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士人矛盾中迸发的艺术与人格的纯美》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2020 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诊断考试试题(含解析)

部编版2020 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诊断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诊断考试试题(含解析)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杂剧的名称,唐时已经有了。

李德裕在其所撰《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状》中述及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时说:成都、华阳两县被驱掠的人中有杂剧丈夫两人。

这是杂剧名称见于记载之始。

南诏进攻成都,在唐文宗太和三年,当时已是唐代晚期。

文中所说“杂剧丈夫两人”,应是在成都演奏的伎工,则杂剧之兴当在其时之前;其盛行一时,则当在宋代。

北宋都城开封习于浅斟低唱。

柳永《鹤冲天》词中有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时风气实是如此,杂剧就不能不受影响。

宋室南渡,临安成为都城,杂剧继续发展。

南宋周密所撰《武林旧事》皆记临安城事,其末篇所记宋杂剧名目多至280种,可见一代盛况。

临安北距建康不远,南朝陈时的旧音历时悠久,临安其时也不能不受到影响。

因此临安的杂剧虽仍保持当年开封正声,恐也难于避免受到陈时旧音的影响,因而会使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

这一点前人似未多所道及。

金人南迁后,原来的中都开封为元代的大都所代替。

流行于中都的杂剧转而流行于大都。

由于金、元的倡导,杂剧到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达到高峰。

杂剧名家辈出,不断会集于大都,极一时之盛。

钟嗣成《录鬼簿》中有详备的记载。

大都和中都皆在北方,杂剧既由开封传来,就难免带有北方的音调。

据说当时用的是七声音阶,无入声,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

这样虽合乎北方人的口味,却为南人所不习用,因而就出现了南曲。

南曲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可能就是以临安为中心的语音。

据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自然合于南人的口味。

可以说这样柔缓宛转的声调,自南朝以来大都如此,自然和北方的遒劲朴实的声调不能互相调节,只好改弦更张。

但无论北曲还是南曲,都并未超出杂剧的范畴。

元明之际有了传奇。

传奇出于杂剧,却和杂剧有不同之处。

杂剧皆为四折,出场人物虽不一,主唱却只有一个。

2020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二)

2020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二)

2020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二)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9分,共9分)1.人的觉醒与魏晋风度魏晋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

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其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在对日常人事的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糅杂在一起,愈显其沉郁和悲凉。

这种感喟,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与其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密不可分。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

于是,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便突现出来了。

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

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也抒发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

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面的,是“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

正由于有这种内容,便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废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美学深度。

由人的觉醒意识的出现到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其间正以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为中介。

自曹丕确定九品中正制度以来,对人的评议不再停留在东汉时代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的品评,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成了重点所在。

福建省龙岩市非一级达标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福建省龙岩市非一级达标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高一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三单元及《劝学》。

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

每个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应该拿起这个武器。

但是自由主义取消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的和平,结果是腐朽庸俗的作风发生,使党和革命团体的某些组织和某些个人在政治上腐化起来。

革命的集体组织中的自由主义是十分有害的。

它是一种腐蚀剂,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

它使革命队伍失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政策不能贯彻到底,党的组织和党所领导的群众发生隔离。

这是一种严重的恶劣倾向。

自由主义的来源,在于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性,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革命利益放在第二位,因此产生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者以抽象的教条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原则。

他们赞成马克思主义,但是不准备实行之,或不准备完全实行之,不准备拿马克思主义代替自己的自由主义。

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

两样货色齐备,各有各的用处。

这是一部分人的思想方法。

自由主义是机会主义的一种表现,是和马克思主义根本冲突的。

它是消极的东西,客观上起着援助敌人的作用,因此敌人是欢迎我们内部保存自由主义的。

自由主义的性质如此,革命队伍中不应该保留它的地位。

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精神,克服消极的自由主义。

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无论何时何地,坚持正确的原则,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疲倦的斗争,用以巩固党的集体生活,巩固党和群众的联系;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

江西省上饶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西省上饶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西省上饶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传统文论是千百年来在中华文化圈中形成的一个自足的话语体系,凸显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传统文论注重文艺教化功能,闪耀着道德理想主义的情怀。

传统文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高度重视文艺的伦理教化功能,强调作家的伦理修养与德艺双馨,推崇作家培育崇高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精神境界。

元代戏剧家高明呼吁“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直接强调作品要具备教化功能;刘熙载提出“诗品出于人品”,强调作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性,进而通过作品来影响读者。

源于中国史学的发达,传统文论注重文史哲贯通,积极汲取中国历史的叙事经验。

清代章学诚主张文史相通,提出“六经皆史”,并且认为“古文必推叙事,叙事实出史学”,揭示出中国文化的“史学”品性、中国史学的发达与历史叙事的深厚渊源。

杨义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里写道:“考虑到中国作为史学大国,从《春秋》,尤其是《左传》开始的史学作为‘小说之祖’的身份,是不应该忽略的。

