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工艺美术史 第五章 古代日本工艺美术

合集下载

2(第3-4章) 外国工艺美术史.(1)[26页]

2(第3-4章) 外国工艺美术史.(1)[26页]

简答辑要
★2. 简述古代波斯金属工艺的艺术特色。
答题要点: ⑴在前波斯时期的埃兰王国时代,波斯的金属工艺就相当成熟了。这时的银器造型单纯、装饰典雅。 ⑵埃兰王朝末期至米堤亚王朝初期,青铜工艺的造型风格和装饰特征是在古朴浑厚之余,又有活泼
的气韵。此时的金银工艺品虽不是金属工艺的主流,但实现了实用与审美的结合,此时盛行的动物纹黄 金杯最有典型意义。
论述专项
★1. 论述古代波斯金属工艺的成就,并举例说明。
答题要点: 古代波斯的金属工艺是世界古代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波斯各王朝时期的贵金属工艺制
品,不论在造型、装饰及制作工艺上,还是在功能的设计上,都达到了极高的程度,为古代西亚的金属 工艺谱写了灿烂的篇章。
(1)埃兰王朝时代,波斯的金属工艺就相当成熟。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时候,这里已经出现了造型 单纯、装饰典雅的银器,现藏于伊朗德黑兰考古博物馆的制作于公元前30世纪左右的《人物纹银杯》便 是例证,杯壁的两侧分别装饰着一个女性人物形象,一侧为立姿的(图3.11),另一侧则是坐姿的(图 3.12)。整个装饰体现了一种古典美的特质,同时也反映了埃兰工匠的审美水平和制作技艺。
⑶阿克美尼德王朝时期,金属工艺大发展。此时大量的金银制品,造型生动,做工精致,豪华典雅, 充满宫廷艺术气息和享乐主义色彩。这时的金属工艺制作的特点是动物形态与器皿完美结合,以翼狮形 角杯为代表。
⑷萨珊王朝时期,波斯金属工艺复兴,以银制工艺品为代表。这时金属工艺的特点是优雅细腻、华 美精致,带有古典主义色彩和浓郁的宫廷气息,以八曲长杯为代表。
(2)强烈的造型意识。波斯工艺美术注重造型的重要性(图3.17),不论是什么材质的制品,皆以 造型为本,精益求精;不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制品造型,也都全力以赴。巨大的建筑装饰和精巧入微 的工艺品具有同等重要的造型意义。因此,波斯工艺美术中反映出的造型意识精深而博大、生动而壮美。

外国工艺美术史 第五章 古代日本工艺美术

外国工艺美术史  第五章 古代日本工艺美术
第五章 古代日本工艺美术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日本发展的概况。 2.掌握古代日本陶瓷工艺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作品。 3.掌握古代日本漆器工艺的基本状况,尤其是莳绘工艺 的发展、特色及代表作品和人物。 4.掌握古代日本金属工艺发展的基本线索。 5.掌握古代日本染织工艺的基本状况和代表作品。 6.了解古代日本工艺美术与佛教文化的关系。 7.掌握古代日本工艺美术的审美特质。
第二节 陶瓷工艺
一、上古时期 (一)绳纹式陶器 ·绳纹式陶器最能够代表日本上古文明的艺术特色,它不 但数量极多,而且种类和样式异常丰富。 ·绳纹文化时代一般分为早、前、中、后、晚5个时期。 ·早期的陶器底部有尖形的、圆形的。器壁上用篦尖刻画 出精美的纹样,或用绳子缠在器壁上后滚动器物,或用贝 壳押印成奇特的装饰纹样,同时,调整器物的形制。这样 的纹样被称为“押型纹”“捻绳纹”“贝壳纹”。这些都 不是有意识做出的纹样效果。 ·但是这个时期开始至下一个时期前期,纹样便是有意识 行为的结果了。用施纹器具精心加工,出现了很多用竹管 等做成的专用于装饰纹样的工具。口缘部分呈波形等各种 有变化的形态。 ·到了中期,这种倾向达到高潮,表现为用黏土做的“绳 子”隆起的纹饰,而且器皿厚而大,口缘的波形纹也变得 像大型的把手一样,充满着力度和量感。
(三)埴轮 ·埴轮在日本各地均有发现,其中数量和式样最多的是关 东地区,这说明,远离都城而草木茂盛的农村是工匠们随 心所欲地制作埴轮的好地方。埴轮按其形制和风格特征可 分为“圆筒埴轮”和“形象埴轮”两大类型。 ·圆筒埴轮的基本特征是器物上下呈圆筒状,类似器座, 是一种抽象性很强的陶塑纪念物,作为丧葬用品。另有类 似壶形上端敞口呈牵牛花状的埴轮,也颇具特色。 ·形象埴轮的形制非常丰富,以表现与人们生活有直接关 系的内容为其特征,是一种具象性很强的陶制纪念物。形 象埴轮包括模拟住宅、仓库等形状的“房屋埴轮”,模拟 战争中的盾、箭袋、甲胄,生活中的扇子、杯子,甚至船 等物品和器具形象的“器物埴轮”,模拟武士、农夫、巫 师等人物形象的“人物埴轮”(图 5-2),以及模拟与人类 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动物形象的“动物埴轮”等4种类 别。

