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史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课件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一、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早期发展 (一)陆路丝绸之路 (二)海上丝绸之路 (三)早期中外经贸交往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一)陆路丝绸之路
中国丝绸最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销远 西方 到了汉代,丝绸生产已高度发达 两汗时代,张骞出使西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代丝绸之路最大的威胁——匈奴已经衰弱西迁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一) 对外贸易被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控制和垄断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完全适应于帝国主义在中国掠夺资源、倾销
商品的需要 (三)对外贸易长期逆差和不等价交换 (四)贸易对象集中于少数帝国主义国家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二)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是一个海域辽阔的国家,有18000千米的海岸线及5400个大小 岛屿
在秦汉之际,中国通往朝鲜、日本的东海丝绸之路得以开辟 汉武帝时期派出远洋船队驶往印度洋,由此开辟了南海——印度洋
航线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二、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唐朝政府贸易措施
(1)在西部广大地区设立完整的军政机构,以确保 丝绸之路的安全 (2)设立驿馆以利旅行 (3)征收陆路贸易税务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宋代同西亚的大食(今阿拉伯)和 东南亚的三佛齐以及高丽、日本等国贸 易尤为密切。
南宋末年,泉州港超越广州港,跃 居全国第一大港
港口增多,设置“市舶机构”
中国对外贸易起源与发展
元代的对外贸易
元朝政府开辟南北航线,由江苏太仓浏河入海,往北经黄海、 渤海直达天津再转入大都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史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史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时期。
古代中国
经过长期发展, 逐渐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手工业和农产品生产和贸易国家, 向周边国家及中亚、东欧、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地区输出丝绸、茶叶、瓷器、药材等商品。
20世纪初期, 中国因受到列强的侵略和掠夺, 经济几乎崩溃。
新中国成立后,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通过国际贸易积极开拓国
际市场, 如1950年代签订的中苏友好合作条约、60年代的对外贸易“群众路线”、改革开放后的对外开放政策等, 中方逐步加强与世界
各国的经贸关系, 形成了全球最大的进口和出口贸易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逐步加入WTO, 逐步开放市场, 吸引了大量
外资和技术, 促进了国内外经济合作。
从1978年到2018年, 中国外
贸额已经从206亿美元增长到了4.62万亿美元, 出口产品也从传统的
农产品、手工业品扩展到了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 成为全球贸
易的重要角色。
未来, 中国将持续走向全球化, 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 加强与世
界各国的经贸合作, 促进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化进程, 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商代和夏代。
自商代中期开始,中国开始与周边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往来,这标志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开端。
商代是中国古代贸易的起点。
商代商业繁荣,商人们开始跨越边境进行贸易。
商代的商人主要进行的是物物交换,即以商品交换商品的方式进行贸易,例如以青铜器、丝绸、玉器等交换食物、木材等物品。
商代的贸易活动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随着商代的衰落,夏代的兴起,中国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夏代时期,中国开始与西亚和中亚地区进行贸易往来。
夏商时期的贸易主要以丝绸、玉器、青铜器等中国特产作为主要交换物。
夏商的贸易网络覆盖了整个东亚和南亚地区。
进入商周时期,中国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周代商业繁荣,商人们开始通过海上贸易与周边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往来。
周代的贸易主要以丝绸、瓷器、铁器等中国特产作为主要交换物。
周代的贸易活动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同时也延伸至东海和南海地区。
随着秦汉时期的统一,中国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黄金时期。
秦朝统一中国后,修筑了一系列的交通要道,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汉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更是推动了中国与西亚和中亚地区的贸易往来。
汉朝的贸易主要以丝绸、茶叶、瓷器、铁器等中国特产作为主要交换物。
同时,中国也从西亚和中亚地区进口了一些珍贵的商品,如黄金、宝石、香料等。
唐代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又一个黄金时期。
唐朝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唐代的贸易不仅延续了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还开辟了一系列的海上贸易航线,推动了中国与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贸易往来。
唐代的贸易主要以丝绸、茶叶、瓷器、银器等中国特产作为主要交换物。
同时,中国也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了一些珍贵的商品,如香料、药材等。
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迷的阶段。
明朝时期,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封闭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我国进出贸易发展历程

我国进出贸易发展历程
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丝绸之路时期。
在那个时候,中国通过丝绸、茶叶、瓷器等出口商品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交流,这些商品一直都是中国的出口优势产品。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长期封闭政策的影响,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相对较小,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也较低。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进出口贸易得到迅速发展。
