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海洋能发电利用海流波浪温差潮流发电发展-能源知识库

合集下载

《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知识清单

《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知识清单

《海洋能的开发利用》知识清单一、海洋能的定义与分类海洋能,顾名思义,是指蕴藏于海洋中的可再生能源。

它包括多种形式,如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和盐差能等。

潮汐能是由于天体引力作用,使得海水产生周期性涨落而形成的能量。

波浪能则是由风作用于海面产生的起伏运动所蕴含的能量。

海流能是由海水流动产生的动能。

温差能是由于海洋表层和深层之间的温度差异而形成的能量。

盐差能则是由于海水盐度不同而产生的化学电位差能。

二、海洋能的特点1、可再生性海洋能来源于太阳、月球等天体的引力以及太阳辐射等,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2、清洁环保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温室气体、污染物等,对环境的影响极小。

3、能量密度较低与传统的化石能源相比,海洋能的能量密度相对较低,这意味着需要较大的设备和面积来收集和转化能量。

4、不稳定性海洋能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天气、季节、地理位置等,导致其具有不稳定性和间歇性。

三、海洋能的开发利用现状1、潮汐能目前,世界上一些国家已经建成了潮汐能发电站。

例如,法国的朗斯潮汐电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潮汐电站之一。

我国也在浙江、福建等地开展了潮汐能发电的研究和试点工作。

2、波浪能波浪能的开发利用仍处于研究和试验阶段。

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研制出了多种波浪能转换装置,但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面临诸多挑战。

3、海流能海流能的开发利用相对较少,但也有一些研究和试点项目在进行。

4、温差能和盐差能这两种海洋能的开发利用仍处于早期研究阶段,技术难度较大。

四、海洋能开发利用的技术1、潮汐能发电技术主要包括潮汐坝式发电和潮汐流发电两种方式。

潮汐坝式发电需要建造大坝,形成水库,利用涨落潮时的水位差来驱动水轮机发电。

潮汐流发电则是直接利用潮流的动能推动涡轮机发电。

2、波浪能转换技术包括振荡水柱式、点头鸭式、筏式等多种技术形式。

这些技术的原理是将波浪的上下运动或水平运动转化为机械能,再进一步转化为电能。

3、海流能发电技术通常采用叶轮式、螺旋桨式等装置来捕获海流的动能,进而带动发电机发电。

海洋能利用

海洋能利用

海洋能利用海洋能,主要是指依附于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它包括潮汐能、海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海水盐差能等,一般不包括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在内。

从目前技术发展来看,潮汐能发电技术最为成熟,波浪能和潮流能在各国相继处于研发和应用阶段,是研究的热点; 温差能还处于研究初期,在进行技术探索。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它接受来自太阳的辐射能比陆地上要大得多,因此全球海洋能的可再生量非常之大,其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资料,全世界海洋能的可再生量,从理论上说近800亿千瓦。

一潮汐能海洋潮汐是由于月球和太阳引力的作用而引起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人通常把海水在白天的涨落叫做“潮”,把海水在夜间的涨落叫做“汐”,合起来称为“潮汐”。

潮汐天天发生,永不停息。

月球虽然比太阳小得多,但它离地球比太阳近得多,月球对地球上海水的引潮力大约是太阳的2.17倍。

海洋的潮汐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在涨潮的过程中,汹涌而来的海水具有很大的动能,而随着海水水位的升高,就把海水的巨大动能转化为势能。

在落潮的过程中,海水奔腾而去,水位逐渐降低,大量的势能大都转化为动能。

海水在潮涨潮落运动中所包含的大量动能和势能,称为潮汐能。

潮汐涨落所形成的水位差,即相邻高潮潮位与低潮潮位的高度差,称为潮位差或潮差。

通常,海洋中的潮差比较小,通常只有几十厘米至1米左右。

而在喇叭状海岸或河口的地区,潮差就比较大。

海水潮汐能的大小随潮差而变,潮差越大则潮汐能也越大。

潮汐发电的原理与一般的水力发电相似,是在海湾或有潮汐的河口上建造一座拦水堤坝,将入海河口或海湾同海洋隔开,形成一个天然水库,并在堤坝中或坝旁安装水轮发电机组,利用潮汐涨落时海水水位的升降,以此来推动水轮发电机组进行发电。

