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对水文的影响及水文站网的布设与发展方向

合集下载

《2024年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现状与未来》范文

《2024年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现状与未来》范文

《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现状与未来》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水文问题日益突出,对水文模型的研究和开发变得尤为重要。

分布式水文模型作为当前水文研究的热点,其能够更精细地描述流域内水文过程的时空变化,为水资源管理、洪水预报、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重点探讨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二、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现状1. 模型发展历程分布式水文模型起源于20世纪后期,经历了从集中式模型到分布式模型的转变。

早期集中式模型将整个流域视为一个整体,难以反映流域内不同地区的异质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分布式水文模型得以快速发展,该模型考虑了流域内地理、气候、土壤等多方面的因素,具有更高的模拟精度。

2. 模型应用领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广泛应用于水资源管理、洪水预报、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通过模拟流域内水文的时空变化,为水资源分配和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在洪水预报方面,分布式水文模型能够提供更精确的预报结果,为防洪减灾提供支持。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分布式水文模型有助于评估人类活动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模型技术特点分布式水文模型具有以下技术特点:一是空间分布性,模型将流域划分为多个子流域或栅格,考虑了流域内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异质性;二是物理机制明确,模型基于水流运动的物理规律,能够更准确地描述水文过程;三是可扩展性强,模型可以方便地与其他模型进行耦合,提高模拟精度。

三、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未来1. 模型精细化发展未来,分布式水文模型将进一步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一方面,模型将更加关注流域内不同地区的异质性,提高模拟的时空精度;另一方面,模型将考虑更多的物理过程和影响因素,如地下水流动、植被蒸腾等,以提高模拟的准确性。

2. 模型智能化发展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分布式水文模型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通过集成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实现模型的自动校准和优化,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热污染和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工业冷却水和工程残土、垃圾及疏浚泥等。前者入海后能提高局部海区的水温,使溶解氧的含量降低 ,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甚至使生物群落发生改变;后者可破坏海滨环境和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
海洋污染
由于人类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大气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如CO2 CH4 CFC8 等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改变地球大气系统辐射平衡而引起的气温升高、全球性降水增加、蒸发加大和水循环的加快以及区域水循环变化。这种变化的时间尺度可持续几十年到几百年.
河流污染
不同湖泊类型的主要特征
特征
穷营养湖泊
富营养湖泊
湖的形态
深、湖岸陡
浅、湖岸较平缓
水色
淡、呈蓝色
浓、程绿蓝绿和黄色
透明度


溶解氧
浓度高
昼夜相差悬殊
营养物
N<0.3mg/L P<0.03mg/L
N>0.3mg/L P>0.03mg/L
生物群落
种类多、数量少,主要是硅藻,贝壳动物。
种类少、数量多,主要是蓝藻,一般缺乏底栖生物。
石油及其产品。
金属和酸、碱。包括铬、锰、铁、铜、锌、银、镉 、锑 、汞 、铅等金属,磷、砷等非金属,以及酸和碱等。它们直接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和影响其利用价值。
农药。主要由径流带入海洋。对海洋生物有危害。
放射性物质。主要来自核爆炸、核工业或核舰艇的排污。
有机废液和生活污水。由径流带入海洋。极严重的可形成赤潮。
环境污染而恶化水质,影响水循环的蒸散过程。另一方面,由于水中重金属离子含量增加,密度增大,也会影响到蒸发。
改变地面及植被状况,而影响大气降水到达地面的分配。如修筑水库.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面积的植被破坏,导致地区性气候向干旱化方向发展,直到形成荒漠。

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与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与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与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马松根;张松吉;黄海龙
【期刊名称】《区域治理》
【年(卷),期】2024()1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与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了保护与可持续管理策略。

在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方面,涵盖了农业、工业和城市用水的影响及其管理策略。

同时,研究也关注了水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农业与农村污染、工业排放和城市污水排放,以及相关的治理技术和政策。

此外,本研究还考察了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循环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特别关注森林砍伐和城市扩张所带来的影响。

