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城市与空间句法_一种数字化规划设计途径_杨滔

合集下载

基于空间句法分析的厦门城市形态发展研究

基于空间句法分析的厦门城市形态发展研究

基于空间句法分析的厦门城市形态发展研究
何子张;邱国潮;杨哲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07(025)003
【摘要】空间句法分析是城市形态量化研究的重要工具,集成度是空间句法分析中最有效最常用的参数.该文从本岛和全市域两个空间层次,分别对厦门城市形态发展过程和两次总体规划成果进行空间句法分析,总结厦门城市形态发展的特征,并提出其城市结构的另一种选择.
【总页数】4页(P106-108,121)
【作者】何子张;邱国潮;杨哲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建筑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0072;厦门大学建筑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
【相关文献】
1.基于空间句法分析的购物中心交通空间可识别性研究——以厦门加州城市广场为例 [J], 李莉;曹亮功
2.基于TOD模式的厦门城市空间与轨道交通系统整合发展研究 [J], 卫丹阳
3.基于城市形态学的大连开发区五彩城空间发展研究 [J], 李相杰;梁江;孙晖
4.基于城市形态学视角的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城镇空间管控研究 [J], 程茂吉
5.基于空间句法的安康城市形态发展研究 [J], 秦川;陈晓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空间句法与设计

空间句法与设计

空间句法与设计的题目,首先源于我对以前研究的一些体会。

早在1999年,朱文一老师指导我从北京街头商摊的角度去研究城市空间,促使我从人们使用和体验城市的角度去理解城市设计,这本质上是社会经济运行逻辑下的空间设计,并落实到空间营造之中。

2003年我去英国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空间句法这个概念。

按我现在的理解,这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对于城市现象的一种观测和创造。

首先,对城市进行设计时,我们要对整个城市空间进行观测,这类似观测星空等,其中有很多无序以及虚空的东西,这些无序的东西就是我们认知城市现象的起源,即空间句法源于初始的无序现象,也就是有无限种可能性。

其次,观测之后,我们认知而创造出来了各种构成,如同星空中识别出来的星座图,这些模式图本质上是创新出来的现象,包括形式创新、认知创新以及内涵创新,这部分属于设计行为。

回到空间句法的本源,它的创始人是比尔·希利尔(Bill Hillier)教授。

他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对大规模社会住宅的研究中,发现了很多社会问题来源于空间构成。

那么对于空间来说,回到比尔学生时期,他在剑桥大学读书研究,剑桥大学早期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建筑的形式怎样才能获得最好的土地价值利用。

比如,我们以前对于院落、高层住宅、街坊的不同建筑形态比较,最核心的问题是怎么最好地利用土地。

只是比尔更多从空间角度入手,研究空间的组合以及人们应用这种组合的方式。

这种研究思路随比尔传到了伦敦大学学院。

当时剑桥大学的另一个研究思路是寻找出模式(Pattern ),如我们熟知的模式语言。

实际上,比尔最开始想提出“空间模式”的概念,也就是寻找空间中的各种现象是否存在某种模式?那些模式是否可以复制?是否可以发展?而当年,亚历山大采用了模式一词,比尔就改为了句法一词。

《建筑模式语言》是亚历山大早期的研究成果,大家都非常熟悉,核心是探索不同尺度的模式如何构成建成环境这个整体,强调模式之间的彼此联系。

在2002年他完成了《自然的秩序》,其中阐述自然的秩序是怎样从空间的网络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也大量地谈及了空间句法与设计Space Syntax and Design杨 滔YANG Tao收稿日期:2018年6月26日Received Date: June 26, 2018参考文献引用格式:杨滔. 空间句法与设计[J]. 城市设计, 2018(4): 38-41.YANG T. Space Syntax and design[J]. Urban Design,2018(4): 38-41.杨 滔(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YANG Tao, China Academ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Beijing, China[记录整理] 陈 茜(清华大学)[Recorder] CHEN Xi,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英文翻译] 杨 滔(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Translator] YANG Tao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ccc, Beijing, China杨滔,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创新中心副主任、注册城市规划师、博士;清华大学《城市设计》副主编、国际空间句法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委员。

