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题之文言实词复习(上课用).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高频实词讲解课件

阳:假装,为:表被动; 潜:暗地里;间:抄小路
40.狱有重囚七人,纵归省,克期就狱,皆如约至,乃请于
上官贷之 克:约定、战胜、能够;就:接近、靠近、回
到、返回;贷:宽恕
41.向时使者多私赍,以市马规利入 向时:以前,赍:财务
市:买;规:谋划
42.卢云等为裴延龄构摈,势危甚 为:表被动;构摈:诋毁
荐:连续、连年,洊饥:连年饥荒;薄:放宽
29.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
就:接近、靠近、乘坐 荷:挑着、担着
30.征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隋乱,诡为道士
阳、佯、诈、假;佯北、诈痴佯呆
孤子、哀子;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失怙、失恃,恃强凌弱,恃才矜 己,怙恶不悛;考妣,父死为考,母死为妣,如丧考妣。
31.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
阴:暗地里,悄悄地
27.恒著鹿裘葛巾,不饮酒食肉,区种黍麦,采竹叶木实,
贸盐以自供。人或酬下价者,亦即与之。后人识文,不复
贱酬
恒:经常、常常; 区、只、止、弟、第、但:仅仅、只不过;
贸:换、交换;酬:给、付钱
28.韦皮乃至烂于户内 韦皮:牛皮,韦编三绝;乃:竟然
29.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 30.征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隋乱,诡为道士 31.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 32.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 33.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
赍:赠送、携带、财务
38.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
赉:赏赐 阴:暗地里;廉:调查、考查
39.芳阳为之用,而潜自间道亡归 40.狱有重囚七人,纵归省,克期就狱,皆如约至,乃请于 上官贷之 41.向时使者多私赍,以市马规利入 42.卢云等为裴延龄构摈,势危甚 43.天下荐饥,薄赋敛、宽刑罚,杀礼从俭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课件

• 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一般可以译成“以……为……” 或“认为……是……” 或“把……当作……”。 •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①渺沧海之一粟(以……为微小) • ②而耻学于师(以…… 为耻辱) • 2.名词的意动用法 • 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 人或事物。 •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把……看作伴 侣、把……看作朋友) • ②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 [即时小练2] • 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作状语的词语并释义。 • ①夜缒而出( ) •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 ③卒廷见相如( ) •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 • ⑤辇来于秦( ) • 答案: • ①夜:在夜晚 ②南:向南 • ③廷:在朝堂上 ④犬马:像犬马一样 • ⑤辇:坐辇车
(二)形容词活用
• 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 “道”的本义是“路,道路”。
• 2.引申义 • 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和 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峙或者相关联 的关系。
• 3.比喻义 • 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 产生的意义,它使用比喻的手法, 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如:
• 4.假借义 •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 的意义。
三、通假字
• 通假,是中国古汉语的用字现象 之一。 • 1.判断该字有两个条件: • (1)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 同或相近;b.字形相近。 • (2)语境条件:当某个字用它的 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 可以考虑其为通假字。 • 2.通假字的类型
(1)同音通假; (2)近音通假; (3)形近通假。
【提示】
• 1.词语的古义和今义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如“诛”,古今都有“杀戮” 之意。
• 2.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在遇到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时,要考虑古 今异义现象。
• [即时小练2] • 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作状语的词语并释义。 • ①夜缒而出( ) •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 ③卒廷见相如( ) •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 • ⑤辇来于秦( ) • 答案: • ①夜:在夜晚 ②南:向南 • ③廷:在朝堂上 ④犬马:像犬马一样 • ⑤辇:坐辇车
(二)形容词活用
• 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 “道”的本义是“路,道路”。
• 2.引申义 • 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和 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峙或者相关联 的关系。
• 3.比喻义 • 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 产生的意义,它使用比喻的手法, 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如:
• 4.假借义 •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 的意义。
三、通假字
• 通假,是中国古汉语的用字现象 之一。 • 1.判断该字有两个条件: • (1)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 同或相近;b.字形相近。 • (2)语境条件:当某个字用它的 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 可以考虑其为通假字。 • 2.通假字的类型
(1)同音通假; (2)近音通假; (3)形近通假。
【提示】
• 1.词语的古义和今义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如“诛”,古今都有“杀戮” 之意。