潮汐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一种开发潜力极大的天然能源。

潮汐发电的主要优点是:①潮汐电站的水库都是利用河口或海湾来建造的,不占用耕地,也不像河川水电站或火电站那样要淹没或占用大量的良田;②它既不像河川水电站那样受洪水和枯水季节的影响,也不像火电站那样污染环境,是一种既不受气候条件影响而又非常“干净”的发电站;③潮汐电站的堤坝较低,容易建造,其投资也相对较少。

第六章 海洋能发电

第六章 海洋能发电

海洋能(ocean energy)是指依附在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洋温 差能、海洋盐差能和海流能等,更广义的海洋能源还包括海洋上空的风能、海洋表面的太阳 能以及海洋生物质能等。
以潮汐、波浪、温度差、盐度梯度、海流等形式存在。除了潮汐能和潮流能来源于太阳和
月亮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以外,其他几种都来源于太阳辐射。 海洋能开发利用的方式主要是发电,其中潮汐发电和小型波浪发电技术已经实用化。海洋 能的主要特点有:
6.1 潮 汐 发 电
的1.6 倍。估计技术上允许利用的约1 亿千瓦。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全世界潮汐能的理论蕴藏量约为30 亿千瓦,是目前全球发电能力
潮汐能大小直接与潮差有关,潮差越大,能量也就越大。实践证明,平均潮差≥3m 才有经 济效益,否则难于实用化。 潮汐发电就是利用涨潮与退潮高低变化来发电,与水力发电原理类似。当涨潮时海水自外 流入,推动水轮机产生动力发电,退潮时海水退回大海,再一次推动水轮机发电。
研究,即根据表层和深层海水之间的温差所产生的焓降为原理来提高海水的位能。1989年, 该研究所在实验室实现了将雾滴提升到21m的高度记录,同时还对开式循环过程进行了实验室 研究,建造了两座容量分别为10W和60W的试验台。该方法可以提高温差能量密度,但目前该
研究还只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6.4 海 洋 温 差 能 发 电
海洋能是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 海洋能能量多变,不稳定性; 海洋能能量巨大,颁布分散不均。
6.1 潮 汐 发 电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因为太阳、月亮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与地球自转的运动使得海洋水位形成高低变化,这 种高低变化,称之为潮汐。太阳和月球引起的海水上涨,分别称为太阳潮和太阴潮。

海洋工程中的潮流能发电技术研究

海洋工程中的潮流能发电技术研究

海洋工程中的潮流能发电技术研究潮流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指的是利用海洋中的潮汐运动所携带的动能来产生电能的一种技术。

相比于传统的化石燃料发电方式,潮流能发电具有环保、可持续等优势,因此一直以来都是海洋工程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海洋工程中的潮流能发电技术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当前,海洋工程中的潮流能发电主要有以下几种技术:海流涡轮发电技术、潮汐发电技术和波浪发电技术。

海流涡轮发电技术通过将涡轮机置于海底,利用潮流旋涡的能量将涡轮机驱动从而产生电能。

潮汐发电技术则是利用潮汐的涨落运动,通过水流经过涡轮机驱动发电,类似于水电站的工作原理。

而波浪发电技术则是通过将漂浮装置置于海面,利用波浪的起伏运动使其产生机械能,再经过波动发电机将其转化为电能。

海洋工程中的潮流能发电技术具有以下的优势:首先,潮流能是一种可预测的能源,潮汐和海流运动非常规律,因此可以提前计算和规划发电效率。

其次,相比于风能和太阳能,潮流能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可以获得更高的能源输出。

此外,潮流能不受季节和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具有稳定可靠的发电性能。

最重要的是,潮流能发电几乎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和生态破坏,与其他能源开发方式相比具有更好的环境友好性。

然而,海洋工程中的潮流能发电技术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潮流能发电技术的成本仍然相对较高,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和商业化发展。

