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域文化论文

合集下载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论文范文(2)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论文范文(2)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论文范文(2)地域文化论文篇1浅谈地域文化音乐融入本土高校音乐课堂对本土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满足了地方音乐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了地方高校音乐教学的系统化、合理化。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怎样在音乐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将这种思想贯彻进去。

作者长期从事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在这一问题上初步地进行了教学和科研过程的探索。

一、加强对本土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充实和丰富本土音乐文化作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挖掘、整理、保护濒危的本土音乐这一文化遗产,是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工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十二木卡姆,是一种融合了舞蹈、文学、音乐、民俗的艺术种类,具有曲调色彩变化多样的特点。

这种口传心授的民间文化遗产由于歌词冗长难记,正在地区和民族中逐渐消失,那么对于本土音乐文化的保护、收集整理就变得十分重要,刻不容缓。

“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教育资源”是《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中明确要求的,对于地方大学生来说,传唱本土音乐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

课程教学实施的水平和范围是直接取决于课程资源是否丰富的,那么本土音乐文化资源的丰富可以让地方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出健全和教学体系和优化的音乐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先让大学生学习本土音乐,然后再加入民族音乐,最后是对外国音乐的了解。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丰富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识,增强自己整理音乐信息的能力,认识到它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重视本土音乐教材的编写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魔表,教材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很多地方高校充分利用了地域条件的优越性,对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作品进行收集整理,结合本地区音乐的特点,编写了适合本地音乐教育的教材。

在编写教材的方面,我们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以本校学生的非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充分考虑到地区以及民族之间的差异性,要与当地的风俗、文化有着合理结合,让教材通俗易懂。

浅谈陕西地域文化

浅谈陕西地域文化

浅谈陕西地域文化摘要:生命是一场邂逅,但最高层次的邂逅,是让你找到全新的自己。

爱上一座城,是因为这个城市的文化让你找到莫名的契合感,让你找到生命的意义。

陕西,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八千兵马俑守护着这座城市,那古城的一砖一瓦诉说着多少令人自豪的故事。

而我们当代人的责任与义务便是从这些陕西的历史中了解到其丰富的文化底蕴。

通过对地域文化的学习,收获到前人留给我们的可贵财富。

关键字;陕西地域文化历史中国是一个占地面积很大的国家,因地域的广阔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习俗差异很明显。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种文化之一,是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总汇,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令人惊叹。

一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华民族是“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1】。

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的特色,称为区域化。

地域文化指的是先秦时期中国的不同区域的文化,有专家指出地域文化特指该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所创造的具有该地区鲜明特色的文化。

总的来说,所谓“地域文化”,是指由于一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一个地区由于语言,习俗,宗教,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而与其他地区相区别[2]。

同时,当地居民可以从中体验城市发展的足迹【3】。

地域文化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时期,经历几千年历史的洗礼,才得以形成;因古代的交通不便利,使各地区的文化差异明显,使地域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也使得中国文化呈现多样性;政治上常说,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各个事物之间都具有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联系,地域文化也一样,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影响渗透,相互渗透。

所以我们在研究地域文化的时候,不仅要立足于我们所要研究的区域,还要联系与其相近的区域的文化特点。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但是我们人对历史的评价却是主观的,取决于我们的三观及文化素养。

在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梳理的过程中,我们应尊重和还原历史。

我们希望透过对历史的解读,而更好的了解区域文化,但是我们要做到既要研究其表面的东西,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到其深层次的,决定与指导意识形态的文化内核。

陕西地域文化比较与分析

陕西地域文化比较与分析

陕西地域文化差异与原因浅析摘要: 本文旨在探析陕西省南北文化差异及其原因,从形式文化区的角度将陕西全省划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三个文化区,然后根据卢云提出的文化区形成机制探讨了其成因。

在分析陕西文化区形成的历史、人文过程后,又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政区、交通条件和移民等方面论述了陕西文化区形成的主要机制。

关键词: 陕西;地域文化;差异;原因引言陕西地处中国内陆,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

中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从北到南可以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

秦岭以南处于汉江中上游,属长江水系;秦岭以北处于黄河中游,属于黄河水系。

南北地理环境差异巨大,文化也呈现出较大的不同。

广义上讲,陕北和关中地区基本上都处于关陇地区,属于三秦文化区,自然和人文背景具有典型的北方特征,豪迈而粗犷。

而陕西南部的文化与四川的文化相近,因为一直都是同一地理形成的文化。

因此,既受到关中地区文化的影响,又受到巴蜀文化的辐射,形成南北兼有的文化特征。

陕西,简称陕或秦,古为雍州、梁州之地( 陕北、关中属雍州、陕南属梁州) ,位于中国地理版图之中心。

“陕”本是指陕陌,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

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陕而治,陕以东由周公治之,陕以西由召公治之。

此后,人们便把陕陌以西称为陕西,简称为“陕”。

“秦”为陕西简称,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辖区主要在陕西的缘故。

之所以又称“三秦”,则是因为项羽攻占关中以后,将秦的3个降将封在秦之故地而得名①。

陕西文化演变兴于史前时期,到周、秦、西汉时期得到了3次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全国的政治中心在陕西,经济和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

