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抗菌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PPT课件

药物通过肾脏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这是药物排泄的主要途径。
肾脏排泄
部分药物经肝脏代谢后,随胆汁排入肠道,最终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
胆汁排泄
部分药物可通过皮肤排泄,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但这种方式排泄的药物量相对较少。
皮肤排泄
药物排泄的途径
肝功能障碍
胆汁排泄主要依赖肝脏,肝功能障碍会影响药物的胆汁排泄。
胞饮和胞吐作用
药物分布的机制
如脂溶性、解离常数、分子大小等。
药物的理化性质
血流量影响药物在组织器官中的分布。
组织器官血流量
细胞膜通透性影响药物进入细胞的速度和程度。
细胞膜通透性
药物与组织成分的结合力影响其在组织中的浓度。
药物与组织的结合力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利用动物模型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动物实验
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
02
CHAPTER
药物吸收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被动转运,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扩散,不需要能量。
被动扩散
主动转运
胞饮作用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主动转运,需要载体和能量,可以将药物从低浓度区域转运到高浓度区域。
大分子物质或团块被细胞膜包裹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ppt课件
目录
药物代谢动力学概述 药物吸收 药物分布 药物代谢 药物排泄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计算
01
CHAPTER
药物代谢动力学概述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过程的学科。
定义
通过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为药物的合理使用、药物设计和新药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药物代谢动力学解析PPT课件

消除: 生物转化 + 排泄 步骤:分两步反应
21
第21页/共38页
Metabolim
I期(氧化、还原、水解) II期(结合)
无活性 药物凡能减弱(肝灭药活酶)活性
活性或 或减少肝药酶生成的 药物
药物
结合
凡能增强肝药酶活性或排增
结合
泄
加肝药酶生成的药物
结合
选择性低 个体差异大
肝药酶
药酶诱导剂 药酶抑制剂
③滤过,直径小于膜孔(分子量﹤100)水溶性药物 借助膜两侧的流动静压和渗透压差通过膜孔
4
第4页/共38页
5
第5页/共38页
2.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药物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 需要载体,需要能量,有竞争性和饱和性
3.膜动转运(membrane moving transport)
重点
变异性 22 第22页/共38页
(四)排泄(excretion)
1.定义:药物以原型或代谢产物的形式经不同途径排出 体外的过程。
2.排泄途径:肾(主要)、消化道(胆汁、肠道)、 肺、汗液、乳汁
(1)肾脏排泄 肾小球的滤过 肾小管的分泌 肾小管的重吸收
23
第23页/共38页
Kidney
极性低、脂溶性高的药物易重吸收 药物在尿液中重吸收受尿液pH值改变的影响: 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解离多、离子型多、 极性高,重吸收少,排泄多。
胞饮:液态蛋白质或大分子物质 胞吐:递质释放
6
第6页/共38页
影响药物通透细胞膜的因素
1.药物的解离度和体液的酸碱度对跨膜转运的影响
分2子.药量物小浓(度20差0以及细弱胞酸膜性通药透物性、面积和厚度
21
第21页/共38页
Metabolim
I期(氧化、还原、水解) II期(结合)
无活性 药物凡能减弱(肝灭药活酶)活性
活性或 或减少肝药酶生成的 药物
药物
结合
凡能增强肝药酶活性或排增
结合
泄
加肝药酶生成的药物
结合
选择性低 个体差异大
肝药酶
药酶诱导剂 药酶抑制剂
③滤过,直径小于膜孔(分子量﹤100)水溶性药物 借助膜两侧的流动静压和渗透压差通过膜孔
4
第4页/共38页
5
第5页/共38页
2.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药物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 需要载体,需要能量,有竞争性和饱和性
3.膜动转运(membrane moving transport)
重点
变异性 22 第22页/共38页
(四)排泄(excretion)
1.定义:药物以原型或代谢产物的形式经不同途径排出 体外的过程。
2.排泄途径:肾(主要)、消化道(胆汁、肠道)、 肺、汗液、乳汁
(1)肾脏排泄 肾小球的滤过 肾小管的分泌 肾小管的重吸收
23
第23页/共38页
