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千年一叹简介
余秋雨作品《千年一叹》读后感

余秋雨作品《千年一叹》读后感
余秋雨的作品《千年一叹》是一部描写历史悠久、古老文明的小说,在阅读这部作品后,我深深地被余秋雨深刻的文笔和对人性、历史的思考所感动。
小说中,讲述了跨越千年的故事,展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种种荣耀和悲哀,引人反思人
生的本质和意义。
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复杂与脆弱,历史
的坚毅和无情。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每一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命运,让人感同
身受,产生共鸣。
阅读《千年一叹》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让我意识到历史和现实之间
的联系和反思。
作为读者,不仅是在享受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在思考人生的意
义和价值,以及人类的历史进程。
总的来说,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通过对历史与人性的探讨,让我感受到了作者深沉的思考和对人文关怀的力量。
这部小说让我得到了启发和思索,值得一读。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千年一叹读书笔记篇1《千年一叹》是历史学者余秋雨创作的一部历史文化随笔,以余秋雨一贯的写作风格,结合历史文化、哲学思考,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深入解读,探寻人类文明的演变轨迹。
全书以作者在法国参观途中,对历史文明的赞叹为引子,展开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解读。
从尧舜到春秋战国,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从唐宋元明清到民国,乃至现在的中国,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漫长岁月。
作者通过对这些历史时期的描述,表达出对人类文明的敬畏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在书中,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闻,揭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衰落。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文明之所以能够长期繁荣昌盛,得益于其独特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社会风貌。
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中国古代文明逐渐走向衰落,其原因则在于政治腐败、文化退化和社会动荡。
作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表达出对人类文明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忧虑。
在书中,作者还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的描述,展示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和敬仰。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文化名人所倡导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者通过对这些文化名人的描述,表达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决心。
总的来说,《千年一叹》是一本充满思考和启示的书籍。
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描述,表达出对人类文明的敬畏和对未来的忧虑。
同时,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决心,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文化随笔,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和文化的思考之作。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篇2千年一叹读书笔记《千年一叹》是历史学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在行走过程中的所思所感。
这本书的主题围绕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演变,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故事。
在《千年一叹》中,余秋雨以他独特的文笔,描绘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厚重与博大。
他通过描述历史人物、事件和文化遗产,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
他对历史文化的敬仰和尊重,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余秋雨的《千年一叹》

余秋雨的《千年一叹》余秋雨的《千年一叹》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是一篇日记的形式记录生活,给人深刻的印象。
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
——余秋雨《千年一叹》余秋雨:千年一叹(节选1)余秋雨玄奘和法显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六日,伊斯兰堡,夜宿Marriott旅馆。
塔克西拉有一处古迹的名称很怪,叫国际佛学院,很像现代的宗教教育机构,其实是指乔里央(Jaulian)的讲经堂遗址。
由于历史上这个讲经堂等级很高,又有各国僧人荟萃,说国际佛学院倒是并不过分的。
它在山上,须爬坡才能抵达。
一开始我并不太在意,觉得在这佛教文化的早期重心,自然会有很多讲经堂的遗址。
但讲经堂的工作人员对我们一行似乎另眼相看,一个上了年纪的棕脸白褂男子,用他那种不甚清楚的大舌头英语反复地给我们说着一句话,最后终于明白,这是我们唐代的玄奘停驻过的地方!他见我们的表情将信将疑,就引着我们走过密密层层的僧人打坐台,来到一个较大的打坐台前,蹲下,指给我们看底座上一尊完整的雕像,说这是佛教界后人为了纪念玄奘的停驻所修,这尊雕像就是玄奘,是整个讲经堂里最完美的两尊雕像之一。
他不说这个打坐台是玄奘坐过的,只说是后人的纪念性修筑,这种说法有一种令人信赖的诚实。
他还说,玄奘不仅在这里停驻过,还讲过经。
这我是相信的,一切佛教旅行家跋涉千万里,名为“取经”,实则是沿途寻访和探讨,一路上少不了讲经活动。
这一来我就长时间地赖在这个讲经堂里不愿离开了。
讲经堂分两层,与中国式的庙宇有很大差别,全是泥砖建造,极其古朴。
爬上山坡后首先进入一个拥挤的底层,四周密密地排着一个个狭小的打坐间,中间厅堂里则分布着很多打坐台,我们只能在打坐台之间的弯曲夹道中小心穿行。
看得出来,坐在中间打坐台上的僧人,在级别上应该高一点,他们已经可以把个人小间里的打坐,挪移到大庭广众中来了。
中间打坐台也有大小,玄奘的纪念座属于最大的一种。
这一层的壁上还有很多破残的佛像,全都属于犍陀罗系列,破残的原因可能很多,不排斥后来其他宗教兴盛时的破坏,但主要是年代久远,自然风化。
余秋雨《千年一叹》简介及读后感

