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区域发展自然基础分析一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二
第二章区域发展自然基础分析第一节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第二节

3、Patience is bitter, but its fruit is sweet. (Jean Jacques Rousseau , French thinker)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08:305.26.202108:305.26.202108:3008:30:575.26.202108:305.26.2021
案例思考—— ➢请回忆世界钢铁工业布局的演变规律,钢铁工业是否一定 要和矿产资源分布相一致?
讨论指导—— ➢ 在18世纪前,主要布局在北欧森林资源丰富与内河运输便
利之地;如瑞士、瑞典。 ➢ 18-19世纪初,主要布局在煤炭资源丰富与铁路运输便利
之地;如鲁尔地区、乌拉尔山脉南部地区。 ➢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期,主要布局在铁矿资源与水运发
17
6、经济、社会、生态相结合的原则
➢资源的开发必然会对区域环境带来破坏,关键在于把握 “度”,不能因为保护而不发展;也不能因为发展而不保 护,注重区域”三效益“的结合,如跨流域调水工程,就 从输出区、输入区及流经区的各个方面考虑;再如农业生 产中滥伐森林的影响等等。
18
(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方法 1、数据分析辅以实地的考察
12
2)对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影响 如山西成为我国煤炭能源基地;黑龙江成为商品粮基地,等 等。 3)自然资源质量影响及开发条件影响区域产业经济活动的效益
教学案例—— ➢中东的石油开采成本是美国的1/20;我国山西吨煤成本是湖 南的1/2、苏南和浙江的1/3;我国棉花生产条件依次是新疆、 华北平原、成都平原和辽河平原。等等。
2
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关于自然资源的概念 1、概念(详见P17)
注意两点: •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或当前技术经济条件 •能为人类所利用并产生价值或造福人类的那一部分
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人教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2)

2-1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新课导入
单以人均收入衡量,世界最 富裕的国家通常是瑞士、挪 威、卢森堡等。但是,在20 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宣布 世界人均财富排名第一的国 家却是澳大利亚!其人均财 富的计算综合考虑了自然资 源、人力资源、工业产出、 劳动生产率和其他经济活动。
①气候:温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 宜人类居住。 ②地形:地处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地 势平坦,便于聚落定居。 ③土壤:河流冲积平原地区,土层深厚, 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④水源:靠近河流,生产生活水源充足。 ⑤河流:还可作为交通运输方式。
在古代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2.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案例 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典范——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成都平原的地方。古代每当岷 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 里,颗粒无收。公元前256年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 水利工程. 李冰父子经过实地勘察,决定凿穿玉垒山引水东流。当时的人 们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在玉垒山凿出了形状酷似瓶口的山 口,故取名“宝瓶口”。 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人们用竹、木、卵石 等材料,在岷江的江心筑分水堰,形如鱼嘴。鱼嘴分水堤将江 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宽而浅;东边为窄而深的内江流 入宝瓶口。内外江的水量四六分水:水位较低时,60%的江水 流入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当水位较高时, 大部分江水从外江排走,自动分配。 飞沙堰”位于鱼嘴分水堤与离堆之间,其前修有弯道,江水形 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挟带的泥沙泥石便流入外江, 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 “深淘滩,低做堰”是千百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治水名言, 起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作用。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教学设计【问题解决】委内瑞拉为什么由贫转富?1.说出20世纪20年代前、后,委内瑞拉主要开发哪类自然资源?2.自然资源为区域发展提供了什么基础?【师生总结】关系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关系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以沙特阿拉伯为例再次印证关系2和委内瑞拉转富的原因,开发石油,经济效益提高,委内瑞拉由贫转富。
【思考延伸】基于关系2,结合图片(化石能源分布图和北美、澳大利亚、图瓦卢、布隆迪的地图和图片),同桌讨论,回答问题:1.描述全球化石能源总体分布特点?2.结合上述特点,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对区域发展有何影响?【师生总结】关系3: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球区域发展不均衡)。
【问题解决】委内瑞拉为什么由富转贫?分析材料,小组讨论。
·材料一2004-2009年委内瑞拉财政收入结构图·材料二某时段内世界石油价格变化图·材料三委内瑞拉自2014年起开始陷入经济衰退,当前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危机。
2017年,委石油企业炼油能力降至日均50万桶,石油加工产品能力下降。
而2012年,委内瑞拉社会福利支出占GDP的21.2%,对于委内瑞拉而言,其福利水平远高于经济水平。
1.依据材料,推测委内瑞拉由富转贫的主要原因?2.是不是自然资源贫乏的区域,发展一定落后?是不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区域,经济一定发达?自然资源推动区域发展的关键是什么?【师生总结】委内瑞拉由富转贫的原因(略)。
关系4: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关键。
【能力提升】煤变油,是指以粉煤和水(比例为1:2.5)为原料制取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的技术。
南非是世界上率先掌握煤变油先进技术的国家之一。
1.南非率先掌握先进煤变油技术的地理背景是()A.石油资源十分短缺B.靠近欧洲油气市场C.油品输出较煤炭输出利润大D.输油管道密集,油气运输方便图为德国煤炭巨头鲁尔集团将某煤矿地下采空区改造成抽水蓄能设施的示意图。
