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
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

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陈茂同我国古代自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便出现了阶级,形成了国家,并逐渐建立了一套统治机构。
国家机构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机构的演变历史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研究国家机构的演变历史,对于了解我国古代社会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阶级社会中,各级官吏,都是代表统治阶级管理和压迫人民的,各类职官机构,都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奴隶社会中,国家形式是以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政体。
王是最大的奴隶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全国的土地、奴隶及平民都属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王把一部分土地、奴隶及平民分给同姓和异姓的贵族,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是受封区的统治者,但须服从王命,对王承担徭赋义务。
在诸侯封地内,也建立一套掌握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的政权机构和官吏,成为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地方政权。
诸侯又把土地、奴隶及平民分封给奴隶主贵族卿、大夫。
卿、大夫是其封地内的统治者。
有的卿、大夫担任着王国或诸侯国的重要官职,辅佐王和诸侯进行统治。
商王廷设有百官,辅佐商王治理国家。
百官之中可分为政务官、宗教官和事务官三类。
政务官、宗教官的地位很高,权力很大。
周朝的官制在商朝的基础上更加发展,形成了一套庞大的官僚组织和较完整的官僚制度。
辅佐周王进行统治的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其权力很大,是国家的总管。
协助周王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是六卿,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
太宰是朝廷的政务总管,太宗管宗庙谱系,太史管起草文告、编写史书,太祝是最大祭祀官,太卜是占筮官,太士是神职官吏。
此外,周朝还设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五官,分别掌管土地、军赋、工程、群臣爵禄、刑罚等。
商周的王、诸侯、卿大夫及其他各种官吏都是世袭的,世代掌握着统治大权,这就是所谓世卿制度。
春秋时期由于诸侯间强凌弱,大并小,互相间进行无休止的兼并争霸,周王朝对诸侯逐渐失去控制的权力,贵族分封制度行不通,各诸侯国称王称霸,设官分职,各行其是,职官制度也因而发生了变化。
历代职官表pdf

大理寺、中书、东厂、锦衣卫、 改革和注重增强官员的队伍管理能
衙门各级官员、府、州、县、乡 力。但官场腐败问题仍然导致清朝的
官员
灰暗和无力感,新思维和科技思想也
因为官僚体制上的阻碍而影响有限。
综上所述,中国历代的官制与政治制度不仅代表了每个朝代的政治文化,还深刻反映了中国 历史不同阶段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面貌。每个朝代的官制都有其特点和问题,无论是 强调士族血统和权力掌握,还是注重实际能力和民心,都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政治历 史提供了宝贵材料。
丞、令、尉、长、仆
朝代 魏晋南北朝
隋 唐 宋 元
主要职官
特点
三公、九卿、太宰、司徒、司 官制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相对更加
空、司农、司马、大将军、御史 灵活和多变。重视士族血统,但开始
大夫、侍中、尚书、太尉、太傅、 引入功业、文学、德行等评定标准。
太保、卫将军、中书令、鸿胪寺
卿等
宰相、太师、司徒、司空、司 继承前朝官制,但职位之间的权力
和监督制度,在互相之间捉弄、斗争、
贿赂和降低威信上存在问题。
朝代
主要职官
特点
明
正、副、佥、知府、州、县、 科举制度在明代十分重视,雄厚的
乡官员、监司、御史台
帝国经济的发展,成功推行了海外贸
易等新的经济政策。但另一方面,腐
败现象也愈加严重,权利机关愈加失
控,导致近代朝代的亡国之灾。
清
内阁、六部、都察院、太常寺、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科举制度,并有
农、左右丞相、令、尉、戍长、 关系和职责范围有所调整,将强调功
郎、卿、刺史、位相、翊军将军 绩和实际才干的评定方法较为重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等
