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环境报告
郑州城市环境调研报告

郑州城市环境调研报告郑州是河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华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加,郑州的城市环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对郑州市的城市环境进行调研,并就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空气质量郑州的空气质量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调研结果显示,郑州的空气质量主要受到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等因素的影响。
尤其是在冬季,燃煤取暖的排放使得空气污染指数飙升。
此外,郑州市内道路规划不合理、交通拥堵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空气污染。
二、噪音污染郑州市的噪音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
根据调研数据,噪音主要来自道路交通、市区建设施工等。
高强度的噪音对居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给城市的宜居环境带来了困扰。
三、水环境污染郑州市的水环境污染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的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大量的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排放,使得郑州的水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这不仅对人类安全造成了风险,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四、生活垃圾处理随着城市居民数量的增加,郑州市的生活垃圾处理问题也愈发突出。
虽然城市管理部门加大了对垃圾分类的宣传和教育力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分类容器不足、居民缺乏环保意识等。
五、城市绿化状况郑州市的城市绿化状况总体来说还比较良好。
市区内有多个公园和绿地,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但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部分绿地被用于建设,导致城市绿化的总体比例不断下降。
六、交通拥堵问题郑州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之一。
城市道路狭窄,道路规划设计不合理,导致交通流量无法有效疏导,交通拥堵现象时有发生。
这不仅影响市民的出行体验,也给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总结起来,郑州市的城市环境存在空气质量不佳、噪音污染、水环境污染、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城市绿化状况和交通拥堵等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制定更严格的法规和规章,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和交通系统改善等措施。
郑州近年环境状况总结汇报

郑州近年环境状况总结汇报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近年来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对郑州市近年来的环境状况进行总结汇报。
首先,郑州市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一些成果。
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减少工业排放、加强车辆尾气排放控制等,郑州市的大气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据统计,近年来,郑州市的PM2.5浓度有所下降,空气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其次,郑州市水环境的治理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针对水污染问题,郑州市加大了水源保护力度,加强了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
近年来,郑州市的水质状况有所改善,并且一些水源地的保护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此外,郑州市还加大了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力度。
通过建设和规范垃圾处理设施,郑州市有效地减少了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郑州市还加强了对垃圾分类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了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促进了城市垃圾处理的有效进行。
另外,郑州市还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郑州市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植被恢复和城市绿化工作,增加了城市的绿色空间。
同时,郑州市还加大了对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敏感区的保护力度,推进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郑州市在环境治理方面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郑州市的工业排放和交通尾气仍然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垃圾分类和处理的覆盖率还不够高,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郑州市应进一步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
首先,郑州市应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共同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工作。
其次,郑州市应加强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提高垃圾分类覆盖率。
