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实例讲解
校本课程设计的实例分析(完整版)

校本课程设计的实例分析校本课程设计的实例分析校本课程设计的实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强调以学校为基础(本位)开发课程,即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教材或设计学习活动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它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地区,学校及学生的差异性。
作为湖北省教科研50强学校的我校,近几年来积极贯彻和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从201X年秋开始,充分利用本地各种课程资源,尤其是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大量有价值的校本课程,取得了大量的丰硕成果。
一、开发校课程资源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因此,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教材开发与管理》中要求: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以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2001年教育部制订了各基础学科新的课程标准。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都要求学校要积极开发并利用好校本课程资源。
如:《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由此可见:语文课的教学要积极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用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初中化学课程设计实例解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化学课程设计实例解析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课程设计实例解析一、课程设计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化学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形势,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化学《化学与社会》为例,进行课程设计实例解析。
本设计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课程设计理念1.学生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2.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化学知识。
3.实践操作: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4.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情感态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三、课程设计内容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与社会》的基本内容,掌握相关化学概念和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2.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化学与社会》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2)教学难点:化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3.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2)新课导入:介绍《化学与社会》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课堂讲解:讲解化学概念和原理,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让学生轻松理解。
(4)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5)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
(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四、课程设计评价1.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评价。
课程设计及实例分析

课程设计及实例分析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XX学科的基本方法,了解XX学科的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XX学科的基本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进行XX学科的实验操作,能够运用XX学科的知识进行创新性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XX学科的应用实例。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如下:1.第一章: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本章主要介绍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
2.第二章:XX学科的基本方法本章主要介绍XX学科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和运用XX学科的基本方法。
3.第三章:XX学科的应用实例本章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XX学科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来说: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XX学科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和运用XX学科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拓展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和收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如课件、视频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国家优秀课程设计获奖案例

国家优秀课程设计获奖案例
国家优秀课程设计获奖案例有很多,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某大学的《并行计算》课程。
这门课程的设计和组织方式非常出色,获得了国家级优秀课程设计的荣誉。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非常独特,全课程的教学内容被精心组织成为四篇,包括并行计算的硬件基础、并行算法的设计、并行数值算法和并行程序设计。
这四篇内容相互关联,融为一体,使得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并行计算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目的方面,该课程不仅注重传授并行计算的理论知识,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并行计算的硬件平台和软件支撑,还能够掌握并行算法的设计和并行编程的技术,为未来的实际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也非常独特,注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强调学生的知识应用、工程实践和团队协作能力。
这种考核方式不仅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总的来说,该大学的《并行计算》课程是一门非常优秀的课
程设计案例,其教学内容组织方式、教学目的和考核方式都非常出色,值得其他课程设计者借鉴和学习。
除了上述案例,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课程设计案例,这些案例涵盖了不同的学科领域和教学层次,都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推进教育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有限元课程设计实例

有限元课程设计实例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有限元方法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应用步骤及所需数学基础;2. 学会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简单物理模型的建立与求解;3. 掌握有限元分析中的网格划分、边界条件设置及结果解读等关键环节。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有限元知识,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模型简化,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2. 熟练操作有限元分析软件,完成前处理、计算及后处理等全过程;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在项目中分工合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工程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2. 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敢于尝试、勇于挑战;3.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充分考虑工程实际,遵循科学规律。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有限元课程特点,以实例为引导,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紧密结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有限元方法应用于工程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和工程素养,为未来的工程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有限元方法基本原理:介绍有限元方法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工程领域的应用,重点讲解有限元方法的基本概念、离散化过程和变分原理。
2. 有限元分析软件操作:以实际工程软件为工具,讲解软件的基本功能、操作界面、前处理、求解器和后处理等模块的使用。
3. 网格划分技术:讲解网格的类型、质量评判标准,以及不同类型的网格在有限元分析中的应用。
4. 边界条件设置:介绍边界条件的作用,讲解不同类型边界条件的设置方法,以及在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应用。
5. 实例分析:结合教材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实例,指导学生完成从模型建立、网格划分、边界条件设置到结果解读的完整分析过程。
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第一周:有限元方法基本原理及离散化过程;第二周:变分原理及有限元方程的建立;第三周:有限元分析软件操作及网格划分技术;第四周:边界条件设置及实例分析。
幼儿园精品课程设计实例分析

