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纳米孔隙结构
页岩气储层孔隙连通性及其对页岩气开发的启示--以四川盆地南部下

页岩气储层孔隙连通性及其对页岩气开发的启示——以四川盆地南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张海杰1 蒋裕强2,3 周克明4 付永红2,3 钟铮1张雪梅5 漆麟6 王占磊2,3 蒋增政71.重庆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责任公司2.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3.中国石油非常规重点实验室储层评价分室4.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5.四川科宏石油天然气工程有限公司6.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7.四川杰瑞泰克科技有限公司摘 要 大型水力压裂后,页岩气储层中的不连通含气孔隙有可能转变成“潜在可采孔隙”,而目前的主流页岩气储层孔隙分类方法没有考虑上述不连通孔隙,对储层孔隙有效性评价的准确性有影响。
为此,以四川盆地南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开展柱塞样和碎样岩心孔隙度、饱和盐水后离心+渐变干燥核磁共振和核磁冻融实验,分析页岩气储层不连通孔隙体积、主要发育位置、主要孔径分布范围,划分页岩气储层孔隙系统,确定页岩含气连通孔隙有效孔径的下限,开展页岩气储层全孔隙有效性评价,并探讨页岩中不连通孔隙对于页岩气开发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页岩气储层存在着大量的不连通孔隙,占比高达30.23%,孔径分布介于5~30 nm,主要发育于有机质和少量的黏土矿物中;②该区页岩气储层黏土束缚水核磁T2截止值为0.26 ms,对应孔径为5.35 nm,此为该区页岩气储层有效孔径的下限;③大型水力压裂可改善页岩气储层中孔径超过5.35 nm的不连通孔隙,实现页岩气有效开发;④水力压裂改造后的不连通孔隙可增加压裂液在基质中的储存空间,吸收裂缝中的压裂液,置换孔隙中的页岩气,促使页岩气储层自动缓解水锁,提高页岩气单井产量。
结论认为,采用“离心+渐变温度干燥”法,结合核磁共振实验可实现页岩孔隙中流体赋存状态和孔隙系统的定量划分,高速离心+核磁共振实验可以确定可动水和毛细管束缚水,渐变干燥+核磁共振实验可以确定毛细管束缚水和黏土束缚水。
川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微孔隙结构特征

doi:10.11764/j.issn.1672-1926.2014.06.0947非常规天然气收稿日期:2013-11-06;修回日期:2014-03-22.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课题(编号:2012CB214702);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基金项目(编号:20110023110017);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编号:2011ZX05007-002)联合资助.作者简介:赵佩(1989-),女,湖北仙桃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页岩气地质、地球化学研究.E-mail:zp2682@qq.com.通讯作者:李贤庆(1967-),男,浙江富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煤油气地质、有机地球化学、有机岩石学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E-mail:lixq@cumtb.edu.cn.川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微孔隙结构特征赵 佩1,2,李贤庆1,2,田兴旺1,2,苏桂萍1,2,张明扬1,2,郭 曼1,2,董泽亮1,2,孙萌萌1,2,王飞宇3,4(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4.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摘要: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压压汞法、N2和CO2气体吸附法,对川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储层孔隙微观特征和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页岩孔隙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川南地区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样品中发育多种类型微观孔隙,常见有黏土矿物粒间孔、黄铁矿晶间孔、碳酸盐颗粒溶蚀孔、生物碎屑粒内孔、颗粒边缘溶蚀孔和有机质孔;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发育大量的微米—纳米级孔隙,为页岩气赋存提供了储集空间。
