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叠芯片封装技术的研究
三维芯粒堆叠封装技术

三维芯粒堆叠封装技术
三维芯粒堆叠封装技术,也称为3D封装,是一种在不改变封装体尺寸的前提下,在同一个封装体内于垂直方向叠放两个以上芯片的封装技术。
相较于传统的2D封装,3D封装具有更小的封装面积、更低的功耗以及超大的带宽。
这种封装技术通过在垂直方向上堆叠芯片,可以大大提高芯片的性能和集成度。
三维芯粒堆叠封装技术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
1.封装内的裸片堆叠:这种方式主要是将多个芯片直接堆叠在一起,通过金丝键合或者其
他连接方式实现芯片之间的互连。
这种方式可以实现较高的集成度,但连接复杂度和成本也相对较高。
2.封装堆叠:这种方式是将已经封装好的芯片再次进行堆叠,通过外部连接实现芯片之间
的互连。
这种方式相对简单,成本较低,但集成度可能受到一定限制。
在三维芯粒堆叠封装技术中,TSV(Through Silicon Via)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技术。
TSV技术可以穿过硅基板实现硅片内部垂直电互联,这项技术是目前唯一的垂直电互联技术,是实现3D先进封装的关键技术之一。
TSV技术通过垂直互连减小了芯片间互联长度和信号延迟,降低了电容,实现了芯片间的低功耗和高速通讯,大幅提升了提升芯片性能,是解决摩尔定律失效的重要技术之一。
此外,三维芯粒堆叠封装技术还需要解决一些可靠性问题,如不同芯片之间的热匹配、应力匹配等问题。
同时,由于需要在垂直方向上进行堆叠,因此还需要考虑散热、测试以及维修等问题。
总的来说,三维芯粒堆叠封装技术是一种具有很高潜力的封装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芯片的性能和集成度。
然而,它也需要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并在实际应用中进行验证和优化。
三维集成电路封装技术的研究进展

三维集成电路封装技术的研究进展三维集成电路(3D-IC)封装技术的研究进展概述:三维集成电路(3D-IC)作为一种新型的封装技术,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它通过将多个晶片垂直堆叠以及互连,提供了更高的集成度和性能,同时减少了电路尺寸和功耗。
本文将介绍三维集成电路封装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原理、优势、挑战以及最新的发展。
一、三维集成电路封装技术的原理:三维集成电路封装技术通过将多个晶片以垂直的方式堆叠在一起,实现了不同功能单元的紧密集成。
这种封装方式在垂直方向上提供了更多的连线资源,并且可以大幅度缩短信号传输路径,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和速度。
在三维封装中,上下层之间的互连通过穿插在晶片周围的TSV(Through-Silicon Via,硅通孔)实现。
TSV是一种垂直连接技术,通过在晶片上进行空穴或金属填充,使位于不同晶片之间的电路能够相互连接。
二、三维集成电路封装技术的优势:1. 更高的集成度:通过垂直堆叠多个晶片,三维集成电路封装技术可以在相同尺寸的封装中提供更多的功能单元,从而大幅度提高芯片的集成度。
2. 较低的功耗和延迟:由于信号传输路径更短,三维集成电路封装技术可以降低功耗并减少传输延迟,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3. 更高的带宽和频率:三维封装中的TSV互连提供了更多的连线资源,可以支持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工作频率。
4. 优化系统面积:三维集成电路封装技术可以减小整个系统的面积,因为堆叠的晶片可以大幅度减小芯片的尺寸。
三、三维集成电路封装技术的挑战:尽管三维集成电路封装技术有诸多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挑战:1. 温度管理:在三维封装中,不同层之间的热量可能无法有效传导,导致局部热点的形成。
因此,温度管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采取合适的散热措施。
2. 可靠性和一致性:由于封装中存在多个晶片,在制造过程中需要保证层与层之间的一致性和连接可靠性。
这对于生产商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严格的工艺控制和质量检测。
晶圆级多层堆叠封装技术

晶圆级多层堆叠封装技术晶圆级多层堆叠封装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封装技术,用于提高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的封装密度和性能。