最后,郑州市应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推动生态修复与城市发展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郑州市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通过进一步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郑州市将能够更好地改善环境状况,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管城区环境现状评估报告

管城区环境现状评估报告管城区是河南省郑州市的一个行政区域,也是郑州市的中心区域之一。
下面是对管城区环境现状的评估报告。
一、大气环境1. 空气质量:由于管城区位于郑州市区中心,交通密集且工业活动频繁,导致空气质量相对较差,尤其是尾气排放、燃煤等污染源的存在,常年存在轻度到中度污染。
2. 粉尘污染:管城区有多个工业园区和建筑工地,粉尘污染比较严重。
建筑工地的扬尘和工业园区的粉尘排放是主要来源。
3. 酸雨:管城区的大气环境中酸雨的问题相对较轻。
但随着工业活动的不断增加和车辆尾气排放的增加,酸雨问题有逐渐恶化的趋势,需要引起重视。
二、水环境1. 河流水质:管城区主要有育才河、北康河、城东河等一些小型河流。
由于市区的工业生活污水排放、非法倾倒等问题,部分河流水质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2. 地下水质:管城区地下水资源丰富,但由于过度开采和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部分地下水中重金属超标,不适宜直接饮用。
三、土壤环境1. 土壤污染:管城区经济发展快速,工业园区和农业活动频繁,导致土壤污染问题较为严重。
工业园区和农田使用的化肥农药、废弃物的倾倒等问题,使得部分土壤中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超标。
2. 土地开垦:管城区的城镇化建设进度较快,大量耕地被用于建设,农田减少。
这种土地开垦对农业和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影响,需要合理规划土地利用。
四、生态环境1. 植被状况:由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管城区的植被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大量树木被砍伐,绿地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保护功能带来一定的影响。
2. 生物多样性:管城区的建设进度较快,生物多样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
部分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减少,种群数量下降。
五、噪音环境1. 道路交通噪音:由于管城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繁忙,道路交通噪音较大。
尤其是市中心的主要交通干道,噪音辐射范围广。
2. 工业噪音:管城区有多个工业园区,工业噪音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郑州各区总结报告

郑州各区总结报告引言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经济发达,城市面积大,辖区足够广泛。
本报告将对郑州市各区进行总结,包括各区的发展现状、人口情况、产业结构、交通状况等方面的分析。
希望通过本报告对郑州市各区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了解。
1. 中原区中原区是郑州市的中心区域,也是郑州市政府所在地。
中原区位于市中心,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便利。
该区经济发达,是郑州市商业、金融和政治中心。
中原区的房地产业、金融业和服务业发达,以及丰富的文化资源使其成为郑州市的核心区域。
此外,中原区还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吸引了许多学生和家庭在此定居。
2. 金水区金水区是郑州市面积最大的行政区域,坐落在郑州市西部。
该区房价相对较高,是郑州市的富人区。
金水区有许多高档住宅区和商业中心,吸引了许多企业和外地人才。
该区有着较为完善的交通系统,便利居民出行。
金水区还拥有许多公园和绿地,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
3. 高新区高新区位于郑州市的东部,是郑州市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该区域集中了众多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是郑州市科技创新的重要地区。
高新区有完善的科研设施和配套设施,吸引了大量的高科技人才。
该区还注重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高新技术园区。
4. 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位于郑州市的南部,是郑州市重要的工业区。
该区域拥有较大的土地储备和丰富的资源,适宜进行工业发展。
经济开发区有着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交通网络,吸引了大量的企业进驻。
该区域的产业结构以制造业和物流业为主,为郑州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其他区县除了上述几个主要区域外,郑州市还有许多其他区县,如管城回族区、二七区和惠济区等。
这些区县各具特色,有些以旅游业、有些以农业为主导产业。
郑州市各区县之间的联系紧密,相互之间形成了协调发展的局面。
结论总体而言,郑州市各区发展不平衡,中原区和金水区属于发达区域,拥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
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则是郑州市的新兴区域,拥有较高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工业发展潜力。
郑州市环境条件概况

郑州市环境条件概况
简介
郑州市是河南省的省会,位于中原地区。
城市总面积7600平
方公里,全市共辖6个市辖区和4个县。
郑州市总人口超过1400万,是中国内陆城市之一。
气候
郑州市属于中亚热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区,四季分明,降雨集中,气温适宜。
年平均气温14.5℃,年降雨量709.2毫米。
空气质量
郑州市空气质量常年处于中度污染水平,主要污染物为PM2.5、PM10和二氧化硫等。
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如限制工业排放、推
广新能源汽车等,积极改善空气质量。
水质
郑州市的水源主要来自黄河和淮河。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
水质受到严重污染,超标物质主要有重金属、硒和氟等。
政府大力
治理水环境,保障人民健康。
垃圾处理
郑州市垃圾处理规范化程度较高,垃圾分类得到普及。
市政府推行垃圾分类新政,得到市民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总结
郑州市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环境问题。