• 2.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在遇到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时,要考虑古 今异义现象。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 如“妻子”、“指示”、“地方”、“至于”等; ■ 也不要把古代的一个词当成两个词,拆开来理解. ■ 如“布衣”、“社稷”、“左右”、“足下”等。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实战演练: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 (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文言实词
5.词类活用
4、偏义复词
3、通假字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一词多义
■
古代汉语较现代汉语的词语少,因此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是
■ 由“站立”又虚化为副词,引申为“立刻”“马 上”,如《鸿门宴》:“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 伤。”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就
■ (1)金就砺则利(
)
■ (2)连辟公府不就(
)
■ (3)一蹴而就(
)
■ (4)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
)
■ (5)若无罪而就死地(
■ (1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0)知通智,音zhì,智慧;
■ (1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具通俱,音jù,都;
■ (1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12也)生通性,音xìnɡ,资质、
本性。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实战演练: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 (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文言实词
5.词类活用
4、偏义复词
3、通假字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一词多义
■
古代汉语较现代汉语的词语少,因此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是
■ 由“站立”又虚化为副词,引申为“立刻”“马 上”,如《鸿门宴》:“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 伤。”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就
■ (1)金就砺则利(
)
■ (2)连辟公府不就(
)
■ (3)一蹴而就(
)
■ (4)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
)
■ (5)若无罪而就死地(
■ (1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0)知通智,音zhì,智慧;
■ (1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具通俱,音jù,都;
■ (1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12也)生通性,音xìnɡ,资质、
本性。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文言实词ppt课件 共61张PPT
文言文实词 课件62张-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的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意义。
比喻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武
臣、重臣”,也比喻“坏人的党羽、亲信”。
大积累 微经典 活运用
归纳串记120个文言实词 (详见《知识清单》)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 诚除辞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 盖故顾固归国过何恨胡患或 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 克类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 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 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 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 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10:37:55
1.爱 成语助记:爱才若渴 爱屋及乌 爱莫能助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语段串记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疼爱,爱护,宠爱 楚人爱(宠爱)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杜牧《阿房宫 赋》)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
喜__欢__,__爱__好__
爱护
(11)(2016·天津高考)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
心欤爱: (12)(2016·山东高考)诚于爱.民,果于行善爱:
爱护 爱护
文言实词5大采分点
古
偏
今
义
异
复
一
义
词
通 词
词
假 多
类
字 义
活
用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 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这种 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 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 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 文的能力。
吝啬、吝惜
其子,虽爱(吝 惜)钱财,于其 子之求而无不 应。其子成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之文言实词复习课件

②读zhŭ;意思可以有: 衡少善属文 属予我作文以记之
四掌握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 其词性不同;词义也就不同的特点
例如: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以上例子说明;必须根据上下文去选择 多义词在句中的正确义项 其次要养成平时多 积累的习惯;只有储存的词汇丰富了;才能在 运用中熟能生巧
一 表示时间
1 时汉连伐胡 当时 2 日侍坐备顾问 3 怨酷日深;艰辛历尽 日 月 岁在动词前作状语;含有每日 每月
每年之意 用在形容词前;含有一天天意 思
二 表示动作 行为的特征 状态