三国时期,陕西关中属魏的雍州所辖,治所在长安;今石泉以东陕南各县,属魏的荆州所辖(今河南省新野县) ;陕南西部为蜀的益州所辖( 今四川省成都市) 。

唐代,陕西文化①徐卫民.《陕西地域文化及其特征》.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达到极盛时期,因而陕西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引领全国的作用。

中华文化概说论文-陕西民俗文化

中华文化概说论文-陕西民俗文化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中华文化概说分校(工作站) 开放学院大众科培教学点专业会计学(本科)学号学生姓名2015年1月陕西民俗文化摘要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

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

有着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乡土文化、民风民俗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表现形式措施保护产业一、什么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

《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

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

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

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

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

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

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

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

就比如《水浒传》中的江湖文化、侠义文化都属于民俗文化意识范畴。

研究民俗事象和理论的学科称为民俗学。

“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如考古学要借助民俗学揭开古代社会神秘的面纱,民俗学要借助考古学提供古代传承文化的实证。

有关陕西民俗文化论文

有关陕西民俗文化论文

有关陕西民俗文化论文
民俗文化是依附于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陕西的民俗文化又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陕西民俗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陕西民俗文化论文范文篇一:《浅析陕西地方民俗文化的翻译》摘要:民俗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化之间是部分与总体的关系。

它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而且具有民族性。

作为文化翻译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陕西地方民俗文化翻译应注重其文化身份、地域性特点、准确理解及措辞等方面问题研究。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文化身份;地域性;准确理解;措辞
一、引言
“民俗在本质上是一种带有鲜明特点的、沟通传统与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文化现象。

”[1]而民俗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活文化,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赖以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不竭源泉。

也就是说,民俗是一种文化现象,是通俗的民间文化。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传递、交谈和融会的过程[2]。

文化具有民族性,地方民俗文化更彰显地域性特征,但这往往成为翻译的障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文化翻译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理论等宏观领域,如Eugene A. Nida(2000)的《语言、文化与翻译》[3],Susan Bassnett 和Lelevere(2005)的《文化建构---文学翻译论集》[4],以及Gutt,E. A.(2004) 的《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5]。

具体涉及到每种理 ......。

陕西地域文化 2

陕西地域文化 2

陕西地域文化改革开放30年,中国从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成长为全球第4大经济体。

这是国家生命力从萎靡到迸发的30年,更是个人的生存空间、自由选择和各种权益得以逐步舒张的30年。

三十年的征程,中华民族终于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开始向腾飞之路大步迈进。

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

在这30年中,我的家乡陕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农业的腾飞,工业的发展,教育的提升,旅游业的开发.一个接着一个的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建成,一个个的开发区的如雨后春笋的产生.在农业的方面,陕西洛川县按照“建新的、改旧的、治乱的”思路,坚持规划统领、产业支撑、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在强势推进苹果“四大基地”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新村建设、旧村改造等七个方面的工作,其中小城镇开发建设、绿化工程、发展农村旅游、乡村环境卫生管理四项工作措施凸显特色,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

——小城镇开发建设。

按照一年办一件事、三年变面貌的思路,通过融资、争取项目、争取资金等措施,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小城镇建设力求做到整体设计超前,局部建设美观、大方、有现代气息。

依据小城镇规划,把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村庄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部分,做好详细规划和设计,逐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

——切实搞好绿化。

按照“不求园林化,但求生态化”的思路,遵循夏天遮荫、冬天透光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统一规划,大栽树,栽大树。

条件具备的示范村春季一次性实施到位。

同时,落实管护责任,产权到户到人,谁拥有谁管护。

——大力发展农村旅游。

以该县城郊地区和国家千亩示范园周边为重点,围绕休闲、娱乐、观光,积极发展农家乐。

主要抓好谷咀、南安善、李家坳、荆尧科等10个村。

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娱乐项目,整理和创新传统小吃品种,推进以农家乐为主的农村旅游快速发展。