此外,潮汐和海流的能量分布不均匀,特定位置的潮流能资源丰富,但并非所有海域都适合潮流能发电。

还有,潮汐和海流对设备的损耗较大,需要耐久可靠的设备来抵御海洋环境的腐蚀和磨损。

此外,潮汐和海流运动对海洋生态系统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进行生态环境评估和保护。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推动潮流能发电技术的发展,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强化技术研发和创新,降低设备的成本,提高潮流能发电的效率和经济性。

其次,加强资源评估和可行性研究,选取适宜的海域进行潮流能发电项目的规划和布局。

海洋能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海洋能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海洋能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一、本文概述1、简述海洋能发电技术的概念海洋能发电技术,是指利用海洋中的可再生能源,如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和海水盐度差能等,通过特定的装置或系统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技术。

这些能源源于太阳辐射能,以热能、机械能等形式贮存于海洋之中,且可再生,因此被视为清洁、可持续的能源。

海洋能发电技术的开发利用,是对传统能源的一种补充和替代。

其核心技术在于如何将海洋中的自然能源有效转换为电能,这通常涉及到机械能、热能向电能的转换过程。

例如,潮汐能发电利用潮汐涨落产生的动力驱动水轮机转动,进而带动发电机发电;波浪能发电则是利用波浪装置将波浪能转换为装置的机械能,再驱动发电机发电。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和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海洋能发电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如储量丰富、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海洋能发电技术有望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2、阐述海洋能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重要性和意义在全球能源结构中,海洋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具有极高的重要性和意义。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耗不仅加剧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也引发了资源枯竭的担忧。

因此,寻找可持续、环保的替代能源已成为全球共识。

海洋能,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和海水盐差能等多种形式,是地球上最为丰富的能源之一。

它不受地理位置、天气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分布广泛且稳定可靠。

更重要的是,海洋能的开发利用几乎不产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对环境的破坏极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从全球能源战略的角度来看,海洋能的发展对于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海洋能发电在全球能源供应中的比重有望逐渐提升,成为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能的开发利用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

海洋能概述

海洋能概述

其他天体或因远离地球,或因质量太小 所产生的引潮力微不足道。如果用万有 引力计算,月球所产生的最大引潮力可 使海水面升高0.563m,太阳引潮力的作 用为0.246m,但实际的潮差却比上述计 算值大得多。
如我国杭州湾的最大潮差达8.93m,北美加 拿大芬地湾最大潮差更达19.6m。
这种实际与计算的差别目前尚无确切的 解释。一般认为当海洋潮汐波冲击大陆 架和海岸线时,通过上升、收聚和共振 等运动,使潮差增大。潮汐能的能量与 潮量和潮差成正比。或者说,与潮差的 平方和水库的面积成正比。和水力发电 相比,潮汐能的能量密度很低,相当于 微水头发电的水平。世界上潮差的较大 值约为13~15m,但一般说来,平均潮 差在3m以上就有实际应用价值。
海洋能指依附在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 海洋通过各种物理过程接收、储存和散 发能量,这些能量以潮汐、波浪、温度 差、盐度梯度、海流等形式存在于海洋 之中。
潮汐与潮流能来源于月球、太阳引力, 其他海洋能均来源于太阳辐射,海洋面 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1%,太阳到达地球 的能量,大部分落在海洋上空和海水中, 部分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海洋能。
当太阳、月球和地球在一条直线上时,就产生 大潮;当它们成直角时,就产生小潮。除了半 日周期潮和月周期潮的变化外,地球和月球的 旋转运动还产生许多其他的周期性循环,其周 期可以从几天到数年。同时地表的海水又受到 地球运动离心力的作用,月球引力和离心力的 合力正是引起海水涨落的引潮力。除月球、太 阳外,其他天体对地球同样会产生引潮力。虽 然太阳的质量比月球大得多,但太阳离地球的 距离也比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大得多,所以 其引潮力还不到月球引潮力的一半。
波浪能是一种在风的作用下产生的, 并以位能和动能的形式由短周期波 储存的机械能,波浪的能量与波高 的平方和波动水域面积成正比;

海洋能源发电相关技术及前景

海洋能源发电相关技术及前景

海洋能源发电相关技术及前景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加以及对碳排放的关注,人们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