数字化城市中的空间分析与规划设计

数字化城市中的空间分析与规划设计

数字化城市中的空间分析与规划设计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城市正朝着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城市的出现,不仅带来了便利和高效,更让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精度得到了大幅提升。

但数字化城市空间分析与规划设计需要相应的技术和理论支持,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数字化城市空间分析和规划设计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数字化地图数字化地图是数字化城市空间分析和规划设计的基础,它是数字化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

数字化地图除了传统的二维地图外,还包括三维地图和数字地球等技术。

数字化地图的建设与更新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同时也需要各种遥感技术、GIS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支持。

数字化地图的发展,不仅方便城市规划和设计师的工作,同时也提高了城市管理工作的效率和精度。

二、数字化建模数字化建模是数字化城市空间分析和规划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通过对城市空间数据的获取、整理和处理,生成数字化模型,为规划设计和决策提供支持。

数字化建模技术包括三维扫描技术、激光扫描技术和摄影测量技术等,其中激光扫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建筑物的立面绘制和模型构建中。

数字化建模不仅可以帮助规划设计人员获得更加准确的城市空间数据,还可以为城市管理部门提供更为精细化的管理手段。

三、数字化仿真数字化仿真是数字化城市空间分析和规划设计中最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部分。

它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将实际城市的数据和情景建模成虚拟场景,并进行多种情境的模拟和演示。

数字化仿真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城市规划决策者在模拟和预测各种城市情境和选项的效果后做决策,从而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数字化仿真技术在城市交通规划、城市景观规划、城市空间分析与规划设计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总之,数字化城市空间分析和规划设计需要借助数字地图、数字化建模和数字化仿真等技术的支持,才能实现高效精准的城市规划和设计。

数字化城市空间分析和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将更加多样化和智能化,比如基于AI技术的城市空间分析、VR和AR技术的数字化仿真等。

空间句法:基于空间形态的城市规划管理

空间句法:基于空间形态的城市规划管理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2018乡镇上半年工作总结【3篇】乡镇的工作是众多繁重的,但是每一项工作都是重要的,在上半年即将过去之际,我们乡镇每一项工作都要做好总结。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2018乡镇上半年工作总结,欢迎阅读。

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2018工作总结栏目!乡镇林业站20xx上半年工作总结一一、森林防火工作:(一)、宣传情况1、12月28日,乡人民政府召开全乡森林防火工作会议,号召全乡人民积极参与森林防火。

2、书写宣传标语100余条,发放、张贴县、省级森林防火命令各120份,送达森林防火户主责任书6000余份,悬挂森林防火五彩旗5组共30面。

3、在林区集市利用广播宣传森林防火政策法规累计110小时以上。

4、制作有关森林防火布标22条,悬挂于各个集市及重点林区。

5、继续在学校开展“五个一”工程宣传活动( 黑板报 6期,有关防火作文 200余篇)。

(二)、责任制落实1、12月28日,乡人民政府与各村委会支书签订《乡森林防火目标管理责任状》。

2、12月5日乡林业站与22名巡山员签订《乡村级巡山员20xx年森林防火责任书》,又于20xx年2月19日与新增加的33名巡山员签订了该责任书。

3、20xx年1月,乡林业站与南盘江林业局联合与乡护林员及42个重点自然村签订了森林防火责任书。

4、20xx年2月1日,乡党委书记与林业站站长及各村委会支部书记签订了《乡20xx年森林防火安全目标责任书》。

(三)、火灾情况截至20xx年6月1日,全乡境内(国有林区)共发生森林火灾3起,其中:一般森林火灾1起,较大森林火灾2起。

火场面积共631.8公顷,受灾面积共92.62公顷,受灾林木为华山松、桉树、杉木及栎类阔叶林,幼林损失为17.8万株。

卫星热点5个。

前后共出动汽车207辆次、摩托车255辆次,出动干部职工1040人、群众940余人,扑火过程中均未出现人员伤亡事故。

基于空间句法的旧城区可持续再生空间设计方案评价_陈圆圆

基于空间句法的旧城区可持续再生空间设计方案评价_陈圆圆

□ 陈圆圆, 吕 斌基于空间句法的旧城区可持续再生空间设计方案评价[摘 要]可持续再生理念为旧城区的空间功能结构更新提供了理论指导,而空间句法的技术方法为可持续再生空间方案设计和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和表现平台。