其核心思想是将多个晶圆堆叠起来,在垂直方向上增加封装层数,并通过微细的互联结构将各层晶圆进行互联,从而实现更高的集成度。
晶圆级多层堆叠封装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制程技术。
随着制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可实现更高集成度的晶圆逐渐发展起来。
例如,芯片尺寸的微缩和设计规则的进一步优化,使得升级到更高集成度的晶圆级堆叠封装成为可能。
此外,先进的制程技术还包括高精度的互连技术,以及用于控制产生出现在多层晶圆封装中的热应力和热效应的材料和工艺。
在实际应用中,晶圆级多层堆叠封装技术可以显著提高集成电路的性能和功能。
首先,通过增加封装层数和微细互连结构,可以实现更高集成度的芯片设计,提供更多的功能单元和更大的存储容量。
其次,多层晶圆封装技术可以缩短芯片内部信号传输的长度,减少信号传输延迟,提高芯片的工作速度和效率。
此外,晶圆级多层堆叠封装技术还可以降低芯片的功耗,进一步提高芯片的性能。
晶圆级多层堆叠封装技术还带来了许多挑战和需求。
首先,为了实现多层晶圆封装技术,需要解决多层晶圆之间的互联问题,包括互联结构的设计、制造和测试等方面。
此外,多层晶圆封装技术还需要考虑到芯片堆叠后的热效应和热应力问题,以及材料和工艺的选择和优化等。
此外,还需要提高封装工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确保堆叠后的芯片在长期使用中不会发生故障。
总而言之,晶圆级多层堆叠封装技术是提高集成电路封装密度和性能的一种先进技术,对于推动集成电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在实际应用中还面临许多挑战,但随着制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封装工艺的改进,相信多层晶圆封装技术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下一代集成电路中,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
封装堆叠(PoP)可靠性的研究

封装堆叠(PoP)可靠性的研究封装堆叠PoP作为一种新型的封装形式,其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扩展性,缩短了产品的上市时间,允许装配前各模块单独测试,保证了更高的良品率,在手机、数码相机等便携式数字电子产品中应用非常广泛。
虽说PoP有着许多优点,但其可靠性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目前,PoP的可靠性分析主要集中在翘曲分析和跌落测试,但在热循环和湿热环境下的可靠性研究比较少。
本文主要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了PoP在热循环和湿热环境下的可靠性问题。
本文采用三维云纹干涉系统测量了PoP模块塑封料的热膨胀系数(10.9ppm/℃),为有限元模拟计算提供了数据支持。
随后采用ABAQUS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考察了PoP焊点在热循环中的可靠性。
在热循环载荷下,顶部和底部模块对称中心最远端焊点的应力最大,单个焊点呈两端大中间小的分布趋势。
最大累积等效蠕变应变位于内层焊点,且在芯片边缘。
顶部和底部模块焊点的疲劳寿命分别为776Cycles和847Cycles。
针对顶部模块进行了优化设计,在一定条件下,增加芯片厚度和塑封料热膨胀系数、减小基板厚度有利于提高热可靠性。
AlN、SiC、BeO、Al2O3四种基板材料中,热膨胀系数最大的BeO基板具有最大的热疲劳寿命(747Cycles)。
本文接着模拟了PoP模块在30℃/60%RH,192hr条件下的吸潮和在回流焊过程中的解潮。
吸湿后,顶部模块中的基板、大部分塑封料以及下层芯片粘接剂已达饱和湿度,底部模块的塑封料、芯片粘接剂和基板均达到饱和湿度。
塑封料、基板和芯片粘接剂之间存在一定的湿度梯度。
在回流焊解潮中,顶部和底部模块的最大蒸汽压力均出现在芯片粘接剂处,其大小值为5.8Mpa。
这有可能在芯片粘接剂/基板界面出现分层。
本文最后对PoP模块进行了回流焊载荷下的可靠性分析。
在回流焊载荷下,顶部和底部模块的最大应力出现在底层芯片的四个边角,其大小值分别为59.35Mpa和15.6Mpa。
三维存储芯片堆叠封装技术探研

用机械 芯 片 3D封 装 原 型成 功 地进 行 了验 证 ,创 建 了最新设 计 的 三 维(3D)存 储 芯 片堆 叠封 装 。3D
封 装 的制 造 工 艺 包括 :把 晶 圆切 割 成 为 芯 片分段 ;包含 侧 墙 绝缘 的芯 片钝 化 ;在 原 始 I/O 焊 盘上 的
பைடு நூலகம்
通 道 开 口;从 中心焊 盘 到侧 墙 的再 分 配 ;采 用聚 合 物胶 粘剂 的裸 芯 片堆 叠技 术 ;侧 墙 互连 技 术 ;焊
YAN G Jiansheng