幼儿园精品课程设计实例分析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精品课程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合理的课程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例来分析幼儿园精品课程设计的要点和特点,以期为幼儿园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二、课程主题这节课的主题是“探索自然,了解昆虫”。
通过这个主题设计一堂课,可以让幼儿在玩耍中学到知识,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三、课程内容1. 识别昆虫通过观察昆虫图片和实物,让幼儿初步认识昆虫,了解昆虫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昆虫生态通过故事、儿歌等方式,给幼儿讲解昆虫的生活环境和重要性,引导幼儿体会昆虫对我们生活的帮助。
3. 制作昆虫模型利用手工制作的方式,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昆虫模型,增强他们对昆虫的了解和兴趣。
4. 昆虫观察带领幼儿到校园或者周围的小区花园中,进行昆虫观察和采集,让幼儿近距离接触昆虫,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课程实施1. 教师角色教师需要做好对课程的各个环节的准备工作,包括准备教材、实物、图片等。
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参与到课程中来,启发他们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
2. 学生参与在识别昆虫的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互相猜测昆虫的名称,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在制作昆虫模型的环节,可以让幼儿自由发挥,根据自己所学所知,动手制作昆虫模型。
3. 课程评价在课程的可以通过让幼儿描述自己所制作的昆虫模型,表达他们对昆虫的理解,来评价课程的效果。
五、课后延伸1. 家园联系老师可以将课堂上幼儿制作的昆虫模型送给家长,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共享课堂所学。
2. 课外探究老师可以鼓励幼儿在家中或者校园周围,继续观察昆虫,发现更多有趣的事物,并随时与老师共享。
六、我对课程设计的观点在这个幼儿园精品课程设计中,我认为教师的角色非常关键,需要注重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
课程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向他们传授知识。
优秀的小学课程设计案例

优秀的小学课程设计案例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所涉及的数学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 学生能够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本单元的重点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课堂练习,提高数学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2. 学生能够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倾听他人意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性思考,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 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3. 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团队合作的力量,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4. 学生能够通过数学学习,培养严谨、细致、勤奋的学习态度。
课程性质:本节课以数学基础知识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学生特点:小学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知识,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依据课程目标,选择以下教学内容:1. 数学基本概念:结合课本第四章第一节,复习整数、小数的概念及其性质,明确数的分类和运算规则。
2. 运算方法:根据课本第四章第二节,学习加减乘除的运算方法,特别是乘法口诀的应用,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实际应用:结合课本第四章实例,让学生学会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计量等。
4. 小组讨论:根据课程内容,安排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第一课时:整数、小数的概念及其性质复习,明确数的分类和运算规则。
工业炉课程设计与实例