龙马溪组页岩样品中孔隙以微孔和介孔为主,宏孔较少;孔隙结构形态主要为平板狭缝型孔、圆柱孔和混合型孔,孔径为0.4~1nm、3~20nm;微孔和介孔占孔隙总体积的78.17%,占比表面积的83.92%,是龙马溪组页岩储气空间的主要贡献者。
川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全孔径表征及对过成熟海相页岩孔隙演化的启示

川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全孔径表征及对过成熟海相页岩孔隙演化的启示
# 四川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全孔径表征及其对过成熟海相页岩孔隙演化的启示
四川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的物理性质特征涉及精细地质研究,对掌握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及其成因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这里研究了九江组页岩孔径全孔径表征及其对海相页岩孔隙演化的启示。
研究表明,四川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全孔径分布信息表明:①页岩孔径分为粗孔径段和精孔径段,其中粗孔径占比最大,占48.5%;精孔径占51.5%;②磁场分布拐弯点处在0.6μm处,拐弯幅度高达1.29;③2-10μm孔径段在孔隙分布中占比最大,贡献率达70.1%;④孔径-孔隙概率曲线执行Smalley模型,反应孔隙分布曲线总体变化趋势。
研究还表明,海相页岩孔隙演化基本可归结为流体洞口形成、改造、成熟化三个阶段。
流体洞口形成,孔径细小,可以形成小孔径,如密度递减区,从而构造多孔径结构和复杂的气孔网络结构,从而促进水动力同化过程的继续;改造,孔隙的改造使得孔径的拓宽,而该组海相页岩孔径拓宽比较明显;成熟化,页岩中黏土矿物及表面活性物质在构造极大压力和高温环境下进行交联和聚合,这可以形成孔隙结构趋于成熟和稳定,从而形成容器缝隙结构,从而增大孔径赋存相。
四川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的全孔径表征以及对经过成熟海相页岩孔隙演化的启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是否可能改造出适合的孔隙结构,从而使其更有利的利用,提升其储量效率,为四川南地区海相页岩油气开发提供参考。
川南龙马溪组页岩力学特性及水力压裂机理研究

目录
01 引言
03 水力压裂机理
02
川南龙马溪组页岩力 学特性
04 参考内容
引言
川南龙马溪组页岩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矿产资源之一,具有较高的煤质和油 气储存量。在页岩气和页岩油的开发过程中,力学特性和水力压裂机理是两个 关键问题。本次演示将围绕川南龙马溪组页岩的力学特性及其与水力压裂的关 系进行详细论述。
纳米孔隙结构特征
川南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的纳米孔隙结构特征主要包括孔隙度和渗透率两个方 面。根据研究,该储层具有较高的孔隙度,一般在3%~5%之间,渗透率则较低, 大多在10^-3~10^-4md之间。这些孔隙主要是在成岩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包括 伊利石、高岭石等矿物晶格间微孔和有机质分解产生的微裂缝等。
抗拉性能是指页岩在横向拉力作用下的稳定性。川南龙马溪组页岩的抗拉强度 也较高,但相较于抗压强度略低。这主要是因为页岩的层状结构在拉力作用下 容易产生裂缝。
剪切性能是指页岩在切向力的作用下发生滑移的性能。川南龙马溪组页岩的剪 切强度较低,容易产生滑移。这主要是因为页岩的层状结构在剪切作用下容易 产生相对位移。
川南龙马溪组页岩力学特性
川南龙马溪组页岩的力学特性是开发页岩气和页岩油过程中需要重点的问题之 一。在页岩气和页岩油的开发过程中,力学特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开采 和生产。川南龙马溪组页岩的力学特性主要包括抗压、抗拉、剪切等方面的性 能。
抗压性能是指页岩在垂直压力作用下的稳定性。川南龙马溪组页岩的抗压强度 较高,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这主要得益于其高密度、高强度矿物组分和复杂的 层状结构。
水力压裂机理
水力压裂是页岩气和页岩油开发中的重要技术手段,其作用是通过压裂液的注 入,使页岩产生裂缝,以增加储层渗透性,从而提高产气量和产油量。水力压 裂的机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川东南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特征分析

