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7版)
小儿术后镇痛

相应的位置;
(2)数字等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 4 以下为轻度痛,4-7 为中度痛,7以上为重度痛; 2、面部表情评估
(1)脸谱疼痛评分法(适用于婴幼儿) (2)改良面部评分法(适用于学龄儿童和青少年)
3、术后早期可定时给药,后期可以根据疼痛评估结果按需给药。 4、术后宜多模式镇痛。 5、不同患儿对镇痛药物的敏感性不同,镇痛药物应用应个体化。 6、必须评估镇痛效果和可能的不良反应。使用阿处类药物的患儿, 应定时监测呼吸频率,最好监测SpO2。 7、应积极预防和治疗术后恶心呕吐,而不是简单取消镇痛药物的使 用。
2、术后局麻药镇痛方法
(1)局部浸润 缝皮前在切口皮下注射长效局麻区。适用于各类小型
和中型手术。 (2)外周神经阻滞
适用于相应神经丛或神经干支配区域的术后镇痛,如 肋间神经、臂丛神经、椎旁神经、腰丛、股神经和坐骨神 经阻滞等,其对意识水平、呼吸、循环影响小,特别适于 危重患儿。使用留置导管持续给药,神经电刺激器和超声 引导的应用可以提高神经阻滞的成功率。 (3)硬膜外腔给药
0
Crying(哭泣)
无
表1 CRIES评分表
1
2
哭泣声音响亮,音调高 不易被安慰
Requires O2
否
saturation(维持
SpO2>95%) 是否需要
吸氧
氧浓度<30%
氧浓度>30%
Increased vital signs(循环体征)
HR和BP<或=术前水平 HR and BP较术前水平 HR and BP较术前水平
小儿术后镇痛2讲课文档

可以使用成人的疼痛评估量表。
❖ (1)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患儿根据疼痛的 强度标定相应的位置;
❖ (2)数字等级评分法(NRS评分):4以下为轻度痛, 4~7为中度痛,7以上为重度痛。
第四页,共29页。
儿童常用的疼痛评估方法
❖ 2、面部表情评估:医务工作者或患儿照顾者根据患儿的面
术后局麻药镇痛方法
❖ (3)硬膜外腔给药:通过经骶裂孔或棘间留置的硬膜外腔 导管持续给药。适用于胸、腹部及下肢手术后镇痛。其优 点是不影响神智,镇痛完善,也可做到不影响运动和其他 感觉功能。
❖ 局麻药中加入阿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药物不仅可提高镇痛效果,还可降低 这两类药物的副作用,减轻运动阻滞,是目前最常用镇痛
用药,多以患儿自控、家长控制或护士控制方式给药。 适用于术后中度和重度疼痛。
第十七页,共29页。
芬太尼使用推荐剂量
❖ 1、单次静脉注射:0.5~1.0μg/kg,新生儿减量;
❖ 2、持续静脉输注:0.3~0.8μg/kg·h; ❖ 3、PCA:负荷剂量 0.5~1.0μg/kg,背景剂量
0.15μg/kg·h,单次冲击剂量 0.25ug/kg,锁定时间 20min,最大剂量 1~2μg/kg·h。
取决于孕龄和出生体重。
❖ 给予正确剂量,对所有年龄的儿童均安全有效。
第十五页,共29页。
吗啡使用推荐剂量
❖ 1、口服:新生儿 80μg/kg·4-6h,儿童 200~500μg/kg·4h;
❖ 2、静脉和皮下:新生儿25μg/kg开始,儿童50μg/kg 开始,持续输注速率 10~25μg/kg·h;
第二十六页,共29页。
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专家共识(2017版)

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专家共识(2017版)其次,小儿患者年龄小、体型小、生理特征不同于成人患者,需要更加细心、耐心和专业的护理和操作;再者,小儿患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哭闹等情绪反应,影响麻醉/镇静效果和检查结果。
因此,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需要专业的小儿麻醉医生和护士团队,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评估和准备工作,确保患者安全、舒适地接受检查或治疗。
