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新文化运动

合集下载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思想中的文化自信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思想中的文化自信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思想中的文化自信作者:刘英来源:《学理论·下》2019年第09期摘要:作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化巨匠胡适,他本人所进行的文化创制对中国的文化转型和中国社会文化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最近的一次文化转型是从胡适身处的新文化运动时期爆发出来的,而胡适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发挥了巨大影响。

梳理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张中蕴含的文化自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彰显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历史过程,凸显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从而在新时代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新文化运动;胡适;文化观中图分类号:K25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9-0109-02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与国内形势,改革发展和社会文化转型进入了新的阶段。

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并没有失去自我,也没有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成为一种文化杂糅。

相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逐渐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坚持的文化观,提出了坚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

一、文化自信的源起与发展(一)在文化变革中开创中国道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清朝由于器物等各方面的原因惨败于英国。

为求自强,便有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洋务运动,虽然武器装备有所提高,但北洋水师还是全军覆没。

随后在对西方的深入了解中,制度的问题被挖掘出来,清朝不仅在器物方面自强,对于西方的制度也要进行学习,一些有志之士就发动了戊戌变法,然而守旧势力过于强大,这一运动也以失败告终。

经历了学习器物和制度的阶段,国人不禁思考弊病的根源在哪?人们开始认识到思想文化观念过于守旧僵化,禁锢在封建思想的牢笼中,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所要开展的变革活动都是不可能完成的。

通过这一深刻认知,中华儿女希望转变新的思想文化观念来实现早日复兴,恢复之前的盛世。

民主与科学两个旗帜在中国的土地上飘扬,新文化运动的强劲力量席卷了中华大地上的一切。

胡适与新文化运动

胡适与新文化运动

参与人员: PPT制作: 初小涵 李泽南 方子豪 汪何琦 演讲大纲:
演讲:
(图学
革命”和“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也是他最先提出来的,而
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与整理方面,在中国古典小 说的考证及古史研究方面,胡适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在倡导科学和民主的同时,他和当时的很多文人受易卜生 的影响,针对当时中国国情,提出了健全的个人主义——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 “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 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 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 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 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胡适跌宕起伏的一生,“横看成岭侧成峰”,为家 事忙,为情事忙,也为国事忙,始终在岁月的年轮中旋 转。作为性情中人,胡适宽大为怀;作为书生大使,胡 适酷爱自由。宽容与自由是胡适生命中的两大主旋律, 贯穿终生,造就了一个多面的胡适,如一面多棱镜矗立 在世人面前。
5.胡适的政治看法
胡适:“一个常态国家,政治的责
任在成年人,年轻人的兴趣都在体 育,娱乐,结交异性朋友;而在变 态的国家,政治太腐败,没有代表 民意的机关存在,那么干涉政治的
责任必定落在青年学生身上。”
6.胡适与新文化运动
1917年,当时胡适还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他 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谈》,提倡使用白话文写 作,石破天惊,引起很大反响。后来唐德刚在《胡适杂忆》 中透露,胡适当时写那篇文章,原是在美国主编的《留学生 季报》用的,后来抄了一份发表在陈独秀主持的《新青年》 上,发表《历史的文学观念论》(1917年)、《建设的文学 革命论》(1918年)等论文,认为“……死文字决不能产出活 文学”,主张“国语的文学,文学的过于”。被誉为“文学 革命最堂皇的宣言”(郑振铎语)。1920年出版中国新闻学 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尝试集》的心事充满实 验性质,并不成熟,使人余光中认为“胡适等人在新诗方面 的重要性也大半是历史的,不是美学的”。周策纵评胡适新 诗清新却乏朦胧的趣味。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 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剧情里女主留下“孩儿的 终身大事,孩儿该自己决断”的字条,与恋人离家出走。这 是受亨利· 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影响。 他的小说《一个问题》开启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个流 派“问题小说”,“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叶圣陶、罗家 伦、杨振声、冰心等。

历史新文化运动知识点高二

历史新文化运动知识点高二

历史新文化运动知识点高二近代中国的历史中,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运动,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高二历史课程中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知识点。

