商制度走过了50多年,大致 可以分为4个时期。 (一)1949年9月-1954年9月 行使全国人大职权的时期。 (二)1954年10月-1966年5月 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存在。 (三)1966年6月-1976年10月 受文革冲击活动处于停顿状态。 (四)1977年以后 恢复和发展时期。
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 (1983年6月~1988年4月) 主 席 邓颖超 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 (1988年4月~1993年3月) 主 席 李先念 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 (1993年3月~1998年3月) 主 席 李瑞环 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 (1998年3月~2003年3月) 主 席 李瑞环 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 (2003年3月~2008年3月) 主 席 贾庆林 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 (2008年3月~2013年3月) 主 席 贾庆林
论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论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民主是政治建设的核心,民主政治的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
从“民主”入手,分析民主在中西方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对比西方的平等和自由的民主,并通过梳理我国的政治制度得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巨大优势的结论。
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优势力量,积极推进民主化、现代化进程,推动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
标签:政治制度;平等的民主;自由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
”民主是政治建设的核心,民主政治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从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和亨廷顿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论断到当前“民主危机”,自由民主制已然剥去了普世价值的外衣。
如何坚持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民主化现代化进程、推动政治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一、平等的民主和自由的民主西方民主的来源是什么?最早我们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城邦政治。
可以说,雅典民主为典型的古希腊民主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发源,奠定了之后的文艺复兴的精神文化的基础。
(一)民主的起源和发展古希腊城邦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发展,以平等为导向,是一种多数派的专制;强调民主只针对其男性公民。
每个公民都在参与公共决策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个人要无条件地绝对服从于集体决定,集体利益绝对至上;其终极理想是实现个人的自由和平等,但是平等优先于自由。
古希腊城邦政体的发展在事实上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发展。
这一民主制在经历梭伦和伯里克利的改革后逐步走向高峰,经历罗马的共和制度和黑暗的中世纪统治之后最终灰飞烟灭。
1215年《大宪章》的签署、英国议会制度的诞生,标志西方民主制度的形成。
《大宪章》中包含了近代西方民主精神,确定了贵族阶级的政治权利、分权制衡原则以及议会的地位等。
经过革命的洗礼,至17世纪末英国开启资本主义,初步建成以议会制为核心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协商民主制度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协商民主制度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作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提出来并作出部署,这是一个新论述、新要求。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中国人民追求的共同理想,也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在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选举制度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丰富和创造了人民政协协商、党与各民主党派协商、基层民主协商等多种协商民主形式,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991年3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两会党员负责人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形式。
两种形式比一种形式好,更能真实地体现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2009年9月,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大会讲话中再次强调:“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这两种民主形式既相互衔接又相互并列,是中国人民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创造,有力地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这是对我们几十年实践经验的提炼、概括和总结。
可以说,中国协商民主制度经过60多年的实践发展,已经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明确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并对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丰富协商民主的形式和内容,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等作出全面阐述,这标志着我们党自觉地把协商民主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方向,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发展协商民主,适合我国国情,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
民主作为一种公共治理方式和公民参与政治的方式,是现代国家制度和公民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个国家因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民主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在不同层面体现出不同的结构和功能。
个人对政治协商制度的认识

个人对政治协商制度的认识
政治协商制度是指在国家治理中,政府和各政治派别、社会团体
等进行协商、达成共识、凝聚共识,以此达到民主决策、政治稳定的
一种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政治制度,在我国的政治
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政治协商制度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调解各方利益矛盾,凝聚各方
共识。
在政治协商过程中,各方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进行交锋,得出最终共识,解决了政治问题,维护了社会秩序,实现了国家治理
的和谐与稳定。
政治协商制度还能充分体现民主的原则,促进政治参与。
在政治
协商过程中,各政治派别、社会团体都会参与其中,充分发表自己的
看法,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使其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了公众对治理决策的接受度。
此外,政治协商制度还有助于培养政治文化和民族精神。
在政治
协商中,各方不仅要关注自身利益,还要考虑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
这种精神有助于加强国家凝聚力、民族团结力。
总之,政治协商制度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之一。
在今后的国家治理中,我们应继
续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推动我国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高中政治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高中政治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一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一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1、我国政党制度(1)是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鲜明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4)形成与发展:这一制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过程中确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得到发展。