Kidney
极性低、脂溶性高的药物易重吸收 药物在尿液中重吸收受尿液pH值改变的影响: 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解离多、离子型多、 极性高,重吸收少,排泄多。
胞饮:液态蛋白质或大分子物质 胞吐:递质释放
6
第6页/共38页
影响药物通透细胞膜的因素
1.药物的解离度和体液的酸碱度对跨膜转运的影响
分2子.药量物小浓(度20差0以及细弱胞酸膜性通药透物性、面积和厚度
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 PPT精品课件

监测谷浓度是监测万古霉素血清水平最准确最 实用的方法。增加谷浓度至15-20 mg/L可以达到目 标AUC/MIC值,但是目前临床实验方法并不支持。 替代的方式是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患者, 要求万古霉素MIC≥2 mg/L。但是也要注意增加剂 量以达到更高的谷浓度的同时可能会增加毒副作 用发生的风险
药历3
• 这是一例典型的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重新选择药物的案例
病历2
2、万古霉素初始剂量应根据患者实际体重计算, 包括肥胖患者。一般为15-20mg/kg,每8-12h给 药1次,然后根据实际血药浓度调整剂量,以获 得目标治疗浓度。
根据该患者的体重计算,该患者的初始剂量 不足。但是检测其血药浓度谷值是在用药5天后, 血药浓度也达到了稳态。从检测结果来看,血 药浓度已经达到了有效的谷浓度水平。
一项包含了94例医疗相关性肺炎病人的分析显示, 在发生与未发生肾毒性的病人中,万古霉素平均谷浓度 有显著差异,分别为:(20.8±9.9)mg/L和(14.3±6.7) mg/L,P<0.001;并且谷浓度≥15 mg/L是肾毒性发生的
独立危险因素。
病历1
1、根据患者血液培养结果、过敏史及生பைடு நூலகம்理状况,选用万古霉素是合理的。
万古霉素静脉滴注主要用于治疗对甲氧西林 耐药的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对青霉素过敏的 患者及不能使用其他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 菌素类,或使用后治疗无效的葡萄球菌、肠球 菌和棒状杆菌、类白喉杆菌属等感染患者,如 心内膜炎、骨髓炎、败血症或软组织感染。
病历1
2、肾功能正常的成年患者万古霉素的用 量一般为静脉输注1g q12h或0.5g q6h。理 想峰浓度(静脉输注后0.5-1h)为2540ug/ml,谷浓度为5-15 ug/ml。该患者用 药1周后血药浓度谷值为12.84ug/ml,没 有出现不良反应,说明对万古霉素耐受良 好。
药历3
• 这是一例典型的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重新选择药物的案例
病历2
2、万古霉素初始剂量应根据患者实际体重计算, 包括肥胖患者。一般为15-20mg/kg,每8-12h给 药1次,然后根据实际血药浓度调整剂量,以获 得目标治疗浓度。
根据该患者的体重计算,该患者的初始剂量 不足。但是检测其血药浓度谷值是在用药5天后, 血药浓度也达到了稳态。从检测结果来看,血 药浓度已经达到了有效的谷浓度水平。
一项包含了94例医疗相关性肺炎病人的分析显示, 在发生与未发生肾毒性的病人中,万古霉素平均谷浓度 有显著差异,分别为:(20.8±9.9)mg/L和(14.3±6.7) mg/L,P<0.001;并且谷浓度≥15 mg/L是肾毒性发生的
独立危险因素。
病历1
1、根据患者血液培养结果、过敏史及生பைடு நூலகம்理状况,选用万古霉素是合理的。
万古霉素静脉滴注主要用于治疗对甲氧西林 耐药的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对青霉素过敏的 患者及不能使用其他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 菌素类,或使用后治疗无效的葡萄球菌、肠球 菌和棒状杆菌、类白喉杆菌属等感染患者,如 心内膜炎、骨髓炎、败血症或软组织感染。
病历1
2、肾功能正常的成年患者万古霉素的用 量一般为静脉输注1g q12h或0.5g q6h。理 想峰浓度(静脉输注后0.5-1h)为2540ug/ml,谷浓度为5-15 ug/ml。该患者用 药1周后血药浓度谷值为12.84ug/ml,没 有出现不良反应,说明对万古霉素耐受良 好。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基本理论PPT课件

要点二
早期临床试验阶段
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 后续临床试验的设计和实施提供指导。
药物剂型设计与优化
剂型设计
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结果,设计适合不同给药途径 和剂型的药物制剂,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 果。
剂型优化
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对现有药物剂型进行优化, 改善药物的释放特性和稳定性,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 性。
机遇
