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两京与西域文明 浅论平定安史乱之西域军队

合集下载

唐代两京

唐代两京

唐代两京与西域文明●两京:(雍州)长安和洛阳●西域:玉门关、阳关以西,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以南联系二者的为丝绸之路,古称安西入西域道●粟特:地区名,今锡尔河、阿姆河所夹地区,壁画以寓言为主。

粟特人特征:尖帽、高鼻、深目、骑骆驼。

唐代以前以国(昭武九姓:康、安、史、米、何、曹、石)为姓,晚唐后不能用姓判断粟特人,因深度汉化。

●胡:最早指匈奴,隋后指波斯(古伊朗)、粟特。

◆西域乐舞的东传---以泼寒胡戏为例入华:多为北国大象元年(579年)来源:大秦、康国、龟兹三说(大秦、康国庆祝时间为秋冬季,而龟兹为七月初,应与波斯计算时间相同,且波斯有泼水仪式)特点:集音乐、歌舞于一体的大型游乐活动,也称“泼胡乞寒戏”,一般所唱曲目为“苏莫遮”,舞蹈为“浑脱“(例如《大面》《钵头》),有故事情节,于开元年间被禁断。

唐代宫廷宴乐,广泛吸收西北民族和邻国的音乐,称为十部曲(清乐<佛曲>,西凉<今甘肃西部酒泉、敦煌一带,西抵新疆葱岭>,龟兹,康国<今新疆北境和中亚地方,巴尔喀什湖附近,今乌兹别克斯坦撤马尔罕东北部>,天竺<印度>,疏勒<今疏勒县>,安国<故地在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布哈拉一带>,高丽<韩国>,礼毕)唐加入高冒,●龟兹:又称安西,位于天山中段,今新疆库车县,盛产石陀溺,即石油。

其佛教文化分为小乘佛教(克孜尔石窟与鸠摩罗什)和大乘佛教。

于阗:中国古代西域城郭王国,唐安西四镇之一。

◆佛教文化与舞乐文化佛陀涅槃与说法时出现的飞天或伎乐天,表达礼赞佛教舞姿,三道弯“S“,桑奇大塔,◆信仰:三夷教东传祆教摩尼教景教1.摩尼教(古巴比伦)创立者摩尼,216年生于古巴比伦,教义:光明与黑暗,教徒穿白衣,吃素,改教创立不久后在波斯遭禁,后东传沿丝绸之路进入中原,694年,正式入华,开元二十年732年,玄宗下令禁断。

会昌天法(唐武宗,佛教、三夷教均为幸免,)后,改教转入地下,宋改称明教。

安史之乱后唐朝京西北边防线的重建和巩固

安史之乱后唐朝京西北边防线的重建和巩固

安史之乱后唐朝京西北边防线的重建和巩固
邵明华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辑刊》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西北地区边防军大规模内调参加平叛,吐蕃则乘势将河西、陇右之地侵为己有,并一度侵占唐都长安,唐朝原先构筑的京西北边体系彻底崩溃.平定安史之乱后,唐朝重新构建京西北边防线,形成了以神策军为主力的京西北八镇防御格局.这一格局在代宗时期艰难重建,德宗时期初步巩固,宪宗至穆宗时期在巩固的基础上有所拓展.
【总页数】6页(P172-177)
【作者】邵明华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2.3
【相关文献】
1.安史之乱后渤海与唐朝藩属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2.略论安史之乱后剑南道对唐朝的作用
3.安史之乱对唐朝边塞诗发展的影响
4.以思维导图构建初中历史“知识全景”初探——以《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课为例
5.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安史之乱后西域形势及唐军的坚守

安史之乱后西域形势及唐军的坚守

作者: 王小甫
出版物刊名: 敦煌研究
页码: 63-69页
主题词: 吐蕃;节度使;西域;北庭都护;汉文史料;吐火罗;大谷文书;安西四镇;都督府;敦煌
摘要: <正> 《通鉴》卷223在论及广德元年(763)吐蕃陷关、陇事时说:“唐自武德以来,开拓边境,地连西域,皆置都督府、州、县。