(TianshuiHuatian Technology Co.,Ltd.,Tianshui 741000,China)
Abstract:The new 3D package design can sim plify the follow ing processes such as I/O redistribution, sidewall insulation,sidewall interconnection,and package form ation.The prototype of the 3D package using m echanical dies has been successfully dem onstrated,and a newly designed three dim ensional
(3D)memow die stack package has been established.Fabrication processes of the 3D package consist
of waf. er cutting into die segments, die passivation including sidewall insulation,via opening on the original I/O pads, I/O redistribution f rom center pads to sidewall, bare die stacking using polymer adhesive, sidewall interconnection, an d solder balls attachm ent. There are several sign ificant improvements in this new 3D package desig n compared wit h t h e current 3D package concept.The unique feature of t h is newly developed package is the sidewall insulation of dies prior to t he I/O 收 稿 日期 :2017.11.15
芯片堆叠封装

芯片堆叠封装介绍芯片堆叠封装是一种先进的集成电路封装技术,它可以在一个封装器件内堆叠多个芯片,实现更高密度的集成和更高性能的电子产品。
本文将详细探讨芯片堆叠封装的原理、优势和应用。
原理芯片堆叠封装通过堆叠多个芯片实现更高度的集成。
一般来说,芯片堆叠封装有两种方法:垂直电极层堆叠和互连层密集堆叠。
垂直电极层堆叠是将多个芯片通过垂直电极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立体的结构。
而互连层密集堆叠是将多个芯片通过互连层进行连接,形成一个平面的结构。
垂直电极层堆叠垂直电极层堆叠是通过在芯片表面加工出垂直电极,再利用导电粘合剂将多个芯片堆叠在一起。
堆叠的芯片之间可以通过金属线、电极孔等方式相互连接。
这种堆叠方式可以大幅度减小芯片间的连接长度,从而减小信号传输延迟和功耗。
此外,垂直电极层堆叠还可以实现异构集成,即将不同功能的芯片堆叠在一起,提高芯片的功能多样性和整体性能。
互连层密集堆叠互连层密集堆叠是通过在芯片上加工出互连层,在互连层内进行芯片之间的电气连接。
互连层通常由金属或导电聚合物构成,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实现多个芯片之间的连接。
互连层密集堆叠具有更高的密度和更灵活的布线能力,可以克服垂直电极层堆叠在布线方面的限制。
但是,互连层密集堆叠的制造工艺相对复杂,成本也较高。
优势芯片堆叠封装具有多项优势,使得它成为集成电路封装领域的重要技术。
1.高集成度:芯片堆叠封装可以在一个封装器件内堆叠多个芯片,实现高度集成。
这种高度集成可以大幅度减小电路板面积,提高整体性能。
2.低功耗:芯片堆叠封装可以缩短信号传输路径,减小功耗。
同时,堆叠的芯片之间可以通过电气连接或垂直电极传输信号,进一步减少传输延迟和功耗。
3.高性能:芯片堆叠封装可以将不同功能的芯片集成在一起,提高整体性能。
例如,可以将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模块堆叠在一起,实现高性能的计算平台。
4.小尺寸:芯片堆叠封装可以大幅度减小封装器件的尺寸。
这对于移动设备和智能穿戴等应用非常重要,可以实现更小巧、更轻便的电子产品。
芯片叠层封装工艺技术研究

pcae a k g )是 一 种得 到广 泛 应 用 的三 维封 装 技 术 ,
引 言
现 代 便 携 式 电子 产 品对 微 电子 封 装提 出 了更 高的要 求 ,其对 更轻 、更 薄 、更小 、高 可靠 性 、低 功耗 的 不 断 追 求 推 动 微 电 子 封 装 朝 着 密 度 更 高 的
r l bl 、 l we we —x n i gTh ei e o rpo re pe d n . e SCP i tc i g c i so h r d t n lfa et a ka eTh CP i a ssa k n h p n t eta ii a r m o p c g . e S s o