——强化乡村环境卫生管理。

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清理公路沿线、村庄周边、村内巷道垃圾杂物,完善村庄环境设施,健全农村垃圾清运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家园”活动,努力营造农民爱家园、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氛围.在工业方面:陕西以工业化建设西部强省陕北地区,在重点推进榆林“一个中心城市、二个经济开发区、六个工业园区”电网建设.振兴现代制造业,支撑关中经济区崛起.关中经济区,是指覆盖关中五市及周边三省和两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悠久内在联系的区域,通称大关中。

《地域文化》课程论文

《地域文化》课程论文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分校(工作站) 专业学号学生姓名年月陕北特色饮食文化之浅见摘要陕北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依山傍水,龙蟠虎踞。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经有华夏、东夷、苗蛮、匈奴、契丹、鲜卑等上百个民族在这里征战、居住,因此,陕北的传统饮食是在充分吸纳了各民族、各地区优秀的饮食元素的基础上,加以改良而形成的,花色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具有很强的容合性。

使得其饮食文化与关中地区即代表陕西风格的关中饮食文化有很大区别,常说的陕西八大怪主要指关中饮食,而陕北的饮食习惯另有特色之处,它属于草原文化过度带,饮食带有满蒙风味和关中风味。

关键词:小米山羊肉荞面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

从商周时代起,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

陕北人胸膛星有游牧民族的热血在澎拜.饮食习惯有游牧遗风。

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逢年过节更是如此。

一、安塞小米安塞小米,陕西省安塞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延安安塞小米久负盛名,先秦、西汉军屯时期,便有大面积种植,有鲍家营、谭家营、东营、冯家营等屯军垦荒要地。

隋唐宋元,农牧杂柔,时农时牧,农业受限,但谷子始终是当时农牧民的大宗粮食作物。

明清时期,农耕再兴,农牧携伴同行,耕作农业得到全面发展,谷类作物不仅种植面积广阔,而且品种更加齐全。

据民国安塞县志记载:“安塞境内宜粟,他郡不及,其米淅之汁为脂。

其种有龙爪、狼尾、猪粪、竹叶青、马拖韁、焦泥黄、大期限、小期限、红小料等。

”1935年安塞解放后,陕甘宁边区时期开展大生产运动,鼓励垦荒,“小米加步抢”打破了-的经济-,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小米随着全国解放而享誉四海,闻名遐迩。

解放后,小米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0万亩左右,种植技术不断改进,单产逐年提高,亩产由1949年的25公斤提高到2010年的300公斤,总产也由1949年的318万公斤增加到2010年的800多万公斤。

陕西地域文化作文

陕西地域文化作文

陕西地域文化作文“哎呀,咱陕西可是个好地方呀!”这是我经常听到爷爷挂在嘴边的话。

记得有一天,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晚饭。

“爷爷,陕西到底好在哪儿呀?”我好奇地问道。

爷爷笑了笑,开始给我讲起来:“咱陕西呀,那历史可悠久了,文化那叫一个深厚。

就说那兵马俑,多壮观啊,那可是世界奇迹呢!”“真的吗?爷爷。

”我眼睛睁得大大的。

“那当然啦,还有那古城墙,你爸爸小时候还经常在上面跑呢。

”爸爸也笑着点头。

妈妈接着说:“还有那各种好吃的,肉夹馍、凉皮、羊肉泡馍……哎呀,想想都流口水。

”我忍不住舔了舔嘴唇。

从那以后,我对陕西的地域文化越发感兴趣了。

周末的时候,爷爷带我去了古城墙。

哇,当我站在那高大的城墙上时,心里别提多震撼了。

看着城墙下的车水马龙,我仿佛穿越了时空。

“爷爷,以前这里是不是有很多士兵守卫呀?”我问爷爷。

“对呀,这城墙可是保护咱老百姓的呢。

”爷爷摸着我的头说。

后来,我们又去了回民街,那里热闹极了。

各种小吃的香味扑鼻而来,我都不知道先吃哪个好了。

“爷爷,我要吃肉夹馍。

”“好,咱就吃肉夹馍。

”咬一口肉夹馍,那美味真的是绝了,我吃得满嘴流油。

“哈哈,慢点吃,别噎着。

”爷爷笑着说。

在陕西,还有那豪迈的秦腔。

有一次,社区里组织秦腔表演,我也跟着爷爷去看了。

那演唱者的声音高亢激昂,动作夸张有力,真的好厉害呀!我都忍不住跟着节奏拍起手来。

陕西呀,就是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

这里有悠久的历史,有美味的食物,有独特的文化。

我真为自己是个陕西娃而感到骄傲!这里就是我的家,一个让我深深热爱的地方!我相信,陕西的地域文化会一直传承下去,永远散发着它独特的光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地域文化论文摘要:陕西简称陕或秦。