1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那样 2 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
像鸟的翅膀一样
三 表示动作 行为所凭借的器具
1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0 不可理喻
11 未雨绸缪 12 先礼后兵 13 春华秋实 14 风雨同舟 15 耳闻目睹 16 乌合之众 17 蜂拥而至 18 衣冠禽兽 19 道听途说
名作状 用道理 名作动 下雨 名作动 以礼相待 动用武力 名作动 开花 结果 名作动 乘船 名作状 用眼睛 用耳朵 名作状 像乌鸦一样 名作状 像蜜蜂一样 名作动 穿衣戴帽 名作状 在道路上;在途中
动词用作名词
主语位置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这里的人
追亡逐北
宾语位置
宾语位置
逃兵
• 动词用作名词
其之等词语修饰 •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 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如:追亡逐北; 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 败逃的人
•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
出 入:产品 收入
使……回去 使……舞动 使……相斗 使……灭亡 使……失望
四掌握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 其词性不同;词义也就不同的特点
例如: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以上例子说明;必须根据上下文去选择 多义词在句中的正确义项 其次要养成平时多 积累的习惯;只有储存的词汇丰富了;才能在 运用中熟能生巧
一 表示时间
1 时汉连伐胡 当时 2 日侍坐备顾问 3 怨酷日深;艰辛历尽 日 月 岁在动词前作状语;含有每日 每月
每年之意 用在形容词前;含有一天天意 思
二 表示动作 行为的特征 状态
1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那样 2 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
像鸟的翅膀一样
三 表示动作 行为所凭借的器具
1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0 不可理喻
11 未雨绸缪 12 先礼后兵 13 春华秋实 14 风雨同舟 15 耳闻目睹 16 乌合之众 17 蜂拥而至 18 衣冠禽兽 19 道听途说
名作状 用道理 名作动 下雨 名作动 以礼相待 动用武力 名作动 开花 结果 名作动 乘船 名作状 用眼睛 用耳朵 名作状 像乌鸦一样 名作状 像蜜蜂一样 名作动 穿衣戴帽 名作状 在道路上;在途中
动词用作名词
主语位置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这里的人
追亡逐北
宾语位置
宾语位置
逃兵
• 动词用作名词
其之等词语修饰 •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 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如:追亡逐北; 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 败逃的人
•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
出 入:产品 收入
使……回去 使……舞动 使……相斗 使……灭亡 使……失望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优秀课件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9
(3)为动用法 指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表示为动
词对象发出某个动作。例: 等死,死国可乎?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30
(4)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名词+宾语: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②名词+补语:沛公军霸上 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秦地可尽王也 /范增数目项王/非能水也/沛公欲王关中 ④“而”前后的名词:去今之墓而葬焉/ 客逾庖而宴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于是余有叹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
35
词类活用举例: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形容词用作动词 2、六王毕,四海一 数词用作动词 3、孔子师郯子、苌弘 名词的意动用法
36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5、君将哀而生之乎 动词的使动用法 6、吾妻之美我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7、左右欲刃相如 名词用作动词 8、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动词用作名词 9、宾主尽东南之美 形容词用作名词
动”;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中作“抒发”;
24
在“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中 作“征发,征调”;
在“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中作 “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
在“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作“开放” 等。
注意
1、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 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 不断提高。
15
补充了解
归纳官职变动的文言词语
因为《二十四史》都是正史,记叙历朝历 代文臣武将的篇章很多,而试题选文的主人公 也大都是有定论的将臣(即使主人公不是将臣, 文章中也有朝廷吏。因而这类词语出现的机率是非常 高的。同时,掌握这些词语对准确理解人物生 平所为及相关的官场沉浮很有帮助。
29
(3)为动用法 指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表示为动
词对象发出某个动作。例: 等死,死国可乎?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30
(4)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名词+宾语: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②名词+补语:沛公军霸上 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秦地可尽王也 /范增数目项王/非能水也/沛公欲王关中 ④“而”前后的名词:去今之墓而葬焉/ 客逾庖而宴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于是余有叹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
35
词类活用举例: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形容词用作动词 2、六王毕,四海一 数词用作动词 3、孔子师郯子、苌弘 名词的意动用法
