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pptx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pptx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3.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 (1)改造自然,必须遵循 自然规律 ,谋求人地和谐,如水利工程都江堰。 (2)如果人类活动 违背 自然规律,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终 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如美国大平原地区在20世纪30年代大面积开垦中 部大平原,破坏了草原植被,使土壤极易遭受风蚀而出现了“黑风暴”。
提示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是区域发展的关键。
活动提示 教材第21页活动提示: 1.山西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煤炭资源的开采和加工。煤炭工业是山西省 的支柱产业,煤炭资源的数量极大地影响着山西省的经济发展。 2.为保护环境,保护大气,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我国对煤炭资源的使用进行一 定限制,对能源消费结构进行调整。其中受自然因素、市场因素、成本因 素等影响,煤炭开采量与需求量减少,从而限制了山西省煤炭工业的发展。
(3)自然资源的 种类和储量
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有的区域
不仅自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区域发展的关键 (1)有的区域尽管矿产资源丰富,但 过度依赖 矿产资源,也会
制约 区域经济的发展。 (2)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却并未阻碍其经济发展。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探究点一 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
情境探究 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指古巴比 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 四大文明古国实际上对应着世 界四大文明发源地,分别是两河 流域、古埃及、古印度、中国 这四个大型人类文明最早诞生 的地区。下图是世界四大文明 古国位置示意图。
结合材料探究: (1)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区域分布的共同点是什么? 提示 都位于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都位于北温带。 (2)自然条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都对 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3)人类改造自然条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提示 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如果人类活动违背自 然规律,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第二章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共51页

第二章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共51页

工时区业间域资、性源地:、点任旅何条游一件资种下源资,等源能在够地产球生上经的济分价布值都,是以不提均高
3.特征:
根人衡据的类自无当然论前资在和源数未的量来利上福用或利方质的式量自划上然分都环:有境显因直著素接的和生地条活域件资差。源异、。 劳整动体资性料:资每源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
根生据态自上然的资联源系能,否形再成生一划个分整:体可,再即生自自然然资资源源生、态
第二、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其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 济效益。 再次,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20.11.2019
4
大庆
德兴
攀枝花
20.11.2019
阜新
5
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一)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
1.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出发,避免盲 目性;
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 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评价自然资源。
20.11.2019
6
(二)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首先,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研究其可能的
9
4.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的评价
不同的自然资源种类或组合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与 方向,且同一类的自然资源或组合也有不同的利 用方式与方向,因此,在前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 这里应该就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与方向 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对各种方案从技术 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筛 选出几个可行方案。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发展第四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__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课件湘教版选择性必修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发展第四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__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课件湘教版选择性必修
(1) 说出图中所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并简述其危害。
[答案] 土地(草地)退化。草原的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沙化面积扩大,导致荒漠化。
(2) 分析导致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 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增大,超载放牧,引起草地退化。
(3) 提出合理利用与保护草原的措施。
[答案] 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变单一放牧业,发展多种经营;实行禁牧、轮牧、退牧,改游牧为舍饲养畜;建设饲草料基地和“草库伦”;改良牧草品种,提高草原生产力;依法管理,加强草原保护。
预防
禁樵禁采
1.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 我国风蚀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

[解析] 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旱,大风频繁,容易引起风蚀,进而产生荒漠化。
(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原因。( )
×
[解析]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有地形、土质、降水和植被等,但主要是毁林开荒、开矿、过度放牧等人为原因。
B
[解析] 由内蒙古某地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统计图可知,该地人口增长较快,耕地增长也快,据此可以判定荒漠化不断发展与过度农垦有关。
3. 针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不断发展的问题,应该采取的整治措施是( )A. 恢复地表植被,退耕还牧 B. 实施人工降雨C.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粮食生产 D. 发展立体农业
对生态环境
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加剧了贫困,制约了经济发展
(2)水土流失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遇水崩解;降水集中在7—9月,暴雨过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地形起伏过大加剧了流水侵蚀;荒山秃岭造成雨水和风力直接侵蚀。 ②人为原因:长期开垦、过度放牧和樵采,导致土壤侵蚀加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促使环境进一步恶化。