研究以湖南株洲建宁老区为例,基于空间句法的研究方法分析了老区的可持续再生空间设计方案,并对两方案的预期效果进行评价,以期为旧城区的可持续再生方案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空间句法;可持续再生;空间方案设计[文章编号]1006-0022(2014)02-0079-06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BSpace Syntax Based Old City Regeneration Based Urban Design Evaluation/Chen Yuanyuan, Lv Bin[Abstract] Sustainable concept offers spatial function renovation new theory. Space syntax technique offers a new method and platform. The paper takes Jianning old district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spatial design proposal, and evaluates their expected outcome,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similar cases.[Key words] Space syntax, Sustainable regeneration, Spatial design proposal0引言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的背景下,许多城市的功能发生转型,城市内部空间功能结构也随之发生重构。

部分城市,尤其是地方中小城市,伴随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加速,往往重视大规模新区开发而忽略了旧城区的同步更新。

基于多源数据空间句法分析的数字化城市设计——以武汉三阳路城市

基于多源数据空间句法分析的数字化城市设计——以武汉三阳路城市

基于多源数据空间句法分析的数字化城市设计——以武汉三阳路城市更新项目为例作者:盛强方可来源:《国际城市规划》 2018年第1期摘要:实现数字化城市设计的理想需要立足于以数据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及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设计的工作方法。

本文以武汉三阳路地区城市更新项目为例,介绍空间句法模型如何综合利用网络开放数据、无人机航拍、实地调研等多种数据源,在城市尺度初步概念设计阶段和街区尺度设计方案深化阶段对这些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并将结论应用于基地潜力评测、方案比较和优化等辅助设计工作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08343、51678029)作者:盛强,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方可,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数字规划中心,高级规划师,主任工程师1 空间句法与数字化城市设计随着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入存量规划和品质提升的新阶段,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规划和设计方法逐渐被业界接受。

在此大背景下,如何综合应用信息时代的各类数据资源,将对数据的分析落实到空间设计层面,逐渐成为行业的热点话题。

信息技术对数字化城市设计的支持可以被简述为数字化描述、数字化解释、数字化预测三方面:数字化描述指综合应用各类新数据源对特定的城市现象进行可视化或识别的一系列基础研究,如利用百度兴趣点(POI)、点评数据、城市灯光、街景地图、刷卡数据、手机信令等进行城乡边界、活力区域、绿化/ 绿视率、居民通勤行为等现象的描述[1-4]。

这些新的数据源相对于传统用地或开发量的数据能够更为精准地反映城乡居民,甚至是特定人群对物理空间的使用方式,使得我们对城市的描述超越了简单的物理空间形态,而深入到其对使用者行为的影响。

数字化解释则指对数字化描述现象背后的规律或机制展开的基础研究,这些现象本身不一定是基于新数据发现的,但其分析方式多采用数字化工具进行,大到城市中心区演变[5,6],小到可步行性的环境要素分析等[7,8],其核心是发现现象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联性。

在此基础上,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数字化城市设计则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积累验证这些关联性的适用条件,搞清这些规律在何种尺度上发挥作用。

数字城市与空间句法_一种数字化规划设计途径_杨滔

数字城市与空间句法_一种数字化规划设计途径_杨滔

数字城市与空间句法:一种数字化 规划设计途径□ 杨 滔[ 摘 要] 在数字城市出现的过程中,城市规划开始向数字化转型,甚至与数字城市的某些发展融为一体。

空间句法强调整 体性的空间模式,可用于理解城市现象和规划过程中所蕴含的涌现概念,为数字城市和数字化规划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重视空间概念在数字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之间的体验和理解,定量地模拟并研究物质化的空间形态的构建;研究各种网络 结构( 包括虚拟和真实网络结构) 之中的非对称性、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相互转化过程;提供一种数字化的直观平台,推动 各方理性讨论、评估,并形成可行的方案。