政府将继续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郑州市环境变化报告

郑州市气候变化调查报告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气温、降水、日照等气候要素变化,对农业生态环境以及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都将造成显著影响。
本文将郑州地区1971年以来40年间的气温、降水、日照等气候要素综合进行分析,揭示郑州地区气候变化特点。
1.郑州气候概况郑州是河南省省会,位于黄河南25公里。
是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现有人口627万。
郑州属暖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干冷同季。
随着四季更替,依次呈现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雨雪的基本气候特征。
年平均气温14.4° C,7月最热,平均27°C;1月最冷,平均0.1°C;年平均降雨量632毫米,无霜期220天,全年日照时间约2400小时。
适宜的温度条件,充足的光照和农作物生长季节较为丰沛的雨量,构成了良好的农业气象条件。
2.年平均气温变化由年平均气温变化线性拟合的趋势(见图1) 可以看出,年平均气温呈逐步升高的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气温升高明显,2007年年平均气温达16. 0℃,为最暖年份。
1993年之前平均气温为14. 1℃,1994 年以后平均气温度15. 3℃,近10多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 2℃。
图1 郑州地区1971-2010年平均气温3.降水变化3.1年总降水量变化特征从图2线性拟合的趋势来看, 1971年以来郑州地区年总降水量整体趋势比较平稳,没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但年份间差异较大,且降水量偏少的频率明显高于降水量偏多的频率。
图2 1971 - 2010 年降水总量图3 年内降水分布特征3.2年内降水分布及四季变化特征从图3可以看出,郑州地区降水量的年内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主汛期7~8月,且从图4的四季变化特征可以看出,春季、冬季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冬季年份间差异很大,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11. 2mm,夏季降水量呈小幅上升趋势,秋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
《2024年郑州市PM2.5污染特性及其源解析研究》范文

《郑州市PM2.5污染特性及其源解析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其中PM2.5(细颗粒物)污染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近年来也面临着严重的PM2.5污染问题。
因此,对郑州市PM2.5污染特性及其源解析进行研究,对于改善空气质量、保护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郑州市PM2.5污染特性1. PM2.5浓度及时间分布郑州市PM2.5浓度普遍较高,尤其在冬季和春季,由于气象条件不利,污染物难以扩散,导致PM2.5浓度持续升高。
从时间分布来看,PM2.5浓度在一天中呈现出明显的早晚高峰,这与交通拥堵和气象条件有关。
2. PM2.5化学组成郑州市PM2.5主要由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有机碳和黑碳等组成。
其中,硫酸盐和硝酸盐是主要污染物,这与煤燃烧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有关。
此外,郑州市PM2.5中还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元素,如铅、镉等,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三、源解析研究1. 污染源识别通过对郑州市PM2.5的源解析研究,发现主要的污染源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建筑施工扬尘、道路扬尘等。
其中,工业排放和交通尾气是主要的污染源,对PM2.5浓度的贡献较大。
2. 贡献率分析通过对各污染源的贡献率进行分析,发现工业排放和交通尾气的贡献率较高。
其中,工业排放主要贡献硫酸盐和硝酸盐等化学成分,而交通尾气则主要贡献有机碳和黑碳等成分。
此外,建筑施工扬尘和道路扬尘也对PM2.5浓度有一定的贡献。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郑州市PM2.5污染特性及其源解析的研究,我们发现工业排放和交通尾气是主要的污染源,对PM2.5浓度的贡献较大。
因此,为改善郑州市的空气质量,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工业排放的监管和管理,减少污染物排放。
2. 推广清洁能源,减少煤炭消耗,降低硫酸盐和硝酸盐的排放。
3. 加强交通管理,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推广公共交通和绿色出行方式。
4. 加强建筑施工和道路扬尘的管控,减少扬尘污染。
郑州 调研报告

郑州调研报告郑州市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郑州市位于中国中部,是河南省省会和其中心城市,也是中国内陆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近年来,郑州市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中原地区的核心城市之一。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郑州市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了解和推动该市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内容1. 城市概况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总面积7476平方公里,辖区内有12个市辖区和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总人口约为1283万人。
作为中原地区的中心城市,郑州市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是区域内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2. 经济发展近年来,郑州市的经济发展迅猛。
2019年,郑州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99.8亿元,居全国城市GDP排名第14位。
郑州市的产业结构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其中制造业、房地产和交通运输业是三大支柱产业。