同时,也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水文循环和生态系统的交互作用,包括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和极端天气事件对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性,探讨了水资源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的可持续性策略,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这些保护与可持续管理策略对于确保水文循环的平衡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3页(P0146-0148)
【作者】马松根;张松吉;黄海龙
【作者单位】河南省驻马店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71.1
【相关文献】
1.人类活动对南极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2.焉耆盆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
3.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厘定研究
4.长江中下游流域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5.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南方红壤丘陵区森林生态系统影响模拟研究——以江西泰和县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清洁生产技术在工业中应用
清洁生产技术概述
清洁生产技术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技术、工 艺和设备,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废弃物排放。
清洁生产技术应用领域
清洁生产技术在化工、冶金、造纸、印染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有 效降低了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清洁生产技术推广措施
政府应加大对清洁生产技术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 术,同时加强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
加强污染源控制,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恢复和保护水生态环境。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 续利用。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水资源挑战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
03 城市化进程对水循环影响
城市化进程加速水循环
1 2
城市化增加不透水面积
07 总结与展望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总结
水资源开发与利用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通过修建水库、调水工程等手段对水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 改变了水循环的自然过程。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中,不透水面积增加、绿地减少,导致地表径 流增加、地下水位下降,影响城市水循环过程。
工业污染与排放
随着城市扩张,大量自然地表被建筑物、道路等 不透水表面替代,减少雨水下渗,加速地表径流 形成。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区域温度高于周边地区,导致大气对流增强, 促进云层和降水形成,进一步影响水循环过程。
3
人为排放热量和水分
城市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大量废热和废水,排放 到大气和地表水体中,对水循环产生影响。
城市化导致水文环境变化
水污染严重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水体污染,影响水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 大量的农药、化肥除被
农作物吸收、挥发、分
解之外,大部分残留在

农田的土壤和水中,随

农田排水和地表径流进

入水体,造成危害。


农田排水实际上是非点 源(面源)污染。天然水
体中的有机物、植物营
养物(如氮、磷等)、农
药等,主要来源于农田
排水。
城市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一般呈弱碱
他 性,pH约为7.2- -7.8。
森林能防止土壤侵蚀。流经林区的河流通常含沙量低,水质好。 森林砍伐后河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沙量、有机物等增加
人类活动对水质的影响
污染物来源
水质恶化特点
对地下水的影响
水体污染
人类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和能量引入水体的生产或生活活动,使水体水质变坏,降低了水 体的使用价值。 污染物质
引起天然水体水质恶化的物质,称为污染物质。 根据污染物的来源和排放方式,分为:
发电量占埃及全国的一半,甚至可向邻国输出
电力。
水库上游淤积的大量泥沙(每年6千万方)在水库入 口处形成了三角州,水库兴建后不久,其有效库 容明显下降。
大坝工程造成了沿河流域可耕地的土质肥力持续 下降。为保证农业生产,开始大量使用化肥,每 年多花费上亿美元。
修建大坝导致土壤盐碱化。由于盐碱化,2/3的 新开垦农田丧失,抵消了3/4的灌溉农田产量。
02 农业水文效应
坝上游库区水位由高流速逐渐减缓,泥沙淤积, 水体由河流变成了人工湖泊,水的流动状态改为 波浪
下游河流径流完全在人为的控制之中,下游河道 中的径流几乎完全失去了洪峰。坝下游清水下泄, 常使河床发生冲刷
大水库周围气温变得冬暖夏凉