三维 封 装方 式 发展 …,芯片 叠 层封 装 (tc e i sa k dd e
叠层封 装不 但提 高 了封装 密度 ,降低 了封 装成 本 ,
进 步及 成 本 的 降低 , 多芯 片封 装 的 产 品将 更 为广 泛 地 应 用 于各 个 领 域 ,覆 盖 尖端 科 技 产 品 和 应 用广
大 的 消 费类 产 品 。
关键词 :叠层封 装 ;堆 叠 ;曲翘度 ;低 弧键合
中图分类号 :T 0 .6 N3 59
文献标识 码 :A
( at h aP oo l t nc CR sac si t B n b 3 0 2C i ) E s C i h te c o iI ee rh ntue eg u 3 4 ,hn n er I t , 2 a Abta t T es cigcis akgn (C )poeseh oo ywhc ak gs woo r c isn s c: h akn —hp c a i r t p g S P rcs t n lg i p ca e t r c h moe h p i
3d堆叠芯片技术原理

3d堆叠芯片技术原理3D堆叠芯片技术原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芯片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其中3D堆叠芯片技术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领域。
本文将介绍3D堆叠芯片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3D堆叠芯片技术。
传统的芯片制造是将电路元件集成在同一个平面上,而3D堆叠芯片技术则是将多个芯片层堆叠在一起,形成一个立体的结构。
这种堆叠结构可以极大地提高芯片的集成度和性能。
3D堆叠芯片技术的实现主要依靠两个关键技术:TSV(Through-Silicon Via)和封装技术。
TSV是一种穿过芯片的垂直互连技术,通过在芯片内部打孔,然后填充导电材料,实现上下层芯片之间的连接。
封装技术则是将多个芯片层堆叠在一起,并使用封装材料进行固定和保护。
实际上,3D堆叠芯片技术的原理与传统的集成电路制造有很大的不同。
传统的制造方法是在硅片上依次添加电路层,而3D堆叠芯片则是将多个独立的芯片层堆叠在一起。
这种堆叠结构可以充分利用空间,提高芯片的密度和性能。
在3D堆叠芯片技术中,TSV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TSV是一种微小的通孔,可以将不同层次的芯片连接起来。
通过TSV,上下层芯片可以直接进行信号传输和能量传递,大大提高了芯片的通信速度和能耗效率。
此外,TSV还可以提供更大的输入输出(IO)密度,使芯片具有更强的连接能力。
除了TSV,封装技术也是3D堆叠芯片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封装技术主要包括封装材料的选择和封装工艺的优化。
封装材料需要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和机械强度,以保证芯片的散热和可靠性。
封装工艺则需要确保芯片的层间连接和封装材料的完整性,以提高整个堆叠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D堆叠芯片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它可以提高芯片的集成度和性能。
通过将多个芯片层堆叠在一起,可以极大地增加芯片的计算和存储能力。
其次,3D堆叠芯片技术可以提高芯片的能耗效率。
由于上下层芯片之间的直接连接,信号传输和能量传递的损耗大大减小,使芯片的能耗得到了有效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堆叠芯片封装技术的研究李真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上海 (200030)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上海 (200241)E-mail:lzdiana@摘要:在集成电路芯片封装领域中,如何在保证不影响芯片功能和不增大封装体积的同时,降低封装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在国际上已成为一项非常重要和迫切的研究课题。
旨在解决此问题的堆叠内存芯片封装是一项将不同功能和大小的多个芯片堆叠并封装在一起的新技术。
本文首先回顾了集成电路芯片封装技术的发展,在详细分析了堆叠芯片封装技术现状后,通过与其他封装技术的比较,指出了该项技术具有长远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封装;堆叠内存芯片封装中图分类号:TN305.941.引言电子器件和IC器件的封装复杂程度大大增加了,新型封装结构的引入也越来越快。
这种封装形式的快速增多,归因于器件和系统应用在技术和成本方面对封装的要求。
