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建史论文--解构主义与中国书法之美

合集下载

漫谈中国传统建筑与书法艺术的审美共通性

漫谈中国传统建筑与书法艺术的审美共通性

漫谈中国传统建筑与书法艺术的审美共通性作者:张恒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年第11期摘要:审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

审美将中国传统建筑与书法艺术这两个不同领域的事物连结在一起,是艺术审美和建筑美学的重要内容。

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和书法艺术共通性,要紧扣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属性和心理,从虚实疏密的共通性、空间秩序的共通性和结构形态的共通性等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书法艺术;审美中图分类号:TU-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9)33-0174-01从审美意义上来说,中国传统建筑和书法艺术有很多共通性,这些共通性将建筑和书法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从审美的角度连结在一起,并成为一种带有共性的艺术形式。

其中,虚实疏密的对比、空间秩序、结构形态就是三项重要的内容。

一、虚实疏密的对比在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书法艺术中,有一项审美属性是二者共通的,那就是虚实与疏密的对比。

虚实与疏密的对比不仅是审美方面的内容,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观与艺术观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书法艺术中,讲求布局要“计白当黑”,“飞白”要有虚实,运墨要讲究干湿浓淡。

此外,书写要“中锋遒劲,侧锋姿媚”,通过这些达到“势”态的气韵与意境这一最高要求。

在建筑艺术中,特别是传统建筑中,平面布局要讲究虚实相间,立面布局也是如此。

立面布局主要指三段式的虚实。

具体地说,三段式是指传统建筑立面的台基、屋身、屋顶这三个部分。

这三个部分相对独立,各有各的建筑体系。

其中台基和屋面一般情况下是营建的重点。

台基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地基,承载着地面上的所有建筑,使整个建筑的根基,因此在我国传统建筑中特别重视台基的夯实,夯实基础后一般又会铺上厚重的石材,在建筑的顶上,又覆盖着大大的屋顶,屋顶和台基间是无数的廊柱,而屋身墙壁则掩映在廊柱之后,在这些实体之后,是装饰其间的各种花纹和配饰,以及壁画、雕梁画栋、窗花,使得建筑又显得虚,从台基地面一直到屋顶的檐尖,整体上给人一种实中带虚,虚实相生,显现一种美好的韵律,传达出一种美学意义上的气韵与意境。

漫谈中国传统建筑与书法艺术的审美共通性

漫谈中国传统建筑与书法艺术的审美共通性

漫谈中国传统建筑与书法艺术的审美共通性【摘要】中国传统建筑与书法艺术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本文通过对传统建筑与书法艺术的审美共通性展开探讨,从空间与笔墨之美的相似性、造型与结构的对比、气韵生动的表现方式等角度分析二者之间的关联。

传统建筑与书法艺术都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的结合,透过笔墨或结构的精妙,表现出一种优美的气质和内涵。

文章还探讨了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传统建筑与书法艺术的审美共通性对当代文化传承发展的意义,以及对未来审美趋势的影响。

通过审美共通性的研究与讨论,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推动中国传统建筑与书法艺术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传统建筑、书法艺术、审美共通性、历史渊源、空间、笔墨、造型、结构、气韵生动、表现方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意义、当代传承、发展、未来、趋势1. 引言1.1 传统建筑与书法艺术的价值传统建筑与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

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代表,也是中国人民智慧和艺术造诣的结晶。

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世界。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以人为本,厚德载物”,建筑风格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将自然环境融入建筑设计之中,体现了中国人对宇宙与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

传统建筑的价值在于它所体现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沉淀,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启示和教化作用。

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最为重要的形式之一,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中国书法以墨、纸、笔为工具,通过笔墨的挥洒,展现出独特的意境和气韵。

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人民对生活、人生、道义的思考和体验的艺术表达。

传统书法以“心意如一,气韵生动”为核心,强调意境的表现和自然的流畅。

传统建筑与书法艺术的价值在于它们所蕴含的审美情感与价值追求。

它们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更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和人类精神文明的追求和表达。

浅谈中国书法中的艺术美书法论文

浅谈中国书法中的艺术美书法论文

浅谈中国书法中的艺术美书法论文目录1 中国书法艺术的线条美 (1)1.1 力量感 (1)1.2 立体感 (2)1.3 节奏感 (2)2 中国书法艺术的结构美 (2)2.1 平正 (2)2.2 匀称 (2)2.3 参差 (3)2.4 连贯 (3)2.5 飞动 (3)3 中国书法艺术的意境美 (3)3.1 神采 (3)3.2 诗情 (4)4 结束语 (4)摘要:其实书法美的表现,不外有“实”与“虚”两个方面。

