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扭转总论及CT表现

合集下载

肠扭转的临床表现

肠扭转的临床表现

肠扭转的临床表现
小肠扭转多见于青壮年,常发生于饱餐剧烈活动后,起病急剧发展迅速、呕吐频繁,并可出现早期休克,腹痛多起自脐周,可放射至腰背部,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

腹部可触及有压痛的扩张肠袢,腹部X 线平片可见液平面。

乙状结肠扭转多见于有便秘习惯的老年人,病人有腹部持续胀痛,腹胀明显且不对称,停止排气排便,X线平片可见巨大双腔充气的肠袢,钡剂灌肠可见鸟嘴状改变。

盲肠扭转少见,有腹痛、呕吐、右下腹可触及包块,X线平片可见巨大的充气肠袢,钡剂灌肠则显示钡剂在横结肠或肝区处受阻。

肠扭转总论及CT表现医学PPT

肠扭转总论及CT表现医学PPT

35
精品课件
36
精品课件
37
精品课件
38
精品课件
39
精品课件
知识小结
小肠扭转“鸟喙征”的出现率不及“漩涡征”高,可能与 扫描层厚及肠管重叠有关,因此薄层扫描及多方位曲面重 建可提高显示率。
乙状结肠扭转“鸟喙征”的出现率高于小肠扭转,可能与 乙状结肠的解剖和位置有关,另外钡剂灌肠易显示乙状结 肠远端的“鸟喙征”。
扭转开始后未被卷入 “涡团”的近端或远端肠管充气、充 液而扩张, 其紧邻漩涡缘的肠管呈鸟嘴样变尖, 称之为 “鸟 喙征 ”。
21
精品课件
22
精品课件
影像表现
肠壁强化减弱、腹腔积液和“靶环征”:
肠扭转后肠壁血管扭转受压,肠壁缺血引起肠壁强化减弱, 静脉回流受阻致使腹腔积液和肠壁水肿增厚呈“靶环征”。
肠管漩涡征诊断肠扭转的特异性还存在质疑,其他一些非 肠扭转的肠管、肠系膜疾病同样也可表现为肠管的“漩涡 征”,称“假漩涡征”。
40
精品课件
通 过“漩涡”征出现的位置也可判断梗阻的病因:
① 上腹部出现“漩涡”征,肠管又固定者,要考虑是否并发于 内疝;
② 中腹部出现“漩涡”征,多为单纯小肠扭转; ③ 下腹部出现“漩涡”征,可能与乙状结肠扭转有关。
2
精品课件
概念
肠扭转(volvulus)是肠袢沿其肠系膜长轴旋转后两端肠 袢均受压而造成的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肠梗阻,受累肠袢易 发生坏死、穿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为外科常见严重急腹 症。腹腔内游离肠管均可发生扭转,以小肠和乙状结肠为 多。
3
精品课件
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①继发性:约占74%,腹腔粘连是其中主要因素约占59%; ②原发性:先天性肠旋转不良。

小肠扭转的影像学诊断12例

小肠扭转的影像学诊断12例

像 学特点。结果 :2例 中, 部 平片腹部 l 腹 肠 管表 现 为 “ 啡 豆 征 ” “ 字 征 ” “ 咖 、8 、香 蕉征 ” 等影像 特征 1 0例 , 无 气腹 ” 少 “ 或“ 气腹 ” 象 2例 , 空 回肠 换位 征 ” 征 “ 1例 ,
C T扫 描 “ 涡 征 ” 2例 。 结 论 : 咖 啡 豆 漩 1 “
06.】 6 2
镇 静 或 浅 睡 眠 状 态 下 接 受 胃肠 镜 检 查 和
治疗 , 整个过 程 中病人 无痛 苦 , 而提 高 从
患者 的 依 从 性 , 大 胃肠 镜 检 查 的 适 应 扩
资 料 与 方 法
证 , 高 胃肠 镜 检 查 治 疗 的 准 确 性… 。 提
方 法 : 胃肠 镜 检 查 治 疗 前 用 咪 达 唑 仑 、 在
征 ”“ 、 8字征 ” “ 蕉 征 ” “ 气腹 征 ” 、香 、无 、 “ 气腹 征 ” “ 涡 征 ” 小 肠 扭 转 具 有 少 、漩 对 较 高 的诊 断价 值 。
关键词 , l 惫I 生小肠扭 转 影像 学诊 断 C T
di 1 . 9 9 j i n 0 7 —6 4 . 0 0 o:0 3 6/. s .10 s 1x 21.
安全舒适 , 应证广 。 适
方法 : 检查 治 疗 前 用 咪 达 唑 仑 1— 2 g 芬太 尼 0 05~0 5 g稀 释后 缓 慢 m、 .2 .m 静脉注射 , 之后用 异丙 酚 2 g k m / g静脉 注 射, 待患者 睫毛反射 消失后 即可进行检查 和治疗操作 , 于检查治疗 时间要求较 长 对
治疗 患者 23 0 9例 , 中无 痛 苦 胃肠 镜 其 16 2 1例( 6 . % ) 2 1例年龄 3~8 占 18 。16 3 岁 , 9岁 8例 ,0—5 0~ 1 9岁 14 12例 ,0~ 6