随着封装越来越复杂,电子元件制造商也面临着困难的抉择,即必须将最终产品的功能块分割成单个的封装。
将系统集成在一个IC封装体(单封装系统-SIP)迅速成为许多高性能小体积封装的选择方案。
这些发展趋势使得供应链更加复杂,而且一系列的技术挑战也需要在器件、封装、终端系统设计、制造公司之间开展更加紧密的合作才能克服。
封装形式的激增,首先是半导体器件和终端系统级产品技术持续进步的结果。
从器件方面,更小尺寸的光刻、更高的工作频率、更高的功率消耗、与其它元件的更多的互连,这些都导致封装结构和组装技术的持续发展。
功能更加丰富的终端产品的薄型化、小型化要求也增加了对现有封装的要求。
因此,整个电子供应链的成本压力会越来越大。
人们必须正确地选择和应用一种最低成本的封装结构,使其能恰好满足终端产品和器件的要求。
如果在早期设计阶段不去充分考虑这一点,那么,在市场应用方面将会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
三维封装(3D packaging)代表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被广泛应用在小体积的SiP应用上。
封装体内硅的堆叠将不同类型的器件像单一芯片那样堆叠集成在同一封装体内。
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手机的生产使用了这一技术。
通常,FLASH和SRAM存储器堆叠在单个芯片级封装(CSP)内。
2.5G和3G手机,功能更强,需要更高水平的集成。
许多公司将数字基带处理器器件与其它附加功能,如MP3解码和GPS处理等,集成到更大容量的存储器器件之中,做成堆叠结构,即本文将要详细讨论的堆叠芯片封装技术。
为了适应单个IC封装内的垂直堆叠,已经开发了一系列的专用技术。
封装工艺中极薄芯片(薄至50微米)的加工是技术难点。
有时,必须把芯片堆叠在同样尺寸的芯片上。
这就必须使用低线弧高度键合,并添加芯片间隔层以隔离金线。
有时候,要将较大的芯片堆叠在较小的芯片上,这时,上层芯片的悬空部分必须进行无损互连。
当前在手机和PDA的大批量生产方面,倾向于使用3个和4个芯片的堆叠在一起。
7种或8种有源器件的堆叠已经得到评价和认证,但是还存在I/O分配和器件互连等设计方面的问题有待解决。
正是器件和系统技术的革新带动了对传统IC封装的需求,刺激了封装技术的改进和提高。
由于应用变得更加苛刻,必须发展封装技术,以最低成本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
新的封装技术带来了加工成本的降低,从而消除了从前封装增长方面的许多障碍。
这一情况带来了新的问题,必须在较短的时间里提供大量定制化的封装解决方案。
封装集成技术的进步,使得更小更好的终端产品的生产成为可能,但是对传统的电子供应链提出了挑战。
半导体、封装和OEM之间必须开展新的更高水平的合作,才能向市场提供这些先进的产品。
2.半导体封装技术的发展2.1 传统的集成电路封装技术的改进尽管面型阵列封装的广泛采用大大改变了IC封装的性质,但是仍然没有阻止传统的引线框架技术的发展。
Exposed Pad封装和微型引线框架封装(MLF),就是两种在封装变革下传统封装结构获得广泛应用的实例。
Exposed Pad封装是一种将30年来一直完全封装在内部的芯片底座下移,并且裸露在底部的技术[1]。
在芯片底座用于接地时,它具有双倍的功耗对应能力,并能明显减小封装回路的自身电感。
MLF更进一步,它在封装体底部用小岛来取代传统的外引线。
这一改进使得封装体积缩小了60%,进一步减小了高频应用器件的引线电感。
Exposed Pad 和 MLF为苛刻的应用提供了更高的性价比,因而在市场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尽管90年代末MLF封装就达到了量产水平,但直到2003年该技术才被大量采用。
MLF封装非常适合小型高频器件的封装,比如蜂窝式手持设备。
由于无线局域网在便携式计算器件中的使用越来越多,所以MLF得到了广泛采用。
2.2 新一代集成电路封装技术的发展随着集成电路功能的进一步强大,对封装的要求越来越高,琳琅满目的封装技术应运而生,包括BGA,CSP,Flip Chip和SiP等,如图1所示。
图1 各种形式的封装这里首先需要对几个概念进行解释。
如果把封装效率定义为芯片尺寸与封装尺寸之比,那么按照封装效率的提高顺序,集成电路封装技术由早期包括DIP的引脚阵列PGA(Pin Grid Array)发展到TSOP(Thin Small Outline Package),球栅阵列BGA(Ball Grid Array),芯片级封装CSP(Chip Scale Package),和晶圆级封装WLP(Wafer Level Package)。
芯片级封装的封装效率可达到80%,而晶圆级封装将达到接近100%。
从封装完成的电学性能来看,则由多芯片封装MCP(M Chip Package)发展到了系统级封装SiP(System-in-Package)。
二者的区别在于,SiP中可搭载不同类型的芯片,芯片之间可以进行信号存取和交换,从而以一个系统的规模而具备某种功能;MCP中堆叠的多个芯片一般为同一种类型,以芯片之间不能进行信号存取和交换的存储器为主,从整体来讲为多芯片存储器。
