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生态伦理观对我国宗教生态旅游的启示

合集下载

道家的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启示

道家的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启示

ANHUIWENXUE 安徽文学作者简介:何如意(1992-),女,山西大同人,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道德建设。

道家的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启示何如意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使得生态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回溯我国的传统文化,发现道家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

对其生态智慧进行挖掘,不但对于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于个人传统生态观念的转变具有现实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院道家生态伦理智慧现代启示我国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当前,生态问题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项目被高度关注。

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进一步反思。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生态现状,如何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道家学派以其独特的视角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显示了与儒家、法家不同的生态智慧。

对于道家思想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之前众多的学者都曾给予一定的解读,并且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是基于当前的时代背景我们仍需对其思想作进一步的挖掘。

一、道家思想概况春秋末年,老子以“道”为核心探寻人类生存之法则,提出与儒家、法家不同的思想主张。

战国中期,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的思想,从而构建其独具一格的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是基于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其中包含有深刻的思想渊源和博大精深的理论内涵。

(一)道家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渊源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急剧转型的关键时期。

群雄争霸,战乱不断,但是这时期的思想却极其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之下,各家各派基于自身立场,提出各自的学术思想谋求解决社会矛盾和政治矛盾的方法。

道家作为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从“道”出发,力求从思想上探寻世界之根本、从理论上寻求生命之真谛,以期解决社会中的现实问题。

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为道家思想的孕育和产生提供了先决条件。

道家思想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启示

道家思想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启示

道家思想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启示道家思想的生态观强调人要与生态自然万物同生共运,强调天、地、人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关系;道家思想提醒人们关爱自然。

希望道家思想中的生态观念能够在民间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实际行动可以感染人们,从而产生更好的生态效益。

和谁对话?任法融任法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生于1936年,甘肃省天水县人甘肃省天水县人。

1985年任陕西省周至县政协常委政协常委;;1986年任第四届中国道协常务理事年任第四届中国道协常务理事、、陕西省道教协会会长陕西省道教协会会长;;1988年任陕西省政协常委协常委;;1992年3月任中国道协常务理事月任中国道协常务理事、、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

2005年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民宗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

为什么对话?生态危机是当今人类发展的最大障碍,如何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问题。

而道家学说倡导的识,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问题。

而道家学说倡导的““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现今提倡的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等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

道家思想的生态观包含哪些重要内容?其对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现实意义?对话人任法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采访人中国环境报记者冯永强肖颖通讯员罗曼点击一焦点关注道家思想的生态观关键思路道家思想的生态观概括起来就是天人合一道家思想的生态观概括起来就是天人合一、、三才相盗三才相盗、、齐同万物记者记者::当代人类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如何防止人类的各项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破坏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

而我们知道,古老的道家生态伦理观就不乏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那么,道家思想的生态观究竟包含哪些重要内容?这些内容与现在提倡的生态文明有怎样的联系?任法融任法融::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获益,同时也面临空气污染、物种灭绝、能源危机、人口膨胀等一系列严峻的现实问题。

论儒家生态伦理观及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儒家生态伦理观及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儒家生态伦理观及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作者:李宇丹来源:《法制与社会》2018年第04期摘要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不仅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传统儒家思想文化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取物以时,取用有节”等观点是儒家思想中对人与自然关系最初的考量。

传统儒家生态伦理观为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提供了经验基础,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也是对儒家生态伦理观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本文认为通过对儒家生态伦理观的深入研究学习,不管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对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儒家生态思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者简介:李宇丹,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8.02.111我国传统儒家生态伦理观强调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和“取物以时,取用有节”等思想,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并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的内在要求一致。

儒家主张将“仁爱”思想延伸至宇宙的天地万物之间,是当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念的思想渊源。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也是在汲取儒家生态伦理观念营养的基础上,逐渐找到了一条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绿色生态之路。

所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传统儒家生态伦理观的传承是进行生态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天人合一”——儒家生态伦理观的哲学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生态文明建设关注的焦点,传统儒家哲学思想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中“天人合一”思想最具有代表性,它也是研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前提。

儒家通常将“天”视为宇宙或自然界,而将“人”视为人类自身,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便是主张将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统一在一个有机整体之中加以思考和研究,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共赢和发展,体现了和谐自然的生态伦理观。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个明确提出自然天道观的哲学家,尽管他并无明确提出过“天人合一”思想,但是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无不展现着这一看法。