小说家多从史籍中讨教叙事的章法,已经成为我国古代的重要传统。

”诚哉是言。

传统文论包含着由中国术语、范畴与原理构建的话语系统,折射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思维与审美情趣。

无邪、比兴、风骨、隐秀、意境、意象、兴味、性灵、教化等,都是传统文论的基本术语。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兴观群怨、立象尽意、文以载道与情景交融等,构成传统文论的基本原理。

比如王弼在《周易》中提出“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即强调审美主体需用意象来表达情感,语言文字对于意象表达又具有重要作用。

在语言与意象环环相扣的作用下,更好地反映主体的情感意愿。

严羽认为:“诗有别趣……诗者,吟咏情性也。

”话里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令人想到黑格尔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传统文论是深深扎根我们这片土地而生长出来的一束束“花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检测卷(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学者曾经提出过《红楼梦》的“两个世界”说,认为《红楼梦》有两个鲜明而对立的世界,即“乌托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

这个主张主要是针对索隐派“旧红学”和考据派“新红学”的积弊而发。

不论是索隐派苦苦追寻的“家国历史”之谜,还是考据派的“自叙传”说,都有将文学真实与历史真实、生活真实混淆之嫌。

如何更加完整、准确地把握《红楼梦》的文学世界,“两个世界”说无力解决这一根本问题。

笔者认为,《红楼梦》应该有三重世界:一是诗意的世界,二是现实的世界,三是哲学的世界。

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忽视其中任何一重世界的存在,对《红楼梦》的理解与阐释都将残缺不全,甚至走向谬误,对《红楼梦》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评判就会大打折扣。

“诗意的世界”主要指大观园之内的世界,它本身可能并没有那么完美,但在具有诗人气质的贾宝玉看来,处处充满了诗意;“现实的世界”主要指大观园之外的世界,伴随着贾宝玉的成长,大观园的诗意色彩渐渐消退,贾宝玉需要去直面更加现实的人生。

《红楼梦》通过吸收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的精华,从入世、出世两方面对人生进行了深入思考,从而形成了“哲学的世界”。

“诗意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之间并不是截然对立、互不搭界的关系,“哲学的世界”在它们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红楼梦》中,哲学的世界并非抽象的存在,而是通过神话、太虚幻境、一僧一道等艺术形象具体呈现出来的。

有学者认为“大观园就是太虚幻境”,这是没有认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将它们都归入了“理想的世界”。

事实上,以太虚幻境、警幻仙境等为代表的哲学世界高高在上,统摄着大观园之内与大观园之外的世界,是比大观园更高层次的存在,是在提醒读者透过生活的表象,认清生活的本质。

我们不妨借用老子的思想进一步加深对《红楼梦》哲学世界的认识。

《魏晋士人矛盾中迸发的艺术与人格的纯美》阅读练习及答案

《魏晋士人矛盾中迸发的艺术与人格的纯美》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是美的成就极高的时代。

这个美既是充满玄想和人文情怀的艺术美,也是率性风流、苦难悲惨的人格美。

东汉统治瓦解使中国历史由此进入一个近400年的分裂时期。

乱世总能激活很多东西。

春秋战国催生了诸子百家的治世治国思想,而魏晋时代催生出的却是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和对美的极致追求;春秋战国的人们关注时事,迎合战场的需要推出新思想,魏晋士人却对战场漠不关心,躲在山林里建造自己的桃花源。

这决定了魏晋士人作为矛盾体的苦闷生活。

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使门阀士族垄断高级官职,统治集团奢侈腐化,而九品中正制又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并不是士人自寻解放,只是政局昏暗,过去苦心孤诣学来的规矩方圆,到时全无用场,倒不如放浪形骸自求真趣。

于是,人格逐渐走向清介超逸。

士人们认为若要得到逍遥,就应返回人的自然本性。

要么像陶潜那样在浑然的状态中过真性情的生活,要么像嵇康那样任性不羁地生活,如此生活为的是回避官场的污浊。

在艺术方面,北魏佛教石窟中大量出现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等悲惨而迷狂的艺术题材,正好反映出士人因混乱、迷茫而显出放荡的人生。