人类活动对洪水预报影响分析及防洪调度研究

人类活动对洪水预报影响分析及防洪调度研究

人类活动对水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利工程的调度运行 可能导致河流水位的波动;二是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如森林砍伐、植被破坏等, 都会降低地面水分蒸发的速度,增加降雨时间,导致水位上升;三是人类活动造 成的地质变化,如地下水过度开采或岩溶塌陷等,都可能引发地下水位下降,进 而导致地面沉降和洪水预测偏差。
人类活动对洪水预报影响分析 及防洪调度研究
目录
01 一、人类活动对洪水 预报的影响分析
02 二、防洪调度研究
03 三、研究方法
04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05 五、结论与展望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洪水灾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严 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因此,研究人类活动对洪水预报 的影响及防洪调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从人类活动对洪水预报的影响 和防洪调度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为提高洪水预报准确性和防洪调度效果 提供参考。
2、智能防洪调度模型
智能防洪调度模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深度学习和模式识 别,实现洪水预报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其优点是可以处理大量数据,并充分考虑 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提高洪水预报的准确性。但缺点是技术要求较高,且在某些 情况下仍可能受到数据质量和模型复杂度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和数学建模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首先通 过文献调研了解人类活动对洪水预报及防洪调度的影响机制;其次通过案例分析, 梳理出现有防洪调度模型的优缺点;最后通过数学建模,探究提高洪水预报准确 性和防洪调度效果的方法。
3、人类活动对水质的影响
人类活动也会对水质产生影响。例如,农业活动中的化肥和农药使用、工业 废水排放等,都会导致水质恶化,影响洪水预报模型的数据采集和解析。此外, 水坝等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可能会改变水流的自然路径,影响水质。

中国水文发展概况及未来水文事业发展方向分析

中国水文发展概况及未来水文事业发展方向分析

中国水文发展概况及未来水文事业发展方向分析水文事业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国已建成各类水文站点多处,形成包括水位、流量、雨量、水质、地下水、蒸发、泥沙等项目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水文站网。

一、水文统计1、数量基本水文站为探索水文基本规律,满足水文分析计算、水文预报、水资源评价及环境监测等多方面需要,经统一规划而设立,并进行长期连续观测的水文测站。

2020年,国家基本水文站数量3265处,较上年增加55处;其中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179处,山东省水文局157处,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154处。

专用水文站为特定目的而设立,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基本水文站功能的水文测站。

2020年,我国专用水文站数量4492处,较上年增加57处;其中山东省水文局330处,安徽省水文局296处,贵州省水文水资源局269处。

水位站是是水文站按照测验项目分类的一种。

水位站整机功耗小,可全程跟踪记录与监测数据。

2020年,我国水位站数量16068处,较上年增加774处;其中浙江省水文管理中心4762处,福建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2025处,湖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1366处。

雨量站是指在选定的固定观测场使用雨量计进行降水量观测的水文测站。

2020年,我国雨量站数量53392处,较上年减少516处;其中重庆市水文监测总站4528处,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3953处,广西壮族自治区水文中心3503处。

2020年,我国地下水站数量27448处,较上年增加1428处;其中河北省水文勘测研究中心3732处,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总站3118处,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2624处,内蒙古自治区水文水资源中心2541处,山东省水文局2292处。

水质站是进行水环境监测采样和现场测定,定期收集和提供水质、水量等水环境资料的基本单元;为掌握水质动态收集和积累水质基本资料而设置的测站。

2020年,我国水质站(地表水)数量10962处,较上年减少1750处;其中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2451处,广东省水文局640处,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534处。

承德市水文站网优化调整浅析

承德市水文站网优化调整浅析

承德市水文站网优化调整浅析摘要:水文是水利的尖兵,在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规划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对承德市目前水文站网现状进行了分析,根据近年来社会发展对水文事业提出的新要求,提出水文站网优化调整的建议,为社会发展做好服务工作,以利于承德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文站网优化调整城市水文:TV212.2:A引言水文站网是水文工作服务于社会的基础,是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水文站网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测站的实际情况不断加以补充和调整,以不断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对水文资料的要求。

1水文站网现状及存在问题1.1水文站网现状承德市地处京津上游,是京津的重要水源地,位于北纬40°12′至42°40′,东经115°54′至119°15′之间,跨度南北长284km,东西长286km,面积39789km2。

承德市河流分属三个流域,即滦河流域、潮白蓟运河流域和辽河流域。

承德市境内现有水文站23处,降水量观测站152处,蒸发量观测站10处,雨量报汛站59处,地表水水质监测站31处,地下水水质监测站30处,地下水观测井16处,地下水开采量监测井3处,土壤墒情监测站10处。