“实”的方面是有形的。

它包括线条、结构等内容;线条美、结构美、结合起来便是一种和谐美,都是可见的形体美。

线条美有迟急、起伏、曲折之分,笔锋有正侧、藏露之别,笔画形态有方有圆,还要讲求笔力与笔势;结构美有奇正、疏密、违和等法理;二者之间既区别又相辅相成关键字:中国书法艺术前言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艺术,它不同于绘画的是:书法借助于汉字的书写、运用丰富的笔墨变化与多样的线条组合,抒发、寄托创作者内心的艺术理解和思想感情。

文字的表现是自由的,书法家笔下的汉字或粗狂豪放、风驰电掣,或婉柔清丽、含蓄隽永,这些都属于比较纯粹的艺术创作。

中国书法在艺术界是独一无二的,在黑与白、点与线的千变万化中完成人的精神创造和情感宣泄,它所表现的精神内涵与中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一脉相承。

作为华夏儿女,我们应当为我们民族拥有这宝贵丰富的艺术文化遗产而感到骄傲。

书法艺术是纯粹生长于中华大地上、并且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传统艺术。

书法艺术对后世的影响与其他的文化形式不同,书法从古至今、从里到外散发的都是地道的中国作风和气派,是中国璀璨文化的标本。

1。

漫谈中国传统建筑与书法艺术的审美共通性

漫谈中国传统建筑与书法艺术的审美共通性

漫谈中国传统建筑与书法艺术的审美共通性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审美特征上具有较大的共通性。

它们都强调对自然和人文的感悟,从而显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与信仰的精神。

首先,中国传统建筑与书法艺术都注重几何比例,强调“黄金分割”美学原理。

在建筑设计中,木结构、石构建筑和土堆砌都运用了黄金比例,并且按照天地人三合(即“天人合一”)的原则进行设计,以求得最具有宇宙意义的美感。

而书法艺术则需要严格掌握笔画的大小、横竖粗细、先后顺序、曲直度等因素,并以白空和黑实来表现字形和字体结构,达到美与实用的双重效果。

其次,中国传统建筑与书法艺术都注重题材的内涵意义。

如果说传统建筑的主要功能是起居、生产和宗教崇拜,那么建筑装饰的题材则多半是与自然有关的,如景观和人物的描绘,并注重传达“儒”的思想内涵和“禅”的精神内涵;而书法作品则强调人文的价值,如歌颂国家、颂扬孔子、讴歌诗人、表现生活情趣等,更多体现了汉字所具有的人文精神。

第三,中国传统建筑与书法艺术都重视传达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强调与社会历史背景的结合。

台阶、门楼、挂匾、花窗、借景等元素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反映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书法作品则往往与历史人物和事件相关,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韦应物的《滕王阁序》等,表现了历史与人文的关系,有助于传达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建筑与书法艺术具有共通的审美特征,它们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文传统和哲学思想的精华。

在当今社会,它们依然有着广泛的传承和应用,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法的结构之美

书法的结构之美

书法的结构之美书法是一门艺术形式,它不仅表现了字形的美丽和设计,也有其独特的结构之美。

在中文书法中,结构意味着笔画和字的组合方式,强调空间的变化和比例的平衡。

以下是探讨书法结构之美的一些方面。

比例的平衡比例的平衡是书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书法中,字的大小、形状和位置都是根据比例规律进行排列的,以保持艺术作品的平衡和和谐。

比例不仅涉及整个书法作品,也与每个字母或笔画的大小相关。

在书写过程中,对每个字母的比例进行精细控制,使文字的各个部分都能够良好地融合在一起。

皮影构型在中国的书法中,最重要的基础构型是“皮影”形式。

这种结构形式借鉴了皮影戏的艺术形式,以几何形状为基础,例如正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等等。

通过这些形状来构造一个完整的字形,帮助每个部分之间保持形状和比例的均衡。

顺序和重点书法的构造中还包含了“顺序”和“重点”,这也是书法的结构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书法中的每个笔划和字母都依照着特定的顺序书写。

这个顺序不仅仅是书写的顺序,还根据每个笔画的宽度,从开始到结束逐渐变化,表现出几何美和动态美。

其次,“重点”也是书法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

在书写过程中,每个字或笔画都有一个主要的着重点,在书写的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体现出这个重点。