川东南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特征分析摘要:川东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是我国很长一段时间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目的层段,由于工区目的层段页岩储层特征复杂,制约页岩气赋存状态和含气量评价,本文基于页岩展布特征、地化特征和矿物成分,分析评价川东南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特征。
为工区页岩气的产量评估、富集规律认识以及高效开发方案的实施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研究表明,川东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具有分布广、厚度大等特点,页岩有机质均发育较好,页岩气资源丰富、地质条件优越,TOC含量普遍大于2%,有机质类型主要以Ⅰ型-Ⅱ1型为主,属腐泥型和腐殖-腐泥型干酪根,热成熟度普遍介于2-3%之间,为生干气阶段,具有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潜力。
且样品中石英等脆性矿物含量高、膨胀性粘土矿物含量较少则利于后期压裂改造和裂缝的形成。
关键词:川东南;五峰-龙马溪;页岩;矿物成分1.前言川东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是我国南方海相地层最有利的页岩气勘探开发重点层系[1]。
工区位于上扬子板块,整体经历了多期旋回构造运动,在奥陶世时晚期,川东南地区受板块的强烈挤压发生大规模的海侵,使得研究区页岩沉积出大量的含笔石黑色页岩[2]。
寒武世时,研究区整体上经历了快速的海侵,此时盆地内以海相沉积为主,地层经历了连续沉积后,形成了浊流沉积盆地由于川东南地区盆内遭受构造改造作用时间较晚且改造程度较弱,志留系龙马溪组表现为超压地层,地层压力系数越高,页岩气保存条件优越,因此分析评价页岩气储层特征对页岩气赋存状态和含气量的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3]。
2.页岩展布特征川东南地区在晚奥陶-志留纪时期经历了一个缓慢海进、海退的沉积旋回,由盆内向盆缘,整套地层沉积速率增大,厚度也随之增大[4]。
如焦页1井志留系厚986.3m,隆页1井志留系厚1017.5m,彭页1井志留系厚1391m。
五峰-龙马溪组厚度在不同地区,亦有较大变化,彭页1井钻遇五峰-龙马溪组405m,隆页1井钻遇五峰-龙马溪组220m,焦页1井钻遇五峰-龙马溪组228.3m。
四川盆地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形成机理

四川盆地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形成机理通过对四川盆地五峰-龙马溪组典型井和剖面优质黑色页岩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多尺度孔隙结构等对比研究,取得以下结论和认识:(1)四川盆地五峰-龙马溪组优质黑色页岩(TOC>2.0%)空间展布受隆坳格局控制,坳陷中心沉积厚度大,向古隆起方向减薄。
威远和长宁地区优质黑色页岩沉积于黔中隆起和川中隆起之间的坳陷区,主要岩性为黑色钙质页岩、黑色粉砂质页岩和少量黑色硅质页岩;焦石坝地区优质黑色页岩沉积于川中隆起和雪峰隆起之间的坳陷区,主要岩性为黑色硅质页岩和黑色粉砂质页岩。
(2)五峰-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矿物组分、时空展布和厚度上存在差异:长宁和威远地区碳酸盐矿物含量相对较高,焦石坝地区石英含量相对较高,且焦石坝地区石英和TOC具有很好的相关系,而威远和长宁地区石英和TOC不具有明显的相关系;威远地区优质黑色页岩主要分布在龙马溪组中下段,厚度在25m左右,五峰组不发育,长宁和焦石坝地区优质黑色页岩主要分布在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下段,厚度分别为30m左右和40m左右。
造成这个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古隆起迁移引起的沉积中心的迁移。
(3)四川盆地及周缘五峰-龙马溪组沉积时期古隆起的发育与迁移对上扬子五峰-龙马溪组沉积期海盆沉积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在綦江地区还形成一个水下隆起,导致不同地区五峰-龙马溪组优质黑页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古生产力、氧化还原条件、水体滞留程度和埋藏效率差异较大,威远地区的初级生产力、氧化还原环境和埋藏效率比长宁和焦石坝地区差,但水体滞留程度比长宁和焦石坝地区强。
这些差异导致不同地区有机质页岩的富集方式不同:威远地区富有机质页岩富集的模式主要是水体滞留导致底层水体缺氧,有机质的埋藏效率增加;焦石坝地区富有机质页岩的富集模式为半开放-开放水体生物繁盛与深水底层水体缺氧,从而影响富有机质页岩的富集;长宁地区位于两者的过渡区。
(4)五峰-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主要发育有机质孔、无机孔和裂缝空隙类型,其中有机质孔为主要的孔隙类型。