书法方面,魏晋以后任情恣性的楷书、行书流行,逐渐取代了汉朝严谨的隶书。

政治教化的束缚是极端的,为了冲破它,魏晋士人对审美的追求也不得不疯狂一些,以至于产生了对形式美的强调和对病态美的欣赏。

对美的刻意追求,外加放诞的药、酒、姿容、神貌正好构成了魏晋风度。

文章写作以骈文最盛,强调辞藻的运用。

佛像具有的是瘦削的身躯,显示出一种病态美。

士人们喜好修饰容貌。

魏晋士人由内而外,全方位摆脱各种禁锢。

另外,魏晋士人们对外在权威存在的怀疑和否定,促使他们内在人格的觉醒。

由于战争频繁,皇帝威信下降,道德的约束减弱,士人们有机会抛弃腐儒气味,冲破礼教的藩篱。

这一时期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否定独尊儒术的思想闪光。

于是,艺术成为了士人追求精神自由的自觉活动。

绘画不再属于宫廷儒术,描绘对象由圣贤、忠臣、孝子转向现实人物。

2020-2021学年枣庄市城郊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2020-2021学年枣庄市城郊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2020-2021学年枣庄市城郊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建安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不仅指代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一直是南朝以讫宋明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

千年以来,这枚鲜活而真实的文化种子,历经流变,由狭入广,自道德而审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族群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我们文化特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符号,折射出时代迁移与诗学理念的复杂关系。

自汉末延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漫长的阵痛时期。

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以及儒学衰微和玄风炽盛,共同构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超越的主要原因。

人才选拔的标准在悄然发生变化,“德”不再是唯一的尺度,而“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得到重视。

这显然就是“风骨”脱颖而出的时代背景。

“风”,指风姿、风韵和风神,用于品鉴人物的姿态和气质;“骨”,指骨相,用于赞赏人物的体格和形象。

而这种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一旦形成,迅速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并对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对“建安风骨”进行理论总结并提炼其美学精神的,首推南朝齐梁时代文学理论家刘勰。

众所周知,《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是从儒学古文派的视角审视文学的起源与创作。

由此出发,刘勰首先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拓展至“明道”“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

他继承曹丕所揭橥的“文以气为主”的理念,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

刘勰以“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来概括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在时代的大脉动中突出生命的悲剧意识,进而推送出“建安风骨”这个中国诗歌美学的批评典范。

唐王李世民在平定隋末社会大动乱之后即位,逐渐建立起一个统一、稳定和强大的新王朝。

毫无疑问,帝国的繁盛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成为诗人自觉的追求。

《魏晋风骨》语文阅读和答案

《魏晋风骨》语文阅读和答案

《魏晋风骨》语文阅读和答案《魏晋风骨》语文阅读和答案在整个士族社会阶段,魏晋的精神风貌最为特殊。

魏晋士人的精神风骨,在从秦朝到晚清几千年间,独一无二,空前绝后。

魏晋士人纵性任情,饮酒啸歌,其风度一直被后人追慕。

孙登布衣蔬食,绝人间事,“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

阮籍“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

”许多士人的纵情越礼达到怪诞骇俗的程度。

历史上最有名的片段是,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之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

阮籍“邻家处子有才色,未嫁而卒,籍与无亲,生不相识,往哭尽哀而去”。

这些都令后世读者心向往之而行不敢至。

他们公然蔑视礼法,阮籍当众放言:“礼岂为我辈设也!”他们中的很多人视仕途为污秽之地,在权力面前表现出的傲慢令人吃惊:为拒做官,嵇康忍痛与山涛绝交;为拒权贵,阮籍曾一醉六十余日。

《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既少年时期就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

”传统中国社会以功名利禄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体系在魏晋时代坍塌了。

魏晋时代,南渡的士人中,流行着一种时髦的活动,叫做“清谈”。

其形式类似于现在的辩论会,人们挑选一个清幽安静的场所,比如园林重屋之中,或者山水之畔,坐在胡床之上,铺开棋子方褥,靠着斑丝隐囊,手拿麈尾(和拂尘差不多)娓娓而谈。

他们激烈地辩论人究竟该怎样活才算快乐?究竟什么样的人格才是最理想、最完美的?如何协调个体和社会、“自然”和“名教”的关系?这种辩论往往通宵达旦,数日不休。

因此,魏晋时代第一次出现了人的觉醒,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这一时期的文学,主题集中在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对死亡的思索和哀伤。

像曹氏父子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如《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

”这种对彼岸世界的思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时代的士人无暇也无意顾及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是美的成就极高的时代。

这个美既是充满玄想和人文情怀的艺术美,也是率性风流、苦难悲惨的人格美。

东汉统治瓦解使中国历史由此进入一个近400年的分裂时期。

乱世总能激活很多东西。

春秋战国催生了诸子百家的治世治国思想,而魏晋时代催生出的却是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和对美的极致追求;春秋战国的人们关注时事,迎合战场的需要推出新思想,魏晋士人却对战场漠不关心,躲在山林里建造自己的桃花源。

这决定了魏晋士人作为矛盾体的苦闷生活。

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使门阀士族垄断高级官职,统治集团奢侈腐化,而九品中正制又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并不是士人自寻解放,只是政局昏暗,过去苦心孤诣学来的规矩方圆,到时全无用场,倒不如放浪形骸自求真趣。