肠扭转情况检查与护理

肠扭转情况检查与护理

肠扭转情况检查与护理一、肠扭转概述肠扭转是指肠道的一段或多段肠管发生旋转或折叠,导致肠道内容物通过受阻的一种紧急病症。

肠扭转可分为小肠扭转和结肠扭转,其中小肠扭转较为常见。

肠扭转可导致肠道缺血、坏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需及时诊断和治疗。

二、肠扭转的临床表现1. 急性腹痛:阵发性剧烈腹痛,可伴有呕吐、腹胀。

2. 腹部压痛:腹部有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腹膜炎体征。

3. 腹部包块:部分患者可触及腹部包块。

4. 全身症状:严重者出现休克、感染性休克等症状。

三、肠扭转的检查1. 体格检查:重点关注腹部体征,如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

2. 腹部超声:检查肠道扩张、积气、液性暗区等。

3. 腹部X线:可见肠道扩张、积气、液平。

4. 腹部CT:明确肠扭转的部位、程度及周围组织情况。

5. 立位腹平片:检查有无气液平。

四、肠扭转的护理1.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腹痛、呕吐等症状变化。

2. 腹痛护理:给予患者止痛药,注意观察止痛效果及不良反应。

3. 呕吐护理:鼓励患者呕吐,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防止误吸。

4. 腹胀护理:按摩腹部,促进肠道蠕动,减轻腹胀。

5. 补液护理:根据患者失水程度给予补液治疗,注意观察补液效果。

6. 抗生素使用: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7. 术前准备:做好术前准备,包括药物过敏试验、术前禁食等。

8. 术后护理:观察术后引流液颜色、量、性质等,注意伤口愈合情况。

五、肠扭转的预防1. 避免饱餐后剧烈运动:饱餐后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肠道扭转。

2. 注意饮食:保持饮食均衡,避免过量摄入油腻食物。

3.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肠道异常,如肠道肿瘤、先天性肠道畸形等。

4. 教育普及:提高民众对肠扭转的认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综上所述,肠扭转是一种紧急病症,需及时诊断和治疗。

在检查和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配合,确保患者安全。

同时,加强疾病预防教育,降低肠扭转的发病率。

肠扭转ct诊断标准

肠扭转ct诊断标准

肠扭转ct诊断标准
哎呀,这肠扭转的CT诊断标准,哎呀妈呀,说起来还真是挺复杂的。

咱们得聊聊啊,这就像咱们去饭馆吃饭,看着菜单上那些菜名,一个个都挺诱人,可真要进肚子里,味道怎么样,那就得看个人了。

首先啊,咱们得看这个肠扭转的形态。

哎呀,就像咱们看这电线杆子,长得直直的,扭了,那就不一样了。

CT片子上,肠子得是“C”形,或者是“S”形的,这就像这电线杆子扭转了一样,明显的,是不是?
其次,这扭转的长度。

哎呀,这就像咱们量衣服,得量个尺寸。

这个扭转长度啊,一般来说,得大于5厘米,这就像这衣服尺码,得合适,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再来,这扭转的角度。