同时,还需要注意麻醉/镇静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给药途径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二、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评估和准备工作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评估和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病史:包括年龄、身高、体重、过敏史、手术史、疾病史、药物史等。
2.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点:包括焦虑、恐惧、哭闹、好动、不配合等情况,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3.麻醉/镇静药物的选择和给药途径:需要根据手术/检查的性质和患者的年龄、体重、身体状态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计算,以及确定给药途径和速度等。
4.麻醉/镇静监测设备和药物应急箱的准备:需要根据手术/检查的特点和患者的情况准备相应的监测设备和药物应急箱,以备不时之需。
5.麻醉/镇静过程中的护理和安全措施:需要进行全面、细致、专业的护理和安全措施,确保患者在麻醉/镇静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
三、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并发症及处理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律失常、过敏反应等,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在预防和处理并发症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和剂量计算,避免过量使用和不当使用。
2.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镇静效果,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3.准备好相应的药物应急箱和监测设备,以备不时之需。
4.在手术/检查结束后,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专业的观察和护理,避免出现后遗症和并发症。
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7版)

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7版)左云霞(负责人/共同执笔人),冯春,刘飞,杜溢李文献,李克忠(共同执笔人),李超,连庆泉,宋兴荣,张马忠,张建敏,张斌,张溪英,陈怡绮,周琪,周期,胡华琨,姜丽华,蓝雨雁疼痛是小儿均具备的一种主观感受。
孕25周时,胎儿疼痛感受器已经发育。
新生儿不仅能感受疼痛,且会因为镇痛不充分,带来日后疼痛反应增强。
急性术后疼痛是外科手术创伤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
长期以来,小儿术后疼痛被严重忽视。
原因之一是小儿不能主诉疼痛因而造成疼痛评估困难;其次是有部分镇痛药物在小儿使用受到限制,作为镇痛实施的医师也对药物副作用存在过度担心。
因此,很多情况下外科手术患儿的痛苦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同时其康复过程也受到影响。
目前,国外很多先进的儿童医院和医学中心已经建立了专门处理小儿疼痛的医疗小组,但我国小儿术后镇痛发展缓慢,水平较滞后。
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儿童术后镇痛的发展,普及标准化的管理,从而惠及更多患儿,2014年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儿科麻醉学组集体撰写了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