第二章区域发展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4、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方法与技术经济的 评价
不同的自然资源种类或组合有不同的利用方 式与方向,而且同一类的自然资源或组合也 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与方向。如煤炭资源的开 发利用可以通过修建铁路向外输煤,也可以 通过建电厂,用电网向外输电,还可以经过 利用其它矿产资源
•第二章区域发展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 资源量的评价
首先,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 研究其可能的开发规模和开发后可能产生的 经济价值以及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其次,对于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 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并根据保证程 度和现状生产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来研究其 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
•第二章区域发展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 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第二章区域发展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四)“阳光经济”理论
•第二章区域发展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二、外部性与区域环境问题
(一)外部性的概念
•第二章区域发展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二)外部性与生态环境问题 (三)外部性的解决对策
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包括: 1、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2、生态环境质量影响评价
•第二章区域发展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一)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
1、生态环境调查 (1)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调查 (2)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 (3)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第二章区域发展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第二章区域发展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第二章 复习思考题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何谓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
第二章区域分析内容与方法概述

环境质量指数
指被评价区域内受纳污染物负荷,用于反映评价区 域所承受的环境污染压力。
类型
二氧化硫(SO2) 化学需氧量(COD) 固体废物
权重
0.4
0.4
0.2
环境质量指数=0.4×(100-ASO2×SO2 排放量/区域面积)+0.4×( 100-ACOD×COD 排放量/区域年均降雨量)+0.2×(100-Asol×固体 废物排放量/区域面积) ASO2—SO2 的归一化系数(县级:0.064866、省市级:1.667065国家0.06 );ACOD—COD 的归一化系数(县级:0.33104、省市级:0.058464国家 0.33);Asol—固体废物的归一化系数(县级:0.074989、省市级: 2.849614国家:0.07)。 以上归一化系数全部取自2000年全国归一化系数。
层次分析法(AHP法) 是一种解决多目标、多准则或 无结构特性的的复杂问题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 策分析方法。
该方法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用决策者 的经验判断各衡量目标能否实现的标准之间的相对 重要程度,并合理地给出每个决策方案的每个标准 的权数,利用权数求出各方案的优劣次序,比较有 效地应用于那些难以用定量方法解决的课题。
2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层次分析法 模糊评价法 灰色关联分析法 景观生态学法 指数法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
AHP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德 (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初,为美国国防部研究 “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 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 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 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等 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划分: 直接生活资源、劳动资料资源 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划分: 可再生自然资源、可更新自然资源、不可再
区域分析与规划作业解读

区域分析与规划作业解读一、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一)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自然资源是指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得的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或可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来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对于自然资源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分法,可从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多种分类。
其中根据自然资源可否再生,可将其分为: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不可再生资源三类。
这种分法反映了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性,为人们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提供了依据,所划分的三类资源在经济利用方面各有特色。
自然资源具有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等特征。