开元中,置朔方、陇右、河西、定西、北庭诸节度使以统之,岁发山东丁壮为戍卒,缯帛为军资,开屯田,供糗粮,设监牧,畜马牛,军城戍逻,万里相望。

及安禄山反,边氏精锐者皆征发入援,谓之行营,所留兵单弱,胡虏稍蚕食之;数年间,西北数十州相继沦没,自凤翔以西,邠州以北,皆为左衽矣。

”唐朝由于“安史之乱”而撤回边备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由此可见一斑。

为了对付安禄山的叛乱,唐朝除了征调边兵外,还“欲借兵外夷以张军势,以豳王守礼之子承寀为敦煌王,与仆固怀恩使于回纥以请兵。

又发拨汗那兵,且使转谕城郭诸国,许以厚赏,使从安西兵入援”。

史载入援的有于阗王尉迟胜,吐火罗叶护乌利多并九国首领等。

据汉文史料记载,入援的西域军中还有大食兵众,可惜未被任何阿拉伯。

唐朝对西域各地的军政管理

唐朝对西域各地的军政管理

唐朝对天山南北各地的管辖经营,就其规模和时间而言都超过魏晋,远迈两汉。

西域各族人民为边疆地区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为唐朝当时世界领先地位的确立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隋朝设郡与唐朝统一西域公元6世纪末,杨坚建立隋朝,灭陈并统一中原地区。

隋朝在对突厥的征伐取得阶段性胜利后,积极开展了经营西域的活动。

隋炀帝即位之初,便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张掖、武威主管与西域的互市贸易,并调查了解西域区情。

裴矩后来将其获得的有关信息撰成《西域图记》呈上供隋炀帝参阅。

公元608年,隋军进驻伊吾,建筑城郭。

之后又设鄯善、且末、伊吾三郡,“谪天下罪人,配为戍卒”,“大开屯田,发西方诸郡运粮以给之”。

隋朝开始经营西域诸地事务。

不久,西突厥派遣使者到中原自称臣属,两地之间交通畅达,西域各地前往中原朝贡者不绝于途,“相率而来朝者三十余国”。

隋朝的政治影响因此而扩展到天山南北。

公元7世纪,唐朝代隋而兴,唐太宗李世民联合漠北铁勒诸部灭东突厥汗国,西域各族为之震动,各地首领纷纷要求归附,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公元630年,原属西突厥的伊吾城主率所属七城自愿归顺唐朝,唐朝置西伊州(后改称伊州),西域门户洞开,高昌、焉耆、龟兹、疏勒等纷纷效之。

这些都为唐朝统一西域各地创造了条件。

公元640年,唐军渡碛击败了追随突厥反唐的高昌麴氏王朝,高昌地区归唐朝所属,唐朝于此置西州,又建庭州于可汗浮图城(今吉木萨尔),同年置安西都护府,府治设在西州,这是唐朝在西域建立的第一个高级军政管理机构。

之后,几经周折,公元647年,唐朝大规模用兵西域,终于打败同唐朝作对的西突厥势力,攻下焉耆、龟兹等地,收其降部,完成统一西域的宏图大业。

随之唐朝置立焉耆、龟兹、毗沙、疏勒等都督府,府下领藩州若干。

次年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城,并置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玛克)四个军镇,史称“安西四镇”。

唐朝对西域各地的统一管辖局面基本形成。

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的建立及其职能唐高宗初立,降归的原西突厥首领阿史那贺鲁叛唐,率众西徙,唐朝发兵平叛,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将苏定方、阿史那弥射南北合击,最终平定了西突厥之乱,西突厥全境及所属中亚诸地皆归唐朝,“于是西域诸国,安诸如故”。

安史之乱唐朝东西对抗的巅峰之战

安史之乱唐朝东西对抗的巅峰之战

安史之乱唐朝东西对抗的巅峰之战安史之乱:唐朝东西对抗的巅峰之战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其疆域辽阔,经济繁荣,文化蓬勃发展。