近3年来,国内外关于小儿术后疼痛管理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本专家组在2014年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查阅国内外文献进行推荐意见的更新。
一、术前宣教和准备工作(一) 患儿及家属科普宣教患儿及家属科普宣教的内容包括:1.详细解说外科手术是一种创伤,创伤必然伴有疼痛。
手术期间由于使用了充足剂量的麻醉与镇痛药物,术中患儿不会有疼痛感受。
2.术后创伤恢复有一定过程,如果不采取恰当的镇痛措施,患儿就会感受到疼痛,也会因为疼痛而导致各种躯体不适、睡眠障碍等,影响术后康复。
3.术后镇痛期间由于监护条件的限制和呼吸管理的困难,只能使用安全但镇痛效能相对较弱的药物或者小剂量麻醉性镇痛药物。
一般小手术镇痛效果较好,大手术常常需要使用镇痛泵持续输注镇痛药物。
4.向患儿和家属详细讲解该患儿拟采用的术后镇痛方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5.向患儿和家属演示疼痛评估方法,并鼓励家长采用非药物疗法例如分散注意力、做游戏、心理教育、催眠、生物反馈、意象导引等手段减轻患儿疼痛感受。
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

FLACC
常用镇痛药物及其使用方法
局部麻醉药 阿片类镇痛药和曲马多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对乙酰氨基酚
小儿术后镇痛常用局部麻醉药物
布比卡因:起效慢,作用时间较长的酰胺类局 麻药。小儿通常使用的药物浓度为0.0625%0.25%。依照其浓度不同,可以产生感觉阻滞 和运动阻滞。
signs (循环体征)
HR 和 BP <或=术 前水平
Expression(表情) 无特殊
HR and BP 较术前水平升高
<20%
表情痛苦
HR and BP 较术前水平升高
>20%
表情非常痛苦 /呻 吟
Sleeplessness (睡眠困难)
无
经常清醒
始终清醒
FLACC(Face, Legs, Activity, Cry, Consolability)
识和技术缺陷 外科医生不够重视,护士没有很好参与
疼痛评估
自我评估
➢ 视觉模拟评分法 ➢ 数字等级评定量表 ➢ 语言等级评定量表
面部表情评估: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
行为学评估
➢ CRIES ➢ FLACC量表 ➢ PPPM(术后疼痛家长评估量表) 适用于1-12岁出院病人
疼痛自我评估
糖酸吗啡(M6G) M6G 有强镇痛作用和呼吸抑制作用 起效慢: 20 - 30 min 才能达作用高峰 血清半衰期 2.9 ± 0.5 h
罗哌卡因: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和布比卡因类 似,但运动神经阻滞的发生和持续时间较短, 强度也较弱,其应用浓度为0.0625%-0.25%。
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的推荐最大用量
中国儿童重症监护病房镇痛和镇静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中国儿童重症监护病房镇痛和镇静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儿科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共同制定了"儿童重症监护治疗病房镇痛和镇静治疗专家共识,时隔5年,镇痛和镇静理念有了新的发展,新的镇痛和镇静药物也不断推出,基于此,3个学术组织专家在充分检索分析文献基础上,结合临床应用经验,对镇痛和镇静治疗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修订,其更新内容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镇痛、镇静与器官功能保护与2013版共识相比,2018版共识在镇痛和镇静的指征中增加了器官功能保护的内容。
强调镇痛和镇静的目的不仅仅是让患儿舒适和安全,还应根据患儿器官储备功能水平决定镇痛和镇静目标。