1.2存在问题1.2.1水文站网密度1730km2/站,尚未达到世界气象组织容许最低站网密度要求,水文站网结构不合理,辽河流域无流量、降水量观测站点,滦河流域、潮白蓟运河流域许多支流无出入境流量控制站点;地下水观测井网密度0.04眼/102km2,远远低于《地下水监测规范》井网布设密度要求,且大部分未使用国家高程基准。

1.2.2受人类活动和水利工程影响,部分站点已失去水资源评价、管理和规划设计功能,部分水文站已达到设站目的,应该予以调整。

1.2.3部分中型水库未设立水文观测设施,所有大、中型水库无入库沙量监测站点。

1.2.4城市水文工作进展缓慢,影响城市防洪和水环境改善。

2站网优化调整的可行性分析2.12007年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进行了站网普查,评价了站网功能,为站网优化调整提供了理论基础,经分析,除宽城、兴隆、蓝旗营、平泉、龙窝、黄酒馆、庙梁、九拨子站以外,其余区域代表站和小河站设站年限已达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活动对水文的影响及水文站网的布设与发展方向
庞雷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强烈的、日新月异的人类活动的作用,改变了原有河道水文的自然规律,导致分析出来的水文规律失真。

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水文规律的影响,提出水利化后水文站网的布设原则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人类活动水文影响站网布设
在水文学中,人类活动主要是指人类从事建造水利工程、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和影响气候条件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由于洪水是气候条件(主要指降雨特性)和下垫面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而人类活动会使气候条件和下垫面条件发生一定的改变,因此,人类活动必将对洪水产生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影响。

下垫面条件的改变不仅会通过影响流域的下渗、蒸发等过程和流域蓄水量的变化,来影响流域的产流量和产流过程,而且会通过影响流域的地形、地貌条件和水系、河道条件,来影响流域汇流过程。

这里的气候条件变化不是指其自然的变化,而是指人类活动可能造成的地球上能量分布和水文循环时空变化而导致的气候条件改变。

它主要表现为通过影响流域的降雨、蒸发等时空分布来影响流域洪水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经典水文学主要是通过对各种水文气象要素的观测,积累资料,来探求流域洪水形成和变化规律的。

一旦下垫面条件或气候条件因受人类活动影响而发生了改变,以往积累的观测资料就不能说明改变了下垫面和气候条件以后的流域洪水的形成和变化规律,改变了水文的自然规律,破坏了原有水文资料的一致性和代表性,从而使分析出来的水文现象发生异化,而无法显示真正的水文规律。

如何从受人类活
动影响的水文资料中分析出水文的自然规律,是水文工作者需要研究解决的难题。

1人类活动对水文规律的影响
1.1 水库蓄水工程对河道洪水的影响
建库以后,一般入库洪峰流量比原河道洪峰流量偏大,峰现时
间提前。

对下游河道洪峰流量却有不同程度的削减,在中小洪水时,这种作用较为明显。

1.2水库及配套工程对年径流的影响
1.2.1建库后入库年径流的变化。

由于蓄水后,增大了自由水面,增加了水面蒸发量,再加上库区渗漏水量及灌溉用水损失量,因此,用水库观测资料推求的月、年径流量要比原河道径流量偏小。

1.2.2对下游河道年径流量的影响。

由于水库本身的水量蒸发、渗漏损失和水库调节用水等,使下游河道年径流量明显减少。

1.3引水、用水对径流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农业用水、城市用水和生态用水等不断增加,流域内与跨流域引水等,它们随时随地改变着河道的观测径流量,改变了原有河道的产、汇流规律和径流量,给资料还原带来极大的困难。

1.4抽取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降低对地面径流的影响
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降低,有的地方形成大范围的漏斗区,使土壤非饱和带大幅度增加,土壤蓄水容量随之大增,造成地面产流减少。