海洋能源发电作为一种可再生的能源形式,凭借其巨大的储量以及稳定的供应,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介绍海洋能源发电的四种主要技术:潮汐能发电、波浪能发电、海流能发电和温差能发电,并探讨其前景与发展潜力。

1. 潮汐能发电:潮汐能发电是利用海洋潮汐的能量来产生电力。

海洋潮汐是由于地球的重力和震荡引起的,每天都会有两次涨潮和两次退潮。

潮汐能发电技术主要有潮汐能涡轮机和潮汐能泵发电。

潮汐能涡轮机通过潮汐的巨大动能来带动涡轮机产生电力,而潮汐能泵发电则是利用水流的高度差来推动液压泵从而产生电力。

目前,潮汐能发电技术在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和加拿大已经开始得到商业化应用,预计在未来几年内,这项技术将迅速发展。

2. 波浪能发电:波浪能发电是利用海洋波浪的能量来产生电力。

海洋波浪是由风力或地震引起的海洋表面的起伏而产生的。

波浪能发电技术主要有浮体式波浪能转换技术和空气压力式波浪能转换技术。

浮体式波浪能转换技术利用漂浮在水面上的装置上下起伏的运动来产生电力,而空气压力式波浪能转换技术则是利用波浪的冲击力来驱动涡轮机产生电力。

尽管波浪能发电技术还处于研发阶段,但其潜力巨大。

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波浪能发电将迎来广泛的应用。

3. 海流能发电:海流能发电是利用海洋中的水流来产生电力。

由于海洋的全球性和稳定性,海流能发电拥有很高的发电潜力。

目前,海流能发电技术主要有潮流能发电和潮汐涡轮发电。

潮流能发电是利用海流的动能来带动涡轮机产生电力,而潮汐涡轮发电则是利用潮汐的涡旋能量来产生电力。

海流能发电技术在一些岛国如苏格兰和挪威已经得到应用,并且显示出了良好的前景。

虽然技术和经济因素仍需克服,但海流能发电被认为是未来海洋能源发电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温差能发电:温差能发电是利用海洋的温差来产生电力。

海洋能发电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海洋能发电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海洋能发电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当今世界,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传统能源的日益枯竭,寻找和开发新型可再生能源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海洋,这个占据了地球表面约 71%的广阔领域,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海洋能发电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获取方式,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海洋能主要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和盐差能等多种形式。

这些能源具有储量丰富、可再生、清洁环保等优点。

其中,潮汐能是指由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引起海平面周期性升降而产生的能量。

潮汐发电就是利用涨潮和落潮时的水位差,推动水轮机旋转,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

波浪能则是由风对海面的作用引起的海水波动所产生的能量,通过波浪能转换装置可以将其转化为电能。

海流能是指海水流动所具有的动能,利用海流推动涡轮机发电是获取海流能的主要方式。

温差能是由于海洋表层海水和深层海水之间的温度差而产生的能量,盐差能则是由于海水和淡水之间的盐度差所蕴含的能量。

潮汐能发电是海洋能发电中发展较为成熟的技术之一。

早在 20 世纪初,法国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潮汐发电站。

此后,英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也相继开展了潮汐能发电的研究和建设工作。

我国在潮汐能发电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浙江温岭的江厦潮汐电站,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潮汐电站。

潮汐能发电具有规律性强、可预测性好等优点,但也存在着建设成本高、对地理环境要求苛刻等局限性。

波浪能发电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

波浪能装置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振荡水柱式、摆式、筏式等。

振荡水柱式装置通过波浪的上下运动,推动空气在一个封闭的腔室内来回流动,从而驱动涡轮机发电。

摆式装置则是利用波浪的冲击力使摆体来回摆动,通过机械传动装置带动发电机发电。

筏式装置则是由多个浮体组成,通过浮体的相对运动来获取能量。

波浪能发电的优点是能量密度较高,但由于波浪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其能量转换效率还有待提高,并且装置的维护成本也较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國內海洋能發電利用海流、波浪、溫差、潮流發電發展我國在海洋能發展上仍屬於研究階段。