2018版共识对危重患儿不同疾病状态下的镇痛和镇静策略做了更具体的推荐,即在器官功能"不稳定期"实施深度镇痛和镇静策略,目的是降低代谢和氧耗,使机体尽可能适应受到损害的氧输送状态,从而实现器官保护;在器官功能"相对稳定期"实施浅镇痛和镇静策略,目的是抑制躁动,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器官功能恢复[3,4,5]。
理想的镇痛和镇静应该是建立在对患儿进行全面和动态评估的基础上,以目标为指导,实施与疾病种类以及疾病所处的不同阶段相适应的精准化镇痛和镇静[3,4,5]。
二、早期舒适镇痛、最小化镇静和人文关怀2018版共识强调实行以镇痛为基础的镇静,只有充分镇痛后,才能达到理想镇静目标。
强调早期干预和以患儿为中心的人文关怀[6,7],对危重症患儿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可提高患儿的舒适程度,并且可减少其对镇静、镇痛药物的需求。
特别应注意照明、环境噪声以及昼夜之分给患儿带来的影响。
在心理方面应用分散注意力、催眠等方法达到减轻患儿焦虑、促进放松的目的。
在诊疗操作方面,应尽量将各种操作及检查集中在同一个时间段进行,尽可能避免打断患儿睡眠周期。
此外保持患儿的尊严,尊重可能存在的文化差异也是治疗中应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
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欧阳歌谷创编

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4)欧阳歌谷(2021.02.01)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左云霞(执笔人/负责人)吴新民连庆泉王英伟杜怀清李师阳张建敏陈煜目录一、小儿疼痛评估二、疼痛冶疗三、小儿不同类型手术术后镇痛原则四、小儿术后疼痛治疗注意事项疼痛是婴幼儿和儿童均具备的一种主观感受。
孕 25 周,疼痛感受器已经发育,新生儿不仅能感受疼痛,且会因为疼痛治疗不充分,带来日后疼痛反应增强。
急性术后疼痛是由于外科手术创伤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
长期以来,由于儿童不能主诉疼痛造成疼痛评估困难,以及部分镇痛药物在小儿使用受到限制或者对药物副作用的过度担心,小儿术后疼痛被严重忽视,由此给外科手术患儿带来痛苦并影响其康复过程。
目前国外的儿童医院和医学中心,已经建立了专门处理小儿疼痛的医疗小组。
我国小儿术后疼痛治疗严重滞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儿科麻醉学组根据儿科特点集体编写本指南,提供小儿术后疼痛评估和治疗的推荐意见。
一、小儿疼痛评估由于部分小儿尤其是婴幼儿不会主动诉说疼痛,小儿疼痛评估相对于成人更困难。
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量表能作为理想的评估手段适用于所有种类的疼痛或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
儿童常用的疼痛评估方法有:①自我评估:患儿根据提供的量表自已评估和描述疼痛的程度。
②行为学/观察评估:测量疼痛相关的行为学表现或者对由患儿父母或监护人提供的疼痛的叙述进行评估。
手术后应该定时进行行为学评估和记录。
这种评估最好与其他常规评估同时进行,以避免对小儿不必要的打扰。
③生理学评估:生理学评估:根据疼痛引起的生理学变化进行评估。
在定时评估的同时,若有生命体征改变如低血压、心动过速和发热等,应立即评估是否存在严重疼痛。
1、自我评估自我评估是评估疼痛程度的金标准,与成人疼痛评估的方法相同。
(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一条长100mm的标尺,一端标示“无痛”,另一端标示“最剧烈的疼痛”,患者根据疼痛的强度标定相应的位置。
赵喜越 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

婴儿 2 mg /kg
0.0625%-0.15%
儿童 2.5 mg/ kg-1 0.15%-0.25%
持续术后输注(区域阻滞) 最大剂量 0.2 mg /kg/h
0.4 mg /kg/h
术后镇痛局部麻醉药物的使用方法 --手术切口局部浸润麻醉