36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5、君将哀而生之乎 动词的使动用法 6、吾妻之美我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7、左右欲刃相如 名词用作动词 8、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动词用作名词 9、宾主尽东南之美 形容词用作名词
动”;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中作“抒发”;
24
在“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中 作“征发,征调”;
在“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中作 “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
在“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作“开放” 等。
注意
1、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 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 不断提高。
15
补充了解
归纳官职变动的文言词语
因为《二十四史》都是正史,记叙历朝历 代文臣武将的篇章很多,而试题选文的主人公 也大都是有定论的将臣(即使主人公不是将臣, 文章中也有朝廷吏。因而这类词语出现的机率是非常 高的。同时,掌握这些词语对准确理解人物生 平所为及相关的官场沉浮很有帮助。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实词 课件(共66张PPT)

发现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得意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副词,能够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通“德”,恩惠,感 激
一词多义整理
会天大雨,道不通
路
益慕圣贤之道
主张、思想、学说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仁政
道 伐无道,诛暴秦
道义
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说,讲
一词多义整理
发闾左谪戍渔阳
征发
有时朝发白帝
信义著于四海 日中不至,则是无
愿陛下亲之信之
相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伸”,伸 张
一词多义整理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聚会、聚集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会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适逢
会挽雕弓如满月 终将,一定,必然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通假字整理
❖ 略无阙处 “阙”通“缺” ❖ 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通“返”
❖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的意思。
❖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通 “俱”,全。 ❖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咐。
《曹刿论战》
间
参与
可以 可以凭借
隔开,中间空 又何间焉 间,时间。
《曹刿论战》
对某事表赞同 可以一战,战则 《曹刿论战》 请从 。
词语
古义
地方 土地方圆
今义
某一个地方
例句
今齐地/方千里
出处
《邹忌讽 齐王纳谏》
亡
等 间 往往 会计
逃亡 同样
死亡 等待、等等
高考语文复习第二讲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课件38张

用
④“所”+名词。“所”的用法一般是“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字 辨
作宾语。如:
识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zēnɡ)鱼腹中。(《陈涉世家》)
】
⑤名词作中心语。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作谓语中心语,
而名词又处于谓语中心语的位置,那么这个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
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义 小米,南方的“谷”则专指稻谷。再如“锲而不舍,金石
】 可镂”(《劝学》)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现在 专指黄金。
✓ 词义弱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现在表示的语义
较弱。如“病”,在古代的基本义是“重病”,轻微的病一 般用“疾”;而现在,只要是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不正常的 情况,都通称为“病”,不再单纯表示“重病”这个意思。
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
✓ 动词的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活
用
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明显地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
字 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或“之”字。如:
辨
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识
(2)动词的使动用法
】
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使+对象+动词”。如: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
辨
从木,与“橹”构成词语,可推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
识
✓ 根据成语联想
】
不少成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考生可以借助自己比较熟悉的成
语中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如“外间知陛下刑
宪不滥,足以为训尔”中的“训”可以联想成语“不足为训”,解释为
“典范、法则”。
✓ 了解历史渊源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卷第4(1)题:临淄王入诛韦庶 人,幽求预参大策,是夜号令诏敕 一出其手。
同义复用
积累:是: P155 一
预:①预先。《荆轲刺秦王》: “於是太子~求天下之利匕首。” ②通“与”,参与。《谭嗣同》: “参~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 事’。” 参:参与。预参,同义复用
译文:临淄王入宫诛杀韦庶人(平民韦氏、被 废的韦皇后),刘幽求参与重要谋划,这一天 夜里号令诏书都出自刘幽求的手。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个字叫借 字,也就是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 应读本字的音。 例如: 御六气之辩“辩”是借字,“变”是本字。