雖然有世界各國的經驗可供技術分享,但因為各海域存在著不同的海象特性與地理環境,加上近年來氣候變遷及台灣多颱風暴雨的氣候特性,相同的工程或技術並不一定適用於台灣海域上。

故必須先對台灣地理環境與條件予以分析,蒐集台灣海域的海象特性與氣象資料,評估各海洋能發展所需條件與限制。

1.海洋能海流發電技術與條件需求海流主要是因海洋中海水溫度差所造成的。

海水在赤道暖化時,海水會流向南北極冷卻、下沉後,再回流到赤道。

所以是循環周期性的運動,故也稱作環流。

海流發電,擷取能源的方式類似於風力發電,利用海洋中的海流驅動渦輪機再轉換成電能。

目前全球海流發電技術仍屬於研究階段居多,較有名的洋流試驗屬墨西哥灣流(Gulf Stream,簡稱灣流)。

義大利的“海洋流發電”專利項目近十多年來一直引起歐盟、國際工業發展組織的關注。

義大利阿基米德橋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海洋流發電機樣機,並在墨西拿沿海地區進行發電試驗並獲成功,產生電能容量可達40KW。

美國佛羅里達州安柏瑞德航太科技大學(Embry-Riddle Aeronautical University)設計的移動式洋流發電渦輪機,可將大西洋「墨西哥灣流」的龐大能量轉化為電力。

據估計,整個大西洋的洋流能量相當於尼加拉瀑布的2萬1千倍。

據報導,目前的「可里奧利里1號」(外徑171公尺、長110公尺、重約6000噸之渦輪機)在試驗中估計約可發出83MW的電力,灣流流速大約2.3 m/s。

一般而言,當流速越大,渦輪機的轉速也越快,驅動發電的效果就越好。

但當海流流速超過8m/s時,渦輪機可能會產生孔蝕現象,進而破壞機組;且海流渦輪機轉速較快,較易影響海洋環境及生態,或使海中生物及殘骸吸入渦輪機,造成損害;且機組抗海水腐蝕也是維修上的一大挑戰,使得海流渦輪機成本常高於風力渦輪機。

台灣東部的黑潮,以每秒約1公尺速度往琉球、日本流去。

黑潮洋流寬約100到800公里、深200到500公尺,是強勁穩定洋流。

黑潮發電是在深海處安置海流渦輪機組和系統平台,並以纜線錨固在海床上,利用黑潮的洋流力量帶動渦輪機發電。

再利用海底電纜將電輸送到陸地上的電廠,經變電加壓後傳送到各地。

據台大海洋所1985年至2002年有關黑潮在台東與綠島9048筆資料,發現若以台東與綠島間的黑潮為例,若以1MW 雙葉片海流發電機組估計,在25平方公里(設定為一個場址)海域面積,約可布放1000MW(即1GW)。

然而目前深海發電技術未成熟,輸電管路、維修工程都是海上作業的一大挑戰。

2.海洋能波浪發電技術與條件需求即是以波浪發電裝置將波浪的動能轉換成電能。

波浪轉換系統通常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為擷取系統,將分散的入射波浪聚集於一區域上,提高波浪的振幅與能量密度。

第二部分為轉換系統,把獲取的波浪能量轉換成電能。

表1為目前常見的波能轉換器。

第三部分則是儲能系統。

波浪能發電系統可設置於海岸線或離岸的近海區域,各有優缺點。

設置於海岸線的發電系統較容易安裝及維修,不需要深水繫泊與非常長的海底輸配電纜,缺點是波浪能易遭地形破壞,符合條件的波浪能獲取場址較少,通常會利用各種聚波技術來補償因為海岸地形所造成的波浪能損失。

設置於離岸的波浪能發電系統,雖然傳輸成本及線路損失較大,但因動力來源隨波浪振幅的平方增加且結構性成本較海岸線區域少,就成本效益而言,離岸波浪能發電應比設於海岸線波浪能發電為高。

不過,此系統的長期發電穩定性及成本效益監測等問題仍待克服。

圖片來源: 網站EMEC (/)最具有產業領導地位的英國海洋電力傳輸公司,研製出名叫「海蛇號」(漂浮式)的波浪發電裝置,裝置容量為750KW,在蘇格蘭的Orkney島上測試良好。