郑州市也是一个重要的商贸中心,拥有多个大型购物中心和商业街区,如金水商圈、二七商圈等。
3. 城市规划和建设为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郑州市积极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
市内已建成多个现代化的商务区和住宅区,如CBD中央商务区、郑东新区等。
郑州市还拥有多个重点建设项目,如郑州东站、郑州新机场等,这些项目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 社会文化郑州市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城市。
市内有多个历史文化名胜,如少林寺、嵩山风景名胜区等。
郑州市也是一个教育中心,聚集了多所高水平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学习。
此外,郑州市还是豫剧、河南话、豫菜等的发源地,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
三、调研结果通过对郑州市的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郑州市的经济发展迅猛,制造业、房地产和交通运输业是主要支撑产业。
2. 城市规划和建设得到重视,已有多个现代化商务区和住宅区建成。
3. 郑州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
四、调研建议基于对郑州市的了解,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高新技术和服务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州市环境报告
张金涛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已列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郑州是一个发展中城市,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实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
同时,郑州市又面临着相当严峻的问题和困难,如人口增长和消费会对经济建设和资源、环境产生巨大压力,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导致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对今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建设资源节约性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大战略任务。
郑州市作为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的城市,许多重要资源,如淡水、耕地、森林等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的十分之一、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三,以如此有限的资源进行经济建设,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持;而且,郑州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环境支持,优质、丰富的环境资源和生态优势会变成经济优势和发展资本。
鉴于此,本文就郑州市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以分析,以促进郑州市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郑州自然状况
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黄淮平原。
全区介于东经112°42′~114°14′和北纬34°16′~34°58′之间;东西长130公里,南北宽75公里,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10.3平方公里。
现辖1个县、5个市、6个区。
全市总人口708.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11.1万。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
从我国三大地势台阶看,郑州地区横跨在第二和第三台阶上,西部的嵩箕山地属第二台阶的东部前缘,东部平原是第三台阶的上部,山地与平原之间的低山丘陵地带,则构成第二台阶向第三台阶过渡的边坡。
就全区地形总趋势看,西南高东北低,近似于西高东低,由山地、丘陵向平原过渡。
气候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在太阳辐射、地形、大气环流等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冷暖适中、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干冷同季、灾害天气频繁等特征。
随着四季的明显交替,依次呈现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雨的基本气候特征。
二、郑州环境存在的问题
1、水污染
目前环境污染、煤矿开采以及地下水超采对我市饮水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相对城市而言,我市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更为突出。
(一)农村部分饮水不安全地区没有被重视。
造成农村饮水不安全的主要原因:1、城镇生活和工业污水的污染。
2、农村面源污染3、地下水系被破坏。
(二)城市饮水安全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1水管网材质差、老化严重。
2高层建筑的二次供水设施建管不力3、地下水源的无序开采,其导致地下水储备量减少。
及饮水质量下降(三)部分饮用水源地的环境治理仍不彻底。
1、向水源地排污。
2、向距水源较近的沟壑填埋垃圾。
3、保护区内发展农副业破坏了水源。
近年来随着郑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迅速增加,水
质量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治理保护水源任务紧迫。
根据郑州市环境保护局公布的“2005年环境质量状况”表明,郑州市2005年度河流水质为Ⅰ类—劣V类,郑州市地表水的水质属中度污染。
其中,西流湖为Ⅱ类水质,尖岗水库、常庄水库、白沙水库保持Ⅰ类水质。
郑州市地下水水质分别符合Ⅱ类和Ⅲ类标准。
2、土壤污染