随着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涌现,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如拓展研究领域、提高研究效率等。 同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也将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带来新的突破和进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个体化用药与精准医疗
个体化用药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有助于了解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 应差异,为个体化用药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精准医疗
结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通过药 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实现精准医疗,提高治疗效果并降 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05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展望
药物代谢动力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表观分布容积(Vd)
总结词
表观分布容积是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程度的参数。
详细描述
表观分布容积(Vd)是指在生理学条件下,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按血浆中药物浓度计算应占的 容积。Vd值越大,表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越广泛。Vd的大小与药物的脂溶性、组织亲和力以及血流灌注 等因素有关。了解药物的Vd有助于预测药物在不同个体内的分布情况。
清除率(Cl)
总结词
清除率是描述药物从体内消除速度的参数。
详细描述
清除率(Cl)是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 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的比值。清除率是评 价药物从体内消除速度的重要参数,反映了 肝脏、肾脏等排泄器官的功能。药物的清除 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肝肾功能、年龄、 疾病状态等。了解药物的清除率有助于预测
药物代谢动力学专题知识讲座培训课件

2/4/2021
药物代谢动力学专题知识讲座
19
首过消除 (First pass eliminaiton)
肠壁 门静脉
作用部位 检测部位
代谢 粪
代谢
吸收过程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内检测部位 2/4/2021
药物代谢动力学专题知识讲座
20
(二)分布(distribution)
• 与血浆蛋白结合 D + P
药物体内处置 (Disposition)
吸收 (Absorp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代谢 (Metabolism)
排泄 (Excretion)
2/4/2021
药物代谢动力学专题知识讲座
体内药物 浓度随时 间变化的 动力学规 律
10
药物体内过程
血血管管 药物
蛋白
分布 组织
吸收
2/4/2021
2/4/2021
药物代谢动力学专题知识讲座
22
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如碘在甲状腺中 浓度比血浆高1万倍。 4、特殊屏障: (1)血脑屏障:血液与脑细胞、血液与脑脊 液、脑脊液与脑细胞之间的屏障。分子量 小脂溶性高的药物易通过血脑屏障。 (2)胎盘屏障:某些药物可通过此屏障引起 胎儿不良反应。 5、体液PH:如用碳酸氢钠碱化血液和尿, 促进巴比妥类药物由脑细胞向血浆中转运 和从尿排泄。
7
(2)影响扩散速度的因素:
①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差。
②药物的理化性质:分子量小、脂 溶性大、极性小、非解离型的药物易 通过生物膜转运,反之难跨膜转运。
2/4/2021
药物代谢动力学专题知识讲座
8
2、主动转运:是一种逆浓度(或电位) 差的转运。
药物代谢动力学PPT演示幻灯片

(subcutaneous injection,sc)
14
3、呼吸道给药 肺泡吸收 5 m左右微粒 小支气管沉积 10 m左右微粒 鼻咽部 喷雾剂
4、经皮给药 脂溶性 促皮吸收剂
15
16
吸收速度与程度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 化性质、剂型、剂量和给药途径。 1)消化道吸收 (1)口腔粘膜:脂溶性药物如硝酸甘油 (舌下给药)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 (2)胃:小的水溶性分子如酒精可自胃 粘膜吸收。 (3)小肠、大肠:大多数药物在小肠被 吸收。
(四)半衰期(t1/2)
血浆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t1/2=0.693/K。t1/2是决定给药间隔时间的 重要依据。
46
五、连续多次给药的血药浓度变化
1、连续分次给药,即每隔一定时间 (如一个t1/2)给予等量的药物时,血 药浓度波动地上升,经5个t1/2达Css. 当首次剂量加倍(负荷剂量)时,血药 浓度迅速达到Css.