中国古代官制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古代官制的演变与发展中国古代官制是一个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话题。
从夏代的三公、商代的九卿、周代的诸侯、春秋战国的诸侯国、到汉唐的三省六部,中国古代的官制在不同的时代都经历了不同的变化和发展。
一、夏商周时期的官制夏商周时期,官制不如后世之完善。
夏王朝的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他们分别担任教育、审判和兵事等方面的工作。
商朝的九卿为“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大宗伯、大司寇、大理、大匠、太祝、大宰”,他们分别负责统计、财政、军事、宗族、刑法、审判、建筑、礼贤和祭祀等方面的工作。
周朝的官制则有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五等,具体官职则包括公、卿、大夫、士、仆、客等。
其中,大夫才是周朝官制中最高的官职,而诸侯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成熟,官制逐渐得到了完善和细化,不同的国家也有了不同的官职和职责。
以郑国为例,其官制基本包括了王、卿、大夫、士、庶民等五等。
王为郑国的最高统治者,卿在政治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大夫则是卿的下属。
另外,不少国家还设立了“上卿”、“上大夫”、“中卿”、“中大夫”和“下卿”、“下大夫”等官职,以区分不同的等级和职责。
当时,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国互相征战,因此纷争不断,政治官职也经常变化。
三、秦汉时期的官制秦汉时期,中国的封建制度更趋于完善和规范化,政治官职也更加明确和细分。
在秦朝,政府高层设定了宰、相、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光禄大夫等官职,其中宰和相是两个最高的官职。
东汉时期,王莽篡夺了皇位,改革了官制,设立了九卿和中卫将军等新的官职。
而在西汉时期,政治官职更加多元化,涉及行政、军事、司法、财政和地方治理等多个方面。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官制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官制在中原的统一基础上,依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完善。
唐代设立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御史台等当时的四大机构和九寺一府,这个官制在宋、元、明和清时期都有所传承和发展。
中国古代官职沿革

古代官职沿革官职的设置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原始社会没有官,当时民族和部落的首领,和现在官是不同的概念。
随着阶级的出现、国家的形成、官职制度也随之产生。
中国官职雏形是夏商时期的王、史、巫和臣、宰、尹。
周朝开始,才有现在意义上的官职。
《周礼》提出了”惟王建国、辨方正位、设官分职、以为民极”的设官目的,官职名正言顺,官位有职有权。
西周时期国家君主称王和天子,王位继承人称太子或东宫,王妻称后。
诸候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
中央官制主要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六卿(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
三公是天子的顾问,坐而议政。
三孤为常任官,系有德之人担任。
六卿分掌管国事、民政教育、礼乐祭祀、军事征伐、刑法狱讼、百工土木。
官员的爵位分为卿、大夫、士三级。
这就是”三公九卿”。
地方官制是在王城之外划分出”乡”和”遂”,乡即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
遂即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分别设长。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候势力增强,各国均有一套官制。
通常国君之下设相和将军,又设司徒、司马、马空、司寇等众卿,分掌民政、军事、土建、刑狱。
战国时期各国在地方大多确立了郡、县两级制,郡的长官为郡守,下设郡尉,管理军务。
郡下设县,长官为县令,下设县丞、县尉,分管财政和军务。
秦汉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统治,官职制度中央采取”三公九卿”制,地方继续实行郡县制。
确定”皇帝”为新的国君称号,一直沿袭。
并采取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
丞相管理全国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司监察掌文书。