余秋雨《千年一叹》简介及读后感【简介】《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的又一力作,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一本日记。
在千年之交的时候,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这本书完全记录了四万行程中的经历。
在本书中,作者以感伤、厚重而平实,却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先生在自序中说:“不仅仅是荒原。
荒原深处有断壁废堡、幢幢黑影、闪闪目光。
硬说自己没有恐惧,是不真实的,但我的恐惯有一大半被震惊所掩盖,震惊人类文明的巨构崩坍得如此凄凉。
它们究竟是如何崩坍的?历史书提供过一些猜测性的答案,多数山是大而化之、语焉不详。
其实,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以表述的,因此那些答案也是值得怀疑的。
不必怀疑的是结果,衰草瓦砾,承载着一个个从古到今的灾难。
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去抚摸它们的伤痕。
这种抚摸经常会引发苦思: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这种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哪些代价是正面的,哪些代价是负面的?过去的避免能否担保今后?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整部日记,都贯穿着这种疑问。
”【读后感】【第1篇】《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写的,“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抚摸它们的伤痕。
”这句话是自序中的一段话,从世界各地最后回到中国。
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的都市,车轮碾过的也仅仅只是一些让我们感觉似乎很古老的地方。
然而我又看见了希腊给人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
但这只是最初感受罢了。
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语形容。
希腊的文明是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个小时后才能上桌,我不禁感慨了,为这种独特的生活节奏感到一种有趣。
千年一叹

第33章以色列、巴勒 斯坦-我们不哭
第34章约旦-幽默的 笑意
第35章约旦-山洞盛 宴
第36章约旦-把伤痕 当酒窝
第37章约旦-文字外 的文明
第38章约旦-告别妻 子
第39章约旦- 1
人生的最后智 慧
2
第40章伊拉克 -我的大河
3
第41章伊拉克 -如何下脚
4
第42章伊拉克 -一屋悲怆
目录分析
第1章自序 第2章希腊-哀希腊
第3章希腊-荷马的迈 锡尼
第4章希腊-闲散第一
1
第5章希腊-永 恒的坐标
2
第6章希腊-神 殿铭言
3
第7章希腊-我 一定复活
4
第8章希腊-伏 羲睡了
5
第9章希腊-人 类还非常无知
第10章希腊- 1
挂过黑帆的大 海
2
第11章埃及巨大的问号
3以 色列、巴勒 斯坦-向谁 争夺
02
第26章以 色列、巴勒 斯坦-年老 的你
03
第27章以 色列、巴勒 斯坦-神的 花园
04
第28章以 色列、巴勒 斯坦-每一 步都面对孩 子
06
第30章以 色列、巴勒 斯坦-交缠 的圣地
05
第29章以 色列、巴勒 斯坦-写三 遍和平
第31章以色列、巴勒 斯坦-警惕玩弄历史 的人
感谢观看
千年一叹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第章
伊拉克
版
伊朗
中国
埃及
约旦
千年一叹余秋雨

千年⼀叹余秋⾬千年⼀叹余秋⾬ 《千年⼀叹》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部图书,是余秋⾬先⽣的⼒作,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本⽇记。
在千年之交的时候,余秋⾬先⽣随⾹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这本书完全记录了四万公⾥⾏程中的经历。
下⾯是应届毕业⽣⽹⼩编Lynn整理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 【⼈物介绍】 余秋⾬,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荣誉院长,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
其⽂化散⽂集,在⼆⼗世纪九⼗年代⾄⼆⼗⼀世纪初的中国⼤陆最畅销书籍中占据了⾮常重要的地位,在台湾、⾹港等地也有很⼤影响。
现任⾹港浸会⼤学⼈⽂奠基教授、⾹港凤凰卫视⾸席⽂化顾问、澳科⼤⼈⽂艺术学院院长 【作品简介】 《千年⼀叹》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部图书,是余秋⾬先⽣的⼒作,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本⽇记。
在千年之交的时候,余秋⾬先⽣随⾹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这本书完全记录了四万公⾥⾏程中的经历。
在书中作者以感伤、厚重⽽平实,却不失优美的语⾔,记录了伊斯兰⽂明、两河⽂明、阿拉伯⽂明、印度⽂明、古埃及⽂明、希伯来⽂明等⽂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中⼜逐渐找到了中华⽂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另有作品名、和作家笔名千年⼀叹。
【书评】 《千年⼀叹》提供给我们的是对于那些古⽼⽂明的直接⾁眼观察——也许仅仅是⾛车观花的观察。
这样的观察也许不如统计数字的客观和全⾯,但就其揭露⼀个⽂明,⼀个社会的真实状况⽽⾔,有时也可以更为⼊⽊三分。
在这⼀点上,我认为余秋⾬先⽣的眼光还是挺深邃的。
我们早就知道,那些和中国同辈,或者⽐中国更古⽼的⽂明,都混得不好。
但到底不好到什么程度,说实话,我们都不太知道。
我们中国⼈关⼼和了解得多⼀些的,都是这⼏百年的热闹,即西⽅现代⽂明。
余秋⾬先⽣替我们去看了,告诉我们他看到了什么。
他告诉我们的故事⾮常⽣动,我认为编是编不出来的。
余秋雨《千年一叹》简介及读后感

