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合集下载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独具特色的一位作家,他创造了散文化的小说笔法,并在他的作品中构造了独特的湘西文化,他把自己对人性的“真”“善”“美”的理解融入作品,形成了一曲曲优美的乡土抒情诗。

《边城》便是这其中的代表作。

它寄寓着沈从文爱与美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没有可以雕琢,没有丝毫华而不实之感,只有唯美与自然。

主人公没有巨大的财富,没有身居要职,只有普通的出身和平凡的生活。

下面从四个方面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一、自然美与人性美和谐的融为一体《边城》把自然和谐的人生形式推向了极致,边城的美丽景色、淳朴的传统风俗习惯和人物的美好心灵融为一体,表现了边地人们的人性之美。

作者在《边城》中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作者将湘西极力渲染成世外桃源,其实也就是沈从文的文化价值寄托。

他在《边城》中用这种新的文化信仰为人们描绘着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自然、自主、自为的生命形态和美好人生,赋予翠翠等湘西人们以象征意义,她们是这种自然人性文化的象征和最完美的模特。

翠翠没有接受过传统文化的教化和现代都市文明的浸染,完全是大自然孕育和教化的女儿,翠翠就是湘西健全人性和自主、自为、自然生命形态的活的标本,是一种原始本真的人性生命形式,在《边城》里,作者描写了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地茶峒的秀丽风光。

那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城,那里有清澈的,绕城而过的小河,小河旁有络绎不绝的行人;那里的一半在水中,一半在陆地的吊脚楼;那里有随意而谈的水手,有烧酒醉倒的汉子,有含情脉脉的媚妇,有在翠绿的山下渡船的船夫和行人,那里沐浴着更美的湘西人:“她在风日里长着,皮肤晒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这是主人公翠翠。

“气质近于白牙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眉眼却秀拔出群,一望便知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情感”这是二老岳云,他们是那样的淳朴老实,处处洋溢着一种人性的光辉,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湘西自然,淳朴,秀丽的山水人情图画。

作者用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赏析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赏析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赏析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赏析为人性的光辉点写下一篇篇的赞歌。

赞美那些远去的人性美。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赏析篇1人性美的孜孜探求乡土挚爱之情的生命赞歌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美妙的歌声又一次浮响在耳边。

伴着那飞翔的虎儿草轻轻地飘着浮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穿过悬崖半腰……这是一支真、善、美的歌啊!像皓月,像秋阳,淡泊而宁静。

这支歌将唱在过去、唱在今天、唱在未来。

一幅边城风情的长轴画卷把你的思绪带到了湘西凤凰县,和着这支清新的牧歌我们走进了《边城》。

一部雅致、从容、乡土气味极浓的《边城》凝结了人类灵魂深处至真至善的美。

这种美融入到了得天独厚的大自然中,也使作品大有一种“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风格。

山美、水美、人更美。

沉浸在这自然的纯美中,作者善于揭示人的内在心灵探索人性的本质,对人性美的孜孜探求也就汇成了一曲乡土挚爱之情的生命赞歌!文中处处流露出至真至善的人性的探求。

这一点在作品中的人物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这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在作者笔下这就是一个高度和谐、统一的世界。

无论是翠翠、傩送、顺顺他们身上都显现的是一个与都市生活完全相对立的人性:自然、淳朴然而又强劲、热烈的生命形态。

女主人公“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一个生动、形象的“美”的形象和“美”的化身。

她是在这片灵秀山水和淳朴民俗的呵护下渐渐长大的。

“在风日里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正所谓的大自然的女儿:湘西的清风丽日,灵山秀水陶冶了她的情操,质朴的民情民风净化了她的心理。

她有着水晶一样清澈透明的性情。

从小与祖父相依为命的她有着对祖父很深切的爱与依恋。

常伴着月光偎依在祖父的身边唱歌、吹曲。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正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而边城的青山绿水是美的,边城的故事是美的,边城人那种沉浸于生活、融会于自然的心态也是美的。