工业炉课程设计与实例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工业炉的基本原理、设计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业炉相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工业炉的分类、工作原理和主要参数,掌握工业炉的设计方法和流程,了解工业炉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和前景。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工业炉进行分析和设计,具备解决实际工业炉问题的能力,能够撰写简单的工业炉设计方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工业炉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培养对工业炉技术和行业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观念。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工业炉的基本原理、分类和参数,工业炉的设计方法和流程,以及工业炉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1.工业炉的基本原理:介绍工业炉的工作原理,包括燃烧原理、传热原理和炉内气体流动原理。
2.工业炉的分类和参数:介绍不同类型的工业炉,如火焰炉、电炉和炉窑等,以及它们的主要参数和特点。
3.工业炉的设计方法和流程:讲解工业炉的设计方法和流程,包括炉子尺寸的确定、热负荷计算、炉子结构设计等。
4.工业炉的应用:介绍工业炉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如钢铁、铸造、化工等,以及工业炉的发展趋势。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讲解工业炉的基本原理、分类和参数,使学生掌握工业炉的基础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业炉设计案例,使学生掌握工业炉的设计方法和流程。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了解工业炉的工作原理和实际运行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工业炉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工业炉专业书籍,以拓宽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工业炉的相关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纤的固定装置可以进行微调,以调整光源的位置到最佳成像点。
共焦法透镜中心厚度检测系统整体结构装配图
共焦光学系统实物图片
3. 共焦光学系统研究
玻璃透镜固定采用螺纹压圈 方式,精度较高。本系统中使用 的压圈为1个,隔圈为4个。每个 隔圈设计三种厚度,且都比理论 厚度厚一些。 在装调时可 以根据装调的效
③完成相应的光学系统设计和精密机械系统设计;
④研究信号采集电子学系统和数据处理计算机系统。 传感器驱动电路、信号预处理电路、二值化处理电路、数据采集 接口电路、计算机系统(显示、控制)等。
光电检测课程设计
1、光电多功能二维自动检测系统 2、曲臂光电综合测量系统 3、激光扫描圆度误差测量系统 4、飞轮齿圈总成跳动误差非接触检测系统 其他自拟的题目……. 注:1、内容不允许重复; 2、1月14日上午9:00-11:30带着 打印出来的课程设计报告来3教511进行答 辩; 3、课程设计报告不少于8页,采用小 论文形式,前有摘要、关键词,后有参考 文献。
sin 1 2 arcsin n1f ( ) 可根据共 tan 1 h 焦光学系统由多项式拟 合的方法得到,即: a h tan
h0 f (2 ) f (1 )
1
系统测量范围示意图
tan 2
H
n1 被检透镜的折射率
H h0 tan 1
数学模型
H
[ f (2 ) f (1 )] tan (2 ) sin (2 ) tan(arcsin ) n1
波长与其对应像方孔径角拟合曲线 波长与对应成像点的拟合曲线
注:根据所设计光学系统,上、下表面波长应该是在500-650nm之间的某 个波长。
3.共焦光学系统研究
n1 被检透镜的折射率
在光源位置,也就是本光学系统
的像面。通过优化像面处弥散斑 的大小,来保证系统成像质量。
为满足设计要求,将光学系统第
五个面设计成非球面,简化光学 系统的同时,提高了成像质量。
共焦法厚度检测光学系统结构图
3.共焦光学系统研究
弥散斑图像
光学系统分析
光纤端面处反射光能量分布
3.共焦光学系统研究
初级球差系数 SURFACE STO 2 3 4 5 6 7 SPHA -0.243003 -2.217378 0.963240 -0.100498 -0.041587 0.268081 -0.000661
,则各测量波长的最佳成像位置随波长变化的位移关系为:
h k 0.102(mm nm-1 ) d
光谱测量系统的光学分辨率为 量系统的精度为:
=0.02nm,则理想情况下,共焦测
k 0.002mm
3.共焦光学系统研究
测量精度分析
由图中数据结果可以看出,每条曲线都呈线性变化的趋势,说明将待测
大径 隔圈1 55 螺距 -小径 30 6.17 压圈与隔圈示意图 压圈与隔圈设计参数表 厚度 6.5 7.0
透镜的固定
对应镜片直径 32
果通过对隔圈厚
度的改变调整光 学成像效果。
隔圈2
隔圈3 压圈
72
81 84
--0.75
53
70 79
16.55
52.86
16.8
53.1 5
17.3
53.8
55
72 81
公差分析的概率曲线
各视场各波长下的弥散斑直径100%都不大于0.033539mm,远小 于纤心直径0.4mm,表明本光学系统在此公差下仍能清晰成像,从 而保证实际加工出来系统的测量精度。