哎呀,这就像咱们看这钟表指针,转到一定的角度,才能指到几点。

这扭转角度啊,一般也得大于180度,这就像这钟表指针,转了个圈,才指向正确的时间。

最后啊,这扭转的肠系膜血管。

哎呀,这就像咱们看这花儿,得有根有叶,有花有果。

这血管啊,要是被扭转的肠子压住了,或者是被扭转的肠子给卡住了,那就不行了。

哎呀,这CT诊断标准,哎呀妈呀,就是这些了。

就像咱们这生活中的事儿,哎呀,得一步步来,得一件件办。

这诊断标准啊,就是这第一步,看准了,后面的路就好走了。

哎呀,这就像咱们走这人生路,哎呀,得一步步走,一步步看。

临床外科知识:肠扭转的概述、病因及临床表现

临床外科知识:肠扭转的概述、病因及临床表现

临床外科知识:肠扭转的概述、病因及临床表现复习医疗事业单位考试,需要掌握临床医学知识,帮助大家梳理外科学的知识。

肠扭转的概述肠扭转是一段肠袢沿其系膜长轴旋转而引起的闭袢型肠梗阻,同时系膜血管受压而变窄,属于绞窄性肠梗阻。

肠扭转的病因肠内容重量骤增、肠管动力异常;突然改变体位、剧烈运动。

解剖方面的因素是引起扭转的先决条件,而生理或病理方面的因素是其诱发因素。

肠扭转的临床表现1.小肠扭转(1)本症状多见于重体力劳动青壮年,与饱食后立即剧烈活动有关。

绝大多数小肠扭转发生于回肠,多为顺时针方向。

(2)脐周持续性剧烈疼痛伴阵发加剧,牵涉腰背部,不敢平卧位,呕吐频繁、腹胀不明显或有局部隆起,可无高调肠鸣。

病程稍晚,极易发生休克。

2.乙状结肠扭转(1)老年人比较常见,多有便秘的习惯或以往有多次腹痛发作经排便、排气后消失的历史。

(2)腹部绞痛,明显腹胀、腹部不对称或有肿块。

腹部平片显示马蹄状巨大的双腔充气肠袢、内有两个大的液气平,钡剂灌肠X 线见扭转部位钡剂受阻、钡影尖端呈鸟嘴形。

3.盲肠扭转较少见,是移动性盲肠的并发病,多发生青壮年。

腹内粘连常为其诱因。

临床表现除腹部绞痛、呕吐、腹胀、便秘等肠梗阻表现外,常可扪到位于中上腹胀气包块。

例题:1.肠扭转的病因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肠系膜过长B.肠系膜根部附着处过窄C.肠段内重量突然增加D.肠管动力异常E.腹壁过松正确答案:E2.老年人发生肠梗阻的原因最常见的是?A.肠套叠B.肠粘连C.肠管扭转D.肠管血运障碍E.肠道肿瘤正确答案:C。

肠扭转的影像学表现

肠扭转的影像学表现

肠扭转的影像学表现肠扭转是指一段肠袢沿其肠系膜纵轴扭转超过180度,可为顺时针方向亦可为逆时针方向,使扭转两端的肠管发生完全的或部分的闭塞,从而产生闭袢性肠梗阻,肠系膜血管受压。

肠扭转是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扭转的肠管迅速发生坏死穿孔和腹膜炎,是肠梗阻中病情凶险、发展迅速的一类,如未能及时处理,死亡率较高(10%~33%)。

一、肠扭转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1、原发性肠扭转病因不清,并无解剖上的异常,可能与饱餐后,肠腔内有较多的尚未消化的内容物,当有体位改变明显的运动时,小肠因有重量下垂而不能随之同步旋转而造成。

2、继发性肠扭转是由于先天性或后天获得的解剖改变,出现一固定点形成肠袢扭转的轴心。

但是肠扭转的产生常常是下列三个因素同时存在:1)解剖因素扭转肠袢的肠系膜过长,又因先天发育或粘连收缩使肠系膜根部附着在腹膜后处过于狭窄。

故好发部位多为小肠、横结肠、乙状结肠和活动度大的盲肠。

手术后粘连,梅克尔憩室、乙状结肠冗长,先天性中结肠旋转不全,游离盲肠等,都是发生肠扭转的解剖因素。

2)物理因素在上述的解剖因素基础上肠管重量容量增加和肠管蠕动增强,如饱餐后,特别有较多不易消化的食物涌入肠腔内;或是肠腔有较多的蛔虫团;肠腔有较大的肿瘤,在乙状结肠内村急着大量干涸的粪便等,都是造成肠扭转的潜在因素。