-第二章-区域发展条件演示课件.ppt

-第二章-区域发展条件演示课件.ppt
——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bjhk
8
• 二、自然资源评价 • 评价原则
1. 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力布局要求出 发进行评价
2.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3. 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 理性
4. 从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角度出发进行评价
bjhk
9
• 评价方法
1. 关于自然资源量的评价——对区域经济发 展的保证程度,常用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
##人/平方公里
bjhk
22
• 七、适度人口和人口承载力
• 处于区域经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数量 即为适度人口,此时劳动力增加或减少都 会引起收益的下降
• 人口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承载力 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的能源 和其它自然资源,以及智力、技术等,在 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 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第二章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交通工程教研室 陈大鹏
bjhk
1
• 内容提要: 1.自然资源 2.人口与劳动力 3.技术条件
bjhk
2
第一节 自然资源
• 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自然资源的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地点 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 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联 合国环境规划署)
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bjhk
25
• 一、技术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技术改变了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
• 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 资源的依赖程度
• 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的多样化
• 技术进步为区域劳动力就业开辟了广阔的 门路
bjhk
26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复习课件)高二地理课件(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复习课件)高二地理课件(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
“小老头树”。
降水量<400mm,效果差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黄土高原
北斗P75
树长势不良:"小老树","衰弱树","旺长树","烂脚树"
水资源紧张
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 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 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 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 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树木生长不良,形 成“小老头树”
植树造 林--树
加剧水资源紧张 干旱加剧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土流失实施退耕还林(草)措施
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 降水量>400mm,效果好
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
(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 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形 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 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 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课件-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课件-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1.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对于布局的影响越来越小的原因: 自然资源对于布局的影响越来越小的原因
交通运输业发展,使得运费率降低 产业结构高级化,产品中自然资源含量减少,科技含量提高 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 生产成本在市场价格中的比重减少
越是发展初期和落后地区, 越是发展初期和落后地区,对于资源的依赖程度就越高
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1.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对于布局的影响越来越小的结果: 自然资源对于布局的影响越来越小的结果
产业布局自由度增加 工业布局在市场或交通枢纽 例如:钢铁企业的布局 初期是移铁就煤——用煤比较多 中期是移煤就铁——能耗降低 后期是全部移动,就市场、劳动和聚集——劳动力和市场重要
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3.技术条件 技术条件
(2)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扩大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减小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 推动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 开辟劳动就业出路
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3.技术条件 技术条件
(3)评价 )
气候条件:降雨、光照、 气候条件:降雨、光照、风、自然灾害 地质条件:地面坚实程度、 地质条件:地面坚实程度、地震 植被条件:风景、 植被条件:风景、休闲地 河流、 河流、山脉 土地状况、 水源条件、 矿产资源、 土地状况、 水源条件、 矿产资源、 能源状况
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1.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
(3)特性 )
有限性、 区域性、整体性 有限性、 区域性、
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1.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
(4)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2章区域发展本章整合课件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2章区域发展本章整合课件

(1)东北地区的城市收缩类型多属于下 列模式中的( B ) A.类型Ⅰ B.类型Ⅱ C.类型Ⅲ D.类型Ⅳ (2)应对东北地区城市收缩的现象, 下列措施适宜的是( A ) A.改造闲置废弃地,注重城市内涵发展 B.建立卫星城,分散中小城市职能 C.增加税收,压缩基础设施建设 D.优先发展重化工业,增加就业机会
形成 地形 地形较为低洼,利于水、盐汇聚
原因 地下水 地下水水位较高,经常接近于地表
人为 农业耕作过程中不合理的灌溉,如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水位
原因 上升
2.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
措施
原理
引淡淋盐 使地表盐分溶解,随水下渗
覆盖
减少地表水蒸发量
建设防护林 增加大气湿度,改善局部地区气候
客土置换
严重盐碱化土壤,可挖除表土,覆盖含盐量低的土壤(只适合小 块土地)
思路导引 第(1)题:
山区
横断
配套
矿产资源 储量丰富

第(2)题:
脱贫攻 坚效果
第(3)题:
社会
分红 就业
企业
专题二 土壤盐碱化的形成与治理
1.土壤盐碱化的形成
土壤盐碱化
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土壤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 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
气候 较为干旱(或半湿润地区有较长的干旱期),使地表水分能快 速蒸发
林,土壤培肥;停止对沼 泽地的开垦;合理采伐, 营造人工林;木材综合利
森林资源减少
用;建设自然保护区
华北 地区
风沙、旱 涝、盐碱 地
气 年 特 地 只候较点;灌片具差;不地面有大排扩形冬、及平大春降不坦灌旱水合,溉有、集理面大多中开积面风 且 垦,积大沙 变的水、 率低漫气 大洼灌温 等、采 展 程 控用 立 制,发鱼 体 水展塘 农 盐节—业 运水台 ;动农兴田业建模;水调式利节发工、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课件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课件