外国工艺美术

外国工艺美术
导论第一章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第二章古代埃及工艺美术第三章古代两河流域工艺美术第四章古代波斯工艺美术第五章古代印度工艺美术第六章古代地中海区域工艺美术第七章古代希腊工艺美术第八章埃特鲁里亚与古代罗马工艺美术第九章伊斯兰工艺美术第十章古代日本工艺美术第十一章古代非洲工艺美术第十二章古代美洲工艺美术第十三章古代大洋洲工艺美术崇尚庄重典雅带有复古意趣的艺术风格
1、约5万年前,除了原始的石斧之外,还有尖状器、刮削器的出现,此期称为“中期旧石器时代”。
2、大约在5万年至1.5万年之前的“晚期旧石器时代”,人们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图腾”崇拜。
3、至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这意味着农牧业的出现。5000年至3000年之前之一阶段称为“金石并用时代”。
罗马式工艺美术1发展于11世纪,成熟于12世纪上半期它首先出现于法国然后遍及所有不受拜占庭艺术影响的欧洲国家.2金属工艺的制作风格主要是以平面化自由化处理形象占主
导地位3罗马式家具的主要特色是素朴无华的装饰风格.它们大多以薄木雕刻作为装饰手法并且延续了古代家具的某些风格.4纺织工艺,主要作品是在贵族的府邸与教堂中悬挂的壁毯,无论在技术还是数量和规模上,这一时期的欧洲纺织工业都有巨大的发展.代表作:贝叶挂毯.罗可可形成的生产时间、背景、风格艺术特征、形成因素或原因:
现代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1、传统风格——现在人使用现代材料,表现传统工艺美术的造型与装饰风格,追求怀旧情思和复古意趣。2、装饰风格——强调工艺美术作品的装饰功能,忽略材质肌理的展现,但实用功能依然占有主要比重。3、现在风格——强调工艺美术作品的材质肌理本身的美感效果,同时考虑到实用功能,但忽略装饰性的表现。4、前卫风格——无视工艺美术作品的实用功能,强调单纯的“美”和“刺激”,强调“视觉冲击力”和工艺家个性的表现,有意改变作品材质肌理的感觉。

外国工艺美术史全

外国工艺美术史全

古代埃及的工艺美术一.《纳美尔王石板》是埃及早期石工艺的最高典范,是一种理想的奉献用品或纪念物。

它为以后埃及艺术的象征性与叙事性结合,为人物造型的稳定感、排比式和正身侧面律等基本法则,确定了最早的范式。

它是已发现的化妆石板中最著名的,是一块高64厘米的罐形岩石板,两面都以浮雕形式表现和歌颂了纳美尔王统一上下埃及的功绩。

石板的正面有两个画面,上面的大画面是纳美尔王在神鸟的俯视下,惩处抓获的俘虏;下面的小画面是两个落荒而逃的敌人。

石板的背面有三层画面,上层是欢庆胜利的场面,高大的纳美尔王威风凛凛地站在那里,背后有一个是从给他提着鞋,前面的将士高举着神鸟欢庆胜利,敌人的尸体就摆在面前,他们被砍下的头颅夹在两腿之间。

中层画面是两个造型奇特、回首交织的狮子长颈怪兽。

雄狮在古埃及既代表国王的威严和权力又代表埃及国家的与民族。

画中两只怪兽颈部交缠,据推测可能象征上下埃及的统一。

下层画面中,代表纳美尔力量的牧牛用脚践踏敌人,用坚硬的牛角攻破敌人的城堡。

二.金字塔金字塔建筑及群像雕刻是古王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雕刻,以其为代表的法老墓最能反映出古埃及人的建筑技术的成就。