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就不可能出现某种生产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第一,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第二,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最后,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不同种类自然资源的组合,就有可能导致以这些自然资源为利用对象的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及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产生了影响。
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是进行自然资源评价工作的准则。
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有:1》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明确评价目标。
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
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自然资源。
上述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的整体。
其整体功能大于局部之和。
在贯彻实施中,务必全面准确,不可顾此失彼。
对区域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分析,应明确其数量、质量和组合特征,优势、潜力和限制因素,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向机技术经济前提,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等问题。
第二章 区域发展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制定规划
土地整理
产业结构调整
村庄革新
基础设施配套
文化保护
❖ 1、制定规划 ❖ 通过山东省测绘局,南张楼村制作了全村土地1:1000和1:2000
的远红处地图和布局图,这成为“土地整理”的重要依据。
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决不可能出现某种生产活动。 一个地区存在某种资源,并不一定就能发展某种生产活动。 因为某种生产活动的发展不仅受资源条件决定,而且还受经 济基础、技术条件以及市场供需条件等决定。
“有此未必然,无此必不然”。
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是脱离不了自然资源的 。
4、村庄革新
❖ 土地的整理和规划,还使南张楼村在农田 外清晰地分为4个功能区:村南是工业区, 村西是商业、手工业区,村北是文化教育 区,村内是居住生活区。
❖ 村庄革新的重点功能区设施的配套和 完善,放在已实现降低劳动强度、满足就 业岗位需求、提高收入水平后,如何使生 活条件、生活质量达到与城市生活“不同 类但等值”的目标上。
❖ 聚焦耕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 从承载体与承载对象之间的承载关系 入手, 构建了凤台县土地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 设置了现状模式 、生态模式和发展模式3种情景模拟, 对不同情景下凤台县土地承载力 做了评价和预测, 并做出了警情判定。
三、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
不同产业 对自然资 源的消费
南张楼试验
❖ 背景:南张楼村地处青州市北部,距青州城区约40公里,全村有1000余农 户、4200多村民,原有地300余公顷。它的特点是明显的,一不靠城、二 不靠海、三不靠大企业、四不靠交通要道、五无矿产资源、六人多地少, 是典型的北方平原村落。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PPT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PPT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一、自然资源
1. 土地资源:区域内的土地面积、土地利用和土地保护
2. 水资源:区域内的水位、水域面积和水资源开发利用
3. 矿产资源:区域内的矿物种类、分布和利用情况
4. 生物资源:区域内的动植物物种、数量和保护
二、气候条件
1. 区域的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
2. 气候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三、地貌特征
1. 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和自然灾害风险
2. 地形地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四、生态环境
1. 区域的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多样性情况
2. 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工作和成果
结语:
以上是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的主要内容,充分了解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有利于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政策,保障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2)对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影响 如山西成为我国煤炭能源基地;黑龙江成为商品粮基地,等 等。 3)自然资源质量影响及开发条件影响区域产业经济活动的效益
教学案例—— ➢中东的石油开采成本是美国的1/20;我国山西吨煤成本是湖 南的1/2、苏南和浙江的1/3;我国棉花生产条件依次是新疆、 华北平原、成都平原和辽河平原。等等。
12
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一)评价原则
只作简单介绍,内容暂时不作考试要求
1、强化资源的组合优势原则
➢评价时不仅要调查清区域单项资源的优势与劣势,而且是要 弄清资源间的联系,实现整体组合优势的目的。
2、局部与全局相结合的原则
➢评价时,应把相对小的区域优势放在更大的区域比较;
➢通常地,应在全局指导下提出各地域层次资源开发和分配 资源的合理方案,保证整体优势发挥。
13
3、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技术可能性与经济合 理性相结合)
➢静态分析有利于认清区域资源的数量、质量与空间结构的 现状开发利用情形; ➢动态分析则可揭示资源系统形成过程与变化规律,并预测 未来某一时期变化状况,而且条件一旦变化,资源开发状态 也可能发生变化。二者相结合,既可指导当前生产实践,又 可为长远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3)整体性——每种自然资源要素在生态上有联系而形 成一个整体。(坚持全面研究与综合开发的原则)
5
(4)多宜性——注意这各种多宜性在用途上并不是同等 重要,也不一定都能充分表现。
(5)社会性——每种自然资源要素直接或间接附加人类劳动。
课堂讨论:(从自然资源的特性角度分析) 关于我省“武夷山市的石材资源开发与旅游资源的开发矛盾” 的讨论。
2
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关于自然资源的概念 1、概念(详见P17)
注意两点: •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或当前技术经济条件 •能为人类所利用并产生价值或造福人类的那一部分
总之,自然资源是个相对的范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和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是不断扩大的。
3
2、自然资源的分类(按资源能否再生划分)
课堂讨论—— ➢关于自然资源与发展某产业关系,谈谈你对“有此未必然, 无此必不然”的自然资源观理解。(最好能举例说明)
8
案例思考—— ➢请回忆世界钢铁工业布局的演变规律,钢铁工业是否一定 要和矿产资源分布相一致?