49
问题
某病人病情危急,需立即达到稳 态浓度以控制,应如何给药
加大剂量 缩短给药间隔时间 其它方法
52
药物活性减弱或消失。
26
• 部位:肝脏 微粒体 • 主要酶系: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cytochrome P450 enzymatic system) • 临床意义:
肝药酶诱导剂 药物相互作用 肝药酶抑制剂
27
(2)催化酶:
①专一性酶:如乙酰胆碱酯酶(AchE)、单 胺氧化酶、它们分别转化Ach和单胺类药物。 ②非专一性酶: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 (肝药酶)。 组成: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b5和辅酶 Ⅱ(NADPH)。 功能:促进多种药物和生理代谢物的生物 转化。
吸收部位 口服 小肠粘膜 舌下 颊粘膜 直肠 直肠粘膜
14
3、呼吸道给药 肺泡吸收 5 m左右微粒 小支气管沉积 10 m左右微粒 鼻咽部 喷雾剂
4、经皮给药 脂溶性 促皮吸收剂
15
16
吸收速度与程度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 化性质、剂型、剂量和给药途径。 1)消化道吸收 (1)口腔粘膜:脂溶性药物如硝酸甘油 (舌下给药)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 (2)胃:小的水溶性分子如酒精可自胃 粘膜吸收。 (3)小肠、大肠:大多数药物在小肠被 吸收。
(四)半衰期(t1/2)
血浆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t1/2=0.693/K。t1/2是决定给药间隔时间的 重要依据。
46
五、连续多次给药的血药浓度变化
1、连续分次给药,即每隔一定时间 (如一个t1/2)给予等量的药物时,血 药浓度波动地上升,经5个t1/2达Css. 当首次剂量加倍(负荷剂量)时,血药 浓度迅速达到Css.
49
问题
某病人病情危急,需立即达到稳 态浓度以控制,应如何给药
加大剂量 缩短给药间隔时间 其它方法
52
药物活性减弱或消失。
26
• 部位:肝脏 微粒体 • 主要酶系: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cytochrome P450 enzymatic system) • 临床意义:
肝药酶诱导剂 药物相互作用 肝药酶抑制剂
27
(2)催化酶:
①专一性酶:如乙酰胆碱酯酶(AchE)、单 胺氧化酶、它们分别转化Ach和单胺类药物。 ②非专一性酶: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 (肝药酶)。 组成: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b5和辅酶 Ⅱ(NADPH)。 功能:促进多种药物和生理代谢物的生物 转化。
吸收部位 口服 小肠粘膜 舌下 颊粘膜 直肠 直肠粘膜
药理学 4.药物代谢动力学 PPT课件

影响药物生物转化的因素
1.药酶的诱导 2.药酶的抑制 3.遗传的多态性
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可被诱导或抑制
药酶诱导 (Induction): 苯巴比妥、利福平,环境 污染物等
无诱导 苯巴比妥诱导
苯并芘诱导
药酶抑制 (Inhibition): 西米替丁、普罗地芬等竞争代谢途径而导致药 物代谢酶被抑制。
一、药物的转运
药物的转运方式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 泄本质上是药物分子在体内跨过各部位生物 膜的转运(跨膜转运)。 1.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2.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3. 其他转运方式。
被动转运
1.被动转运 指药物自生物膜浓度高的一 侧向浓度低的另一侧进行的跨膜转运。包括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和滤过(filtration)。
四、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
F为血管外给药时,制剂中药物被吸收 进入体循环的程度(相对量)和速度。 (1)生物利用度的程度:
绝对生物利用度: F =
AUC(ev) AUC(iv)
×100%
×100%
相对生物利用度: F =
AUC(test)
AUC(standard)
主动转运