3)动力因素强烈的蠕动或体位的突然改变,使肠袢产生了不同步的运动,使已有轴心固定位置,且有一定重量的肠袢发生扭转。

二、病理生理改变肠扭转是一种闭袢性肠梗阻,是绞窄性肠梗阻的一种。

肠扭转的方向不同,小肠、盲肠、横结肠常为顺时针方向扭转,乙状结肠常为逆时针方向扭转。

肠扭转180度即可造成肠梗阻,严重的可扭转540度~720度,扭转程度愈大,肠梗阻和肠绞窄程度愈重,也更易发生肠坏死。

肠扭转严重发生肠管血运障碍,一方面系膜扭转造成系膜血管扭转不畅,另一方面是肠袢膨胀,压力增高,影响肠壁血循环,先影响毛细血管,然后是静脉,最后是动脉,引起肠腔内和腹腔内出血,肠壁血管发生栓塞、坏死和穿孔。

什么是肠扭转综合征?如何预防?

什么是肠扭转综合征?如何预防?

1、肠扭转综合征概念:肠扭转综合征是指末端回肠与乙状结肠互相缠绕、扭结而产生的一组肠梗阻症候群。

在临床上,肠扭转指一段肠袢沿着肠系膜的长轴方向旋转或者两段肠袢相互纠缠打结导致闭袢性肠梗阻,并且能引发内部脉管以及肠系膜扭转,对肠管内血压的正常供应有所影响,短期内会导致肠管缺血、穿孔、坏死等。

2、肠扭转的症状:肠扭转的常见症状为下腹腹胀、剧烈绞痛、不排便排气,但中后期可能会恶心呕吐。

肠扭转症状一旦出现就会对液体或食物的流动造成影响,严重的会切断血液流动。

最后使肠周围组织坏死。

临床上最常见的形式为乙状结肠扭转,指的是最后一节结肠产生扭转。

结肠扭转也会在第一节大肠发生,如果在此扭转,临床上称为盲肠扭转。

此病发病较急,并且病情发展速度快,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此时应该禁食,给肠胃减压,使电解质与水保持平衡,抵抗感染,保持营养。

对肠扭转治疗效果有影响的是早期判断,特别是在肠穿孔、坏死之前必须明确诊断,及时寻找治疗方案。

对于以前的病史以及体格检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突发性脐周疼痛,呕吐次数多,但缓解未能缓解,肠鸣音明显减弱甚至消失;②肠扭转重要特征为胸部有不对称扩张;③腰背部疼痛,没有其他疾病,患者不能平躺,患者只有蜷缩或处于胸膝位才能缓解疼痛;④此疾病大多在老年人的状结肠扭转中常见,病情发展速度慢,刚开始为轻微腹痛或者经常发作的腹胀、腹痛以及便秘。

随着病情发展腹痛更加剧烈,最终有绞窄性肠梗阻的症状。

3、引起肠扭转的病因:许多人在患肠扭转后,不清楚自己患病的原因,因此无法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关专家认为,我们必须先掌握肠扭转疾病的基本知识,再寻找治疗方案。