术后镇痛局部麻醉药物的使用方法 --单次或者持续外周神经阻滞麻醉
阿片类药物在小儿术后镇痛的应用—吗啡
与血浆蛋白结合差; 肝脏的摄取率高 在肝脏代谢成为3-葡萄糖酸吗啡(M3G)和6-葡萄糖酸吗啡(M6G) M6G 有强镇痛作用和呼吸抑制作用 起效慢: 20 - 30 min 才能达作用高峰 血清半衰期 2.9 ± 0.5 h
吗啡的使用剂量推荐
口服: 新生儿: 80g /kg/4-6h; 儿童: 200-500g /kg/4h
静脉和皮下起始剂量(按照反应滴定) 新生儿:25 g /kg 开始 儿童:50g /kg开始
的行为学变化和激素升高的应激反应 • 新生儿不仅能感受疼痛,且会因为疼痛治疗不充分,带来日后疼痛反应增
强。 • 新生儿和婴儿都会对手术疼痛产生激素水平的变化
疼痛不治疗的后果
影响术后恢复甚至影响某些外科手术的开展 增加小儿和家长的焦虑 影响医生的形象
小儿术后镇痛的现状
家长强烈要求疼痛治疗 发达国家的医护人员已普遍重视 国内麻醉科医生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但存在知识和技术缺陷 外科医生不够重视,护士没有很好参与
经常诉痛
Consolability
满足,放松
(可安慰性)
偶尔抚摸拥抱和 难于被安慰 言语安慰后可 以被安慰
孩子的行为
比通常更喜欢抱怨? 比通常更爱哭泣? 玩耍少于平时? 不喜欢做他/她平时做的事? 比平时表现更焦虑? 比平时安静? 比平时显得没有精神? 是否拒绝进食? 吃的比平时少? 是否捂着疼痛的部位? 是否害怕触碰疼痛部位?? 比通常更喜欢呻吟? 更喜欢接近你? 是否服用平时拒绝的药物? 脸部比平时看上去更红? 总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7版)左云霞(负责人/共同执笔人),冯春,刘飞,杜溢李文献,李克忠(共同执笔人),李超,连庆泉,宋兴荣,张马忠,张建敏,张斌,张溪英,陈怡绮,周琪,周期,胡华琨,姜丽华,蓝雨雁疼痛是小儿均具备的一种主观感受。
孕25周时,胎儿疼痛感受器已经发育。
新生儿不仅能感受疼痛,且会因为镇痛不充分,带来日后疼痛反应增强。
急性术后疼痛是外科手术创伤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
长期以来,小儿术后疼痛被严重忽视。
原因之一是小儿不能主诉疼痛因而造成疼痛评估困难;其次是有部分镇痛药物在小儿使用受到限制,作为镇痛实施的医师也对药物副作用存在过度担心。
因此,很多情况下外科手术患儿的痛苦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同时其康复过程也受到影响。
目前,国外很多先进的儿童医院和医学中心已经建立了专门处理小儿疼痛的医疗小组,但我国小儿术后镇痛发展缓慢,水平较滞后。
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儿童术后镇痛的发展,普及标准化的管理,从而惠及更多患儿,2014年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儿科麻醉学组集体撰写了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
近3年来,国内外关于小儿术后疼痛管理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本专家组在2014年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查阅国内外文献进行推荐意见的更新。
一、术前宣教和准备工作(一) 患儿及家属科普宣教患儿及家属科普宣教的内容包括:1.详细解说外科手术是一种创伤,创伤必然伴有疼痛。
手术期间由于使用了充足剂量的麻醉与镇痛药物,术中患儿不会有疼痛感受。
2.术后创伤恢复有一定过程,如果不采取恰当的镇痛措施,患儿就会感受到疼痛,也会因为疼痛而导致各种躯体不适、睡眠障碍等,影响术后康复。
3.术后镇痛期间由于监护条件的限制和呼吸管理的困难,只能使用安全但镇痛效能相对较弱的药物或者小剂量麻醉性镇痛药物。
一般小手术镇痛效果较好,大手术常常需要使用镇痛泵持续输注镇痛药物。
4.向患儿和家属详细讲解该患儿拟采用的术后镇痛方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5.向患儿和家属演示疼痛评估方法,并鼓励家长采用非药物疗法例如分散注意力、做游戏、心理教育、催眠、生物反馈、意象导引等手段减轻患儿疼痛感受。
