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合集下载

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松柏镇中心学校262302我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体育专业教师少,农村家庭对体育课和体育锻炼认识的严重不足,影响到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锻炼认知。

学生经常、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针对调查,我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并不乐观。

作为初中的体育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作用,这种习惯的养成,不仅仅可以让学生的生活上更加的有规律,还可以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性格,这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体育锻炼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具体体现1.体育锻炼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观念和团结一致的优良作风。

现在的学生,一大部分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太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在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中很多项目是需要集体在合作的形势下才能完成的。

如三大球项目,虽然需要出众的个人能力,但更需要集体的配合和众人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

因此,在平常的体育训练和锻炼中,应该多进行一些集体配合的项目,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2.体育锻炼,能够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自制力,形成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

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

规则意识就是人们自觉遵守这些规范、准则的良好态度和自觉按章办事的行为习惯。

体育竞赛有着严格的纪律与规则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规则进行比赛,这有利于体育竞赛有着严格的纪律与规则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规则进行比赛,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自制力,帮助学生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形成良好的自律行为习惯。

3.体育锻炼能够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

在大部分农村学校,特别是我们学校,去年以前,用的都是土场地,学生都在外边上课和锻炼,一到刮风天气,满场地都是灰尘,学生都要迎风练习,冬天天冷,也要顶着寒冷,学生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坚持不下去的。

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摘要: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发挥着良好的作用,其不仅有益于学生间人际关系发展、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还有益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塑造。

因此,学校应以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为指导,科学制定教学体系,提升体育教师素养,在学校、社会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有效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该文从体育锻炼视角进行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以其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体育锻炼;行为习惯;智力发展;健康教育引言行为习惯除包含生理层面自动化的行为和动作,还包含人的思维和情感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靠后天的培养。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有助于个人的学习和生活,有助于个人取得成功,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

而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学生很多都沉迷于网络、游戏,形成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这种不良的学生活习惯和状态会对他们日后走向社会、参与工作带来恶劣的影响。

规范当前学生的行为习惯,通过体育锻炼对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有很强的助益作用,有益于学生树立目标、勇于挑战自我、具备不畏艰难和果断行事的意志和品质。

1.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现状分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特别注重培育学生健康体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体育锻炼是学校教学、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核心素养教育以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路径。

近年来,从教育部到地方政府,在开展中小学生体育教育、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广大教师、学生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显著增强,某种程度上来说,体育锻炼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提高学生个体的体育运动能力、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树立终身锻炼的观念等方面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然而,从调查研究结果来看,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并不够乐观,比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校不够重视、教师缺少对学生体育行为习惯的培养,从而导致出现了体育锻炼“被边缘化”的现象,这就对学生身体素质锻炼目标的实现造成了不利影响。

体育锻炼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体育锻炼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体育锻炼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体育锻炼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深远的活动。

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本文将从体育锻炼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的视角出发,探讨体育锻炼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一,体育锻炼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体育锻炼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预防疾病。

体育锻炼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其具备更强的耐力、速度、灵敏度和柔韧性。

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保障了学生在学习中不受身体疾病的困扰,更有利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

体育锻炼也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学生放松身心,缓解学习压力,减轻焦虑情绪,增加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体育锻炼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控能力,培养学生的坚韧意志和良好品质。

在竞技比赛中,学生需要经受一定的压力和挑战,这种锻炼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心态。

体育锻炼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团结,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体育活动中,学生需要携手合作,共同努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责任感。

体育锻炼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与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情感沟通能力。

这些都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体育锻炼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发挥体育锻炼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作用,教师和家长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

教师和家长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类体育锻炼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体育锻炼空间和丰富的体育锻炼资源。

教师还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推崇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体育教育对学生纪律的培养作用

体育教育对学生纪律的培养作用

体育教育对学生纪律的培养作用体育教育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对身体健康有益,同时也对学生纪律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探讨体育教育对学生纪律培养的作用,并分析其原因。