1.薄型小尺寸封装TSOP到了80年代出现的内存第二代封装技术以TSOP为代表,它很快为业界所普遍采用,到目前为止还保持着内存封装的主流地位。
TSOP是英文Thin Small Outline Package的缩写,意即。
TSOP内存封装技术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在封装芯片的周围做出引脚,如SDRAM内存的集成电路两侧都有引脚,SGRAM内存的集成电路四面都有引脚。
TSOP适合用SMT 技术(表面安装技术)在PCB(印刷电路板)上安装布线。
TSOP封装时,寄生参数(电流大幅度变化时,引起输出电压扰动) 减小,适合高频应用,操作比较方便,可靠性也比较高。
2.球栅阵列BGA20世纪90年代随着集成技术的进步、设备的改进和深亚微米技术的使用,LSI、VLSI、ULSI相继出现,芯片集成度不断提高,I / O引脚数急剧增加,功耗也随之增大,对集成电路封装的要求也更加严格。
为满足发展的需要,在原有封装方式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方式——球栅阵列封装,简称BGA(Ball Grid Array)。
BGA 封装技术有这样一些特点:I / O 引脚数虽然增多,但引脚间距并不小,从而提高了组装成品率。
虽然它的功耗增加,但BGA 能用可控塌陷芯片法焊接,从而可以改善它的电热性能。
厚度和重量都较以前的封装技术有所减少。
寄生参数减小,信号传输延迟小,使用频率大大提高。
组装可用共面焊接,可靠性高。
采用BGA新技术封装的内存,可以使所有计算机中的DRAM内存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内存容量提高两到三倍。
BGA与TSOP相比,具有更小的体积、更好的散热性能和电性能。
BGA封装技术使每平方英寸的存储量有了很大提升,采用BGA封装技术的内存产品在相同容量下,体积只有TSOP封装的三分之一。
另外,与传统TSOP封装方式相比,BGA封装方式有更加快速和有效的散热途径。
不过BGA封装仍然存在着占用基板面积较大的问题。
3.倒装芯片互连Flip Chip倒装芯片互连也称为可控塌陷芯片连接C4(Controlled Collapse Chip Connection),是在上世纪60年代首先由IBM公司设想并研制出来的[2]。
在推向市场一段时间之后,最终成为量产的主流。
传统的键合以金线来连接器件与封装体,属于外引线连接,而倒装芯片互连是将芯片直接粘接在封装基板上,将芯片面向下放在线路板中,然后用回流焊焊在板子的焊盘上,如图2所示。
倒装芯片互连的信号路径短,电性能更好。
要想充分利用倒装芯片的优点,需要进行设计信号、电源与器件内核的互连。
图2 Flip Chip互联的实现倒装芯片设计,焊点分布也要求严格。
封装基板层数,占封装成本的最大份额。
互连凸点的合理分布,包括信号组之间电源和接地点的分布、多种电平之间的隔离、多种凸点间距的使用,都能有效缩减封装成本。
焊点的分布必须在早期芯片设计时进行,这需要器件和封装设计工程师之间的合作。
4.芯片级封装CSP芯片级封装可以是任何封装形式,但它的面积不能大于IC裸片的1.2倍,否则就不能称为芯片级封装[3]。
这样在相同体积下,内存条可以装入更多的芯片,从而增大单条容量。
也就是说,与BGA封装相比,同等空间下CSP封装可以将存储容量提高三倍。
CSP封装内存不但体积小,同时也更薄,其金属基板到散热体的最有效散热路径仅有0.2mm,大大提高了内存芯片在长时间运行时的可靠性,线路阻抗显著减小,芯片速度也随之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不少国际DRAM大厂商都表示,虽然目前DDR266或DDR200很多还采用TSOP封装技术,但自DDR333开始,如再使用传统SDRAM的TSOP封装的话,在量产良品率上势必会出现极大问题,因此如需将规格向上提高到DDR333,则需将封装方式改用为CSP封装才有机会。
据了解,目前DRAM颗粒厂如采用0.175微米工艺来制造DDR333颗粒,良品率上最多仅能达到20%(原因在于0.175微米工艺是用来制造DDR266),但如将工艺提升至0.15微米甚至0.13微米,用来制造DDR333颗粒,其良品率将可高达70%~80%。
对于DRAM颗粒厂商而言,在制造一颗DDR266与DDR333时所耗费成本几乎是相差不大,因此使用CSP封装的高性能内存是大势所趋。
5.系统级封装SiP随着封装复杂程度的继续增加,系统级封装(SiP)适时出现,提供了一种成本低廉而且灵活的方案,它能在单封装体内实现完整电气功能块的集成,将许多有源器件以及无源器件集成在一个小小的IC封装里。
图3 系统级封装如图3所示,SiP能将更小的标准硅设计组合在一起,做成最终系统的功能块。
在高速应用方面,SiP使IC间互连路径能作得比传统母板级互连更短。
SiP将RF设计的复杂程度由系统基板降低到IC封装。
对于更小而功能更高的终端产品,SiP技术还能大大压缩其空间,并精简电学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