金字塔是一种方底尖顶的石砌建筑物,规模宏大,从四面观看都成等腰三角形,类似汉语的“金”字。

由于石料的充足和法老对来世的追求而建。

公元前1550年,其建造基本停止。

最早的金字塔是第三王朝左赛王时期在萨卡拉墓地建造的由设计师伊姆霍特普设计的阶梯形金字塔,这座金字塔的建造标志着古埃及建筑史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首次采用了以石料为建造材料的建筑形式。

现在最著名的金字塔式胡夫、哈夫拉和门卡乌拉在开罗附近吉萨修建的三座金字塔,其中以胡夫金字塔最为壮丽。

三.方尖碑出现时间:中王国时期出现原因:随着太阳神崇拜的发展,神庙建筑逐渐兴盛起来,庙宇入口两侧的方尖碑是这一时期石工艺的代表作品。

这类方尖碑通常使用一整块石头凿成,上面刻有国王的名字和封号。

方尖碑的底座是正方形,碑体渐上渐窄,到顶部呈锥形,形状似一把朝天的宝剑。

06日本古代工艺美术

06日本古代工艺美术

(一)上古时期工艺美术(前80世纪至公元6世纪)
• 绳纹文化、弥生文化、古坟时代
• 绳纹文化时期受外来影响较小,最能代表日本上古 文明的特征
• 造型装饰呈现单一的民族风格:静穆、神秘、宗教 性、自然性
• 陶工艺、漆工艺、金属工艺
• 陶工艺
绳纹文化时期:绳纹式陶器 早、前期--尖、圆底,蓖尖刻画、绳缠、贝壳压印饰 中期----器形厚重、堆砌隆起绳子纹、把手以纹饰 后期----平面化装饰,韵律感强 晚期----有了红色绘料的装饰手法,分精、粗制品 弥生文化时期:陶轮生产、竹刮刀、尖状工具刻画纹
• “和”的思想(日本人的团队精神)
• “和”指“和睦”“协调”,既包括人与人之间团结协 作的精神,又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日本,“和”的传统 由来已久,神道教的经典《日本书纪》中就记载着八百万 神,居住在高天原上,他们各司其职,相处和睦,灾难来临时, 团结协作,共同渡过难关。

神道相信上界的神灵、人类和大自然都是一个统
江户时代
公元17世纪初~公元19世纪后半 清
近代 明治维新
公元19世纪后半~公元20世纪中 清晚~民国
四、工艺美术分期
• 上古文明时期:绳纹文化、弥生文化、古坟时代 • 唐风时期:飞鸟时代、白凤时代、奈良时代 • 和风时期:平安时代 • 幕府时期:镰仓时代 室町时代 桃山时代 • 市民美术时期: 江户时代
古代日本工艺美术
一、地理位置 自然环境
亚洲东端的岛国 由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和1000多个 小岛组成
• 地理环境与日本人的自然观
日本列岛四面环海,境内青山层峦叠翠,众多的湖、 溪、河、川点缀其中,但是火山、海啸、地震等频发。 环境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其一,纤细敏感、认真细致。岛国环境使日本人多 接触小规模景物,他们也乐于以纤丽纤小作为其审美 的旨趣,强调“悟”性、“以小见大”、“于细微之 处见功夫”。