一、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纪律养成体育锻炼是培养学生纪律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如集体操、田径运动等,会培养他们从小事做起、坚持不懈的良好习惯。

在集体操和田径运动等团队项目中,学生需要与队友紧密配合、严格遵守规则。

这种团队合作精神和纪律要求将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们养成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

此外,体育锻炼还能培养学生的毅力和意志力。

例如,在长跑中,学生需要通过长时间坚持奋跑来提高耐力和毅力。

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也能够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作用,帮助他们培养纪律性。

二、体育竞赛培养学生纪律体育竞赛是培养学生纪律的重要举措之一。

通过参与体育比赛,学生将接触到严格的竞赛规则,需要遵守比赛纪律。

在比赛中,学生必须凭借自身的能力与对手相竞争,遵守裁判的判决和规则。

这要求学生具备纪律性、公平性和团队协作精神。

参加体育竞赛不仅仅是为了争夺胜利,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纪律性。

在比赛中,学生将学会遵守时间安排、团队合作和规则约束。

通过不断参与竞赛,学生的纪律意识将得到进一步的加深和培养。

三、体育教育促进学生的自律体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

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需要自觉遵守时间、纪律和规则,这培养了他们自律的能力。

在团体活动中,学生需要自觉服从指导教师的安排,同时也需要彼此尊重和合作。

通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将逐渐培养自控的能力和纪律性。

体育教育还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在体育锻炼中需要准备必要的装备、安排好时间、注意防护,这需要他们有责任心和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体育活动的参与,学生将学会合理安排时间、保持秩序和自律,从而培养纪律性。

总结:体育教育对学生纪律的培养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体育锻炼、体育竞赛以及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都是体育教育对学生纪律培养作用的具体体现。

体育锻炼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体育锻炼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体育锻炼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体育锻炼是所有学生在生活中都应该养成的良好习惯。

通过体育锻炼,学生不仅能够保持健康,还能培养自律、坚持不懈、团队合作等良好习惯,这些习惯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首先,体育锻炼能够养成自律的良好习惯。

在学生锻炼的过程中,需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方式进行,这要求学生必须有良好的自律能力。

锻炼要保持长期、持续的进行,能够让学生培养坚持不懈的习惯,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合理安排时间,科学健身,逐步提高自己的体能水平。

其次,体育锻炼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尤其是在一些集体项目中,如篮球、足球等运动中,个人的成就需要集体的协同完成,这就需要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意识,通过和队友互相配合,从而完成比赛或比拼项目。

同时,这种协同完成的过程,可以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毅力,从而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精神。

此外,体育锻炼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

在运动场上,学生可以结识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与他们共同进退,比赛胜负并重,探讨健身心得或者学习运动技巧,这样学生们在运动中,培养爱好、展现自我,陶冶情操,增强了交流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不同于课堂教育,体育运动更能让学生得到愉悦的体验和锻炼。

最后,体育锻炼能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重要的帮助。

长期坚持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免疫力和身体素质,避免身体出现疾病或疲惫感。

运动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身体更健康,更能够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积极的改善,有助于缓解学生因课业学习等原因带来的焦虑等问题,使学生更加快乐、自信、自尊和自信。

总之,体育锻炼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极为重要。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这些良好的习惯将成为他们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不仅体现在学生维护自己和他人身心健康的方面,更在学生长期发展的方向上,包括未来职业、婚姻等各个方面。

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推广和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让学生锻炼身体的同时,也更好的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提高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

小学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分析

小学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分析

小学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分析摘要:在日常的体育教育中,教师可以围绕体育锻炼展开一系列的措施,培育小学生多种行为习惯,如能够培养自律、与他人写作、遵守规则等习惯,既对学生有益,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体育锻炼;学生;行为习惯引言:在过去的体育课程教学中,往往较为片面地看待体育锻炼对小学生的作用,仅认为可以强身健体,其实还有育人成才的作用,可以培育若干中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构建优质的人格,需要教师合理使用。