1978年,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包括对外
贸易的放松和改善。
随着开放程度的加深,中国大量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加强了进出口贸易的基础。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进一步推动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在发展进程中,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过去,中国主要出口以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如纺织品、服装等。
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中国的出口产品逐渐向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如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
这些高附加值产品为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带来了更高的利润和价值。
与此同时,中国的进口贸易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商品进口国之一,进口商品范围也从最初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扩展到了消费品和高端设备。
中国市场对外国商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为世界各国的出口商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总体而言,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越来越大,也为中国带来了丰富的外汇储备。
然而,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依然面临一些挑战,如
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国际贸易摩擦的增多。
未来,中国将继续推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为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第一章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概况

1979-1995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达16.6%,高于全球8个百 分点;占全球进出口比重由0.78%上升到1995年的2.76%; 1980年突破300亿美元; 1981年400亿美元; 1984年500亿美元; 1988年1000亿美元; 1992年突破1500亿美元,达1655亿美元。 199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1957亿美元; 1994年突破2367亿美元,保持第11位,成为第一个突破出口1000亿 美元的发展中国家。 1995年为2809亿美元,继续保持第十一位。 199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2899亿美元; 2000年突破4000亿美元; 2004年突破1.1万亿;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第三大贸易 国 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到14200亿美元 ;2006年17606.9亿美元; 2007年21738.3亿美元;2008年25616.3亿美元
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
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主要力量进 行对前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 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 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至1957年,生产资料进口比例已高达92%,其中机 械设备的比例达52。5% 出口商品结构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到1957年,重 工业产品占24。3%、轻工业产品占22。7%、农副产品 占53%,除了这些,还增加了许多工业产品的出口。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起了重要的作用。
5、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
1、外贸出口持续、快速发展 2、中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显著提高 3、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4、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积极进展 5、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迅猛发展 6、加工贸易快速发展 7、沿海地区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基地 8、大经贸格局初步形成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回顾与展望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回顾与展望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对外贸易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篇文章将回顾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并对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展望中国对外贸易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历史回顾中国的对外贸易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时期。
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欧大陆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物品、文化和技术交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贸易范围逐渐扩大,与东南亚、亚洲邻国以及欧洲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
然而,在近代历史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了诸多因素的限制。
例如,清朝时期中国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此外,列强侵略和不平等条约也对中国的对外贸易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现状分析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中国的贸易伙伴遍布全球,包括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等地区。
中国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和进口额均居世界前列。