[ 关键词] 数字城市;空间句法;涌现;数字化规划设计 [文章编号]1006-0022(2012)04-0024-06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Digital City And Space Syntax: A Digital Planning Approach/Yang Tao[Abstract] Urban planning is transferring towards digital management with digital city development. Space syntax stresses holistic spatial model, and can be used to understand city phenomenon and concepts in the planning process. It provides a new understanding for digital city and planning: it emphasizes space concept in virtual and actual world; it simulates and studies physical space creation; it studies dissymmetry, relationship between wholeness and components,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 in different network structures; it offers a digital platform for discussion, evaluation, and boosts formation of feasible proposals. [Key words] Digital city, Space syntax, Emergence, Digital planning1 数字城市与数字化的城市规划1.1 数字城市的动态发展 20 世纪末,随着计算机、互联网、信息和通讯技术 及地理信息系统等快速发展,比特城市(City of B i t s ) 、数字城市( D i g i t a l C i t y ) 、虚拟城市 (Virtual City)、智能城市(Intelligent City)、 聪明城市(Smart City)、信息城市(Information City)等各种新概念和新名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空间句法在规划实施空间评价中的运用初探——以杭州钱江新城核心区为例

空间句法在规划实施空间评价中的运用初探——以杭州钱江新城核心区为例

空间句法在规划实施空间评价中的运用初探——以杭州钱江
新城核心区为例
张佶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15(039)001
【摘要】目前政府主导开发的城市重点地区的规划实施评价相对缺失,且规划评价的空间专题多囿于空间几何属性、特征描述以及布局和量上的此对.本文尝试运用空间句法,从空间本体入手,从理论与案例两方面来探索一种新的规划空间评价的研究范式与方法,通过对空间自组织方式的解读使空间与人们的使用状况相联系,进而评价空间绩效与规划预期的吻合度.以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空间为例,详细讨论了新城中心性及功能布局与空间结构的契合度,以期为核心区规划实施中期的空间评价提供基于实证的科学支撑.
【总页数】11页(P64-74)
【作者】张佶
【作者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塑造立体化步行空间的探索——以杭州钱江新城核心区步行系统规划为例 [J], 袁方;黄文柳
2.空间句法在大尺度城市设计中的运用初探 [J], 韩晓娟
3.空间句法理论在城市空间结构拓展中的运用——以青岛城市空间演变为例 [J], 郝赤彪;杨禛
4.空间句法理论在城市空间结构拓展中的运用r——以青岛城市空间演变为例 [J], 郝赤彪;杨禛
5.空间句法在城市规划实施评估中的应用探索——以云南省玉溪市总体规划为例[J], 王伊倜;杨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城市与空间句法:一种数字化 规划设计途径□ 杨 滔[ 摘 要] 在数字城市出现的过程中,城市规划开始向数字化转型,甚至与数字城市的某些发展融为一体。

空间句法强调整 体性的空间模式,可用于理解城市现象和规划过程中所蕴含的涌现概念,为数字城市和数字化规划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重视空间概念在数字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之间的体验和理解,定量地模拟并研究物质化的空间形态的构建;研究各种网络 结构( 包括虚拟和真实网络结构) 之中的非对称性、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相互转化过程;提供一种数字化的直观平台,推动 各方理性讨论、评估,并形成可行的方案。

[ 关键词] 数字城市;空间句法;涌现;数字化规划设计 [文章编号]1006-0022(2012)04-0024-06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Digital City And Space Syntax: A Digital Planning Approach/Yang Tao[Abstract] Urban planning is transferring towards digital management with digital city development. Space syntax stresses holistic spatial model, and can be used to understand city phenomenon and concepts in the planning process. It provides a new understanding for digital city and planning: it emphasizes space concept in virtual and actual world; it simulates and studies physical space creation; it studies dissymmetry, relationship between wholeness and components,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 in different network structures; it offers a digital platform for discussion, evaluation, and boosts formation of feasible proposals. [Key words] Digital city, Space syntax, Emergence, Digital planning1 数字城市与数字化的城市规划1.1 数字城市的动态发展 20 世纪末,随着计算机、互联网、信息和通讯技术 及地理信息系统等快速发展,比特城市(City of B i t s ) 、数字城市( D i g i t a l C i t y ) 、虚拟城市 (Virtual City)、智能城市(Intelligent City)、 聪明城市(Smart City)、信息城市(Information City)等各种新概念和新名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这些新概念彼此相近,却又各不相同。