这样,字体才能够达到在视觉效果上的的对称和平衡。

笔画的运动书法涉及到了人的肌肉运动和身体的动态,并快速而有力地记录下动态的瞬间。

书法的结构之美是由这些动态和肌肉机械能力所组成的。

在更深一层次上,书法是运动的艺术形式之一。

书法家通过设定每个字的起始点和动态路径,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字体在空间中的动态美。

空间的变化书法中空间的变化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美学特征。

这个特征体现在如何将笔画组合在一起来构成一个单独的字形。

在中文书法中,能够精细掌握空间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掌握字形的空间关系和比例,书法家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例如,“连笔结构”中,笔画和笔画之间的间隔空间变得更窄,说明书写时的速度较快;相反,“分离结构”中,笔画之间的间隔空间较大,表明书写时速度较慢。

解构主义建筑与中国草书比较研究

解构主义建筑与中国草书比较研究

解构主义建筑与中国草书比较研究作者:李猛志黄洋来源:《艺苑》2014年第04期【摘要】草书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是非常classic和traditional的东西;解构主义建筑是20世纪先锋艺术的代表形式。

表面上看,无论是从时空关系还是从文化背景上都难以将两者建立起因果关系。

但是它们的形态、构图以及造型语言传达出来的气质和艺韵都非常相似,对两者的对比研究有助于启发设计师重视不同设计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之应用于设计实践。

【关键词】解构主义建筑;草书;室内设计;书法[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单纯从造型艺术来看,草书不同于普通的楷书、隶书,它具有朴素简洁的形象,但又并非不可识别;解构建筑不同于西方古典建筑的繁复和现代主义建筑的简约,但依然具有实用功能而非纯艺术的。

无论是草书还是解构建筑,它们都在外在形式上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孤傲与不食人间烟火的同时,又具有其本来的实用和使用功能,是唯美与实用的结合。

审视解构建筑与中国草书,两者具有诸多共同的造型特征。

一、不规则与简约美在众多风格流派中,解构主义建筑是对“简约而不简单”的设计理念的最好诠释。

解构主义的简约不是乏味的、没有内容的,恰恰相反,它的内容需要细细体会和感受。

那些看似混乱的几何形的构图,内在折射的恰是解构主义打散之后重构的设计原则。

和现代主义建筑以前的建筑风格相比,解构主义没有古典时期的严谨对称、繁复的线脚、山花、穹顶壁画,没有哥特教堂刻着精美雕刻的飞扶壁、层叠后退的大门和五颜六色的彩色玻璃,没有折中主义的古典元素堆砌,没有洛可可的繁复和奢靡,没有新艺术运动的具象的卷叶草和看似液体流淌的墙体。

奥迪尔·德克和伯努瓦·科尔内特1989年设计的苹果电脑总部方案,平面上简单几何形寥寥几笔,线面元素结合,既实现了苹果电脑公司总部的功能性需求,又具有苹果公司本该具有的科技感、时尚感和现代感,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设计方案。

解构主义的简约性还体现在建筑基础构建的模糊性上。

漫谈中国传统建筑与书法艺术的审美共通性

漫谈中国传统建筑与书法艺术的审美共通性

漫谈中国传统建筑与书法艺术的审美共通性中国传统建筑和书法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审美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这些共通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和谐、平衡、自然的追求,以及中国人对美的独特理解。

中国传统建筑和书法艺术都强调空间和形式的平衡与和谐。

无论是建筑物的布局,还是书法作品的字体和结构,都注重对称和均衡。

在建筑方面,传统建筑通常具有中轴线对称的特点,如北京故宫的宫殿建筑。

而在书法艺术方面,书法作品通常追求笔画的平衡和字体的和谐,如楷书的正直、草书的豪放、行书的圆润等。

这种追求平衡和和谐的审美观念使得中国传统建筑和书法艺术在形式上都显得庄重而美丽。

中国传统建筑和书法艺术都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

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往往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北方的传统建筑通常以四合院为主,院落中有花园和水井,让人们在自然环境中生活。

而南方的传统建筑多以水乡建筑为主,借助水域和桥梁营造出宜人的环境。

书法艺术也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在字形结构和笔画运用上常常借鉴自然的形态和动态美。

如楷书的笔画多样化,有横、竖、撇、捺等,就像自然界万物繁衍生长的样子。

这种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使得中国传统建筑和书法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