通假字的分类:
1、同音通假 (占通假的大多数) 例: 终老不复取 2、双声通假(声母相同) 例: 莫春者,春服既成
娶 暮
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 例: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现 4、形近通假(字形相近) 例:将军身被坚执锐
文言文阅读专题之
文言实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通常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 数词、量词等。 从高考的实际情况来看,对常见文言实 词的考查侧重于: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通假字
词类活用
偏义复词(同义复用)
其中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是考查的重 点。
一词多义
.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练一练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 ) A. 或师焉,或不焉 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 句读之不知 3、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失其所与,不知
课后看一看附录 “常见通假字例 释表”P163
例:造(试卷第1题,A)
《高复》162页,①世、代;②到……去、 前往;2013年高考翻译题:六月庚子,循 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③制定、著述; ④制造、建造 。
例:乖(第1题,B)
①乖巧;机灵;②违背,如时乖 命蹇(时运不好---违背时运,命 运不佳)
例:知(第1题,C)
《高复》162页,……③主持、掌管;……
(二)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 其词性不同,词义也就不同的特 点。 例如复(《高复》P147):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以上例子说明,必须根据上下文去选择 多义词在句中的正确义项。其次要养成平时 多积累的习惯,只有储存的词汇丰富了,才 能在运用中熟能生巧。
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 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 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 为陪衬,只有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的作用,
偏义复词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两种形式:
1、 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 例一: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石钟山记》)
披
试卷第8题(1):尔曹亡惧,能出力讨贼, 犹可立功以自赎。若朝叛则夕死,非计也。 亡:《高复》P157 译文:你们不用(不要)害怕,如果能够出 力讨伐叛贼,还可以立功来赎自己的罪。如 果早晨叛乱那么晚上就会被处死,这不是正 确的方法。
练一练1 、找出下列各来自中的通假字• • • • •
邀 1、张良出, 要 项伯 2、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性 3、寡助之至,亲戚 畔 之 叛 4、臣以险衅,夙遭 闵 凶 悯 5、拜送书于 庭 廷
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 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如:“去国怀乡”中的“去”,古义 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
文言实词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 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词形由单音 节向双音节演变,一是词义大多数 已发生变化。而词义的演变主要有 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试卷:一 1、B;2、C;3、C
刘幽求,……不早计,后且噬脐。(遭受极大 损失而后悔不及)”不从。既(《高复 150》),五王皆为三思构死。(诬陷而死、 罗织罪名而死)…… 景云二年……不旬月,(一整月)迁吏部,拜 侍中。玺诏曰:“顷(不久)王室不造,中宗 厌(满足)代(中宗满足于职务被韦皇后取 代),……厥庸茂焉,朕用(因而、因此)嘉 之。……
——“浅深”是反义词,此处只取“深”的意义 例二: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出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思
2、 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 例一: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墨子· 非攻》) ——“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 的、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 例二: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 相如列传》) ——“国家”是相关词,此处只取“国”之意
幽求自谓有劳于国……幽求与右羽林将军张暐定 计,使暐说玄宗曰:“湜等皆太平党与(同党之 人),日夜阴计,若不早图,且产大害,太上 (①最高;《报任安书》:太上不如先。②皇帝; ③皇帝的父亲)不得高枕矣。[译文:崔湜等人都 是太平公主的党羽,日夜秘密地谋划(叛变), 如果不早作打算,将产生很大的危害,皇帝您不 能够高枕无忧了。]” ……帝密申(申诉,说明, 引申为下命令)右(赞助,引申为帮助,袒护) 之,…… 开元初,……宰相卢怀慎等奏言:“幽求轻肆不 恭,失大臣礼,乖崖分(合适的界限)之 节。”……恚愤(恚:恼怒,恼恨)卒于道……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4、感情色彩 变化
《高复》 139 页
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练一练
• • • •
1、各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境 2、今齐地方千里 可怜体无比 3、 4、备他盗之出入与 非常也
积累常见古今异义词《高复》P165
通假字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 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 通假。
例:鞫(第1题,D)
①审讯;审问。《新唐书•百官志四下》: “参军事,掌~狱。” ②穷困。 以下两点需要多注意
(一)多音字,音不同,义不同的 特点。 如“属”(《高复》P156) ①读shŭ,意思可以有: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试卷第5题B:属岁饥,出米为麋粥以食饿者。 属:恰逢 ②读zhŭ,意思可以有: 衡少善属文 属予我作文以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