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外贸额不断增长: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率持续保持在两位数,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
2. 贸易结构升级:中国对外贸易的结构逐渐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
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一些高端装备制造产品的出口比例不断提高。
3. 贸易伙伴多元化:中国的贸易伙伴逐渐多元化,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关系都有所提高。
中国与亚洲邻国、欧洲主要经济体以及拉美等地区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
4. 自主品牌的发展:中国企业的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品牌建设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三、未来展望中国对外贸易的未来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
以下是对中国对外贸易未来发展的一些建议和展望:1. 加强创新能力:中国需要更加注重自主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强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出口。
2. 拓展贸易伙伴:中国应积极开拓新的贸易市场,与更多的国家建立良好的贸易关系,尤其是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
中国从古至今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中国从古至今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中国从古至今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时期。
以下是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历史演变:1.古代丝绸之路时期(公元前1300年-公元1400年)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起点。
中国通过陆路和海上贸易与亚洲、非洲和欧洲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主要交换的商品是丝绸、茶叶、瓷器和香料等。
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通过扩大贸易活动来获取资源和财富。
2.明代海禁政策(公元1368年-1644年)明朝时期,因为经济和政治原因,中国实行了海禁政策,限制了私人海上贸易。
这一政策的目的是控制亚洲和欧洲国家的进口,保护本国产业,并且限制外国宗教的传播。
海禁政策的实施导致国内贸易的发展,但也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增长。
3.清代垄断贸易(1644年-1842年)清朝时期,中国实行了由国家垄断的对外贸易政策。
清朝设立了“广州会馆”和“澳门审理署”,对所有与中国贸易的船只进行审查和管理。
此外,清政府还实施了与英国、荷兰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单一贸易政策,即“广东系统”。
这一政策限制了外国商人在中国内地的活动,只允许他们在广东进行贸易。
4.鸦片战争及之后的开放政策(1842年-1949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到列强侵略,被迫签署了不平等条约。
中国受到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控制。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中国实行了一系列开放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允许外国商人在中国内地设立贸易公司,减少对外贸易的关税和壁垒,并且积极引进外国的科技和资本。
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着重于吸引西方国家的投资和技术,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5.新中国时期(1949年至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对外贸易由国家垄断,贸易政策主要以自给自足为目标。
然而,在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同时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
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逐渐由政府的计划和控制向市场的自由化转变,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演变

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演变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条与世界互通有无的大国,对外贸易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对外贸易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坎坷的历史,涵盖了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转变。
本文将探讨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演变,包括明清时期的“海禁”、清朝时期的“通商口岸”、民国时期的“种票调节”以及改革开放后的自由贸易。
“海禁”时期(1368-1842年)明清时期,中国实行了对海外贸易的“海禁”政策。
自明代初年开始,中国明文规定中国商人禁止通过海路进行贸易,并设立了“海禁”制度。
这个制度对货物以及商人的进出口全面禁止。
即使有些私人出海,还是会受到海盗的威胁,难以成功运输物品。
因此,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了重大的限制,尤其是清朝后期,中国经济开始走向衰落。
“通商口岸”时期(1842-1911年)随着英国的侵略,中国在鸦片战争后不得不向英国开放贸易口岸。
这样,在中国的一些港口城市,英国人开始以不平等条约的形式开展其商业活动。
即使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国家也开始与中国进行贸易,满足了中国市场的需求,使中国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开放对外贸易,这种制度开始生成“通商口岸”和“租界”的形式,例如天津、上海、南京和汉口等城市,这些城市在这个时期都建立了自己的对外贸易口岸。
虽然比起其他国家,中国的贸易是有限的,但是还是开展了一定的贸易业务。
“种票调节”时期(1911-1949年)20世纪初的中国,经历了非常混乱和动荡的时期。
民国时期,由于种种复杂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环境的限制,贸易政策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
1917年,清朝末期《税则》禁止了对货币的发行和稳定性的维护,使得货币不稳定、价格波动和通货膨胀现象愈演愈烈。
1929年,国民政府开始开展一项名为“种票调节”的政策,以稳定货币价格和促进贸易。
该政策是根据外汇调配和国内外贸易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一种新的货币体系,以便于在外国和内地之间进行贸易。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贸易开始在国内取得了更加稳定的市场,并且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史
重点点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史
作者:湖南衡东县欧阳遇实验中学成炳衡转贴自:
《高考》第12期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1.清朝以前,中国各代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
易,官方、民间贸易往来频繁。
1)史实构建:
A.汉代的“丝绸之路”和“水上丝绸之路”:西汉张骞通西域后,西汉与西域、西亚的通商关系发展起来。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转运到安息,再经安息转运至西亚和欧洲的大秦,此乃“丝绸之路”,它成为中国与西亚、中亚、南亚和欧洲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
前60年设立、后东汉恢复的西域都护,有效保护了东西商旅往来。
与此同时,西汉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
它加强了中国通往东南亚和南亚的联系,此乃“水上丝绸之路”,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
交圈之间的联系。
B.唐代对外贸易发达。
唐代封建经济繁荣,交通发达,从陆路、水路都可东达朝鲜和日本,往西经“丝绸之路”可达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洲许多国家;经“水上丝绸之路”可达波斯湾。
唐政府鼓励外贸,广州和长安分别为唐朝南北国际大都会,在广州,唐政府设立市舶使,
管理外商外贸往来。
C.宋元政府鼓励对外贸易以增加财政收入。
宋元对外贸易频繁,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征收商税。
广州、泉州、明州是当时的重要港口,朝鲜、日本、越南、阿拉伯等是其重要外贸伙伴。
D.明代前期贡赐贸易发达。
为显示国威,明成祖命郑和出使西洋,它是不计经济效益的外交活动,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民间经济文化交流。
广州、泉州、宁波、福州是明代主要的港口。
2)特点:官方外贸与民间外贸共同发展;商品品种的多样化,有丝绸和丝绸制品、书籍、茶叶、中药材等;中国处于主导、出超地位,政府积极鼓励,保护商贸往来,征收税收,成为政府重要的收入来源;但中国官方贸易不以赢利为目的,以购取奢侈品为主,更与外交活动交织在一起。
3)原因分析:中国封建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是当时世界最发达的封建国家;封建政府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国与近邻和世界各国关系友好,相互往来频繁;封建政府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和政策,
决定了中国政府开展的外贸活动依附于外交活动,不能适应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
需要。
2.清朝前期闭关自守政策之下的洋行贸易,
买办经济产生。
清朝前期,欧洲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对外侵略扩张;中国封建制度衰落,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而当时的中国,没有正确应对强弱差距,发展社会经济,而是害怕西方先进的思想技术的传入,消极地抵御外国的侵略,在广州设立十三洋行,通过买办与西方国家进行有限的商贸往来,阻碍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赞成了中国的落后。
二、中国近代的外贸活动
1.中国市场不断开放,近代外贸活动不断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列强通过一次次侵略战争的发动、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租界、租借地、势力范围的划定,中国市场不断向列强开放,外国商品和资本如潮水般涌入中国,中国
自然经济不断解体。
2.列强经济侵略与中国经济的顽强抵抗。
西
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
“协商关税”,控制了我国关税权;取得片面最惠国待遇,破坏了我国贸易主权;攫取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控制我国海关大权。
中国国门形同虚设。
列强凭借取得的特权,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加紧输出商品,抢夺我国廉价的原料和原料产地、廉价劳动力;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更以资本输出为主要经济侵略形式。
列强的经济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民族经济利益,造成中国民族经济畸形发展,但客观上又为我国近代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条件,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它们在经济市场上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艰难的竞争,客观上抵御了外国经济的扩张,但由于先天的不
足,中国在竞争中总是处于劣势。
3.官僚资本,中国经济的畸形儿,勾结帝国主义,压制民族经济。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封建官僚买办资本,即官僚资本产生,它以四大家族为代表,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它控制工商业,独占金融,操纵中外贸易,在国民党统治的22年里不断膨胀,成为二战后美国侵华的工具;1949年被人民政府没收为国营经济。
三、新中国的对外贸易
1、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冲破帝国主义封锁,
发展对外经济
1)、为了冲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新中国
在外交上“一边倒”,在经济上,积极发展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往来,以恢复发展国民经济,这也给当时中国的外贸体制打下了深深的计划经济体
制的烙印。
2)、为活跃国民经济,引进中国必需的生产生活资料,新中国充分利用香港这个国际自由港,既大力发展与香港的经贸往来,同时以香港为中转站,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外贸
活动,这对当时中国弥补经济的不足,争取
更多的外汇发挥了重要作用。
3)、新中国为打破帝国主义的孤立,发展国际反帝统一战线,中国尽己所能,大力援助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相互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深了中国与各国人民的友谊,这对中国冲破重重阻碍,重返联合国,跻身世界政治大舞台,发挥了积极作用。
2、1978年后,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
为引进外资、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将中国商品打入国际市场,逐渐向世界敞开了中国国门,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中国加入APEC、WTO等国际经济组织,积极参与世界经济竞争与协调发展。
在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中,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外贸政策,主动开放,积极发展,严格规范所有外贸行为,既尊重外国风俗习惯,遵守他国法律和世界贸易规则,又不允许外商破坏中国法律,干
涉中国内政。
四、几点启示
从中国外贸发展史可以看出,当中国社会制度先进、国力强盛时,总会采取积极主动的外贸政策,拉动自身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社会制度落后、国力衰微时,总想闭关自守,自我封闭、自我孤立,最终日益衰落、被动挨打。
由此可见,对外开放开明,外贸活动的发达,是一个国家走向
兴盛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