一、背景在20世纪初的中国,国家面临着侵略和国内动乱的压力,传统的封建文化对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阻碍,这种背景下,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它要求推翻旧文化,追求科学、民主和进步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思潮与主要思想家新文化运动涌现了一批思想家和知识分子,他们成为了这场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

1.胡适: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倡“实用主义”,主张拒绝中国传统的束缚,倡导新式教育和科学精神。

2.陈独秀: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新文化运动中他主张“马克思主义”,并试图将其运用于中国社会。

3.鲁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对于社会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表现形式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涵盖了各个领域的运动,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1.新诗运动:新文化运动中的新诗运动主张用白话文写作,摒弃了旧的格律和体裁,追求直接而真实的表达。

2.新小说运动:这一运动推动了小说形式的变革,追求真实、直接、丰富的描写,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探索。

3.新散文运动:新散文运动强调以日常生活为题材,通过平实的语言揭示社会的不公和困境。

四、对社会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

1.知识分子的觉醒:新文化运动唤醒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使他们开始思考国家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前途。

2.教育改革:新文化运动倡导新式教育,对传统封建教育进行了批判和改革,并促进了科学教育的普及。

3.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和民主的思想,对传统的封建观念进行了冲击,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4.社会进步:新文化运动呼唤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革和社会风气的更新。

总之,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一次重要的文化运动,它透过种种形式的表达,挑战了旧的传统观念,唤醒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胡适的生平事迹材料

胡适的生平事迹材料

胡适的⽣平事迹材料 胡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诗⼈、历史家、⽂学家、哲学家,因提倡⽂学⾰命⽽成为新⽂化运动的领袖之⼀。

下⾯是店铺跟⼤家分享的胡适⽣平事迹,欢迎⼤家来阅读学习 胡适⼈物简介 胡适(1891—1962),字适之,现代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

绩溪县⼈。

出⾝徽商之家,1910年留学美国,1915年成为实⽤主义哲学⼤师杜威的学⽣,1917年回国任北京⼤学教授。

常识渊博,曾拥有三⼗多个博⼠头衔;1917年发表《⽂学改良刍议》,揭开中国现代⽂学⾰命运动的第⼀页;1918年加⼊《新青年》编辑部,⼤⼒提倡⽩话⽂,并撰写现代第⼀部⽩话诗集《尝试集》,成为新⽂化运动的领袖⼈物之⼀;1919年,接替陈独秀主编《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提出“⼤胆假设,⼩⼼求证”的实⽤主义⽅法论,在全国影响极⼤;提出过“全盘西化”论点;抗战期间曾出使过美国,代表蒋介⽯签订《中美互助条约》。

政治上追随国民党,学术上是⼀代宗师,著述丰厚,治学⽅法上具有徽派朴学遗风。

胡适故居坐落在绩溪县上庄村内,建于清光绪⼆⼗三年(1897)。

正屋南向,砖⽊结构,⼆进三间两厢,“回”形通转楼。

占地208平⽅⽶,建筑⾯积350平⽅⽶。

门⾯⼆柱单门⼀楼式,上嵌砖雕、鸱吻。

门前⿊底⾦字“胡适故居”⽊牌,当代书法家沙孟海题。

前进堂前摆设“⾝⾏万⾥半天下,眼⾼四海空⽆⼈”,钱君匋书。

东西分列茶⼏、靠背椅,壁间挂胡适直系亲属图表。

西部是胡适和江冬秀结婚房间,房内有⽊床、桌、椅、橱、凳等。

前厢房是胡适童年读书处。

东部房间连厢房为胡觉(胡适⼆兄)使⽤。

正厅两厢房展出胡适家书⼿稿和部分著作、胡⽒宗谱、海内外名⼠所赠字画、诗词和胡适“全家福”照⽚。

后堂堂前挂胡适⽗亲铁花画像,东侧有胡适⽣母冯顺娣照⽚。

堂上⾼悬朱底⾦字巨匾“持节宣威”四字,为⾢⼈程东屏书,款落“绩溪县长朱亚云赠,民国三⼗⼀年”。

当时胡适出任驻美⼤使,这四字意在勉励他衔命持节,不忘国威。

胡适与新文化运动

胡适与新文化运动

胡适与新文化运动胡适祖籍安徽绩溪,1891年出生于上海,1909年考取第二批庚款留学生,1910年远赴美国留学。

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

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大教授。

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集中了一批从日本、欧美留学回来的新派学人,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倡导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胡适便是先驱者之一。