川南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

政策支持:政府对页岩气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技术创新推动页岩气储层开 发,降低成本
页岩气开采技术不断进步, 提高开采效率
绿色环保技术的应用,减少 对环境的影响
温度: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的温度分布范围也较广,从低温到高温都有分布。
压力与温度的关系:压力和温度是影响页岩气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 系。
压力与温度的影响:压力和温度的变化会影响页岩气储层的渗透率、孔隙度和含气量等参数, 从而影响页岩气的开采和利用。
有机碳含量:龙马溪组页岩有机碳含量较高,一般在1%-5%之间 有机碳类型:龙马溪组页岩有机碳类型主要为腐泥型和腐殖型 腐泥型有机碳:主要来源于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如藻类、细菌等 腐殖型有机碳:主要来源于陆源有机质,如植物、动物等 影响因素:有机碳含量和类型受沉积环境、地层年代、有机质来源等
页岩的矿物组成:主要由粘土矿物、石英、长石等组成 页岩的孔隙结构:具有微孔、中孔和大孔等多种孔隙类型 页岩的裂缝结构:裂缝发育,有利于页岩气的储存和运移 页岩的层理结构:层理清晰,有利于页岩气的开采和开发
页岩的矿物组成:影响页岩的孔隙度和渗透 率
页岩的层理结构:影响页岩的储集空间和流 体流动
环境影响:开采过程中可能会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等造成污染,需要采取有效的环 保措施
社会效益:页岩气开采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 持续发展
资源潜力: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具有丰富的资源潜力,预计未来几年内将迎来大规模开发
市场需求: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页岩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市场需求将持续扩大
渝东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纳米级孔隙特征及其成藏意义

渝东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纳米级孔隙特征及其成藏意义作者:游声刚等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年第26期摘要:通过氮气吸附法可得到页岩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孔体积等参数,结果表明,渝东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段页岩样品比表面积为5.17~13.64m2/g;孔体积为3.02~8.89×10-3ml/g;平均孔径为5.12~6.58nm。
对页岩各孔隙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孔径小于5nm时,随着孔径的增大,比表面积迅速减小,孔径大于5nm左右,随着孔径的增大,比表面积基本上保持不变;微孔的孔体积与孔径具有负相关关系,中孔和宏孔的孔体积与孔径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分析影响页岩孔隙发育的因素,认为矿物组分、有机质成熟度、有机质含量是影响页岩纳米级孔隙发育的因素,但有机质含量对纳米级孔体积和比表面积的发育起绝对控制作用。
关键词:渝东南地区;页岩气;纳米孔;五峰-龙马溪组;影响因素;成藏意义引言页岩气主要以吸附态和游离态赋存于微孔隙、裂缝中,还有部分溶解在水和液态烃中,岩石孔隙是页岩气的主要储集空间,约有一半的页岩气存储于孔隙中,2011年我国首次在非常规油气储层中发现了纳米级孔隙,并认识到纳米级孔隙中的流体主要为非线性渗流,这一认识改变了微米级孔隙是油气储层唯一微观孔隙的传统认识[1]。
之后,我国学者针对页岩储层纳米级孔隙特征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探讨了纳米级孔隙对孔隙体积、比表面积的影响,进一步论述了纳米级孔隙对页岩气成藏的意义,并分析了影响纳米级孔隙发育的主控因素。
1 纳米级孔隙特征页岩中的纳米级孔隙规模及孔隙分布特征主要通过孔隙直径、孔隙比表面积及孔隙体积等来表征[2]。
页岩作为一种有孔性物质,其孔隙特征能用吸附与凝聚理论,通过氮气吸附实验得到[3]。
氮气吸附法运用BET公式和BJH方法[4],可以得到页岩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孔体积、平均孔径等参数。
Loucks[5]等根据孔隙尺寸大小,将泥页岩中的微孔隙划分为纳米级孔隙(d750nm),而作为页岩中天然气主要的赋存场所,纳米级孔隙备受关注,根据纳米孔隙直径的大小,将纳米级孔隙划分为直径小于2nm的纳米级微孔隙、2~50nm的纳米级中孔隙及大于50nm的纳米级宏孔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率,提高页岩气的产量。