标签:沈从文;边城;爱;凄美一、创作背景《边城》这部小说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在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一)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湖南湘西凤凰县,六岁进入私塾,十四岁之后便无心上学,于1917年8月进入地方土著部队。

1922年夏天,五四运动波及湘西,受其影响,沈从文只身来到北平,寻求新的文化。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到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一生经历坎坷,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二)时代背景《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沈从文的代表作。

1931年的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

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

1933年冬天,沈从文的母亲病重,1934年1月,沈从文回到湘西,但他发现家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了,”现代”二字到达,充斥着唯实唯利庸俗的人生观,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快要消失了,使沈从文生出了很多人生感慨。

1934年回湖西,沈从文希望通过自己对相西的印象,描写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

《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

《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

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篇1摘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其中表达出了一种健康、自然、优美的人生姿态。

《边城》既有浪漫主义的思想,也蕴含着深刻的现实主义韵味。

《边城》中描述的生活取自现实生活,但是却有高于现实生活,这种生活是理想化的,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性美与自然美。

本文主要分析《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

关键词:《边城》;人性美;传统文化内涵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都贯穿着自己对于人性美的追求。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其中表达出了一种健康、自然、优美的人生姿态。

《边城》创作于1934年,这一段时期正是我国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沈从文希望利用人性美来完成治疗社会大众心灵的使命,这种人性美就是中国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有机统一。

一、翠翠与傩送的人性美《边城》中描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这里青山绿水,有着浓浓的乡情和质朴的风土人性,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社会规则的约束,每个人都真诚、热情,大家相互帮助、温和善良。

翠翠是《边城》的女主角,是一个聪明活泼、天真无邪的少女,也是作者理想人性的代表,翠翠是自然的女儿,在她一出场,作者就用浓重的笔墨描写了翠翠的自然美,翠翠的这些美都是自然美。

自然的社会环境也让翠翠具备了天生的温顺与善良,她虽然有这个年纪孩子应有的胆怯,但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就变成的活泼和天真,翠翠之所以会养成这样的性格,正是由于自己周围的人都拥有这淳朴、善良的性格。

与傩送之间的爱情也是淳朴的,她喜欢傩送并非因为他的家世,而是一种自然的情感,这种执着与忠贞的情感正是当时社会所缺乏的。

谈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谈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谈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寒假中看了《边城》一书,第二次看别有感动,所以选择它来做一些研究。

关于《边城》的创作动机,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淋漓尽致的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人性美。

《边城》人性美是通过翠翠的形象,天保和傩送之间的兄弟深情,翠翠跟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来表现的。

一、《边城》中的翠翠,是作者极力浸染的形象,是作者笔下优美人性的化身与极致。

首先,翠翠的出生就是一种悲壮的美,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翠翠是老船夫的独生女在十七年前同一个茶峒屯防军人唱歌唱熟后,秘密地背着忠厚的老船夫发生了暧昧关系所生下来的孩子。

其次,翠翠这个名字在读者眼里、心里也是美的。

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简单称呼,它体现了爷爷对翠翠所寄予的理想。

在这里,爷爷之所以给外孙女取名“翠翠”,除了希望她富有生命力,茁壮成长外,更希望她出落得美丽动人。

她长得如她的名字那样动人、可爱。

再次,翠翠美在行为符合个性。

翠翠有着对爷爷的那一份深深的依恋之情,所以她不愿意离开爷爷,着实令人想起2011徐娇参演的星空。

她不愿意让小船来陪伴爷爷,她要和爷爷一同撑渡船,一同歇息,一同看热闹。

她是那么的毫无心机,甚至于超出了一切利害关系之上。

可是,当摆渡人望着她,她也会感到不好意思。

最后,作品中翠翠的心理也很美。

翠翠长大后,内心便起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点天真和欢笑,多了一份深思和羞涩。

翠翠的美,不需要说话,一切都在她的行动细节、微妙心理的表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总之,翠翠是作者倾注“真善美”的理想化的艺术形象。