然而,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却是这个辉煌时代的一个巨大阴影。

安史之乱分为东都长安和西都洛阳两个割据之势,发生在公元755年至763年的十余年间。

在这场动荡的历史事件中,东都和西都相互对抗,而唐朝东西对抗的巅峰之战则是这场乱局中具有代表性和决定性的一战。

东都长安作为唐朝的政治中心,是安史之乱中东方权力的象征。

而西都洛阳,作为唐朝的文化中心和西方势力的根据地,则代表了另一股力量。

双方的对抗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对立,更是文化、政治差异的反映。

唐朝东西对抗的巅峰之战可以追溯到752年,安禄山之子安康藏在幕僚杨师道的支持下,在洛阳发动了叛乱。

不久之后,安康藏被推举为“宫保”,成为西都的统治者。

当时的唐朝皇帝玄宗,由于善于诗词和文艺才华,被人们尊称为“文宗”。

在文宗的统治下,洛阳成为了文化中心,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科学技术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然而,东都长安却并未袖手旁观。

在安康藏的叛乱发生后不久,玄宗任命了杨国忠为安抚使,负责东都的防卫工作。

杨国忠作为一名军事将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叛乱局势。

他加强了军队的训练和装备,加强了边防治安,同时也加强了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都与西都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东都长安渐渐感受到西都洛阳的威胁,认识到只有消除洛阳势力才能重整唐朝的统一。

于是,玄宗再次任命杨国忠为东都的安抚使,并决定展开对西都的军事行动,以恢复唐朝的统治。

在一片混乱和战火纷飞的氛围中,东都长安的军队聚集起来,准备对西都洛阳发动进攻。

这场东都和西都之间的对抗,可以称之为安史之乱的巅峰之战。

双方的军队都经过了长时间的准备和积累,士兵们士气高昂,意志坚定。

东都长安的军队由杨国忠亲自领导,他出奇制胜,灵活运用了各种战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胜利。

西都洛阳的军队虽然人数上占优,但由于内部纷争和混乱,士气低落,战术运用不当,处于劣势。

与西域有关的辩论题目

与西域有关的辩论题目

与西域有关的辩论题目摘要:1.背景介绍:西域的历史和文化重要性2.辩论题目:西域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和价值3.观点阐述:正反两方观点及论据4.结论:总结辩论结果及西域对于中国历史的重要性正文:西域,古代称谓,一般指古代中国西部地区,包括今天的新疆以及中亚部分国家。

西域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连接了中西方文化、经济和政治交流。

正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西域成为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地区,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期,一场关于西域的辩论引起了广泛关注。

辩论题目为“西域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和价值”。

辩论中,正反双方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论据。

正方观点认为,西域对于中国历史具有重大的影响和价值。

首先,西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历史上许多西域民族曾建立过繁荣的国家,如楼兰、龟兹等,为中华民族的多元化做出了贡献。

其次,西域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关键作用。

再次,西域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佛教、景教等,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反方观点则认为,虽然西域地区对于中国历史有一定的影响和价值,但并非不可替代。

他们认为,在古代中国历史上,西域地区曾多次被外族统治,如汉朝时期的匈奴,唐朝时期的吐蕃等,这使得西域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族文化的影响。

此外,他们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国已经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交流,西域地区的独特性已经不再那么重要。

在听取了双方的观点和论据后,评委和观众对这场辩论进行了投票。

最终,正方观点以微弱的优势赢得了这场辩论。

通过这场辩论,我们可以看出,西域地区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和价值不容忽视。

尽管现代社会,西域地区的独特性可能不如古代那么显著,但其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仍然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平定西域的历史

平定西域的历史

平定西域的历史西域是指中国古代位于西北边疆地区的一片广阔区域,包括今天的新疆、西藏等地。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西域经常成为外族入侵的目标,并各有一定的独立性。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平定西域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对于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国土具有重要意义。

一、西域的地理与人文特点西域地处亚洲大陆的中心地带,拥有广阔的辽阔草原、雄伟壮丽的山脉和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

同时,西域还是中亚和南亚的重要交通门户,是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枢纽,因此也形成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传播。