还有,中国传统建筑和书法艺术都注重内涵与意境的表达。

传统建筑在设计上注重营造一种宁静、安详的氛围,给人以精神的养分。

不仅注重外在的美,更注重内在的意义。

同样,书法艺术也注重意境的表达,通过笔画的运用和布局的安排来传达作者的内心感受和思想境界。

这种注重内涵和意境的审美观念使得中国传统建筑和书法艺术在艺术上更加深邃和富有内涵。

书法之美的研究报告论文

书法之美的研究报告论文

书法之美的研究报告论文书法之美的研究报告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书法艺术的研究,描述了书法之美的内涵与特点。

从线条、形态、结构、气势等多个方面分析了书法的美学价值。

并进一步探讨了书法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和区别。

最后,结合实例,总结了书法对于人们的审美意义以及对个体的心理和心灵的影响。

引言书法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自古以来一直被人们所推崇。

它以其独特的创作方式和独特的审美效果吸引着无数的艺术爱好者和研究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书法之美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本文旨在通过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和分析,探讨书法之美的内涵与特点,以及它对人们的审美意义和心理影响。

书法美学的内涵与特点线条之美书法作品的线条是其最直接、最基本的元素之一,线条的运用对于一个作品的整体美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书法中的线条通常是由毛笔画出的,它们具有韵律感和生命力。

不同笔画的粗细、长短、曲直程度等都能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觉。

形态之美书法作品的形态美是指书法作品的整体外形和结构的美感。

书法艺术要求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构图的和谐统一。

合理的布局和排列不仅能增加作品的美感,还能更好地表达作品的主题和表达意境。

结构之美书法艺术的结构美是指字形的结构和布局的美感。

字形的结构与笔画的相对位置、角度和结构的紧凑程度等都对作品的美感产生影响。

合理的结构能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书法作品的含义,获得更好的审美享受。

气势之美书法作品的气势美是指作品所表达的力量和气场。

书法作品的气势通过笔画的笔势、线条的厚薄、线条的起伏等表达出来。

一个好的书法作品应当具有力度感、生动感和震撼力,能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精神上的激励。

书法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和区别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书法与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有共同的追求,即通过创作艺术作品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引发观者的审美享受。

然而,书法与其他艺术形式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构主义与中国书法之美一解构主义的起源解构主义建筑是在80年代晚期开始的后现代建筑的发展,它的特别之处为破碎的想法,非线性设计的过程,有兴趣在结构的表面或和明显非欧几里得几何上花点功夫,形成在建筑学设计原则的变形与移位。

譬如一些结构与大厦封套,大厦的完成视觉外观利用不可预料和受控纷乱描绘的刺激出现了无数的解构主义的"样式"。

解构主义本是哲学范畴的现代思想,出现在建筑领域是由于屈米等人举办的“解构主义建筑”的作品展。

解构主义是一个具有广泛批判精神和大胆创新姿态的建筑思潮,它不仅质疑现代建筑,还对现代主义之后已经出现的那些历史主义或通俗主义的思潮和倾向都持批判态度,并试图建立起关于建筑存在的方式全新思考。

解构主义大胆向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提出质疑,他的“非理”的理论根据在于发现以往任何建筑理论及建立的秩序都有某种脱离时代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发展变化了的要求。

二中国书法之美中国书法是中国历代书法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经过不断摸索并不断实践才总结出来的。

它集中体现了书法家的聪明和智慧,是他们创造能力的集成。

正是由于如此,才形成了中国书法这门具有荡人魂魄的艺术魔力的艺术品种。

它源于汉字,基于汉字,又脱离汉字的实用性。

中国汉字这一母体诞生出来的中国书法之所以具有这样的艺术美感,都与中国书法创造所使用的物质材料与传统艺术技巧有关。

有了逆锋和藏锋,才使线条变得含蓄和耐人寻味;有了中锋行笔,才使线条变得劲健富有弹性而具有生命感;轻、重、徐、疾,形成了书法艺术的韵律和气势;干、湿、浓、淡,使书法作品本身具有深遂的想象空间。

而“现代派书法”它抛弃了中国书法艺术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技巧,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对书法进行了解构和创造。

三书法与建筑的关系书法是汉字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艺术,它与建筑的美好视觉形象有着亲密的联系。

这种“美好视觉”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工艺美术字上,甚至是一种气韵生动、形神兼备、节奏化了的生命之“美”。