一、培育自律习惯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锻炼效果,这就要求参与者拥有较好的自律习惯,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推广体育锻炼,让每名小学生都能自愿地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自律习惯,对各方面都有帮助作用,比如在生活中,自学生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养成自律习惯后,会合理规划个人的作息时间,当布置完家庭作业后,能够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在学习过程中,当遇到难题时,会坚持探索求问,寻找解决方法,并且可以听从教师的安排,自主履行学习义务。

二、培育与他人协作的习惯在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许多运动往往需要通过团队完成,如打篮球、跳绳等,会让小学生在锻炼中体验乐趣,并且由于每项体育运动都有一定的竞争性,会让学生之间产生对抗关系,会涉及团队协作,因此可以促进学生间的关系,使其逐渐学会与他人写作的办法,渐渐地可以形成团队协作精神,对其产生积极作用。

比如,在生活中碰到糟心的事情时,可以及时地找寻其他同学倾诉,对方会给予言行上的帮助;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阻碍,可以想到用团队协作的方式解决。

三、培育遵守规则的习惯遵守法律是我国每个公民都应做到的义务,在学校内,校规、班规等都是约束小学生的框架,目的是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言行,但是在实际情况下,部分学生不愿意遵守规则,导致形成自由散漫的言行,既对其他同学产生不良影响,又影响自身的声誉及人缘,难以交到知心的好朋友。

因此,可以利用体育锻炼引导学生,使其形成遵守规则的优良习惯。

体育锻炼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体育锻炼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体育锻炼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和毅力。

体育锻炼需要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力和毅力,因为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学生克服自己的惰性和不良情绪,坚持完成锻炼任务。

通过长期的体育锻炼,学生会逐渐养成良好的自律性和毅力,这种品质将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使他们在学习上更有耐心和毅力,更不容易轻言放弃。

这种自律性和毅力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也会有着积极的影响。

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和同伴们紧密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各项运动项目,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通过长期的体育锻炼,学生可以逐渐树立起团队意识,习惯于和他人合作,理解和尊重他人,这将有助于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更好地融入集体,与同学和老师和睦相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际关系,对学生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也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的坚韧性格和乐观情绪。

体育锻炼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失败、受伤或者不如人意的情况,需要学生具备坚韧的性格和乐观的情绪来面对这些挑战。

通过体育锻炼,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出坚韧的性格和乐观的情绪,学会在面对挫折时不气馁,学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学会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这样的性格和情绪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而有了坚韧的性格和乐观的情绪,学生才能更好地克服困难,取得更好的成绩。

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体育锻炼是一项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的活动,需要学生主动参与,积极配合,自觉遵守规则。

通过体育锻炼,学生可以逐渐培养起一种责任感和积极性,习惯于按时参与锻炼,自觉保护自己的健康,自觉遵守规则和纪律。

这种责任感和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更加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务。

体育锻炼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体育锻炼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体育锻炼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体育锻炼是学生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不仅可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同时也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如今的社会中,学生们的学习压力逐渐增大,生活规律出现混乱,很多学生都存在着学习疲劳、焦虑情绪等问题。

体育锻炼能够缓解这些问题,帮助学生调整状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本文将从体育锻炼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的积极影响、体育锻炼带来的身体和心理变化以及如何有效进行体育锻炼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大家介绍体育锻炼对学生的重要性。

体育锻炼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容忽视。

通过体育锻炼,学生们可以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的品质。

在进行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们需要不断克服困难、挑战自我,这种韧性的培养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性格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体育锻炼还可以有效缓解学习压力,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克服消极情绪,养成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和行为表现。

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学会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交往能力,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未来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体育锻炼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和自制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保持专注、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律和自制能力,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学生们可以树立信心、坚定意志,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和毅力,提高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养成自觉自律、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

如何有效进行体育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和家长都应该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锻炼环境和条件。

学校可以丰富体育锻炼项目,开设多样化的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爱。

家长应该关心孩子的体育锻炼情况,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活动,营造家庭氛围,共同参与体育锻炼。