該公司2007年10月在葡萄牙北部的大西洋離岸5公里處,利用此項裝置建造了世界第一座商用波浪能發電站。

不過經過三年開發,運作沒多久就問題不斷,在2009年宣告失敗。

說明了各海域海象條件的獨特性不一定適用於相同的工程技術。

目前研究波浪能轉換計畫的代表性國家有英國、挪威、葡萄牙、日本、中國大陸及印度等,不過大部分仍然是在測試階段。

表2為國外發展波浪發電之成效及說明比較。

台灣為一海島國家,海岸線長約1,448公里,在季風的影響下,海面波浪複雜多變,能源的蘊藏量也相當可觀。

但於其他國家相比,波能的發展與應用仍屬於剛起步階段。

研究方面比較有規模者,只有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在2005至2008年所進行的「風鼓式海浪發電設備」及工研院的「點吸收式波浪發電設備」等。

而成功大學在研究計畫「海洋能技術之開發研究─多單位共振水柱波能發電系統之研發」的場址及海氣象評估方面,也初步收集了2007至2009年台灣海域及離島地區的波浪漂浮資料。

指出台灣海域在每年10月至隔年1月期間波能較大,且以澎湖、花蓮及蘇澳蘊藏量最為豐富。

3.海洋能溫差發電技術與條件需求溫差發電(OTEC)是利用海洋表層海水與深層海水之溫差熱能,轉換成電能之發電方式。

溫差如果在20℃左右,就有較佳的利用價值,在赤道至南北緯30度之間之海洋,比較具有適合發展海洋溫差發電發展之條件。

溫差電廠主要分為陸基式、淺灘式及浮動式三種。

路基式是將電廠設備設於陸岸上,而將取深海冷水用的冷水管沿海床敷設於淺水灘或鄰近海岸之高灘上,外圍則以海堤及護岸保護防止暴潮及波浪侵襲。

浮動式電廠則是將發電系統、深海冷水取水管、淺海溫水取水管、營運控制室等設施,設計為一海上浮動平台,利用懸垂式的冷水管系統取深海冷水。

淺灘式與陸基式類似,其冷水管長度較短,設計上須考慮強大波浪力。

圖片來源:經濟部能源研究發展基金九十年度圖片來源:.tw/ht105/%E5%86%8D%E7%94%9F%E8%83%BD%E6%BA%90main.files/7.jpg長度較短,設計較簡單,成本較低無須使用陸地面積,海域相對需較動力方式則分為封閉式循環系統及開放式循環系統,亦有混合式循環系統。

封閉式是以溫海水將工作流體在封閉式迴路中加以汽化以帶動渦輪機發電產生電力,再利用冷水冷卻工作流體,不斷循環的一種方式。

因溫差發電需要大量海水,所以需要大面積的熱交換器、包括蒸發器及冷凝器,相對的成本就非常高。

1978前到1980年之間,美國的Mini OTEC試驗電廠運轉試驗結果,總發電容量可以到1MW。

但受限於冷水管技術限制,其直徑定在10公尺左右,因此封閉式循環電廠最大規模被界定在100MW。

開放式系統是將溫海水在真空槽中閃化蒸發產生低壓蒸氣用來推動低壓氣輪發電機產生電力,再用冷海水將通過氣輪之蒸氣冷卻,因此可同時產生淡水及電力。

1993年到1998年美國NELH試驗發電廠試驗結果,發電容量為210KW。

因為採用的是低壓渦輪機,單一模組容量限制在2.5MW以內。

混合式則是具有開放式及封閉式之特點。

表4為自1978年來國外發展溫差發電之成效及說明比較。

台灣東部海域有黑潮經過,表面海水溫度常達25℃以上,而離岸不遠之水深800公尺處水溫僅約5℃,之間溫差約在17~25℃之間,為目前較適合發展溫差發電之廠址。

工研院於2008年在實驗室開發5KW溫差發電機組,並在2009至2010開發、建造OTEC現場機組,於花蓮的台肥園區內進行實地發電測試。

工研院亦執行經濟部能源局的『海洋能源發電系統評估和測試計畫』,與美國Lockheed Martin 合作進行台灣東部海域OTEC 可行性研究與概念設計,初步研究結果建議可開發場址為綠島(陸基式OTEC 電廠)及金崙外海(浮式離岸OTEC 電廠)。