二、早期西域的动乱局势早期,西域地区并未完全纳入中国的版图,而是各个部落部族相互对立、频繁发生战乱。

西域的吐火罗、乌孙、鄯善等部落经常侵入中国领土,对中国的边境安全构成了威胁。

三、汉朝平定西域1. 汉武帝时期的西域征讨西汉时期,为了保护西域边疆安全,汉武帝下令平定西域,并派出张骞等使者进行外交和侦察。

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实现了与西域的贸易往来。

2. 东汉末年与西域各国的战争东汉末年,西域各国频繁起兵叛乱,并试图进攻中国。

刘秀、刘备等,先后率军平定了西域的叛乱,确保了西北边境的稳定。

四、唐朝统一西域唐朝时期,通过吐蕃(今西藏)的统一,中国的影响力扩展到了西域地区。

吐蕃在中亚建立强大的势力范围,与中国通过婚姻联姻,保持了较为长久的和平。

五、元朝与明朝的西域征服元朝时期,蒙古人统一了中国,扩大了对西域的控制。

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率军亲征吐蕃,成功平定了西域各国的叛乱,并将西域融入中国版图。

六、清朝时期的西域管辖清朝时期,满洲人建立起了庞大的帝国,也将西域纳入了统一的控制之下。

清朝通过设立边防军、巩固边境,维护了对西域地区的稳定统治。

七、现代近代以来,由于外来势力的侵略,中国的西域边境再次受到威胁。

辛亥革命后,西域开始逐步由外族统治。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政治、经济等手段,恢复了对西域地区的控制。

总结:平定西域的历史是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历史中的重要篇章。

通过各个朝代统治者的努力,西域逐渐纳入中国版图,有力维护了国家的边疆安全和统一。

安史之乱前唐王朝对吐蕃的军事对策

安史之乱前唐王朝对吐蕃的军事对策

安史之乱前唐王朝对吐蕃的军事对策在唐王朝的对外关系中,吐蕃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太宗统治时期,唐与吐蕃开始建立联系。

通过文成公主的和亲,吐蕃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了唐朝的影响,双方初期的关系较为和睦。

高宗即位后,吐蕃向外发展的势头逐渐增强。

龙朔三年吐蕃出兵占领吐谷浑,随后便与唐朝的势力范围大面积接壤,两国的冲突逐渐多了起来。

高宗一开始对吐蕃采取的是绥靖政策,但随着吐蕃威胁的一步步加深,他决定作出反击。

高宗向吐蕃发动过两起大规模的讨伐战争,虽然均以失败告终,但唐朝在准备战争的过程中分别在湟水、黄河与洮水三条河谷上的要地设置了河源、积石、莫门三支镇军,这些军队有效地抵挡住吐蕃的进一步东侵,还将唐朝的防御线向西推进了一大截。

高宗朝设置的河源、莫门、积石军奠定了后来陇右节度的军事基础,也决定了安史之乱以前唐蕃对峙的总形势。

武则天掌权后,在西北边地创置了陇右诸军(州)大使,其统管的军事区域较大,包括后来的陇右、河西与西域,这是以军区为单位协调各军作战的开始,也是陇右节度的萌芽。

这时候的陇右诸军(州)大使不是常设的,在外来威胁加重时,唐廷才会委派将帅担任此使职。

接下来的中宗与睿宗朝唐蕃关系相对缓和,但中宗时的神龙盟誓与睿宗赐九曲给金城公主作汤沐邑的事件却成为玄宗时期唐与吐蕃争端的导火线。

到了玄宗朝,唐与吐蕃的战争日趋激烈,频繁的战争使唐朝不断调整着军事上的政策与制度,这一时期唐朝对吐蕃的军事政策是变化最多、最值得研究的。

陇右节度就是玄宗于开元初年正式设置的。

开元年间陇右与河西节度均与吐蕃有着频繁的战事,吐蕃常经由陇右入寇河西,当吐蕃兵势盛时战场往往在河西;而唐朝军力强时战场则维持在陇右节度的辖区、或是与陇右节度临近的吐蕃据点。

正因为陇右节度位于唐、蕃战争的前线,它最能体现玄宗对吐蕃的军事政策及吐蕃对唐朝军制变化的影响。

玄宗朝的很多军事改革,如战兵的普及、节度使兼掌财权成为定制、防秋制度的创立、边兵由征发制改为招募制以及各节度防御目标的确立等,均是受陇右节度的影响而产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平定安史乱之西域军队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给大唐王朝造成了重创。