道教的生态思想对武夷山旅游的启示

道教的生态思想对武夷山旅游的启示

收稿日期:2009-04-12基金项目:2009福建省教育厅A 类社科研究项目(J A09271S )作者简介:郭伟锋(1975-),男,河南襄城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旅游文化和旅行社管理研究。

道教的生态思想对武夷山旅游的启示郭伟锋,郜俊利(武夷学院旅游系,福建武夷山354300)摘要:道教主张天人合一、保护自然、弃恶向善,与今天生态旅游和文明旅游的核心价值观相一致。

武夷山是我国的道教名山,将道教生态思想融入武夷山旅游发展之中,可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使旅游价值和游客满意度得到提升,也有利于特色旅游的形成和旅游品牌的树立。

关键词:道教;生态思想;武夷山;旅游中图分类号:F59217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5365(2009)09-0057-03武夷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地,道教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道教文化资源丰富。

南唐保大八年(950年),元宗李璟之弟李良佐辞荣入道,至武夷山修炼,武夷山道教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两宋时期,由于朝廷对道教的极度推崇,武夷山道教发展至鼎盛。

武夷山冲佑观在北宋陈元靓编撰的5事林广记6中,被列为全国九大名观之一。

九曲溪畔成为道教中心,道观林立,道徒众多,道教文化深厚。

众多学者认为道教是进入武夷山的/第一把钥匙0。

近年来,道教的生态思想对旅游的影响倍受关注,旅游是武夷山的支柱产业,充分利用道教的生态思想,科学发展武夷山旅游业,有利于为武夷山的旅游业注入新的内涵,提高文化旅游的品位。

道教是中国本民族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生态旅游的精神内核。

在旅游过程中,以道教生态思想为指导,其感化作用和因果报应作用加强了游客自律自控的能力,规范了游客的行为,对现实社会起着弃恶从善、保护环境、和谐人际、调理身心的作用。

对于发展旅游业,道教伦理中的生态思想无论是对旅游者,还是对管理者都有着较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一、道教天人合一的环境观道教生态旅游观是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儒家思想在美丽旅游环境构建中的应用

儒家思想在美丽旅游环境构建中的应用

儒家思想在美丽旅游环境构建中的应用儒家思想博大精深,长期作用于社会政治层面,是我国封建社会统治的唯一正统思想。

当今时代,儒家思想得到了广泛的借鉴利用,并不断在新领域创新引用。

儒家思想在美丽旅游环境构建中的应用,是一种拓展性尝试。

本文着重论述了美丽旅游环境构建中对儒家四个思想的借鉴引申。

“性善”与“性恶”是儒家的源头性对抗性理论,是对人的本质的思考,由此引发我们对旅游环境构建本质的思考,美丽是其本质。

将儒家的“中庸”之道,引申借鉴到美丽旅游环境构建中的两个圈层辨证关系之中,即旅游环境(景区之外)与旅游景区(包括景区之内的旅游环境)两大圈层。

“和而不同”观,又引申到美丽旅游环境构建的自然地理、交通、建筑、植被、配套设施、文化六大基本要素层面,及构建的空间、尺寸、色彩、形状、材料等五大组合方法技术层面上。

最后,又借鉴利用了孟子的生态保护思想,强调了美丽旅游环境构建的根本前提是环境保护。

标签:儒家思想;美丽旅游环境;两个圈层;构建要素儒家文化当今社会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但在美丽旅游环境构建中的应用状况却不容乐观。

在清华同方网中,查词条“儒家文化在美丽旅游环境构建中的应用”,获八十九篇论文,几无一例真正反映和论述这一内容。

再查词条“儒家文化在旅游环境构建中的应用”,得一千零七篇论文,对这一内容的研究也几近空白。

即使偶有为之,也多是就某一景区的传统文化特质、或是对文化的某一载体如建筑或建筑装饰、或对某一区域或区域内的某一资源环境保护等展开研究。

有个别文章虽然研究了旅游环境,但仅仅是就环境直接研究,并未引入儒家观点或以儒家文化视角加以阐述。

由此看来,对于美丽旅游环境构建方面的应用研究,是颇为贫瘠和单薄的。

基于这一前提,笔者欲将这这一领域稍掀开一个视点,作浅显尝试。

儒家思想集中体现于“礼”和“仁”,就是儒学的本质和本源。

由本源发展而来,经过数代儒学大师的推崇和发展,对儒学本源的认识不断丰富起来。

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探索儒家生态伦理传统的启发性》

《探索儒家生态伦理传统的启发性》

探索儒家生态伦理传统的启发性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作为东方农业文明的实践经验和生存方式的总结,其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是正确的和可取的。