日本古代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

日本古代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

公元3世纪~6世纪前半 公元6世纪中~7世纪中
公元7世纪中~8世纪末
三国~南朝 北朝~唐

公元8世纪末~12世纪末 唐~南宋 公元12世纪末~14世纪前半 南宋~元 公元14世纪前半~16世纪后半 元~明 公元16世纪后半~17世纪初 公元17世纪初~19世纪后半 明 清
近代
公元19世纪后半~20世纪中
古代日本工艺美术&现代设计
张夫也 2018-03-21
古 代 日 本 工 艺 美 术
概 述
日本
是亚洲东端的岛国 由本州、四国、九 州、北海道四大岛 和1000多个小岛组 成 古称“八大洲岛”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 自然环境 对人们的生活习性 和思想情感以及日 本工艺文化的特质, 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日本国家名称的演变:
江户时代
普通服装中的“小袖”(窄袖便服)得到了很大发展
着物(Kimono,和服)的服装形式
成为日本最为普及并最具代表性的服装
绀缩缅地蛇笼樱树纹小袖 江户时代
白缩缅地贺茂竞马纹小袖 江户时代
寿乐文字织物 江户时代
友禅染
友禅染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染色工艺之一,色染前多 以米或糊作为防染剂,在布面上糊置防染印花,印染 后再用水将防染剂冲掉,最后形成细腻缤纷的色彩效 果。 可用于染制和服、外衣、短外褂甚至挂幅等物品。 因工艺及需求不同 糊置时有以细笔精致描绘线条,被称为“手描友禅”; 也有用型纸防染的“型友禅”。
(1)由朝鲜海峡而来的汉人和朝鲜人
(2)由鞑靼海峡入岛的通古斯人(西伯利亚与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 (3)顺太平洋暖流沿琉球群岛北上的东南亚马来人和中国长江 下游的古代吴越人
宗教
(一) 神道教(神教、日本教)
由日本民族原始宗教发展而来,最初以万物有灵 和祖先崇拜为主要内容。

古代日本の工艺美术 ppt课件

古代日本の工艺美术 ppt课件
弥生时代是由狩猎、采集的经济向生产经济发展的时期,于是陶器 制作进而向着定型化的生产方向发展。
(三)埴轮
埴轮是古坟的附属物,是贵族阶层的东西,但制作埴轮的作者大都
是社会底层的人。这些无名创作者大概从属于一个叫做“土师部”的集
团,平时他们作为农民,绝不会进入艺术家的部类,这样就有可能生产 如此朴素的艺术作品。
大阪出土
日本竹内厅藏 古坟时代五世纪女子头像 其眼、眉、鼻、嘴、脸型皆描摹生动写实
古代日本工艺美术
—— 专题调查报告
探究目标
• 体会日本工艺美术丰富多彩的形式以及独 特的艺术风格,理解其在世界工艺美术中 的重要位置
• 欣赏并体会做为东方工艺文化的典型代表 之一的日本工艺美术所体现的东方民族特 有的审美观念
日本
关于日本
• 地理环境
日本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 的群岛国家,比邻全世界最大的洲——亚洲, 环绕全世界最大的洋——太平洋。它最初与 亚洲大陆连在一起,大约30~40万年由于地 球板块的移动而与大陆游离开。至今,它 由本州、九州、四国、北海道4个大岛和 3900多个小岛组成,领陆面积只有377380 平方公里,为欧洲或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 但是由于其领陆所跨经纬度是领陆面积相
关于日本
• 文化环境
日本文化绝少过分夸张和强烈 的表露,而是倾心于一芥小草、一片树叶、 一朵无名花、一颗碎石,让人从中慢慢体 会浓郁和细腻的人情。恰恰在日语中,浓 郁和细腻是一个词,这在各国语言中极其 罕见。日本美术有时以片山独枝寓意万里 盛景,鸟语花香暗示四季变迁,枯淡山水 象征峰峦苍翠、流水淙淙。它注重内在的 含蓄甚于外露的辉煌,追求洗练的高雅甚
关于日本
• 宗教信仰
日本的主要宗教有神道、佛 教、基督教。神道是从日本民族的生活体 验中产生和培育起来的发端于原始时代的 自然宗教,但也受到了佛教、儒教的影响。

外国工艺美术史总结重点讲义资料

外国工艺美术史总结重点讲义资料

外国工艺美术史总结重点讲义资料外国工艺美术史古代埃及工艺美术陶工艺:王朝前的新石器时期多为黑胎粗陶,造型都为模仿草篮和植物形态。

此外,尚有各种薄胎细陶问世,其中以一种被称为黑顶陶器的制品最具代表性。

所谓黑顶陶器:就是在整个土红色的器物上部或顶部施以黑色的釉泥,形成黑红两色的对比效果的陶器品。

这类陶器造型异常单纯,器形外部线条自然流畅。

之后陶艺多以泥灰为主要原料,并出现利用陶轮制作的陶器。

前一阶段的黑顶陶器逐渐衰退,彩绘陶器出现并兴起。

这时的陶器受西亚风格的影响。

纹样结构都形成一定格式鳄鱼纹彩陶钵:在土红色的器壁上用白土绘以图案化的动物纹,口缘部分是交叉的白色线条组成的装饰带,在中间的鳄鱼与河马的表现手法亦相当精炼。

鳄鱼身上布满交叉线条,大概是表现鳄鱼身上的硬磷。

它与口缘部的交叉线装饰带形成统一而和谐的整体,富有形式美感。

这种构思与表现也许受到了做为渔猎生活不可或缺的渔网的启示。

玻璃工艺:沙芯法:即首先由混有黏土及多量沙质的粗糙物质做成容器的内部形态,并由金属棒的一端撑起来再浸入装有选作底色用的玻璃容器的“坩埚”中旋转,使之附上一层厚度相同的玻璃层。