二、顺顺的两个儿子,大佬天保性情豪放豁达,不拘小节,二佬傩送聪明而富于情感。

兄弟俩结实得如小公牛,能驾舟,能泅水,能走远路。

父亲顺顺对两人的管教相当严厉。

轮流派遣他们二人到各处旅行。

向下行船时,多跟着自己的船只充当伙计,落浆时挑最重的,拉纤时选头纤二纤。

《边城》美的五个层次

《边城》美的五个层次

《边城》美的五个层次《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

在作者笔下,古老的边城具有桃花源般神奇的美。

边城明净的风光,淳朴的民风,教化着善良敦厚的人们。

小说优美清丽的语言,叙写着人间的真挚,汩汩涛涛,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本文拟以教材节选的《边城》为例,谈谈《边城》所展示的美的五个层次。

1. 民俗美。

古老的边城,保留着古老的风俗习惯,如边城的端午节,作者写道:“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写出边城特有的装扮形式,想来必定十分神秘有趣的。

边城人赛龙舟,“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别致的形式产生新奇的美,古老的风俗表现出古朴的民风。

更有趣的是捉鸭子比赛:“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目的愉快起见,便派兵士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

”那种热闹,那种兴奋和动人的场面是可想而知的。

这样的习俗带有官民同乐的意味,更衬托出边城和睦安乐的风貌,展示着人与自然的生活美。

还有月下对歌、狮子龙灯等,都透露着边城祥和安定的气氛。

2. 风景美。

沈从文不仅为我们展示了风俗美,更是为我们展现了湘西的优美的风景画卷。

湘西青山绿水,风景秀丽。

耸立的白塔,白塔下的老人、女孩和黄狗,居住在一条小溪边,多么迷人的画面呀!“溪流如弓背……清澈透明……”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一脉清流相伴……花自开来水自流,这是一支真、善、美的田园牧歌。

淡泊而宁静,随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

在作者含蓄而优美的描绘中,我们获得的不仅是一种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而且更有着对我们心灵的滋补,无异于喝了一碗心灵鸡汤。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沈从文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沈从文声称,他要在《边城》中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希望大家认真学习。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篇1沈从文的《边城》,最震撼人心的就是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

这种力量使人对“爱”和“美”的人性更加珍惜,更加向往。

在《边城》中,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以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

《边城》以湘西边境山城、茶峒和附近农村为背景,写了一个渡船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船总顺顺两个儿子傩送和天保与翠翠之间的爱情故事,讴歌了边城百姓淳朴的人性美。

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兄弟手足之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一.通过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表现人性美《边城》中翠翠的形象,是全书的精魂所在,就如山间流淌的一股清泉,从未受到都市文明的污染,成为“边城”里一道最亮丽、最独特的风景。

翠翠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和爷爷相依为命,一不羡贵,二不嫌贫,三不偷懒,幼小的翠翠正是在湘西祥和而又古朴的生活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人性美德。

对于任何一个天真纯洁的青年男女来说,爱情都是美丽的,充满理想和幸福。

端午节,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一个戏剧性的相识,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面对着那突如其来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

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

”在后来看划船时无意问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也便乱作一团,甚至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

后来,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酣梦中的翠翠“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

《边城》人性美赏析

《边城》人性美赏析

《边城》人性美赏析《边城》人性美赏析《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边城》人性美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表现了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是抒情诗,也是风俗画。

它展现出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对于《边城》中人性美的赏析,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获得文学美的享受。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沈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

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

”施蛰存如是说。

《边城》描绘了一幅作者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

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

这生活无形中就构成了一幅图画,有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

作为图景,有永不褪色的鉴赏价值,浓厚的乡土气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摘要】《边城》是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的著名的代表作,作者用人性展现了一个充满“爱”的天国,小说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本文试从人性的“真”、“善”、“美”三个方面来分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真;善;美Talk about the personality of The Border Town urittenby Shen Cong WenAbstract: "Border Town" is a famous masterpiece writted by a modern Chinese writer called Cong Wen Shen , the author shows the employment of a full of "love" the kingdom of heaven, yet concise fine novel, but scattered nature of the brushwork depicts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characters, so that you can not help to melt into the inner world of characters. This paper trys to analyze three aspects of "Border Town" in the the humanity from the human nature of "true", "good" and "beauty". Key words: Shen Congwen; The Border Town; trueness; virtue; beauty沈从文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表现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边城》就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艺术的主要特点。