学校和家长也可以共同营造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稳定情绪,克服学习疲劳,形成规律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锻炼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作者:谷腾
来源:《速读·上旬》2019年第06期
◆摘 ;要:良好的体育素质是学习的基础,是他们进行文化学习,提高自身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需要引起广大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的重视。

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讲,我国小学生的体育锻炼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

其主要的表现有:学生没有积极地参加到体育锻炼活动中,注重体育学习的成绩、不重视通过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普遍存在身体羸弱的问题。

因此,主要就影响小学生体育锻炼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应用体育锻炼形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意义三个方面内容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锻炼;良好行为习惯;影响因素;养成方法;意义
小学体育教学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小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一、影响小学生体育锻炼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
我国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其主要的表现有:小学生普遍存在不想进行体育锻炼,不愿进行体育锻炼甚至是拒绝进行体育锻炼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他们无法有效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由众多的因素导致的。

我们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因素。

1.学生的兴趣爱好。

良好的兴趣是小学生开展良好体育锻炼的基础。

没有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兴趣,教师就无法有效地应用适当的体育课程模式来开展体育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都会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2.学生没有良好的体育锻炼兴趣。

认为体育锻炼活动会浪费他们的学习时间,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进行良好体育锻炼对于提高他们身体素质的重要性
3.没有进行良好引导。

对于小学的体育教师来讲,没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使得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没有养成,他们的身体素质没有有效提高,对于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

4.学校、家长、社会的不重视。

对于在小学中开展良好的体育锻炼活动,学校、家长、社会普遍存在不重视的问题。

比如:一些家长认为进行体育锻炼活动会严重浪费时间,无法使得学生集中精力去学习,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

而一些学校也存在不重视体育锻炼活动的问题,没有良好的体育活动锻炼的场地、设施等等,没有起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

二、应用体育锻炼形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
1.提高体育课程的水平。

对于小学体育教师来讲,需要应用良好的方式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充分调动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使得他们通过良好的体育锻炼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具体来讲,
(1)教师需要应用网络多媒体和微课的形式来进行体育课程理论知识的讲解,有利于学生在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的氛围中来进行学习,增强对体育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为今后在这些知识的引导下进行良好的体育实践锻炼活动打好基础。

(2)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年龄、习惯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系统性的体育实践锻炼教学活动。

(3)教师需要对体育活动的内容进行合理化安排,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他们在教学中进行感悟和体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敢于在困难面前积极、勇敢地进行拼搏。

2.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

良好体育锻炼环境的创造有利于学生在良好环境中提高学习的成绩、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具体来讲,
(1)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兴趣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调查,将具有相同爱好的学生组建为一个体育锻炼的小组,有利于他们在体育锻炼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相互进行学习和监督,开展有效的体育活动,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

学校和教师需要进行积极的配合,通过众多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活动氛围,充分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奋发精神和开拓进取的习惯。

3.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进行专业化体育锻炼活动的载体。

因此,学校和社会需要进行大量资金的投入,营建良好的体育锻炼场所、购买各种体育锻炼应用的设备设施。

4.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素养。

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素养,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使得他们勇敢地面对存在的问题。

三、应用体育锻炼形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
应用体育锻炼形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在良好的体育锻炼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在小组中体育锻炼成员的积极帮助下,通过良好体育活动的开展提高了自身身体素质,养成了良好的体育精神和行为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了基础。

其次,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他们通过转变学生、家长固有的理念,應用众多良好的体育锻炼模式提高了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有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再次,从学校方面进行分析,通过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
修建和购买各种各样体育活动锻炼设备设施,有利于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体育活动,可以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锻炼身体素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目标。

最后,从社会的角度进行分析,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通过高质量的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行为模式,可以在将来的学习中、工作中、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成长为我国进行经济建设、推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人才,也在这种发展和进步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泽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J].中国校外教育,2014(2).
[2]马岩.学生积极锻炼身体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作者简介
谷腾,男,大学本科学历,二级教师,现工作于辽宁省盘锦市双台子区九化小学,从教4年,研究方向:小学体育教学。

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