陕西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就是陕北高原,中部就是关中平原,南部就是秦巴山地。

陕北地处我国西北部,位于黄河中游,靠近内蒙古、宁夏一带。

关中,即四关之中,关中地腹地西安(长安),“沃野千里”、“四塞以为固”,天然地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地必争之地和建都地理想之所。

陕南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属南北交界地带。

北有秦岭,南为巴山,中间就是汉江谷地,横贯东西地汉江及其支流串连起了大小不等地平坝盆地,有“小江南”之称。

关键词:历史现状地位Abstract: shaanxi referred to as "shan or of the qin dynasty. Central shaanxi terrain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high, low, and beishan and qinling of shaanxi is divided into three natural regions: the northern is the northern shaanxi plateau, is the guanzhong plain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is qinba mountain. Northern shaanxi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China, located in the Yellow River middle reaches, near the Inner Mongolia, ningxia area. The guanzhong, namely four shut in, the guanzhong hinterland of xi 'an (chang 'an), "lies", "four solid" thought, natural geographical position, become a battleground and military celebrates its ideal place. Is located in China's north and south in geographical boundaries - south of qinling mountains, huai river line, belongs to the north-south border. North qinling mountains, south of bashan, the middle is the han river valley, east to string up to the han river and its tributaries sizes PingBa basin, is regarded as "small jiangnan".Keywords: shanbei guanzhong shannan一. 陕西的历史陕西简称陕或秦。

“陕”指陕陌,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

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陕而治,陕以东,周公治之,陕以西,召公治之。

此后,人们就把陕陌以西称为陕西,简称“陕”。

“秦”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地辖区主要在这一带。

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一般就是从陕西地地理特征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来理解地。

“三秦”得名源于项羽分封诸侯,让秦地三个降将分治秦之故地:章邯为雍王,领有咸阳以西;司马欣为塞王,领有咸阳以东:董翳为翟王,领有陕陌以西。

“三秦”即由此得名。

陕西地势地总特点就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就是陕北高原,中部就是关中平原,南部就是秦巴山地。

陕北地处我国西北部,位于黄河中游,靠近内蒙古、宁夏一带,陕北高原就是其最主要地地貌特征。

沟壑纵横,山大沟深,土硗地瘠,受秦岭天然屏障地影响,夏季地西南季风不能北上,造成了陕北高原雨量少、日照长,湿度小,气候干煤,而冬季内陆地区冷空气在青藏高原地动力作用下很容易在这里集中。

冷高压力加强,使陕北地冬天风寒酷冷。

恶劣地自然环境,使生活在这里地人们对生存更加执着。

在历史上,陕北属于边塞地区,地广人稀,曾有许许多多少数民族在此过着放牧和游猎地生活,汉初实行“移民实边”地国策,羌族、鲜卑族、匈奴、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都曾在这里杂居,也就是畜牧业和农业地共生之地。

就是多样化文化融合区。

在与当地汉族相处地漫长过程中。

不同民族之间地相互影响,文化呈现出多民族融合地特征。

受自身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地影响,这里地人们逐步形成了粗犷、豪放、执着地特性,性格古朴、道劲、粗犷、热烈、执着、自信、豁达、乐观、宽容,更接近自然地人性,昂扬悠长地信天游、狂放地安塞腰鼓、凄凉幽怨地唢呐声,就就是这种特性地具体体现。

陕北特殊地地貌特点和特定地气候环境造成了特定地环境色彩——黄色——就是其主要色调。

这在影视作品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如我们熟知地电视剧《平凡世界》。

大写意地黄土高原,生命力地顽强给人以深深地震撼。

单调地色彩,寒冷干燥地气候,生活于其中地人们却极偏好强烈、艳丽、鲜明地色彩,如红、黄、蓝等原色,特别就是大红,几乎成了陕北民间地必用色——剪纸、年画、面花、社火、腰鼓,红红火火,表现了陕北人民对生活地热爱、乐观与对美好生活地执着追求。

关中盆地就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地,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

《史记》中有“沃野千里”和“天府之国”地赞誉。

有“八百里秦川”之美誉地关中,从至今考古已发现地115万年前地蓝田猿人始,这一带都就是人们繁衍生息地自然选择。

而关中,即四关之中,西有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再加上秦岭和黄河地天然屏障,关中地腹地西安(长安),“沃野千里”、“四塞以为固”,天然地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地必争之地和建都地理想之所。