于是,人格逐渐走向清介超逸。

士人们认为若要得到逍遥,就应返回人的自然本性。

要么像陶潜那样在浑然的状态中过真性情的生活,要么像嵇康那样任性不羁地生活,如此生活为的是回避官场的污浊。

在艺术方面,北魏佛教石窟中大量出现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等悲惨而迷狂的艺术题材,正好反映出士人因混乱、迷茫而显出放荡的人生。

书法方面,魏晋以后任情恣性的楷书、行书流行,逐渐取代了汉朝严谨的隶书。

政治教化的束缚是极端的,为了冲破它,魏晋士人对审美的追求也不得不疯狂一些,以至于产生了对形式美的强调和对病态美的欣赏。

对美的刻意追求,外加放诞的药、酒、姿容、神貌正好构成了魏晋风度。

文章写作以骈文最盛,强调辞藻的运用。

佛像具有的是瘦削
的身躯,显示出一种病态美。

士人们喜好修饰容貌。

魏晋士人由内而外,全方位摆脱各种禁锢。

另外,魏晋士人们对外在权威存在的怀疑和否定,促使他们内在人格的觉醒。

由于战争频繁,皇帝威信下降,道德的约束减弱,士人们有机会抛弃腐儒气味,冲破礼教的藩篱。

这一时期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否定独尊儒术的思想闪光。

于是,艺术成为了士人追求精神自由的自觉活动。

绘画不再属于宫廷儒术,描绘对象由圣贤、忠臣、孝子转向现实人物。

儒家强调“诗言志”,而曹丕提出“诗赋欲丽”,文学走向独立,诗缘情成为诗歌的主流观念。

顾恺之认为画家与画工的不同就体现在画家“人心之达”。

人性的高度无疑决定了审美的力度。

其实,政治与现实对士人的正向促进也是有的。

政治制度中的积极方面使得魏晋士人不能将其全盘否定,士人在潜移默化中继承了其中的某些成分。

钟繇的“真书”虽然打破了隶书的规矩,但依然“备尽法度”。

嵇康、向秀“室食得理”“节之以礼”的思想肯定了人的自然欲求,但同时也包含着道德伦理的成分。

魏晋士人们所追求的,不是无欲无求、消极避世,而是“率性而动”拥抱世俗生活。

如果不是身处乱世,这些士人绝对都是积极有为的人才。

《魏晋士人矛盾中迸发的艺术与人格的纯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晋时代政治黑暗,士人们一方面非常苦闷地生活,另一方面却又创造出充满玄想和人文情怀的艺术美。

B.乱世总能激活很多东西。

如果春秋战国不是乱世,那么诸子百家的治世治国思想是不可能被创造出来的。

C.魏晋时期统治集团腐化,士人求公正清明而不得,这与当时腐朽的门阀制度和不合理的九品中正制有关。

D.由于读书所学与现实产生矛盾,魏晋士人们对社会现实产生了失望,于是乎感觉倒不如放浪形骸自求真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魏晋时期,政治教化束缚极端化,由于冲破了政治教化的禁锢,魏晋士人们对审美的追求变得更疯狂一些了。

B.魏晋士人们对美刻意追求,强调形式美,甚至欣赏病态美,如写作强调辞藻的运用,佛像的身躯也很瘦削。

C.魏晋时期战争频繁,皇帝威信下降,道德的约束减弱,士人们有机会抛弃腐儒气味,冲破礼教的藩篱,内在人格逐渐觉醒。

D.绘画描绘对象由圣贤、忠臣、孝子转向现实人物,文学走向独立,诗缘情成为诗歌的主流观念,艺术表现精神的自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晋时期的士人们在调和外界和自身的矛盾的过程中,侧重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和对美的极致追求,而对时事不太关心。

B.魏晋时期,艺术成为了士人追求精神自由的自觉活动,这使得诗文书画都具有自身美的价值而不只是政治的工具。

C.虽然魏晋时期的政治与现实对士人们产生了很多的不良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对士人们产生过一些正面的积极影响。

D.魏晋时期的士人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尽管只注重自然欲求和率性而动的自我表达,但依然遵守一些社会道德伦理。

1.B
歪曲原意,“乱世总能激活很多东西”和原文第一段的意思是春秋战国这种乱世有利于诸子百家的治世治国思想的产生,而不是B 项所讲的必要条件。

2.A
篡改原文,把目的说成了结果。

原文是说“为了冲破它,魏晋士人对审美的追求也不得不疯狂一些”,而不是“由于冲破了……变得更疯狂一些了”。

3.D
魏晋时期的士人们“注重自然欲求和率性而动的自我表达”不只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范围缩小,错。

据原文最后一段中从“魏晋士人们所追求的”来看,不仅仅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