《边城》创作于上个世纪30年代,沈从文选择自己的家乡湖南西部小镇凤凰城为故事发生的背景,虚构了一个充满湘西特色,美好纯真却又凄婉哀怨的爱情故事。

这部小说自问世以来,就成了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如果仅仅从故事的角度讲,沈从文无意追求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悬念,也没有可以营造惊心动魄的故事氛围,更没有概念化的图解人物,他只是采用典型的中国传统叙事结构,用散文化的情节,表现小镇里两个青年人之间纯真朦胧的情感,讲述了一个有情人终未成眷属的爱情悲剧。

沈从文的高明之处是,这篇小说不仅抒写永恒的爱情主题,还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用诗意的笔法展示给笔者湘西世界田园牧歌式的和谐的生命形态。

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特殊的眼光,如果拿他仅仅当做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会个中真趣。

沈从文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本文试从人性方面来分析《边城》的“人性美”。

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是沈从文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审美理想,他在《边城》题词中说:“对于农民与士兵,怀了不可言说的温暖,这点感情在我的一切作品中,随处皆可看出。

”①p(1)对笔下人物,无论是地主,绅士,还是农民,士兵,小业主等各类劳动者,都着力表现他们真、善、美的人性。

(一)真《边城》中人人真诚淳朴,没有压迫和欺诈,是一个让人可以消除戒备的世界,主要人物如翠翠、二老、老摆渡、船总顺顺、大老等自不必说,乡邻、过渡人、卖肉者、军士,甚至妓女,连一个卖皮纸的过渡人身上,都体现了这一点。

他们无不淳朴、善良、重情轻利,过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普通生活。

终日摆渡于两岸之间的老船夫仿佛是青山绿水间的钟摆,在逝水流连中印证着自己的日见苍老。

他经历的生命中所能承受的喜悦和不能承受的痛苦就像沉淀在河底的泥沙,都被淡淡的遗忘了。

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人分文不收,即使硬要给,他还要追着退回去,实在难却的则买了烟茶再招待乡亲。

如第一节的第四段写到:“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的去那里活下去。

”第六节中,老船夫执意不肯收船钱,而过渡人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实在不得不把钱收回,却在上岸后,又全部撒到船舱里,可见他并非做做样子而已。

老船夫更有意思,派了翠翠和黄狗追上这人,硬是把钱强迫地塞到那人手心。

当老船夫去卖肉时,屠户切好肉给他,还不收钱,可他却事先算好价钱,猛地掷到人家钱筒里。

这些人,都真诚得十分可爱。

天保兄弟在爱情受到挫折时所表现的手足情也充分体现了“真”。

船总顺顺的大儿子天保与二儿子傩送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翠翠,“这种事情在茶峒人并不稀奇,茶峒人的俗话说:‘火是各处可烧的,水是各处可流的,日月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有的’”,他们是兄弟俩,在爱情上有强烈的冲突,依照常理,必有一方受到伤害,但“兄弟俩在这方面是不至于动刀的,但也不作兴有‘情人奉让’如都市懦怯男子爱与仇对面时作出的可笑行为”。

他们不吵不闹、不动干戈,分别通过托媒搭桥和唱歌传情向翠翠求婚,展开公平的竞争,他们之所以没有兄弟反目,并非因为对翠翠的爱不深,而是不愿伤害了兄弟同胞手足之情。

而船总顺顺则集中表现的邻里之间的互爱也是十分真诚的。

他“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

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士兵,游学文人墨客”,“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

在他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和世故,少了奸佞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乡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风,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义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面对着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就连城中杨马兵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了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雏——翠翠。

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份厚厚的美德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礼、寡心静欲者为之汗颜。

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

小说《边城》正是通过“邻里之爱”来展示这块净土上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从而体现作者拒绝“现代”,厌恶“文明”以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

