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文化 第五章 秦汉之际的大美气象
中国审美文化史(山东大学公开课)课堂笔记

中国审美文化史课堂笔记学院市场营销0911 陈甜 02第一讲绪论:文明与文化文化: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在协调群体关系,在调节自身情感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
文化与文明: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
文明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实现,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文明的内在价值而有意义. 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 前者是一元的,后者是多元的.如何理解全球化:a.人类文化不断提高其内在文明总量的过程(正面影响);b.人类文明减少其外在的文化差异的过程(负面影响).在全球化前,西方建筑是高尖的,强调个人才能,中国建筑是大的,强调群体协作,全球化后,我们看到了各民族饮食搭配,着装等方面的改变.对文化差异的尊重:1.在不了解一个民族文化前,不要轻易地去否定它: 2.不同的信仰只是一种形式,文化有一种"代偿"功能:反对美国学者亨廷顿(Huntington)在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的关于未来人类文明的冲突的观点,认为应是不同文化的冲突而非文明的冲突.第二讲:艺术、审美、文化三题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劳动者,至少具备智力,体力,审美能力(包括情感和想象能力)三种与生产相关的主体能力。
三种能力的逻辑性展开便成为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性呈现。
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文化也是一种资源第三讲:艺术、审美、文化三题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
终极关怀三种形式:多样化现实世界仪统一之本体存在的哲学承诺,有限的个体生命以无限之价值意义宗教承诺,给异化现实人生一多样化之审美观照艺术承诺。
艺术的价值:伟大的艺术都会存在终极关怀,提高人的思想境界,给人情感的慰藉!中西文化的异同:西方人感性成分分裂的很彻底,感性一方是体育,理性一方是科学,东方是感性和理性,民族结构比较发达!第四讲:儒、释、道在中国艺术史上作用儒在古代是一种职业,有人认为是祈雨者,更多认为是以“相礼”为职业的儒者。
审美文化

《中国审美文化史》网络公选课作业题与期末复习题(以下每讲中第一题为期末复习题,第二题为作业题)一、第一讲绪论:文明与文化1、什么是文明?什么是文化?2、如何理解文明与文化的关系?二、第二讲艺术审美文化三题(上)1、如何理解艺术也是生产力?2、如何理解广告的艺术呈现?三、第三讲艺术审美文化三题(下)1、如何理解审美也是终极关怀?2、如何理解艺术的根本价值?四、第四讲儒释道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作用(上)1、儒的本源是什么?2、如何理解艺术是一种符号语言?五、第五讲儒释道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作用(下)1、如何理解佛家的建构?2、如何理解佛家的缘起说?六、第六讲彩陶绘饰中的生殖意味1、如何理解人面鱼纹的象征含义?2、怎样理解神话传说中的蛋卵意象?七、第七讲商周青铜艺术的审美风尚的变迁1、从商、周人对鬼神态度的变迁谈谈话青铜器艺术风格的变化?2、谈谈你对饕餮形象的理解?八、第八讲秦汉之际的大美景观1、如何理解秦汉之际的以大为美?2、谈谈你对马踏匈奴雕像的理解?九、第九讲自我超越与魏晋风度1、如何理解魏晋风度?2、如何理解魏晋风度与自我超越?十、第十讲儒道释对唐代诗歌的影响1、谈谈儒释道对李白的影响?2、谈谈儒释道对王维的影响?十一、第十一讲宋代的教育与审美文化1、谈谈宋代的教育状况?2、怎么理解宋代的“强”与“弱”?十二、第十二讲元代青花瓷的文化意蕴1、怎么理解元代青花瓷的文化意蕴?2、为什么元代青花瓷的受外国人的青睐?十三、第十三讲明代的文化转型与审美新变1、如何理解明代的审美变新?2、明代的社会特点是什么样的?十四、第十四讲清代的文化集成与审美大观1、为什么说清代是文化大集成的时代?2、如何理解八大山人的画?任课教师:基础部关学智答案一.1 .文明是指人类依靠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来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视线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
壮丽:秦汉审美文化的审美理想