其中,数字城市 是以虚拟的场所支持个人、团体、机构等进行各种虚拟 的活动,为了彼此交流、模拟现实、交易、控制、互动、 扩张甚至犯罪等。

因此,它具有社会、经济、政治、文 化等意义,并强化、削弱或者补充了真实的日常生活 。

[1]覆盖全球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小到个人的“人机互动” 界面;另一方面,数字城市提供了各种“虚拟”的服务 和管理,可以取代、改善并影响“非虚拟”的服务和管 理,核心是产业和生活方式的创新。

首先, “机器设施” 的建造将直接改变城市的物质形态。

例如,很多学者将 互联网类比为河流、街道网、电网、污水网等,这些都 是历史上决定城市选址和布局的关键因素;甚至有学者 预言真实城市的消失①[3] 。

其次, “虚拟”的服务和管理 最直接地影响人们交流互动的方式,从而影响每个人和 组织的决策,然后直接作用于“非虚拟”的生活。

例如, 部分学者指出“虚拟”的金融交易等将强化并决定“世 界城市”的地位和发展[4] ;是否能够获得“虚拟”服 务和信息将会导致社会的分化,一部分穷人无法获得, 从而被困在自己的社区中,而另外一部分人能够随时 随地获得,从而不受地域的约束,将随意选择工作和 生活地点[5]。

不过,这些都还没有定论,将随着数字城 市的发展而出现更激烈的争论。

不过,数字城市的概念仍然在发展之中 。

一方面,[2]数字城市依靠“机器设施”和软件平台支撑,需要信息 通信、人体工程及大脑认知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大到[ 作者简介] 杨 滔,伦敦大学学院、空间句法公司研究员。

241.2 数字化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三个主要 问题 在数字城市出现的过程中,城市规 划学科开始向数字化转型,甚至和数字 城市的某些发展融为一体,因为城市规 划就是规划设计城市,包括虚拟的数字 城市。

这涵盖多种维度:①建立数字化的 城市规划平台,包括数据、文档、实物、 环境等数字化,在本质上与城市实体模 型没有差别,不过它可以实现数据的即 时更新和数据之间的动态链接;②建立 数字化的城市规划互动和管理平台,实 现人机互动,这也是数字城市管理的一 部分;③采用数字化的新技术去体验、研 究“非虚拟”和“虚拟”的城市(社会), 以及它们的互动等,实行虚拟方案(政策) 与真实世界的动态交流,实现创新的目 标,并运用到城市规划和设计实践之中; ④采用数字化的理性思维方式去认知“非 虚拟”和“虚拟”的城市(社会),从新的 视角去关注现象,开创新的方法论,提出 新的模型,从而探索未来的城市规划和 设计理论和方向。

我们需要意识到数字化城市规划中 所遇到的 3 个基本问题。

(1)数字城市和数字化规划如何影响 物质化的城市形态?个人是物质实体,需 要面对面的交流,需要解决各种物质性 的问题,包括吃、穿、住、行等;信息和 能源等的流动仍然依靠物质性的基础设 施。

因此,我们所规划设计的城市大部分 仍然是物质化的,并非完全虚拟的 。

在[2]以说,城市(聚落)本身“等价”于这些交 流工具之和,是为了方便交流而产生的, 以应对集体的社会生活。

因此,数字化城 市规划和设计并未超越基于社会经济文 化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只是以另外一种新 方式出现,即更高效的“虚拟”交流作用 于“非虚拟”的实际生活。