余秋雨《千年一叹》简介及读后感【简介】《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的又一力作,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一本日记。
在千年之交的时候,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这本书完全记录了四万行程中的经历。
在本书中,作者以感伤、厚重而平实,却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先生在自序中说:“不仅仅是荒原。
荒原深处有断壁废堡、幢幢黑影、闪闪目光。
硬说自己没有恐惧,是不真实的,但我的恐惯有一大半被震惊所掩盖,震惊人类文明的巨构崩坍得如此凄凉。
它们究竟是如何崩坍的?历史书提供过一些猜测性的答案,多数山是大而化之、语焉不详。
其实,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以表述的,因此那些答案也是值得怀疑的。
不必怀疑的是结果,衰草瓦砾,承载着一个个从古到今的灾难。
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去抚摸它们的伤痕。
这种抚摸经常会引发苦思: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这种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哪些代价是正面的,哪些代价是负面的?过去的避免能否担保今后?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整部日记,都贯穿着这种疑问。
”【读后感】【第1篇】《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写的,“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抚摸它们的伤痕。
”这句话是自序中的一段话,从世界各地最后回到中国。
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的都市,车轮碾过的也仅仅只是一些让我们感觉似乎很古老的地方。
然而我又看见了希腊给人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
但这只是最初感受罢了。
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语形容。
希腊的文明是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个小时后才能上桌,我不禁感慨了,为这种独特的生活节奏感到一种有趣。
《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读后感《千年一叹》的作者余秋雨,出生在浙江省余桃县。
中国著名当代文化学者,理论家,作家,散文家。
他非常善于写历史文化散文,其中《千年一叹》就是他的作品之一《千年一叹》属于日记体散文,记录了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记录了探索中的一些经历,在对比中逐渐找到了华夏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在《千年一叹》中“河畔烤鱼”这一节是我最感兴趣的,这一节介绍了“我”到达底格里斯河后在一家没有任何装饰的鱼餐馆吃鱼的经历。
其中“其中有两个工人一失手把面饼全都洒落在油腻的泥地上,倒也没有人在意,便一张张捡起来,直接送上餐桌。
食客一笑,左手托薄饼,右手捞鱼肉,碎糊糊地捞不起,皱皱眉再慢慢捞,捞满一兜,夹几片洋葱,一裹就进了嘴。
在现今的伊拉克,这是一餐顶级的美食了。
”这段话让我觉得当地经济很不发达,所以人们也就不在乎饮食的卫生了,只要味道好就可以。
这在当今中国是很少发生的事情,而当地人却习以为常,这与以往的伊拉克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伊拉克是一个能源国家,地下有着丰富的石油,本应该过着富足的生活,却因为人民的不团结,不理智落到了现在的下场。
这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在祖国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团结起来,共度难关。
通过这件事还让我体会到了祖国的强大,在别的国家吃不上饭或只能吃饱饭时,我们已经追求饮食的多样和健康了。
“旁边有位老人见我吃得太少,以为我怕烫,下不了手,便热情的走过来用手指捞了一团团的鱼肉往我盘子里送。
”这段话也让我感触很深。
虽然伊拉克是一个贫穷的国家,依然非常热情,好客,乐于助人,这是多可贵的品质,也真是现在中国人缺少的品质,另外他把鱼肉捞给“我”也可能是珍惜粮食,不想浪费,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受到了华夏文明的伟大,经过几千年的时间,不衰落还更加辉煌是有原因的。
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更加努力,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进步,文明才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秋雨千年一叹简介
导语:千年一叹是出自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余秋雨千年一叹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的力作,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我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我们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
吉普车的车轮紧贴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过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这里,宗教极端主义分子在几分钟内里杀了数十名外国旅行者;那里,近两个月就有三批外国人质被反政府武装绑架;再往前,三十几名警察刚刚被贩毒集团杀害……
以前我在实地考察中国现存原始文化、写作《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的时候,也曾一次次地投人过肢体历险和精神历险,但与这次相比,那时总还能转弯抹角地找到帮助和保护。
记得有一次为了赶早班渡船在山间迷了路,我顺着几声苍老的咳嗽声,找到了一间看山人的小屋,得到了指点;又有一次夜间迷路见对面来人,心中疑惧故意哼曲壮胆,对面来人也同样哼曲,等擦肩而过后才彼此放心,回头一笑。
这种机缘,在这次就很难遇到了,小小的车队就像几只蚂蚁在
荒原上蠕动,任何一种不知来由的暴力都能把它们捻得粉碎。
不仅仅是荒原。
荒原深处有断壁废堡、幢幢黑影、闪闪目光。
硬说自己没有恐惧,是不真实的,但我的恐惯有一大半被震惊所掩盖,震惊人类文明的巨构崩坍得如此凄凉。
它们究竟是如何崩坍的?历史书提供过一些猜测性的答案,多数山是大而化之、语焉不详。
其实,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以表述的,因此那些答案也是值得怀疑的。
不必怀疑的是结果,衰草瓦砾,承载着一个个从古到今的灾难。
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去抚摸它们的伤痕。
这种抚摸经常会引发苦思: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这种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哪些代价是正面的,哪些代价是负面的?过去的避免能否担保今后?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占代文明的兴亡宿命?整部日记,都贯穿着这种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