壮丽:秦汉审美文化的审美理想周均平【摘要】关于秦汉审美理想学界众说纷纭.相对于先秦"壮朴"、隋唐"壮浑",秦汉审美文化的审美理想或总体性质、风貌应是"壮丽".秦汉审美理想之"壮"具体表征为"大"、"全"、"满"、"溢"及其融合所形成的一种独有的"气势"."丽"特别是其与"壮"相联系,则是秦汉审美理想总体上区别于先秦和隋唐的关键性内容.它得到了秦汉审美文化理论形态的美学思想的确认、感性形态的文学艺术的表现和生活形态的行为风尚的崇尚,并与"壮"不可分割,相互交融.而充沛洋溢的生命精气,粗犷昂扬的时代豪气和丰盈淋漓的宇宙元气则赋予了秦汉"壮丽"审美理想社会历史人生的深厚底蕴.【期刊名称】《河南社会科学》【年(卷),期】2011(019)002【总页数】7页(P166-172)【关键词】秦汉;审美理想;壮丽【作者】周均平【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审美理想是审美意识对最高层次的美的宏观概括,表现为通过长期意象积累而相对稳定地凝聚在观念之中的一种审美精神模式,反映了审美主体对审美最高境界的自觉追求。
它与审美精神、审美性质、审美风格、审美趣尚和审美形态等范畴有着深层的内在的多方面的联系。
就总体来看,壮美是中国古代前期美学或审美文化的审美理想。
然而,除魏晋南北朝大体可归入优美并成为中国古代美学后期优美理想的前奏或序曲外,中国古代社会前期至少包括先秦、秦汉和隋唐(中唐以前)几个大的历史阶段。
既然这些历史时期都属于壮美的历史范畴,那么,它们的总体联系和区别何在?秦汉审美文化的审美理想或总体审美风格、性质、风貌应如何概括?20世纪初,鲁迅先生曾提出“闳放”和“深沉雄大”的看法[1],闻一多先生则作了“凡大为美”或“以大为美”的概括[2]。
秦汉时期的艺术繁荣与审美观赏

秦汉时期的艺术繁荣与审美观赏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艺术领域也迎来了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种艺术形式得以发展和创新,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首先,秦汉时期的艺术繁荣主要表现在宫廷艺术和民间艺术方面。
在这个时期,宫廷艺术以壁画、雕塑和器物为代表,呈现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
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就是秦代艺术的杰作,它们的制作精细、栩栩如生,展示了当时的军事力量和文化水平。
而汉代的宫廷艺术则更加注重表现人物形象,如西汉初期的汉武帝陵中的石刻墓道,展示了当时贵族的生活和审美情趣。
除了宫廷艺术,民间艺术在秦汉时期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例如陶器制作,在汉代达到了巅峰,不仅制作工艺精湛,而且形态丰富多样,如汉代竹叶纹陶器、汉代马踏飞燕、汉代赤土范文陶器等都成为了后世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
此外,秦汉时期的音乐、舞蹈、戏曲等也非常丰富多样,人们通过欣赏和参与这些艺术形式来表达情感和审美追求。
其次,秦汉时期的艺术繁荣与人们的审美观赏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鉴赏水平明显提高。
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观赏,而是开始研究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技法和艺术内涵。
例如,在西汉时期,文人士大夫对书画艺术有着极高的兴趣,并且以此为话题进行交流和鉴赏。
在他们眼中,艺术作品不仅是一种欣赏的对象,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追求。
同时,人们对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欣赏也越来越重视,更加追求艺术的表现力和情感传递。
最后,秦汉时期的艺术繁荣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这个时期的政治稳定和国力强盛为艺术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此外,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艺术的追求也更加积极。
同时,秦汉时期的文化互通也促进了艺术的发展。
例如,西汉时期与西域的交流使得文化和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化,艺术家们汲取了西域文化的元素,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
中国艺术史3-大美气象——秦汉艺术

• • • • 先秦的理性化与百家争鸣 儒墨之争 :仁爱与兼爱 儒道之争 :爱己与家国天下 儒法之争 :家与国、道德与功利
秦俑汉雕:虚实之韵 古朴深沉, 秦俑汉雕:虚实之韵——古朴深沉, 古朴深沉 健猛有力
秦始皇墓兵马俑:写实 1、高大硕伟、勇武逼人 2、数目众多、场景宏大 3、军阵整齐、雄壮威猛 4、形似为主、写实逼真 • 霍去病墓石雕:写意 1、体积巨大、环境宏阔 2、因势象形、朴拙粗犷 3、神态各异、动感有力 ·马踏匈奴 •
• •
李斯与泰山刻石
• 小篆之祖 • 泰山石刻: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
思考题
• 秦俑与汉雕的不同特点是什么? • 汉画像主要艺术特点是什么? • 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是谁?