下面分析胡适新思想形成的过程,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奉献和后世对其的评价。

一、新思想形成过程〔一〕和母亲住一起时期〔1895—1904〕胡适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①]《胡适自传》黄山书社出版社 1986年11月第一版17页胡适童年都与母亲度过,可见母亲对胡适性格的影响很深。

家里和叔父家都贴着“僧道无缘〞的条子,表达了家庭的理学思想。

在私塾时母亲让老师给胡适讲解儒家经典的具体含义,让胡适对史学经学了解得更深入。

为以后的史学经学研究打下了根底。

他把文言文翻译出来讲给别人听,也表达了一种把文言文白话化的思想。

看了《资治通鉴》,里面范缜的话吸引感悟了他: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

神之于形,犹利之子刀。

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从此激发了胡适的无神论思想。

一次偶然的时机,他看了残破的《水浒传》,从此痴迷于看小说,这是是与通俗文化的接触,由此了解了不少民俗文学。

〔二〕闯荡上海滩时期〔1904-1910〕在上海求学从梅溪学堂转到澄衷学堂,都没有拿到毕业证。

最后考取了庚款留美官费生。

在此期间,胡适看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书刊,包括《革命军》,《天演论》等。

革命思想和进化论思想在此期间形成,根深蒂固,以至于影响到给自己取名字。

胡适的“适〞字就取“适者生存〞的含义。

还有梁启超的《论进步》、《新民说》,对胡适的思想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美国留学时期〔1910-1917〕胡适开始在康奈尔大学农学系,因为分不出四十种苹果,受到打击,感觉学农学无用转到文学院。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王伟迪13124157 理科基础班)摘要: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作为北京大学校长,他博学多才,在众多领域均有涉猎,获得了三十二个博士学位。

同时他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在新文化运动大力提倡白话文,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本文首先介绍胡适的人生经历,然后说明胡适的学术成就,最后探讨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以及意义。

一:胡适简介胡适出生在安徽绩溪县,他的父亲在他三岁时就去世,所以,对于胡适而言,父亲这一角色,是缺失的。

但是在胡适的记忆中,他仍然记得父亲教他写字。

他的父亲也是一个文人,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决定赴京报国,但最终还是没有实现梦想,死在厦门。

他的母亲一直含辛茹苦的养育他。

胡适五岁开始在私塾里上学,学了九年的古文,为他后来的人生辉煌奠定了基础。

早年在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的思想影响。

1904 年,他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

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

后来赴美留学,在康乃尔大学学习。

之后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

1917 年胡适回归祖国,在北京大学当教授,并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二:胡适的学术成就(1)儒学成就: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 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

胡适并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学,他认为,“现在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梦”。