(二)制定围术期镇痛管理计划,做好术后疼痛观察记录围术期镇痛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和技术方法有多种,只有遵从多模式镇痛、及早给药、个体化给药的治疗管理原则,才能达到最佳镇痛效果,且能减少药物的并发症。
所以手术前应制定好镇痛计划:1.成立镇痛小组,由麻醉科医师、外科医师、恢复室护士、病房护士组成,相互间加强合作和反馈。
2.重视对监护人和患儿的教育和心理指导,让监护人了解可选择的镇痛药物和方法,共同商定术后镇痛方案。
患方的积极参与是取得良好镇痛效果的前提。
3.根据手术的部位、大小、患儿年龄、以及气道情况、心血管、呼吸、神经等系统的情况对患儿进行整体评估。
4.镇痛过程中应定期评估疼痛程度,观察镇痛的副作用,及时调整镇痛方案,做到个体化镇痛。
5.开展多模式镇痛技术:应用不同的镇痛方法或不同的药物进行复合镇痛,以获得更好的镇痛效果,同时使并发症或副作用降至最低。
6.尽早进行术后镇痛,在伤害性刺激发生前给予镇痛治疗,以防止神经末梢和中枢敏感化的发生,从而起到减轻术后疼痛和减少镇痛药的需求量的作用。
7.做好镇痛记录及随访,在术后镇痛观察记录单上记录患儿基本情况:姓名、性别、住院号、床号、体重、年龄、手术方式、麻醉方式、镇痛方式;术前主要的合并症。
术后随访过程中记录疼痛评分,不良反应,镇痛方案调整情况。
二、小儿疼痛评估部分小儿尤其是婴幼儿不会主动主诉疼痛,小儿疼痛评估相对于成人更困难。
目前还没有适用于所有种类疼痛或所有年龄段儿童的理想评估量表。
儿童常用的疼痛评估方法有:①自我评估:患儿根据提供的量表自己评估和描述疼痛程度。
②行为学/观察评估:测量疼痛相关的行为学表现或对由患儿父母或监护人提供的疼痛的叙述进行评估。
手术后应该定时进行行为学评估和记录。
这种评估最好与其它常规评估同时进行,以避免对小儿不必要的打扰。
③生理学评估:根据疼痛引起的生理学变化进行评估。
在定时评估的同时,若有生命体征改变如低血压、心动过速和发热等,应立即评估是否存在严重疼痛。
1.自我评估自我评估是评价疼痛程度的金标准,与成人疼痛评估的方法相同。
(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一条长100mm的标尺,一端标示“无痛”,另一端标示“最剧烈的疼痛”,患者根据疼痛的强度标定相应的位置。
一般用于8岁以上儿童。
(2)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用0~10数字的刻度标示出不同程度的疼痛强度等级,“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疼痛,4以下为轻度痛,4~7为中度痛,7以上为重度痛(图1)。
适用于8岁及以上儿童,是临床最常用也是最简单的疼痛评估方法之一。
(3)语言等级评定量表(verbal rating scale, VRS)将描绘疼痛强度的词汇通过口述表达。
一般3岁以上的小儿就能较好描述疼痛,但对疼痛强度的判断不一定很准确。
当患儿有能力自述疼痛程度时,其口头的描述应作为药物治疗的首要参考依据。
1.面部表情评估医务工作者或患儿的看护者根据患儿的面部表情,与六张代表从幸福微笑直至痛苦流泪不同表情的面部表情图比对后,进行疼痛评分。
(1)FACES(Wong-Baker pain rating scale)脸谱疼痛评估法主要适用于3~18岁儿童,婴幼儿或者交流有困难的患儿也适用,分值为0~10分(图2)。
但需注意的是患儿可能因为恐惧,饥饿或其它压力失去“笑脸”,疼痛评估时应排除这些因素的影响。
(2)Bieri改良面部表情评分法可用于4~12岁患儿,分值为0~10分(图3)。
(3)Oucher疼痛评分Oucher疼痛评分是将垂直的0-10的数字量表和面部表情结合的一种评分方法,还有专门用不同亚洲儿童面部表情制作的评分尺。
其与面部表情评分、VAS评分有很好的相关性(图4)。
此量表可以较好地评估患儿术后或使用镇痛药物后的疼痛程度变化情况,但一般只适用能数到100的6岁以上儿童。
(4)Manchester 疼痛评分Manchester 疼痛评分是在Oucher 评分的基础上用全世界小朋友都钟爱的大熊猫面部表情代替了欧洲或者亚洲儿童的面像,将不同面部表情的大熊猫放在梯子上,越到梯子的上端疼痛越严重,同时小儿的活动也受到影响。
分值0-10分,其适用范围同Oucher 评分(图5)。
3.行为学评分这是一种结合小儿表情、动作行为等进行评分的方法。