中央部门开始由家臣组织发展为国家机构,分为九卿:奉常(太常)管宗庙礼仪;郎中令(光禄勋)管宫庭掖门;卫尉管警卫奏章;太仆管皇车马政;廷尉(大理)管刑罚讼狱;典客(太鸿胪)管少数民族、藩属国来朝;宗正管皇族事务;治粟内史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支出;少府即皇廷总管。
历代职官制度的沿革

历代职官制度的沿革夏、商、西周的设官夏朝的官僚机构已初具雏形(车正,牧正,庖正,军队·六卿,监狱,乐官);商朝,由商王直接统治的中心区域叫内服,内服以外的诸侯统治区域称为外服。
在商朝,没有五等爵制度;西周,内服的职官分为公、卿、事务官;外服被分封的诸侯,在爵位上有公、侯、伯、子、男,在自己的封国内按周王朝设立职官;另外还有监国制度。
东周春秋中央——执政,司徒司空司马等众卿,内务官地方——国野制勋爵——卿、大夫作为爵称战国中央——以国君为首,下有将相分掌文武(楚国为令尹、司马)地方——设置郡(守,下设郡尉)县(令),由国君任免官吏秦汉中央——三公九卿制、加官地方——郡(守)县(令)制、东汉州郡县勋爵——官秩以石区分;20等爵制度;服饰(冠绶、颜色)魏晋南北朝三国中央——魏国:设置丞相,总领百官;中书省、尚书台、侍中寺(御史台),初具三省制模型;蜀汉;孙吴地方——州(刺史/州牧)郡(太守)县(令/长)三级两晋南北朝中央——两晋南朝:丞相/司徒,加“录尚书事”领大权;“八公”虚衔;中书省、尚书台(分曹)、门下省;北朝:三师、二大、三公、三省;御史台地方——州(刺史/牧)郡(太守/尹)县(令/长)三级勋爵:魏晋:九品九等,六等及更多爵;北魏:九品30等,六等爵;北周:九命最高,五等爵;南北朝:勋十二转隋中央——三省六部制、三师、三公【隋:内史(内史令)、门下(纳言)、尚书(尚书令);八座;秘书省、内侍省;九寺五监;御史台】地方——州县二级,总管府,行台省勋爵——职事官与散官;九品30阶(官的品阶);十一转勋;九等爵制唐中央——三省长官为宰相;三省: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侍中);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尚书、侍郎)‘御史台;九寺五监地方——道(节度使)州县二级(安史之乱);都督府;都护府勋爵——职事官与散官;九品30阶,文散官29阶,武散官31阶;十二转勋;九等爵制五代十国中央——三省六部为主干,枢密院地位提高地方——州(刺史)县(县令)两级;府宋中央——中书门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枢密院(枢密使,枢密副使)分掌政军大权的二府制;三师三公,赠官;三省六部名存实亡后恢复;三司;台谏地方——路(四个部门)州县勋爵——九品29阶(寄禄官、差遣制)辽金元辽:南北两院(南北宰相)金:一省制;路(兵马都总管)府(府尹)州县四级制元:一省制,中书省总领朝政,枢密院、御史台;宰相(左右丞相、平章政事);行省【下有路(总管)府州县】、行台明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西周时周王下地位最高的是太师、太保、太宰。
中央官制的演变

汉武帝
设立中朝(内朝)
构成:亲信侍从(尚书、常侍等)
作用:与三公、外朝相制衡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建立中朝
中朝 尚 书 令 侍 中
皇
帝 外朝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卿
太 尉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专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东汉、魏晋南北朝
三省制出现萌芽 东汉:形成尚书台取代三公的权利
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尚书省,设立中书省和门下省
三省六部制特点(三省之间的关系):
1、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2、三省之间互相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 高办事效率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1)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 率 2)完整地相权被分割,有利于皇权加强
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比较
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应用时代 丞相职权地位
确立于秦,盛行于汉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 国政事,有相对独立 的决策权、审议权和 行政权
二、安史之乱与唐末藩镇割据
专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权力高度集中 2)各项制度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
3)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压制
4)注重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