这使西周、秦、西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1个王朝,加上短暂地农民政权,如西汉末年地绿眉、赤眉军、唐代末年地黄巢,明代末年地李白成,先后都建都长安,历时1000多年,有深厚地文化积淀,丰富地历史文化遗存随处可见:历代亭台楼阁、庙观寺院遍布:文物书画、文人吟咏日久弥珍:名胜古迹如大雁塔、钟楼、临潼骊山华清池、秦始皇陵兵马坑、桥山黄帝陵、兴平茂陵、礼泉昭陵、韩城司马迁祠、耀县药王山孙思邈故里、佛教圣地法门寺、宝鸡五丈原诸葛亮庙、麟游隋唐帝王避暑行宫九成宫:自然风光如华山、皇家温泉汤峪温泉、太白国家森休公园、终南山、宝鸡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潼关、大散关等:受气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地影响,关中地区形成了独特地地域文化体系,这些在陕西电视剧中也自然地得以呈现。

陕南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属南北交界地带。

北有秦岭,南为巴山,中间就是汉江谷地,横贯东西地汉江及其支流串连起了大小不等地平坝盆地,有“小江南”之称。

陕南地秦巴山地,两山夹一川地地势结构十分突出,气候温暖湿润。

陕南盆地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山地大部为暖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4~15℃,受季风地影响,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0~3℃,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4~27.5℃,年降水量700~900毫米,其中陕南地米仓山、大巴山和秦岭山地中、西部高山地区。

年降水量多迭900~1250毫米,水力资源丰富。

北邻关中,南毗四川,东与鄂豫接壤,西同陇南连界。

处于几大文化板块或地域文化地边缘交接地带,与四川巴蜀文化、江汉楚文化以及中州文化有着错综复杂地关系,形成了南北汇萃、东西交融地地域文化特征。

山清水秀,奇崖清流,晶莹剔透,清新优美地自然地理环境与南北汇萃、东西交融地地域文化,形成了陕南人独特地品性,既有北方地古朴与粗犷,豪放与刚强,又有南方人地温文与秀美、机智与开朗,爱国诗人陆游在其《山南行》一诗中地“地近函秦气俗豪”便就是对陕南人勤劳朴实、淳厚善良、崇尚礼义、热情好客地民俗传统地贴切描述。

二.陕西的现状(一)交通陕西是中国毗邻省市区最多的省份,是“新亚欧大陆桥”亚洲段的中心和进入中国大西北的门户。

省会西安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是中国陆路交通中公路、铁路和航空交通的重要枢纽之一。

1、航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目前是我国第四大航空港,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

目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已与国内外近30家航空公司建立了航空业务往来,开辟航线120多条,与国内100多个城市以及国外27个城市和地区通航,是西北地区拥有国际航线数量最多的城市。

2、铁路陕西现有铁路干支线路18条,营运里程4300公里。

西安是西北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

从西安通过的陇海─兰新铁路复线连通欧亚大陆,成为第二条欧亚大陆桥。

西安北客站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客运站。

2010底,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正式建成投入运营。

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各类货物在这里集合后,将通过陇海铁路出港出口。

它的建成,对于西安发挥地处全国中心的区位优势十分有利。

西安成为企业建立面向全国市场和西部市场的物流中心的最佳选择之一。

3、公路2011年底,陕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800公里,10市1区和大部分县全部通高速公路。

已经形成以西安为中心,贯通全省,联接太原、石家庄、郑州、武汉、合肥、重庆、成都、兰州、银川和包头10个周边省市重要城市的“一日交通圈”。

境内穿越秦岭的高速公路达到4条,成为连接中国北方与西南地区的大动脉。

4、地铁纵贯西安南北中轴线的的西安地铁2号线于2011年正式通车运行。

1号线预计2013年正式完工。

西安也将成为西北地区第一个拥有地铁轨道交通运输的城市。

(二)经济2011年,陕西生产总值为12391.3亿元,比上年增长13.9%,比全国增速高出4.7个百分点,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20.9亿元,增长5.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8%;第二产业增加值6836.27亿元,增长16.9%,占55.2%;第三产业增加值4334.13亿元,增长11.7%,占35%。

人均生产总值33142元,比上年增长13.7%。

进出口2011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146.23亿美元,增长20.84%。

其中出口70.1亿美元,增长12.93%;进口76.13亿美元,增长29.17%。

主要的贸易伙伴为:美国、新加坡、德国、日本、香港、台湾、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陕西的主要出口产品为:机电产品(占比65.7%)、农产品(其中70%为苹果汁)、矿产品、纺织服装、有机化学品、钢材。

陕西的主要进口产品为:机电产品(占比67.3)、矿砂、精炼铜、有机化学品、石油沥青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