而社会经济文 化活动的基础是交流互动,数字化的过程 强化了其“网络” (Network)特征 ,这[5]这种自组织的生长过程源于何种空间和 认知机制。

例如,希列尔教授将带有前院 的房子看成一个标准个体,采用计算机 去模拟城市是如何生长的。

这种思路摒 弃了自上而下的物质形态规划中固定的 蓝图,或者说不变的结构,而去探索城市 形态现实如何由众多个体自发地建造而 成。

这与当今各种探讨个体(Agent)的学 派的思路是完全一致的,虽然其他研究 关注虚拟个体人(Virtual Agent)或现 实中的个人或者单位等。

不过,希列尔教 授并未沿这个方向走下去,而转向实证 地分析每个真实的城市,先解决真实城 市如何运作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城市形 态结构并不是源于人脑结构或者某个上 帝之手,而是来自真实世界,它遵循人们 认知过程:真实 1 —认知—真实 2,因此 结构即真实[7] 。

基于大量实证分析,当时希列尔教授 提出了空间“非对称” (Asymmetry)的概 念。

简单而言,如图 1 ②所示,a 和 b 是 相互对称的;而加入c 后, a 和b 变得不 对称了,因为 b 与 c 直接相连,而 a 需要 通过 b 才能到达 c。

这种“非对称”的概 念说明了简单道理:对于每个空间,其属 性取决于它与其他空间的关系,而不是 它本身;从不同的位置看待同一个空间 或者布局,其结论是不一样的。

因此,虽 然自下而上的空间生长过程看似无序且 混乱,但是所有个体空间与系统中其他 空间的局部“非对称”关系制约了所有个 体空间的构成与演变,从而某种整体性 的“空间模式” (Spatial Pattern)将会 自发地显示出来。

这种模式是所有个体 空间作为一个整体网络才具有的属性,而 不体现在个体空间的层面上,这被称为 涌现(Emergence)。

这是空间句法理论 的基本出发点,也是近期“网络理论” (Network Theory)讨论的热点之一。

在 实践层面上,这种“非对称”关系可以用 不同变量来描述,如拓扑关系、角度变 化、实际距离、密度分布等。

也是数字城市和数字化城市规划的研究 和应用关注“网络”的根本原因。

(3)如何采用数字化的理性思维(包 括数学哲学方法论)去发展城市规划和设 计,同时又能兼顾“定性”的人文思想? 在一定程度上,目前的数字化规划设计 其实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科学规划模 式的升级版本,是科学理性的回归 。

回[6]顾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二十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城市规划设计借鉴了 系统工程、自动化、地理学和航天工程等 理工学科模式,关注数据、数理模型、理 性预测等。

这个趋势被后来注重社会、经 济、政治的人文模式所取代,城市规划设 计变得更加“文科” 。

而计算机、信息通 信和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快速发展,不仅 解决了很多技术难点,而且让“定量”的 理性思维再现光芒。

在这个大的背景下,空间句法是基 于何种理念启发数字化城市规划发展 的?又是如何促进城市科学的理性思考 的?下文将就此进行分析。

这个意义上,数字化城市规划仍然不能 回避传统城市规划和设计中所涉及的物 质性即形式问题。

(2)数字城市和数字化规划如何与 “非虚拟”的社会经济文化互动?如何构 筑交流互动网?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数 字化本身类似于人类言语、文字、符号、 图像、电报、电话等,其核心是跨越“物 质空间” ,缩短交流距离,或者延长信息 在空间中的存在等,交流互动的高效性和 真实性是其本质。

它们不仅是交流的工 具,而且完全融入到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 之中,改变了城市(聚落)形态和组织方 式,以及相关的社会经济活动等;甚至可2 空间句法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空间句法理论和方法由比尔・希列尔 (Bill Hillier)教授于1960 年末至1970 年初创立,其发展与广义的数字化城市规 划的发展是同步的,也可以说是其中一个 学派。

希列尔教授当时提出了两个更大的 研究课题,至今仍然是未解决的世界性难 题,也是当今复杂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2 . 1 “抽象”的城市空间结构来自 “具象”的真实世界? 第一个研究课题是: “抽象”的城市 形态结构到底是如何自下而上地形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