专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专制皇权加强的评价:
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是传统官僚体制 发展的产物,虽然有可能提高决策效 率,但却导致了一人独尊,将国家的 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社会发 展的桎梏
刘邦分封诸侯,郡国并行
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
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封地
吴王刘濞联合六国诸侯,发动“七国之乱
专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为加强皇权,采取 了一系列 集权措施,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中国古代是以封建王朝为主体的封建社会,官制是政治生活特征中最重要的惯例和制度之一。
从先秦至清朝,中央官制都经历了一个从复杂、低效向简单、高效的演变过程。
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的,以秦朝为代表的封建制度实行了最严格的专制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央官制分为朝廷正职,外勤,谕府,吏部等。
这种官制惯例继承至两汉时,总分为三六九院(朝廷),五府(外勤),六吏(外政),七司(祭祀)。
每个官品对应着不同的称号,例如"宰相"乃是最高绩效; "节度"在朝廷官品中介于二个,其前身为"将相",又被称为"卿大夫"、"大夫"、"士"、"臣"和"权"等; "令尹"是上九官的一种,是把持当地司法的官长; 11个部二百三十六司,全部属于行政部门,有二十六个官位。
这样例见着极为复杂的中央官制惯例,其间除朝廷正职外的其它职位均由儒家从公选产生。
这种官制形式,它低效率,人员浪费度很高,也加重了王室的负担。
随着统一语言、行政区域和文化秩序的建立,宋元明清时期官制出现了明显的简化和变革,中央官制也从复杂官制向简化官制转变。
宋朝可谓官制改革的重要时期,北宋实行官选,而且把录用人员数量限定在朝廷内,以及实行官僚组织改革,极大减少了中央官制的复杂性。
而元朝则在宋的基础上有更进一步的变革和简化,实行了以礼部为中心的中职系统,并得到了发展。
明万历改革旨在建立一个经济健全、更高效率的政治结构,改变了元明前期官制形式,简单了官制惯例。
清朝政治体制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施统治中央官制改革。
康熙帝的改革多以学校为主,侧重实践,扩大了中央官员的职责范围,并将其功能分离,以使政府科学管理。
雍正帝把官吏分成文武两个部门,加强了文章官的责任,他的改革使管理称职者占据中央官制的全部职位。
中国历代官制简表

中国历代官制简表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的主要变化。
古代中央官制⼤的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权越来越弱化,下⾯分朝代表述,这⾥不仅涉及到中央官制,也涉及到地⽅官制。
⼀、三代官商代王室百官总称多尹,⼤体可分为三类:⼀类是政务官,有“尹”、“卿⼠”等。
⼀类是宗教官,有“多⼘”、“占”、“巫”等。
⼀类是事务官,有“宰”、“⼩藉⾂”等。
西周的官僚制度已相当完备,仅西周青铜器铭⽂中提到的各类职官就有213种之多。
西周初期,王室政权机构中最重要的职官是太师和太保。
太师和太保掌握着王室的军政⼤权,并且负有监护和辅佐年少国君的重任。
周王室的官僚机构分为两⼤系统,即卿事寮和太史寮。
卿事寮即卿⼠寮,其职权是主管“三事”和“四⽅”。
卿事寮的长官,西周初期是太师或太保,西周中期以后为太师,其属官主要是“三司”,即司徒、司马、司空。
太史寮掌管册命、制禄、图籍、祭礼、占⼘、礼制、时令、天⽂、历法等。
太史寮的长官是太史,既是⽂职官吏的领袖,⼜是神职官吏的⾸领。
除卿事寮和太史寮外,王室还设有掌管周王⾐⾷住⾏的宫廷内官,见于西周⾦⽂的有宰、膳夫、寺⼈、⼩⾂、⼩⼦、⼩夫、守宫、御正、世妇、东宫等。
西周的官制是在商代的“内服”和“外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商代不同的是,西周的官僚机构更加庞⼤,职官的名⽬更加繁多,⾏政体制更加系统。
这种演变趋势,反映了西周国家机器的完备和王权的强化。
春秋战国时期⼠⼈阶层的兴起,为官僚制度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在西周时期就已存在,属于贵族等级序列的最低⼀级,依附于宗族群体,尚未成为⼀个独⽴的社会阶层。
春秋时期,随着宗族政治的⼟崩⽡解,失去了宗族依托的贵族⼤批地沦落为⼠,⼠⼈队伍迅速扩⼤,脱离了原来的贵族等级序列⽽成为⼀个独⽴的社会阶层。
进⼊战国时代,新兴的⼠⼈空前活跃,这些⽂化素养较⾼的知识分⼦没有任何⼈⾝依附关系,⾏动⾃由,思想开放,成为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的对象。
他们凭借知识和才⼲,指点江⼭,激扬⽂字,或为理想⽽奔⾛四⽅,或为⽣计⽽周游列国,都是⼊仕⼲政的最佳选择,从⽽形成⼀⽀庞⼤的充满活⼒的官僚后备军,使各国君主有选择官僚的充分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