2.主动转运 指药物不依赖膜两侧浓度 差的转运,可以由生物膜的浓度低的向浓 度高的一侧转运,形成药物在特殊部位的 高浓度聚积,因而又称为逆浓度梯度转运 或上山转运。 少数药物和生命活动的关键离子(如 Na+、Ca2+、K+)依赖机体特有的载体转 运系统(酶或离子泵)消耗能量ATP进行 主动转运形成浓度势能。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 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由 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药代动力学参数及KD理论与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ppt课件

> MPC 疗效佳,无突变 MSW 疗效可,易突变
< MIC 无效,亦无突变
Mutant Selection Window
MPC MIC
Time post-administration
·
33
MPC和突变选择窗
药效学理论的延伸
对临床治疗和防止耐药以及新药开发具 有重要意义
目前尚在体外试验和理论探索阶段,需 要在活体和临床病人中进一步证实
环丙沙星 500mg bid
14
2.00
7.0
16.00
8.0
加替沙星 400mg qd
24
0.50
48.0
8.00
35.0
吉米沙星 400mg
6
0.03
58.0
0.25
40.0
(320mg) qd
格帕沙星 600mg qd
10
0.25
40.0
4.00
15.0
左氧氟沙星 500mg qd
35
1.00
3、代谢
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肝P450酶)
4、排泄
大部分抗菌药物经肾脏排泄,部分经肝胆系统排泄。 除血率浆(C清L) 除半衰期(T1/2β)、消除速率常数(Ke)、药物清
·
7
药时曲线
·
8
抗菌药物的药效动力学
1、MIC 、MBC
通常以MIC50、MIC90、MBC50、MBC90来表示。 MIC 与MBC值较接近时提示该药可能为杀菌剂。
4小时
6小时
头孢氨苄在体外的抗菌实验
·
22
β-内酰胺类超过MIC的时间(抗肺炎链球菌)
抗生素 用药规程
阿莫西林 500mg tid 头孢氨苄 500mg tid 头孢克肟 200mg bid 头孢丙烯 500mg bid 头孢呋辛 500mg bid 头孢曲松 1g.qd.i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内过程】 主要经过肾脏代谢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药物相互作用】 本品与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呋塞米、布美他尼等合用
,可增加肾毒性。
常用药物
头孢呋辛 本品临床主要用于革兰阴性菌所致的各种感染。 本品为第二代头孢菌素中唯一能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
以原形经肾脏排泄。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药物相互作用】 本品与高效能利尿药如呋塞米、布美他尼等合用,可能引 起或加重肾功能损害,不可同时应用。
第二十一章 抗菌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学习要求
1. 掌握根据PK/PD特点分类的各类抗菌药物特点。 2. 熟悉常用的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四环素类 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 3. 了解上述抗菌药给药方案优化特点。
前言
1. 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的疗效取决于药物在血液、其 他体液和组织中是否达到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浓度 。
第二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代表药: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奈替米星等 体内过程: 1. 吸收:口服吸收少;
2. 分布: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内耳
外淋巴液中分布浓度较高,t1/2为11-12小时,耳毒性。庆 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 3. 代谢与排泄:肾脏是这类药物消除的唯一器官。尿药浓度是 血药浓度的25-100倍,可能是造成肾毒性的又一原因。
第三节 头孢菌素类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属于β-内酰胺类抗 生素。时间依赖性 PK/PD参数:T>MIC 第一代:头孢唑啉、头孢氨苄 第二代:头孢呋辛、头孢西丁 第三代: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啶 第四代:头孢吡肟