安史之乱是由安禄山、史思明两个胡人发动的,当然包括安庆绪、史朝义在内的一大批胡人也参与了这场叛乱。

在这里,有人可能就会大骂胡人这群妖孽乱我中华,实在可恨。

如果是这样,那就存在偏见了。

事实上,平定安史之乱的军队中,有很多胡人。

肃宗为平定动乱、收复两京,多次从西域借兵,唐军中有很多将领也是来自西域。

可以说,西域军队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啊。

②至德元载(公元765年)五月,马嵬坡兵变,玄宗谓肃宗曰:“汝勉之,勿以吾为念。

西北诸胡吾抚之素厚,汝必得其用。

”可见,胡人军队在玄宗心目中是一群信得过的军队。

事实上,唐高宗永徽(公元650至655年)、显庆(公元656至660年)间,西突厥为唐所灭,因此,所有以前西突厥在亚洲西部之属国尽为中国所有。

法国圣马丹考唐时,亚美尼亚人称里海北之突厥可萨部人及其他部族皆为中国人云。

这里要强调的是,诸国为唐之属地,唐军征调部队平定中原之乱,情理之中的事。

也就是说,这些胡人本身就是中国人,安史之乱是唐内部的动乱,是唐朝内部的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应该因为是胡人发动而对胡人怀有敌意。

③安史之乱中,西域军队的身影随处可见,无论是在唐军中还是在叛军中。

事实上,安史之乱前,已有一部分西域军队下属安西节度使。

这里,我只拿出比较重要的几次西域军队在动乱前后出现的事件论述论述。

④潼关一战,哥舒翰被逼出战,最终潼关失陷,哥舒翰被捕。

玄宗、肃宗马嵬坡离别后,肃宗着手收拾这个烂摊子。

他征调安西四镇及拔汗那(中亚古国,在锡尔河中游谷地,今吉尔吉斯斯坦费尔干纳地区。

汉称大宛)军队东来,其中有大队西域人马,即柘(zhe)羯军。

据考,柘羯军中大部分应为斯拉夫人,长鼻黄发,作战勇猛。

《大唐西域记》有记载:“兵马强盛,多诸赭羯之人。

赭羯之人,其性勇烈,视死如归,战无前敌。

”杜甫诗《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中有“花门腾绝漠,柘羯渡临洮,此辈感恩至,羸俘何足操。

”(花门即回鹘)此等柘羯军入中国后,皆归安西节度使指挥。

安史之乱中统帅这支西域军队者有李嗣业、卫伯玉、马璘、荔非元礼(胡人)、白孝德(胡人)。

值得一提的是,柘羯军中还有景教僧人。

⑤至德二载(公元757年),肃宗已经开始准备反攻敌军,收复两京。

七月,叛军反攻陕郡,唐军第一次局部反攻失败。

郭子仪劝肃宗向回纥请求增派援兵,回纥怀仁可汗派其子叶护率精兵4000赶至凤翔。

九月,唐军在经过补充调整后,决定大举反攻。

十三日,天下兵马大元帅、广平王李俶率朔方等唐军及回纥、西域之众15万,从凤翔出发,二十七日,进至长安城郊,布阵于香积寺北沣水之东,以李嗣业为前军,郭子仪为中军,王思礼为后军。

叛军10万,在官军之北列阵,双方交战,官军先败后胜。

叛军败退后退出京城,二十八日,官军收复京城。

此后,回鹘军队在仆固怀恩的带领下,帮助唐军平定叛乱。

这支军队后来回到了西域,而仆固怀恩后来则因被逼叛乱,而后被处死。

安史之乱中,胡人确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论是叛乱方还是平定方,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胡人对中原的影响是很深的。

但是可惜的是,中原人对于胡人持有歧视和猜忌的态度,前面提到的仆固怀恩的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种态度。

这种民族的对立态度,在我们读历史的时候也常常影响了我们。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胡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说,中华文化中很多地方已经融入了胡的元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