(二)善沈从文表达了他对善的理解。

他认为,文学应具有“把生命引导向一个更崇高的理想上去发展”②(P66)的功能。

他说:“一个好的文学作品,照例会使人觉得在真美感觉以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我说的‘向善’,这个词的意思,并不属于社会道德那方面‘做好人’的理想,我指的是这个:读者从作品中接触了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示,对‘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

”③(p342)小说正是通过老船夫这个典型人物的描述展现亲子之爱的人情美。

他是“边城”里的公仆,五十年如一日,摆渡来往过客,并以此为天职,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质朴憨厚,不仅拒收过客钱财,且慷慨大方善待乡亲,常请人喝酒,颇受尊重。

因此,“他一到河街上,且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的一点敬意”。

他在暴风雨之夜离世后,许多人都主动地前来帮忙。

老船夫对孙女翠翠的、关爱,充分表现了他的“善”。

他是一位慈祥仁爱,为孙女可以付出一切的爷爷。

翠翠出生便没有父亲,继而失去了母亲,要抚养大一个无父无母的幼儿,且让她健康、快乐地成长必须付出多少心血是可以想象的。

孙女长大后,他以苦命的女儿为鉴,最大的心愿是让翠翠得到自由幸福的爱情,让翠翠自主婚姻,他自觉垂老,唯一丢不下的就是翠翠的婚事,便在垂暮生命历程上迫切的为此事操劳。

见天保对翠翠有意,他也认为天保“是个有出息的人,为人又正值,又慷慨,你嫁了他,算是命好”,天保正式向他提亲,不料翠翠不答应陡增了烦恼,他依然不放弃,努力了解翠翠的内心世界。

知道翠翠和傩送一见钟情,他又为孙女与傩送联姻奔波。

因天保之死,船总内心悲哀,且此事多少与翠翠有关,船总便让老船夫受了冷遇,他怕翠翠伤了自尊,独自忍气吞声,终因年老忧愁在当晚暴风雨中猝然离世。

作者对老船夫的刻画,是通过他待旁人,待孙女的态度和行动来表现的。

对邻居、朋友、熟人,他真诚、慷慨;对待过渡客人,也为他们想得周到,细致,给他们备烟茶,常用的治发痧肚痛之类的药物;对待孙女,犹为竭尽所能,为翠翠的终身幸福,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还在努力,且抛开了作为女方家长的矜持,作者通过这些表现了一位平凡老人充满人情美、伦理美的宽广胸襟。

作者正是通过老船夫的对子女的挚爱亲情,去和当时社会的你争我斗、弱肉强食形成对照,去呼唤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无侮无忧”的远古社会,去保存那“遵从古礼”的美德。

(三)美美与善在沈从文的文学观中是统一的,也是不可分离的。

但与传统观念中的美与善的依附关系不同,美与善在沈从文这里是鼎足而立,并且是相互规约的,对于善的超现实目的的理解,就决定了沈从文所追求的审美形式必定是抽象的。

因为一种超越性的美必定指向美的形式。

善与美在沈从文这里须臾不可分割,或者可以说它们本来是同一的,“在有生中我发现了‘美’,那本身形与线即代表一种最高的德性。

④(p23)在沈从文这里,美与善统一于一种最高境界的生命形式。

在这样的境界里,美与善是互相包含的。

正因为如此,在沈从文对生命的信仰,对自然的崇拜这种至善中就包含了审美的人生形式,而这种由具象而抽象的美又体现了沈从文的一种人文关怀,若没有这种美而使善居于人学观念的中心,或者弱化这种美的含量,沈从文就与主流的文以载道的作家没有什么不同。

前者追求的是抽象之美,后者的“美”是具体的伴随着事实与意义,而有意味的形式则是次要的。

”⑤同时,美的指向又必须是善的,必须给人的精神以提升。

沈从文与“为艺术而艺术”的个人化的唯美主义作家在艺术的动机上存在着差距,但在艺术的效果上他们之间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因为即使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其作品同样可以对读者的人生进行改造和升华。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

她“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直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