3. 共焦光学系统研究
镜头设计
整个光机系统的设计思想是实现整个结构的小型化、轻量化,并充 分考虑系统装调的方便和成像质量。镜筒主体采用一体的结构,光源与
透明材料
光学系统
出射 光纤 分光系统
分析 显示等
计算机
接口 电路
信号采集 与处理电路
光谱信号接收器 (探测器)
共焦法透明材料厚度结构框图
3 共焦光学测量系统研究
3.共焦光学系统研究
复色光源
卤素灯实物图
卤素灯光谱曲线图
本系统采用卤素灯作为光源,卤素灯具有体积小、发光效率高 (达17-33lm/W)、色温稳定(可选取2500K-3500K)、光衰小 (5%以下)、寿命长(可达3000小时至5000小时)等特点。
对于折射率大于1.30的透明材料而言,系统测量范围均大
于20mm。透明材料的折射率一般在1.50-1.89之间,均大于1.30
,即本光学系统测透明材料厚度满足1-20mm的测量范围。
3.共焦光学系统研究
测量精度分析
d 900nm 600nm 300nm 成像范围15mm,波长范围:
2 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
分光系统 光纤 光源 耦 合 器 光纤
工作原理
发射光 学系统
λ min
λ1
λ2
λ max
玻璃上表面 (λ 1) 玻璃下表面 (λ 2)
λ min
测 量 范 围
λ max
共焦法透明材料厚度检测原理图
2. 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
n sin 1 n1 sin 2
光学系统分析
8
IMA TOT
1.374697
0.000000 0.002890
3.共焦光学系统研究
( ) 17009.2463 201535.4375 967816.1771 2 2301169.7773 3 2 3 f ( ) 775.5868 6839.4843 21672.3593 34398.4155 23391.2063 4 4 6 9 12 2438624.5529 1667281.4928 1887128.0902 2624027.2724 12 16 3542.1141 6 16 9783.5836 9 27167.1239 76602.2010 137203.8943 19 19 22 28 4879828.741822 7182303.5030 5204880.6886 2368337.1003 35 44 115687.1205 35 66420.0095 28 57665.8912 63680.9465 127316.1799 55 44 55 62 1667901.878262 1480736.2849 2371627.0684 2656304.5587 161365.2564 71 90555.8077 7195 55741.9024 95 59893.7815111 36960.3037 134 111 134 1291139.2766170 578911.7918 526811.8416 270289.7982 19548.4289 170 7292.8176 200200 118741.8638 40595.6124
sin 1 n1 )
a
波长与其像 方孔径角之间的 关系 ( ) 同理也 可以用拟合的方 法得到。
1 上表面返回波长
2 下表面返回波长
tan(arcsin
H
像方孔径角 0 、 1
2 折射角为 2
[ f (2 ) f (1 )] tan (2 ) tan(arcsin sin (2 ) n1 )
注意事项
光电检测课程设计-实例讲解
基于复色共焦法的 透明材料厚度检测系统研究
张宁
2016年1月6日星期三
目
录
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
3. 共焦光学测量系统研究 4. 光谱信号采集系统研究 5. 光谱数据分析系统研究 6. 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研究意义
本论文是针对平板玻璃生产、光学零件加工等透明材料相关行 业对厚度检测的需求而开展的研究。
He-Cd激光 被测玻璃
摄 像 机
处理器
显示器 光学系统
荧光液
照明光学系统
成像光学系统
激光器
被测石英管
线阵CCD
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研究目标
文本提出的复色共焦测量方法,采用特殊光学系统、高速数据 采集技术、先进光谱分析及处理技术,解决透明材料厚度高精度检 测的问题。其主要依据光学系统对不同波长光谱产生轴向色散的特 性,将连续光谱的轴向色散回波信号由探测器接收,通过上下两个 表面返回的波长数据来实现透明材料厚度的检测。 主要技术指标: ①测量范围:0.1mm~20mm ②测量精度:±0.005mm ③测量速度:2000次/秒
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研究内容
① 研究复色光源共焦法厚度测量原理,分析复色光谱中共焦面信号 特点及与厚度之间的关系,建立共焦法厚度检测系统的总体方案。 ② 利用光学设计理论,研究复色光源均匀色差光学系统设计方法, 利用MATLAB最优化工具箱仿真比较,对光学系统优化设计。 ③ 研究光谱信号采集原理,设计基于CCD的光谱信号采集系统。进 行了电子学驱动电路和相应的接口电路设计。 ④ 进行了基于LabVIEW的光谱信号分析系统设计,将光谱数据滤波 后进行峰值查找,找出上、下表面波长并计算出厚度值。 ⑤ 搭建了实验样机,对原理进行验证,最终形成一套完备的基于复 色共焦的透明材料厚度光电检测系统。
物体放在测量范围的任意位置都可以计算得到正确的测量结果,无需参考位 置,可以实现厚度结果的绝对测量。另外还可以看出,波长每增加0.02nm, 厚度变化的间隔在0.00215-0.00459mm之间,波长为500nm时厚度间隔较大, 说明离镜头越近,误差越大。
3. 共焦光学系统研究
镜头公差分析 横坐标表示弥散斑直 径的大小,纵坐标表示各 视场的弥散斑直径所对应 的概率。曲线从右到左, 每三条为一组,分别为波 长为600nm,750nm和900nm 时的公差分析曲线,从右 到左分别代表0,0.707和1 三个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