Buttner 和Finke发现当预测患者是否有镇痛需求时,五种行为指针较可靠、特异和敏感。
它们分别是面部表情、呻吟/哭泣、腿的姿势、身体姿势以及是否坐立不安。
因此,很多疼痛观察量表都用了这五种行为指针。
(1)CRIES(crying, requires Osaturation, increased vital2signs, expression, sleeplessness)评分通过哭泣、呼吸、循环、面部表情和睡眠等进行评估。
分值0~10分(表1)。
分值越高,认为疼痛越严重。
CRIES评分适用于不能用言语表达疼痛的婴儿[1,23]。
表1 CRIES 评估量表(2)FLACC(face, legs, activity, crying, consolability)评分FLACC量表法是小儿手术后疼痛评估的常用方法,它包括5个内容:表情(Face),肢体动作(Legs),行为(Activity),哭闹(Cry)和安慰性(Consolability)。
疼痛分数由医护人员根据观察到的小儿情况与量化表中内容对照而得。
每一项内容按0~2评分,各项内容分数相加就是总评分,总评分值0~10分,分值越高,认为疼痛越严重。
用FALCC量表法,医师需观察小儿1~15min。
常用于1~18岁患儿术后疼痛的评估[3,4],是住院手术患儿首推的评估方法(表2)。
表2 FLACC评分量表(3)CHEOPS (cry, facial, child verbal, torso, touch, legs)疼痛评分本疼痛行为评分包含6项疼痛行为类别:哭闹,面部表情,言语,腿部活动,躯体活动,伤口可触摸程度。
每个类别的分值为0~2或者是1~3,总分值4~13分,总分低于6分认为没有疼痛(表3)。
因其分值与其它量表的统计方法不同,评估内容较复杂,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不太实用。
CHEOPS疼痛评分适用于6月以上的儿童术后疼痛评估[5]表3 CHEOPS疼痛评分(4)Comfort 评分通过观察患儿警觉程度、平静或激动、呼吸反应、体动、血压、肌肉张力、面部紧张程度等了解患儿镇静舒适程度,常用于辅助上面介绍的各种疼痛评分。
Comfort评分主要用于新生儿到17岁的ICU患儿的观察,以及新生儿至3岁手术后患儿的疼痛评估[6]。
Comfort 评分共包括8个项目,每一个项目评分为1~5分,总分为40分(表4)。
将镇静程度分为3级:8~16分为深度镇静;17~26分为轻度镇静;27~40分为镇静不足、躁动。
其中,Comfort评分17~26分(轻度镇静)为镇静满意。
表4 Comfort 疼痛评分4.生理学评估生理学评估疼痛的参数包括心率、呼吸、血压、心率变异度、皮质醇变化、皮层诱发活动等,但这些参数受行为学的影响较大。
在疼痛评估时,生理学指标必需与其它评估手段联合使用。
5. 注意问题(1)不同年龄阶段使用不同的评估方法是准确进行疼痛评估的保证。
图6显示各种疼痛评估方法的建议使用年龄。
在选择合适的疼痛评估方法时,儿童认知水平、语言能力、种族/文化背景、疼痛评估方法特性(如信度和效度)等因素也应考虑在内。
图6 各种疼痛评估方法的建议使用年龄(2)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准确有效地评估所有儿童及所有类型的疼痛。
多种评估方法的联合使用有助于提高疼痛评估的准确性。
疼痛评分不能作为给予止痛药物的唯一指导。
(3)条件允许时,患儿的自我评估应作为首选的疼痛评估方法。
但对于3~5岁的儿童,因为自我评估的信度和效度不高,需结合一种观察性的评估方法进行疼痛程度评估。
对于不能交流或者不能准确交流的患儿,应考虑充分使用一些非客观的指标(比如动作和表情)、生理参数(比如血压、心率、呼吸频率、流泪、出汗等)以及这些参数在镇痛治疗前后的变化和特殊的疼痛评估方法(比如行为学评分)。
(4)为了有效的评估疼痛,必需与患儿、家长或监护人及疼痛管理的相关人员进行交流。
(5)按时规律地进行疼痛评估和记录才能保证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任何干预治疗后要评估其效果和不良反应。
患者术后疼痛评估频繁程度没有足够的证据提供指导,取决于包括手术类型、初始疼痛缓解的程度、镇痛方式和存在的副作用、合并症和临床病情状态等诸多因素[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