野人搏熊
卧Hale Waihona Puke 与卧牛马踏匈奴汉画像: 汉画像:一体古今
• • 所谓画像石、画像砖,类似于壁画,但它以石、 砖为壁,以雕刻代替笔墨,因此是一种石刻画 。 画像石、画像砖的分布:一是山东、苏北、皖 北、豫东区;二是豫南、鄂北区;三是陕北、 晋西北区;四是四川、重庆、滇北区。但其数 量和艺术成就之最,应属河南、山东、四川 。 汉画像的三大系统:神仙灵异系、历史系统 、 社会生活 汉画像的艺术特点:满、以动显神、以块求力 以块呈韵
中国工艺美术史——秦汉的工艺美术

2021/3/10
32
陶塑
汉代的陶塑,主要是用作明器。有专门的 生产作坊.设专官管理。 在汉代,陶塑的题材更 为扩大,除了战国时期所流行的各种器皿外,还有 用具、建筑、人物、动物等多种。有的形制宏大, 制作精巧。器皿有壶、盘、杯、罐、灯、炉、奁等 。用具有灶、并、船、车等。
2021/3/10
33
2021/3/10
2021/3/10
7
在陶器上艺中,还有久负盛名的秦代砖瓦。秦砖的质地坚硬, 有“铅砖”之称。砖坯用模制成后,还用花模印花进行装饰。常见的 有菱形纹、方格纹、回纹、卷云纹、三角云纹、s纹、圆壁纹、绳纹、 粗布纹等多种。而泰瓦则是以卷云纹为主,变化多样,风格秀丽。
2021/3/10
8
第三节 铜器工艺
2021/3/10
17
在汉代不同历史时期,铜镜又呈现出相应的时代特色。 它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1、前期,主要是西汉时期。
这一时期,铜镜多用平雕法,镜边较平,镜边简略, 或用弧纹作边饰。铜镜种类有螭形镜、草叶镜、星运镜, 汉武帝后又有日光镜、昭明镜 等。
螭形镜
昭明镜
2021/3/10
18
2、中期,包括西汉末至王莽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是流行规矩镜,其又称规矩四神镜,
秦鼎的造型。腹 浅,矮蹄足,腹间 有—道弦纹。
2021/3/10
4
蒜头瓶和鍪则是秦代具有 浓厚地方艺术特色的品种。蒜头 瓶是在壶的近口处鼓大如蒜头, 通常作六辩形。
鍪是一种锅,扁圆腹,圜底, 敛颈而口沿外张,流畅的曲线轮 廓,造型优美。鍪的肩腹交接处 附有环耳,有的对称,有的一大 一小,有的则仅有—耳,变化多 样。耳上常饰以叶脉纹。
2021/3/10
24
秦汉时期的审美文化

秦汉时期的审美文化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来看.整个秦汉时期,值得重点研究的对象是:(1)雕塑。
秦代的雕塑,秦始皇兵马桶即其代表。
汉代的雕塑及石刻艺术,朴素大方,典雅厚重,深沉故人,形成了我国民族艺术传统风格的一大特色。
(2)建筑。
秦代的官室建筑巍峨恢宏,汉代的民居庭院和楼塔建筑别具一格。
虽留存的实物不多,但从史籍的记载和文学作品的描绘来看,确是反映了当时的建筑美学思想。
(3)汉赋。
虽对它的形式主义,后人劣有指责;但它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巨丽”之美,那种“苞括宇宙,总览人物”的宏大气魄,却是后世难以企及的。
它在中国艺术的发展史上,第一次鲜明强烈地突出了艺术作为一种自觉的美的创造的特征,不冉只是政治伦理道德的附庸。
汉赋实际L是处在上升时期的积极有为的统治者直观地创造世界的伟大业绩的产物,是对汉帝国的繁荣发展所创造山来的美的世界的再现和赞颂,洋温着宏阔明朗的信心和力量。
(4)书法艺术。
秦代的篆书、汉代的隶书,还有石刻、瓦肖和汉砖上的文字等等,使书法在秦汉时期真正成为一门艺术,具有相当高的班美价值。
特别是随着它法艺术的发展,崔援、赵宣、许慎、蔡岂写下f一些布关书法艺术的论著,表明少国古代美学已突破了涛和乐两个部门,对中国占代美学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美学理论。
在汉代思想家的著作小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莫学理论形态,如《淮南于》、《史记》、《论衡》及《乐记》、《毛诗序》等,都已包含合卞富的理论形态的美学思想,这些都成为这一时期审美文化的重点研究对象。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美学史卜的大转折时期,总的特点是政治黑暗而文化尤其是审美文化大繁荣。