与主客二分、天人对立的西方近代思想相比,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更符合我们这个复杂世界的真实情况,也更有利于人类正确地对待自然,从而更有益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它能够弥补西方科学理性的不足。

就研究方法而言,研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必须在现代知识的背景下,吸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研究方法。

所以,要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研究方法去正确对待儒家生态伦理传统。

儒家生态伦理传统的现代价值包括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克服、对科技理性过度膨胀的遏制和对可持续发展的指导等方面。

一、儒家生态伦理传统与人类中心3义通常,人们容易将儒家的道德扩展主义等同为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

似乎儒家强调人类在宇宙中的最高价值,并且主张贵人贱物,一切从人的价值实现和利益满足来对待人类之外的所有自然物。

但是这种理解并不正确。

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认为我们保护生态环境是仅仅因为它们“对人类具有工具价值”[1]。

人类中心主义可以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历史上那种主张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把自然界当成满足人类幸福的工具,可以对任何非人类的生物进行残酷屠杀和对自然资源进行毁灭性开发的人类沙文主义;另一种则是当代那种主张理性地认识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把自然当成满足人类需要和利益,实现人类目的的工具,提倡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资源,以便使自然界能够长期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对于前者而言,儒家的环境道德观肯定不是这种人类中心主义,而且也坚决反对这种人类中心主义。

对于后者来说,儒家的环境道德观的确与其存在着共同之处,这就是双方都承认人是自然进化中具有最高价值的存在,人类应该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自然对象的工具价值,人类是唯一具有道德意识的存在,而且人类对待同类的道德关心应该置于最优先的地位。

但是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只承认人类唯一具有内在价值,而否定一切自然物具有内在价值,只把人类同胞当成道德关心的对象,否定自然物的道德客体地位,最多把对自然物的关心当成对人的关心的一种间接影响和扩展。

儒家生态道德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启示

儒家生态道德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启示

儒家生态道德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启示作者:曾舒珩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4年第05期【摘要】儒家生态道德思想以“仁”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和为贵”为价值取向,倡导在生活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儒家生态道德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是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实现良性互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二是有利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和正确的伦理观念;三是有利于提高公民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儒家生态道德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生态道德【中图分类号】X321;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5—115—03引言儒家生态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其基本含义就是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表现出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

这种道德规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强调在对人和自然统一关系中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自我道德情感的培养和心理健康。

这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第一,生态道德观要求我们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仁”的精华,并在实践中实现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第二,我们要积极倡导科学合理、健康文明、符合自然规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之成为人们可持续发展行为模式的基础;第三,在生态意识树立时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共荣。

一、儒家生态道德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一)“仁”是儒家生态道德的核心“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内容包括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是儒家對人与自然关系中强调的最重要的一项道德要求。

儒家提出了“仁”的具体内容: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之根本;“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大学》)等伦理规范,都体现了孔子所主张的尊重人、发展人,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的思想。

儒家认为,人类生产生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和利用自然,并要求对自然界实施保护管理和控制。

儒家的“仁”还体现在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面——如《礼记·经解》所言:“夫民之有土也,得土而生之者几何?其失水而竭地也必数。

儒家“天人调谐”思想对当代生态伦理观启示

儒家“天人调谐”思想对当代生态伦理观启示

儒家“天人调谐”思想对当代生态伦理观启示1. 引言1.1 儒家思想与生态伦理关系的重要性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态伦理是当代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之一。

儒家思想与生态伦理之间的关系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儒家思想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与现代生态学的一些理念有着契合之处。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身心调节,提倡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在当代社会,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借鉴儒家思想对环境伦理的重要性进行深入探讨,将有助于启迪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呵护。

探索儒家思想与生态伦理之间的联系,对于推动当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一话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以期在当代社会推动生态伦理观念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1.2 “天人调谐”思想的概述"天人调谐"思想是儒家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和谐关系。

在儒家传统中,认为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共存的相互关系,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天人调谐"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不应该相互对立,而是应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应当尊重自然的规律,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天人调谐"思想代表了一种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念,强调了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了一种积极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伦理观念。

这一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生态伦理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 正文2.1 儒家“天人调谐”理念与环境保护的关联儒家“天人调谐”思想强调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认为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天地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今天的环境保护议题中,这一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共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