关键词: 页岩气储层; 纳米孔隙结构;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氮吸附
中图分类号: P618. 12
文献标志码: A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accumulation significance of nanopores in Longmaxi shale gas reservoir in the southern Sichuan Basin
收稿日期: 2011 - 03 - 08 责任编辑: 韩晋平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41072117)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资助项目( 2012CB214702) 作者简介: 陈尚斌( 1983—) ,男,甘肃通渭人,博士研究生。E - mail: shangbinchen@ 163. com。通讯作者: 朱炎铭( 1963—) ,男,江苏丹阳人,教
CHEN Shang-bin1,2 ,ZHU Yan-ming1,2 ,WANG Hong-yan3 ,LIU Hong-lin3 ,WEI Wei3 ,FANG Jun-hua2
( 1. Coalbed Methane Resources and Reservoir Formation Process Key Laborator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China; 2.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arth Science,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221116,China; 3. Langfang Branch,Petro
氮气吸附法在表征孔结构时更能得到微观结构 的统计信 息 和 总 体 特 征[7],得 到 了 广 泛 应 用[8]。 因 而选用低温液氮实验,利用比表面积分析仪研究川南 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探讨控制纳米孔隙结 构的主要内因,分析其对页岩气成藏等方面的意义。
1实 验
1. 1 样 品 野外露头调查及实测剖面表明川南下志留统龙
98. 85% ; 2 ~ 50 nm 的中孔提供了主要的孔隙体积,小于 50 nm 的微孔和中孔提供了主要的孔比表
面积; TOC 是控制该储层中纳米孔隙体积及其比表面积的主要内在因素,也是提供页岩气主要储
存空间的重要物质; 纳米孔对页岩气的吸附能力极强,在其内部有大量页岩气以结构化方式存在,
增加了页岩气的存储量,并使模型表征复杂化; 开放状纳米孔可提高页岩气解吸效率和储层渗透
China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Langfang 065007,China)
Abstract: Presented a study on shale gas reservoir of Longmaxi Formation of Lower Silurian in southern Sichuan Basin. The reservoir porosity was measured using nitrogen adsorption method. The pore volume,por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size distribution were studied through the isotherms and DFT analysis. Based on all of these,discussed the main factors to control the nanopore structure and the nanopore’s influence on shale gas accum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pore structure of the shale gas reservoir of Longmaxi Formation is relatively complex,which is composed of nanopores and possesses a certain ruleless structure( the amorphous pore) ,pores are open in style and mainly consist of the cylinder pores with two ends open and parallel-plate pores with four sides open. It is concluded that openness degree of the pores improv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vertical depth,the sizes of the main nanopores are in a range of 2 ~ 40 nm,which take up 88. 