2、我国民主党派性质:现已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拓展】我国的民主党派(1)基本方针: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奉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
①“互相监督”: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
②监督与被监督:人大与其它国家机关、人民和人大代表(2)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主要是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①政治上: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
②组织上:相互独立的关系,不存在隶属关系。
③法律上:法律地位是平等的,都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④事业上: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不是在野党、不是反对党的关系。
⑤监督上:互相监督的关系,更加强调各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监督,不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3)政治地位: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各民主党派具有法律赋予的参政权。
①“参政党”不是参加执政、参与执政,而是享有参政权(4)根本活动准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在社会主义法治的框架下设定和运行,各政党包括执政党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课件

“中国照搬外国的多党制和议会制, 不但是学不好的,反而学坏了。”
——孙中山
1.2014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 外人士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 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 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由此可见
A.民主执政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执政方式
政协委员,参政议政
课堂探究:我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
适合国情,优势显著
①发展社义民主政治
五位一体:
②发展社义经济、文化和生态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
③构建和谐社会
④推进和平统一大业
统一大业
群策群力共同应对汶川、玉树、雅安地震灾害,统一战线 捐款捐物支援灾区。
8大民主党派积极建言应对金融危机、关注经济民生、调 控楼市等
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党的纯洁性引导社会舆论, 履行国家管理职能完善执政方式,提升执政能力 和水平关注民生民意,更好地实现党的宗旨
A.
B.
C.
D.
4.从提倡高效务实的文风、会风到抵制“舌尖上的郎芬”, 从“苍蝇”“老虎”一起打到贯彻“三严三实”的要求, 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
A.加强作风建设,不断提高治理国家的能力 B.完善执政方式,充分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 C.坚持群众观点,积极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 D.践行正确价值观,始终满足公民各项诉求
二、人民政协
1.性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我国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 一种重要形式
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的机构:
①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产生和形成是由我国社会历史发展条件决定的,有其社会经济基础方面的客观必然性,也是与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的主观努力分不开的,它的巩固、发展和完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历史与现实的选择邓小平在论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时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这是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准确概括。
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政党产生于近代。
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
辛亥革命后,我国曾一度以西方政治制度为楷模,设立议会,实行多党制。
一段时间,中国社会党派林立。
由于这些党派效仿西方政党,醉心于所谓的议会政治,专注于选举运动,为了争权夺利而彼此倾轧,结果不到两年就被袁世凯的封建铁蹄踏碎了。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成为代表地主、买办、官僚资产阶级的政党。
为了维护地主、买办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利益,国民党实行了一党专制,极力排斥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并对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实行排斥、迫害和镇压政策。
所以,这种政党制度无法实现各阶级、各阶层的政治参与和要求,不能团结人民大众进行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违背了中国的政治发展方向,终于被中国人民革命的浪潮所吞没。
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合作始于抗日战争时期。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中共提出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得到各界人士和当时已经成立的民主党派的热烈响应。
他们与共产党合作,共同为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动而努力。
抗日战争胜利后,各民主党派同共产党一道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斗争。
旧政协会议期间,有的民主党派就同中共代表团订有“君子协定”,坚持重大问题事先交换意见,互相配合。
当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全面内战时,各民主党派严正声明不承认国民党召开的“国大”和宪法,并随后公开宣告站在革命人民一边。
他们纷纷发表通电、决议,响应中共“五一”号召,表示愿在中共的领导下,建立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
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同共产党一道,参加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加制定了《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政党,民主党派成为在中共领导下参加人民政权的政党,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开始作为我国的一项政治制度而出现。
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并且发展了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人物参加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权的领导工作,共同进行国家事务的管理;就国家政治生活和统一战线中的重大问题,同各民主党派领导人进行协商和作出决定;鼓励、支持各民主党派参加反帝爱国斗争,推动成员和所联系的人们参加各项民主改革运动和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实践;支持他们代表成员的合法利益,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并且协助他们通过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方式,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积极协助民主党派进行自我教育和发展新的成员。
所有这些,对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顺利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及时总结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为社会主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奠定了政策基础。