郑州市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尖锐,耕地人均占有率低,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据报道,郑州市1999年末实有耕地面积33.52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4. 51 %,全市人均耕地0. 054 h耐,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郑州市现有未利用土地15. 29万h耐,其中,可开垦为耕地的面积人均仅为0. 003 hm2,而且目前质量较好的宜农荒地基本已开发利用,现有后备资源均不同程度地受水、土等因素制约,开发难度大、投入高,若开发过度将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根据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郑州市1997 到2001年期间,土地整理复垦总计3. 85万hm2,而耕地补充量为1. 13万hm2,耕地减少量为1. 22万hm2,由此可见,耕地资源数量在动态平衡中趋于降低。
郑州市耕地质量差,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等因素造成土壤退化,局部地区土壤污染严重。
全市旱地面积17. 65万hm2,占耕地的52. 64%,其中70%以上分布于西部丘陵山区。
耕地有机质平均含量只有1. 062%,其中一半低于1.0%;全氮平均含量为0. 065%,其中37%的耕地低于0. 0S%;土壤磷的供应育肋亦很低,速效磷含量平均为5. 14 mg/ kg。
郑州市土地流失面积约有2 799. 36 k时,占全市
总土地面积的37%,部分耕地受氟污染严重。
3、大气污染
目前郑州市大气污染主要有两大来源:工业企业废气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污染。
随着这些企业逐渐搬离市区以及环保部门治理力度的加大,市区内机动车尾气污染所占的比重已经远远超过了企业废气污染。
但在部分郊区,却遭受着两者的双重污染。
铅的排放对居住在城市的居民身体健康将造成严重威胁。
西环路最为郑州的快速路,其机动车的流量可想而知。
并且车辆种类繁多,货运车辆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大量汽车尾气及工业废弃的排放,已经给周边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更给周边的居民带来了一定的健康威胁。
近5年,郑州市机动车保有量以平均每年11%的速度快速增长。
到今年1月,郑州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180万辆,平均每天新车入户上千辆。
激增的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
已成为影响郑州空气质量的主要原因。
4、总体生态环境
以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标准为依据,2010一2012年的3年期间为研究时间段,把郑州市的生态系统与中原城市群的其他城市如开封、洛阳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郑州市城市生态系统综合指标值排名第一。
郑州市的城市环境、城市绿化、物质还原等指标均排在首位,而污水处理能力、污染物的回收利用能力和经济建设水平等还处于较低的层面,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生产还处于高污染、高能耗的状态。
郑州市的城市生态系统与广州、深圳、天津、香港、上海、大连、兰州、
沈阳等国内8大生态城市比较,其综合指标值还远远低于这些城市,其中城市环境与绿地建设严重滞后,由此可见郑州市的城市生态建设与国家生态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根据2003,2004,2005年郑州市的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显示,近年来郑州市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力度,城区空气质量达到良好以上的平均天数略高于300天,占到全年天数的80%以上,城区环境空气仍是以煤烟型污染为主的复合型污染。
2003 ,2004,2005年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分别为95.6% ,97. 7%和97. 54%,主要污染物质是有机污染物和氨氮;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分别为63.0% ,62. 44%和67.6%,主要污染物质是粉煤灰,等等。
上述数据表明郑州市环境形势基本稳定,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环境治理工作仍旧刻不容缓。
三、改善郑州市生态环境的对策
针对郑州市环境综合整治与节能减排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督察组提出各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环境综合整治和污染物减排工作,切实把环境综合整治和污染物减排工作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机制,完善基础统计数据,为进一步做好环境管理工作打下基础;要进一步完善在线监测系统,加快电力行业脱硫和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系统的建设;要摸清重污染企业底细,对拟关闭企业加强现场监督,开展连续监测,依法采取关闭措施;要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要脚踏实地,严防已关闭企业“死灰复燃”以及企业治理设施闲置不用等问题,
全方位地组织“回头看”行动,切实把环境综合整治与污染物减排结合到一起。
1、把污染物减排工作和综合整治工作情况上报市政府,并尽快列入政府常务会例题。
2、加大日常调度,真正摸清全市环境基础数据,并使之系统化、网络化。
3、加强现场督察,重点对电力脱硫工程、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项目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整改到位。
4、将省局对全市督察中发现的问题汇总、分类,并通报给各县(市)区政府,以引起县(市)区主要领导的重视,同时发送到市政局、水利局等相关单位,以便联合办公。
五是认真总结典型经验,加大宣传力度,激励先进,鞭策落后。
针对存在的问题,定期召开工作通报会、调度会,确保环保任务圆满完成。
5、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往往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6、要把这种认识转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态度积极参加各项环境保护活动,自觉培养保护环境的道德风尚。
四、作为一名大学生,怎样为环境保护出一份
1、做绿色消费者。
购买绿色环保的装饰材料或其他消耗品。
2、自带筷子,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
3、拒绝购买以濒危物种为原料的中药材。
4、拒绝使用珍贵木材用品,给动物一个安全的家。
5、双面使用每张纸。
6、使用节水型用具,节约每一滴水。
7、使用无磷洗衣粉。
8、购买无氟冰箱,防止地球臭氧层被破坏。
9、随手关灯,节约能源。
保护环境,属于每一个人,是人类的职责。
让我们齐动手,保护这可爱的地球吧!
1216102087
12级生物科学三班
张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