讨论指导—— ➢ 在18世纪前,主要布局在北欧森林资源丰富与内河运输便
利之地;如瑞士、瑞典。 ➢ 18-19世纪初,主要布局在煤炭资源丰富与铁路运输便利
第二编 区域发展的基础支撑条件分析
第二章 区域发展自然基础分析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三节 区域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保护
1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一、理解并掌握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特性 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理解并掌握评价自然资源的原则与方法 三、掌握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概念 四、能具体联系某一区域的自然资源进行评价
6
(二)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组成部分;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科技的发展只能加深对自然资源开发的广度与深度,不 能改变其基础性。
7
教学案例—— ➢目前为止,我省没有发现大宗矿产资源,也即没法形成集中 的矿产开采业; ➢西北有广阔的土地与光热资源,但水资源缺乏,无法发展大 农业。显然,资源数量影响到产业规模。
➢可再生资源(在可能和条件下,坚持最大限度利用) ➢可更新资源(遵循永续利用原则,有计划、限制地开发) ➢不可再生资源(按照节约与综合利用原则,杜绝浪费与破坏)
其他分类方法(自学)
4
3、自然资源的特性
(1)有限性——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 求上存在矛盾,即经济学上的稀缺性。
(2)区域性——不同地区的同一资源存在差异和不同地 区资源的品种组合上存在差异,即经济学上的丰度性。
之地;如鲁尔地区、乌拉尔山脉南部地区。 ➢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期,主要布局在铁矿资源与水运发
达地区;如美国五大湖沿岸地区。 ➢ 20世纪60年代后,主要布局在海运便利的临海地区;如日
本太平洋沿岸地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
可见,在现代交通条件下,某些地区往往形成与自然资源分 布不一致的产业结构也是可能的
9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对区域产业结构(空间组合)的影响
➢一般地说,某种自然资源,就有以某种资源开发为 主的产业结构; ➢多种自然资源组合,就可能形成以开发这些资源为 主的不同产业部门。
教学案例1——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耕作业发达就与当地的水、土、光 热有关;大兴安岭地区以森林为开发对象的林产业结构;东 北地区形成与煤、铁、油、粮食为开发对象的钢铁、有色金 属、机械化工、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结构。等等。
14
4、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的原则(综合与主导分析原则)
➢一般性评价也即宏观层次评价,指从区域整体(各种资 源间总是或多或少有联系的)角度分析资源开发的影响, 它服从于区域规划的整体宏观决策; ➢重点分析指要从重点地区和重点资源(丰度大的)作深 入细致的调查分析,为区域重大项目开发与整治项目作初 步论证。如三峡大坝的建设、福厦铁路的建设、太湖流域 的整治等等。
15
5、顺向与逆向相结合的原则
➢顺向分析指从自然资源本身特性(多宜性)出发,分析资 源可以开发的产品种类,因为一般的资源都具有多宜性,对 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意义与作用,如河流对能源部门、农业 部门、交通部门、旅游部门等; ➢逆向分析则是从产业部门或市场角度出发开发或优先开发 哪些资源,这是因为资源开发受多种条件如技术经济条件、 社会文化倾向差异(如,持续观与掠夺观)的影响。
16
6、经济、社会、生态相结合的原则
➢资源的开发必然会对区域环境带来破坏,关键在于把握 “度”,不能因为保护而不发展;也不能因为发展而不保 护,注重区域”三效益“的结合,如跨流域调水工程,就 从输出区、输入区及流经区的各个方面考虑;再如农业生 产中滥伐森林的影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