(2)哲学成就:胡适在中国现代学术方面,是较早引入西方方法以来研究中国学术的。

他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

他以其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为基础,编写了《中国哲学史大纲》。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奇闻轶事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奇闻轶事
梁启超的"自杀事件"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奇闻轶事
梁启超是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他 在运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他曾经 因为一次自杀事件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当 时,梁启超因为政治上的失意和个人的不幸 ,产生了一种悲观情绪。他曾经写下一封遗 书,表达了自己的绝望和自杀的念头。但是 ,在这封遗书被发现后,梁启超的家人及时 赶到他的住处,劝阻了他。这个故事展示了 梁启超的脆弱和痛苦,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生 的思考和追求
徐志摩的"飞机失事"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奇闻轶事
徐志摩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然而,他曾经因为一次飞机失事而意外身亡。当时,徐志摩为了赶赴 一场演讲,搭乘了一架小飞机。不料飞机在途中遭遇了大雾天气,撞 上了山峰,导致失事。这个意外事件让人们感到震惊和悲痛,也成为 了新文化运动中的一段悲剧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奇闻轶事
例如,胡适对待学生的宽容和鼓励、鲁迅对 待外来文化的开放态度、陈独秀对于演讲的 严谨要求、钱玄同对于学术研究的激情和探 索精神、蔡元培的道德准则和图书馆建设理 念、李大钊的图书馆管理和推广理念以及茅 盾对待学术和创作的严谨态度等等,都值得 我们学习和借鉴
除了以上提到的奇闻轶事,还有以下关于新 文化运动主将们的故事
茅盾的"翻译事件"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奇闻轶事
茅盾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然而,他曾经因为翻译事件而被人们议论纷纷。当时,茅盾翻译了一篇英文文章,但 是其中的一句话翻译得不太准确。一位名叫胡适的学者在看到这个翻译后,给茅盾写 了一封信,指出了这个翻译的问题。茅盾在收到信后,非常谦虚地接受了胡适的意见 ,并且重新翻译了这句话。这个故事展示了茅盾对待学术和创作的严谨态度 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主将们的个性和思想特点,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 和社会风貌 这些奇闻轶事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新文化运动之胡适

新文化运动之胡适

THANKS
感谢观看
06
总结与评价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与贡献
倡导白话文
胡适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推动文学语言的 现代化,促进了文学的通俗化和普及化。
提倡科学方法
胡适强调科学方法和实证主义,反对传统的信仰 和迷信,对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推动思想自由
胡适倡导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反对思想专制和 政治干预,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环境。
胡适的科学与民主思想,对当时的中 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 国的现代化进程,使得科学和民主成 为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04
胡适的思想与影响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01
02
03
批判儒家思想
胡适认为儒家思想是封建 社会的产物,主张对其进 行批判和改造,以推动社 会的进步。
提倡科学方法
胡适强调科学方法的重要 性,认为这是推动社会进 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思想偏颇与局限性
思想偏颇
胡适的思想体系存在一定的偏颇和局限 性,他过于强调西方文化的优越性,忽 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他 的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狭隘性和片面性 ,未能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的多 元性和复杂性。
VS
局限性表现
在实践中,胡适的思想在推动中国现代化 进程中暴露出了一些局限性。例如,他过 于强调西方的民主、科学等理念,忽视了 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条件,导致了一些 不切实际的改革尝试和政策实施。同时, 他的思想也未能有效地解决中国社会的深 层次矛盾和问题,如阶级矛盾、民族问题 等。
在思想研究方面,胡适主张以科学的 方法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认为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才能真正理解中 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
02
新文化运动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年在康奈尔大学 获文学士学位后,入 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 师从杜威,深受影响。 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 (1927年获博士学位) 后回国,任北京大学 教授,积极参加新文 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 动、发表《文学改良 刍议》引起很大反响。
1920年出版中国新 文学史上第一部白 话诗集《尝试集》; 他第一个用白话写 作独幕剧《终身大 事》,确立了现代 话剧的新形式,产 生了广泛而强烈的 反响。
在学术上,他 曾致力于白话 文学史的研究 和章回小说的 考证工作,其 中所著的《红 楼梦考证》,否定了索隐派的旧红学,开 创了《红楼梦》研究的新红学派。
在治学方法上, 他提出的“大 胆的假设,小 心的求证”, 在学术界深有 影响。所有这 些,使胡适成 为“五四”文 学革命和初期 新文化运动的 重要代表人物。
解说结束 谢谢您的观看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文化上,打破了封 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以改良过的欧美新 文化替代了旧文化,进一步启迪了民智, 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在思想上,进一 步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播了西方民主、 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国现代文人自由主 义思想,并使自由主义和三民主义、共产 主义并列为现代中国三大思潮,其在高级 知识分子中更是主导;在政治上,为中华 民族培养了一大批关心国事、图存图强的 现代人才,同时也形成了以自由主义知识 分子为主体的“第三条道路”政治势力, 对钳制当政者专制冲动,推动中国政治民 主做出了重大贡献。