中共八大肯定了这一方针,使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一步确立和完善起来。
1957年下半年以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反右斗争的严重扩大化,使一大批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蒙受不白之冤。
“文革”期间,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肆意践踏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政策,使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
各民主党派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没有动摇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选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共和民主党派的合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中共中央在全面回顾和总结建国以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国内阶级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各民主党派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实际上是以社会主义劳动者为主体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党。
这个论断为各民主党派热烈赞成、欣然接受。
1982年中共十二大进一步提出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且把完善这个制度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一时期,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新的发展,在维护国家安定团结,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实现党和国家的总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9年初,邓小平提议要专门拟定民主党派成员参政和履行监督职责的方案。
经过近一年的深入研讨、反复修改,中共中央在和各民主党派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这个文件深刻总结了我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是多党合作的共同行动准则,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逐步走向完善。
1992年中共十四大把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人宪法,从而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政治制度加以明确。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坚持与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方针是正确的。
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实现社会政治稳定和协调发展,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宏伟目标,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一句话,既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又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避免西方式的多党制或两党制轮流执政带来的弊端,实行广泛民主和集中领导的统一,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统一。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国体,确切地表明了中国的政权性质和政权的广泛基础。
人民民主专政不但要求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对于国家机器的坚强领导,而且要求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国家管理。
与这一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与这一国体相适应的政党体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这两种政治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起,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
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体现在中国政治运行的各个环节之中。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就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进行政治协商。
在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国家权力机关中,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在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中占有适当比例,各级人大常委会开会要邀请民主党派成员旁听。
各民主党派是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重要组成单位,在这一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广泛听取各界意见的场所开展经常性的参政议政活动。
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中的一部分人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与中共合作共事。
同时,各民主党派积极推动广大成员和所联系的群众围绕中共和政府的中心任务,开展参政议政,实行民主监督,进行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
这就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完整的政治运行机制。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同西方多党制、两党制有本质区别在第19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指出:“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在于: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这20个字,是对我国政党制度基本特征的科学概括,也是区别于一党制、多党制的本质属性和显著特点。
这个概括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性质,弄清我国政党制度与西方多党制和其它政党制度的区别,加深对我国政党制度先进性、优越性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根本不同于西方多党制或两党制,其本质区别是:1、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前提的。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也是各民主党派通过自己走过的道路作出的选择。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所形成的强大聚合力,是实现安定团结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否则,中国将如一盘散沙,无可避免地陷人四分五裂之中。
资本主义各国实行私有制,各主要政党实质上代表着互相竞争和冲突的各垄断资本集团的利益,当然不可能有统一意志和行动,不可能有领导党,它们谁也不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2、我国各政党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
建国以来,各民主党派就以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总任务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而奋斗,已经成为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的共同任务和共同实践。
各民主党派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
而资本主义国家各政党为激烈竞争的垄断资本集团所左右,本质上是为资本主义利益服务的。
3、我国各政党之间通力合作,互相监督,不存在反对党、在野党的问题。
在我国,各政党的根本利益一致,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而具体利益又有所不同,因此必然结成既通力合作、又互相监督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
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
而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各主要政党轮流执政的制度,各主要政党要为其所代表的垄断资本集团服务,因此各政党之间必然是互相拆台、彼此倾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