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L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见《美学散尔肥77页)文学方面,出现了《水经注》这样以山水为主题的鸿篇户制和清新的山水诗、闭阔诗。
审美文化史选修课答案

[第01讲] 绪论:文明与文化作业:请阐述你如何理解“文明”与“文化”在内容与形式、目的与手段、一元与多元之间的辩证关系。
文明是思考复习题:分析在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下,多元化文化的优缺点。
中国如何应对在强势文化的冲击优缺点(1)中西合璧(2)西方就是彻底的西方,传统就是彻底的传统[第02讲] 艺术、审美、文化三题(上)作业:为什么“艺术”也是生产力思考题:请谈谈学习“审美文化史”的意义。
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为主旨[第03讲] 艺术、审美、文化三题(下)作业:谈谈艺术审美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意义思考题:为什么说文化也是一种资源不同地区的文化、不同文化的地区,对我们的生产效率产生影响是不一样的[第04讲] 儒、释、道在中国艺术史上的作用(上)作业:从符号学角度出发,谈谈儒家与道家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审美文化史上的特殊意义。
思考题:儒学对中国艺术史的影响体现在那几个方面文化的意义,道德,礼教,仁义[第05讲] 儒、释、道在中国艺术史上的作用(下)作业:阐述佛教在传入中土之后的“重构”努力,及其这种努力对中国古代艺术境界论的独特影响。
佛家的重构: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佛教在产生之初也是以一种批判和解构的姿态出现的,只是其批判和解构的对象不是代表宗法制度的儒家,而是代表种姓制度的婆罗门教。
这种“重构”的努力是多方面的,为了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佛家在追求“涅盘"的同时却又发扬了婆罗门教的轮回思想;为了给轮回的思想提供理论根据,佛家在否认自性的同时却又承认佛性的存在。
影响:如果只承认空而不承认色,就不可能有辉煌的寺庙、优美的佛像、动人的壁画、曼妙的音乐;反之,如果只承认色而不承认空,这些艺术作品也就会流于感官的享受和刺激,从而失去佛教的内涵和意义。
思考题:阐释儒、释、道对中国审美艺术产生了哪些影响,呈现了哪些审美特征影响:儒家从维护文明秩序的角度出发,以建构的方式来装点逻辑化、秩序化、符号化的美学世界;道家从反抗异化现实的目的入手,以解构的方式寻求着一个非逻辑、非秩序、非符号的审美天地;佛家则从人生觉悟的高度出发,以重构的方式创造一种具有深度模式的审美意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夸饰”和“藻饰” :夸大、夸张、夸耀的手法,文采华丽的 语辞,增加、强化事物形貌的特征和美。鲁迅说司马相如大赋“益 以玮奇之意,饰以绮丽之辞”,“不师故辙,自摅妙才,广博闳丽,卓 绝汉代”。主观夸张的话语形式表达 “大美”情怀和气魄。
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西汉辞赋家。蜀郡成都人。 《子虚赋》、《上林赋》为代表。描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之乐, 极尽铺张夸饰之辞,篇末则寄寓讽谏之意,被人讥为“劝百讽一”。 文采广博宏丽,颇具大美气象,为汉赋代表。
中 国 审美
文 化 史
制作者: 文化传播学院
制作日期:2013年9月1日
第五章 秦汉之际的“大美”气象