4.海洋能潮流發電技術與條件需求潮流是因海域中潮汐漲退所引起海水週期性的往返流動,取決於地球、月球與太陽間的引力關係,跟地球自轉所造成,成為一永久穩定存在之流。

傳統利用潮汐發電是利用潮差的位能轉換成電能,一般而言至少潮差要達5公尺以上才可有經濟效益。

法國朗斯河口發電站為目前最大的潮汐發電廠,潮差為13.5公尺,裝置容量為240 MW。

一般而言潮汐發電機必須在海灣建築水壩,工程用地難找且成本較高,且還會面臨庫區淤積、設備腐蝕等問題。

由於經濟性、環境因素等影響,傳統潮汐發電受到很大限制,而潮流發電可以克服建壩、用地問題,是近年來備受注目的發電技術。

潮流發電,顧名思義是利用潮水流動,推動渦輪機轉動進而轉換成電能。

潮流是伴隨潮汐水位漲落海水所產生的週期性往復流動,其週期與潮汐一致。

在大洋中潮汐振幅及潮流通常不顯著,惟潮波一旦接近大洋邊緣陸域時,受到海底底床隆起或水深變淺及局部的地形效應影響,潮波振幅往往會產生顯著的放大現象以及伴隨強勁的潮流。

常見具放大效應之海岸地形如海峽、河口、海岬及海灣等,其中海峽通常為海島與大陸間之水道,如台灣與中國大陸間之台灣海峽即屬於高潮流能之潛勢區域。

利用漲落潮水推動渦輪機進行發電,大部分設備浸沒在水下,無須建設水壩,工程用地成本降低,且相較於海流在深海施作,潮流於離岸作用傳輸,其維修操作較容易;且渦輪機組受潮流轉動速度較低,對水文環境及海洋生物影響輕微。

故潮流發電所使用之渦輪機組就成為發電的重要關鍵。

目前較成熟的渦輪機組分為垂直軸、水平軸、振盪水翼及套管式。

水平軸渦輪機類似風力發電用渦輪機,葉輪需迎向海流來向方能有效發電。

英國的SeaGen系列產品及愛爾蘭OCT(Open Centre Turbine)裝置都屬此類,如圖1所示。

其中英國SeaGen產品最大單元裝機容量已達1.2MW,並以進入商轉階段。

德國RWE AG公司也跟MCT合作,在北威爾士採用SeaGen技術建設總容量為10.5MW的發電廠。

加拿大亦採用此技術在溫哥華Campbell河建置至少3台機組。

圖1 英國Marine Current Turbines 公司的SeaGen潮流發電機組垂直軸式渦輪機,係因水流行進的方向與旋轉軸是呈垂直的,此型發電機組的特點為不論任何方向的海流來都可以旋轉扇葉發電,但其轉速較水平軸低。

研發中的垂直軸式海流發電機有阻力和升力兩種渦輪。

目前加拿大的Blue Energy公司的垂直軸機組單機容量可達250KW。

圖2 加拿大Blue Energy Canada公司的Davis Hydro turbine潮流發電機組振盪水翼是由水翼、振盪懸臂和液壓裝置組成,水翼受其兩側之潮流推動帶動懸臂擺動,通過振盪懸臂驅動高壓液體流動帶動高壓液流系統中的渦輪機發電。

此方式相對於前兩者可用於較淺之海域。

目前研究此一技術包括英國Pulse Generation 公司及澳大利亞的BioPower公司,如圖3。

圖3 澳大利亞BioPower公司的振盪水翼式潮流發電機組套管式即是在渦輪機外部增加一文德利管,使通過渦輪機的水流更加集中,利用束縮效果提高效率。

目前英國的Lunar公司的RTT(the Rotech Tidal Turbine)技術、Neptune Renewable Energy公司的NP(the Neptune Proteus)技術都在研究此項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