从某种角度而言,书法的介入不仅从内容上深化了建筑的意境,而且从形式上起到了美化建筑意象的效果,对建筑文化品位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建筑是门抽象造型艺术,如何欣赏和理解它,也许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你可以体会它,感受它,但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清楚。

建筑的功能在于它空的部分,实体的墙体并不能为我们所用,就如中国书法一样,虽然字的结构笔画很重要,但是有了留白的部分才能属于正在的字,因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虚实相生,才完成一个艺术品。

空白处应当计算在一个字的造形之内,空白要分布适当,和笔画具同等的艺术价值。

中国书法艺术里这种空间美,在篆、隶、真、草、飞白里有不同的表现,就象西方美学研究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建筑里那些不同的空间感一样。

相传欧阳询的结体三十六法,是从真书的结构分析出字体美的构成诸法,一切是以美为目标。

为了实现美,不怕依据美的规律来改变字形,就象希腊的建筑,为了创造美的形象,也改变了石柱形,不按照几何形学的线。

书法中的留白和建筑的空的部分由异曲同工之妙,字体结构的章法与建筑的结构也有不言而喻的关系,所以中国书法与建筑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四文字的解构与重组解构与重组的方法为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图形运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较好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精髓与当代设计理念的相融台,使我们看到了中国设计与国际化设计间的平衡点。

为了掌捏汉字解构与重组在设计中的运用规律,在设计中应注意以下一些原则。

首先,由于汉字一直是作为一个整体被人们识别和认知的,完整的字符难以确定它的图形属性。

对汉字的解构与重组其目的是强化它的图形属性,创造一种新的视觉形态并增强视觉传达功能。

因此在汉字的解构与重组时应注意打破习惯思维和识读常规,把观者的注意力从对字符的语言意义的理解引导到对形式意义的关注。

其次,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图形运用,不仅是探索一种表现形态的创新,更主要的是利用汉字的文化属性和文化认同,创造出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设计作品。

因此在汉字的解构与重蛆中应遵循汉字的组宇规律、笔画规律和结构规律,有意识地区分与汉字相关联的其他国家的文字。

最后汉字在艺术设计中图形运用的字符意义和形态意义,只是在视觉传达中的强与弱的区分。

因此,汉字的解构与重组的方式、创意和效果应该考虑它的字符意义和形态意义的协调统一,有效地达到视觉传达的目的。

解构主义建筑只是借用了解构主义的概念。

五当代设计中的解构与重组“解构”这个词单从字面上理解,“解”意为解开、分解、拆卸;“构”则为结构、构成之意。

在哲学中有“解构主义” 和“结构主义”学派。

解构主义以“差异性”理论向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论”提出了挑战。

当这些哲学概念被引用到艺术形态中更加形象化了。

“解构”的实际意义是指对原有程式或结构进行“折解”之后的“重构”。

“重组”顾名思义是“重新组台”之意。

从字面讲,“解构”与“重组”大同小异,但“重组”还有“重新组织”、“重新洗牌”的含义。

“解构”与“重组”可以说是目的一致但方法不同的两种建构方式。

在当代设计中,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是对现代主义设计“总体性的怀疑”和“整体性的否定”,但在很大程度上却保留了对现代主义设计的“部件”和“个体”的兴趣。

其实解构主义就是对后现代主义最好的诖释之一。

美国解构主义大师弗兰克·盖里设计的巴黎“美国中心”、洛杉矶“迪斯尼音乐中心”、巴塞罗那“奥林匹亚村”都具有鲜明韵解构主义特征。

盖里的设计从整体上完全打破了现代主义、结构主义的建筑样式,然后对形式逻辑进行重新组构,形成一种后现代风格的”完整”空何和形态。

在艺术设计领域,也有不少设计师积极探索解椅与重组的设计方法,并形成了一批领军人物和出色的作品。

美国设计大师保罗·兰德以“IBM”的系列设计产生了广泛而巨大的影响。

六书法与解构主义的关系中国的书法有很多种,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小篆属古文字,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其中的楷书的规整就像结构主义的规整,该有的都有,多余的也不会因此而做出删减,这与解构主义是背道而驰的,解构主义的意义在于精简,绝不繁琐,草书常有略笔,造成字形残缺,这给观者留下心理完形的余地。