秦汉时代中华民族 “大一统” 。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 活力、幻想和激情,确立文化规则和权威,从此围绕“大一 统” 书写一代代“史诗”。中国因秦汉时代而为世界所瞩目, 世界也从秦汉时代而为中国所认知。 秦汉之际指秦代和西汉。 “大美”气象是审美文化最突 出特征 。昭示人们渴望向外开拓、探寻进取、占有万物、征 服世界的伟大信念和高远情怀;显现为一种高大、宏大、博 大、壮大的文化气魄和审美景象。
三个坑总计可达7000件武士俑, 秦始皇陵一号坑兵马俑 战车100乘,马超过1000匹。
最后, 排列布局雄壮威猛,国家 正规军队再现。
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 坑东端全景
彩绘的秦俑
西汉纪念性雕塑为代 表:霍去病墓石雕群像。 体积巨大,环境宏阔; 因势象形,朴拙粗犷;神 态各异,富于动感和力量 。 “汉人石刻,气魄深 沉雄大”的杰出代表。
1、浑厚、苍凉、高亢、雄壮的“音响效应”
傅毅《舞赋 》:“动朱唇,纡清阳,亢音高歌为乐之方”。大 都以鼓为名,如鞞鼓舞、建鼓舞、鼗鼓舞、盘鼓舞等,还有以铎、 钟、磬、铃、钲等响器为道具的舞蹈,跟鼓配合,构成以打击乐为 主的声响效果。 《汉书· 礼乐志 》:“殷殷钟石羽龠鸣”。班固 《东都赋 》:“钟鼓铿鍧,管弦烨煜”。张衡《东京赋 》:“撞 洪钟,伐灵鼓,旁震八鄙,軯磕隐訇,若疾霆转雷而激迅风也”。 曹植《鞞鼓歌· 大魏篇》有“乐人舞鞞鼓,百官雷抃赞若惊”之叹。
2、 “全景”和“大景”; “夸饰”和“藻饰”
司马相如作赋,旨在“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在他看来, “赋予家之心,包括宇宙,总览人物”。这与司马迁写《史记》 “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 如出一辙,积极进取,蓬勃向上, 雄视天下,傲倪古今。《上林赋》:“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乎 天子之上林乎?”蕴涵一种豪雄之气,显现一种宏大之象。
游猎出行图案
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
第四节、 “覆天载地”: “大丈夫” 型的人格美
1、“以为大明道之言也” 以“大”为美的观念,呼唤 “大丈夫”型理想人格。《淮 南子》表现时代风气。东汉高诱论其主旨:“讲论道德, 总统仁义,而著此书。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 出入经道。” 包容道、儒,综合各家,“大一统”语境的 理论反映。 高诱:“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与 老庄之道有别,富于感性、宇宙人生具体内涵:“夫道者, 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 天地,禀授无形。……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 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神托于秋毫之末,而大 宇宙之总。”(《原道训》)
2、“大丈夫”
《淮南子》尊崇 “大道”,旨在树立以此“大道”为目标, 奋力征服外部世界,全面拥有现实生活的“人”,时代性 “大美”人格——“大丈夫”:
“是故大丈夫恬然无思,澹然无虑,以天为盖,以 地为舆,四时为马,阴阳为御,乘云陵霄,与造化者 俱。纵志舒节,以驰大区。可以步而步,可以骤而骤。 令雨师洒道,使风伯扫尘;电以为鞭策,雷以为车轮。 上游于霄雿之野,下出于无垠之门,刘览偏照,复守 以全。经营四隅,还反于枢。故以天为盖,则无不覆 也;以地为舆,则无不载也;四时为马,则无不使也; 阴阳为御,则无不备也。……何也?执道要之柄,而 游于无穷之地。”
事功型、实践型“大美”人格。
在不断伸张和拓展中体验“大 乐”: “凡人之所以生者,衣与食 也,今囚之冥室之中,虽养之以 刍豢,衣之以绮绣,不能乐也。 以目之无见,耳之无闻,穿隙穴, 见雨零,则快然而叹之,况开户 发牖,从冥冥见炤炤乎!从冥冥 见炤炤,犹尚肆然而喜,又况出 室坐堂,见日月光乎!见日月光, 旷然而乐,又况登泰山,履石封, 以望八荒,视天都若盖,江河若 带,又况万物在其间者乎!其为 乐岂不大哉!”