影响

“新文化运动”其思想主导是胡适,他的《文学改良刍议》首倡白 话文,将文言文称作半死文字,白话文才代表了社会前进方向,并 创作了一系列作品汇编为《尝试集》,此外,胡适在对旧文化的批 评中也发表了很多影响一代青年的文章,当时他以二十几岁的年龄 即暴得大名,被誉为“青年导师” 。在倡导科学和民主的同时,他 和当时的很多文人受易卜生的影响,针对当时中国国情,提出了健 全的个人主义——个人的自我拯救;妇女解放——救出他人;打破 家庭孝道——救救孩子;和社会自由——人人平等的奋斗途径。当 时的很多文人也都基本上是按照这4个途径开展文学创作的,我们比 较熟悉的鲁迅的很多小说都扣住了这4项内容。新文化运动后期,鉴 于当时空谈各类舶来主义的多,研究实际问题的少,胡适发表了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以此为标志,以胡适等人 为代表的大批学者逐渐转向自由主义。
胡适与新文化运动
■胡适简介 ■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影响
胡适简介

胡适(1891.12.17— 1962.2.24),安徽绩溪 上庄人。现代著名学者、 诗人、历史家、文学家、 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 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 领袖之一。原名嗣穈, 学名洪骍,字希疆,后 改名胡适,字适之,笔 名天风、藏晖等,其中, 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 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 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 存”典故。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主导是胡适。“五四” 前后,学术界、文化界、思想界迸发了一 系列重大争论,胡适不仅积极参与,甚而 多扮演主角。“整理国故,再创文明”, 作为一种划时代的文化解放运动,引发了 新文化运动中的又一场论争。新文化运动 高潮时期,胡适演讲非常频繁,通过演讲 宣扬自己的观点,通过对人生观、贞操问 题、妇女问题等讨论,对传统的文化批判, 重新发现与创造个人价值,这是一种深刻 的社会革命和价值重建。接办《每周评论》 后,胡适继续挑起许多思想论战。如关于 整理国故、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关于科学与人生观的论争、关于东 西文化的论争、关于人权问题的论争、关于民主与独裁的论争等。今 天看来,胡适对旧文化的反叛,对“孔家店”的清算,其实不是对传 统儒学的抛弃,而是扬弃。胡适用理性的实证主义的扬弃方法,引导 “文艺复兴运动”,将中国旧哲学改造与新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力求 在中国建立一种全新的文化架构和现代文明。
◇民主先驱:开自由风气之先 胡适一生深受自由主义、科学主义,尤其是以杜威为代表的实验主 义的影响,竭力追求自由、民主,主张独立思考,是中国鲜有的划 时代具有独立思想的先哲。 胡适是开一代风气之人。他奉信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对人权、法 治、民主、自由等普世价值观,他终其一生坚守不渝,宣扬实践。 胡适给中国指出的路,像民主与科学,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其历 史贡献无人能出其右。关于制度建设的论述是胡适留给我们最大的 历史遗产。这些思想充分体现着民主、科学、革新、进取的精神, 他抨击中国传统价值观、伦理道德和社会观念形态,倡导以人格自 由独立、个性价值尊严为精神内核的“健全的个人主义”人生哲学, 并向青年发出“个性解放、独立人格、精神自由”的号召。这一思 想几乎贯穿在胡适一生的言论中。
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五四领袖:掀起中国“文艺复兴”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首举义旗的急先锋”。辛亥 革命后,国家社会、政治形势迷乱,一批先进的 青年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救国的新路。1915年陈独 秀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名《新青年》,举 “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猛烈抨击腐朽的 封建文化。思想激进的胡适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 学教授时,立即投入了这场战斗。1918年胡适加 入《新青年》编辑部,很快成为这一阵营的主将。 同时他所在的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也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胡适在“文学革命” 的口号下,提出了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 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反对帝国主义,提倡爱国主义的政治主张。1919 年1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思潮的意 义》,将“新思潮”的意义归纳为“研究问 题”“输入理学”“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