草书则龙飞凤舞,灵活多变。

将古今各体汉字加以比较,可以说存在一个解构过程,从今天的眼光看,草体书法简直可以称之为解构书法。

书法是以笔画线条具有审美价值的。

建筑也离不开线条的应用,她们都以在视觉上创造具艺术感染力的对象,来表现创造者的某种追求、情调和趣味。

解构主义建筑体现了四维时空的线条之美。

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古根姆博物馆,似由若干单体的集中、堆砌、错位,形成了多彩多姿的轮廓线:扭曲、倾斜、平缓、陡直等各种性格的线有机无序地组合在一起。

曲与直的配合使构图均衡,达到刚柔相济和强烈的动感。

解构主义与中国书法的美学研究,中国汉字丰富而多元的造型结构与当代设计新理念的组合、渗透、融台贯通。

当代中国的设计在向国际化、流行化趋势发展的同时,把文字作为图式符号纳入艺术设计的图形研究范畴,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保冒最为完整的象形文字体系。

中图汉字作为我们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自身就有一种视觉识别的地域性。

在当代平面设计中,中国汉字丰富而多元的造型结构与当代设计新理念的组合、渗透、融台贯通,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从而创造出表现东方意境和神韵的设计,在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化、形象化、图形化的表现有着特殊的魅力。

本文就试着探讨中国书法与现如今平面设计中最流行的解构主义之间所存在的那种关系。

当代的设计涵盖了视觉信息传达的广泛领域,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形式之一。

当代中国的设计在向国际化、流行化趋势发展的同时,提倡地域化、民族化、个性化是对国际化内涵的充实和丰富,也更强化了流行化的文化根基。

文字作为人类信息变流的语言符号,在每个国家、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千锤百炼,承载了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的性格、精神,具有最为突出的民族代表性和国家文明的历史底蕴。

在设计中,文字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但在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中,文字应用的意义已经超出了“语言符号”的功能,把文字作为图式符号纳入艺术设计的图形研究范畴,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重视。

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保冒最为完整的象形文字体系。

汉字的形态含义和形态结构都具有很强的图式特征,在艺术设计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汉字作为平面设计的要素有两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其一,汉字在从远古象形文字的演变过程中彤成了相对独立的符号形态,具有与图形符号“瞬间识读”相近似的特征。

其二,汉字的形式结构变化丰富,但在千变万化中始终保持了整体协调的形式美感。

从图形学的角度来讲,汉字的这两个特征完全可以纳入图形符号的范畴进行研究。

汉字作为目形符号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具有两个最重要的意义:一是通过汉字的特定视觉符号形态的运用,可以突显民族文化传统和时代特色;二是利用汉字结构的形式美感,可以创造出丰富的艺术设计形式和体现文化内容。

因为建筑的根本就是解决人们的功能需求,从最原始的遮风避雨到如今更新潮的功能要求,建筑始终不能拜托为功能服务这一点。

一旦脱离了功能,建筑便不能称之为建筑,而是雕塑品。

中国草书作为文字交流工具来说,实际意义并不是很大,因为字的变形大,一般人不易辨认。

但由于用笔非常自由,书者能表现出自己的情趣个性,写出飘逸奔放、变幻万千的书法作品,因而是更高层次的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讲究势。

势可以理解为动态的形,它表现的是力之美和运动之美。

如此说来,中国书法同解构主义建筑倒是真有些玄妙的关系。

不过,这里想强调的是,这里所写的是中国书法同解构主义建筑之间的一些联系而非与解构主义。

由于对解构主义哲学并没有很深层次的理解也没能很好的领悟中国书法的精髓,这些所谓的联系难免多了一些强加之意。

书法是汉字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艺术,它与建筑的美好视觉形象有着亲密的联系。

这种“美好视觉”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工艺美术字上,甚至是一种气韵生动、形神兼备、节奏化了的生命之“美”。

从某种角度而言,书法的介入不仅从内容上深化了建筑的意境,而且从形式上起到了美化建筑意象的效果,对建筑文化品位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好的书法作品不仅是自身造型美与概念美的高度统一,而且书体气质与所在建筑环境性格也是高度协调的。

比如颜体楷书可增环境之壮美,柳体行书可洋溢环境之妩媚,汉碑之体势可使环境有古朴的内涵,怀素的草书丰韵使环境充满动态之美。

可见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在提高建筑文化品位、深化建筑意境等方面同样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就好比一件独一无二的“法宝”,使中国古代建筑具有其它民族的建筑体系无法相比的深广度和丰富性。

即使在今天,加强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及运用,也是中国建筑语言探索中的一个卓有成效的努力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