野人搏熊 霍去病墓前石雕
卧虎 霍去病墓前石雕
马踏匈奴 霍去病 墓前石雕
第三节、“闳侈鉅衍”:将“广大之言”推向极致的大 赋
散体大赋是文学代表,鲜明体现进取、拓展、认知、占有、 征服、创造的主流文化精神,体现感性、外向、宏阔、繁复、豪 迈、雄奇、巨丽的大美文化理想。 1、“体物”与“叙事” 不在社会讽喻、情感抒发,而是外向、认知,对外部世界的 感性体认、模拟、写实和再现。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刘勰《文心雕龙· 诠赋》:“写物图貌,蔚似雕画,抑滞必扬 ,言旷无隘。” 司马迁肯定 “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讽谏何异”; 班固否定“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讽喻之义”。
第五章 秦汉之际的“大美”气象
一、 “乐舞寖胜”:奔放健朗的乐舞形态 二、 “究竟雄大”:以“大”为“美”的文化造像 三、“闳侈鉅衍”:将“广大之言”推向极致的大赋 四、“覆天载地”:以“大丈夫”为范型的人格美思 想
第一节、 “乐舞寖胜”:奔放健朗的乐舞形态
《垓下歌 》:“力拨山兮 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 兮奈若何!” 《大风歌 》:“大风起兮 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 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恢弘浩大的审美文化在荆 歌楚舞中拉开帷幕。 《乐府诗集 》:“自汉以 后,乐舞寖胜”。张衡 《东京赋 》:“万舞亦亦, 钟鼓喤喤”。粗犷奔放, 雄肆健朗的壮美文化形态。
建鼓舞 河南南阳汉画石
盘鼓舞 四川大邑汉画石
2、歌舞动作粗犷、劲健、有力
傅毅《舞赋》:“其少进也,若翾若行,若竦若倾,兀动赴度, 指顾应声。罗衣从风,长袖交横,骆驿飞散,飒擖合并。……绰 约闲靡,机迅体轻。……仿佛神动,回翔竦峙” 。
长袖舞 河 南南阳汉画 像石
盘鼓舞 四川大邑汉画石
拳舞 河南南阳汉画像石
《上林赋》: “于是乎离官别宫,弥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 阁;华榱璧当,辇道纚属,步櫩周流,长途中宿。夷 嵏筑堂,累台增成,岩窔洞房。頫杳眇而无见,仰攀 橑而扪天;奔星更于闺闥,宛虹扡于楯轩。青龙蚴蟉 于东厢,象舆婉僤于西清;灵圄燕于闲馆,偓佺之伦, 暴于南荣;醴泉涌于清室,通川过于中庭。盘石振崖, 嵚岩倚倾,嵯峨磼酺,刻削峥嵘,玫瑰碧琳,珊瑚丛 生,珉玉旁唐,瑸斒文鳞,赤瑕驳荦,杂臿其间,晁 采琬琰,和氏出焉。” 追求以似为工、以博为要、以全为贵、以繁为尚。
茂陵(汉武帝墓) 陕西兴平2、雕塑Leabharlann 格秦汉是雕塑唯一成为主流艺术的
时期,更显珍贵。以明(冥)器和 纪念性雕塑的发展为最突出、最典 型。
首推兵马俑。 首先,陶佣造型高大硕伟、勇武
逼人。一般1.8米,将军佣1.96米, 马约1.7米。 秦始皇陵将军俑
其次,数目多,场景大令人吃惊。1号坑
东西230米,南北62米,深4.5-6.5米,面 秦始皇陵一号兵马 俑坑正面全景 积约14260平方米,估计有陶佣6000件;
秦始皇
秦始皇陵 陕西临潼
汉代同样追求高大堂
皇。《汉旧仪》记载, 天子要达到十二丈,但 又说“武帝坟高二十丈, 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 二丈”,“设四同羡门, 容大车六马……” 武帝茂陵东西长430 米,南北宽114米,围 墙厚约6米,坟丘每边 长260米,高46.5米, 巍然壮观。 秦皇 汉武
汉武帝
思考题
1、秦始皇陵兵马俑有那些审美特征?霍去病墓 前石雕的壮美风格表现在那里? 2、怎样认识汉大赋的“夸饰”和“藻饰”这两 个基本特点? 3、《淮南子》所呼唤的理想人格“大丈夫”具 有什么时代精神?
巾舞 河南南阳汉画像石
拂袖舞女俑 陕西西安白家 口汉墓出土
3、 “巨型化”的景观
场面和规模壮美,西汉始盛“角抵百戏”最有代表性。
乐舞百戏 河南南阳
象人斗兕 河南南阳
舞乐杂技 四川大邑
乐舞百戏剧性山东沂南汉墓 画像石
第二节、 “究竟雄大”:以“大”为“美”的文化造像
鲁迅:“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 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妒,来充装饰 的花纹。……汉唐人虽然也有边患, 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 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 ,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 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 1、陵墓造型:“丘垄高大若山 陵”。《水经注· 渭水》:“秦名天子 冢曰山,汉曰陵”。皇权至上,坟墓 亦比做崇高山陵。秦始皇“初即位, 穿治骊山”, 起名“骊山”,对崇高、 巨大、坚固、持久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