那么,造成肠扭转的原因何在呢?病因一、如果肠袢和它的系膜的总长度长于肠袢的两端根部间的距离,就容易造成扭转。

病因二、在病因一的基础上,如果肠袢自身过重,因为地球重力的原因会使肠袢扭转,扭转后无法自行恢复原位。

因此肠扭转的发病时间经常在吃饱、便秘、所食食物内纤维残渣较多,肠壁存在较大肿瘤、巨结肠以及肠腔内存在蛔虫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紧邻漩涡缘,未被卷入的肠管呈“鸟嘴征”改变---为本病另一个重要特征表现之一。
病例一
鉴别诊断
【肠套叠 】:为最需要考虑和鉴别的疾病。
本病例“漩涡征”其征象也呈同心圆状“靶征”相类似。 但血流丰富呈螺旋状排列,且肿块位置较高不是肠套叠好发部位, 故不支持。
影像表现
漩涡征 Whirl sign
Fisher于1981年提出这一征象。
表现为扭转的肠管、肠系膜、肠系膜血管围绕某中心呈螺
旋状排列形成螺旋状改变。
包括“肠管漩涡征”和“血管漩涡征”,卷入的多为肠系
膜上动脉,部分小肠肠袢
典型的平扫所示,上下层面,肠梗阻征象不明确
典型的增强后所示“漩涡征”,单纯肠粘连,系膜扭转
肠管漩涡征诊断肠扭转的特异性还存在质疑,其他一些非 肠扭转的肠管、肠系膜疾病同样也可表现为肠管的“漩涡 征”,称“假漩涡征”。
通 过“漩涡”征出现的位置也可判断梗阻的病因 :
① 上腹部出现“漩涡”征,肠管又固定者,要考虑是否并发于 内疝; ② 中腹部出现“漩涡”征,多为单纯小肠扭转; ③ 下腹部出现“漩涡”征,可能与乙状结肠扭转有关。
多见于青壮年,与饱食后立即剧烈活动有关。 绝大多数小肠扭转发生于回肠,多为顺时针方向。
脐周持续性剧烈疼痛伴阵发加剧,牵涉腰背部,不敢平卧 位,呕吐频繁、腹胀不明显或有局部隆起,可无高调肠鸣 音。病程稍晚,极易发生休克。
X线:全小肠扭转——胃十二指肠积气膨胀,空回肠换位; 部分小肠扭转——不随体位变化的液平面,假肿瘤征或咖 啡豆征。
病例
影像表现:
【CT影像所见】:
十二指肠降部肠管可见增粗扩张, 胃腔亦见扩大改变,提示有梗阻 存在。
病例
影像表现:
【CT影像所见】:
肠系膜上动、静脉左 右换位-----提示小肠旋 转不良。
SMA
SMV
病例
影像表现:
【CT影像所见】:
小肠右位、结肠左位----提示小肠旋转不良。
概念
肠扭转(volvulus)是肠袢沿其肠系膜长轴旋转后两端肠 袢均受压而造成的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肠梗阻,受累肠袢易 发生坏死、穿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为外科常见严重急腹 症。腹腔内游离肠管均可发生扭转,以小肠和乙状结肠为 多。
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① 继发性:约占74%,腹腔粘连是其中主要因素约占59%;
② 原发性:先天性肠旋转不良。
肠梗阻通常是肠扭转的结果,有时也会成为扭转原因,两者
可互为因果。
• 大多按顺时针方向扭转,扭转3600时静脉血流停止,再进 一步扭转时动脉血流停止,受其供血的肠管迅速坏死穿孔 继发腹膜炎,死亡率较高。
• 旋转1800~7200易造成肠梗阻。肠扭转角度越大越容易发生 肠坏死、穿孔,超过180°即可出现部分肠梗死,超过 360°肠系膜血管受绞窄。
影像表现
肠壁强化减弱、腹腔积液和“靶环征”:
肠扭转后肠壁血管扭转受压,肠壁缺血引起肠壁强化减弱, 静脉回流受阻致使腹腔积液和肠壁水肿增厚呈“靶环征” 。
回盲部扭转360°,术中见 肠壁坏死,CT示“靶环征 ” (白色箭头所示)和腹 腔积液(蓝色箭头所示)
空肠扭转270°,腹腔积液,CT 示“空回肠换位”,回肠出现在 左上腹(红色箭头所示),空肠 出现在右下腹(蓝色箭头所示)
肠扭转CT表现 (volvulus)
2016-11-08
小肠扭转是一种严重的急腹症, 较常见于中非、印度和中东地区的人 群, 但中国、欧洲、美国则较少见。 肠扭转发病急、病情凶险而且变化快,死亡率高 ,所以术前正确诊断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多排螺旋CT(MSCT)具有较高的空间及密度分辨率,合并增强CT薄层 扫描、容积成像(VRT)、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多 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更有效直观显示肠系膜血管全貌、显示肠管位 置及血管走行的解剖结构关系。
“U字征”
“S字征”
盲肠扭转