【给药方案优化】 例:在对头孢唑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中,当T >MIC为55%时(即高于MIC的时间占24小时疗程的55%
时),可达到最大细菌清除率。
为了获得较好的T >MIC,可增加给药次数,以增强临床 疗效。 注:半衰期长、PAE比较长的此类药物,如头孢曲松,半 衰期8.5小时,再12-24小时中,给药1次就能维持血药浓
度,而且治疗效果也不会降低。
常用药物
头孢唑啉 本品临床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葡菌和某些革兰阴性 菌感染,还常用于外科手术预防感染。
常用药物
头孢曲松 临床主要用于革兰阴性菌所致的严重感染,如脑膜炎(成 人及婴幼儿)、败血症、中毒性肺炎等治疗。
2. 体液和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又与血药浓度呈平行关系。
因此,传统上对抗菌药物治疗的药效参数指标主要以MIC (最低抑菌浓度)、MBC(最低杀菌浓度)等为指导。
第一节 抗菌药物PK/PD与双向个体化给药
药物 人体 致病菌
双向个体化给药(dual individualization)就是
将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参数整合起来进行
球菌)均有明显抗菌作用。临床上用于上述敏感菌引起感
染的治疗。
注:耳毒性、肾毒性;TDM
庆大霉素(gentamycin,GM)
【药物代谢动力学】 其Cmax与剂量、年龄、体重、肾外疾病和胖瘦等因素有 关。
有效血药浓度:4-8微g/ml,峰浓度5-10微g/ml时,可能疗
效最大;谷浓度大于2微g/ml时,易再组织中蓄积,并产 生耳毒性、肾毒性。
给药方案优化 传统给药方式为一日多次给药或持续静脉滴注 根据其为浓度依赖性药物,PAE长 优化方案:一日一次给药 优点: 1. Cmax/MIC比值达到8-11倍时,该抗生素可以达到 最大杀菌率,治疗有效率可以高达90%。 2. 减少耳毒性、肾毒性
常用药物
庆大霉素(gentamycin,GM) GM是氨基糖苷类中作用较强的抗生素,对各种杆菌、铜 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球菌(包括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
庆大霉素(gentamycin,GM)
【体液药物浓度测定】 1、HPLC法 2、分光光度测定法
3、放射性酶测定法
4、放射免疫测定法 5、荧光偏振免疫测定法 6、微生物学方法 7、比色法
庆大霉素(gentamycin,GM)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药物相互作用】 M与克林霉素合用,可引起急性肾衰竭 GM与呋塞米 GM与青霉素类
给药方案设计的方法。
一、抗菌药物根据PK/PD特点分类
1、浓度依赖性抗菌药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特点是这类药物的杀菌作用与时间关系不密切 ,而取决于峰浓度:即血药峰浓度越高,其杀菌效果越好(如图21-2 )。 注:不能超过最低毒性剂量,对于治疗窗比较窄的药物(如氨基糖苷 类)尤应注意。 代表药: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两性霉素B、甲硝唑等 特点:较长的PAE和首剂效应 PK/PD评价指标:Cmax/MIC、AUC/MIC(AUIC)
1. T>MIC :血药浓度维持在MIC以上累积的时间百分率。 2. Cmax/MIC 峰浓度与最低抑菌浓度的比值。 3. AUC/MIC 药-时曲线下面积与最低抑菌浓度的比值。
4. AUIC 代表24小时内系统中超过MIC的抗菌药物总量。
5. Cmax,SS/MIC 稳态血峰浓度( Cmax,SS)与最低抑菌浓度( MIC)比值。
一、抗菌药物根据PK/PD特点分类 3、时间依赖性且后效应(PAE)较长的抗菌药物 由于PAE较长,给药间隔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也 可通过增加给药剂量来提高PK/PD。 代表药:阿奇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碳氢霉 烯类和抗真菌药氟康唑等。 PK/PD评价指标:AUC/MIC
二、双向个体化给药的有关参数
一、抗菌药物根据PK/PD特点分类
2、时间依赖性且PAE较短的抗菌药物 一旦达到抗菌阈浓度,继续增加药物浓度,其杀菌速度及杀菌程度保持 相对稳定。其抗菌作用与同细菌接触时间密切相关,而与峰浓度关系较 小。 特点:① 当血药浓度达到MIC的4-5倍时杀菌作用最好,饱和状态。 ② 当40%-60%时间体内血药浓度超过了MIC时,药物的疗效达到 最佳。 代表药: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及林可霉素等。 PK/PD评价指标:T>M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