1.5城市化加大洪水强度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如平整土地,建造房屋、硬化道路,大量修建地下排水管道等,从而大大增加不透水面积,减少雨水下渗,加快雨水沿地表的汇流和城市雨水的排泄等,使下垫面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造成洪峰流量增大,峰形变陡,地面径流增加。

2水利化对水文站代表性的影响
随着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水利化程度越来越大。

水文站的控制断面控制不住全部水量,实测资料失真,从而失去了代表性。

以陕西省为例:省境内已建成水库1050座,总库容40.51亿m3,省境内省属水文站78处,现受水利化影响的水文站已达44处,占基本站的57%,另外还有4处水文站将受已规划水利工程影响。

如黑河黑峪口水文站属国家重要水文站,由于上游金盆水库的影响,金盆水库有效库容占黑河多年年平均径流的34%,主要供给西安市城市用水,黑峪口水文站测到的仅是大坝的渗水和洪水期水库的放水;渭河林家村水文站属国家重要水文站,受上游宝鸡峡大坝影响,渠道年引水量在枯水年份占年径流量的60%左右;受下游汗江喜河电站的影响,石泉水文站现在变动回水影响范围内。

3水利化后水文站网的布设原则与发展方向
水文站网的规化技术,是根据客观的水文规律,考虑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确定水文测站合理布局、优化站网结构、探索资料移用方法的一门学科。

它的内容,不仅涉及水文工作的各个环节,而且联系
着社会与经济问题,是水文学科中较复杂的领域之一。

因而水文人常把水文站网规划,看作是水文事业的战略布局问题。

由于水利工程对水文规律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水文站网的战略布局,也应根据新的情况从新部署。

3.1把工程水文站纳入水文站网的组成部分
3.1.1发展工程水文站是解决工程影响的主要途径。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利工程将日益增多,完全保持自然状态的流域将越来越少,因此,过去那种单纯依靠河道水文站收集自然流域资料的布站方法必须改变。

要在受水利工程影响的河流上开展水文观测,收集水文资料,就必须建立工程水文站,并将其列为水文站网的组成部分。

分析表明:水利工程对水文站代表性的影响,是可以通过还原计算加以解决的,水库洪水过程还原误差一般不超过10~15%;次洪量和年径流还原误差一般不超过5~10%。

而要使资料还原,就必须建立工程水文站。

3.1.2发展工程水文站是最经济的布站方案。

水利工程中的水库、堰、闸、涵洞、电站等,这些建筑物本身都有良好的量水效能,通过观测水位、闸门开启高度和流量系数率定,再借助于工程有关资料,就可用水利学公式计算流量、径流资料。

在水利工程地区,发展工程水文站,补充健全水文站网,投资少、收效大,是站网建设发展的方向。

3.2基本站、辅助站、水文调查相结合的站群原则
3.2.1基本站。

基本站是骨干,起区域代表站作用,设在干流把
口断面上,控制主要水量,完全执行规范,资料刊入年鉴。

3.2.2辅助站。

当水利工程影响年径流量大于5~10%,单一水库Σf/F≥10%(Σf为水库总控制面积,F为测站断面集水面积)时,在基本站上游水利工程调节水量的位置设辅助站。

一般情况下可利用工程站作为辅助站,无工程站可利用时,可委托观测水位、巡测流量。

辅助站是与基本站配套的补充常年定位观测点,观测精度适当低于基本站,资料也刊入年鉴。

3.2.3水文调查。

当水利工程影响年径流量小于5%,单一水库Σf/F≦5~10%时,通过水文调查的方法,调查估算水量。

它是与基本站配套的定位观测点,观测精度适当低于辅助站。

3.2.4实验站。

用较少的、具有代表性的实验站来研究和预测由于现在和将来的水利设施对水文产生的影响。

根据外省区的一些经验,用基本站、辅助站、工程水文站、实验站、水文调查相结合的站群布设原则设站,解决受水利工程影响问题效果是明显的,也是今后水利化后水文站网的布设原则与发展方向。

(作者:陕西省水文局总工程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