39% of the total volume of pores and 98. 85% of specific surface area. Most of the pore volume is occupied by the mesopores which are 2 ~ 50 nm in size. The micropores and mesopores of which the diameters are less than 50 nm dominate the main pore specific surface. The main internal factor to control the volume
( 1. 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矿业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 2. 中国矿业大学 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3.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廊坊分院,河北 廊坊 065007)
摘 要: 以川南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为例,运用氮气吸附法对储层纳米孔隙进行测定,通过等温线
马溪组分 布 稳 定[9],能 较 好 地 代 表 南 方 龙 马 溪 组 页 岩气储层特征。样品采自长宁 - 兴文地区龙马溪组 底部黑色泥页岩段( SX07 ~ SH08 为由深到浅的样品 编号) ,有机碳含量及矿物成分见表 1。按国家标准 对样品进行取样、破碎和筛分,经玛瑙研钵磨制成颗 粒直径 0. 2 mm 以下,取样 2 ~ 3 g。
和 DFT 分析,对孔结构特征表征并讨论控制纳米孔隙结构的主因和纳米孔隙对页岩气成藏的意
义。结果表明: 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较复杂,主要由纳米孔组成,具有一定的无规则孔结
构,孔隙多呈开放形态,以两端开口的圆筒孔及 4 边开放的平行板孔等开放性孔为主; 垂向上由深
到浅,孔隙开放 程 度 减 小; 纳 米 主 孔 位 于 2 ~ 40 nm,占 孔 隙 总 体 积 的 88. 39% ,占 比 表 面 积 的
页岩气主要以吸附和游离状态赋存于泥页岩中, 吸附态页岩气存在于有机质和黏土矿物表面,游离态 页岩气存在于孔隙和裂隙中,还有少量溶解于液态烃 和水中的溶解态页岩气。和常规天然气相比,页岩气 评价和生产潜力受到更多因素的制约,影响了气体含 量和运移量。原位天然气评估是储层研究中首要关 注的问题[1],储 集 层 岩 石 的 孔 隙 结 构 是 影 响 气 藏 储 集能力和页岩气开采的主要因素[2],Schettler 等对大 量测井曲线分析后认为岩石孔隙是美国泥盆纪页岩 主要存储场所,约一半的页岩气存储在孔隙中[3],精确 评估页岩气储层的气体孔隙体积是最为基础的问题。 现在页岩气储层评估中,将无机质中的孔隙和有机质 中的孔隙独立估算,且据此认为吸附气仅与有机质有 关,所有的游离态气体与无机质大孔隙( > 100 nm) 、裂 缝和裂隙有关; 对不同尺度的微观、超微观孔隙和裂 隙结构特征及内因研究,有助于页岩气资源和储层开 发评价。页岩由黏土矿物和有机质等成分组成,具多 微孔性、低渗透率特点[4]; 页岩气储层孔径较小,Barnett 页岩的孔喉小于 100 nm[5],10 nm 左右的纳米孔 隙含量丰 富[6],而 纳 米 孔 中 存 储 的 气 体 可 能 具 有 复 杂的热力学状态,因而研究页岩气储层纳米孔隙结构 对页岩气资源评价和成藏机理研究,乃至页岩气勘探 开发均具有重要意义。
16. 8 43. 2 57. 3 57. 2 58. 9 63. 5
73. 7 39. 5 29. 2 25. 8 29. 9 22. 8
1. 2 实验方antachrome 公司生产的 Autosorb - 1 型 比表面积及孔径测定仪上进行的,样品经 150℃ 真空 充分脱气 4 h 后( 抽真空至 266. 664 Pa) 以除去杂质 气体,后放在盛有液氮的杜瓦瓶中与仪器分析系统相 连。在 77. 3 K 液氮中进行等温物理吸附 - 脱附测 定,孔径测量范围为 0. 35 ~ 500 nm,吸附 - 脱附相对 压力( p / p0 ) 范围为 0. 001 ~ 0. 998; 得到样品的吸附、 脱附等温线数据和平均孔径数据; 比表面积选用多点 BET 模型线性回归得到; 孔径分布选用 DFT 模型计 算得到。
表 1 样品基础分析数据 Table 1 Fundamental analysis of samples %
样品编号
TOC
黏土矿 物含量
脆性矿物( 石英 + 方解石) 含量
SX07 SX36 SX47 SX56 SH05 SH08
3. 82 4. 67 2. 35 1. 37 1. 11 1. 18
授,博士生导师。E - mail: yanmingzhu@ sohu. com
第3 期
陈尚斌等: 川南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纳米孔隙结构特征及其成藏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