在这种附着的玻璃外壳尚未冷却之际,便贴上保持半流动状态的、拉长的各种彩色的长条形状的玻璃层。

进而使用尖形的工具或梳子般的工具重新在容器的表面上刻画,形成独特的波状纹样。

冷却之后,再把颗粒状的内部沙土从容器中掏出来。

源于埃及,发展于希腊,色彩对比强烈,不透明,技术容易掌握,但操作过程繁复.-----玻璃鱼形容器为代表古代两河流域工艺美术史陶工艺两河流域北部的“尼尼微式”陶工艺十分兴盛,这是因为在尼尼微遗址挖掘出一批造型薄巧、做工精细的小型容器而得名。

之后其他遗址出土的同类陶器也沿袭了这一称谓,这类彩纹陶器有个显著的特征,即装饰纹样几乎布满整个器壁,其成型方法普遍采用轮制。

造型配有耳、把等附件。

其形制多为高脚,偶有高足的壶。

器身施挂白色化妆土,并以鲜艳的紫红色描绘几何纹、飞鸟以及其他变形的动物纹样,装饰结构极为严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弥生式陶器 弥生式陶器与绳纹式陶器 相比,烧成温度较高、呈 色为赤褐色的较多。形制 以罐形、瓮形为主,尚有 很多高杯形的陶器。已有 很多造型严整的陶器出现, 说明此时已开始使用陶轮。 装饰方面用竹刮刀和梳子 状的工具刻画的纹样较多, 像绳纹式陶器那样立体感 很强的器皿尚不多见(图 5-1)。
第五章 古代日本工艺美术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日本发展的概况。 2.掌握古代日本陶瓷工艺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作品。 3.掌握古代日本漆器工艺的基本状况,尤其是莳绘工艺 的发展、特色及代表作品和人物。 4.掌握古代日本金属工艺发展的基本线索。 5.掌握古代日本染织工艺的基本状况和代表作品。 6.了解古代日本工艺美术与佛教文化的关系。 7.掌握古代日本工艺美术的审美特质。
(四)土师器与须惠器 ·到了古坟时代,随着社会结构 的变化,出现了拥有专业技术的 “部民”(日本古时的奴隶), 陶工艺中的实用品“土师器”的 生产开始了。与此同时,以高温 烧造的“须惠器”的烧成技法也 由朝鲜传来。 ·土师器是继承弥生式陶器传统 的类型,在日本全国被定型化并 大量生产,因而逐渐丧失了个性 的表现。 ·须惠器是实用性很强的陶艺作 品,在罐、高杯等上面常有人物、 动物等形象,高度一般为40~50 厘米,是很有分量的器皿,与土 师器的风格迥异。(图 5-3)这 个传统被奈良、平安时代的陶器 继承和发扬,而土师器却在神社 的陶器中留存着一线发展生机。
第二节 陶瓷工艺
一、上古时期 (一)绳纹式陶器 ·绳纹式陶器最能够代表日本上古文明的艺术特色,它不 但数量极多,而且种类和样式异常丰富。 ·绳纹文化时代一般分为早、前、中、后、晚5个时期。 ·早期的陶器底部有尖形的、圆形的。器壁上用篦尖刻画 出精美的纹样,或用绳子缠在器壁上后滚动器物,或用贝 壳押印成奇特的装饰纹样,同时,调整器物的形制。这样 的纹样被称为“押型纹”“捻绳纹”“贝壳纹”。这些都 不是有意识做出的纹样效果。 ·但是这个时期开始至下一个时期前期,纹样便是有意识 行为的结果了。用施纹器具精心加工,出现了很多用竹管 等做成的专用于装饰纹样的工具。口缘部分呈波形等各种 有变化的形态。 ·到了中期,这种倾向达到高潮,表现为用黏土做的“绳 子”隆起的纹饰,而且器皿厚而大,口缘的波形纹也变得 像大型的把手一样,充满着力度和量感。
第一节 概 述
• 日本是亚洲东端的岛国,由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 大岛和一千多个小岛组成。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对人们的生活习性和思想情感以及日本工艺文化的特质, 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 日本的上古文明在已发现的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及 文物中得以证实。在新石器遗址中出土大量绳纹式的陶器, 还有石斧、石镞、石锥以及骨针、骨钩等制品,其时代约 为公元前6000年至前250年,被称为“绳纹文化时期”。 此外,还发现土室群、“贝冢”及女性土偶,可以推测约 为母系氏族社会时代。