较少见,多发生青壮年。

解剖基础 :活动性盲肠 , 即在发育过程中 , 盲肠未被固定
至后腹壁 , 与末端回肠一起成为游离肠袢。

腹内粘连常为其诱因。 临床表现除腹部绞痛、呕吐、腹胀、便秘等肠梗阻表现外,

常可扪到位于中上腹胀气包块。

X线:中上腹胀气盲肠,内有大液平;末端回肠充气位于盲
病例
病史及检查:
患者,男,12岁。因上腹陈痛伴呕吐一天入院。 体格检查:腹平软,未见胃肠蠕动波,剑突下轻压痛, 无反跳痛,无肌卫。
病例
影像表现:
【CT影像所见】:
平扫----可见右上腹肠系 膜根部多层环状软组织 团块影,团块呈分层状 密度,肠管结构卷曲旋 转改变。
病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影像表现:
二、结肠扭转
乙状结肠扭转
乙状结肠扭转的发生率占所有结肠扭转的60%-75% ; 多见于有习惯性便秘的老年人 (慢性便秘使结肠特别是乙状结 肠扩张增长,肠肌松弛,促使其更易发生扭转 )。 解剖学基础:一般较长,系膜根部大多较窄,肠袢活动度较 大 。
漩涡征
鸟喙征
乙状结肠并末段回场同时扭转
节能力下降,难以复位。
病理变化
静脉回流受阻,肠 壁毛细血管及小静 脉淤血,肠壁水肿, 组织缺氧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 加,肠壁血性渗出 液渗入肠腔和腹腔
动脉血运受阻,且 可在短时间内发生 肠管缺血坏死、穿 孔等
临床表现
持续性腹痛
早期频繁呕吐
消化道出血
腹腔积液
腹部包块或肠型
肠鸣音消失
休克等




一、小肠扭转
小肠区
结肠区
病例
诊断倾向:
【参考诊断意见】: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高位肠梗阻。 【依据讨论】:
此病好发婴幼儿,中新生儿期发病占80% 儿童、青少年少见。 肠系膜上动、静脉“互换征”,及小肠右位、结肠 左位征-----分别支持肠旋转不良的存在可能。
小肠肠袢及水肿肠系膜盘绕肠系膜上动脉聚集、旋 转,呈“漩涡征”影像---为本病最具特征性的CT表 现之一。
肠右侧。钡剂在结肠肝曲受阻。
知识小结
小肠扭转“鸟喙征”的出现率不及“漩涡征”高,可能与 扫描层厚及肠管重叠有关,因此薄层扫描及多方位曲面重 建可提高显示率。 乙状结肠扭转“鸟喙征”的出现率高于小肠扭转,可能与 乙状结肠的解剖和位置有关,另外钡剂灌肠易显示乙状结 肠远端的“鸟喙征”。
发病机制及原因
1、解剖学基础,两个条件:腹膜内位脏器和形成C形肠袢,决定了小
肠和乙状结肠好发扭转。
2、病理因素,先天:肠旋转不良、肠系膜过长,后天:粘连束带、
憩室(>3.0cm)、肿瘤、大网膜或肠系膜裂孔。
3、肠管动力学改变,腹泻、肠麻痹、肠梗阻致蠕动增强或减弱,肠
管胀气、积液。
4、腹内压改变,激烈运动、肠梗阻可致腹内压升高,致肠管自主调
增强

在显示漩涡征的同时,可发现原发病灶
轮辐状漩涡征(Spoke Wheel Sign)
病例1
病例2
影像表现
鸟喙征 Beak sign,又称三角征 Trangle sign
扭转开始后未被卷入 “涡团”的近端或远端肠管充气、充 液而扩张, 其紧邻漩涡缘的肠管呈鸟嘴样变尖, 称之为 “ 鸟喙征 ”。
【CT影像所见】:
增强---即可见明显特征 性征象:小肠肠袢及肠 系膜血管呈“螺旋形” 走形表现,逆时针旋转 约一圈半(540°)。
病例
影像表现: 【CT影像所见】:
4 1
增强---小肠肠 袢及水肿系膜 盘绕肠系膜上 动脉聚集、旋 转。
5
2
6
3
病例
影像表现:
【CT影像所见】:
“漩涡”下方的肠管呈 鸟嘴样变尖,肠管增粗, 密度增高,有强化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