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
土地利用和 规划
土地的规划和利用 会直接影响到经济、 环境和市场的发展, 需要加强对土地利 用的管理。
工业结构和 就业
经济的发展和就业 机会直接关系到区 域发展的繁荣,需 要优化产业结构和 加大就业力度。
政府投入和 政策
政府投入和政策的 引导能够有效促进 区域发展,需要加 大政府资金和政策 支持。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发展的核心任务和重要保障。
区域发和不足,为未来的发展决策提供基础和支持。
2
评估方法
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结合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
3
跟踪研究
及时了解区域发展动态,对比历史数据和趋势,推动区域发展的优化和升级。
政府间合作与跨国投资
1 政府合作
2 跨国投资
政府间合作是促进区域发展和经济合作的 重要手段之一,增加政策沟通和交流。
与国际接轨并吸引外资,可提升区域的经 济实力和竞争力,加快区域发展进程。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本课件将重点讲解区域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和策略,为您深入了解如何制定 区域发展计划提供帮助。
什么是区域发展
1 定义
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通过规划、建设等手段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的可 持续发展。
2 目的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加强区域竞争力,提高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人口因素
人口流动和分布会 直接影响到区域发 展的社会和经济环 境,需要研究和管 理人口规模和流动。
城市化和城市发展
城市化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 是区域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 引擎和节点。
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和城市化的结合,能 够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市场化 和精准化,促进农村地区的发 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能引起系统中其它资源或环境要素的连锁反应。要全面研 究综合开发(如森林系统:林木、植被、生物、土壤、径流)
多用途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社会性。
(二)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 “自然界提供劳动以材料,劳动则把材料变成财富”。生 产力中的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资源。 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土地是财 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威廉配第
对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主要考察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 值和对一定生产部门的适合程度。
资源的可利用价值: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 性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
据此建立质量评价的标尺,并用此标尺来进行自然资 源对一定生产部门适合程度的评价。
矿产资源的质量:品位、有害成分和有益成分的含量、 矿物化学构成。
对自然资源质量的评价要结合资源本身质量特征和一 定的生产部门质量要求。如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评价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还是影响地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 素。对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的分析,必须搞清主导资源与 辅助资源、优势资源与限制资源,分析自然资源组合对 一定产业(部门)结构的适合或保证程度。
4.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的评价
不同的自然资源种类或组合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与方向, 且同一类的自然资源或组合也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与方
3.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 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的效率。
对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明确在一定地域上自然资 源对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并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 盾进行分析。许多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之间还存在着相 互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并且在生产(特别是农业生 产)上,利用、改造自然的方式和措施常常是以各种自 然因素的相互制约性为依据的。
思考题
1、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何特点?根据 其重新生成的时间长短可以分为哪几种?
2.分类
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划分:地下资源, 地表资源
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农业资源、工业 资源、旅游资源等
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划分:直接生活资源(天然 食物、动物、鱼类)、劳动资料资源(矿产、森林、土 地)
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划分:可再生自然资源(太阳、 地热、地表径流)、可更新自然资源(动植物资源)、 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各种矿物质、土地资源)
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 源的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 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第二、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模
大小。如东北粮食基地、山西煤炭基地、华北缺乏水 资源。
其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
活动的经济效益(质量、成本、价格、效益)。如山 西良好的煤炭开采条件,中东的石油资源、美国西部 沃土。
再次,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资源 结构制约产业结构
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一)区域自然资源评价原则
1.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出发;资源条 件与产业结构协调。 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 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评价自然资源。
向。如煤炭、水利的开发利用。
对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与方向提出多种可供 选择的方案,并对各种方案从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 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筛选出几个可行方案。
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
•正负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生态效应等。 只有正确分析各方面的正负效应,综合权衡利弊得失, 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并在资源开发实施中预先安排好 预防措施,以减轻负效应之影响。 对资源开发之正负效应的评价必须待科学、客观的态度, 既不要夸大正效应,也不应缩小负效应,既要估计最好 的情况,也要估计一般和最差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保 证评价结果的可信程度。
(二)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首先,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研究其可能的开发规模和 开发后可能产生的经济价值及其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明确区域主要自然 资源,即筛选出开发规模大,开发后能产生重大经济价值,并对区域发 展产生重要带动作用的几种资源。
其次,对于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 并根据保证程度和现状生产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来研究区域自然资源的 优势与潜力。
第2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第一节 自然和资源条件分析
自然条件:地质、地貌、地势、光热水土、能 源、矿产、生物、生态、气象气候、自然灾害、 地理位置、海陆分布
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特性
1.概念: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 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 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 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自然资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 术的发展,自然资源在发生着变化。
3.特征:
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 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的观点看自然资源存
在稀缺性。要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区域性:任何一种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 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每一种自然资源都有 其特殊的地域分布规律。
整体性: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
第三,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自然资源相对量,进一步明确资源对 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潜力。相对量指标通常用平均占有量等表 示。如人均占有量、亩均占有量等。
第四,分析比较区域主要几类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明确区域各 类资源的数量配合情况以及对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的保证程度。
2.自然资源质的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