• 16世纪末,欧洲的文化和经济势力伴随着基督教渗入日本。 为了抵御外来势力的影响,于17世纪初开始的“德川幕府” (亦称江户幕府,1603—1867),在实行“锁国政策” 的同时,又将武士独裁的“幕府”改为由武士、商人、工 匠、农民等若干阶层组成的联合政体,以适应日本社会内 部的新形势。这一举措,大大促进了日本经济和文化艺术 的繁荣。
• 自公元前2世纪起,绳纹文化开始为“弥生文化”所代替。 • 一般认为,公元3世纪到7世纪前期是日本的奴隶制时代。
这期间出现了日本考古学上称为“古坟时代”的阶段。 • 6世纪至7世纪,是日本历史上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 • 8 世纪初,奈良成为都城,日本历史便进入了“奈良时代”
(708—781)。
• 随着都城于 8 世纪末迁往平安,日本便开始了“平安时代” (794—1185)的历史。
二、奈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镰仓时代
• 奈良时代出现了类似“唐三彩”的陶器,正仓院藏有一批 “彩陶”,皆属此类。这些陶器都是作为宫廷、寺院等特 殊场所的用品,所以一般情况下,土师器及须惠器仍然是 普通民众所使用的器具。
• 历史虽已进入平安时代,但陶瓷工艺发展的主流并未发生 变化。悉心观察此时的陶器,较之以往,其器型发生了一 些变化,并出现了陶艺特有的造型语言的萌芽。与此同时, 釉料的使用技术,特别是灰釉陶的进步十分显著,其中, 在器壁上刻画的秋草纹样等,线条明丽而生动,与其他工 艺一道显示出平安时代的特征。
(三)埴轮 ·埴轮在日本各地均有发现,其中数量和式样最多的是关 东地区,这说明,远离都城而草木茂盛的农村是工匠们随 心所欲地制作埴轮的好地方。埴轮按其形制和风格特征可 分为“圆筒埴轮”和“形象埴轮”两大类型。 ·圆筒埴轮的基本特征是器物上下呈圆筒状,类似器座, 是一种抽象性很强的陶塑纪念物,作为丧葬用品。另有类 似壶形上端敞口呈牵牛花状的埴轮,也颇具特色。 ·形象埴轮的形制非常丰富,以表现与人们生活有直接关 系的内容为其特征,是一种具象性很强的陶制纪念物。形 象埴轮包括模拟住宅、仓库等形状的“房屋埴轮”,模拟 战争中的盾、箭袋、甲胄,生活中的扇子、杯子,甚至船 等物品和器具形象的“器物埴轮”,模拟武士、农夫、巫 师等人物形象的“人物埴轮”(图 5-2),以及模拟与人类 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动物形象的“动物埴轮”等4种类 别。
·到了绳纹文化后期,陶器纹饰转向了平面的表现,这时 的表现特征是施纹方法以磨削手法为主,就是将器壁上绳 纹的一部分磨削而形成纹样带。与此同时,器型开始小型 化,陶瓶形、香炉形等陶器样式多了起来。明丽而充满韵 律感的纹样发展趋势, ·至晚期时达到了极致。这时,出现了有红色涂料的装饰 手法,且能看出精制品和粗制器的区别。总之,这个时期 已经能够制作出相当完美的陶器工艺品了。
• 由于封建势力的割据,阶级矛盾日趋激烈,与此同时,欧 美诸发达国家开始对日本施加压力,要求与其通商, 1867年德川幕府灭亡,明治天皇登基,日本进入了“明 治维新”时期。这位开明的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富国强 民的改革政策和有力措施,使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 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掀开了日本历史崭新的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